安徽省巢湖春晖学校2015届高三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发布时间:2023-10-28 19:16:37    来源:查看试卷    点击:2258   
字号:

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1)依据材料说明黄宗羲对学校教育的认识?这一认识有什么积极意义?(6分)

材料二、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就任教育总长,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在蔡元培的领导下,北京大学在1920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北大还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等,努力服务于社会。——张卫民《中国教育纪元的断代工程》

(2)从材料二看,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对推动近代社会发展有何影响?(12分)

材料三、教育是政治的一面镜子。 德国在统一前后,广泛深入地推行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思想:学生必须绝对服从老师的教育管理,就像中世纪的奴仆一样驯服。与此相反,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理念是:学生是“太阳”,是学校教育的中心,老师要围着学生转。

材料四、在美国独立之前,北部几个殖民地以麻省为代表,特别重视普及教育,当局曾于1647年发布法令,规定市镇中只要有50户居民就应设立一所小学,于是市镇学校在北部兴起。1775年,英属13个殖民地人口不过260万,但已仿效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创办了哈佛、耶鲁等9所学院。在南北战争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当时的口号是:“中等教育为所有适龄青年敞开大门”,到1918年时美国高中已发展到2万多所,这些为美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数以万计的技术人才。

(3)从政治因素上分析美、德两国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显著的差异?(6分)

(4)根据以上材料请你谈谈外国的教育发展给予我们哪些启示。(6分)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参考答案:

(1)认识:认为学校的功能不应仅局限于培养官员,还应该培养社会需要的相关人才;学校还应该成为评定国家大事是非(或评定天下是非,监督政府、评议政事)的机构。(4)

意义:批判君主专制(具有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2)

(2)变化:改变了过去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主要培养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实行男女同校;开办平民学校和夜校。(任意3,6)

影响:培养了一批人才;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推动男女在受教育权上平等或促进妇女解放;有利于提高中下层民众文化水平;有利于民主科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分,答出其中任意3点可得6)

(3)原因: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比较充分和成熟,深受启蒙思想影响;而德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具有专制主义色彩。(6)

(4)启示:重视教育立法,学习西方先进教育机制,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根据社会需要调整教育政策等(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试题分析:

近代以来中外教育。(1)从材料“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可以看出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仅是培养官员的,而是培养对社会的有用人才的,“公其非是于学校”。这一思想否定了专制制度,表达了最初的民主的诉求。(2)从材料可以看出,不管是清朝晚期还是民国政府时期,都是开设了一些新式的学堂,教授新式的学问,培养人才。这样传播了西方的科学和思想,对于推动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美国和德国教育模式的不同是和各自国家的政治体制有很大的关系的,美国的民主制度比较成熟,但是德国专治色彩比较浓厚。(4)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回答要从教育与国情的结合等角度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