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全国II卷考前最后一战

发布时间:2023-10-28 19:25:12    来源:查看试卷    点击:2258   
字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小题

“中华民族”是怎样提出的

“中华民族”这一家喻户晓的称谓,细算起来也只有105年的历史,其创始人就是梁启超。在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使用过。习惯上所说的“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乃至外国人将中国称之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所谓“华夷之辩”“夷夏之防”,集中反映的也是一种相对狭隘的朴素的种族意识。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救亡图存的热潮迫使先进的思想家去重新思考许多问题。梁启超沿着严复“保种”“合群”的思路,渐渐以现代民族主义理论来思考问题。1898年秋他流亡日本之后,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欧洲的民族主义论著,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在民族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见解。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破天荒地使用了“民族”一词。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其云:“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之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接着,梁启超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中华民族”一词。不过,梁启超在具体使用 “中华民族”一词时却比较混乱,有时指汉族,有时又指中国的所有民族。1905年,梁启超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断然下结论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启超真正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由于梁启超崇高的地位和影响,“中华民族”一词一经提出,就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讨论。

杨度在1907年发表了《金铁主义说》一文,对中华民族的含义进行了详尽的解说。杨度的高明之处在于超越民族的血统意识,提出中华民族与其说是一个种族融合体,不如看作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文化的一体性、凝聚性和不可分割性造就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

 

5.下列对“中华民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的提出避免了“华夏”“汉人”“唐人”称谓的狭隘种族意识。

   B.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为一家,是一个多元混合的大家庭。

   C.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一词的过程是“保种”“民族”“中华”,再到“中华民族”。

   D.中华民族既是一个种族融合体,又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文化的一体性造就此族群。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漫长的历史上,中国人基本没有民族意识,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使用过。

   B.西方现代民族主义理论启迪了“中华民族”一词的诞生,梁启超首先创造此词语。

   C.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启发了“中华民族”一词的诞生,由梁启超首先使用。

   D.杨度对“中华民族”含义的解说比梁启超的理解更科学,超越了民族血统意识。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一词是梁启超20世纪初研究和宣传民族主义的首创,它一开始就内涵具体明确。

   B.“中华民族”一词既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一个统一的称谓,又是一种不断强化的民族认同心理。

   C.“中华民族”一词告别了“夷夏之辩”的陈腐观念,反映了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追求。

   D.“中华民族”一词是中国旧民族观走向新民族观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抛弃了狭隘的民族意识。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5C 6B 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