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区2017-2018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

A.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

B.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C.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D.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B

试题分析:梭伦改革的意义是把雅典引上了奴隶主民主政治的轨道,雅典实行的是民主制。A项与史实不符,C、D两项不是梭伦改革的内容。故答案选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措施

     

下列对戊戌变法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是一场爱国的政治改革运动

②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斗争

③彻底动摇了专制统治的秩序

④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C

试题分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故不正确;由于顽固势力的政变,戊戌变法失败,故不正确;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正确,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性质。

点评:关于戊戌变法的性质,还要注意运用现代化史观,分析其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在梭伦改革以前,雅典公民分为

A.奴隶主和奴隶

B.贵族和平民

C.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

D.农民和手工业者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B

试题分析:在雅典,“公民”是指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没有一定财产,不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雅典本地人成年男性仍不算公民。在梭伦改革以前,雅典公民分为贵族和平民,故答案选择B项。

考点:本题考查梭伦改革的背景(政治条件:平民与贵族矛盾的激化)。

点评:梭伦改革的背景,(1)政治条件: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2)经济条件:工商业的发展;(3)主观条件:梭伦成为执政官。

     

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表明商鞅实行

A.农商皆本政策

B.奖励耕战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中央集权政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C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戮力本业”是指要努力的进行农业生产,是重农的表现。A项是错误,没有体现商业也是本业。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奖励征战的内容,所以排除B项。D项为无关项,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

     

穆罕默德阿里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的改革措施有

①创办近代民族工业

②建立省、区县、乡、村四级行政机构

③省长由中央任免

④实行征兵制,训练新式军队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C

穆罕默德·阿里为加强中央集权,把埃及划分为7个省,建立省、区县、乡、村四级行政机构,各省省长都由中央任免。②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创办近代民族工业是发展经济的措施;实行征兵制,训练新式军队是军事方面的改革措施,与题干中的“加强中央集权”不符,排除含有的A、B、D项。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C.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D.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此题审题的关键是“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关键是政治格局。四个选项都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但只有一个是有关政治格局的影响,所以D符合题干要求;A是从经济上;B是从封建化上;C是从巩固自身统治上。

考点: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

     

下列与加尔文宗教改革内容不符的是

A.加尔文在日内瓦建立了新的教会组织

B.加尔文成为日内瓦政教合一政权的最高领袖

C.加尔文能够宽容地对待其他信仰的教派与个人

D.实行共和制的长老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C

试题分析:加尔文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因此选C。

考点:宗教改革

点评:否定型选择题首先是考查同学们的识记能力,在此类题中较多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影响、意义、评价等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其次此类题较多地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所以同学们要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实质有清晰的认识。第三、考查同学们的逆向思维能力,因为此题主要选择错误的选项,而由于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

     

如下图所示,日本“大政奉还”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日本历史上所产生的最主要成果是

查看解析   详情

商鞅变法前,秦国举行的一次宫廷会议上,有人曾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A.阐明了变法的指导思想

B.强调变法可取得很大成效

C.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D.反对变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D

根据材料“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可知不能带来百倍的好处就不能改变现有的制度,不能提高十倍的工作效率,就不要换生产工具,故可知该主张实质上是反对商鞅变法,D项正确。材料反对商鞅变法,而不是阐明了变法的指导思想,排除A。材料反对商鞅变法,而不是强调变法可取得很大成效,排除B。该主张反对变法,不是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排除C。

     

彼得一世组织出版了《青春宝鉴》一书,作为年轻人在家中、在外做客、在公共场合、在工作岗位上的行为准则。彼得一世这样做的目的是

A.推行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

B.发展西方科学技术

C.加强沙皇专制统治

D.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A

彼得一世改革倡导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从材料反映的《青春宝鉴》规定了年轻人在家中、在外做客、在公共场合、在工作岗位上的行为准则来看,该书符合彼得一世改革推行西方生活方式的目的。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均与材料反映的该书规定了年轻人的行为准则不符,排除B、C、D项。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决定性因素是

A.康有为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严格教育

B.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

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

D.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D

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在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生存。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致使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这是康有为思想借助儒家学说的根本原因,D正确。ABC均叙述正确,也是原因,但都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维新思想。抓住本题设问“决定性因素”,从经济发展角度加以分析,得出阶级局限性,得出答案。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由此可见,促成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根本因素是

①周王室衰微,列国纷争

②使用铁器、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③士大夫活跃,百家争鸣

④各国竞相变革,实行富国强兵之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D

材料“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的大概意思是国家兴盛的原因是农业方面的改革,材料“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大概意思是通过武力取得了胜利,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所以人民信服,所以,②④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周王室衰微,列国纷争”“士大夫活跃,百家争鸣”,排除①③;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紧扣材料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梭伦按助产多寡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并享有相应权利

标志着雅典民主制最终确立

B

亚历山大二世鉴署“法令”,规定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

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C

凯末尔下令废除苏丹·哈里发制度,实行政教分离

标志着土耳其的社会生活走向了世俗化

D

甘地主张恢复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村工业,来对抗西方工业文明

促进了印度的经济发展,特合时代发展潮流

A.A

B.B

C.C

D.D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B

本题主要考查农奴制改革等。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民有人身自由的确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雅典民主制最终确立是伯利克里改革而非梭伦改革,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在社会生活方面的改革成就促使奥斯曼帝国社会日益走向世俗化而非废除苏丹·哈里发制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甘地主张恢复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村工业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在历史选择题中,命题者一般以相关、相似、相近或者是相反知识组成干扰题肢,主要考查考生们的理解和辨析能力,在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的特定性,对相关的题肢逐一辨析,谨防被似是而非的题肢所干扰,避免出现好像对而实际上并不对的现象。

     

19世纪中叶,日本出现了新兴地主,这表明

A.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

B.日本封建统治危机加剧

C.日本封建社会日益解体

D.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A

试题分析:新兴地主是农村的资产阶级,反映日本封建领主经济开始瓦解,社会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选A。B项说法也是正确的,但是与材料不直接;CD项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背景

     

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上分成不同地位高下的阶层,如贵族、努力等。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如贫民可以因为努力而变成官员。社会流动变大的意思是指不同阶层的人转换另一个阶层的可能性变大。若以此概念来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大

B.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少

C.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小

D.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D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阶层的分级不是变多而是变少,不能选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流动变多,不能选B。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多,不能选C。社会只是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大是正确的,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史学研究•历史变动•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

【名师点睛】纵观当今历史试题的命题动向不难发现,高考题虽然仍旧依托教材知识点,但所要表达的内容未必与教材一致,这就要求学生在分析题干时切忌想当然,而是要研读题干、材料,用题干检验选项,用选项检验知识点,做到首尾兼顾,一定要做到一切从题干出发才可以。

     

17世纪一位路德教传教士认为:“科学没有宗教会导致人的自私和道德败坏;而宗教没有科学也常常会导致人的心胸狭窄和迷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A.进化论的提出颠覆了基督教神学

B.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影响广泛

C.努力调和新教伦理与科学精神

D.“因信称义”思想得到教会的认可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C

试题分析:由材料“科学没有宗教会导致人的自私和道德败坏;而宗教没有科学也常常会导致人的心胸狭窄和迷信。”,可见主要是说明科学与宗教可以实现互补,故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为思想界的共识。所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A.19世纪40~50年代

B.19世纪60~70年代

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C

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指的是戊戌变法时期,而戊戌变法是在19世纪末,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错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20世纪初是辛亥革命而不是戊戌变法,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北宋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上户自足,无假官钱,而强与之,使出息”“州县散常平钱(即青苗钱)实不出本,勒民出息”的现象,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①官府强制推行官府贷款

②青苗法危害了百姓的利益

③青苗法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④青苗钱已成为农民的额外负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C

本题考查北宋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上户自足,无假官钱,而强与之,使出息”说明官府强制推行官府贷款,故正确;“州县散常平钱(即青苗钱)实不出本,勒民出息”反映出青苗法危害了百姓的利益,故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府强制推行青苗法,无法体现“青苗法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由“上户自足,无假官钱,而强与之,使出息”“州县散常平钱(即青苗钱)实不出本,勒民出息”,看出青苗钱已成为农民的额外负担,故正确;故选C.①②④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与其让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1863年,沙皇政府在报告中说:“农民抱怨封建义务过重。”两则材料对比说明

A.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B.1861年改革具有革命性和不彻底性

C.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农奴

D.农奴没有获得任何的人身自由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B

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俄国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在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并没有体现出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故可排除A;“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体现了改革的必要性,沙皇不得不进行改革,说明了改革有革命性,“农民抱怨封建义务过重”反映了经过改革农民仍然要承担过重的封建义务,说明改革不彻底性,故此题选B;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沙皇的统治,故可排除C;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民获得了一定的自由,故可排除D。

     

孝文帝改革以前,北魏在中原地区实行宗主督护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实际上控制地方基层社会组织的是

A.保甲制度

B.邻里党三长

C.豪强地主

D.地方军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C

     

下列措施,对旧贵族政治特权产生直接冲击的是

①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爵级制”取代“世卿世禄制”

②俄国“二一九法令”规定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③梭伦按财产多寡将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

④日本“废藩置县”削弱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C

结合所学,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爵级制”取代“世卿世禄制”,打击了旧贵族的特权;俄国“二一九法令”规定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解放了农奴,但并未对旧贵族产生直接的冲击;梭伦按财产多少将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打破贵族对权力的垄断;日本“废藩置县”削弱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故①③④正确,错误,故答案选C。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D

A、B、C、D四项都是重要的改革措施,但符合题干“开创性”措施的一项是“颁布均田令”。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按人口分配土地,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并被隋唐沿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赋税收人和徭役征发。

点睛:均田制是封建国家把无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徭役和赋税。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通过实行均田制,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同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随着土地兼并的盛行,均田制走向瓦解。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吏治腐败,民怨沸腾。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北魏孝文帝决定

A.以官吏的政绩作为决定官吏任期的依据

B.对“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

C.给百官颁行俸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

D.对“贪赃”的官吏严惩不贷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的能力。在北魏初期,官吏没有俸禄,他们全靠贪污和搜刮百姓来维持自己的奢侈生活。为了杜绝贪赃枉法,孝文帝下令实行俸禄制,百官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故选C。A项与材料不符,材料主要说的是俸禄的问题;B项材料并未体现;D项并未涉及。

考点:孝文帝改革

点评:俸禄改革是孝文帝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这项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北魏政权的政治化水平。除了俸禄改革,孝文帝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其他改革。从社会风俗上看,提倡说汉化,改汉姓,允许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使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是的北魏政权逐渐地封建化。同时,经营农业生产,也进入到农耕文明阶段。

     

下列表述不符合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状况的是

A.资产阶级既不满政治上无权的状况,又不得不依附地主阶级

B.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C.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D.耕地不足现象得以解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记忆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后的俄国社会矛盾仍然严重,故ABC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项不是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状况,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

     

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忠孝精神;与其过分关注搞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生存的实际教育。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

A.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

B.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

C.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

D.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B

由材料“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孝忠精神”、“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可知,日本的该指令更多的想要培养掌握现代劳动技能的忠顺臣民,故B项正确。

材料中不能体现该指令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相反,该指令希望农商庶民可以学会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这种教育内容就包括了西方科技,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该指令要求宣传孝忠精神,不能表明孝忠精神在当时的日本已经瓦解,故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强调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故C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