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五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考点:26: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需要掌握小农经济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逐句解读与分析.

解答:依据题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可以得出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故正确.

依据题干“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可以得出重视农业的观念;安土重迁的思想,故②④正确.

依据题干“有财不行商”可知,错误,故B项正确.

故选B.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考点:2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22: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中的农具的改进,了解古代我国农具的革新和耕作方式的演变.

解答:从材料中获悉,秦魏等国故地出土成套铁制农具,说明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普遍使用,由题干推出A项中“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明显错误,故排除A;

B项铁制农具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有利农业精耕细作是符合的,故B项正确;

由墓中出土物品就推断是随葬必备品太过武断,与史实不符,故C排除;

材料中无法体现最早成套铁制农具最早出现在河南,故排除D.

故选B.

     

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  )

A.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B.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C.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考点:2E:中国古代陶瓷业的成就.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成就.需要掌握唐朝官营制瓷业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的分析理解.

解答:根据材料“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可知,不能说明它是目前已知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的窑址,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都表明铜官窑经营者注重营销,产品远销世界多地,即注重市场营销策略,故B项正确.

根据材料“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结合所学可知,该窑为私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产品不面向市场,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表明其产品远销世界多地,但不能说明主要面向海外销售,D项错误.

故选B.

     

从周代开始一直存在宵禁制度(禁止夜间活动).早晨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打开,日暮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关闭。唐大和五年京城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唐诗人王建“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开成五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由此可见唐晚期(  )

①抑商政策开始改变                             

②商业发展促使政策的调整

③夜市已经比较繁荣                             

④政府依然禁绝夜市。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考点:2R:古代市的变迁.

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入手,结合材料进行思考.

解答:中国古代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始终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说法错误,应该排除.

故选B.

     

清初曾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愈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反映的实质是(  )

A.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B.清政府鼓励发展小机户

C.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D.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考点:2Z: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解答本题需要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以抑兼并,过则有罚”的主旨,并正确掌握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根源.

解答:A.题干所给材料主要反映了清初政府采取限制手工业发展的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与题干所给材料无关.

B.“鼓励发展小机户”与题干所给材料中“以抑兼并,过则有罚”相反.

C.题干所给材料主要反映了清初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结合所学知识,政府的这种做法归根到底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使然.

D.“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是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而非实质.

故选C.

     

《新唐书》载:“授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寡妻妾三十亩,……工商者,宽乡(地广人稀的地方)减半,狭乡不给。”下列对这一土地制度认识错误的是(  )

A.授田依据主要是性别和年龄

B.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可自由买卖

C.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重农抑商

D.这一土地制度在唐朝后期废弛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考点:24: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考查均田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均田制的内容和作用的掌握.

解答:材料反映的是北魏时期的均田制,材料中规定了授田人因性别与年龄的差异而授田数也不同,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材料中的“工商者,宽乡(地广人稀的地方)减半”表明重农抑商,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唐朝初期也是实行这种均田政策的,但后来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所以均田制被废除,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有的是永业田,是可以传给后人的,但是有的田地不是私田,不能转让与买卖,授田者死后国家是要收回的,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B.

     

有学者认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这说明此时中国(  )

A.经济总量与劳动生产率在增长

B.经济总量在世界处于落后地位

C.经济增长以传统的方式实现

D.经济类型和总量实现新的突破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考点:26: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解答:经济总量达到了世界第一位,但处于停滞发展的状态,经济增长以传统的方式来实现,故C正确;

经济增长,但是劳动生产率并未提高,故A项错误;

B与材料不符,故B错误;

经济类型并未形成新的突破,还是以小农经济作为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故选C.

     

在商丘某地的一处古墓的随葬品中,发现了破碎的陶盆,白瓷餐具,及色彩艳丽的粉彩和珐琅彩瓷器。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  )

A.魏晋             

B.隋唐             

C.宋代             

D.清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考点:2E:中国古代陶瓷业的成就.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需要掌握清朝陶瓷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对粉彩和珐琅彩瓷出现的时间的识记.

解答:依据题干“粉彩和珐琅彩瓷器”,结合所学可知,粉彩和珐琅彩瓷出现在清朝,因此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清朝,故D项正确.

故选D.

     

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208095796

3.56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考点:26: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传统乳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解答:表格反映的信息是人口越来越多,而人均土地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精耕细作才能提高粮食产量,B正确.A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C与材料无关,D材料没体现,均排除.

故选B.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而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包括(  )

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   

③社会秩序的稳定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考点:25: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学生要结合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背景来进行分析,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技术等角度来理解.

解答:.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是战国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属于生产力层面.

.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是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组成部分,如都江堰郑国渠的修建,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战国时期诸侯混战,没有发展经济的稳定环境,它不是构成,战国农业发展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保障了小农经济的稳定存在,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故选B.

     

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考点:2P: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2V: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了解明清时期城市发展和商品经济繁荣表现.

解答:材料中“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有涉及到水路交通,但未能反映发达,其意图还是反映商品在流通而矣,故排除A;

材料从物品丰富和交通的便利等方面主要反映的就是福建商品经济活跃.故B符合;

要反映成为全国经贸中心必须要有全国范围内的横向比较,材料显然没有,故排除C;

要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就要有雇佣关系,材料显然没有体现,故排除D.

故选B.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术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考点:2Y: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考查对明朝对外贸易政策的理解,学生解读、分析理解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答:由“(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得知材料反映了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故C项符合题意.

ABD说法有误,应排除.

故选C.

     

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开辟新航路

考点:51:新航路的开辟.

分析: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和后果:

(1)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的伟大 壮举,极大地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违背了经济规律,对中国新的经济因素未产生直接作用,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

(2)西欧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导致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开始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解答: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表述错误,排除A;

B.材料中比较中西航海家的远洋航行的巨大差异,中国没能进一步扩大影响,而西方新航路开辟却促进了社会巨大发展,其主要的原因是中西经济的巨大差异,导致航海结局的不同,故本题选择B;

CD两项不是根本的因素,排除.

故选B.

     

15﹣18世纪,围绕大西洋的广阔海域形成了著名的“三角贸易”,贸易的基本模式是欧洲人用从非洲贩运来的奴隶在美洲开采金银(特别是白银),然后用于换取来自东方的商品,它与欧亚大陆古老的丝绸之路连接的贸易区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弗兰克

A.三角贸易是欧亚大陆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B.涵盖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全球市场建立起来

C.亚洲国家在三角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

D.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考点:56:三角贸易.

分析:本题考查三角贸易.主要考点三角贸易的背景及原因三角贸易的航程三角贸易的影响

解答:三角贸易与亚洲无关,排除A;

通过材料叙述“欧洲人用从非洲贩运来的奴隶在美洲开采金银(特别是白银),然后用于换取来自东方的商品”看出全球市场建立,故B正确;

C表述错误,三角贸易中,欧洲居主导地位;

D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

故选B.

     

15﹣18世纪的西欧处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时期,极力推崇重商主义。后期重商主义强调贸易差额论,该理论认为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使本国处于贸易出超地位,以增加货币的流入量。重商主义理论(  )

A.适应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B.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

C.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阻碍了英国工业的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开辟新航路

考点:51:新航路的开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经济思想,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之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当时世界贸易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重商主义强调贸易顺差,希望获得大量的货币,体现了当时欧洲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B.材料没有体现出对政府干预经济的态度.实际上重商主义需要政府对经济的大力扶持.

C.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应该是工业革命以后,材料时间不符.

D.重商主义在18世纪以前,促进了英国工业的发展.

故选A.

     

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消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征服和掠夺,把非洲变成商业性的掠夺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材料说明了(  )

A.殖民扩张传播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B.黑奴贸易促进美洲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

C.殖民扩张给殖民地造成了沉重灾难

D.殖民扩张与掠夺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考点:57: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具体考查殖民扩张与掠夺对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

解答:根据材料“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消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征服和掠夺,把非洲变成商业性的掠夺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殖民扩张与掠夺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A项,材料无法体现殖民扩张传播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排除;

B项,材料中未提到黑奴贸易促进美洲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排除;

C项,部分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殖民扩张与掠夺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排除;

D项,符合材料主旨,正确.

故选D.

     

阅读《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时间

茶叶

生丝

鸦片战争前

5000(年平均值)

5000(年平均值)

1846年

7010

13220

1850年

8919

23040

1854年

14122

62896

A.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C.中国茶叶和生丝生产日益商品化

D.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考点:A2: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基本史实和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表现来分析材料.

解答:A.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生丝和茶叶的出口大大超过鸦片战争之前,并且不断增加.

B.材料,体现不出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取得优势地位,因为没有涉及到外国产品的进口价值.

C.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的茶叶和深思,对外出口越来越多,反映了茶叶和生丝走向世界市场的越来越多,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

D.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已经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世界市场的附庸.

故选B.

     

洋务派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关于其中“内”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四种解释:①资金全靠湘军内部供应②产品全部供给湘军内部使用③技术力量完全来自中国国内④相对于外洋器物和洋人而存在。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企业由合肥人李鸿章首先创办

B.它拒绝用来自外国的机器和技术

C.它主要是为了对付侵略者而创办的

D.它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考点:A6:洋务运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解答: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运动时期曾国藩创办的军事工业,故A项表述错误;

安庆内军械所采用大机器生产,故B项表述错误;

C项题干材料不能反映;

根据题干材料”资金全靠湘军内部供应产品全部供给湘军内部使用技术力量完全来自中国国内相对于外洋器物和洋人而存在“可以看出它完全是官办的,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故D项正确.

故选D.

     

19世纪70年代前后,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等企业(  )

A.都建在南方的通商口岸

B.都是私人出资建立的近代企业

C.都是外国人出资建立的近代企业

D.说明中国工业文明战胜了自然经济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考点:A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掌握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来源.解题的关键是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来源的识记.

解答:依据题干“19世纪70年代前后”、“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70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其代表企业有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等,都是私人出资建立的近代企业,故B项正确,C项错误.

继昌隆缫丝厂是在广东的南海县,贻来牟机器磨坊是在天津,故A项错误.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经济起瓦解作用,故D项错误.

故选B.

     

1895年之后,许多中上层文人虽未完全放弃追求学问,但也开始参与现代经济活动。陈璧、沈云沛、陆润庠和张謇等都是进士出身,又都办工厂。曾任帝师的孙家鼐和翁同龢,分别安排一子和一侄孙经商。这反映了(  )

A.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政府废止科举取士制度

C.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D.中国近代工业起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考点:A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时间关键词“1895年之后”.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时间关键词“1895年之后”,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甲午战争后,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

B项与题意无关;

C项表述错误,自然经济在中国近代史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D项表述错误,中国近代工业从洋务运动开始起步.

故选A.

     

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为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所采取的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D.扩大企业和地方自主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考点:C8:新经济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建设社会主义.

解答:材料中“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根据所学,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认为: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联系材料中“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等信息,即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故B正确;

A项否定商品货币关系,排除;

C项是A项的主要内容之一,排除;

D项是斯大林体制后来改革过程中的政策措施,排除.

故选B.

     

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

A.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实行粮食税制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考点:C8:新经济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重点对新经济政策内容和特点的理解.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实质是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工农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以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解答:注意题目中的信息一是新经济政策,二是城市和商店.所以这里的“学会做生意”实际上就是强调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即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和价值规律来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A项符合;

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

C项是A项中具体内容,但不全面,故排除;

实行粮食税只是在农业方面的调整,不全面,故D排除.

故选A.

     

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使“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  )

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  

②没有看到政策仅是在一定限度内进行调整

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④没有从发展、辩证的角度看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考点:C8:新经济政策;D4:罗斯福新政.

分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此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

解答:本题两种评价都只是看到了历史上这两次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外在的特征,而没有看出各自的阶级本质意图,苏俄新经济政策是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其本质是发展社会主义,而罗斯福新政则是为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而推行的,所以要从根本目的上去分析,故①②③④正确.

故选A.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

A.基本上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

B.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

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D.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

考点:C9:斯大林模式.

分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具体考查斯大林模式造成的消极影响.

解答:基本上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0世纪30年代已经没有执行了.20世纪30年代的斯大林模式不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单一的公有制.B、C、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或者历史事实,排除.

故选A.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C.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D.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考点:5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考查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理解.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1500年至1763年”、“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世界霸权的确立”指的是早期的殖民扩张以及最终英国建立起了世界霸权,故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题干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