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莒县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周礼》规定:只有王侯卿士才有资格修建家庙,普通庶民没有资格修建,只能路祭.到明代时,皇帝诏令允许民间“联宗立庙”,民间建立宗祠获得了合法地位.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宗法伦理的淡化             

B.新经济因素出现

C.社会发展的需求             

D.君主专制的强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演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在中央表现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在地方表现为中央集团的不断强化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社会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到明朝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民间要求同样获得建立宗祠,这是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的必然结果,正确的答案是C项,AB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战国时某改革家基于粮价若太贱则伤农,太贵则伤民(城市居民),实施“平籴法”,把好、孬年成各分为上中下三等,丰收年按年成的丰收情况,国家收购多余的粮食,歉收年则按歉收的程度,国家拿出收购的粮食平价卖出。这一做法(  )

A.加速了井田制度的瓦解             

B.遵循了市场的价值规律

C.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D.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考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分析:本题以李悝变法为内容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考查李悝变法中“平籴法”对小农经济的作用.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平籴法”是在年成好时,政府以平价购入粮食,灾年再以平价出售,这样可以平衡粮食价格,防止商人垄断粮价,稳定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的经济基础.故C项正确.

“平籴法”的目的是使城里人和乡里农民都不受损害,巩固封建统治,与井田制度的瓦解无关,故A项错误.

“平籴法”虽然遵循了市场的价值规律,但是不是题意的主旨,故B项错误.

“平籴法”的实行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故D项错误.

故选C.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明末清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说明该时期(  )

A.传统文化未发生实质的变化             

B.宋明理学统治地位开始动摇

C.思想领域孕育启蒙进步思潮             

D.文化专制政策出现一定松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考点:宋明理学.

分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解答:“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说明该时期传统文化未发生实质的变化,故A正确;

明清时期,程朱理学依然是官方哲学,故B错误;

CD均不符合题意,故CD错误.

故选A.

     

“我们必须承认……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上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若笃旧不变,而无世界知识,不知顺应世界潮流,绝难立足。”这一言论最有可能属于(  )

A.李鸿章﹣﹣洋务派             

B.康有为﹣﹣维新派

C.孙中山﹣﹣革命派             

D.陈独秀﹣﹣激进派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考点:新文化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为学术界一种革新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解答:胡适认为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是对本民族的否认,是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故D正确;

ABC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选D.

     

1937年8月20日,蒋介石签令颁发国军作战指导计划,其“方略”第二条为“国军部队之运用,以达成‘持久战’为作战指导之基本主旨,各战区应本此主旨,酌定攻守计划,以完成其任务”.下面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是迫于全国抗战压力的无奈之举

B.受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影响

C.反映了蒋介石消极抗日的心态

D.是基于现实状况作出的合理决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抗日战争

考点:抗日战争.

分析: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解答:由于中日两国国力、军力相差悬殊,而中国又是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因此,蒋介石很早就认为,中日战争必将是“持久战”. 1936年6月,蒋介石和英国财政专家李滋罗斯谈话时更明确表示,中日战争爆发后,他将在沿海地区做“可能的最强烈的抵抗”,然后逐步向内陆撤退,最后在西部某省,可能在四川,“维持一个自由中国,以待英美的参战,共同抵抗侵略者”.再结合所学知识,八年抗战期间国民党与共产党虽有摩擦,但总体上坚持抗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题干信息也反映出这一点.D符合题意.AC项不符合题意,抗战初期蒋介石是积极抗战的.B项不符合题意,毛泽东《论持久战》写于1938年.

故选D.

     

如图是中国近现代外交关系史上某两国关系发展趋势示意图。该示意图能够揭示(  )

A.中美关系的发展             

B.中德关系的发展

C.中俄关系的发展             

D.中日关系的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分析:本题考查的中美关系在近现代的演变历程.根据题意结合近现代史上的相关知识可知示意图反映的是中美关系的演变.

解答:美国参加过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因此中美关系不断恶化;抗日战争期间,美国援助中国抗战,两国关系友好;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两国关系不断恶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关系缓缓.根据以上分析,图中应该是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

故选D

     

1950年﹣1963年,中国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其中,苏联8357人,东欧各国925人,西欧和亚洲各国17人留学生的选派、培训到政治审查、专业选择、学习与生活费用,以及期满后的工作分配,均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这一时期的留学运动(  )

A.全面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

B.是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C.内容主要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

D.导致中国完全照搬了苏联模式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考点: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

解答:建国之初,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敌视政策,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故A项错误;

新中国刚刚成立,我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故C项错误;

1949﹣1956年我国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6﹣1966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并未完全照搬苏联模式,故D项错误;

我国建国之初是仿照苏联斯大林模式,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题干“留学生的选派、培训到政治审查、专业选择、学习与生活费用,以及期满后的工作分配,均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可以看出是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故选B.

     

文艺复兴时期,教皇尼古拉五世为人文学者提供资金和古典文化资料,教会为人文主义者展示艺术作品提供场所。这些情况表明(  )

A.教皇教会大力倡导文艺复兴             

B.人文学者维护宗教神学权威

C.教会支持推动文艺复兴发展             

D.人文艺术创作以宗教为体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考点:文艺复兴.

分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考查教皇教会的支持对文艺复兴的推动作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和对文艺复兴相关知识的掌握.

解答: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时期,教皇尼古拉五世和教会为人文学者资金、古典文化资料、展示艺术作品提供场所,这有利于文艺复兴发展,但是并不能说明教皇教会大力倡导文艺复兴,故C项正确,A项错误.

人文学者是反对宗教神学权威,注重人,肯定人的价值,故B项错误.

人文艺术创作以宗教为体裁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排除.

故选C.

     

英国史学家迪金森在某讲座中指出:“在论争中,无论是辉格党还是托利党,都逐渐认同绝对的、神圣的主权应该淡出英国的政治舞台,人类的幸福应该构筑在宪政的基础上。这就使英国避免了两个方面的极端权力:绝对的王权和绝对的大众权力。”据此判断该讲座的主旨应是(  )

A.阐明了实现宪政的重要性             

B.厘清了两个党派的矛盾斗争

C.论证了颁布宪法的必要性             

D.综述了议会主权的来龙去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考查英国实现宪政的重要性.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依据材料“神圣的王权应该淡出英国的政治舞台”、“英国避免了两个方面的极端权力:绝对的王权和绝对的大众权力”可知,反映了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实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一方面要限制国王的权力,另一方面也要防止人民的权力,由此可知,该讲座的主旨应是阐明了实现宪政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A.

     

如图是19世纪前中期英一印一中“三角贸易”图。由此可推知以下结论(  )

A.中国对外贸易由出超变为入超

B.英国经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C.印度作为中转站经济发展迅速

D.世界市场进一步得以发育成长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考点: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三角贸易.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关知识点的认识.

解答:图片主要反映19世纪前中期英印中三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图片不能反映出中国对外贸易的出超变为入超;不能看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不能看出印度经济发展状况.故ABC三项都不正确.

故选D.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引用这样一个预言:说有一个很繁荣的社会,忽然其中公民都决定放弃奢侈生活,国家也削减军备,大家都致力于储蓄,结果却弄得一团糟。凯恩斯借此传递的观点是(  )

A.国家干预以缓和无政府状态             

B.扩大消费以刺激经济发展

C.运用市场手段调节生产关系             

D.兼顾公平以缓和社会矛盾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点:凯恩斯主义.

分析:本题以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的言论为内容考查凯恩斯的主张.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依据题干“说有一个很繁荣的社会,忽然其中公民都决定放弃奢侈生活,国家也削减军备,大家都致力于储蓄,结果却弄得一团糟”可知,反映的是扩大消费以刺激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

AD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凯恩斯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错误.

故选B.

     

2015年9月30日,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一致投票,授予总统普京使用武力、出兵叙利亚的权力。对此,美国称莫斯科的介入将“使得该地区进一步不稳定”,并谴责俄在叙利亚的行动并未针对“伊斯兰国”恐怖组织。这说明(  )

A.美国“单边主义”遭遇挑战             

B.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C.当今“一超多强”格局打破             

D.美俄两极格局再度形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考点:美国霸权主义.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美国的霸权主义以及世界大国的争霸.

解答:A.本项表述符合材料和题目要求,反映美国的权威受到俄罗斯挑战,故为答案.

B.材料中无法体现多极化趋势,只有美俄两国,故排除.

C.材料无法体现“一超多强”格局打破,故排除.

D.表述不符合事实,现在是“一超多强”格局,故排除.

故选A.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25年,英国人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此后20多年里,蒸汽车头将英国人载入了一个被后人称之为“铁路狂热”的年代。从1830年开始,几乎每户英国家庭都把自己的积蓄用来购买铁路公司发放的建设债券。1846年这一年有272个关于成立铁路公司的议案在国会被讨论,无一不是顺利过关。到1850年,英国建成的和在建的铁路大致形成了今天的英国铁路轮廓。

﹣﹣摘编自纪双城《英国铁路狂飙历时20年》

材料二、晚晴中国铁路发展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重大事件

简  明  概  况

1876年

淞沪铁路通车

我国境内最早的铁路,英国人无视中国主权擅自修建,后被清政府赎回并拆除

1880年代

“铁路之争”

洋务派“寓强于富”,力主奏请修建铁路,而顽固派将其视为“奇技淫巧”,认为“害我田庐,碍我风水”等

1881年

唐胥铁路建成

我国自建的第一条煤炭运输铁路,隶属于开平矿务局

甲午战后

列强掠夺路权

主要是修筑权、经营权和借款权,到1904年,1万多公里中国路权先后落入西方列强之手。

1903年

收回路权斗争

列强的侵略增强了中国人民爱国护路的意识,以绅商为主体社会各阶层掀起了一场收回路权和商办铁路的高潮。

1911年

保路运动

清政府虽向民间资本开放路权,但迫于列强压力,又宣布“干线国有”,企图举债出让路权,结果引发了保路运动。

﹣﹣根据《百度文库•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编制

材料三、世界主要国家铁路网密度统计表

铁路网密度

按人口计算

按国土面积计算

总里程

(公里)

统计年份

单位

公里/万人

公里/万平方公里

中国

0.84

114

91000

2012

美国

5.55

538.3

226427

2007

加拿大

16.18

1009.2

57216

2007

俄罗斯

5.9

699.1

128000

2006

法国

5

533.62

29901

2008

德国

4.4

191.73

41896

2008

英国

2.85

680.09

16567

2006

日本

1.95

489.04

23474

2006

印度

0.63

212.51

63327

2007

﹣﹣引自《世界铁路发展史》资料库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30、40年代英国铁路“狂飙”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时期中国铁路建设的特点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比较中国所处世界铁路发展中的地位,谈谈你对21世纪中国大力发展铁路交通网的两点看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交通工具的进步.

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世界铁路的发展.考查19世纪30、40年代英国铁路“狂飙”的原因;晚清时期中国铁路建设的特点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所处世界铁路发展中的地位;对21世纪中国大力发展铁路交通网的看法.考查学生识图、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1)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的描述,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30、40年代英国铁路“狂飙”的原因主要包括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为铁路建设提供有利条件,火车的发明;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需求增强;政府、国会的有力支持,民间资本的大量流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2)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二晚晴中国铁路发展大事年表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晚清铁路建设的特点有起步晚,发展缓慢;铁路修建主要是帝国主义、外国资本承办,大量铁路权益被帝国主义侵占;洋务派开明绅士、民间资本对自办铁路有着关键作用;当时国力有限,造成了中国自办铁路严重不足.第二小问的影响,依据第一小问的回答,结合所学可知,影响是为工业化、近代化提供有利条件;带来新旧观念的冲突和文明的碰撞;使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侵犯;对政府政策、民众生活、民族意识、国内政治运动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3)第一小问的地位,依据材料三世界主要国家铁路网密度统计表的数据可知,地位是中国铁路总里程处世界领先地位,但人均公里数短,与发达国家差距大.第二小问的看法,属于开放型题,言之有理即可.本小问可从中国人口密度大,国土面积广袤,铁路发展符合国情,空间巨大;改革开放积累了大量的人才与技术,物质基础扎实;要处理好铁路与公路、航空、水运等运输方式的关系;提高行车速度、改进服务设施、增加安全系数;加强国际合作,发展跨国铁路运输网等方面进行说明.

答案

(1)蒸汽机的发明为铁路建设提供技术条件;工业革命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需求增强;政府、国会的有力支持;民间资本的大量流入.

(2)特点:起步晚,发展缓慢;铁路修建主要是帝国主义、外国资本承办,大量铁路权益被帝国主义侵占;洋务派开明绅士、民间资本对自办铁路有着关键作用,但自办铁路严重不足.

影响:为工业化、近代化提供有利条件;带来新旧观念的冲突和文明的碰撞;使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侵犯;对政府政策、民众生活、民族意识、国内政治运动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3)地位:中国铁路总里程处世界领先地位,但人均公里数短,与发达国家差距大.

看法:中国人口密度大,国土面积广袤,铁路发展符合国情,空间巨大;改革开放积累了大量的人才与技术,物质基础扎实;要处理好铁路与公路、航空、水运等运输方式的关系;提高行车速度、改进服务设施、增加安全系数;加强国际合作,发展跨国铁路运输网.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某本西方文明史书中的部分章节目录摘编。

第三章 欧洲文明的源头

1.希腊的古典文明

2.雅典的民主政治

3.基督教带来的文明

第十五章  启蒙运动与法国的怀疑主义

1.启蒙运动时代

2.伏尔泰

3.卢梭

第十六章 启蒙运动与德国的怀疑主义

1.莱辛、赖马鲁斯和对历史上耶稣的追寻

2.康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两条增补建议,并说明增补理由。(要求:所提增补建议及理由须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启蒙运动

考点:古希腊文明;罗马法;启蒙运动.

分析:

本题考查观点希腊、罗马文明的发展情况和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发展问题的能力.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欧洲文明与故罗马、故希腊文明关系密切.应在第三章增加古代罗马文明的相关知识.

在古希腊问当中,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初步发展关系密切,故应增补这些人的相关知识.孟德斯鸠是启蒙运动中主要的思想家之一,提出的“三权分立”思想影响巨大,故应增补孟德斯鸠的相关知识.

答案

建议一: 在第三章中增补“罗马的法律”.理由: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

建议二:在第三章中增补“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理由:希腊先哲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上观宇宙,俯察人生,思考的范围几乎包含了哲学史上的所有重大命题.他们强调人的价值,赏崇知识与智慧,追求真理,好学深思的理性精神等,成为西方人精神的起源.

建议三:在第十五章中增补“孟德斯鸠”.理由:孟德斯鸠不仅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也是法治思想和三权分立思想的著名代表,其主张最后被近代美国实践,创立了全新的三权分立和权力制约的政治体制.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启动经济改革计划。1932年8月,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制定的兵工整理计划,一方面,对全国的兵工厂提出了三个原则:对地处沿海的兵工厂进行迁移;对靠近前沿的兵工厂亦应迁移;其位置颇适于国防之地位的兵工厂则加以扩充。另一方面,“济南、金陵二厂,以国防上见地,固应移于安全地点,以因迁移而致绥靖所需的弹药减少供给起见,除必要者外,暂不迁移。”1935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隶属于军事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就是创办与国防有关的工矿企业。1936年3月,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

﹣﹣根据《抗战前国民政府经济备战的军事价值》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国民政府经济改革的主要活动和目的。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上述经济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考点:国共的十年对峙.

分析:

本题考查国民政府的经济改革.考查国民政府经济改革的主要活动、目的、背景以及影响.涉及的知识是国共十年对峙.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知识的掌握.

解答:

(1)第一小问的活动,依据材料“对地处沿海的兵工厂进行迁移;对靠近前沿的兵工厂亦应迁移;其位置颇适于国防之地位的兵工厂则加以扩充”可以得出迁移、扩建军工企业;“1935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隶属于军事委员会”可以得出建立资源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就是创办与国防有关的工矿企业”可以得出创办与国防有关的工矿企业;“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工业和矿业”可以得出在内地开展重工业建设.第二小问的目的,依据材料中的时间,结合所学可知,目的是增强国防力量,服务于抗战和剿共的需要,应对当时局势的发展.

(2)第一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中的时间,结合所学可知,背景有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了统一;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落后;国防力量薄弱;日本不断扩大侵华的威胁;国共对峙斗争激烈.第二小问的影响,依据第一问的活动,结合所学可知,影响有推动了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为抗战提供了物质保障;促进了中西部经济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和国民经济体系.

答案

(1)活动:迁移、扩建军工企业;建立资源委员会;创办与国防有关的工矿企业;在内地开展重工业建设.

目的:增强国防力量,服务于抗战和剿共的需要,应对当时局势的发展.

(2)背景: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了统一;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落后;国防力量薄弱;日本不断扩大侵华的威胁;国共对峙斗争激烈.

影响:推动了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为抗战提供了物质保障;促进了中西部经济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和国民经济体系.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英国政治与经济学家哈耶克在其伦理学代表作《自由秩序原理》一书中指出:“法国大革命的一些努力,原本旨在增进个人的权利,然而这个目的却流产了,导致这个结果的决定性因素乃是法国大革命所创造的这样一种信念;既然所有的权力最终已被置于人民之手,故一切用来制止滥用这种权力的保障措施,也就变得不再必要了。”

在法国文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贡斯当看来,这种不受任何限制的人民权力的信念源自被革命者奉为至圣先贤的浪漫派作家卢梭的人民主权说。贡斯当认为,标榜纯真自由的卢梭政治学说“是对所有类型的专制政治最可怕的支持”,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为多种类型的暴政提供了致命的借口”。

﹣﹣摘自《革命的反思:贡斯当论法国大革命》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法国大革命的一些努力”目的“流产”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以雅各宾派专政为例,论证卢梭学说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民主历史专题

考点:法国大革命.

分析:

(1)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2)本题考查卢梭学说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解答:

(1)根据材料中“导致这个结果的决定性因素乃是法国大革命所创造的这样一种信念:既然所有的权力最终已被置于人民之手,故一切用来制止滥用这种权力的保障措施,也就变得不再必要了.”可分析其原因为权力被置于人民之手,产生滥用权力的现象;根据材料中“这种不受任何限制的人民权力的信念源自被国革命者奉为至圣先贤的浪漫派作家卢梭的人民主权说”可分析其原因为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宣扬人民权力不受限制,成为“暴政”的借口.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结合雅各宾派在法国大革命中所采取的革命措施,运用辩证的观点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其措施对法国大革命所产生的影响.积极影响主要是维护革命成果,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消极影响主要是推行恐怖政策,限制贸易自由,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雅各宾派分裂等.

答案

(1)原因:权力被置于人民之手,产生滥用权力的现象;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宣扬人民权力不受限制,成为多数人“暴政”的借口.

(2)积极方面:雅各宾派利用人民的力量,推翻吉伦特派的软弱统治,维护革命成果,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消极方面:雅各宾派利用人民的意志,推行恐怖政策,限制贸易自由,违背了资产阶级自由原则;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雅各宾派分裂、“热月政变”的发生以及法国大革命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