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预测-历史(1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17年8月4日北洋政府对德宣战。中国对德奥宣战首开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系统收复国家主权的先河,中国宣布废除同德奥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回德奥在华租界,停止支付德奥庚款,取消德奥在华特权。……中国参加一战从小处着眼是为了应付日本,为了在战后和会上占一席之地,从长远看是为了加入国际社会,为了国际化,为了在新世界秩序中有发言权。

                              ——摘自李会合《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的国际地位》

    材料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与美、英等国已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同盟国,中国战场的战略地位大为提高。中国加紧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活动。1942年3月,新任外交部长宋子文向美国政府正式表达了中国希望立即废除旧约,改订新约的要求。由于中国政府的主动姿态,并且为了争取中国继续坚持抗战,美、英两国经过反复磋商后,决定采取一致行动,分别与中国谈判废约。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分别签订条约,废除了在华治外法权和一些特权。

                                                 ——摘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三  许多国际观察家惊叹,中国用30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200多年才走完的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给中国的对外交往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使中国的国家影响由个别领域向众多领域拓展,由地区范围向世界范围深展,由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

                               ——摘自徐坚《改革开放30年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材料四  我国学者国纪平指出:“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世界与中国一起从中国的发展中获益”。中国以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和作为负责任大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战略升级,不仅将通过自身的发展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也将为众多发展中国家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社会进步与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摘自刘慧《改革开放30年中国国际地位提升与对外开放战略新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一战期间及战后初期,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7分)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国际地位发生的变化及其国际影响。(12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外历史综合运用

1)表现:(6分)收回了一些国家主权;在世界新秩序(或世界舞台)中拥有了发言权。

2)原因:(7分)外交方针(策略)的主动性(中国政府的主观努力);中国坚持抗战;(在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或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中国人民长期的反帝斗争;抓住中国战场战略地位提高的有利时机。

3)(6分)变化: 由地区性大国变成世界大国;由世界的边缘到世界的中心;影响从个别领域到众多领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影响:(6分)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清代海关货税除正税外,还有各种数倍于正额的附加征课。曾于中国海关中任职的马士(Morse)在著作中对鸦片战争前粤海关的船钞征收作过详细的介绍:1810年,一艘由西方进入广州的(一般规模)船,需要交纳的税费包括:正税、对粤海关监督的效敬、付征收人员净费、规银、进口规银、放关规银、拨归慈善用的粮道放关银、海关检查员各种小费等等,总计3278.463两银。

                      ——摘编自蔡晓荣《对近代中国第一个海关税则的一点新认识》

    材料二  咸丰八年(1858)修订新税则后几项重要进口商品的税率变动统计表

货名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税率减少百分数

棉花

6.54

5.72

12.54

斜纹布

7.89

5.05

35.99

印花布

14.25

4.98

65.05

袈裟布

10.68

4.98

53.

棉纱

6.94

4.86

29.97

羽缎

9.46

6.31

33.30

另一方面,出口平均税率水准历年都较进口平均税率水准为高。如光绪十一年(1885),竟高出1倍以上。

                               一一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

    材料三  中国入世降税大事记

2002年,大幅调低了5300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由2001年的15.3%降低至12%;

2005年,降税涉及900多种商品,关税总水平由2004年的10.4%降低至9.9%;

2006年,我国降低了小轿车等42个汽车及其零部件的进口关税税率,最终完成了汽车及其零部件的降税义务,我国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税率分别由入世前的70%至80%和18%至65%降至25%和10%;

2010年,降低鲜草莓等6个税目商品进口关税后。给予最不发达国家4762个税目商品零关税待遇。

                                              ——摘编自《中国经济时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粤海关征收高额关税的主要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关税调整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种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1世纪初中国调整关税的新内涵和积极意义。(9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1)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西方国家积极开展海外(殖民)贸易。(6分)

2)趋势:进口税率大大降低,出口税率提高。(2分)

影响:有利于西方国家倾销商品和掠夺中国原料,将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本国经济的作用;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利于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竞争。(8分)

3)新内涵:进一步开放中国市场,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或履行入世关税减让义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3分)

积极意义:提高中国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发展和结构优化;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及社会体制改革,建立更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体制环境;有利于消除对我国的贸易歧视。(6分,三点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在1945—1960年间奇迹般的增长,人均生产总值从1945年时1087美元增至1960年的2026美元。美国华尔街在战后享受了历史上最长的一次牛市,股市几乎毫无阻力的从1949年一直上涨到1957年。这种经济高速发展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对于此时美国经济如此迅猛的发展,有人认为这是美国国内西部和南部经济实力的增长,客观上调整了美国的经济结构,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企业经营现代化,每个美国人即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投资者也是他们自己命运的投票者等内部因素;也有人认为是美国利用战争因素带动经济发展,建立国际经济协调机制,以及世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等外部因素促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原因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1)观点一:美国二战后经济繁荣的原因是由内部因素促成的。

西部和南部经济实力的增长调整了美国的经济结构,政府干预经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实行社会福利制度,重视科技教育等。

(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即可赋分。)

2)观点二:美国二战后经济繁荣的原因是由外部因素促成的。

操纵控制联合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对美国经济的刺激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关贸总协定的建立,第三世界大规模的工业化等。(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即可赋分。)

3)观点三:认为美国二战后经济繁荣是由于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参见观点一和观点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人们一般认为,太平天国对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打击,有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近年来,在研究深入的同时,人们努力对太平天国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作为发生在近代时期的农民起义,我们更要注重从现代化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从这个角度衡量,太平天国建立的政权,沿袭了封建的君主制、等级制;它借用西方基督教的形式并将其中国化,在将其作为号召和发动农民的工具的同时,又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专制政权。太平天国反对清王朝,只不过是要用一个封建王朝去取代另一个封建王朝。太平天国从宗教出发所采取的反孔政策,它所引起的长达十几年的内战,对中国探求现代化的进程都是一个冲击。      

——《近代史史学新观点》

评论材料中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

观点判断(2分)第一种:太平天国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促进统治集团内部的调整和更替,客观上为洋务派的出台创造了条件;(4分)太平天国肩负时代的使命,在反封建的同时还反侵略,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3分)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在思想上提出了《资政新篇》,勾勒了中国近代化蓝图,具有开拓性的划时代意义。(3分)

第二种观点判断(2分):从太平天国的领导阶级、主力、政策等方面来看,仍然是旧式的农民起义;(2分)《天朝田亩制度》企图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违背历史潮流;(3分)运动长期集中在长江流域,破坏了中国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3分)颁布的《资政新篇》虽是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文件,但并没有付诸实践。(2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以前,清政府……中央政府除最高统治者皇帝外,还有内阁、南书房、军机处,六部、都察院、管理皇帝宫廷事务的宗人府和内务府等。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在列强的要求下,清廷在礼部、理藩院之外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即管理五口通商事务的“五口通商大臣”。它并非专职,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以后转由两江总督负责。其名义上是处理“通商事务”,但实际上是办理外交事务。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廷官僚体系的变化更加明显。一批现代化的官僚机构——总税务司(官名,掌管全国关税行政及海关人员任免)、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清政府专门负责外交、通商、海关等涉外事务的机构)等陆续成立。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简要说明19世纪中后期清朝涉外机构及涉外官员变迁的特点。(7分)

(2)简要评价这种变迁。(8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1)涉外机构从无到有;从被动设立到逐渐推进;涉外官员从兼职到专职。(7分,学生回答一点给3分,两点给6分,三点给7分)

2)清朝的政治越来越受制于列强的于预和控制,它标志着国家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4分)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些也是清政府为融入世界所做出的努力,启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的现代化进程。(4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胡适指出:民十三以后,他(孙中山)改造的国民党成为一个簇新的社会重心……这四五年来,又渐渐失去做社会重心的资格了……我们如果平心估量这二十多年的盘账单,终不能不承认我们在这个民国时期确然有很大进步。

  傅斯年指出:“国民党今日之站得住者,不是他自身充分的有站得住的力量,乃是其他结合没有站得住的力量。”“今日之大难题,即在国民党自身弄得没有办法,而中国并没有任何政治力量可以取而代之。”

  蒋廷黻指出:“所谓中央政府的缺点,许多是因为他是中央,全国注目所在,一有错处,容易发现……实在中央政府大概说来要比地方政府高明。”

                             ——以上材料均选自1932年创刊的《独立评论》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中“失去做社会重心的资格了”及“这个民国时期确然有很大进步”的理由。(6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综合评述上述历史人物的态度。(9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民主历史专题

1)“失去做社会重心的资格”的原因:对内独裁内战,对日本的侵略不抵抗等。

“这个民国时期确然有很大进步”的原因:基本实现国家的统一;国民经济得到显著发展等。(6分)

2)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缺乏独立性;民族危机日益加剧,他们一方面谴责国民党政府的行为,另一方面维护国民政府的统治地位。推动了国民政府抵抗侵略和中国近代化的进程。(9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郑官应(1842-1923,又名郑观应)的一生是与中国近代史相始终的,是旧中国的一个缩影。他认为要把中华民族从危亡中拯救出来,就必需承认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一个三千来未有大变局,因此中国也需要变。他认定要与资本主义列强抗衡,就“不得不亟思控制,因变达权”。他呈给光绪的《盛世危言》的自序写道:“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摘编自汪熙《论郑官应》原载《历史研究》1982年第1期

   材料二  郑官应指出,那些西洋人恃以雄峙海外的科学技术是“积数百年研究之功始得,一旦贯通其学,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非偶然矣”。由此而提出组织力量译述西学,设学堂培养人才的建议。其次,他把西学分为天学、地学、人学三部分。所谓“人学”,既包括语言、文字,也包括一切政教、刑法、食货、制造、商贾、工技诸艺。由此得出的逻辑的结论,就是学习西学不仅是学习“长技”,而且要学习西方几乎所有的人文科学。郑官应说“欲强国先富国,欲富国先富民,而富民之道则不外以实业为总枢,欧美各国历史昭昭可考。”即要抵御外国的侵略就必须民富,而民富又必须国强来保护;要民富、国强则必须改革政治,削减君权,实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君主立宪。他认为专制政体对外已丧失御侮的力量,对内也不具有保护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能力。

                   ——摘编自汪熙《论郑官应》原载《历史研究》1982年第1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官应对中国时局以及对西学的认识。(8分)

(2)郑官应的思想在当时很有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7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物历史专题

1)认为中国出于变局,需变革政治和经济才能与西方抗衡,中国只有实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君主立宪制才能强国,才能富国富民。他打破了对西方的狭隘认识和理解,认为不仅要学习西方的“长技”,还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和思想。。这些认识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和当时的历史潮流,体现了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对西学的估价和对它的含义的理解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在当时也是独具胆识的。(8分)

2)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相继展开。(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