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江苏省常州一中、南菁高中高三上学期两校联考语文试题

依次填入下列语段空缺处最恰当的内容的一组是(3分)(   ▲  )

   ▲   而论,   ▲   的众多名人自传中,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和王蒙先生的《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是不可与那些“伪名人自传”   ▲   的。

A.平心   泥沙俱下   相提并论      B. 平心   牛骥同皂   同日而语

C.凭心   泥沙俱下   同日而语      D. 凭心   牛骥同皂   相提并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词语运用

A

(将“平心而论”错误的理解成“凭心而论”者。常见原因有二。其一,“平”、“凭”二字同音,很容易让人想当然地以“凭”代“平”。有的人几年甚至几十年地使用着“凭心而论”,根本没想到去查一下各种辞书,因为那里都只有“平心而论”,压根儿不存在“凭心而论”。也许在他们看来,人们经常说凭良心做事,“凭心而论”一词,正好说明人们讨论问题评价事物,要发自内心,出于真心作出合乎真理、合乎世道人心的结论。 其二,“凭心而论”的使用者属望义生文。他们不知,“平心而论”里的“平心”,是说心情平和,不动感情。用“平心”修饰“论”,意为平心静气地给予客观评价。其出处为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平心而论,王始变旧说,为宋学之萌芽。”,截至当前,“凭心而论”是错误的,但也不排除今后约定成俗。“泥沙俱下”: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一同显现出来。用于人或事物。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牛骥同皂”:皂:牲口槽。牛跟马同槽。比喻不好的人与贤人同处。作谓语;主谓式。根据语境“自传”属事物,应选“泥沙俱下”。“同日而语(放在同一时间谈论)”、“相提并论”都可以表示把不同的两种事物或两个人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但如果有时间上的差别,就要用“同日而语”

     

下列各句中表意清晰、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欲避世遁俗,又因不忘国运民生终未归隐山林,正是这两句诗的真实写照。

B.这村庄和村民修的这条路的历史一样悠久,路旁散落座座用芦苇、麦秸或茅草盖顶的农舍,墙壁用彩石砌出精美的图案。

C.在当今时代,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软实力”硬不硬、强不强、大不大,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强大与否直接关联。

D.选票上候选人名单按姓氏笔画为序,在多年实践中证明简便易行,也可以避免人为造成候选人获选机会不平等的情况。这样做,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保障选举人和被选举人的民主权利。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病句考析

C

A项,主客颠倒,应是“这两句诗”是“苏东坡……终未归隐山林”的“写照”;B项,对象次序倒错,通常先有村庄,后有村民修的路,至少是同步,故应改为“村民修的这条路和这村庄的历史一样悠久”,下句“路旁”的表述也与之衔接; D项,句式杂糅。“按姓氏笔画为序”应为“按姓氏笔画顺序”或“以姓氏笔画为序”。

     

下面是英国学者里基•特里维尔关于“战略环境评价”的经典性定义,请选出不能正确反映其主要信息的一项是(3分)(       )

战略环境评价是指对政策、计划、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的、系统的、综合的评价过程,包括根据评价结果提交的书面报告和把评价结果应用于决策之中。

A.环境影响      B.评价过程      C. 书面报告      D. 应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学常识

B

(此题考查概括内容、提取信息的能力。筛选关键词的题首先应该从语法角度对句子加以分析,提取核心成分,然后再压缩成关键词。解答这类题,要先找出文字中揭示的被定义者本质特征的信息。定义的表达形式往往是长单句。原材料的主干是“战略环境评价是评价过程”,附加成分才是被定义者的本质属性,包含三层意思:①评价的对象是“环境影响”;②评价的结果形式是书面报告;③评价的意义在于把评价结果应用于决策之中。把上述三层意思的关键词提取出来即可。)

     

下列话语依次填入语段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我早已是父亲了。想起圣陶喜欢说的:“   ▲   ”,便觉得不自在。新近一位亲戚嘲笑我说,“   ▲   !”更有些悚然了。十年前刚结婚的时候,在胡适之先生的《藏晖室札记》里,见过文中所引培根的话,“   ▲   。”当时吃了一惊。(摘自朱自清《儿女》)

①要剥层皮呢     ②有妻子者,其命定矣     ③蜗牛背了壳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③①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句衔接

D

(根据语境“不自在”,“更有些悚然了”可判断前两处划线处所填内容。)

     

下图是中国公民道德论坛的徽标,下列对图案及创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徽标把公民道德首写汉字“公”演变成“人”形和“心”形。“人”寓意公民,是根本;“心”寓意良知、道德,是核心。

B.徽标中白色镂空图样象汉字“久”字,表示公民道德建设贵在坚持。

C.徽标采用圆角方形,似传统印章,显示出公民道德建设积极向上的蓬勃朝气。

D.徽标立足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基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心为主,人心为公,天下为公,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提高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言文字的运用

C

(徽标采用圆角方形,似传统印章,显示公民道德论坛严肃、庄重。同时,图形与色调(红色)整合和谐,具有视觉美感,显示出公民道德建设积极向上的蓬勃朝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贞观六年,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①,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乃诏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刊正姓氏,普责天下谱牒,兼据凭史传,剪其浮华,定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

士廉等及进定氏族等第,遂以崔干为第一等。太宗谓曰:“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官宦,犹自云士大夫,婚姻之际,则多索财物;或才识庸下,而偃仰自高,依托富贵,我不解人间何为重之?且士大夫有能立功,爵位崇重,善事君父,忠孝可称,或道义清素,学艺通博,此亦足为门户,可谓天下士大夫。今崔、卢之属,宁比当朝之贵?公卿已下,何暇多输钱物,兼与他气势?向声背实,以得为荣。我今定氏族者,诚欲崇树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遂以崔干为第三等。

至十二年,书成,凡百卷,颁天下。又诏曰:“氏族之美,实系于冠冕,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自有魏失御,齐氏云亡,市朝既迁,风俗陵替。燕、赵古姓,多失衣冠之绪,齐、韩旧族,或乖礼义之风。名不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自号高门之胄,不敦匹嫡之仪,问名②惟在于窃赀,结褵③必归于富室。乃有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姻,多纳货贿,有如贩鬻。或自贬家门,受辱于姻娅;或矜其旧望,行无礼于舅姑。积习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伦,实亏名教。朕夙夜兢惕,忧勤政道,往代蠹害,咸已惩革,唯此弊风,未能尽变。自今以后,明加告示,使识嫁娶之序,务合礼典,称朕意焉。”                               (选自《贞观政要·礼乐第二十九》,有删节)

【注】①累叶陵迟:指家世衰落。②问名:古代婚礼“六礼”之一。男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③结褵:成婚。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普责天下谱牒   责:责备           B.或乖礼义之风   乖:违背

C.不敦匹嫡之仪   敦:勉励           D.或矜其旧望     矜:同情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崔、卢、李、郑四个家族在嫁女儿的时候大肆索取聘礼,并根据聘礼的数量决定婚约,唐太宗认为这样做严重败坏社会风俗。

B.唐太宗命高士廉、韦挺、岑文本等人撰写《氏族志》,校正姓氏等级,删除其中的浮夸成分,考订真假,褒奖忠贤,贬黜叛逆。

C.唐太宗认为,士大夫如果能立下功劳,爵位崇高显赫,忠孝两全,或者道德高尚,学问技艺通达渊博,就能称为真正的士大夫。

D.《氏族志》的颁行,并没有能彻底革除燕、赵古姓和齐、韩旧族在嫁娶时贪图钱财、攀附权贵的不良风气,唐太宗对此很不满意。

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

①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4分)

②积习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伦,实亏名教。(4分)

9.从本文看,唐太宗对士大夫的婚姻有怎样的要求?(4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6.B。A.责:寻求。C.敦:重视。D.矜:夸耀。

7.D。燕、赵古姓和齐、韩旧族嫁娶时只是贪图钱财,攀附权贵的是“新官之辈,丰财之家”;紊乱人伦、败坏名声和教化的风气都没有彻底革除。

8.①不管几代以前如何,只按照今天的官品、人才来确定士族的等级,并且应该统一量定等级的标准,作为永久的准则。

②这种习惯时间长了就成了风俗,到现在还没有废止,这既乱了人伦,也确实败坏了名声和教化。

9.①婚姻的原则,首先要符合仁义。(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②嫁娶的规矩,务必合乎礼法。(嫁娶之序,务合礼典。)

解析:主要围绕“唐太宗对士大夫婚姻的要求”,“仁义”“礼法”为给分点,其他答案都是错误的现象,并非唐太宗的要求。

【参考译文】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近来山东的崔、卢、李、郑四大姓,虽然家世早已衰败,但他们仍然依仗旧时的郡望,自高自大,号称士大夫。每当把女儿嫁给其他家族,总要大肆索取聘礼财物,以财物数量多为贵,根据聘礼的数量决定婚约,和集市上的商贩一样,这样做严重败坏了风俗,也搅乱了《礼》的规定。既然他们的名望与事实不符,按道理礼仪制度必须改革了。”于是下诏书命令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等人校正姓氏等级,广泛寻求全国记录氏族宗族世系的家谱。并根据史书传记,删除其中的浮夸成分,考订它们的真假,如果一个家族出了忠贤的人,就加以褒奖,提升等级;出了叛逆的人,就加以贬黜,他们依此标准撰写了《氏族志》。

高士廉等人到了上报校定的氏族等第时,仍然把崔干列为第一等。太宗说:“我和山东的崔、卢、李、郑四姓,过去并无嫌隙,只是因为他们世代衰微,现在已经没有一个人做官,却还自称是士大夫,婚嫁的时候,就大量索取财物;有的人才能见识平庸低劣,却还得意地自夸高门,托名富贵,我不明白世人为什么还会看重他们?如果士大夫能建立功业,爵位崇高显赫,善于侍奉君主和父亲,忠孝都值得称赞,或者道德仁义清正廉洁,学问技艺通达渊博,这样的人也足以自立门户,称得上是天下真正的士大夫。如今崔、卢这类人,难道能和当朝的显贵相比吗?公卿以下的人,哪里有闲暇给他们多送财物,并助长他们的气势呢?这些人只图声誉不顾实际,以得到虚名作为自己的荣耀。我现在钦定氏族等级的原因,确实是想树立当今朝臣的地位,为什么崔干还是第一等,你们不看重我朝的官爵吗?所以,不管几代以前如何,只按照今天的官品、人才来确定士族的等级,并且应该统一量定等级的标准,作为永久的准则。”于是把崔干定为第三等。

到了贞观十二年,《氏族志》全书完成,总共一百卷,颁行天下。唐太宗又下诏书说:“氏族的美名,要与官爵相关联;婚姻的原则,没有比仁义更重要的。自从北魏、北齐灭亡,朝代变迁,风俗衰败。燕、赵的古姓,后代中很多人失去官爵,齐、韩的旧族,有些人行为违背礼义。他们在乡里没有名声,自身贫贱,却自称高门的后裔,而不重视嫁娶的礼仪,谈婚论嫁的时候只为了捞取财物,成婚的对象一定要找富贵之家。又有些新做官的人和钱财多的人家,羡慕富贵人家的祖宗,抢着和人家攀亲,多送财物,如同做买卖。有些人自愿贬低家门,被亲家羞辱,有些人夸耀过去的名望,在公婆面前行为无礼。这种习惯时间长了就成了风俗,到现在还没有废止,这既乱了人伦,也确实败坏了名声和教化。我日夜谨慎小心,操劳政事,历代的弊端祸害,都已制止革除,唯有这种坏风气,还没有完全转变。从今以后,要明白告知天下人,让他们都要懂得嫁娶的规矩,务必合乎礼法,才符合我的心意。”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吴城览古

陈 羽

吴王旧国水烟空,香径无人兰叶红。

春色似怜歌舞地,年年先发馆娃宫。

馆娃宫怀古

皮日休

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注】馆娃宫,故址在今苏州市西南灵岩山上,宫以西施得名。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砚石山建造宫殿以馆西施,吴人谓美女为娃,故曰馆娃。

(1)简要分析“香径无人兰叶红”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3 分)

答:

 

(2)诗人指责越王“大有堪羞处”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3)结合标题,说说两首怀古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分)

答: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1)①“香径无人”承接上文“水烟空”,②“兰叶红”与“香径无人”及“水烟空”构成对比,③“兰叶红”引出后文“年年先发”的感慨。(每点 1 分)

(2)①立新奇之意:批评勾践只送去一个美女,便赚来一个吴国,表达吴越的兴亡当然不是由西施一个女子来决定的。(2 分) ②运用曲笔:有意造成错觉,明嘲勾践,暗讽夫差,使诗歌委婉含蓄,发人深思,余味不尽。(2 分)

(3)陈诗扣“览”展开,(1 分)借景抒情。(或:诗人览吴城、香径、歌舞地、馆娃宫而生发昔盛今衰之感,表达对西施的怜悯之情)。(1 分)皮诗扣“怀”展开,(1 分)叙事议论。(或:叙述吴王享乐而越国大兵入境之事,表明吴亡不是由于西施,而是因为统治者荒淫,为西施翻案,立意新奇,不落窠臼)。(1 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                ,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苏轼·《赤壁赋》)

⑵                   ,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骚》)

⑶夜深忽梦少年事,                    。(白居易·《琵琶行》)

⑷                ,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⑸高者挂罥长林梢,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⑹志士仁人,                     ,                   。(《论语·卫灵公》)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名言名句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⑵朝之木兰兮;⑶梦啼妆泪红阑干;莫笑农家浑;下者转沉塘坳;⑹无求以害,有杀以成仁。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2—15题。

悲伤的耳朵

夏榆

  (1)1990年,当时的东德人满怀幸福地拆除柏林墙,他们拿着铁锤、钢钎,拿着铁锹和绳索,成群结队的人站在那面巨墙下,有的人骑在墙头上,他们用各种工具对付这面矗立在他们生活中长达半个世纪的隔离墙。在这些人里边有中年人,也有孩子。有人在拆除的过程中流下了热泪。那些激动的人都感觉到随着这面巨大的隔离墙的倒塌他们获得了新生。有很多世界著名的歌星在柏林波茨坦广场举办了场面浩大的摇滚音乐会,在那个时刻,只有摇滚才能表达他们获得自由以后的狂欢和幸福。一面巨大的模拟柏林墙在燃烧起来的摇滚的激情中崩塌,全世界都看到了这个时刻,看到了这个场景。

    (2)我没有看到。我没有办法获得世界的这个讯息。那时候我被隔离在世界之外,隔离我的不是具体的墙,而是一种生活。

    (3)我告诉母亲我想当一个作家,母亲很高兴,但是不相信。母亲不能把写作的行为跟我联系起来,在她看来两者之间距离遥远。虽然她并不明白我写出的那些文字所代表的确切意义,但是她能明白那些文字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她很骄傲我有当作家的梦想,但她又很担心我有这个梦想。母亲说只怕你是有那个心没那个命。  

    (4)我并没有顾虑母亲的担忧。我想我可以不当作家,但我还是要写作。写作就像我在黑暗中穿行时候头顶的一盏灯,它照亮了我的道路。我那时还热爱萨特。萨特说:词语高于一切。当人看见一棵梧桐树的时候,其实是在等待着关于这棵梧桐树的形容词。只有这个形容词,有关对于梧桐树的表达才使得这种凝视具有了意义。他说,人的一切生活经历都凝聚在对“说出的存在”即对一切的审查之中。萨特的这个想法帮助了我,他使我重新打量自己的生活。我试图为自己的生活命名,试图说出我的生活的存在。那是我写作行为的开始。

    (5)我在一个精神近于荒漠的地方开始自己对写作的梦想,由我的幻想而赋予的写作行为的神圣感和崇高感那时候被我深深地迷恋。我把那种书写的姿态看成是我每天的仪式,在工作完毕走出矿井洗过澡之后回家,我必要先把我脑子里涌动的想法用词语呈现出来。

    (6)我经常跟母亲交谈,告诉她我的理想。这样做的一个目的是为了能获得母亲的理解和支持。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抵抗父亲对我的生活的控制和操纵。父亲想让我找女人,想让我结婚,延嗣后代。在父亲看来那是真实的生活。他想象不出我还应该有什么别样的生活。他觉得男人就不能婆婆妈妈,不能怯懦不能软骨头。男人骨头软就没法儿在世上活。

    (7)父亲认为我每天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纸上纯粹是瞎扯淡。他看到我彻夜亮着灯在纸上写着那些始终没有名堂的字就愤怒。他觉得我是中了邪。父亲在北山上开垦了两亩地,他在那里种植了玉米、粟子、莜麦和马铃薯。父亲出了窑以后就上山照看他的田地。父亲不满意我的时候就会让我往山上的庄稼地送粪。那是我绝望的时刻。我挑着装满粪肥的箩筐穿过巷口往后山走,很快我就感到肩头被挑着箩筐的扁担磨压的疼痛,我的双腿发软,脚步踉跄,虚汗直流,但我除了咬紧牙关挺着往前走没有别的办法。那时那条山路和箩筐里的粪肥一样令我厌恶和仇恨。父亲并不怜悯我,他要看着我把那些箩筐里的粪肥挑到山上,倒在他的面前为止。

    (8)柏林墙倒塌了。L摘下耳机对我说。

    (9)他把插在半导体上的耳机插头拔下来,把半导体的音频旋钮调大,我听到一阵急骤的音乐,然后有一个男人说出了东德人拆除柏林墙的消息。同时还有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获释,种族隔离制度的废除,还有捷克荒诞派剧作家哈维尔当选捷克总统的消息。

    (10)我觉得我发现了一个秘密。为什么L知道很多事情而我不知道;为什么L可以知道世界的很多讯息,而我无从获悉。我看着他的那个普通的袖珍型半导体。只要把调频调到某一个波段的时候就能获悉那些来自地球另一端的声音。那些声音完全不同于我们以往听到的声音。

    (11)我在历史课本中看到过柏林墙。历史教科书里说:柏林墙是一堵伟大的墙,它的修建使一个国家抵御着另一个国家的影响和侵蚀。

    (12)那时候我感觉到真实的悲伤。那些声音让我看到我和一个真实的世界有多远。

    (13)我认为我的耳朵是为真实的声音准备的,就像我的眼睛是为世间的真相准备的。我的耳朵跟真实的声音相遇的时候,我既悲伤又幸福。

    (14)我用积攒的钱给自己买了一个半导体收音机。从这个机子里传来各种不同的声音,我的耳朵第一次享受到声音的盛宴。我贪婪地吸纳那些声音。我甚至觉得我的耳朵是为那些讯息准备的。我很快乐。我感觉到隐秘的快乐和幸福。

    (15)父亲不满意我的生活,也不满意我的行为。他很愤怒。父亲跟母亲说:这小子成天胡思乱想,得给他找个女人,找个女人结婚生上个娃儿他就老实了。父亲想用一个女人拴住我。母亲也想让我找一个女人,但母亲希望我能被一个女人照顾和爱。他们的出发点不一样,但我全部反对。我不领他们任何人的情面。说好的媒人带女孩子到我家相亲的时间,我带着我的半导体收音机在外边游荡,直到他们离开了我才回家。父亲很愤怒。父亲在家门前截住我。他看着我戴着耳机摇头晃脑的样子,劈脸就给我一个耳光。我还没来得及反应,他就把我的收音机夺去。父亲愤怒已极,他把我的半导体扔倒脚下,父亲眼里冒着火,用脚来回踩。我的收音机,我亲爱的收音机就那样成了父亲愤怒的牺牲品。

12.第2段中“一种生活”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请概括。(4分)

 

 

13.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

①我试图为自己的生活命名,试图说出我的生活的存在。

 

②我的耳朵跟真实的声音相遇的时候,我既悲伤又幸福。

  

 

14.文章第11段插入历史教科书的说法有何作用?(6分)

 

 

15.有人认为本文写的是个人生存的艰难,也有人说写的是个人精神突围的艰难,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和感悟。(6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2.①被屏蔽(隔离)的生活,无法获得外部世界真实的讯息;②被控制的生活,始终生活在父亲的权威和控制之下(每点2分)    

13.① “我”想要通过写作审视(审查、打量)自己的生活(1分),希望用写作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 (1分)

②悲伤是因为“我”竟然长久地跟那些真实的声音相互隔绝(1分);幸福是因为“我”还能找到那些真实的声音,还能遇到世间的那些真相。(1分)

14.①将历史课本的描述与收音机里听到的消息对比(1分),强调收音机里听到的信息不同于以往接受的信息(2分);②承上启下(1分),解释说明上文“以往听到的声音”的具体内容(1分),并为下文议论和抒情作铺垫(1分)。

15.答案一:侧重生存的艰难(观点1分):生存环境艰苦,挖矿和送粪让肉体备受折磨(1分)‚生存环境不轻松,父亲用他的愤怒和打压阻止和逼迫“我”(2分)ƒ生存环境封闭,“我”无法获知外界的信息,处于农村被世界屏蔽的状态。(2分)

答案二:侧重精神突围的艰难(观点1分):父亲用他的思维钳制我,希望“我”改变思想,选择娶妻生子的生活(1分)‚“我”热爱写作,想要了解世界,却不被理解和认同(2分)ƒ与父亲专制落后思想的斗争最终失败,又重新回到被屏蔽的状态,无论是“我”还是“父亲”,最终都未能跳出小农社会和乡土经济固有的思维模式。(2分)

1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一题的筛选区域在临近上下文中去找。抓住第2节和第6节关键句“我被隔离在世界之外”,“抵抗父亲对我的生活的控制和操纵”,可以看出“我的生活”是指身体的被屏蔽(隔离)和精神上的被控制和操纵。

13.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这是一个重要考点。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指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一般可采用关键词解读法、手法解读法、情感解读法和主旨解读法等方法来作答。第①句重在解释“为生活命名”和“说出生活的存在”的含义,可从上下文搜集信息,根据第4节内容,可以抓住文中关键词“打量”、“审视”,关键句“只有这个形容词,有关对于梧桐树的表达才使得这种凝视具有了意义”,将相关词句替换,翻译原句即可。第②句重在探究“悲伤”和“幸福”两种情感分别产生的原因。根据文章第12节,13节,14节的内容,不难得出答案。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看段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内容,有无特色,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关系,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中间段的作用一般包括:①承上启下,结构上过渡;②表达上对比或衬托;③内容上扩展思路,丰富内涵。

15.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着重考查概括作品主题和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但答题必须遵循两大原则:一是立足文本,尊重作者,二是观点鲜明,分析有理有据。此类题目一般需要分层次或者分角度作答。答题时要先摆明观点,如选择“生存的艰难”应侧重从生活的处境中去寻找其具体表现,如选择“精神突围的艰难”应侧重对个人到社会精神层面的困境的表述。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当代中国诗人为何只向西看

鲁枢元

①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诗人如海子、苇岸,当他们谈起自己追慕与效仿的诗人时,可以说出长长的一排: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荷尔德林、惠特曼、爱默生、纪伯伦、普希金、叶赛宁、济慈、雪莱、黑塞以及米什莱、赫德逊、列那尔、普里什文等等,却很少提起自己国度的传统诗人。苇岸曾坦诚地承认:“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学,一直以来未能进入我的视野”。海子更是绝情地说:“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味。”

②这里我不想责备年轻诗人的偏激,我只是为我们中华民族诗国疆土的沦丧感到悲哀。是什么原因使我们最有希望的诗国传人竟翻越一道道异国语言的障碍“皈依”到大洋彼岸的诗人行列,而对于自己的诗歌传统竟不置一顾!

③以中国古代伟大诗人陶渊明为例,时至今日,陶渊明的世界影响,主要还在汉文化圈内,至于他在西方国家的流布与影响,却查找不到过多的记载。20世纪以来,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很不平衡。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文化经过近百年严厉的自我批判已几近干涸,而西方现代文化却如太平洋的海啸一般汹涌而来,几乎淹没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地。

④中西文化的阻滞与隔膜只能是一个历史阶段的遗憾,就其作为共同的人类文化而言,交融、互补才是必然的,文学更是如此。即便从陶渊明西方接受史的点滴文献中,也可以感觉到这一点。

⑤20世纪2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看到了年轻的中国留学生梁宗岱翻译的陶渊明的诗篇,在随即给梁宗岱的信中写道:“你翻译的陶潜诗使我神往。不独由于你的稀有的法文知识,并且由于这些诗歌的单纯动人的美。它们的声调对于一个法国人是这么熟悉!与我们古代土地上升上来的气味是同样的。”接下来,法国印象派诗人瓦雷里在为梁宗岱《法译陶诗选》一书撰写的序言中写道:“试看陶潜如何观察‘自然’,他将自己融进去,参与进去,……有时像情人,有时像多少带点微笑的智者。”陶渊明就是“中国的拉封丹和维吉尔”。美国的陶渊明研究虽然起步较晚,陶渊明作为一位历史人物,却被色彩浓重地写进教科书中,将其描绘成一位“不一般的中国农民”,一位喝酒、吟诗、将理想寄托于世外桃源、陶醉于简单田园生活的诗人。新近,一位叫马克·艾尔文的美国汉学家更把陶渊明归于“生态保护主义者”的行列。

⑥东方古代诗人陶渊明的自然主义哲学与田园式的回归诗学其实不难在西方文化界找到知音。如果稍微深入地加以探究,我们将会发现,在对待“人与自然”这个元问题上,中国的陶渊明与西方的某些先哲总是操持着共同的语调。如古希腊时代的自然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以往国内学界常把伊壁鸠鲁说成一位享受主义者,其实他追求的享乐主要是精神上的平静和谐,这恰与陶渊明是一致的。伊壁鸠鲁哲学的核心也是顺从自然,主张简朴、清贫的田园生活,“贤人应当喜爱田园生活”,“宁静无扰的灵魂既不扰乱自己也不扰乱别人”。

⑦依我看来,海子,苇岸这些被誉为“麦田诗人”、“大地诗人”的年轻一代文学家,无论如何也应该更钟情于自己民族的自然主义诗人陶渊明吧。因为在“简化生活”、“蔑视金钱”、“景仰朴素”方面,陶渊明不是更早、更近、更好的榜样吗?然而我们这些20世纪后期的诗国骄子始终没有把视线投注到陶渊明身上。如今,自然之死的进程在我们的国土正极速蔓延,诗人的声音依然微弱。海子死了,苇岸死了。更加不幸的是,那位在一千六百年前去世的陶渊明在今天也已经再度死去,而且是在年轻一代诗人的心目中死去的。

(节选自《文汇报》)

16.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17.当代中国诗人“只向西看”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18.文末画线句应怎样理解?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6、答案:①首先指出当代中国诗人皈依西方诗人,拒绝祖国诗歌传统的现象;②其次以中国古代伟大诗人陶渊明为例,论述当代中国诗人“只向西看”的原因;③接着以陶渊明为例进一步证明中西方文化交融互补是必然的;④最后提出中国年轻一代文学家应该更钟情于自己祖国的诗歌传统。(评分细则:①、②点各2分,③、④点各1分,大意对即可。)

17、答案:①当代中国诗人对于祖国诗歌传统缺乏深入了解;②经过近百年严厉的自我批评,传统文化资源已几近枯竭;③西方文化强势输入。④传统文化某些负面因素让当代诗人反感。(评分细则: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18、答案:①陶渊明所代表的中国诗歌传统,面临无人继承的局面;②年轻一代文学家始终没有把视线投注到陶渊明身上;③表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消亡的担忧。(评分细则:每点2分)

16.本文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为一、二两节,以海子、苇岸为例,指出当代中国诗人皈依西方诗人,拒绝祖国诗歌传统的现象;第二层为第三节,以中国古代伟大诗人陶渊明为例,论述当代中国诗人“只向西看”的原因;第三层为四、五、六三节,以陶渊明为例进一步证明中西方文化交融互补是必然的;第四层为第七节,提出中国年轻一代文学家应该更钟情于自己祖国的诗歌传统。

17.从第三节中“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很不平衡。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文化经过近百年严厉的自我批判已几近干涸,而西方现代文化却如太平洋的海啸一般汹涌而来,几乎淹没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地。”根据此内容概括为答案中的②③。根据第一段中海子、苇岸的话推断出答案中的①④。

18.理解句子的内涵,首先要考虑句子的含意,而后要考虑作者的情感态度、写作意图。解答此题,可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句,本句中需要解释的关键词句是“不幸”、“陶渊明再度死去”、“在年轻一代诗人的心目中死去”。“陶渊明再度死去”,从第二段的内容可以得出答案中的①;“在年轻一代诗人的心目中死去”从第七段中“然而我们这些20世纪后期的诗国骄子始终没有把视线投注到陶渊明身上。”可得出答案中的②。“不幸”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态度,根据文本内容得出答案中的③。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谈到发展旅游,讲述了他母亲和姐姐的一次旅游经历。两人慕名自费去广西西北山区的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乡平安村旅游。这是一个偏僻却又令人神往的地方。村民自古清心寡欲,与世无争,“无论魏晋,不知有汉”,有长寿村之誉。山村一经出名,游人蜂拥而至。一些百岁老人,已经很会利用自身优势生钱,每天和游人照相,每次10元。彭书记的母亲付过10元钱后,和一位百岁老太照了相。他的姐姐刚要去照,老人转身拒绝,要求再付10元。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作文

审题:可以从发展旅游、游客、山村村民以及民间文化等角度立意。

该材料指出了旅游进而民间文化退的现象。要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过度开发对于环境的破坏并不亚于工业污染,尤其是对民间文化的伤害会更大、更彻底。环境可以花钱修复,而民间文化环境一经破坏,便不会再生,即便补救,也会失去原真性,形成一种伪文化。当一位百岁老人变着花样挣钱时,再谈什么心静如水,那是矫情。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已经对传统的民俗风情文化形成强大的夹击之势,不少原本十分纯朴无邪的地方已经失守。逐利的旅游,正在“逼退”民间文化。现代生活方式时常会对几百上千年所形成的独特民间文化有种摧枯拉朽式的消融作用,人们出于对这种文化的好奇,而不是尊重,随意地去调侃和冒犯,直至消失。大量旅游者的涌入,使消失的速度加快。也许不出数年,再难看到那些大山深处的民俗风情。一些地方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时如同盗墓者,四处寻觅地处江湖之远的活态文化,不计后果地将这些特有的文明形态匆忙推向市场,吸引游人,赚取钞票。至于这些宝藏是否会遭到毁坏,已经全然顾不得了。生活化的文化遗产极其脆弱,稍有不慎,就会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