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强化训练(二)历史试卷

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被称为“素封”的群体,他们虽无官爵封邑却富比封君,“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这可以说明

A.分封制的瓦解

B.工商食官政策破坏

C.土地兼并严重

D.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B

【详解】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所述,战国出现的“素封”群体,其虽无官爵封邑却富比封君,这说明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私商逐渐成为了商人的主体,商人经济地位提高,从而引起了工商食官政策破坏,B项正确;分封制的瓦解,材料未体现,排除A;材料未涉及土地关系的信息,排除C;材料无法说明阶级关系的变化,排除D。故选B。

     

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缴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一年之久。这将会导致

A.大量自耕农出现

B.土地兼并加剧

C.有效保护非耕地

D.小农经济产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B

【详解】土地私有,可以自由买卖,并且汉初减免赋税,这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地主经济的发展,使土地集中现象严重,加剧了土地兼并,自耕农就会减少,故A项错误,B项正确;汉初减免赋税,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大量开垦荒地,破坏生态环境,破坏了非耕地,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产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曾全部免收田租”,结合所学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影响分析解答。

     

傅筑夫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中谈到:“唐代商业初步显现了商业的生活化、世俗化与平民化,近代型商业已初露端倪。”下列选项能证明其观点的是

A.当时重商主义政策日渐盛行

B.当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督

C.当时商人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D.当时日用品大量进入流通领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D

【详解】本题考查了唐代的商业。重商主义政策不符合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传统,故排除A项。在中国古代,商业活动始终是受到政府监督的,故排除B项。唐代近代型商业初露端倪,但并不能说明当时商人的地位大幅提高,故排除C项。根据“唐代商业初步显现了商业的生活化、世俗化与平民化”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日用品大量进入流通领域,故选D。

【点睛】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的传统经济政策,商业活动也始终受到政府的监督,虽然在不同时期,随着商业发展程度的不同,政府对待商业的态度也有所不同,甚至在有的时期。政府放松了对商业活动的控制,但无论怎样抑制商业发展的主旋律是不变的。

     

宋以后,中国东南闽岭各地种棉者渐多,开始种植由海外引进的占城稻以及由西北引进的西瓜,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都有进一步发展;在湖南洞庭湖区还出现了比较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专业户”。这表明

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种植结构

B.宋代农村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宋代农村经济作物成为种植主体

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A

【详解】经济作物的种植主要是面向市场,南方一些地区开始种植经济作物,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了农村的种植结构。故答案为A项。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成为种植主体”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宋朝时期新航路尚未开辟,排除D项。

     

明人章潢论中国经济地区差异时说:“秦汉以前,西北壮而东南稚也。魏晋而下,壮者之齿益衰,稚者之年方长。至于宋朝,而壮者已老,稚者已壮矣!”造成以上经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地区经过长期开发而资源耗竭

B.人口和生产技术向南方的不断迁移

C.政治中心由西北地区转向东部地区

D.海上丝绸之路取代了西北丝绸之路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B

由材料“秦汉以前,西北壮而东南稚也。魏晋而下,壮者之齿益衰,稚者之年方长。至于宋朝,而壮者已老,稚者已壮矣!”可以得出所述为南方经济的发展逐渐超过北方,究其原因在于,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带去了北方先进的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B符合题意;AC与史实不符;D与“主要原因”的要求不符。

点睛:本题考查了江南经济开发的相关知识,南方经济开发的原因有: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统治者的重视等,同时学生还应该对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有所掌握。

     

梁柏力《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B.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

C.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D.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B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并非是因为受到社会歧视,而是“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导致英国商人势力强。所以中国商人势力较低的原因是中国社会较为安定,政府对商人的依赖较小,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抑商倾向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梁氏认为抑商倾向并非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举入仕并非梁氏认为的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D选项的表述与设问无关,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读《上海和广州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表》(单位:万美元),图表数据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外贸逆差的加剧

B.经济结构的变迁

C.外贸中心的变动

D.新式工业的兴起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C

【详解】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上海进出口贸易额逐渐超过广州,反映出当时的中国外贸中心发生变动,从广州转移到上海。故答案为C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进口和出口贸易的差额,不能反映逆差加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结构,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新式工业,排除D项。

【点睛】图表型选择题通常采用排除法。解答这类选择题,对图片、表格要“三看”:一看图表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表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表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对被选项要“三思”:一要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不是符合史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要思考是不是符合题干要求,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排除;三要思考是不是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总之,要将教材、图表、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据统计,从19世纪60年代到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对近代产业投资约2796.6万银元,其投资总额占我国此时期近代产业资本的70.48%。这说明当时

A.民间资本对近代工业的冷淡

B.国家资本极力排斥民间资本

C.近代工业化是现出畸形发展

D.国家资本主导着工业化进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D

【详解】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前期产业的主要投资者是清政府,说明此时是国家资本主导着工业化进程,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民间资本对近代工业的态度,且甲午战争前清政府严格限制民间资本投资近代工业,A项错误;B项材料不能说明且与史实不符,排除;工业化的畸形发展体现为工业结构的失衡与不合理,材料信息不能说明,C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其投资总额占我国此时期近代产业资本的70.48%”,紧扣材料信息并结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知识分析解答。

     

下图是据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整理的“晚清时期生丝出口销售渠道”。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注释:“洋行”指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商行

A.完全沦为资本主义商品销售市场

B.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动

C.生丝生产行业出现近代生产方式

D.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C

【详解】根据缫丝厂的环节看出生丝生产行业出现近代工厂生产方式,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完全沦为”的信息,排除A;材料表明存在洋行和缫丝厂,但结合所学,近代我国自然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动”表述错误,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自然经济的信息,排除D。

     

1844年,一个英国人搜集了中国生产的各式各样的土布布样送回英国,看能不能按照中国土布的价格在英国生产出来,但是得到的回答却是:“他们在曼彻斯特不能按照同样的价格生产那种布匹,更说不上按照这种价格在中国出卖了。”这主要说明

A.英国机器大生产在中国优势不明显

B.中国棉纺织技术优于英国

C.传统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相对落后

D.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A

【详解】根据材料“曼切斯特不能按照同样的价格生产那种布匹,更说不上按照这种价格在中国出卖了”,说明当时英国的机器生产与中国传统的手工织布相比,不具有成本上的优势,故A项正确;从历史发展的大势来看,机器生产要优于手工生产,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当时所具有的优势,故C项错误;同理,故D项错误。

     

1898年,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1904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清末自开商埠

A.反映了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B.主要是受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诱导

C.符合了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

D.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C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朝末年国家对于奏请开埠通商是十分认可的,这与清朝末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有关,符合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故答案为C项。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说明清政府被列强控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洋务运动在1895年即宣告失败,排除B项;材料说明清政府主动适应近代化,不是列强经济侵略不断加深的作用,排除D项。

     

1928年6月,南京政府在所谓“北伐告成”之际,发表了对外宣言,要求同各国重订新约,7月,美国首先与南京政府订立新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南京政府陆续与法、英等国缔结类似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

A.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

B.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的实现

C.主要得益于中国对外战争的胜利

D.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D

【详解】由材料,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取得一定成效,部分实现关税自主,这有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故选D;近代中国综合国力弱小,难以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排除A;“北伐告成”是反对国内北洋军阀的军事斗争,排除B;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法实现关税完全自主,排除C。

     

据统计,1952年我国在各类工业城市建设中,如包头、大同抚顺等具有明显资源性特征的资源型城市约为1/3,1954年的比例约为1/3强。这一现象

A.有利于建立独立的工业化体系

B.旨在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C.导致了工业城市建设比例失衡

D.反映了国家工业建设重心转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A

【详解】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资源型城市建设的重视,说明政府注重工业建设中的资源开发,这有利于建立独立的工业化体系,A项正确;对资源型城市的建设意在进行工业化建设,B项错误;C项夸大了该建设的影响,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956年,安微芜湖有的农业合作社实行了“生产队向管委会包工包产”的办法。河北邢台县将主要农作物的夏季管理包到户的社占全县总社数的一半,这些措施意在

A.对农业合作社进一步探索

B.改革农村的土地所有制

C.强化人民公社的经营体制

D.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A

【详解】材料中的包工包产强化了责任制度,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合作社的某些弊端,体现了对农业合作社的进一步探索,故A项正确;农村的土地所有制仍然是集体所有,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体制出现于1958年,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基层政权建设,故D项错误。

     

1978年10月,中美洽谈合作的谈判中,美方提出来一个英语词汇“jointventure”将其解释为“合资经营”,“就是把我们的钱包放在一起,合资共同办个企业,要赚一起赚,要赔一起赔,这是一种互利的合作方式。……就是好比‘结婚’、建立一个共同的‘家庭’。”中方认为既新鲜有趣又不可思议,尽管有道理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这反映了

A.发展经济必须解放思想

B.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C.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型

D.美方资本在中国市场的扩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A

【详解】本题考查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美建立外交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1月1日,故排除B项;1978年10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有召开,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开始,故排除C项;根据题意可知当时美方是在中国进行正常投资,不是资本扩张,故排除D项。根据“中方认为既新鲜有趣又不可思议,尽管有道理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可知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国人在思想上还是有束缚,所以说发展经济必须解放思想,故选A。

     

1981年11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者的关系是主要方面和从属方面的关系,计划经济起主要作用,市场调节还是从属于计划”。上述结论

A.总结了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的基本经验

B.确定了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标准

C.反映了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

D.巩固了经济特区逐步对外开放的主要成果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C

【详解】从材料中陈云认为“计划经济起主要作用,市场调节还是从属于计划”,结合材料给出的时间:1981年,说明当时并没有真正做到平衡市场和计划的关系,这是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故C选项正确。此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并没有全面开展,A错误;姓“资”姓“社”的标准是在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才确定,B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经济特区的问题,故排除D项。

【点睛】回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材料中的时间是1981年,这个时期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因此对于一些问题的认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材料中体现的就是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明白这一点,很多选项都不再具有干扰性。

     

1985年,沈阳市政府下发了正式文件《沈阳市破产倒闭实行规定》,不久该市一家防爆器械厂成为新中国首家破产企业,职工们在厂门口哭成一片。而十年后,当沈阳另一家中型企业宣布破产时,大会现场则响起一片掌声。这一变迁反映了

A.市场经济观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对外开放推动了与国际接轨步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A

材料反映了人们对于企业破产认识的变化,说明市场经济观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故A项正确。从“新中国首家破产企业”“当沈阳另一家中型企业宣布破产”并不能得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这一结论,排除B。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C。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人们对于企业破产认识的变化,并没有涉及到对外开放,排除D。

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理解人们前后态度的变化,二是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从1990年开始,广东、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先后废除粮票。1993年底,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粮票在全国范围内终止流通。这反映出

A.城乡区域差别完全消除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C.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发展

D.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C

【详解】本题考查了经济体制改革。城乡区域差别完全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事实,故排除A项;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于80年代,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的内容,故排除D项。根据题意可知,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逐渐松动甚至变动,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故选C。

【点睛】粮票是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代表性物品,通过发行粮票对社会物资进行行政调配。所以粮票的废除即使我国经济体制方面的深刻改革,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物资充足的表现。

     

袁昶《乱中日记残稿》“顺(天府)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材料反映铁路的修筑

A.阻碍当地经济发展

B.利于反抗外国侵略

C.促进社会经济转型

D.改变传统就业结构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铁路的修建使顺天府的老百姓失去传统的谋生手段,传统交通方式发生了改变。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铁路发展的影响

     

1908年的《申报》,在光绪去世前的几个月里,一直密切关注其病情的变化,连续报道达30次以上,并多次刊出御医入诊的“脉案”和药方。这说明

A.民主思想传播,民众皇权思想淡漠

B.清政府利用媒体,缓和与民众关系

C.晚清社会生活和社会观念发生巨大变化

D.报刊成为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重要阵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C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不能由人们关注这一报道判断出民众对皇权的态度,A错误;《申报》不是清政府官方报纸,不能代表清政府行为,B错误;报纸作为新的新闻传播手段,报道的内容和皇帝有关,这在传统社会是不允许公开传播的,反映出晚清社会生活和观念上发生重大变化,C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是资产阶级斗争阵地,故D错误。故选C。

     

传统婚姻遵循“父母之命”。1905年,留日学生王建善在报纸征婚广告中公开说明了本人的基本情况,而对女方的要求则只字未提,只提出“女同志”可以以通信的方式进一步了解男方。这一现象说明当时中国

A.婚俗渗透浓厚的保守观念

B.婚姻的主导权发生变化

C.进步青年崇尚简化的婚俗

D.男女社会地位基本平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B

【详解】以前的婚姻是是“父母之命”,现在敢于征婚,说明该青年掌握婚姻的主导权,即材料反映当时的中国婚姻主导权在发生变化。故答案为B项。在清末的中国,留学生敢于公开在报纸上征婚,说明观念很开放,故排除A项;征婚不一定就等于婚俗简化,排除C项;“对女方的要求则只字未提,只提出女同志”,说明该青年尊重女方,但不等于当时中国男女的社会地位基本平等,排除D项。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拥立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出

A.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

B.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需要一个渐进过程

C.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

D.民主共和之路艰难曲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D

【详解】本题考查辛亥革命。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体现了反对专制,主张实现民主政治,“张勋扶持清帝复辟······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反映了专制主义的影响仍然较大,辫子的“剪”与“戴”体现了民主与专制的较量,体现了实现民主共和的过程是艰难曲折的,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中“彻底失败”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事实,错误;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民主和专制的较量,实现民主之路的艰难曲折,不是强调生活习俗改变的渐进过程;C选项错误,“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说法过于绝对,且不是本质。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舍普遍采用西式建筑风格,而教会大学则按业主要求,在设计风格中融入了斗拱支撑的宽阔大屋顶、仿木混凝土柱、铁制花格窗等元素。这说明(  )

A.教会力求适应中国文化B.中西方的建筑理念共通

C.中国传统文化遭到打击D.政局稳定利于教育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A

【详解】根据材料中“教会大学则按业主要求,在设计风格中融入了斗拱支撑的宽阔大屋顶、仿木混凝土柱、铁制花格窗等元素”得出,教会力求适应中国文化,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中西方的建筑理念共通,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教会大学融合传统建筑文化的观念,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牵涉政局稳定的问题,故D项错误。

     

下表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组数据统计,它反映了

 

A.与人民生活有关的各项支出均呈上升趋势

B.市场经济确立使各项指标发生了重大变化

C.改革开放后信息交流和人口流动情况明显

D.文教娱乐服务支出上升导致食品支出下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C

【详解】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改革开放后人们的交通通讯支出增长最快,说明改革开放后信息交流和人口流动情况明显。故答案为C项。食品支出占比下降,排除A项;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B项;食品支出占比下降,是人们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的结果,与文教娱乐服务支出上升无关,排除D项。

【点睛】图表型选择题的解答,对图片、表格要“三看”:一看图表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表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表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对被选项要“三思”:一要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不是符合史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要思考是不是符合题干要求,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排除;三要思考是不是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总之,要将教材、图表、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明清时期手工作坊主赚钱后多买田置地,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经商致富后第一件要做的事也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导致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B.土地贵族掌握政权

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农业经营方式落后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

B

英国于1789年确立君主立宪制,在此之前的18世纪的大部分时期,仍是封建土地贵族掌握权力;中国封建社会由地主阶级掌握政权,这个共同点是当时中英两国的商人为晋级统治阶层而购买土地,B正确。18世纪英国不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A错误。英国政府没有推行重农抑商,C错误。英国在农村进行圈地运动或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生产,经营方式并不落后,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