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14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二)历史试题解析版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

依据所学,三公九卿制是秦朝时期的中央官制;题干中所列出的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所掌管的宗庙、宫殿、皇帝生活、皇帝家族和亲戚;表明秦朝将与皇帝及其家族有关的事情上升到国家政治的高度,体现了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特点。故选B。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三公九卿制及秦朝专制中央集权制,解题时注意题干要求“这种政体的本质”即三公九卿制服务专制皇权、皇权至高无上的本质。

     

在《汉书·食货志》里,班固:“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同时该书上篇概括了先秦各家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如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孔丘的“先富后教”,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商鞅的“急耕战之赏”。可见

A.班固对“食”与“货”这两个概念,做了明确的分析解释

B.“食”是指农业生产,“货”是指农家副业的生产

C.表明了作者继承战国以来的重农抑商的思想

D.该书上篇为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全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A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B项错误,货指钱财货物而非农家副业,C项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上篇概括了先秦各家重农思想而非古代经济全貌,故选A。

【思路点拨】本题着重考查学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排除错误选项B、C、D。

     

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后,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           

A.宋代以后国力渐趋衰弱                                                             

B.唐代建筑技术难以超越

C.宋代以后专制兵权加强                                                            

D.宋代以后地方经费困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D

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由唐代宽广、正直到宋代以后简陋趋势的变化分析,主要从地方财政上去分析即可。A项说法错误,B、C与材料无关,故选D。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能力,抓住题干关键词即可。

     

黄宗羲曰:“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制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文中黄宗羲评价的思想家是                                   

A. 朱熹                                    

B. 王阳明                       

C. 程颐                                     

D. 李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B

材料中“动心忍性”、“格物致知”等体现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故选B。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抓住材料关键词即可。

     

出现下表中短暂办刊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部分报刊发展情况简表

报刊

创办时间

创办者

地点

停刊时间

《京报》

1918年10月5日 

郡飘萍

北京

1937年7月28日 

《政治周报》

1925年12月5日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

广州

1926年6月5日 

《中国农民》

1926年1月1日 

国民党中央农民部

广州

1926年12月停刊。

1927年6月汉口复刊。

《楚光日报》

1926年3月24日 

实际上共产党人主办

汉口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停刊

A.民众文化观念的落后                                                          

B.政府财政收入的锐减

C.反动势力的压制破坏                                                           

D.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C

表格中报刊创办者为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个人及国民党中央的农民部、宣传部、共产党人,报刊创刊和停刊时间大多间隔一年,停刊原因与A项无关,创刊者非北洋政府,排除B,D项与材料无关,停刊原因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有关,故选C。

【思路点拨】表格中短暂办刊的原因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有关。

     

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中提出将“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并相应地改变了党的若干政策。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根据形势的进一步变化情况,向党内发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把“抗日反蒋”口号改为“逼蒋抗日”。9月17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人民共和国”改为“民主共和国”。从中共中央的政策变动中可以看出

A.中共形成全面抗战的思想路线           

B.中共“左倾”关门主义更加严重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抗日战争

D

由材料中“工农共和国”到“人民共和国”再到“民主共和国”及“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的变化,结合题干时间1935年12月可知,这些变化是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后中共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而采取的措施。A项错误,全面抗战思想是在1937年后,B项与材料无关,C项标志事件是华北事变,故选D。

【思路点拨】结合1935年时间及材料关键信息即可。

     

1950年,对苏南1772个乡的统计显示:“资本家在农村中占有的土地占土地总数的1.14%,其中以无锡、吴江、上海、川沙等县为多,资本家占有土地总数的2%-5%以上……占苏南总人口0.72%的工商业资本家,占有苏南地区1.07%的土地。”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A.近现代中国阶级构成具有复杂性                        

B.民族资本家均由地主演变而来

C.土改与工商业改造须同时进行                         

D.完成民主革命是当时的主要任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A

从题干可知,新中国建立初期资本家兼地主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地主投资工商业,有的工商业资本家兼营土地,这反映了近现代中国阶级构成的复杂性,也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较好诠释。B项表述过于绝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在进行土地改革的同时采取了保护和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措施,C项与史实不符合,D项表述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故选A、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所谓“要式买卖”……是罗马法移转所有权最古老的方式。采用“要式买卖”时,当事人(主要是罗马市民)必须亲自到场,并由已达婚龄的市民五人出场作证,另由一已达婚龄的市民为司秤人。买卖时,由司秤人持秤,买受人一手持标的物或其象征物,一手持铜块说:“依照罗马法律,此物应归我所有,我是以此铜块和秤买来的”。说毕,以铜块击秤,随即交给出卖人,买卖就告成立,买受人立即取得所有权。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征是

A.保护私有财产                     

B.注重形式规则                                  

C.最早的成文法          

D.保护贵族利益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B

由题干中的“由已达婚龄的市民出场作证”“由一已达婚龄的市民为司秤人”“买受人手持铜块宣告”等可知,按罗马法的规定“要式买卖”注重形式规则。故选B。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正确答案。

     

美国亨廷顿教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1965年希望减少美国的移民的人只占美国人口的33%,1977年占42%,1986年占49%,在1990年和1993年占61%。90年代的民意测验持续表明60%或以上的美国民众赞同减少移民人数。”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在这一时期美国人口增长过快,财政负担加重   

B.移民增多导致美国社会两极分化并严重对立

C.大量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突扩大 

D.美国政府推行的歧视性移民政策的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C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美国文化的特点是多元化。材料表明作者基于文明冲突角度指出1965年以来美国民众希望减少外来移民人口。A项与材料无关,B、D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选C项。

【思路点拨】解题时从作者《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角度分析作者的意图。

     

《国家强盛之道:怎样做大国》一书指出:“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一发展轨迹                           

A.是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结果

B.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C.最终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地位

D.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有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C

材料表明金融中心的转移折射出大国兴衰的历程,大国兴衰是世界金融中心转移的动力和原因,二大国兴衰的结果是欧洲世界中心传统地位的最终改变,故选C项。A、B、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964年1月27日,中法宣布建交,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说,两国建交“只是如实地承认世界而已……目前还在观望的某些政府,迟早会觉得应该仿效法国”。据此可知 

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进入到新阶段          

B.欧洲一体化进程需要中国助力

C.建交是冷战格局下中法的理性选择          

D.中国的大国地位已被普遍认可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C

A项说法错误,新阶段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B、D项错误,故选C。

【思路点拨】材料体现戴高乐民族独精神和大国外交思想,试图打破了美国的封锁和超级大国对国际事务的垄断,率先打开了中西方相互了解与交流的大门。

     

学者陈衡哲在《西洋史》中写道:“科学与文艺是文化的双翼,缺了一样,那个文化便成为畸形的了。科学是偏向理性的,文艺是偏于情感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对启蒙运动兴起所起作用最大的莫过于                

A.达尔文                                 

B.莎士比亚              

C.伽利略                                    

D.牛顿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启蒙运动

D

题干的时间信息是启蒙运动,B是文艺复兴代表人物,可排除;A项在启蒙运动后,排除。“科学是偏向理性的……”可知符合条件的选项为D。

【思路点拨】牛顿力学成就为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进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壮大为启蒙运动的发展提供了阶级基础,同时揭示了宇宙的奥秘,沉重打击了封建神学,为启蒙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研究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事务,必须从1929 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入手。这次危机主要殃及先进工业国家……中国贸易从来没有超出国际贸易总额的一个很小份额,而外国在中国的投资,与在日本或在欧洲国家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作为一个以白银作为法定货币经济的国家,中国起初没有受到工业国家间危机的影响。……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外贸量在1929—1930 年之间保持稳定,而在1930—1931 年之间则增长20%以上,1929 年,新的关税税则生效——这是国民政府采取断然外交政策的产物——海关税收增加了一倍多。此外,1930年后改以黄金代替白银征收进口税,使政府从国际市场银价波动的影响中解救出来。……在工业国家正经历严峻的苦难时,上述种种导致了相对的稳定感……。

……按日本改革派——陆军军官、右翼反对派、某些知识分子以及通常对领导不满的人——的观点,……如果日本要继续作为一个能生存下去的国家,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似乎就是大胆地将中国置于日本的彻底控制之下。……这一过程开始于19 世纪末,而日本的几代人逐渐认为这种控制是必要的。然而这种支配势力有许多因素。一个是军事和战略的,与日本的实力与其他强国实力的对比有关。他们认为中国之所以重要,并不在于它自己有权利成为一个军事强国,而在于它可能成为日本面临的潜在敌人,特别是俄国的一个基地。第二个是地理和经济的,反映了一个缺乏自然资源和完全依赖外贸的国家的生存条件。很简单,中国曾经是大豆、铁、棉花和其他货物的主要供应者,同时还是占日本出口总量1/5 到1/4 的市场。第三个因素更多是心理和文化的。日本人认为,作为一个曾成功地进行自我变革来领导其邻国,特别是中国,走向类似的变革道路。最后,也许比上述因素更为重要,是国内因素:以这样的方式来理解国内与国外事务之间的联系,要求强硬的外交政策只不过是重新调整国内社会和政治优先事项的运动的反映。……——材料摘自《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在世界经济危机出现时拥有相对稳定感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日本改革派解决危机的办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社会经济发展史综合运用

(1)原因:国民政府对外采取断然外交政策,争取关税主权(国民政府实行 “修约”运动);中国以农业经济为主;以白银作为法定货币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尚不密切,国际贸易量比较少;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金本位制,中国以黄金代替白银征收进口税。(每点3分,任答4点即可得12分)

(2)评析:日本改革派解决危机的办法就是控制中国,这种办法是日本国家利益的体现,但是以侵略他国的方式来维护本国利益的做法是违背国际道德的,必须谴责。(4分)

日本遭受1929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国内社会动荡,(2分)加之本身缺乏资源和市场,(2分)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基于自身的战略考虑(2分),于是改革派制定了控制中国的战略,强迫中国接受日本的工业文明(2分)。从198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再到1937年的全面侵华,中国人民及日本普通民众蒙受了巨大的灾难。(3分)因此,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要走和平改革创新的道路。

解析:

第一问,由材料关键句“国民政府采取断然外交政策”“中国贸易与……相比微不足道”“改黄金代替白银征收进口税”等得出相关原因。第二问,材料表明日本转嫁危机的办法就是对中国的侵略,主要表现为甲午战争、1937年的侵华;评价时从日本侵华违背国际道德、自身条件限制、和平与发展是主流等因素考虑。

【思路点拨】大国关系——中日关系成为近年高考的热点问题之一,从社会转型视角、通史观审视日本侵华,“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宋时期抑或唐宋之际的中国社会曾经发生了重要变革……其中,作为社会重要载

体的城市可以说往往起着既引领社会潮流,又设置种种藩篱的双重作用。城市变革是唐宋社会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城市为中心、以城市发展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社会,城市的变革昭示着社会深刻而全面的变化。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也是城市历史上人口流动频率较高的时期,城市变化是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集中表现,城市的数量、空间分布、职能和类型、人口数量和结构、人口流动、人口文化结构、城市络体系、城市市场商品流通和商品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变化乃至社会变化的集中反映。——宁欣陈涛《唐宋城市社会变革研究的缘起与启程》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变革角度说明唐宋时期变革表现。(12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从城市发展阶段看:隋唐时期的坊市制度被坊市合一、临街设店为特征的城市格局所取代;(1分)从城市分布看:开始向近海转移;(1分)从城市规模看:传统城市规模进一步发展;(1分)从城市重心看:出现由北向南转移的趋势;(1分)从城市观念看:宋以后,突破墙的观念界限,城市圈扩大,形成大都市的发展模式,南方市镇、草市的兴起,已经冲破围墙的桎梏;(2分)从城市人口构成看:市民阶层逐渐兴起,城市工商业人口比重加大;(2分)从城市文化结构看:市民文化成为宋以后城市文化的主流或主导,宋以后新兴的文学艺术——元曲、杂居、小说、曲艺、戏剧,多因市民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2分)  总之,随着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城市也发生了巨大变革,昭示着社会深刻而全面的变化。(2分)

解析:

从材料中不难看出城市变革的几个因素,即发展阶段、分布、规模、重心、观念、人口构成、文化结构等,回答时结合所学内容从城市变革对唐宋商品经济及文化艺术的影响角度回答。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学生从通史角度、发展视角看待古代城市变革对唐宋经济的影响。解题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然三代之世,用钱至少,自秦、汉以後浸多,至於今日,非钱不行。……三代各断

其国以自治,一国之物自足以供一国之用,非是天下通行不可阙之物,亦不至费心力以营之。上又明立禁戒,不要使天下穷力远须,故《书》曰“惟土物爱,厥心臧”。《老子》曰:“致治之极,民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无所用钱如此,安得不少!後世天下既为一国,虽有州县异名,而无秦、越不相知之患,臂指如一,天下之民安得不交通於四方?则商贾往来,南北互致,又多於前世,金钱安得不多?……汉世犹用金银为币,……至东汉以後,黄金最少,又缘佛、老之教盛行,费为土木之饰,故金银不复为币,反皆以为器用服玩之具。玉自此亦益少,服饰却用金银,故币始专用钱,所以後世钱多。——(宋)马端临《文献通考·钱币考》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况“三代之世,用钱至少”的原因。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后世“币始专用钱”的原因及主要影响。(9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1)诸侯国相对独立自治,自给自足;工商食官,政府严控贸易流通;生产力水平低,交通不发达,民众安居乐业。(6分) 

(2)国家统一,交通发展;农业、手工业进步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玉、金银量少且用途转变。(7分)影响:便于流通,促进了经济和贸易发展。(2分)

解析:

第一问,从材料“一国之物自足以供一国之用”“明立禁戒,不许……”“民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等信息角度分析原因;第二问,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原因,从后世钱多对经济、贸易的影响角度回答。

【思路点拨】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以材料解析的形式考查改革的背内容、特点及影响等以新材料为依托利用改革的有关理论考查教材未涉及的其他改革,这是教师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值得关注的命题趋势。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

材料二、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以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 这个权威称作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作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种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与孟德斯鸠不同的民主观形成的原因。(6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民主历史专题

(1)孟德斯鸠:政治自由是有限度的;自由与法律的内在联系(在法律框架内做应该做的事)。

托克维尔:无限制的权力即暴政(多数人的暴政);反对暴政和绝对权威;崇尚自由;倾向民主制,但并不热爱民主。(9分) 

(2)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孟德斯鸠是启蒙思想家,其观点主要是针对法国专制制度及时弊提 出;托克维尔的观点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受美国民主的影响。(6分)

解析:

以材料解析式的主观题形式,考查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迁移知识和综合分析等能力。第一问,依据材料进行相关信息的获取,第二问,不同民主观形成原因可从两人所处时代、立场、阶级属性等角度分析。

【思路点拨】注意题干要求,概括时不得照搬原文,第一问的题型要求学生注意材料有几层意思,也可从标点符号推断材料信息,第二问回答时结合时代背景、人物性质回答即可。

     

(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法国将重要工业区阿尔萨斯(贝尔福地区除外)和洛林东部连同梅斯要塞割让给德国:

法国向德国支付5 0亿法郎赔款,分3年付清;德军得以留驻法国,直至法赔款支付完毕为止,军费由法国承担。——《法兰克福和约》(法国与德意志帝国为结束普法战争而缔结的和约)

材料二、阿登纳(曾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认为,“即使处于民族国家的年代里,

这个欧洲的政治和精神的生活基础也是共同一致的”。他还厌恶军国主义的“普鲁士精神”,反对极权,认为是极权把国家和人民引向灾难。  认为解决德法争端的途径是“在经济领域中建立起共同的利害关系”。——《论二战后阿登纳德法和解思想的产生及意义》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法兰克福和约》对法德关系的影响,并举例说明。(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阿登纳认为影响法德关系的原因,并结台所学评析阿登纳提出的处理法德关系的主 张。(9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战争历史专题

(1)影响:使法德对立进一步加剧。(2分) 举例:①20世纪初,法德分别加入协约国和同盟国军事集团,展开军备竞赛, 并在一战中交战;②巴黎和会上,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向德国复仇。(4分,每点2分)

(2)原因:受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的影响,德国建立起极权统治,富有侵略性。(2分)  

主张:阿登纳主张法德通过经济合作,消除对抗。(2分)  

评析:阿登纳的主张是行之有效的。(2分)1967年法德与欧洲其他国家共同组建欧共体,加强经济合作;1993年欧盟成立,法德及欧洲国家合作进一步发展。在二战以后至今的七十来年里,法德关系再没有发生过大的冲突,一直处于正常化。(3分)

解析:

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影响对法德对立加强,从两大军事集团和巴黎和会的内容分析影响。第二问,影响法德关系的原因从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分析即可,评析其主张则从欧共体成立至今法德的不断合作角度给予肯定。

【思路点拨】从考查角度上看两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影响及战后重建与反思、大国关系与和平发展问题等是考查的重点,本题解答时依据所学和材料信息可直接回答相关问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畮,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贾谊《论积贮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贾谊的主张及其提出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贾谊的主张加以评价。(7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物历史专题

(1)主张:重本抑末,积蓄财富。  

背景:西汉初期国力不足;匈奴问题、王国问题等危胁中央集权;商业发展,劳动力转移。(8分) 

(2)评价:积极:使经济得到恢复,推动了农业发展,巩固了中央集权。  

消极:对商业的认识具有局限性,抑制了商业,不利于社会经济健康发展。(7分)

解析:

第一问,由材料“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等可知作者主张重农轻商,背景则从西汉国力、民族关系、王国问题、经济等因素分析。第二问,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加以评价。

【思路点拨】从命题角度看,近年高考特别重视运用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方法、角度等方面,选取教材没有讲述过的历史人物进行命题2014年仍继续重视这一考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