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三中201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题历史

古代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如果做鞋或评判鞋的好坏要请教具有专门知识的鞋匠,为什么治理国家和评判政治的好坏却不去请教具有专门政治知识的人,而去请教只具有制鞋、做马具等手艺的人,甚至并无任何专门知识可言的人呢?”这表明苏格拉底

A.反对直接的民主              B.反对手工艺人参与国家政治

C.反对问政于民                    D.反对当时评判政治好坏的标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A

     

有学者认为,1688年“光荣革命”开辟了一条英国式的发展道路,其基本含义是

A.为现代英国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B.以法律制约王权,实行以法治国

C.以和平方式进行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D.克服王权的专制,建立议会的主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C

     

某同学在一篇名为《我的爷爷》的作文中写到,“我的爷爷出生于1925年.l5岁参加工农红军闹革命(①),之后跟随部队参加了平型关大捷、台儿庄等战役(②),解放战争时期,又随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来到大别山脚下并扎根下来,率领当地农民进行大生产运动(③).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我爷爷担任人民公社书记,带领社员开荒修渠(④)……”这段文字的四部分中,语境与历史史实明显不符的有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D

     

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B.“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史观

A

     

“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此话的作者认为文艺复兴的意义主要在于 

    A.彻底否定了神学的权威         B.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C.猛烈抨击了封建制度               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B

     

如下图,19世纪欧洲男子着装发生了很大变化,宫廷贵族那种装饰过于奢靡繁琐的服装被舍弃,便于工作和运动的舒适、简便的男装流行起来;出现以大众为销售对象的成衣,时装不再是上流社会的专利。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包括

  

17世纪中叶法国宫廷男装          19世纪欧洲男装

    ①资产阶级革命打击了封建贵族 ②机器生产降低了服装生产成本

    ③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的贫困化  ④工业化造成服装的大批量生产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C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主编、英国学者麦克法夸尔说:“1949年是政权的更替,1979年才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毛泽东高。”作者的观点主要是立足于

A.民主政治建设    B.思想大解放   

C.发展生产力      D.推进全球化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史观

A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和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截止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由此,我们可判断出苏联完成企业转移的特点是①战时紧急迁移②以国防工业为主③从中心区域迁往大后方④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⑤迁移效率高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史观

D

     

2010年10月,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证券时报》上发表观点: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以印刷品的价格换取石油。对他的这一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A.美国已经获取了世界经济霸权

B.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

C.美国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掠夺世界资源

D.美国乱发纸币只能加深经济危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史观

C

     

英国《金融时报》 2010年12月12日报道 ,WT0 日前的一份专家小组报告指出, 欧盟对中国输欧螺丝和螺栓采取一刀切国别关税的做法, 违反了全球贸易规则。这说明

A. 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已经实现   

B. 世贸组织在规范世界贸易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C. 欧盟丧失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D. 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基本确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B

     

1913年张謇发表《宣布就部任时之政策》一文,对其一贯倡导之棉铁主义加以抒发,特别是:“至于铁矿,需本尤重,非用开放主义,无可措手。但使条约正当,权限分明,计所获益,良非浅鲜”。材料表明张謇   ①主张发展实业,重点放在纺织和钢铁方面  ②看到了民族资本发展的局限性  ③倡导在不损害民族权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  ④力主对外开放,实现实业救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史观

D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C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什么变化?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持什么观点?(2分)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说:“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和实质。(4分)

材料三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各项之自由权:……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七条 参议院以各省都督府所派之参议员组织之。

第八条     参议员每省以三人为限,其派遣方法,由各省都督府自定之。

第十二条 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第十三条 人民依法律有纳税之义务。

第十四条 人民依法律有服兵之义务。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临时约法》是如何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8分)分析《临时约法》昙花一现命运的原因。(3分)

材料四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十三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和华侨选出的代表组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包括少数民族代表的名额和产生办法,由选举法规定。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4)与材料四比较,材料三有哪些局限性?依据材料四概括1954年宪法有什么特点?(4分)
材料五  第八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第十一条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5)依据材料五分析1982年宪法颁布的意义。(2分)

(6)依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现代政治历程的发展趋势。(2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政治文明发展史综合运用

(1)变化:从夏、商、西周时期的“以礼治国”到春秋战国时期“以法治国”。(1分)态度: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2分)

(2)特点:皇权高于法律(或法自君出、法律代表君主的意志);儒家思想为法律的基础;礼法并用。

实质:君主专制;人治。

3《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是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将国家视为个人私产、君国一体观念的否定;强调国民一律平等,这是对封建等级观念的否定;用法律形式赋予国民广泛的民主权利,促进国人公民意识的觉醒,这是对传统臣(小)民观念的否定;依据三权分立原则确立现代民主政治体制,强调依法行政,这是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及“人治”观念的否定。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没有依靠和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封建势力力量强大。

4局限性:《临时约法》对实现人民的基本权利缺乏确实的保障;(没有规定具体的民权,即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项直接民权)
特点:人民主权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5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宪法、法律的保障。

6趋势:专制——民主

资产阶级民主转向社会主义民主。

宪法由一纸空文无法实施到落实和逐步完善。近代民主制在渐进中成长。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水上武装力量在西方谓之海军,在古代中国则称为水师。两种不同的称谓背后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传统。两千多年前,地中海孕育了希腊雅典舰队、罗马舰队、威尼斯舰队等强大舰队,成为近代海军的摇篮,导致海权意识的早熟。  

——摘编自《世界海军发展史略》

材料二  随着15世纪晚期至18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近代海权思想兴起。1537年,拥有强大舰队的西班牙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支海军陆战队。16世纪末英国蕾莱爵士更直截了当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美国海军理论家马汉在1890年出版的《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进一步指出,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要控制海洋,就要有强大的海军和足够的海军基地,以确保对世界重要战略海道的控制;要重视“海上交通线”、“中央位置”和“内线”。马汉也被后人公认为海权论的鼻祖。

                                    ——摘编自《世界海军发展史略》

 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清统治集团内部展开了海防问题的大讨论。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变局观分析了中国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认为“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1875年清廷发布上谕,称“海防关系紧要,既为目前当务之急,又属国家久远之图”,正式决定创办近代海军,任命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自是年起,清政府先后向英法两国订购军舰,并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自造军舰。1876年起陆续派遣学生分赴英法各国学习海军,又在沿海一带陆续开设海军学堂,学习英文、几何、代数、驾驶、天文、海图、算法等诸务。

    ——摘编自《清朝通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为什么地中海成为海军和海权意识的摇篮。“在工业文明席卷全球之前,曾经有过漫长的农业文明全球化进程,而主导这一历史进程的正是中国”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用事实说明你的观点。(3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海权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结合近代历史知识概括海权思想兴起的历史背景。(3分)

(3)结合有关知识分析促进中国近代海军产生的主客观因素,依据材料三中筹划海防的目的和采取的具体措施,简要评价清政府的决策。(4分)

(4)1953年2月,毛泽东视察海军时提出:“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进入新世纪,胡锦涛提出:“建设一支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要求相适应的强大的人民海军。”你认为,新时期人民海军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应有怎样的发展变化?(2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外历史综合运用

1)古代希腊和罗马多半岛、岛屿和港湾,地理环境优越;商业、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发达。是,丝绸之路水陆并举,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的丝和瓷贸易为主。(3分)

2)内容:建设强大的海军,控制世界贸易和交通要道,夺取制海权,进而称霸世界。(1分)背景: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国家加紧开辟新航路,抢占殖民地,发展海上贸易;(2分)

3)因素:客观上,殖民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西学东渐。主观上,洋务派力图通过洋务运动实现自强;洋务派兴办近代企业也为创办近代海军创造了条件。(2分)评价:清政府筹划海防旨在抵抗列强侵略,具有积极意义;兴办海军和近代教育事业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也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分)

4)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和国家安全;积极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共同发展。(2分)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北魏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邻长复一夫(免除一人的徭役),里长二夫,党长三夫,三载无过,则升一等。其民调(每丁每年向国家输绢、绵,为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民年八十已上,听一子不从役。“孤独、癃老、笃疾、贫穷不能自存者,三长内迭养食之。”文明(冯)太后曰:“立三长则课调有常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不可!”甲戌,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民始皆愁苦,豪强者尤不愿。既而课调省费十余倍,上下安之。

——《资治通鉴》卷一三八

材料二  那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些现象值得深思,比如,实行青苗法,政府规定利率为20%,官员擅自提到30%,结果新法实行之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政府要平抑物价、抑制私商,宦员就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市场、货源、价格被政府高度垄断,百姓被盘剥更严重。虽然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但以民穷为基础的国富却难以持续,社会怨声栽道,民不聊生。

    ——《从王安石变法中得到的启示》(《南方日报》2010年9月6日)

材料三  明朝张居正改革的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对当时社会影响最大的之一是改革赋役制度:万历六年(1578年)下令对“天下田亩通行丈量”,结果查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多达三百万顷。万历九年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规定:把田赋、原先按户丁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万历十年,张居正阖然长逝。伺机而动的保守派群起反扑,他们怂恿年龄渐长、对权相劝教约束早怀不满的明神宗下诏削夺张居正官秩,抄没其家。考成法和限制官员特权等制度、法令相继被废除,十年改革毁于一旦。

——曹大为《起衰振隳改制开新——评张居正改革》(《光明日报》2010·6·8)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孝文帝改革中三长制和租调制得以成功推行的原因。(4分)

(2)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青苗法的特点及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并依据材料二概括青苗法实施的后果,分析形成这一后果的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张居正改革的积极意义。(3分)

(4)综合上述改革的成败,你有哪些认识?(2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1)特点:地方行政体制改革与赋税改革并行;既减轻百姓负担,关注民生,又对地方豪强利权的剥夺控制在适度的范围。

原因:策略得当,注意关注各个阶层的利益,最终得到比较广泛的支持;当权者文明太后的支持。

2)特点:以金融管制的方法增加国家收入,原因:宋商品经济发达,政府实行不抑商政策。

后果:盘剥百姓,民不聊生。原因:用人不当;制度不严,对法令的贯彻执行过程没有严格的监督程序。

3)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官员对农民的盘剥受到一定的抑制,农民负担有所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轻;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4)改革一定要有利于民生,并得到人民的支持;改革过程重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要采取比较灵活的策略,改革阻力的大小关系改革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