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一中2013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下列选项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   百舸 gě      灰烬jìn       笔杆gǎn       不屈不挠náo  

B.   矿藏zàng     憎恨zèng     倔强jué        汗流浃背jiá

C.   沉湎miǎn     挣脱zhèng    召唤zhào      恪尽职守kè

D.纤细xiān      菜圃pǔ       翘首qiáo      酒阑灯灺xi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字音考析

B

     

下列选项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

A. 寥廓      灰烬      沉缅      金壁辉煌

B. 慈祥      摭拾      落寞      引吭试啼

C.  蒙蔽       勾销      慰藉      完美无瑕

D. 恢宏      静谧      雾霭      铩羽而归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字形考析

A

     

填入下列横线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         ,随处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存于永恒之中。

(2)最重要的途经这一,就是         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

(3)然而,对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       

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        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A. 鼓励   研读   不是/而是          B. 鼓励   阅读   不仅/而且

C. 激励   阅读   不仅/而且          D. 激励   研读   不是/而是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词语运用

D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作者笔下,宝钗和黛玉这两个姑娘,常常是被人相提并论,加以评论的。

B.   他一向不拘小节,无论做什么事,他都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样子。

C.   表弟犯了错误总好狡辩,你说他一句,他就举一反三,还你好多句。

D.  你对我的帮助我会铭记在心的,我这个人从来讲究睚眦必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词语运用

A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每天清晨,南京图书馆的大门一开,就有人陆续来借书了。

B.   班主任王老师对李华同学所犯的错误进行了教育和纠正。

C.   学习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你的努力。

D.  采取各种办法提高师资水平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水平,对一些民办学校而言,实在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病句考析

D

     

在文中横线出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时是                  (      )

     如果有黑洞撞向地球,那么__________。当然,你听到的不是声波,而是引力波,因为_______。当黑洞靠近时,引力波会“挤压”内耳骨,产生类似照相机闪光灯充电时发出的咝咝声。尽管天文学家认为,_________,但正常情况下,__________。

①引力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   ②你会听到它悄然逼近的声音

③引力波是听不到                        ④声波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A.②③①④       B. ②④①③     C. ③②①④   D.  ③①④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句衔接

B

     

下列句子加点的称谓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

B.   令嫒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令郎不愧是丹青

C.   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D.  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清清白白做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学常识

C

     

阅读辛弃疾词《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作答如下试题: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词的下阕空了四句,这四句分别是:①衣冠磊落;②似谢家子弟;③车骑雍容;④相如庭户。

    选出排列正确的一项     (     )

A. ②①④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A

     

下列各项中没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

A.   蚓无爪牙之利

B.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   吾从而师之

D.  古之学者必有师。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基础

B

     

下列各项中活用现象不一样的一项是  (     )

A.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  则群聚而笑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基础

A

     

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①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 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基础

B

     

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     )

A.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基础

C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面,像莲花,像海棠叶,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策……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

——此句运用了多个比喻句,写出漓江两岸石乳的千姿百态,进而表现了漓江景色的奇丽。

B.  我们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总希望所有的机缘都能在同时出现,总希望整条路上都是和风丽日、鸟语花香。却没想到,追求完美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的不完美。

——句中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以及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

C.  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海、山浑然一体的优美意境。

D.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句中用具体而又可感的“骨头”代替实际存在却不可触摸的抽象精神,给人以形象、深刻的感受。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修辞运用

B

     

读下面这首词,选也对词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来源:学科网]

[注]  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2.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D2.D3.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的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指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现实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而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做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2.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为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A

2 B

3 B

1.B项人生境界是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划分的,不是以年龄段划分的,“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错;C、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是由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对。“由低到高”错,文中说“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 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D、“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错,“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的不同阶段”没有必然联系。

2.“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因此“求知境界”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是错误的,文中也没有相应的说法。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列题目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选自《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师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

B.而绝江河                      绝:横渡

C.非能水也                      水:游泳

D.今之众人                      众人:许多人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蚓无爪牙之利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其皆出于此乎

C.吾尝终日而思矣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耻学于师

3.同“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子何恃而往?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B.《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近于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1.D2.C3.B4.A

     

阅读下面的文学作品,完成1-4题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以前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选自《散文百家》2006年03期

1.第②节在全文起哪些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上作出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节和第⑤节画线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姥姥什么样的感情?

(1)第④节画线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节画线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具体例子简要分析本文运用哪些手法来刻画姥姥这一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散文回忆姥姥,姥姥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写,但只选取了过端午、包粽子一件事来写,请从人物形象、线索等方面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以粽香为触发点,引发下文对姥姥一生种种深情美好的回忆;写姥姥的絮语,轻轻的动作,高度凝练、传神地概括了姥姥对儿孙辈呵护有加的高贵品质。

2.1)第④节画线内容中的“一笑白头”,表现了姥姥的慈爱、善良;对自己耗费毕生心血呵护儿孙辈健康成长的满足。

2)第⑤节画线内容中的“呆坐”,表现了姥姥对安闲、挤压的城市生活的不习惯;对乡间农家朴素、清静生活的怀念。

3.动作描写。“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细腻地描写了姥姥对儿孙辈的疼爱。外貌描写。“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写出了姥姥了年轻时的美丽。想象。第九段再现姥姥年青时的美丽形象,使姥姥的形象更加完整丰满。

4.①使文章笔墨更为集中,能在有限的篇幅内生动细致地刻画出姥姥的可敬形象。②使文章的线索更为明晰,通过不同时期过端午、包粽子的事情,形象地展示了姥姥勤劳的一生。③使姥姥这个人物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姥姥的勤劳、善良、智慧、慈爱,全都融合在端午这个特殊的节日氛围里,化为清清的粽香,萦绕在儿孙的记忆里。④使作品更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气息。⑤明确传达出“端午”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普通民众心目中根深蒂固的。

     

默写下列名句

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 选自《沁园春·长沙》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选自《荀子·劝学》

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 选自《荀子·劝学》

④吾师道也,                           ? 选自《师说》

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选自《师说》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名言名句

①粪土当年万户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驽马十驾

④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师不必贤于弟子

     

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基础

1)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仿照下面文字中的画线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

现如今,个性早已成为新新人类的代言词。“你真有个性”成为一种语言的时尚,其实,个性不是奇装异服,不是夸夸其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个性就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那忠贞爱国的热切与无望;就是                            ;就是                              。 当个性化为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当个性成为一种气质,一种风度时,你能不快乐地接受并享有吗?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仿、缩、扩、续

示例:个性就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那蔑视权贵的不羁与洒脱;个性就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那蹈死不顾的英勇与豪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两个人被关在纳粹集中营的一间狭窄的囚室里,他们唯一能了解世界的地方,是囚室里那扇一尺见方的窗户。每天早上,他们都要轮流去窗口眺望外面的世界。一个人总是愁苦地看着窗外的高墙和铁丝网,另一个人却总爱看窗外的天空,看蓝色天空中的小鸟自由的飞翔。半年后,前者因忧郁而死在狱中;后者却坚强地活了下来,直到获救。                                

这个故事能引发你哪些联想,给你什么启迪?请以“窗外的世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见闻,你的体验,也可以写你的思考,你的想象;可以编述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抒发感情。

注意:①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话题的范围内。 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立意自定。 ④题目自拟。  ⑤不得少于700字。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作文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少(shǎo)安毋躁        蒙(ménɡ)古      关卡(qiǎ)       字帖(tiè)

B.开花结(jiē)果     劈(pǐ)叉        朴(pō)刀        窨(yīn)井

C.长吁(xū)短叹      舌苔(tāi)       漂(piǎo)染      亲(qìnɡ)家

D.供(ɡōnɡ)不应求        应(yīnɡ)届      横(hénɡ)祸      闷(mēn)热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字音考析

C

A(měnɡ) B(yìn) D(hènɡ)祸)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唐代饮茶,是将茶饼切碎辗成粉末,过“罗”(即筛子)后加入沸水中煮成糊状,同时往里加盐、葱、姜等各种调料,茶汤类似于一种可怕的“糊辣汤”。

B.十八岁的萧红因逃婚永远离开了呼兰河畔的家园,从此开始飘零江湖的日子。饱尝人生苦难之际,她遇到了因热衷抗日活动而被南开中学开除的端木蕻良。

C.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诗赋予禅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工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

D.教育要发展,根本在改革。要继续把改革创新贯彻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突出针对性、系统性和谐调性,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字形考析

B

A 辗成—碾成 C 工夫—功夫 D 谐调—协调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9月19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会见来访的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时表示,希望美方谨言慎行,不要介入钓鱼岛主权争议,不要做任何可能激化矛盾和令时局更加复杂的事情。

B.殿内有若干碑碣,奇妙的是那一块梦碑,说唐朝褚遂良于同州梦见一女子自称司马迁之侍妾,司马迁遇难后忧伤而死,褚遂作此墓志铭。是实录还是虚幻,不一而足。

C.杭州大进巷有五眼古井,素有“钱塘第一井”之称,老杭州几乎无人不晓。在杭州人口口相传的故事里,著名的张小泉剪刀、朱养心膏药都因这几口井而相得益彰。

D.有限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使他常常饱汉不知饿汉饥,无法准确把握作品中人物的心理,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词语运用

A

B 不一而足: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多指同类事物。此处应用“莫衷一是”C 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此处不应与“使得”同用。

D 饱汉不知饿汉饥:比喻不能设身处地地为有困难的人着想。此处对象使用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