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高考 试卷 中考

舒婷诗歌

发布时间:2021-07-01   来源:责任书    点击:   
字号:

舒婷诗歌13篇

舒婷诗歌13篇

舒婷诗歌(1)

舒婷 (二)诗歌的内容:

1、对于社会使命和责任的承担。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2、对人的价值的呼唤。

首先,呼唤女性自主意识。 《致像树》 《神女峰》

其次,是呼唤人道的,抗议对人的蔑视的作品。

再次,还有一些反思在现实秩序中自我被压抑、自我丧失的悲剧感受。

舒婷还有那种表现内心朦胧情绪体验的作品,是一种美丽的忧伤。

(三)舒婷诗作艺术特征:

一是特有的女性气质与风格;二是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抒情特色。

舒婷诗歌特有女性的细腻和敏感,如她对爱的细腻感受,以及对人生的苦难的体悟,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又潜动着激情。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用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巴金 随想录

二、巴金(1904-2005)的《随想录》

《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

“说真话的大书”

《随想录》 :《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和《无题集》。

(二)思想价值:

① 对“*****”的反思 。

“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

② 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 。

“挖自己的疮,也挖别人的疮。”“我常常这样想,我们不能单怪林彪,单怪***,我们也得责备自己!我们自己是吃那一套封建货色,林彪和***贩卖它们才会生意兴隆。不然,怎么随便一纸勒令就能使人家破人亡呢?——《一棵核桃的喜剧》

③ “ 写真话,吐真情,求真理”的创作态度 。

(三)形式特征:

巴金《随想录》在形式上,具有质朴、自然的特点。

《怀念萧珊》

红旗谱

人物形象:朱老忠
朱老忠 :性格特征是从传统的自发反抗,到集体主义的自觉斗争。

参考答案:《红旗谱》的突出成就之一就是塑造了朱老忠这样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朱老忠是一个带着时代农民的反抗性和现实革命性走进无产阶级革命队伍的农民英雄。在他身上既有旧时代农民起义英雄的传统性格又具有新时代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作为“一个兼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革命性的英雄人物的典型”,首先,他具有强烈鲜明的阶级爱憎、刚强不屈的反抗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斗争意志。 “脯红鸟事件”,大贵被抓丁,反割头税斗争等集中表现了他这一思想性格特征。“出水才看两腿泥” 形象地显示了他坚忍不拔的斗争意志。当他找到党的领导后,他的性格获得了升华和发展。他开始把个人的报仇雪恨和阶级的解放联系起来,从自发的反抗转入自觉的斗争,这样他就从一个农民英雄走进了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行列。朱老忠性格的另一个侧面就是慷慨无私、重团结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他拿安家钱为朱老明治病、卖掉心爱的牛犊让江涛上学、帮助严志和料理老奶奶的丧事、又徒步去济南探监……如果说这些还只是表现了朱老忠身上那种历代农民英雄所共有的豪侠气概的话,那么,“二师学潮”以后,他的这种乐于助人的江湖义气就开始升华为阶级的友谊和感情,闪烁出崇高的思想火花。朱老忠走过的道路,是旧时代中国农民自发反抗道路的一个终结,也是新时代中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自觉革命的一个新起点,他再现了新旧农民革命的转折过程,具有史诗性的价值。

分析林道静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道静出生在官僚地主家庭,受过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教育,在意识的深层不可避免地烙上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印记。但她的生母又是被迫害而死的劳动妇女,她从小失去母爱,受尽封建家庭的折磨,这又形成了她富于反抗的性格,这种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她有可能走上革命之路,同时又注定了她革命化过程的艰难。为了反对包办婚姻,她依然离开了封建家庭,走向社会,但她摆脱不了黑暗势力的包围,因而想以死来表达对黑暗世界的最后诅咒。她的这种不幸遭遇,典型地反映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说明了个人反抗奋斗的软弱无力。后来她被余永泽搭救,并与之相爱、同居,但她仍然不时感到人生的苦闷。在共产党员卢嘉川的引导下,她逐渐投身于革命运动,最后,终于走出了狭窄的金丝笼,走上新的人生之路。经过农村阶级斗争的风雨和狱中的生死考验,她终于与旧我决裂,成为一名自觉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林道静所走的道路,可以说是对中国知识分子摸索前进过程进行的一次总结,她的成长道路,十分准确地概括了 30 年代知识分子的总体趋向,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林道静的人生历程:

第一阶段:个性主义阶段(苦闷彷徨)。

余永泽

与封建家庭决裂

第二阶段:转折阶段,从个性主义到集体主义的转型(追求探索)。

卢嘉川

与小家庭决裂

第三个阶段:集体主义阶段(锻炼成长)。

与旧我决裂

《茶馆》艺术特点:

(1)结构上 :横断面式的结构方式。

老舍串联三个横断面的方式:

1、在观念上,三幕都表达一种共同的主题 。

2、设置一个共同的场景:裕泰茶馆。

3、靠人物增强统一性。

主要人物从壮年到老年,贯穿全剧。

次要人物父子之间在职业上有继承关系。

(2)不设置激烈、复杂而集中的戏剧性冲突。

(3)浓郁的北京市井风情 。

作品中的环境“裕泰茶馆” :北京地方特色。

人物性格:北京化。

人物语言:北京特色。

北京民俗

徐迟报告文学的诗化特色

诗的构思 诗的想象 诗的文辞

赏析 一代人

鉴赏二:
《一代人》一诗既是这一代人的自我阐释,又是这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黑暗要扼杀一个人明亮的眼睛,但黑暗的扼杀却没有达到它的目的反而创造了它的对立物;黑色的眼睛;是黑暗使一代人觉醒,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与毅力。正是这坚毅的寻找,才使他们看到掩盖在生活表象之下的、使人难以接受的本质。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中“黑夜”象征动乱的年代,“黑色的眼睛”是既指实,又指虚。我们“龙的传人”是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这是实指。黑色又有阴暗、低沉、哀伤的情绪色彩,这又有虚指的意义存在。**十年,在一代人心中,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心中,留下了沉重的阴影和创伤。有人说这一代是沉沦的一代、迷惘的一代,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沉沦也罢,迷惘也罢,是谁造成的呢?诗人明确地指出是“黑夜”,这就很准确地指出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就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扭曲青年灵魂的邪恶力量。尽管黑夜给青年一代带来了灾难,使他们沉沦和迷惘,但就是在最黑暗的时时候,他们仍未失掉对光明的向往。从黑夜中叛逆出来的黑色眼睛,对于光明的接受力是绝对超过任何色彩的眼睛的。他们不但是沉沦和迷惘的一代,更是奋起的一代,觉醒的一代!诗人的这种认识和概括闪动着辩证思维的光彩。“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却在这一片黑暗中显示出了一个亮点,这个亮点虽然也是黑色的,但是这却是黑得发亮的眼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它形象地展示了人类追求光明的本性是多么顽强,即使是在最黑暗的环境中生成,即使被最恶毒地摧残,人类追求光明的本性也不会磨灭。

短短的两句诗,概括出了一代人的心理历程,表达出对黑暗政治的否定、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黑暗使一代人觉醒,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与毅力。正是这坚毅的寻找,才使他们看到掩盖在生活表象之下的、使人难以接受的本质。

鉴赏三:
仅仅两句却道出了一代青年人探索真理的心声。 十年浩劫,是漫漫长夜,没有星斗,没有月光,甚至连磷火也没有。但是,渴求光明的心却是压不住的。由最初的迷惘到清醒,由无知到觉悟,由困顿到解脱,都是在这茫茫“黑夜”里完成的。因为是黑夜,就不可能不是黑夜的眼睛。这是移就。黑色的眼睛也是变异物,喻为被扭曲的灵魂,或者笼罩的阴影,从阴影里裂变出来的寻找真弄虚作假的光明。是挤出蚕茧的蛾子,是沟坎上流过的溪水,是地平线上跃起的太阳。毕竟封锁不住,历史的答案也正是如此。 诗简洁、明快,充满必胜的自信。

舒婷诗歌(2)

舒婷的诗歌的特色

舒婷,原名龚佩瑜,是当代“朦胧诗”创作的代表诗人之一,她的诗歌创作受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影响,诗风开阔、刚柔并进,把女性的敏感和细腻带入到诗意的境界,传达出她灵魂的歌咏,将中国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完美的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致橡树》和《双桅船》就是她的代表作,以下从舒婷的这两部作品来分析她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一、 舒婷的诗歌抒写着人生的理想

舒婷的诗歌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隽永着人生的体悟,例如在诗歌《致橡树》中,作者坦诚又热情地歌唱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独立的姿态。以“木棉”和“橡树”的形象象征相爱双方真挚的爱情以及相对立的人格。“橡树”象征着刚毅的男性,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则象征着具有审美气质的新时代的女性人格,她充溢着刚健、丰盈的生命气息从旧式女性妩媚和纤柔中走出来,由于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独立人格,所以“仿佛永远分离”,但他们又有着共同的经历及信仰,又致使他们“却又终相依”。这是诗人对爱情的理想,也是她对自我价值以及高尚人格的追求。

二、 诗歌表达了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舒婷的诗歌充盈着理想和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对时代、对人生及爱情等重要问题的思考与关注,既充满着激情又温馨平和。例如:在《双桅船》中,诗人利用具体的形象“双桅船”来替代诗人自己的复杂的情感。一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面又是爱情向往的“岸”。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与“岸”相遇与别离,既和谐又矛盾。让诗人感到了前行得沉重和艰难。“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歌中表现出诗人自我的、个性的情绪与心态,也是那个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的时代紧迫感所带来的动力。另外,诗中的“岸”象征着女性最终的爱情归宿, 而“风暴”则象征着那个时代的人所经历的不平常风云,“灯”代表着诗人坚守的光明信念。

三、诗歌的创作具有探索精神

舒婷在诗歌创作的艺术表现上具有探索精神,她的探索主要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也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观来抒发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在《 双桅船》中,诗的题目“双桅船”,就是用于一种象征手法。诗歌的目的不描写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着双桅船来表现诗人复杂的情感和双重的心态。在语言又上将“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了完整的动态画面。整首诗组合自然、意象清新,让诗人强烈的内在情绪得到自然的流露,成功的体现出诗歌从生活到艺术的转换。

总结以上可以看出,舒婷的诗具有女性的柔美、委婉和细腻,在面对人生的苦难时,她选择永不放弃,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着深入的开拓和广阔的视野,同时她在艺术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尝试,因而形成了她独特的风格及温柔典雅的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 《舒婷诗文自选集》 漓江出版社  1997年

[2] 周俊祥 《舒婷诗歌评赏》《福建文艺》1980年第2期

[3] 陈敢、郭剑 《舒婷诗歌艺术浅探》 《广西师院学报》 1999年第3期

舒婷诗歌(3)

舒婷《致橡树》诗歌鉴赏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脚下的土地。

正文:

《致橡树》是一首绝美的爱情诗,其作者舒婷是中国当代杰出的女诗人, 她宣扬的且被人接受的对旧伦理、旧观点、旧婚姻的彻底否定也的确激励过整整一代人。它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作为新时期文学的代表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致橡树》,是一首优美而深沉的爱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让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全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篇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我如果爱你——/绝不象攀缘的冰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象源泉,/终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停留在这种情意绵绵的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种作用仍然没有表达出爱情的全部力量。为了对方,自己应奉献出“日光”般的温暖,应倾泻出“春雨”般的情意;这都是爱情中的至理。但她并不满足于这些:“不,这些都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诗人鲜明地表示她不当附属品,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必须和对方站在同等的位置——你是人我必须是人是具有相同精神气质的人,你是树我必须是树是同样高大挺拔的树,你站着我也必须站着平等地立于天地间。所以诗人追求的是平等的爱情。

这种爱情既不意味着要凌逼和挤迫对方,也不意味着两者毫无区别,只是为了“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那怕是一点微风掠过,都能引起共同的颤栗。他们心心相印,没有谁能听懂他们的话语。这木棉用一种为橡树自豪、为自己骄傲的口吻说道:“你有铜皮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显然,木棉深深懂得她和橡树各自的特点和价值;他们双方不能互相取代,倒应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在这里,她毫不掩饰地颂赞橡树的男性美和阳刚气概,豪壮挺拔,锋芒毕露,毫不掩饰地告诉人们她所追求的爱情。

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言的会意。

另外,诗的写法上也独辟蹊径,不去描绘木棉外貌的秀丽挺拔,却用了一连串精妙的喻象从各个角度反衬出木棉的品格、特征、信念和抱负。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这正是以对立的价值面对现代爱情理想构成的深刻有力的反衬。行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爱情的双方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保持各自的独立个性,又互相支持,携手并进。真正的爱情就应该既爱双方的人品,也爱他的理想——忠于祖国。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诗歌之所以采用整体象征,也由于诗人的构思意图不一定把作品题旨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告诉人们爱情的双方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保持各自的独立个性,又互相支持,携手并进。诗的最后,诗人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就应该既爱双方的人品,也爱他的理想——忠于祖国。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诗歌之所以采用整体象征,也由于诗人的构思意图不一定把作品题旨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总而言之, 诗人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她用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对独笠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她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也由此早就了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爱情诗!

舒婷诗歌(4)

浅谈舒婷诗歌的语言特色

任何诗歌的外在形式,无不是由诗人的内在情感律动而决定的,直接服从于对一种复杂情感状态的传达。舒婷诗歌中的语言结构的明显特色就是运用转折、假设、选择和虚拟等句式。这都是为了表现她独特的内心情感的纠结、缠绕、冲突,以及为矛盾冲突的情感寻找解脱、出路的努力。她的诗歌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从而与读者产生共鸣,原因即在此。

在她的诗中,经常出现连接性虚词:如果……纵然……却……、虽然……但是……、与其……不如……、不是……而是……、也许……等等。如“如果有一个晴和的夜晚,/也是这样的风,吹得脸发烫”(《寄杭城)));“无限的大海/纵有辽远的疆城/咫尺之内/却丧失了最后的力量”(《船》);“呵,母亲,/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虽然晨曦把梦剪成烟缕/我还久久不敢睁开眼睛,”纵然呼喊能够穿透黄土/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呵,母亲》)。

以及《致橡树》的前半部分也出现了“绝不”、“也不止”、“甚至”、“不”、“必须”等几个虚词,它们不仅把诗中的多个意象连贯起来,而且是诗作塑造意象表情达意的重要法宝。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其中,攀援的凌霄花所象征的是“攀高枝型”女子的情爱模式。诗人把那些凭借紫色嫁与豪门而依附对方过奢华生活的女性喻为“攀援的凌霄花”,她们之所以要在人前炫耀自己春藤缠绕的幸福,也许是要掩盖出售美貌与青春而付出的沉重代价,或是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寂寞,或是失去人格与尊严的悲哀。诗人对这类“攀高枝”女子的情爱观嗤之以鼻,因为它根本谈不上爱,与诗人心目中理想的爱情根本不沾边,所以诗中用了语气副词“绝不”,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爱情”断然否定的态度。

在《寄杭城》中,用一个假设出来的美丽清新的意境,来表达诗人心灵深处的序幕,真挚的友谊被赋予了诗情画意般的色彩,如此迷人而令人神往,纯洁的友情,犹如湛蓝的江水,清澈如流;《呵,母亲》中抒情主人公为了表达对母亲深挚、神圣的爱,用了一系列的转折假设句式,“企图”寻找表达这种爱的最恰当的方式,但终究为没有找到充分传达这份深挚的爱而感不安。而在那个连血缘伦理也受到侵犯的年代里,也只能将爱抑制在悲凉的心境中。在《神女峰》中用“与其……不如……”构成的选择句式,传达和表现了带有忧伤成份的柔和细腻,委婉的情感中透露着觉醒后的坚强。

舒婷诗歌(5)

【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注释】
[1]凌霄花:又名“紫葳”,木本蔓生,茎攀援他物而高升,高可数丈。夏秋开花,橙红色。
[2]木棉:常绿乔木,产于热带,高可数丈。
[3]虹霓:雨后空中出现的彩色圆弧,有七种颜色。这种圆弧常同时出现两个。红色在外,紫色在内,颜色鲜艳的叫“虹”;红色在内,紫色在外,颜色较淡的叫“霓”。
【赏析】
《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全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诗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使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决心跃然纸上。第二部分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强调这种爱必须有独立的、与对方同等的地位和人格;这种爱,有坚实的根基和感情的的交流;这种爱允许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这种爱能同甘共苦,终身相依。这种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观显示了诗人对新型爱情观和人生价值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一方面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另一方面使作品的题旨不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诗歌大量采用整齐匀称的语言形式,它们在字、音、义上严格对应,在行上宽泛对应。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划一,又有新诗的自由奔放,表现了诗人既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诗风。

双 桅 船
舒 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呵,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赏析】
  所谓舒婷诗歌的“低音区”部分,是指那些采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的作品。如《自画像》、《往事二三》、《童话诗人》、《双桅船》、《北戴河之滨》等等。这部分作品由于内蕴丰厚,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需要人们通过多层次的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与欣赏。因此,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的“雾中之花”。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

神女峰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沿着江峰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着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赏析:
《神女峰》是作者在长江上看到神女峰美景后,有感而发创作的。全诗分为三部分,第一段写了诗人看到神女峰的一系列动作,第二段写了诗人的情感,第三段则进一步抒发了澎湃的情感。神女峰是屹立在江边悬崖上的一座小山峰,它的命名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是古代女性*坚贞忠诚的化身。这座巫峡挺立的山峰,在一般游客眼里,只是一片美丽的风景,而作者却赋予了它新的意义。
“挥舞的花帕”代表了世俗中对女性贞洁的观念,而突然收回的手则昭示了诗人心中的惊醒与悸痛。从“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能看出诗人为神女说代表的手封建思想桎梏的古代女性*伤心落泪。在凄美的爱情故事流传的同时,诗人仿佛体会但当事人心中的凄苦和无奈。,“心真的能变成石头吗”一句,拨开了覆盖在神女峰传说中表面的虚化,揭示了女性内心不为人所知的悲凉。“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的“无数次春江月明”表示无限惋惜。并进一步对这种散发着男权气息的“妇道妇德”进行了彻底的解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作者从一个女性*的眼光,用悲天悯人的情怀写出了复杂细致的情感,体现了女性*独有的敏感细腻,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诗歌反应了女性对自身自由和解放的追求,同时批判了以人的幸福做为牺牲品的旧道德。在男权主义社会里,女性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男性按自己的道德标准把女性*定格在贤妻良母的位置上,以妇德来约束女性的行为。长期以往,女性不得不认同这些规范,并慢慢转化为自身道德律令。虽然被人赞誉为贞洁的典范,受后人膜拜,但却不能享受生命的快乐,这种荣誉是虚伪的。。“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是对真正爱情和生命的向往和追求,是对封建道德的强烈批判,也是对男权主义文化的声讨。这篇诗歌多愁善感,作者委婉的表达了作者由神女峰产生的一系列联想,和面对神女峰这千年流传的人间神话进行的“煽动性的背叛”。作为朦胧派的代表人物,全诗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构成了全诗的思想核心。最后以“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的全新的观念,颠覆了古老的封建道德观念,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追求社会和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追求自我的物化和物化的自我。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反传统的全新的剖示。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并不是一首闺怨诗,而是提出了新的希望,大胆追求幸福。

诗歌不仅在立意而且在艺术性*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挥舞花帕”、“突然收回”、“捂住眼睛”这些细微的传情动作,表达了诗歌的细腻和极强的抒情性。江涛,高一声,低一声展现了十足的韵律感和建筑美。作者以神女峰作为象征,把象征手法和一项手法相结合。作为朦胧诗一分子舒婷的《神女峰》体现了朦胧诗的艺术特色,而最后一句更是这种朦胧特点的一种聚焦。它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歌美的感受。

《神女峰》作为舒婷诗歌的一篇代表作,无论在诗歌艺术上和主题挖掘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成就。整首诗充斥着浓郁的女性主义气氛。体现了对封建思想的解构,对传统女性*观念的唾弃,现代女性*意识的充分张扬和释放。

始祖鸟

从垣古 俯瞰我们
天空 它无痕
丛林莽原都在他翅翼的阴影下
鸣禽中它哑口
众鸟只是复杂地 模仿
他单纯的沉默
丑陋 迟钝 孤单
屡遭强敌和饥寒
毁灭于洪荒
传奇于洪荒
他倒下的姿势一片模糊
因之渐渐明亮的是背景
那一幕混沌的黎明原始的曙光
用王冕似的名字
将他
铐在进化史上 据说这是永生
没有自传 也不再感想

赏析:没人见过始祖鸟。生物课上的始祖鸟模型是根据化石制成的,生物课老师、生
物学家甚至考古学家也没见过一只鲜活的始祖鸟。 诗人舒婷笔下的《始祖鸟》中,
我们可以看到一只鲜活的始祖鸟。
一、一组始祖鸟的木板画:
第一幅:凌空展翅图。画面的主体是始祖鸟的翅膀。诗人主要选用冷色调的
“阴影”,将“丛林莽原”都置放在阴影中,连“背景”——天空的曙光都被他的
翅膀遮住了。
第二幅:走向永生图。这时,主画面是始祖鸟的倒下,画面一片模糊,像一幅
低速快门的照相机拍摄的快速运动照。这时的背景有了“一幕混沌的黎明原始的曙
光”,但画面的主色调还是冷色调。
第三幅:永生图。此时的始祖鸟成了一块化石,这化石可能暴露在地表,也可能
深埋在地下,我们看到的只是他生命最后的情景。这情景被历史、被地质演变凝固
成了石头。此刻始祖鸟不会复活,也不会再衰老,因而也“不再感想”。这幅画与
前2幅相承相续,依然以冷色调为主。但作者并没有详写第三幅画,因为他面对的
正是这第三幅画——一幅画或一块化石。
这三幅画都以冷色调为主,给人一种凝重、厚实的沉重感,如三幅连环式的木板
画,让人感到冷峻、引人沉思。
二、精雕细琢的刀刻。诗人对始祖鸟的描写,十分细致。有对始祖鸟一生的概
括: “屡遭强敌和饥寒/毁灭于洪荒/传奇于洪荒”,精炼、准确;也有对始祖鸟
一个细节的特写: “俯瞰”“哑口”“沉默”“丑陋、迟钝、孤单”“倒下”“一
片模糊”,细致、传神。。
三、对比手法的突出。 诗人将始祖鸟与“众鸟”进行对比。 “众鸟只是复杂的
模仿/他单纯的沉默”中,诗人用“复杂”“单纯”将“众鸟”的肤浅无知、将始
祖鸟的深沉、丰富突出展现出来。所以,这也是诗人的思想意图所在。对比手法的
运用,表明诗人对始祖鸟的情感色彩是褒扬而不是贬抑。
四、第三人称、拟人化的运用。诗人以第三人称的手法,用“他”,将始祖鸟
拟人化。而且用“俯瞰”“沉默”“迟钝”“孤单”“倒下”“自传”“感想”等
一系列词语,将始祖鸟充分人格化。拟人化的运用,表明诗人对始祖鸟的情感态度
是肯定而不是否定。
舒婷的诗中,多用第一人称的“我”,如《双桅船》;或用第二人称的“你”,
如《寄杭城》。而更多的是我、你兼用,如《祖国啊,祖国》 《致橡树》 《赠》
《秋夜送友》等。目的是为了突出诗的主体(第一主体“我”或第二主体
“你”),达到倾诉式、对话式或书信式的抒情效果,拉近主体与客体或第一主体
与第二主体的距离。如果将《始祖鸟》中的第三人称改为第二人称,也能拉近诗的
主体“我”与客体“始祖鸟”之间的距离。但是,这种既不符合全诗的格调、色
调,也不适合展现一种深沉、丰富的内涵。
应当说,诗人是用第三人称“他”,是特意为了拉开“始祖鸟”与诗人、与读
者的时空距离、情感距离,突出始祖鸟的原始、原初、久远、深沉等特定的内涵。
与《始祖鸟》类似,舒婷的《船》采用的也是第三人称。 作者的《船》表面写船
的搁浅,其实是写作者自己的搁浅生活。作者1972年以独生子女的原因照顾返城,
但一直找不到工作,连民办教师的名额都争取不到。但作者不用“我”直接写自
己,而日也不用“你”,却用“他”“他们”来写船。这有什么好?用诗歌评论家
蓝棣之的话来说“在这里,舒婷较好的完成了从生活到艺术的转化,而不是把生活
真实直叙于诗中”。
应当说《始祖鸟》也是这样,采用第三人称“他”,正是诗人从生活到艺术的转
化的结果。避免了将生活的真实直叙于诗中,也避免了将诗人的情感直接喧泄出
来,而且使诗的格调更凝重,更深沉,更丰富。
第三人称手法的运用,表明作者对始祖鸟的情感方式是冷峻、深刻,而不是热
烈、激昂。
五、时空倒置。
“从坦古,俯瞰我们”,采用的是时空倒置的手法。始祖鸟是化石,是垣古的一
只始祖鸟;明明是现在的我们在俯瞰始祖鸟化石,诗人却写成始祖鸟“从坦古,俯
瞰我们”。这里,作者将“现在”“垣古”两个时间颠倒,又将“俯瞰的我们”和
“下面被俯瞰的始祖鸟”两个空间位置颠倒。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效果?
我们先看杜甫的《福州望月》 “今夜6l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
忆长安……”。明明是诗人自己在长安忆鹿洲的妻子儿女,却写成妻子儿女在鹿州
忆长安的自己。采用空间倒置,将“我”对妻子儿女的思念隐在妻子儿女对“我”
的思念之后。这是一种艺术的加工,使诗显得更含蓄更抒情更富想象力。不具备一
定鉴赏能力的人还不一定读得出诗人“我”的思念之情。

致大海

作者:舒婷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
还有些贝壳
撒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
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断送
无数纯洁的梦
也还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静
冷夜的山岩死一般严峻
从海岸的山岩
多么寂寞我的影
从黄昏到夜阑
多么骄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掠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赏析.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舒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有平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它真实。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观望生活的戏——有悲有喜,包罗万象。感受着大海的宽广与静寂,就像在感受自己。
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舒婷自己则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舒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她的大海是对生活细腻的观察,海边的每一种风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人将自己对生活的诠释融入对大海的描写当中。诗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反复。
舒婷是朦胧派的代表诗人,她以大海写出对生活的感悟,启发人们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1)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阐述主旨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人要象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主旨表达人面对生活要心胸豁达,极积向上的人生真缔.
(2)指大海跟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另一方面则暗喻了生活就像大海一样变幻莫测,波涛汹涌。
(3):作者在诗中把贝壳比作是夏夜的星,把勇敢的人比作疾飞的海燕。
(4)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有沉沦的痛苦也有苏醒的欢欣把黑暗放下,就是光明 把损失放下,就是收获 面对现实生活 眉毛上的汗水和眉毛下的泪水, 自己要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5)有勇气直面痛苦,有信念解决困难,有梦想塑造未来,有头脑有智慧,有思想有品格,面对坎坷,首先要有大海一样博大的胸怀去承担它随之带来的痛苦,其次要有决心毅力和智慧去化解困难,最后,要有一颗自由的心来储藏回忆,感恩这一切磨难给自己带来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灵魂,以及经历坎坷后的从容气质。
致大海真的是很好的作品,澎湃的感情化作诗意,理智的思考蕴藉其中。其对人生·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加上流畅的情感述说使其达到到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思念(舒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思念”本就是一个极其美好的词。古往今来,无数的骚人墨客都曾写下流芳千古的华章丽句。“衣袋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晏几道)、“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扬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如哀似诉、凄婉低徊的诗句穿越了时空的局限,千百年来在无数的读者中引起共鸣。
在当代女诗人的笔下,“思念”依旧以其纯美真率让多少人伤怀落泪。
诗的第一节,便以独特的构思和形式展现此诗与众的不同。“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能感其美却无法触其形;“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能晓其情却无法觅其果。如此无奈和悲哀不正是如烟似梦的思念所在吗?琴弦孤身只影,琴声破碎欲绝,希望与失望在若断若续“檐雨的念珠”中闪现。有桨却无法致岸,有情却无法会面,不正如“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及“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痛楚吗?缠绵悱恻的相思愁苦满溢诗里行间,令人不忍触摸。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默默”一词使“蓓蕾”这个意象更加形象突出,等待的热切和希望的深切之情溢于纸上;“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遥遥”更突出了等待的悲哀和思念的痛苦。
两个意象把人们思念的心定格在这暖和而温暖的画面里。而心的深处,是海洋。泪如海,思念如海,期待如海。最终翻腾不息的海语,溢满了两汪深湖,两颗晶莹剔透的泪珠,映现了世间一切的真情。思念的真切,在此从内到外,由浅及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相思不是简单之物,诗人表现也从多角度多侧面出发,用形象帮助思维说话。四个意象虽无逻辑关联,但每一意象的本质都能让人联想起意味相似的相思。此时,诗作的思维是跳跃的、抽象的,找不到明显的逻辑痕迹,但给人情感感受空间是立体的,回味是深远的。

舒婷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赏析]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旨在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一种深情。歌颂祖国,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历代诗人写出了不少佳作。与以往同类的诗作相比,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色*——既有当代青年那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又有女儿对祖国母亲艾艾的不满与献身的真情。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有着太多的坎坷经历的青年诗人舒婷,面对凝聚着深重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很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的不幸而哀伤、为祖国的不幸而忧虑,同时又为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这首诗,以一个普通女工的赤子之心,真挚、委婉地抒发了对祖国的深情,吹奏出舒婷诗歌中最动人的乐章。
全诗立意新颖,感情真挚,一反过去某些诗的浮泛与“神话”式的歌颂,从一个别致的角度来吟唱祖国母亲的歌。正如诗中所唱:“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诗人以赤子的目光,扫瞄着祖国的贫穷与落后,以拳拳的女儿之心,表达着哀怨的深情:“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在沉迷的痛苦之后,又表达出希望的欢欣:“我是你簇新的理想”,“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为实现这美好的希望,诗人表达了一种献身的愿望:“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为表达这种赤子的深情,诗人采用了由低沉缓慢走向高亢迅疾的节奏。低沉缓慢方能如泣如诉、似哀似怨;高亢迅疾才可热烈奔放、一往无前。为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交融感与献身感,全诗运用了主体与客体交错换用、相互交融的手法。主体是诗人的“我”,客体是“祖国”,而在全诗的进展中,让其合二而一——我即是祖国,祖国也就是我。祖国是我的痛苦,我是祖国的悲哀;祖国是我的迷惘,我是祖国的希望;我是祖国的眼泪和笑涡,而祖国正在我的血肉之躯与心灵上起飞和奔跑。
全诗无一字议论,皆以意象描绘,以情贯穿。所选意象既质朴又鲜明,既独特又贴切,每一个词也都与被描绘的景象紧密契合。抒情又非一览无余的倾泻,而很注意其波动的节奏,由悲哀、低沉到欣喜、高昂,又由亢奋到深沉,其中纠结着悲怆、忧患、炽烈,失望与希望,叹息与追求等多种复杂而凝重的感情,体现出诗人独有的委婉幽深、柔美隽永的抒情个性*。
习惯上,人们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这也是一切》、《暴风雨过去之后》这类作品称为舒婷诗歌的“高音区”。由于它们直接表达诗人的政治情绪与时代理想,因而获得较多的称誉与赞许。

舒婷的 《这也是一切》:

不是一切大树
都被风暴折断;
不是一切种子
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
不是一切真情
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
不是一切梦想
都甘愿被折断翅膀。

不、不是一切
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火焰
都只燃烧自己
而不把别人照亮;
不是一切星星
都仅指示黑暗
而不报告曙光;
不是一切歌声
都只掠过耳旁
而不留在心上。
不、不是一切
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呼吁都没有回响;
不是一切损失都无法补偿;
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
不是一切灭亡都覆盖在弱者头上;
不是一切心灵
都踩在脚下、烂在泥里;
不是一切后果
都是眼泪血印,而不展现欢容。

一切的现在都在孕育着未来,
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
希望,而且为它斗争,
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


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甚至灾难,首先要学会承受,然后奋起。正如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埋怨环境,天昏地暗;改造自我,天高地阔。”
舒婷在《这也是一切》中表现出她特有的温情、浪漫和理想主义色彩。舒婷在《这也是一切》中希望在这片荒原上耸立起一座未来希望的高峰,让四周的原野和群山都聚拢而来。


呵,母亲-舒婷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象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呵,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退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带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祭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呵,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本诗是怀念母亲的佳作。诗人借梦幻,通过“慈母泪,珍藏的红围巾,童年幼稚的哭喊,成年后的不敢呻吟”等,表达失去母爱的孤苦无依。诗人以“古井”形容“怀念”,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读后让人感到情浓、意切,难以忘怀。

舒婷诗歌(6)

舒婷,原名龚佩瑜,是当代“朦胧诗”创作的代表诗人之一,她的诗歌创作受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影响,诗风开阔、刚柔并进,把女性的敏感和细腻带入到诗意的境界,传达出她灵魂的歌咏,将中国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完美的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致橡树》和《双桅船》就是她的代表作,以下从舒婷的这两部作品来分析她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一、 舒婷的诗歌抒写着人生的理想

舒婷的诗歌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隽永着人生的体悟,例如在诗歌《致橡树》中,作者坦诚又热情地歌唱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独立的姿态。以“木棉”和“橡树”的形象象征相爱双方真挚的爱情以及相对立的人格。“橡树”象征着刚毅的男性,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则象征着具有审美气质的新时代的女性人格,她充溢着刚健、丰盈的生命气息从旧式女性妩媚和纤柔中走出来,由于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独立人格,所以“仿佛永远分离”,但他们又有着共同的经历及信仰,又致使他们“却又终相依”。这是诗人对爱情的理想,也是她对自我价值以及高尚人格的追求。

二、 诗歌表达了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舒婷的诗歌充盈着理想和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对时代、对人生及爱情等重要问题的思考与关注,既充满着激情又温馨平和。例如:在《双桅船》中,诗人利用具体的形象“双桅船”来替代诗人自己的复杂的情感。一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面又是爱情向往的“岸”。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与“岸”相遇与别离,既和谐又矛盾。让诗人感到了前行得沉重和艰难。“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歌中表现出诗人自我的、个性的情绪与心态,也是那个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的时代紧迫感所带来的动力。另外,诗中的“岸”象征着女性最终的爱情归宿, 而“风暴”则象征着那个时代的人所经历的不平常风云,“灯”代表着诗人坚守的光明信念。

三、诗歌的创作具有探索精神

舒婷在诗歌创作的艺术表现上具有探索精神,她的探索主要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也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观来抒发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在《 双桅船》中,诗的题目“双桅船”,就是用于一种象征手法。诗歌的目的不描写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着双桅船来表现诗人复杂的情感和双重的心态。在语言又上将“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了完整的动态画面。整首诗组合自然、意象清新,让诗人强烈的内在情绪得到自然的流露,成功的体现出诗歌从生活到艺术的转换。

总结以上可以看出,舒婷的诗具有女性的柔美、委婉和细腻,在面对人生的苦难时,她选择永不放弃,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着深入的开拓和广阔的视野,同时她在艺术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尝试,因而形成了她独特的风格及温柔典雅的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 《舒婷诗文自选集》 漓江出版社  1997年

[2] 周俊祥 《舒婷诗歌评赏》《福建文艺》1980年第2期

[3] 陈敢、郭剑 《舒婷诗歌艺术浅探》 《广西师院学报》 1999年第3期

舒婷诗歌(7)

舒婷诗歌中人的价值

导读:  当舒婷开始写诗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发表。看到自己的诗在知识青年枕头下珍藏着、日记本里传抄着、昏暗的煤油灯下默读着,她已经十分满足了。****把人的心灵弄得扭曲,互相之间不是敌视就是戒备的气氛使她感到痛苦;然而她并不绝望,她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善良本性是可以达到沟通的。她觉得用诗来沟通是最好的方法。
  1980年以前,没有什么正式出版的刊物接受她的诗。幸而,福州市马尾区有一个油印的刊物叫做《兰花圃》,创造了一个奇迹:发表了她的诗,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诗歌爱好者对她的诗展开了相当激烈的争论。在福州的一次讨论会上,一个心胸狭窄的理论家甚至把舒婷弄哭了。然而舒婷的诗还是取得了节节胜利。影响扩散到全国,推动了中国当代新诗史上波澜壮阔的“朦胧诗”大辩论。她的著名诗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①从此变得家喻户晓,至今仍然经常入选大学和中学课本: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这样的诗作,在当时之所以引起极大的轰动,是由于,第一,在“***”文化专制时期,诗歌只能表现慷慨激昂的,其实就是“假大空”的感情。祖国的一切都应该是辉煌壮丽的,而在舒婷的诗里,却并没有回避祖国仍然没有彻底改变贫困和落后的局面。“老水车”是古老的工具,“熏黑的矿灯”则更提示着原始的劳动方式,而且是在“历史的隧洞里”,千百年来没有变化。“蜗行”是劳动者的形象,同时也是历史缓慢进展的形象。“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显示了破败,不仅是生产,而且还有整个社会生活。下面的意象“驳船”,“淤滩”上的,给“历史的隧洞”又加了一份沉重。最后两个意象更富感性——“纤绳”和“勒进肩膊”。这是总结的一笔,把祖国苦难的历史转化为当代人的感受,不是一般的苦难,而是带着深沉的痛楚的感觉。这完全是用感性形象来调动读者的感情,不像十年浩劫时期的诗歌那样充满了抽象的口号。第二,这首诗的想象很大胆,老水车、矿灯、驳船、纤绳等等并没有被当作外在的对象,而是当作了诗人自我。从表面上看,好像不太通顺,但是,却更能让读者想象到诗人对祖国苦难的切肤之痛。第三,这种具有切肤之痛的意象不是单一的,而是成系列的,意象之间不是按散文的语法和逻辑顺序连贯的,而是时而若即若离,时而叠加,造成了感情层层深化的感觉。第四,这首诗虽然不回避苦难和沉重,但是,也并不陷于苦难和沉重,相反,她以相当明丽的语言写出了古老的祖国在新时期的希望: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同样是一系列意象的并列,其间有矛盾(理想和蛛网,古莲和雪被,眼泪和笑涡)、有单纯的激情(起跑线、黎明),在这里,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舒婷的深刻。可贵的是,她的热情并不盲目,而是相当诚实而且清醒的,这表现在她对自己这一代青年的认识上。她在诗的最后,概括自己这一代人是“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如果舒婷的诗歌都是这样一种风格,在当时就不会引起那么激烈的争执了。按传统诗歌理论,诗歌表现的应该只能是集体的、人民的感情,诗人的自我,不应该在诗中有突出的地位。而舒婷诗中的自我,往往有一种忧郁的情调,更多地表现出对自我、对个人情绪的关怀。有时,她明显地回避流行的豪迈。她在诗中公开表示蔑视那种“佯装的咆哮”,同时也厌恶某种“虚伪的平静”。不管某种隐私的沉寂还是痛苦,她都认真地关切。因而,她时常表现出某种个人的低回。她抒写沉默和孤寂,流露出对人的心灵的沟通的追求:
  赠②
  在那些细雨霏霏的路上
  你拱着肩,袖着手
  怕冷似地
  深藏着你的思想
  你没有觉察到
  我在你身边的步子
  放得多么慢
  如果你是火
  我愿是炭
  想这样安慰你
  然而我不敢
  ……
  当你向我袒露你的觉醒
  说春洪重又漫过了
  你的河岸
  你没有问问
  走过你的窗下时
  每夜我怎么想
  如果你是树
  我就是土壤
  想这样提醒你
  然而我不敢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舒婷诗歌(8)

解读舒婷诗歌的文化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引言

  文学与文化之间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概念,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文学创作反映了文化背景,给人们创造了十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文化也对文学作品的创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是一种思想上的凝聚,很多文学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往往也会将文化与文学进行联系,使得文学作品中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内容,并且利用文学创作对文化进行展示。舒婷作为当代中国诗人的代表,她的诗歌作品中不仅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融入了很多文化的因素,对当代的青年人有很大的影响。从诗歌深层次的文化角度来看,舒婷的诗歌中更多地蕴含了对真善美的追求,体现出一种坚韧的精神,这种精神对于百姓的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现代文明建设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舒婷诗歌简述

  新时期女性诗歌的发展以舒婷的创作为起始点,舒婷的诗歌有一种端庄典雅、细腻浪漫的感觉,她总是用一种古典的叙述方式,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始终停留在一个“内心情感型”的女性抒写者的形象上。从她诗歌的含蓄委婉的语言中,可以看到她充满同情、爱以及美好理想的心灵,带有一种十分浓厚的个人情感叙述的特征,这也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女性意识,是一种还没有完全解放开来的女性意识。但是这种意识并不是一种现代或者后现代意义上的独立意识,而是一种在男权社会中应该要给予的女性规范的自觉认同,体现在传统文化给予的女性性别角色与社会角色的趋同与反顾,有一种比较传统的文化意蕴。在舒婷的诗歌中,女性往往是一种缺少自我个性的角色,不够张扬,她们一般都安于婉顺、甘居柔弱,对男性充满了仰视以及依傍的意识,表达出一种比较鲜明的母性的感觉,由此形成一种温柔敦厚的文化氛围,当然,也有对女性意识的一种肯定,但更多的是一种女性的温柔与委婉的形态的描述。

  二、舒婷诗歌中的文化

  (一)对事业的献身精神

  对事业献身、对事业负责任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一直在强调的一种精神,在舒婷的诗歌中就有这些精神的体现。比如《悼——纪念一位被迫害致死的老诗人》中就写到“请你把没走完的路,指给我,让我从你的终点出发。请你把刚写完的歌,交给我,我要一路播种火花……但未来,人民在清扫战场时,会从祖国的胸脯上,拣起你那断翼一样的旗帜,和带血的喇叭……”。面对惨死的诗人,舒婷意识到诗人的生命会因为诗歌而不朽,因此也让自己有了一种全新的责任感,希望自己可以追求着老诗人的脚步,追寻着他们的事业,一路播撒自己的火花,这首诗歌闪耀着一种人生的价值的光辉。再比如在《也许——答一位作者的寂寞》这首诗歌中,也表达了类似的主题,这首诗歌中表达出诗人必须要忍受一种孤独、痛苦以及寂寞的情绪,要有一种为了文学创作献身的精神,因为这是作为一个诗人的责任和使命,当然,舒婷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样的理念,她在用自己的行动履行自己对这份职业许下的誓言。舒婷一直都握着自己的笔在抒写自己的生活,正是因为有她这样的人在一直坚守,才使得文学界有源源不断的好作品,而且这种精神在其他行业中也是一种基本的精神准则,这种责任心和责任感使得人们对事业怀着一种献身的态度和精神,而且这种精神态度也让各行各业变得更加美好。

  (二)珍视生命的呼吁

  珍视生命是每一个人的想法,对生命的敬重也成为了很多文学创作的主题,在舒婷的诗歌创作中,也是如此。比如《流水线》这首诗歌中写到:“在时间的流水线里,夜晚和夜晚紧紧相挨,我们从工厂的流水线撤下,又以流水线的队伍回家来……我惟独不能感觉到,我自己的存在……”这首诗歌发出了一种呼吁,即要对生命的个体进行关怀,要对生命抱有一种尊重的态度,而且也是对失落自我的一种抗议。再比如在《人心的法则》中写到:“但是,记住,最强烈的抗议,最勇敢的诚实,莫过于——活着,并且开口。”在她的作品中,生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意象,人们在生活中耗尽了经历、耗完了时间,很多时候是在为了生活而生活,会让生命这种自然的存在变成一种没有情感的东西,舒婷的诗歌中,呼吁要对生命保持一种尊重的态度,只有生命表现出一种本然的态度,才能让生命的最强音被奏响,才能让生命爆发出最精彩的瞬间。

  (三)乐观坚强地面对苦难

  我们在生活中总是会遇见很多苦难,有的人可以笑对苦难,但有的人却会被苦难压倒,对苦难保持一种乐观的状态,是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应该学会的。舒婷在她的诗歌中,也表达出乐观地面对苦难的一种精神和态度,比如《初春》中最后两句话写到:“春天之所以美好、富饶,因为它经过了最后的料峭”。春天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个美好的时节,万物复苏,大自然有了绿色的气息,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有了全新的状态,但是要知道,春天之所以能够来临,是熬过了冬天的,春天的万物也经过了严冬的考验才得以存活,春天的各种事物总是以一种十分美好的状态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些自然界的生物对抗严冬的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十分乐观的精神,诗歌借此引发了对美好人生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比如《这也是一切——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就是一篇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诗篇,“不是一切大树,都被风暴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心灵,都可以踩在脚下,烂在泥里 ;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这首诗十分直白地表达出一个主题思想,即人们在生活中总是会经历很多挫折、失望、痛苦、黑暗,但是在经历这些的时候,人们不应该放弃,不应该轻易被这些困难打倒,而应该要努力与这些困难进行斗争,努力活出自己应该活出的样子,而不应该一看到困难就害怕,就放弃,只要自己和困难斗争过,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将会成为人一生的财富,也将会成为一个人成功的基石。我国的诗人、作家中,对乐观精神进行歌颂的有很多,传统意义上的乐观精神带有一种盲目的精神,鲁迅就曾经对这种盲目的乐观做出了批判,真正的乐观是一种平静地应对困难的态度,是一种理性的乐观。在舒婷的诗歌中,这种乐观就是一种理性的乐观,是树立在直面困难之后建立在呐喊和抗争之上的一种精神,是一种十分难能可贵的精神。

  (四)直面人生的无奈以及痛苦和荒诞

  人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动物,人有七情六欲,有私心,有欲望,有狭隘的心理,这些复杂的情感构成了人生的无奈、痛苦以及荒诞。舒婷在诗歌创作中,除了表达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要乐观、坚强之外,也对这种正常的负面情绪持有一种直面的态度,只有能够直面人生的缺憾的人,才能够对生活产生一种全新的认知。比如在《日落白藤湖》中,就有“任我泪流满面吧,青春的盛宴已没有我的席位,我要怎样才能找到道路……”简单的诗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已经逝去的青春的一种感叹,感叹时间的流逝,但这是一种十分自然的现象,是任何一个人都逃不过的命运,因此人们能够做的只是坦然地面对,而没有其他的办法。《滴水观音》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最后的态度,即要超越苦乐,永远热爱生活,其中写到“满脸清雅澄明,微尘不生,双肩的韵律流动……忽觉满天具是慧眼,似闭非闭,既没有永恒的疑问传去,也没有永恒的沉默回答……穿过千年,犹有余温”。舒婷自己能够直面人生中困难与苦痛,能够直面人生中的复杂关系、复杂的情绪,因此能够产生一种超脱的精神状态,而且这种状态能够成为舒婷在人生中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五)对女性心灵的揭示与欲望的肯定

  爱情是舒婷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最著名的一首爱情诗是《致橡树》,在诗歌中,用“木棉”和“橡树”象征了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与地位,象征了男人与女人之间的一种默契相处,这是一种境界很高的爱情,这种爱情也是当前社会中人们渴望的一种状态,从深层次来讲,这种爱情关系弘扬了女性主体意识,强调了女性的人格尊严。对女性意识的书写是舒婷诗歌的一个重点,但是这种重点并不是她全部的女性思想的体现,她的诗歌中,依旧有一些对男性的崇拜,可以说,她的诗歌中的女性意识并不是一种绝对解放的女性意识,而是一种保守与开放相结合的女性意识。

  结语

  综上所述,舒婷作为我国诗坛上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对我国现代诗歌创作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舒婷的诗歌创作,字里行间给人带来一种比较温婉的感觉,在文字的背后,是更加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的体现。在她的诗歌中,表达出多种文化,比如对生活中的困难的应对、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对人生的无奈状态的一种认知以及她的女性意识等,这些都是她在诗歌创作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文化与精神,值得我们细细研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舒婷诗歌(9)

舒婷诗歌(10)

舒婷的诗歌的特色

舒婷,原名龚佩瑜,是当代“朦胧诗”创作的代表诗人之一,她的诗歌创作受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影响,诗风开阔、刚柔并进,把女性的敏感和细腻带入到诗意的境界,传达出她灵魂的歌咏,将中国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完美的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致橡树》和《双桅船》就是她的代表作,以下从舒婷的这两部作品来分析她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一、 舒婷的诗歌抒写着人生的理想

舒婷的诗歌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隽永着人生的体悟,例如在诗歌《致橡树》中,作者坦诚又热情地歌唱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独立的姿态。以“木棉”和“橡树”的形象象征相爱双方真挚的爱情以及相对立的人格。“橡树”象征着刚毅的男性,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则象征着具有审美气质的新时代的女性人格,她充溢着刚健、丰盈的生命气息从旧式女性妩媚和纤柔中走出来,由于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独立人格,所以“仿佛永远分离”,但他们又有着共同的经历及信仰,又致使他们“却又终相依”。这是诗人对爱情的理想,也是她对自我价值以及高尚人格的追求。

二、 诗歌表达了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舒婷的诗歌充盈着理想和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对时代、对人生及爱情等重要问题的思考与关注,既充满着激情又温馨平和。例如:在《双桅船》中,诗人利用具体的形象“双桅船”来替代诗人自己的复杂的情感。一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面又是爱情向往的“岸”。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与“岸”相遇与别离,既和谐又矛盾。让诗人感到了前行得沉重和艰难。“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歌中表现出诗人自我的、个性的情绪与心态,也是那个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的时代紧迫感所带来的动力。另外,诗中的“岸”象征着女性最终的爱情归宿, 而“风暴”则象征着那个时代的人所经历的不平常风云,“灯”代表着诗人坚守的光明信念。

三、诗歌的创作具有探索精神

舒婷在诗歌创作的艺术表现上具有探索精神,她的探索主要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也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观来抒发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在《 双桅船》中,诗的题目“双桅船”,就是用于一种象征手法。诗歌的目的不描写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着双桅船来表现诗人复杂的情感和双重的心态。在语言又上将“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了完整的动态画面。整首诗组合自然、意象清新,让诗人强烈的内在情绪得到自然的流露,成功的体现出诗歌从生活到艺术的转换。

总结以上可以看出,舒婷的诗具有女性的柔美、委婉和细腻,在面对人生的苦难时,她选择永不放弃,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着深入的开拓和广阔的视野,同时她在艺术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尝试,因而形成了她独特的风格及温柔典雅的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 《舒婷诗文自选集》 漓江出版社  1997年

[2] 周俊祥 《舒婷诗歌评赏》《福建文艺》1980年第2期

[3] 陈敢、郭剑 《舒婷诗歌艺术浅探》 《广西师院学报》 1999年第3期

舒婷诗歌(11)

舒婷诗歌大全推荐

舒婷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舒婷诗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舒婷:童话诗人——给G·C1

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

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

你的眼睛省略过

病树、颓墙

锈崩的铁栅

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

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

向没有被污染的远方

出发

心也许很小很小

世界却很大很大

于是, 人们相信了你

相信了雨后的塔松

有千万颗小太阳悬挂

桑椹、钓鱼竿弯弯绷住河面

云儿缠住风筝的尾巴

无数被摇撼的记忆

抖落岁月的尘沙

以纯银一样的声音

和你的梦对话

世界也许很小很小

心的领域很大很大

舒婷:日光岩下的三角梅2

是喧闹的飞瀑

披挂寂寞的石壁

最有限的营养

却献出了最丰富的自己

是华贵的亭伞

为野荒遮蔽风雨

越是生冷的地方

越显得放浪、美丽

不拘墙头、路旁

无论草坡、石隙

只要阳光常年有

春夏秋冬

都是你的花期

呵,抬头是你

低头是你

闭上眼睛还是你

即使身在异乡他水

只要想起

日光岩下的三角梅

眼光便柔和如梦

心,不知是悲是喜

1979.8

舒婷:人心的法则3

为一朵花而死去

是值得的

冷漠的车轮

粗暴的靴底

使春天的彩虹

在所有眸子里黯然失色

既不能阻挡

又无处诉说

那么,为抗议而死去

是值得的

为一句话而沉默

是值得的

远胜于大潮

雪崩似地跌落

这句话

被嘴唇紧紧封锁

汲取一生全部诚实与勇气

这句话,不能说

那么,为不背叛而沉默

是值得的

为一个诺言而信守终身?

为一次奉献而忍受寂寞?

是的,生命不应当随意挥霍

但人心,有各自的法则

假如能够

让我们死去千次百次吧

我们的沉默化为石头

像矿苗

在时间的急逝中指示存在

但是,记住

最强烈的抗议

最勇敢的诚实

莫过于——

活着,并且开口

1976.1.13

舒婷:群雕4

没有天鹅绒沉甸甸的旗帜

垂拂在他们的双肩

紫丁香和速写薄

代替了镰刀、冲锋枪和钢钎

汨罗江的梦

在姑娘的睫毛下留有尾声

但所有风霜磨砺过的脸颊上

看不到昨夜的泪痕

是极光吗?是雷电吗

是心灵的信息爆炸

吸引了全部紧张急迫的视线

是时远时近的足音

响过。在一瞬间

顿时,生命如沸泉

慷慨挺拔的意志

使躯体开放如晨间的花

歌谣架着乌云之轭冉冉上升

追求,不再成为一种祈愿

在历史的聚光灯下

有最粗糙的线条打凿出来的

这一群战士

本身便是

预言中年轻的神

1980.12

舒婷:秋夜送友5

第一次被你的才华所触动

是在迷迷蒙蒙的春雨中

今夜相别,难再相逢

桑枝间呜咽的

已是深秋迟滞的风

你总把自己比作

雷击之后的老松

一生都治不好燎伤的苦痛

不像那扬花飘絮的岸柳

年年春天换一次姿容

我常愿自己像

南来北去的飞鸿

将道路铺在苍茫的天空

不学那顾影自恋的鹦鹉

朝朝暮暮离不开金丝笼

这是我们各自的不幸

也是我们共同的苦衷

因为我们对生活想得太多

我们的心呵

我们的心才时时这么沉重

什么时候老桩发新芽

摇落枯枝换来一树葱茏

什么时候大地春常在

安抚困倦的灵魂

无须再来去匆匆

1975.11

舒婷诗歌(12)

舒婷诗歌的创作解析

作者:邢洁

作者机构: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来源:长江丛刊

年:2017

卷:000

期:018

页码:2

页数: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舒婷;诗歌;文学

摘要:舒婷是我国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散文作家,她的诗歌既有女性的温婉、含蓄,又透露着坚毅和果敢,代表着新时代女性的价值观.舒婷的诗歌立意新颖,内涵丰富,创作手法多样,语言优美、含蓄,对于后世的诗歌创作有着很好的启迪作用,其创作方法和思想精神是我们今后应该重点学习的.对舒婷诗歌的解析,对今后的文学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舒婷诗歌(13)

本文来源:https://www.czhuihao.cn/wendang/153518/

《舒婷诗歌1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大一学生下学期工程造价综合实训总结报告锦集五篇

大一学生下学期工程造价综合实训总结报告锦集五篇

你知道的越多,练习的越多你练习的越多,你知道的越多。在繁忙的项目成本实习之后,你必须准备写一份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可以总结经验,避免错误,指导今后的工作。那么,您如何编写项目成本实践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一学生下学期工程造价综合实训总结报告锦集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4-26
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总结报告范文(精选4篇)

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总结报告范文(精选4篇)

工作总结以年终总结、半年总结和季度总结最为常见和多用。就其内容而言,工作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并分析成绩的不足,从而得出引以为戒的经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总结报告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4-04-26
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宣传工作的总结报告范文(精选6篇)

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宣传工作的总结报告范文(精选6篇)

报告是一种公文格式,专指陈述调查本身或由调查得出的结论,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使用范围很广,报告的风格与结构因各个机构的惯例而有所不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宣传工作的总结报告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04-26
履行“一岗双责”情况汇报个人总结报告集合6篇

履行“一岗双责”情况汇报个人总结报告集合6篇

“一岗”就是一个领导干部的职务所对应的岗位;“双责”就是一个领导干部既要对所在岗位应当承担的具体业务工作负责,又要对所在岗位应当承担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负责;也就是一个单位的领导干部应当对这个单位的业务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负双重责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履行“一岗双责”情况汇报个人总结报告集合6篇,
2024-04-26
乡镇2022年“零事故”创建工作总结报告精选三篇

乡镇2022年“零事故”创建工作总结报告精选三篇

工作总结(JobSummary WorkSummary),以年终总结、半年总结和季度总结最为常见和多用。就其内容而言,工作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并分析成绩的不足,从而得出引以为戒的经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乡镇2022年“零事故”创建工作总结报告精选
2024-04-26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惠好考试网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