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高考 试卷 中考

黄埔军校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1-07-27   来源:观后感    点击:   
字号:

黄埔军校观后感13篇

黄埔军校观后感13篇

黄埔军校观后感(1)

黄埔军校简介

1921年(辛酉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决议建立军官学校选址于广州黄埔。关于校长人选,最初决定为程潜,而以蒋介石、李济深为副校长。但是蒋介石不愿在程潜之下,跑到上海消极对抗。并派张静江找孙中山说情,孙中山才在5月3日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在此过程中,蒋介石曾辞去军校筹备委员长一职。

对其原因许多学者进行了探讨,除众所公认的财政问题外,蒋介石辞职的深层次原因是对广东政局的现状,尤其是对自己在国民党改组以后未能得到相当的地位和权力强烈不满。“蒋对一些革命的根本问题,如联俄、联共等,思想上有保留,又不宜公开说出,便在行动上采取消极态度。”蒋介石辞职“有不满意职位低微的原因,也有玩弄‘以退为进’的政治权术的意味。军校成立后,以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随后,任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后为周恩来)、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1924年5月,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5月5日开始入学。6月16日,举行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孙中山还宣布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 以建民国,以进大同, 咨尔多士,为民前锋, 夙夜匪懈,主义是从,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此训词其后成为国民党党歌及官校校歌,并由陈祖康谱曲,该校歌从黄埔五期开始传唱至今。

1925年1月25日,黄埔军校成立“青年军人社”廖仲恺任社长,2月1日该社刊物《青年军人》第一期出版。黄埔军校最初有许多从苏联来的教员,但在北伐战争期间蒋中正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破裂,所以这些苏联教员离开了。

1926年,根据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原陆军军官学校扩大改组,于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后,1926年10月27日,国民党中央先决定在两湖书院旧址设政治训练班,后改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后将黄埔第五期政治科学员移往武昌就读。12月,又决定将黄埔五期炮兵、工兵科移来武昌就读。

黄埔军校校旗1927年1月19日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1927年3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校歌被明定为中华民国国歌的歌词。革命家宋绮云、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文学家谢冰莹,都是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毕业的。郭沫若曾任政治部教官等职。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分裂,于是在广州、武汉和南京分别出现了三所黄埔军校。在武汉,3月22日,武汉国民政府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决定将武汉分校扩大改组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开展讨蒋斗争。七一五政变后,黄埔五期学员被迫毕业离校,军校整体改编为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团长是由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同志兼任),成为后来广州起义主力,武汉军校暂时解散。

1927年9月宁汉合流后黄埔军校该校迁往南京。在广州,原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依然开办。

黄埔军校校徽1928年5月,由副校长李济深决定将学校改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校只剩下718人坚持至毕业,其余散往武汉、南京等地,称黄埔六期生。

1929年9月10日,在南京,蒋介石以国民政府名义,改学校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并陆续成立潮州、洛阳、湖南、湖北、江西、广州、成都、昆明、南宁、西安、新疆等多所分校。第七期学生毕业后,1930年9月,学校被要求停办,1927年底,在南京由蒋介石决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宣誓**。1931年3月,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明令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主要培养国民党陆军高级军官。建国后的海军少将张学思,历史学家黄仁宇都是中央军校毕业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8月日军陷南京,其后由南京出发,经九江、武汉、四川、铜梁,至1938年11月到成都。十六个月间学校四易其地,学生长途跋涉,栉风沐雨,艰苦备尝,均能安之若素。迁校期间,因前方作战部队缺乏,十一、十二及十三期先后提前毕业,且于沿途在各地招收十四、十五两期学生。黄埔军校在抗日战争中成了培养抗日官兵的大本营。各期毕业生都一律开赴抗日前线参战。抗战胜利后,实行军校改制,于1946年元旦后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名义上国有化隶属陆军总部,校长蒋介石改任名誉校长,由关麟征升任校长。

1947年,孙立人在台湾奉命训练新军,决定在凤山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直属成都该校,这便是通常所说的第十分校。

孙中山和宋庆龄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1949年12月,蒋介石下令将台湾籍学生和国民党高官政要的子弟200余人空运到台湾。当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成都,学校停办,共办23期。

1926~1949年。从第一期到第二十三期,军校共培养32万各级军官。其中1924年到1929年共培养了七期13000余人。这些人中的多数形成了国民党中央军的骨干——“黄埔系”

1927年4月至1937年7月,是“黄埔系”的初步形成时期[2] 。在抗战时期,“黄埔系”全面形成,其骨干纷纷当上了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乃至战区司令长官,从而完成了“黄埔系”在军界的接班部署。后来居上的黄埔一期生杜聿明(时任第5集团军总司令)、以悍将著称的黄埔第3期领跑者王耀武(时任第24集团军总司令)、职务“越跑越慢”的黄埔一期生郑洞国(时任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 。在国民党空军系统内,黄埔生更是独占鳌头。抗战初期,为了培养更多的空军预备飞行人员,决定成立空军军士学校,出任教育长的是黄埔第1期的王叔铭 。王曾于192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去苏联深造,1931年秋回国脱党转投蒋介石。1940年接替周志柔,长期担任中央空军学校教育长,国民党的空军人员大多出自其门下 。

黄埔军校一期步兵科蔡升熙毕业证1949年12月蒋介石及其所谓“中华民国”政府迁居台湾台北市,其后1950年3月1日蒋代表国民党政府宣布:“陆军官校,为革命军基本人才培植的基地,与建军建国的前途有莫大之关系,早就应该恢复。校长一职,不能以任何人兼任,所以在校长人选未定之前,军校的名称不愿恢复。这次任命罗友伦同志为校长,正式恢复军校。”同年10月,黄埔军校以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所在的台湾台湾高雄县凤山市维武路1号以“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的名称被重新建立,并续办第二十四期作为黄埔军校的继续,学校现占地面积173公顷。至2004年已办至七十三期,现任校长是陈良沛将军。另外“中国陆军军官学校”是迁往台湾十二座在台复校的大陆大学之一。

1924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 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简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孙中山先生希望通过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曾致词: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尔后其学员成为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1946年行宪之后中国国民党名义上移交军队于国家后改称“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至今。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地区高雄凤山,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在台续办至今已七十八期,在大陆时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人。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而昔日的黄埔军校旧址于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埔军校机构设置:大陆时期:军校由六个部门组成:政治、教育、训练、管理、医学和补给。军校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宪兵、政治等科

迁台时期 :大学部研究发展中心 土木系 机械系 管科系 外文系 物理系 化学系 电机系

资讯系 政治系 通识教育中心 军事管理科学研究中心

  三十六官佐

孙中山、蒋介石、廖仲恺、李济琛、周恩来、邵力子、汪精卫、方鼎英、何应钦、王柏龄、邓演达、陈诚、包惠僧、顾祝同、聂荣臻、张治中、叶剑英、陈继承、陈果夫、刘峙、严重、蒋鼎文、钱大钧、鲁易、熊雄、李宗仁、毛泽覃、恽代英、萧楚女、白崇禧、周佛海、缪斌、张国焘、张申府、陈毅、高语罕。

七十二弟子

陈赓、蒋先云、蔡炳炎、蔡申熙、廖运泽、陈明仁、邓文仪、曾扩情、杜聿明、范汉杰、酆悌、桂永清、关麟征、贺衷寒、侯镜如、胡宗南、黄维、徐向前、李之龙、李默庵、郑洞国、许继慎、刘戡、宋希濂、左权、宣侠父、唐澍、王尔琢、周士第、张耀明、阎揆要、邱清泉、廖昂、卢德铭、余洒度、覃异之、郑介民、周逸群、陈修和、戴安澜、姜镜堂、康泽、毛人凤、王耀武、常乾坤、段德昌、郭化若、李弥、刘志丹、林彪、张灵甫、唐生明、吴起舞、曾中生、谢晋元、彭士量、李运昌、伍中豪、许光达、邱行湘、赵尚志、郭汝瑰、廖运周、陶铸、郑庭笈、赵一曼、廖耀湘、戴笠、孙明瑾、罗瑞卿、王诤、程子华。

【黄埔4巨头】:

蒋介石 周恩来 陈 诚 王柏龄

【黄埔3杰】:

蒋先云 贺衷寒 陈 赓

【黄埔4凶】:

邓演达 珲代英 张治中 高语罕

【8大金刚】:

钱大钧 刘 峙 顾祝同 陈继承 蒋鼎文 陈 诚 张治中 何应钦

【13太保】:

刘健群 贺衷寒 邓文仪 康 泽 桂永清 酆 悌 郑介民 曾扩情

梁干乔 肖赞育 滕 杰 戴 笠 胡宗南

目前,最普遍的说法开国将帅中从黄埔军校毕业的有32人,具体如下:

1、元帅4人,包括林彪、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2、大将3人,包括陈赓、罗瑞卿、许光达;

3、上将8人,包括周士第、陈明仁、陈奇涵、张宗逊、杨至诚、宋时轮、陈伯钧、郭天民;

4、中将9人,包括阎揆要、彭明治、常乾坤、唐天际、曾泽生、倪志亮、郭化若、谭希林、王诤;

5、少将8人,包括袁也烈、曹广化、李逸民、方之中、洪水、廖运周、张开荆、周文在。

黄埔军校中走出的十位最著名中国共产党将领是: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林彪、陈赓、左权、蒋先云、李之龙、王尔琢、周士第。

黄埔军校观后感(2)

参观黄埔军校观后感

导读:本文是关于参观黄埔军校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您!

  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新型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创建于1924年,位于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产物。其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现有军校正门、校本部、孙总理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北伐纪念碑、济深公园、教思亭等十几处建筑。
  我们要参观了解一座历史遗迹,首先要清楚它创建的历史背景。黄埔军校的建立存在国内外因素。于内,建校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认识到依靠一派军阀去打倒另一派军阀是收效甚微甚至毫无成果的,一系列的失败使他认识到:在革命斗争中,组建一支忠于革命的队伍及其重要。于外,苏俄革命的成功也使孙中山的到极大的启示,他决心效仿苏俄红军建军经验创办军校。此外,苏联、共产国际的帮助和国共两党的努力也是军校创建的动力和支柱。
  走进军校大门,可以看到欧式风格的门上"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大门两边各有一个士兵岗亭,平添几分庄严与肃穆。军校大门彩楼两旁原挂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额为"革命者来".那是军校师生不为名利,家国至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孙中山逝世后改为总理遗嘱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从中也可看出其对中国局势的关注及自身所肩负的重大使命。在军校的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做了一番热情洋溢的演说"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从中也可看出其对中国局势的关注及自身所肩负的重大使命深刻认识。
  校本部的建筑风格让人耳目一新,它是两层砖木结构,有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整齐的房舍且以走廊连通,棕色的墙壁给人古朴雅致的美感。大门西侧有一幢砖瓦混凝土混合结构两层楼房,原是教职员宿舍,因民国6年(1917年)孙中山曾在此憩宿,孙中山逝世后,改建为总理纪念室。东征烈士墓园坐落在军校西南的平冈,是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为纪念因讨伐陈炯明等叛军而阵亡将士修建的,安葬有国共两党516位烈士遗体。北伐纪念碑矗立在长洲岛平岗,是一座高10米的花岗石碑,为纪念北伐阵亡的军校生建立的。
  黄埔军校曾是中国革命军队的摇篮,其中名将辈出,人才济济。如国民党将士杜聿明,关麟征及黄维等,共产党将领左权、林彪、罗荣臻等,周兴指出:"黄埔师生出身的国共两党将士在东征、北伐和抗战中的出色表现,共同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一起建树了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历史丰碑。"在参观黄埔军校后,联想到两次国共合作中的精诚合作,可以说,在这期间,体现的是一种"黄埔精神"不论你是何种党派,在民族处于危难之时,精诚团结,亲密合作,临危受命,为国家统一大业共同抵御外侮。虽然在时代风云变幻,但黄埔军校永在,黄埔精神永存。

黄埔军校观后感(3)

黄埔军校诞生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见证,在中国现代史和军事史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一。

走近军校大门,首先看到的是“陆军军官学校”的醒目牌匾,大门两边各有一个士兵岗亭,给参观者一种军旅特有的庄重与威严.校门口左右两面围墙上用毛笔书写了国父孙中山先生对革命目标尚未实现,在病床上弥留之际,给满目疮痍的国家和饱受苦难的同胞留下 了最后的遗言,给中华民族寄予最激越也最沉重的声音:“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们就可以想象,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所肩负的特殊使命.

步入校门,一个侯等间的两侧墙上题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它真实地表达了军校师生投军报国的心愿,时刻告诫军人能要时刻谨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为物质诱惑而堕落。校本部建筑面积不是很大,但建筑别具一格,是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且相互对称。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漆上油棕色的走廊明亮雅致。

 我们参观黄埔军校,是为了学习”黄埔精神”,“黄埔精神”是在孙中山先生的期望和军校师生在大革命斗争之中形成的。“黄埔精神”的内涵实质,即是“亲爱精诚,英勇向前,血洒中华”。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的军人是“党军”,这支军队区别于以往任何一支军阀部队,是一支有政治抱负的军队,“都担负着救国救民的责任”,“革命军是救国救民的军队”。军校师生具有的“黄埔精神”不仅在大革命年代发挥了巨大

4月12号下午,伴着暖和的阳光,在党支部的组织下,我们踏上了前往黄埔军校的旅途,参观黄埔军校旧址,重温黄埔军校历史,学习黄埔军校精神。 

下午2点我们到达黄埔军校,一下车,走近黄埔军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并不华丽,但却简单中透着庄严。驻足军校门口,“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对联让我们肃然起敬。静立门口的士兵亭,更是有一种庄严之情在大家心中油然而生。来到黄埔军校,不仅能领略军校的风采和建筑艺术,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其辉煌的历史,感受浓厚的英雄气息。沿着院落正中的红砖小路缓步前行,左右两边的展厅会依次讲述着黄埔军校的史迹、黄埔群英的故事,描绘着北伐战争中黄埔军人的飒爽英姿和铮铮傲骨。 

当参观展览厅和官兵宿舍时,我们都感触良多。展览厅展出的主要是图片和革命前辈留下的物品,包括手稿、衣物等。看着前辈们艰苦的生活条件,我们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革命烈士在物质非常缺乏的情况下,仍能坚持把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和信念。图片记载了真实的历史,物品留下了不朽的精神,点点滴滴都撼动着后来人的灵魂。老师要我们思考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想就是那些军人心中怀揣同一个信念,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官兵们的宿舍,整齐有序,让我们真正领略到了军人的优良作风。想到军校门内的对联:“文能武能能文能武武可文可可武可文”,让我们感受到了黄埔军校的官兵的好学与文韬武略

 

黄埔军校是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产物。它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军校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积极开展革命宣传,支援工农运动,进行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斗争和北伐战争,成为国民政府的支柱。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整个黄埔军校旧址。在这里我只想讲一讲黄埔军校大门历史。黄埔军校大门风格非常朴实,中央上方横匾上“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字,是谭延闿所书。校门于1965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重新修建。在二门门口挂着一副对联:“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二门右侧墙壁上,挂着蒋中正手书的“亲爱精诚”校训。军校大门彩楼两旁原挂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额为“革命者来”。孙中山逝世后改为总理遗嘱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这次活动让我们的党性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加强了我们对党的认识,也使我们对党更加的忠诚。与此同时也给我们上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课。我们要做的就是怀揣一颗爱国,感恩报国之心,努力学习,将来好好报效祖国。

它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军校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积极开展革命宣传,支援工农运动,进行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斗争和北伐战争,成为国民政府的支柱。在当时是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苏联伏龙芝红军大学齐名的世界著名军校之一。 

走进黄埔军校的校门,感觉就像是回顾历史。还记得孙中山先生的在黄埔军校第一次开学典礼的致辞:“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救国救民的事业。”这不仅激励着在坐的黄埔军校学生,树立打倒列强,消灭军阀志向,还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还激励着我们大学生,要怀揣一颗爱国,感恩报国之心,坚强,努力地,为祖国贡献力量。 

参观了黄埔群英馆,让我感受到黄埔军校的伟大。他们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中作出卓越的贡献和伟大的牺牲。我们较为熟识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有:杜聿明、胡宗南、张灵甫、郑洞国、宋希濂和毛人凤等;共产党高级将领有:左权、陈赓、徐向前、林彪、蒋先云和聂荣臻等。北伐战争取得伟大的胜利和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离不开黄埔军校学生的英勇作战争和英明的战术 

在黄埔军校校本部的墙上,孙中山先生的遗嘱“革命尚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是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深刻地回味。在成长的道路上,学业尚未完成,仍须努力;祖国尚未统一,仍须努力;国家尚未富强,仍须努力。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要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以伟大的革命先辈们作为自己的楷模,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培养自己成为一位现代的新型有用人才,实现祖国统一和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 

黄埔军校之行已经结束,但这一次的参观活动,就是给我们上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课,加强了对党的认识。在这个和平的年代,不需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不必舍弃自己珍贵的生命,我们要做的就是怀揣一颗爱国报国之心,努力学习,将来好好报效祖国。

黄埔军校观后感(4)

初探民国军官的摇篮

——简论黄埔军校之教育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历史一班 王传利 2013040140

[摘要]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的教学方针,引进一系列新式教学方式,开中国军事教育之先河,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黄埔学子的所作所为,都与其在黄埔军校内所受到的政治思想教育建立的内心信仰目标以及新式军事教育的培养他们的军事实战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 黄埔军校 政治思想教育 军事教育 规范化 法制化

黄埔军校,自其建校以来一直是中国陆军军官的梦想之地和摇篮,“在一九二四年蒋介石背叛革命以前,这是一所国共合作的革命军校。”由于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它一反旧式军校之常规,首创崭新的革命制度,培养了大量的军事政治人才,不少师生成为到时国民政府所属部门的的核心和骨干。也许是因为它的学生太过于耀眼,所以导致对于黄埔军校本身的研究反而就不那么深入了,所以在此,本人稍稍对黄埔军校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

一、思想和信仰的灌输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说,其中说道:“要用这个学校的学生做根本,为建立革命军做准备,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开办这所军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革命的危亡。”进入黄埔军校的学生“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救国救民的事业,实行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一心一意的来革命,才可以达到革命的目的”。既然黄埔军校是国民党所创,并用于建立革命军的组织,那么其招生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准则就是信仰国民党,也就是信仰“三民主义”。但是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所以进入其中学习的不仅仅是国民党员,那么当时的共产党是如何加入进去的呢?当时共产党采取的方式就是“党内合作”,也就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但是这是否意味着共产党员放弃了自己的信仰呢?答案是否定的。李大钊在国民党一大表明态度:“我们可以加入国民党去从事于国民革命的运动,但我们不能因为加入中国国民党便脱离了国际的组织“,”因为现代的革命运动是国民的,同时亦是世界的“,”我们对于本党的应负有二重的责任:一种是本党党员普通的责任;一种是本党联络世界的革命运动,以图共进的责任“。换句话来说就是求同存异,以中国革命为共同目的,保留自己的信仰,精诚合作,建设新革命军。

总的来说,黄埔军校培养新革命军的指导思想就是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结合。中国共产党根据列宁“必须坚持反对把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解放思想涂上共产主义的色彩“的精神,提出了中国革命必须分成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而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连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也与共产党不谋而合,所以在思想政治的大政方针方面,黄埔军校做到了把两种在本质上不相同的理论结合,为培养一大批新革命军人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导。

二、政治教育与军事教育制度

政治教育中最典型、最有影响力的就是政治工作。黄埔军校的政治制度是仿效苏联建军制度而形成的,正是这一新式的政治教育制度让黄埔军校的学院“不仅知道枪是怎样放的,而且知道枪向什么人放”。对于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做出最大贡献莫过于共产党人周恩来,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之后,一改往日的无所作为,提出了政治部要做好的三项工作,“其一是向新成立的军校教导第一团选派党代表;其二是建立“青年军人联合会”,出油印壁报《士兵之友》;其三是建立政治部正常工作秩序和政治工作制度。最后还进行了分工,制定了工作细则。”其中,政治部服务细则规定:“本部对于全校官长、员生、士兵、役工负有政治训练或指导之责,使其具正确的政治知识,增进革命精神,自觉的遵守革命纪律,坚持本党主义之信仰,完成国民革命之历史的使命。对外负宣传组织及政治指导之责,务使人民确知革命军为被压迫民众谋利益而奋斗,以实现总理武力与人民结合、成为人民的武力之遗训,而收军事进行上得人民帮助之实效。”其具体的方式是通过各种诸如政治演讲、政治讨论会,并专门设立政治问答箱等活动有效的进行政治教育工作,养成了军校学院高昂的革命热情、旺盛的革命斗志和勇敢的牺牲精神。

黄埔军校作为一所新式军事院校,其立身之本则必然是军事教育,在《政治教育大纲草案》中规定:“使学生彻底了解军事学术和军事锻炼,对于革命意义上之重要“,要求学生“必须有军事知识,而且身体强健,方能担任将来军队中为革命工作之责任”。为此,黄埔军校规定了科学的教育训练科目,分为学科和术科两类,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发展。黄埔军校制定的第一期军事教育课目中,学科方面,最初教学生以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令等基本军事学识,继则教以战术兵器交通筑城等四大教程。术科方面,对学员施以制式教练。第二期的学生,开始有专业之别,即分为步、炮、工、辎、宪兵五科。各科学生都有特定的必修科目。如工科学生,所授课程为:士兵操典、射击教范、筑垒教范、架桥教范、筑营教范、通信教范、交通教范、爆破教范、坑道教范、步兵教范摘要、野外勤务摘要、夜间教育等。术科方面,除制式教练和步兵略同外,其他有筑垒实施、架桥实施、爆破实施等。第三期学生所授的学科,仍以四大课程为主,另外还需学习军制学、马学、经理学、卫生学等。术科分为教练、野外演习射击、夜间演习、技术、马术、工作实施、典范令等几大块,内容较前两期有了较大进步。第四期军事教育,又添加了兵器学、地形学、测绘演习等,所学内容更符合战争需要。军校的军事教育十分强调演习课,“术科差不多除了操场基本教练之外,大多数都在野外演习。”演习是一种能够让学生更加能够深入体会战争及将所学知识用于其中的方式。

军校除了对学生进行学术科的教授外,还定期举行军事演讲。军事演讲有普通和特别之分,普通演讲旨在灌输军官必要知识,特别演讲专为介绍军事上特别或新学识、或报告各种战役经过、或其他军事上种种问题,对军事学术科的教育起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三、依法从严治校,法制化,正规化军校建设

一支军队不仅要有一个好的指挥,而且得有一种制度让军人完全服从上级指挥,这样才能使军队犹如臂使。当时的黄埔军校领导也这样认为,要建立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并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必须有严明的军纪加以规范和管理。为此,黄埔军校接连颁布了五种军法,一是《革命军连坐法》。即规定“一班同退,只杀班长。一排同退,只杀排长。……一师同退,只杀师长。以上皆然。”以期达到“全军之中,人人似刀架在头上,似绳子缚着脚跟”之效果。虽然这种法规看起来有点法西斯的残忍味道,但是在当时残酷的战争环境下却是不得不实行的,虽然可能导致一些人由于违规死亡,但可以减少更多因战争失利导致的大规模伤亡。二是《革命军刑事条例》。分为叛乱罪十条;擅权罪五条;辱职罪十条;违抗罪一条;侮辱罪二条;掠夺罪四条;诈伪罪二条;逃亡罪三条。按照罪状性质、程度轻重分别监禁乃至枪毙等处罚。三是《革命军惩罚条例》。四是《审判条例》,五是《陆军监狱规则》。

除了一系列军事法规外,黄埔军校还制订了《学生队学生遵守规则》,规定了军校学员在校期间应遵守的纪律。在编制、机构职能和人员职权方面,学校也作了严格规定。学校制定和执行了《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组织系统表》。这一列不同领域的规章制度的建立,对于黄埔军校的学校建设、学员的培养、日常教学生活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最最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黄埔军校史料(1924-1927)[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

[3]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J].党史研究,1980

[4]李明,黄埔军校[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5]列宁,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黄埔军校观后感(5)

《黄埔军校》观后感

  走进黄埔军校旧址,映入眼帘的是几排灰色整齐的南方地方特色的楼群,再走近映入眼帘的是“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并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收集的《黄埔军校》参观观后感,仅供参考!

《黄埔军校》观后感  黄埔军校:一个令人兴奋不已的名字,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因其岁月的峥嵘,培育了一批批时代的精英,创造了一个个历史的辉煌,更因其精神的伟大,为了民族的存亡,南征北战,戎马一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奋斗不息,百折不挠。一直以来以为遥望不及的黄埔军校竟离我们这么近,个把小时的车程我们就来到了去黄埔军校的必经之地---鱼珠码头。
  我们乘坐的客船发动了,江水传来一种微微的凉气,随手将被风吹到脸上的头发拨到后面,瞥见奔流不息的珠江水,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在我心中荡漾,这江水啊,不知流过了多少年月,见证过多少惊心动魄的事件,浑浊的江水一如既往的流淌着,猛地头脑一片空白,这年头,我们对崇高已经开始淡薄了,可能是因为英雄的年代离我们太远了的缘故吧。
  走进黄埔军校旧址,映入眼帘的是几排灰色整齐的南方地方特色的楼群,再走近映入眼帘的是“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并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
  校门两侧的围墙上分别刷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大字,我们一一参观了孙中山故居和纪念馆,来此参观的人很多,但是绝没有大街上的吵闹,反而静静的,脚步也放得特别得慢,老人们看得仔仔细细,回忆着相关的往事;中年人,看得明明白白,议论着那时的“时事”;年青人、小孩,走马观花,按动着手中的相机。也许每个人都在沉思,一个人只有拥有远大的理想才不至于迷失自己人生的方向,才不会彷徨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大门之外。积极的生活态度﹑坚毅不拔的品质都对我们的人生,对我们的民族有着特别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这些都可以在黄埔精神中得到启示。
  平淡而又神圣的黄埔军校结束了,而带给自己的震撼和感悟却刚刚开始,
  我在沉思,任何一个文字组成的任何一个语句,在不同的时代应该会有不同的诠释吧!革命尚未成功,我们仍需努力!过去的成绩和失败只是自己所走过的一段路的印证,想要自己的梦想延续下去,那就要继续走下去,即使到了自己走不动的那一天,想放弃的那一天,看看周遭,前进的人依然那么多,自己又为何不能坚持?
  路,一直都在!理想还未实现,我们继续努力!
《黄埔军校》观后感  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是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产物。它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军校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积极开展革命宣传,支援工农运动,进行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斗争和北伐战争,成为国民政府的支柱。在当时是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苏联伏龙芝红军大学齐名的世界著名军校之一。
  黄埔军校一经建立,就成为当时的革命摇篮。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军校中国共产党的一批重要干部都曾在那里锻炼成长,如周恩来、叶剑英、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他们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流血牺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铁的纪律,形成了“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爱民,不怕牺牲”的黄埔精神。毛泽东同志在抗战时期曾对黄埔军校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他说:“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
  黄埔军校师生为了民族的解放、祖国的统一与富强,在中国现代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80多年过去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孙中山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成就。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正在和平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的前景。
  这是一堂具有革命教育意义的党课,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还历历在目,他们的精神也将一直鼓舞着我们不断前行。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会继续发扬黄埔精神,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将我毕生的精力投入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黄埔军校》观后感  6月7日下午,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党支部组织党员,预备党员,积极分子去位于黄浦区长洲岛的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参观,共有31名党员,预备党员,积极分子参加活动。让我重温了以前历史学习过的“黄埔军校”精神!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题词: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需努力!可以看出孙中山先生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为民族的独立而奋斗的梦想!今天也爬上了孙中山先生的纪念碑亲眼目睹了,小时候奶奶和我说过:“孙先生临终训词:和平,奋斗,救中国!遗憾的是他老人家壮志未酬,却与世长辞!
  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走近黄埔军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并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此行的目的,我们不仅能领略军校的风采和建筑艺术,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其辉煌的历史,感受浓厚的英雄气息。沿着院落正中的红砖小路缓步前行,左右两边的展厅会依次讲述着黄埔军校的史迹、黄埔群英的故事,描绘着北伐战争中黄埔军人的飒爽英姿和铮铮傲骨。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建立后,为国民党培养了大批军事将才。从这里,也走出了一批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的中共名将,例如黄埔一期的徐向前、陈庚,黄埔四期的林彪、刘志丹,黄埔五期的许光达、陶铸等。巾帼英雄赵一曼也曾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
  当年,孙中山先生对军校关怀备至,多次来这里办公。孙中山先生革命屡经挫折,痛感革命的失败在于没有建立革命的武力。1924年1月28日,正在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先生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决定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校址就选在原广东陆军学校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长洲要塞

黄埔军校观后感(6)

参观黄埔军校观后感

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新型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创建于1924年,位于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产物。其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现有军校正门、校本部、孙总理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北伐纪念碑、济深公园、教思亭等十几处建筑。

我们要参观了解一座历史遗迹,首先要清楚它创建的历史背景。黄埔军校的建立存在国内外因素。于内,建校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认识到依靠一派军阀去打倒另一派军阀是收效甚微甚至毫无成果的,一系列的失败使他认识到:在革命斗争中,组建一支忠于革命的队伍及其重要。于外,苏俄革命的成功也使孙中山的到极大的启示,他决心效仿苏俄红军建军经验创办军校。此外,苏联、共产国际的帮助和国共两党的努力也是军校创建的动力和支柱。

走进军校大门,可以看到欧式风格的门上”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大门两边各有一个士兵岗亭,平添几分庄严与肃穆。军校大门彩楼两旁原挂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额为”革命者来”.那是军校师生不为名利,家国至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孙中山逝世后改为总理遗嘱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从中也可看出其对中国局势的关注及自身所肩负的重大使命。在军校的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做了一番热情洋溢的演说”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从中也可看出其对中国局势的关注及自身所肩负的重大使命深刻认识。

校本部的建筑风格让人耳目一新,它是两层砖木结构,有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整齐的房舍且以走廊连通,棕色的墙壁给人古朴雅致的美感。大门西侧有一幢砖瓦混凝土混合结构两层楼房,原是教职员宿舍,因民国6年(1917年)孙中山曾在此憩宿,孙中山逝世后,改建为总理纪念室。东征烈士墓园坐落在军校西南的平冈,是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为纪念因讨伐陈炯明等叛军而阵亡将士修建的,安葬有国共两党516位烈士遗体。北伐纪念碑矗立在长洲岛平岗,是一座高10米的花岗石碑,为纪念北伐阵亡的军校生建立的。

黄埔军校曾是中国革命军队的摇篮,其中名将辈出,人才济济。如国民党将士杜聿明,关麟征及黄维等,共产党将领左权、林彪、罗荣臻等,周兴指出:”黄埔师生出身的国共两党将士在东征、北伐和抗战中的出色表现,共同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一起建树了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历史丰碑。”在参观黄埔军校后,联想到两次国共合作中的精诚合作,可以说,在这期间,体现的是一种”黄埔精神”不论你是何种党派,在民族处于危难之时,精诚团结,亲密合作,临危受命,为国家统一大业共同抵御外侮。虽然在时代风云变幻,但黄埔军校永在,黄埔精神永存。

昨晚看了纪实电影《房间》,杰克和他妈妈被幽禁在一个封闭的小房间里,从出生到五岁,从来没有看过世界,不知道有树、有太阳、有动物。因为七年前杰克的妈妈十七岁就给一个男人绑架到这里,作为那男人的发泄工具,后来就有了杰克。妈妈为了他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编造了一个假想的世界,好让杰克无忧无虑。在杰克看来,世界就是房间那么大,天窗之外就是太空,电视机里的东西全都是假的,是电视机的魔术。有一天他妈妈告诉他真实的世界和事情的真相,杰克不相信,认为是妈妈不正常,闹起来。

中国这么多年的愚民教育,使我们以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中国多么好,中国人多么幸福,世界多么混乱,西方多么的悲惨,西方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后来有人偷偷告诉我们外面真实的状况,我们就跳起来,说他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汉奸、卖国贼,不安好心、在骗我们,后来举报他,使他坐牢了,我们说这是大快人心。就是同一性质的效应。过去的状况跟现在朝鲜很相似。了解现在的朝鲜,就能了解我们过去的状况。

我们都被关在一个笼子里,很封闭,看不到真实的世界,听到的只是编造好的东西,渐渐地,我们就认同了一个观点,以为世界真的就是那样了。我们何尝不是”杰克”呢?

当杰克第一次看到真实的世界时,简直不能相信。我们也是这样,当改革打开一扇窗,看到西方世界,跟我们的想象刚好相反时,我们被吓得惊呆了,简直不能相信。才发现,我们被骗得很惨。

现在我们才意识到我们被”绑架”了,但在心理上要恢复到正常状态,像杰克那样,还要很长一段时间,看看网上的言论,关于”爱国”的争论……就可知道了我们民族的心态,还未达到正常水平。还可能要经历好几代人的努力,而且要”房间”持续不断开放为前提。据我看,我们的”房间”还在,只是拆开了几个窗罢了。正如杰克需要心理辅导一样,我们也需要欧洲启蒙运动那样的补课,需要”人”的观念觉醒,”权利”的观念觉醒,有现代公民意识(还有意犹未尽的话),才真正把”房间”拆毁!有先知先觉者都要来做这样的工作。

回到上次的话题,这就是欧美电影常常能够给我感触点的原因,人家主题丰富,而且內涵深刻。看看我们故作深奥的电影,乱七八糟的。如《让子弹飞》,连我学文学的都看不懂,那就有很大比例看不懂了,所以轻意不看国产片,但《琅琊榜》我大概会看完它。

没有觉醒的民族,不可能有伟大的思想。撒切尔夫人对中国预言说:他们没有先进的思想,是没有力量的,不用怕他们。

(现在我们还看不出这文字的属灵价值,将来我要运用在一本书上,才知道,暂时先分享。)

我是一个爱看电影的秃子,昨天偶然发现了一部影片—《通灵神探》。我是因为奥斯卡影帝老安东尼参演,就想下载来看看吧。原本以为是一个科幻题材的电影,观看后才明白,这真的是一部很棒的电影,引人深思——生与死,对与错,罪与罚,神与人。看似是一部连环杀人案的侦探片,其主题确是”安乐死”.”安乐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影片中老安东尼饰演的约翰和科林·法瑞尔(金球奖影帝)饰演的查尔斯,分别是具有预知能力的老警探和杀手。约翰因两年前失去了得白血病的女儿并和妻子分道扬镳,过上了隐居的生活。杀手能够预知别人的未来,看到很多人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痛苦的治疗并在绝望中死去,而选择在人们得知病情前最幸福的时刻用一种无痛苦的方法结束其生命。这是一部烧脑影片,我看了两遍才略有感悟,强烈推荐大家观看。

片中老警探的朋友乔在临死前对他说:”即便知道自己没有多少时间了,但我仍然想要多活一段时间,我还有很多事情没做。”疾病确实带给人痛苦与折磨,但我们仍然在其中坚持,挣扎,是为了争取一线生机。因为我们有对生的渴望,我们有所爱的人们,我们想要哪怕多一秒的陪伴他们。就算,我们真的面对无法治疗,毫无办法,我们选择放弃治疗,但并不是放弃生命。我们更能体会一分一秒有多珍贵,我们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尽可能的爱,爱所有人,爱生活,爱这个我们还没看够的世界,直到时间的尽头。

杀手是”慈悲”的,他看到了疾病带给人的痛苦,他不希望人们痛苦。乔死后,杀手找到老警探,对他说:”我帮助了他们,包括乔。如果在癌症的自然下死去,他和他的家人除了痛苦,什么也得不到。而现在,他因公殉职,抚慰金足以让他的儿子读完斯坦福大学,这难道不是他想看到的吗?”老警探找到了杀手的下一个目标,杀手说:”将来他会得神经纤维瘤,下周几杯鸡尾酒过后他的女朋友会怀孕,而神经纤维瘤最神奇的就是会遗传,虽然只有50%,但我知道,他的孩子会得病。难道就是因为道德不允许,就要毁掉三个人的生活吗?”这些话,看似很有道理,但,人不是上帝,谁也没有权利左右别人的生死和命运,因为我们自己的生命都来自上帝的恩赐,《圣经》上说:”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命多加一刻呢?”(太6:27)我们不能,所以更不能伤人性命。

片中乔的葬礼和片尾杀手说:”现在救赎者,也需要被救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葬礼中牧师说:”第三天,他从死人中复活,如《圣经》所述他升入天堂,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边,他会光荣重返人间,审判生死。他的国永无止境,阿门。”牧师口中的”他”才是真正的救赎者——耶稣。真正的救赎者是无罪的,是圣洁的,是不需要”被救赎”的。耶稣不叫人死,救人活,灵魂得永生。杀手,只不过是个”慈悲”的罪人。片中最后老警探也直面了自己安乐死女儿的罪并悔改,妻子也回到了他的身边。其实,对待疾病,死亡,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但我们仍应感谢上帝赐予我们生命。

影片中老警探有一句话,引起了我的共鸣”没人能完全治愈,八成的癌症患者会复发,而且一旦复发就很难再治疗。”作为癌症病人,我真的很想告诉很多病友及家属,医学是有局限性的,从医学的角度来讲,癌症,是不可能完全治愈的。但我们仍然听到很多癌症患者生存很多年或是复查时癌细胞消失的例子,我们称之为”奇迹”,什么是”奇迹”?在我看来,奇迹就是神迹,神,存在的痕迹。医学治疗,只是一种手段,控制病情的手段,但那并不是治病的全部,我们还需要绝对坚定不屈的信念,信念来自哪里?来自我们内心,而内心的力量来自神的赋予。而最为关键的是命运,没有人能够忤逆命运,命运都是神安排的。只是我们有没有勇气去接受神的安排。我们信靠祂就会得救,也许很多人会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我不得不说的是,作为***的我来说:我们不惧怕死亡,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时间。

黄埔军校观后感(7)

黄埔军校导游:跟着驴迹导游,走进黄埔军校

广州市东南郊20多公里的黄埔长洲岛“陆军军官学校”,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为培养军事干部,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建立的一座军校,史称“黄埔军校”。中共十大元帅中的五位和十员大将中的四位曾在这里学习和任教,国民党绝大部分高级将领也是从这里开始他们的军旅生涯。黄埔军校被誉为中国的西点军校。近日,笔者带上近日广州骇特公司研发的新型高科技智能电子产品——智能手机导游APP“驴迹导游”前往黄埔军校参观。

上午从广州出发,半个多小时到了鱼珠码头。坐上渡船,跨过宽阔的珠江,十多分钟之后登上了长州岛。已踏入小岛,手机导游突然响起了码头的介绍,看来这驴迹电子导游还真名不虚传,GPS定位非常准确。转过几条弯曲的小巷,掩映在绿荫之中的黄埔军校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听着驴迹导游的讲解,了解着这军校大门,风格非常简约,即没有华丽的装饰,也没有玉雕石琢,而且不是高大壮观,只有洁白的粉墙上连着凯旋门式的尖顶,大大方方地挂上一块题写着“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匾上的字体苍劲有力,同时又让人感到十分朴实,据说是清末才子、国民党元老谭延岂先生所书。这块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匾我几十年前就已熟悉,因为高中历史课本上就有它的照片,现在终于看到了实物。门前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兵室。大门两旁原挂有一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现对联已移至侧边两小屋墙上。校门两边的白色墙上仍有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大字。


安静地从大门鱼贯而入,在二门右侧的墙壁上,挂着蒋介石手书的“亲爱精诚”校训。二门门口也挂着一副对联:“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对联言简意深,令人油然而生征战沙场的豪情。驴迹导游讲解说到当时在黄埔军校里,到处都张贴着这种宣传革命、鼓舞士气的对联,使人一进军校就强烈感受到它的革命激情。

    跟随着电子导游,进了二门就是校本部。这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日字形的二层砖木结构,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对称。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四周有围墙,和校门同样朴素。通过驴迹导游知道,眼前的房屋是当年军校办公及部分学生住宿和学习的主要场所,但黄埔军校旧舍早在抗日战争中就已经毁于战火。今天的校舍是上世纪90年代后重建的,1996年广州市政府按“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重建,复原了孙中山、廖仲恺、周恩来及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各部的办公室和课室、师生的饭堂、寝室等, 2005年又投入巨资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了全面修缮。
底层三进两侧厢房依次被辟为《黄埔军校史迹展》、《黄埔群英馆》和《云南讲武堂纪念馆》,屋里面挂着许许多多伟人的肖像,如:孙中山、毛泽东、廖仲恺、周恩来、蒋介石……还有他们在军校用过的日常用品,他们的衣服、箱子、剃须刀、洗脸盆……看到这些我不禁感怀,遥想当年,孙中山在这里面对师生激情演讲,周恩来和蔼风趣的讲授,聂荣臻的博学,叶剑英的开明……

    我信步走上二楼,楼上基本还原了当年的学生宿舍、教室、图书馆、教授部、餐厅等模样,最外的房间则是总理办公室和校长室,自然是当年军校最高领导人孙中山和蒋介石的办公场所。在校长会议室最显眼的位置挂有于右任给蒋介石写的对联:“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 墙面上还有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的名录,听着电子导游的人物介绍,虽然有大部分不认识,我也对他们肃然起敬,毕竟他们为我们的今天作了最大的努力,这些人一部分战死沙场,活着的大都是那个乱世中的风云人物。

    走下楼来,不经意间却看到一楼一间办公室居然是政治部——周恩来当年的办公地方,不由上前细细多看了几眼。从门外看去处处透着俭朴,旧式的办公桌椅、笔墨纸砚、木制的报架上是泛黄的报纸。还有那些破旧的棉袄,衣服,全是打了补丁又打补丁的。最使我难忘的是那个记事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资料。我仿佛看见当年的周总理在里面辛勤工作、谈笑风生。看着这些历史的沉淀,听着电子导游中对周总理的介绍,实在对周总理深感敬佩,那是一个充满了希望与责任感的年代啊,他在这里一定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也感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


按着驴迹导游图的索引,来到八卦山顶的孙中山纪念碑。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在南京逝世。噩耗传来,军校师生无比悲痛,纷纷以各种方式悼念伟大的领袖。几年后,孙中山纪念碑在军校后面的八卦山山顶落成,碑顶矗立的孙中山铜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由孙中山先生当年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所捐赠。从山下往上望去,登山的台阶相互交叉,与平台相连,与铜像结合,恰好构成一个文字,铜像是“文”字的一点,平台是一点下面一横,隐含着孙文之意。碑座正面刻有军校校训“亲爱精诚”四个大字。纪念碑身正面刻有“孙总理纪念碑”六个隶体大字,为胡汉民的笔迹。东面刻有孙中山弥留之际呼唤的“和平、奋斗、救中国”字样。碑身背面刻有总理像赞,是孙中山一生的写照。西面刻有总理训词,后来成为中华民国国歌。
再倒回来前行50米,就是军校俱乐部。可容数千人的俱乐部,是当年师生集会、演讲、庆典、演出的大礼堂,礼堂舞台正中悬挂着孙中山的戎装照,照片下方为总理遗嘱,四周是国民党领导人的画像。整个礼堂布置得庄严而隆重。驴迹导游介绍说:当年,国共两党著名活动家常来这里演讲或授课;陈赓为骨干分子的 “血花剧社”就曾在这里演过很多节目,大礼堂是名符其实的宣传革命思想的阵地。但后来一些清党大会也是在这里举行,许多受清洗的共产党员就是从这里被解除武装,捆押上船。到现今,来俱乐部参观的人们总有一种百感交集的情绪。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今天留下的黄埔军校旧址的各个建筑中,俱乐部是最具有历史考古价值的。因为它没有重新建造,基本上保持了原建筑的风貌,见证了军校历史发展。

        如今,倘佯在名声显赫而又朴实无华的黄埔军校之中,一起接近、触摸、感慨大革命时期那段历史,依稀还能感受到那个激情年代燃烧的革命之火。从这座“圣殿”出发,曾导演了多少惊天动地、深深刻着时代烙印的喜剧;又最终“酿”成20世纪中的那一幕幕酸楚的历史悲剧,反映的是一个民族曾有过的曲折和沧桑,这也许是黄埔军校留下的而且是无法弥补的缺憾吧。
        最后特别鸣谢驴迹电子导游一路的陪伴,这不是黄婆卖瓜,有些东西只有当你试过了才知道的,精美的地图,准确的导航,悦耳的解说,仿佛将你带入当年战火纷争,中华人民奋起抗争的时代········

黄埔军校观后感(8)

黄埔军校观后感


  (一):
  20XX年8月14日,工业城党委组织工业城全体党员参观了广州黄埔军校旧址,共有60多名党员参加了这次活动。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走近黄埔军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并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此行的目的,我们不仅仅能领略军校的风采和建筑艺术,更重要的是,能够了解其辉煌的历史,感受浓厚的英雄气息。沿着院落正中的红砖小路缓步前行,左右两边的展厅会依次讲述着黄埔军校的史迹、黄埔群英的故事,描绘着北伐战争中黄埔军人的飒爽英姿和铮铮傲骨。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用心支持和帮忙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建立后,为国民党培养了大批军事将才。从那里,也走出了一批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的中共名将,例如黄埔一期的徐向前、陈庚,黄埔四期的林彪、刘志丹,黄埔五期的许光达、陶铸等。巾帼英雄赵一曼也曾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
  在军校门口前我们群众合影,把难忘的瞬间停留下。在“陆军军校学校”几个大字前面留下了我们人生中的一段完美记忆,也让我们置身感受那庄严的气氛,这也启示了我们历史是不可改变的。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发奋”苍劲有力地题写在门口两边的
  白色墙壁上,异常醒目,坚信它曾激励着中华子孙一代又一代人向前发奋奋斗。走进各个展览厅,听着导游有条不紊的详细讲解,霎时使我更加对历史的了解,历史的那一幕幕似乎在眼前重现了,仿佛那炮声,冲杀声在耳边回绕着。同时对那些在战争中立下了不朽荣功的先烈肃然起敬,佩服他们的勇敢,佩服他们为国牺牲的可贵精神。他们的辉煌战绩在中国史册上永垂不朽,何以让人忘怀?
  归途的路上,随之浮想,不论是国民党的主帅还是共产党的将领,都曾是胸怀报国理想的精英青年,他们曾一同生活、学习、训练,一同成长,却又因不一样的政治信仰而分道扬镳,甚至针锋相对。而历史已经证明,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和信仰与为多数人谋福址的事业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名垂青史,造福后世,历史啊,让我们铭记。
  (二):
  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东南的黄埔区长洲岛上,恰和中科院南海所的新洲码头隔江相望。实验结束后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一行十余人,随摆渡而前往参观了绿树丛中静谧的军校旧址。
  走近黄埔军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并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校门两侧的围墙上分别刷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发奋”的大字。走进首道校门,具有传统岭南风格的祠堂式建筑群映入眼帘。房屋很高大,因骑着战马可从楼下穿堂而过,俗称走马楼,是典型的南方祠堂式建筑,二门之内,前后四进,东西两边各有四栋房子,形式一致,布局对称,错落有致。
  来到黄埔军校,不仅仅能领略军校的风采和建筑艺术,更重要的是,能够了解其辉煌的历史,感受浓厚的英雄气息。沿着院落正中的红砖小路缓步前行,左右两边的展厅会依次讲述着黄埔军校的史迹、黄埔群英的故事,描绘着北伐战争中黄埔军人的飒爽英姿和铮铮傲骨。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用心支持和帮忙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1924年,国共两党首次携手,国民革命风起云涌,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的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即国立广东大学和黄埔军校,前者即是这天的中山大学。而黄埔军校,以“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在当时是与美国的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和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齐名的世界著名军校之一。
  黄埔军校建立后,为国民党培养了大批军事将才。从那里,也走出了一批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的中共名将,例如黄埔一期的徐向前、陈庚,黄埔四期的林彪、刘志丹,黄埔五期的许光达、陶铸等。巾帼英雄赵一曼也曾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
  走出展厅,顺着漆木扶梯走上二楼。那里重现的是军校师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不管是老师的办公室、会议室还是餐厅、学生宿舍,摆设都十分朴素简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学生宿舍,宿舍中满是大通铺硬板床,每间容纳五六十名学生,基本上最大的两间,一间就是一个学生的连队。当时,学生进校的时候虽然不用缴纳学费,但是由于军校的经费十分的紧张,每一位学生只能发两床薄薄的毛毯、一套军服和一双草鞋,不能换洗。
  走过蒋介石的校长会客室,对面墙上的一副对联十分醒目,上书“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这是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赠给蒋介石的。遥想当年,蒋介石或许曾透过山墙眺望校门前波涛奔流的黄埔水面,不忘戎马军机,力求问鼎中原,一统天下,最终却是黄梁一梦。
  即将走出军校大门的时候,注意到门两边的内壁上高挂着的八个木质条幅,上方用黄色的烫金字书写着四副对联,左右各两幅,从右向左依次是“炎黄大帝开天地,国父中华创共和”、“军政行伍文韬莫测,官兵运筹武略堪夸”、“军政诹诚为祖国,校园训诂报精忠”和“文能武能能文能武,武可文可可武可文”,这是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时海内外的“黄埔人”捐赠的。最后这一联抒写的是黄埔军校不为外界熟知的文武兼备。其实从黄埔走出来的不仅仅有风云战将,也不乏文坛巨子,如教官中的沈雁冰、郭沫若,学员中的臧克家,均属一代风骚墨客。
  回到的路上,脑中浮现出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数段场景,随之浮想,不管是之后的文匠还是武将,也不论是国民党的主帅还是共产党的将领,都曾是胸怀报国理想的精英青年,他们曾一同生活、学习、训练,一同成长,却又因不一样的政治信仰而分道扬镳,甚至针锋相对。而历史已经证明,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和信仰与为多数人谋福址的事业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名垂青史,造福后世。
  (三):
  从小我就对军人有莫名的景仰,对于黄埔军校也早有耳闻,这天最后有机会好好的参观黄埔军校了。几经辗转,最后踏上了黄埔军校旧址这片神圣的土地。
  黄埔军校的正门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宏伟,校名“陆军军官学校”只是写在一块木板上,门的周围只是简单的刷白了而已,上方写着经典的革命宣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发奋。黄埔军校被门口的大树庇护着。这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最好的学校,却只有四五排房间,都没有一个小学大,还是重新翻新过的,由此我仿佛已经看到了当时革命先烈们的艰苦生活。
  由正门往里走在路的两旁有几间展览厅,里面讲述了黄埔军校的发展历史,以及一些杰出人物如徐向前,周恩来等的事迹,还有同一时期国际上有名的几所军校。
  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推荐。1924年6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洲岛上创办了陆军军官学校,这个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事学校。此刻的中山大学就是对应武校黄埔的文校。有评论说:人类军事史上,很少有一个军校像黄埔军校那样,在如此短的时刻中,却那么大地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历史。从东征北伐到十年内战,从抗日到解放战争,他们都是双方历史的主角。这群人就是黄埔军校师生。

黄埔军校观后感(9)

黄埔军校概述

——校史——筹建

位于山恋起伏,四面环水的黄埔区长洲岛。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为培养军事干部创办的新型陆军军官学校。校名曾多次变更,通称"黄埔军校",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齐名,是世界著名四大军校之一。
孙中山在长时期内依靠旧军队从事革命活动,屡遭失败,给他留下痛苦的教训。因此,他在改组国民党的同时,决定建立一支“和革命党的奋斗相同的”革命军队(党军)。1923年9月,孙中山派以蒋介石为首(蒋介石、张太雷、沈定一、王登云等组成)的代表团访问苏联,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代表团在访问期间,曾直接向苏方提出“希望革命军事委员会派人到华南,仿照红军编制中国军队,派去的人愈多愈好。”11月15日,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6次会议通过了建立革命义勇军的决议。11月27日,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1次会议,议决了建立军官学校的有关事项。
军校创办前后,国、共两党都选派重要干部到校任职。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委蒋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孙中山还任命邓演达、王柏龄、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张家瑞、宋荣昌7人为筹备委员。
1月28日,确定以原广东陆军学校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长洲要塞――黄埔为军官学校的校址(原水师学堂和陆军小学旧址),故称黄埔军校。2月6日,设筹备处于广州南堤2号(今广州沿江中路239号对面),正式开始筹建军校的工作。由于被委任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不满于孙中山欲委他人为军校校长,而自己徒为他人作嫁衣,在2月21日突然辞职,且未经孙中山批准便擅自离开广州返回浙江老家,使军校筹备工作一度中断。孙中山批示不同意蒋介石辞职,但为了不影响军校筹备工作的进程,又于2月23日任命廖仲恺代理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廖仲恺忠心耿耿,积极进行筹备工作,同时竭力催促蒋介石回广州复职。直至4月21日,蒋介石才返校。关于学生来源,筹备委员会决定在全国19个省进行招考。为切实作好招生工作,筹备委员会决定成立军校试验委员会,以蒋介石为委员长,王柏龄、邓演达,彭素民、严重、钱大钧、胡树森、张家瑞、宋荣昌、简作桢等9人为委员,经孙中山批准于3月21日成立。因当时蒋介石离职,指定李济深为代理委员长.
1924年5月,黄埔军校成立,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军校初定设立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五部,由各筹备委员暂行分工主管。5月3日,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在总理领导下,负责处理校务工作。5月9日,委任廖仲恺为军校的中国国民党代表。随后,任命李济深为教练部主任,邓演达为副主任兼总队长;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为政治部主任,张申府(当时是共产党员)为副主任。11月,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周恩来接任政治部主任;林振雄为管理部主任;周骏彦、俞飞鹏为军需部正、副主任;宋荣昌、李其芳为军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战术总教官。

11月29日,又增设教育长,由胡谦担任,后由王柏龄、何应钦、邓演达等担任。后又增设参谋处,以钱大钧为处长。还聘请布留赫尔(1889―1938)等苏联红军将领为军事顾问。
当时,黄埔军校招生消息传出后,全国各地有志青年报考十分踊跃。尽管当时全国大多数省区尚在军阀统治之下,军校不能在这些地区公开招生,只能委托各地党组织及参加国民党“一大”的代表物色和介绍,但报考人数至3月27日已达1200余人,超过计划招生人数三倍多,其中粤籍学生最多,大大超过了原来的预计。报考青年的文化水准也较高,约有1/3是中学或专门学校毕业生。但也有一些人把报考军校作为追名逐利的捷径,想通过不正当办法进入军校。为保证学生质量,军校试验委员会于4月7日在广州《民国日报》刊登公开启示,谢绝各方推荐函件,郑重声明坚决按考试成绩,择优录取新生。但考试成绩达到录取标准的学生仍大大超过招生名额,故决定扩大招生。
5月初,第一期共录取正取生350人,备取生120人。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培训革命军事干部的工作,在黄埔军校招生期间,各地党组织积极动员和选送符合条件的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革命青年报考。在第一期录取生中,约有共产党员50~60人,湖南考生、共产党员蒋先云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入学。
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对创办黄埔军校给予大力支持。1924年初,苏联为黄埔军校派来了以切列潘诺夫为组长的第一个军事顾问小组,参加军校的筹建工作,还给军校赠送了武器和经费。随后,苏联又派遣军事顾问团,团长瓦西里·布留赫尔(加伦将军)率领40多个苏联军事专家在黄埔军校工作。这是黄埔军校培养革命军事人才能在短期收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5月5日,新生开始入学,编为四队接受新兵训练。正取生编为第1、2、3队,备取生编为第4队,分别以吕梦熊、茅延桢、金佛庄、李伟章为各队队长(其中茅、金是共产党员)。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发表演说,着重讲了办学宗旨和办学方针。他首先郑重宣布,创办黄埔军校的目的,“就是创造革命军,求挽救中国的危亡”。他强调办军校要学习苏联经验,指出俄国革命之能成功,是“因为有了革命军做革命党的后援。”“我们现在开办这个学校,就是仿效俄国。”他说,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开办这所军校,“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他勉励军校学生要立大志做革命军人,“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他还指出:做革命军,除了要有坚强的革命意志和理想,还要有“高深的学问做根本”。因此,一定要学好革命理论和军事技术。孙中山对第1期学生寄予极大的信赖和深切的期望,在他结束讲话时,表示“要用这五百人做基础,造成我理想的革命军”,以完成拯救中国的大业。他号召全体学员努力养成和发扬革命党人以一当百、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完成革命事业而奋斗。
1927年国共破裂,国民党将中国共产党清理出了军队和黄埔军校,当时革命局势动荡,政治重心北移,黄埔旧址也就不复当年盛况了。此后倒1949年,国民党的“陆军军官学校”先后迁移南京、重庆等地,并在西安等地开设了分校,一直办到国民党逃离大陆以前,学员应该是有21期以上了。陆军军官学校仍冠以“黄埔军校”的名义,学员参加国军后也经历了历次内战外战,但已经不是原来的黄埔军校了,也不是共产党所认同的那个黄埔军校。此后的南京等地的“黄埔军校”,已经和“国民政府”、“三民主义”一样,打上了深深的“蒋记”烙印。
因此,我们在谈论黄埔军校时往往可以听到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黄埔军校办了6期,一说某某是黄埔第10几、20几期学生,黄埔同学会会员。其实这并不矛盾。前者是说正宗老黄埔,后者实际上是说老黄埔的继承者——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其实在国民党方面看来,黄埔军校并没有在1927年解散,而是连续办到1949年。黄埔同学会也认同1927年以后陆军军官学校学员的黄埔同学资格。
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旧址曾被炸毁,而后几经沧桑,面貌改变很大。1964年作了一次较大的修缮,基本恢复了原貌。1984年建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现在军校旧址的纪念建筑有军校正门、中山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及东征烈士墓等。东征烈士墓前临珠江,气势雄伟,有“小黄花岗”之称。孙中山纪念堂,现辟为黄埔军校史料陈列室。黄埔军校旧址和校史,生动地展示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携手共同进行反帝反军阀斗争的历史。黄埔军校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答者: 瘦猪待屠 - 举人 四级  1-5 19:02

史学界对黄埔军校的研究一直十分重视,本文就近年黄埔军校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做些综述,以纪念黄埔军校建立80周年。

黄埔军校创办的背景
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学者们大多认为,这是孙中山总结吸取以往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所做出的重大决策。王宗荣、王素梅指出,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始终没有自己的军队,只是拉拢、依靠一派军阀去攻打另一派军阀,最终充当了骄兵悍将争夺地盘的工具”,这使他“深感必须有自己的军队才有出路”。赵耀宏、郝琦认为,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认识到依靠一派军阀去打倒另一派军阀是断无成就的,在建军问题上非寻找新的道路不可”。方义洁、张栋梁认为:“苏俄革命的成功,也是促使孙中山创建军校的一个重要因素”。周兴 指出:“经过反复思考和借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后,孙中山终于明白了俄国革命所以很快成功,是‘因为有了革命军队做革命党的后援’;中国革命因‘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便不能完全成功’”。
黄埔军校的创办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王宗荣、王素梅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共对黄埔军校酝酿和筹备工作的支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晤孙中山,中国共产党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在陈炯明叛变,孙中山绝望之际,中国共产党给予他热情的支持;孙中山组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苏,共产党人积极参加”。谈方认为:“孙中山和国民党左派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合作努力”,“是军校创建的主要动力和根本支柱”。

蒋介石与黄埔军校

蒋介石为何能当上黄埔军校校长?刘翠英认为,蒋对孙“表现得很忠诚,又学过军事,有一定才能,当时只有30出头,可说年轻有为,因此就得到孙中山的充分信任。”虞宝棠指出,蒋介石当上黄埔军校校长,“是多种因素的组合,造成了这一历史的必然”。首先是国民党内缺乏军事人才,其次是蒋介石“毛遂自荐”,要求出使苏俄,从而促使孙中山做出了这一决定。丘挺、郭晓春则指出:“关于校长人选,最初决定为程潜,而以蒋介石、李济深为副校长。但是蒋介石不愿在程潜之下,又跑到上海消极对抗,并派张静江找孙中山说情,孙中山才在5月3日任命蒋介石为校长”。
对蒋介石的黄埔治军思想与实践,学者也进行了探讨。季云飞指出:“蒋介石此时期治军思想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治军思想,兼容苏俄红军的治军原则”,其主要体现在“分别编制,勤以训练,厚以教养,严以军纪,指导之以主义及政治观念”五个方面。韩胜朝认为,蒋介石的治军思想“从客观效果上讲,对军校及军中良好作风的形成,对军队政治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他又利用他的特殊职位极力推行曾国藩、胡林翼那套封建主义、旧式军阀思想与方法”。

周恩来与黄埔军校

学者们普遍认为,周恩来作为政治部主任,为黄埔军校政治工作的创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首先,建立健全政治部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宋桂林指出:“周恩来一到任,马上就对原来班子进行整顿,增设组织机构”,并从黄埔一期毕业生中选调优秀共产党员任职,以保证政治部工作正常运转。王宗荣、王素梅指出,周恩来还“制定了服务细则,明确了政治工作宗旨,规定了各级领导的权力范围和工作职责”。其次,重订政治教育计划,提高政治教育分量,丰富政治教学内容。陈伙成、王建强认为,周恩来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三:“一是确定政治教学课目,制定政治教学计划”;“二是扩大名人来校作政治演讲的范围和内容,并举办师生政治讨论会”;“三是组织政治部创办刊物,教唱革命歌曲,营造浓厚的进步的政治氛围”。第三,指导建立“中共黄埔特别支部”,成立“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加强和扩大中共在黄埔军校的政治影响。陈答才指出:“周恩来到职后,重视发展中共党团组织。在他的正确指导下,中共在黄埔军校的党组织发展迅速”。第四,把政治教育同实地作战相结合,开展战时政治工作。金冲及认为,周恩来对黄埔学生官兵所进行的战时政治工作成效显著,包括“要求军队保持严明的纪律”,“向民众展开政治宣传”,“加强民众的组织工作”等。总之,学者们认为:“周恩来在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创造了光辉的业绩”。

苏联、共产国际与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的创办与苏联、共产国际的建议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刘翠英指出:“最初考虑把军校设在苏境内,后来决定由苏方派出军事顾问,在中国境内建立”。在蒋介石访苏期间,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专门讨论了创办军校问题,并让苏联顾问鲍罗廷与廖仲恺等人负责筹办。谈方指出,国民党一大闭幕后,鲍罗廷随即将首批苏联军事顾问推荐给孙中山,“帮助设计”黄埔军校。随后,苏联又应孙中山要求,先后向广州派了几十名顾问。当时,“苏联顾问的活动中心就是创建黄埔军校,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为创建军校做出了贡献”。黄埔军校的发展也离不开苏联的大力帮助。王强指出:“黄埔军校宣告成立后,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在这关键时刻,苏联给了黄埔军校以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援,帮助黄埔军校渡过难关”。据周兴 统计,除派遣军事顾问外,苏联为军校提供了250万卢布的开办经费,并“先后6次为军校运来了大批的枪炮弹药,计有步枪51000枝,子弹57400万发,机枪1090挺”等,“从根本上保证了军校之训练、建军及其军事斗争的顺利进行”。
苏联对黄埔军校的影响是巨大的。唐正香认为:“黄埔军校深受苏联红军影响,无论是编制体制还是军事教育训练,都深深地打上了苏军的烙印”。王强认为,黄埔军校显著的教育成绩,“是与苏联顾问在教学实践中的帮助分不开的”。“他们帮助制订教学计划,提供苏联红军最新资料,重订各科教程,在教学中亲自示范和教练”,“为军校培养出大批军事人才提供了保障”。
在政治方面,王强指出:“黄埔军校突出政治教育的特征,是孙中山‘以俄为师’的办学方针的具体体现”。“从黄埔军校开设的政治课中,也可看出深受苏联的影响。在苏联顾问的直接参与下,军校开办内容丰富的政治课,对学员积极进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同时也注意向学员灌输马列主义思想”。

黄埔军校毕业生
黄埔军校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历来备受人们关注,尤其是在国共合作期间招收的前六期学生,更是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据周兴 统计,黄埔军校“在首次国共合作期间共招收六期学生,其中的前五期毕业计7399人”,“其第六期学员4400多人于1926年7月至10月分批入校,经历大革命失败后,大部分人离校各奔前程,到1929年2月毕业时仅剩下718人”。刘红指出:“在国民党军界中只有前六期最有地位和影响”,但“在前六期内也讲究资历,前后期之间界限分明,高一期压死人,低一期自甘屈就”。这使学者对黄埔一期又给予了特别关注。赵金康对黄埔一期学生的生源、家庭状况、文化程度、入校年龄、宗教信仰等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黄埔一期“学员分布广,利于他们互相交流学习和取长补短”;学员出身各种家庭,但“以来自农民家庭的学员居多”;“学员所具备的中等以上文化程度,便于他们接受新知识”;年龄大多“在19到25岁之间,处在受教育的良好阶段”;“大多数学生无宗教信仰,为三民主义迅速成为他们的理想提供了有利条件”。曾庆榴则进一步对黄埔一期师生中的中共党员人数和特点作了考订和分析,认为学员中有中共党员88人,教职员中有中共党员15人。他们“多是不同凡响的人物”,这主要体现在:入党时间比较早,有的还是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创始人;文化程度比较高,最低是中等以上学历;阅历十分丰富,多数是各地革命运动的先锋和骨干;军事基础比较好,一些人曾从事过军事工作。这批共产党员经过在黄埔军校的学习和磨练,后来大多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

黄埔军校与中国革命

黄埔军校曾是中国革命军队的摇篮,黄埔出身的国共将士在两次国共合作期间,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此,赵耀宏、郝琦指出:“黄埔军校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培养了大批政治军事人才,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卓著的功勋,也宣传和传播了革命思想,支持和推动了工农运动”。周兴 指出:“黄埔师生出身的国共两党将士在东征、北伐和抗战中的出色表现,共同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一起建树了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的历史丰碑”。
黄埔军校是中国共产党建军实践的开端,为人民军队建设积累了初步经验并准备了干部。陈伙成、王建强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最初几年,还不懂得直接准备战争和组织军队的重要性,但通过参加创办黄埔军校,开始懂得了军事的重要”。周兴 指出:“军校师生中的共产党员成为当时中共掌握部分国民革命军,及其此后创建人民军队——工农红军、八路军与新四军、人民解放军的中坚骨干力量。他们为人民武装的肇创、发展和壮大,建树了不朽功勋”。此外,还有众多的黄埔师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陈伙成、王建强指出:“在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跟着中国共产党继续革命的黄埔师生约有3000余人,他们参加了几乎所有的重大的武装起义”,“为革命战争的发生发展,为红军和苏区的建设,为白区斗争的开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黄埔精神的内涵
黄埔军校培育的黄埔精神,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何为黄埔精神?卢宁认为:“简而言之,就是为主义而英勇奋斗的精神”。陈伙成认为,就是“孙中山倡导的‘忍苦耐劳、努力奋发’的学习精神;‘一心一意为国家奋斗’的革命精神;为民众利益‘不要身家性命’的牺牲精神;主动活泼的富于进攻的战斗精神。后来人们把这些精神誉为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蔡宏俊认为:“黄埔精神是一个以中华传统武德为基础,以新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为主体,以大同理想为核心的思想系统。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武德内涵和独特的武德规范,而且充满着道德悟性和人生智慧。它是一座既有人格魅力又有思想魅力的精神宝库。王宗荣、王素梅认为:“发扬革命的黄埔精神,深化我国军事文化研究和弘扬黄埔精神,汲取国共合作与分裂的经验教训,对于促进祖国的统一,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陈伙成、王建强则通过考察黄埔同学会的历史指出,抗战时期的延安黄埔同学分会以“团结抗日救国”为职责,新时期的黄埔同学会以“致力振兴中华,促进祖国统一”为己任。由此可见,“在争取民族独立和祖国统一的长期斗争中,党始终不渝地弘扬黄埔精神”。

黄埔军校研究存在的不足
目前,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还仅仅局限于1924—1927年国共合作期间的黄埔军校,而对此后黄埔军校的发展演变还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对其在各地所办分校更是鲜有研究。因此,我们应该扩大研究领域,开阔研究视野,将整个黄埔军校的历史纳入研究范围。此外,我们还应关注现实的黄埔同学会的研究,将其与黄埔军校历史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架设一座联系的桥梁,从而使历史更好地服务于现实。(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党史教研部 秦立海 阚和庆)

黄埔军校十景十传奇

第一景:军校大门真正名门
        军校大门是黄埔军校各景观中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其实当人们第一眼看到军校的校门时,可能会觉得有点意外:大名鼎鼎的黄埔军校校门却这样简朴?
        军校大门的风格确实相当朴实,即没有华丽的装饰,也没有石雕玉琢,而且不是高大壮观,只见在洁白的粉墙上连着尖顶的校门,简简单单地挂上一块题写着校名的横匾。与现在一些机构的大门相比还是有点寒碜,但是正是从这一校门中走出了举世闻名的大元帅,人民解放军的十大元帅中有两位出身黄埔军校,十位大将中也有三位,影响了中国革命乃至世界格局。
        正门对着波光粼粼的珠江,视野十分开阔。来到这里的时候,夕阳渐渐西下,岛上一些锻炼的海军跑步从门外经过,一刹间我突然有些恍惚。
        校名“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个大字,是清末才子谭延岂先生所书。谭的文学造诣很高,他的书法走笔,在浑厚中透着娇媚,刚健中带有骨肉。有人赞他所书写的“陆军军官学校”这几个字有颜筋柳骨又风姿透逸。走进军校大门,在二门右侧的墙壁上,挂着据说为蒋介石手书的“亲爱精诚”校训。二门门口也挂着一副对联:“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对联言简意深,令人油然而生征战沙场的豪情。据说当时在黄埔军校里,到处都张贴着这种宣传革命、鼓舞士气的对联,如“升官发财,行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等。使人一进军校就强烈感受到他的革命激情。而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不忘先生教诲,军校师生改用总理遗嘱中的两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为对联,成为师生们为国为革命奋斗终身的座右铭。 第二景:校本部非凡学府
        进了二门就是校本部。这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层砖本结构建筑,走廊相连,坐北朝南。有木制楼梯,满州窗,四方形的院子,和校门同样朴素。这幢大楼原来是广东陆军小学的校舍,当年陈炯明叛军曾将这陆军小学旧址击穿几个大洞,在建军校的时候,这里还是杂草丛生,房内空空如也,经过修葺、添置简单的办公和生活用品之后,才勉强使用。这就说,军校是在物资和资金奇缺的情况下艰苦创建的。建校后,楼底层改为花厅,供会议和娱乐,二楼有校长室及军校各部领导的办公室。后进则以学生课室和宿舍为主。
        各个办公室、课室、会议室都是根据一些当年的资料图片重新布置的,现代人看起来真的是太简单了,学生宿舍里只有一排排铁架床,教室里也只有简单的长桌椅,甚至连一些领导人的办公室,都是一张办公台和一把木椅,同样是那么简朴。
        当年孙中山先生一生颠沛流离,革命屡经挫折,直到办军校之后才感受到革命前途的一片光明。因此他对培养革命军的军校关怀备至,多次来这里办公,并在军校举行开学典礼时发表了重要演讲。而今伟人足迹已远,只余下这历经沧桑的军校旧址,如饱经风霜的老人一般立于长洲热土上。
 第三景:孙总理纪念室亲切故居
        这里是现在黄埔军校史迹陈列室,这里原是清朝广东海关黄埔分关的旧址。当年孙中山先生在建校后每次来黄埔都是在这里办公和休息,因此这里被岛上的人们亲切地称为“中山故居”。
        但是伟人西逝,这里留下来的也只是曾经和他一起生活过的一切。史迹陈列馆里公正而客观地展现了历史的图片,再现了那段令人热血沸腾的历史,令多少港澳台同胞热泪盈眶。 
第四景:军校俱乐部百感交集
        军校俱乐部当年称为大礼堂,可容纳千人,建成时已有舞台。大礼堂常用于开大会、上课和文艺演出。据一些军校校友回忆,国共两党著名活动家经常来这里演讲或授课,也多这里举行,大礼堂是名符其实的宣传革命思想的课堂。
        礼堂舞台正中悬挂着孙中山的戎装照,照下为总理遗嘱,四周为国民党领导人的画像。整个礼堂布置得庄严而政治气氛浓烈,但当时一些清党大会也是在这里举办,许多被逮捕或受清洗的共产党员也是从这里被解除武装,捆押上船。到现今,参观俱乐部的人们总有种百感交集的情绪在其中。
第五景:军校游泳池过渡南北
        就在军校俱乐部西侧,因为军校学生多来自北方,不习水性,为适应战争的需要而建造了这样一深一浅两个游泳池。在当时经费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建成这样的游泳池确实是高瞻远瞩的。但由于长期废置,早已没有当年的风貌。 校外篇 
第六景:孙总理纪念碑“文”字丰碑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在南京逝世。噩耗传来,军校师生无比悲痛,纷纷以各种方式悼念伟大的领袖。几年后,孙中山纪念碑在军校后面的八卦山山顶落成,而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就是先生当年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所捐赠。经过七十多年沧桑,星移斗转,而孙先生的铜像依然站立在高山之颠,巍然屹立,俯视着中华大地。他身披大衣,若有所思的昂然神态,让人肃然起敬。从山下往上望去,登山的台阶相互交叉,与平台相连,与铜像结合,恰好构成一个文字(铜像是“文”字的一点,平台是一点下面一横),暗含着孙文之意。
第七景:东征阵亡烈士墓园寂寞之门
        从黄埔军校沿江边往西走,就在珠江岸边有一座凯旋门式的建筑,拱形的门口庄严壮观,其琉璃瓦顶同样极具民族特色。这就是在1928年修建的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从高大庄严的牌坊往上走,沿着古朴寂静的墓道,可以来到凝重的烈士墓园。这是在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为统一广东,对陈炯明叛军等军阀进行了讨伐,并取得决定性胜利。在历次战斗中,军校师生也付出巨大的牺牲,东征阵亡烈士墓园就是为了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们而建立的。1925年建墓时,正是国共两党合作为革命共同奋斗的时期,两党精英同集军校,为统一和巩固广东政权誓同生死,冲锋陷阵,并同眠在这里。东征烈士墓,可说是难得的两党英灵共葬的墓冢。 
        走在静寂的墓园里,游人很少,路边还有些苍苍点点的青苔。正值金秋时节,墓园内的小叶按树缀满黄花,山坡下遍洒金黄,满山灿烂的雏菊,就在这无人的下午悄然绽放,年年岁岁,日日月月,陪伴着长眠在长洲热土中的战士们。
第八景:北伐纪念碑英雄有憾 
        在长洲岛平岗,在一片郁郁葱葱的青松翠柏掩映下,矗立着一座高达十米的花岗石纪念碑,这一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北伐阵亡的军校学生而建立的。1926年,东征战役胜利结束后,随后爆发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军校许多负责人出任国民革命军的重要职务,他们英勇战斗,出师不到一年就饮马长江,扫荡中原,歼灭了不可一世的吴佩孚、孙传芳的几十万大军,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却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而告一段落,也因此,纪念碑上所刻记的烈士名单也就有选择。大部分共产党员烈士的名字却未能刻记下来,造成了永久的遗憾。 
        风和日丽的时候,站在纪念碑的平台登高远望,滚滚珠江,万顷沃野,林立高楼的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第九景:黄埔公园故人履踪 
        军校不断壮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学校还在长洲岛上依山傍水、风光旖旎之处开辟了四个公园,包括中山公园(孙总理纪念碑山脚至珠江边)、仲恺公园(东征烈士纪念坊内)、黄埔公园(又称中正公园,在现黄埔造船厂办公楼至牛傍山)、济深公园(北伐纪念碑南,现成为黄埔造船厂宿舍区)。如今,这些公园多数湮没在其他的建筑物之中,只有慢慢去搜索才能找到一些遗留的痕迹。 
        黄埔公园存留着两个凉亭及牛傍山上中正楼遗留的楼房地基、阶砖还依稀可辨旧日的痕迹。当年孙中山先生来黄埔进行革命活动,多次落脚在黄埔公园,他曾在这里发表了著名的护法演说,并在这里举行大元帅受印礼,黄埔公园在革命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公里中的中正楼也将作为长洲的主要旅游景点。第十景:济深公园旧痕难寻 
        也是军校四座公园之一,位于岛上中部的平岗上。当年,这里地势高昂,林茂景幽,古木参天,气象恢宏,是蒋介石为拉拢军校副校长李济深而命名。但如今济深公园早已面貌全非,除只存有一亭和两个水泥竖架外,其余已是旧痕难寻了。一亭是敬思亭,据考证当时是对师生进行**思想感化的地方,另外两个空架据说是为了建“迎日亭”和“爱晚亭”,只建了框架就了停下来;但也有说是有意造成这样,用以祭祀天地用,但具体是用来做什么的,现在也无人说得清

属于广东省和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州市国防教育基地、学生军训点基地、广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培训基地,具有同时接待1500人的培训的能力。

 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物于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1965年复原,1993年文物部门再次重修,恢复了它的历史原貌。1962年军校旧址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埔军校,既是历史起点,也是历史的转折,永远是人们心中的丰碑,激励着每一代青年。

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分裂,於是在廣州、武漢和南京分別出現了三所黃埔軍校。在武漢,3月22日,以國民黨中央的名義,決定將武漢分校擴大改組爲(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開展討蔣鬥爭。「七·一五」**事變後,黃埔五期學員被迫畢業離校,軍校整體改編為張發奎的軍官教導團,成為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主力,武漢軍校便不復存在;在廣州,原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依然開辦,1928年5月,由副校長李濟深決定將學校改名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學校只剩下718人堅持至畢業,其餘散往武漢、南京等地,稱黃埔六期生。1929年9月10日,校長蔣介石以國民政府名義,改稱學校為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第七期學生畢業後,1930年9月,學校被要求停辦;在南京,1927年底,由蔣介石決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宣誓**。1928年3月,以中央軍事委員會名義明令改名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于1937年8月遷至成都。在八年抗戰中成了培養抗日官兵的大本營。各期畢業生都一律開赴抗日前線參戰。抗戰結束後,實行軍校改制,于1946年元旦後改為陸軍軍官學校,校長蔣介石改任名譽校長,由關麟徵升任校長。

1947年,孫立人在台灣奉命訓練新軍,決定在鳳山成立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班,直屬成都本校。1949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成都,學校停辦,共辦23期。蔣介石下令將台灣籍學生和國民黨高官政要的子弟200餘人空運到台灣。1950年10月,學校在臺灣高雄縣鳳山鎮(今鳳山市)以陸軍軍官學校之名復校

黄埔军校观后感(10)

黄埔军校观后感

今天跟老李出去逛了下广州大学城和黄埔军校。
这些地方很久就想去逛逛,今日才成行,真是遗憾。
下午吃晚饭我们就坐上车直接到大学城,这里真是不小,我们随便围着一个体育会馆绕了圈就累得不行。
完了去黄埔军校旧址。没有想想中的好。没有气魄,很小,楼也很旧。不过靠近珠江边,江风吹来,淡淡的腥味,很是舒服。很多卖纪念品和军用品的。又看了孙中山的纪念堂。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真是物是人非了。
晚上回去都5点多了,坐了轮渡。转公交车的时候看到一个MM,广东人吧。扎着马尾,真的很漂亮,身材也好,露肚脐。很是时尚。
但是当她转过头来得时候。哇,她得这边耳朵连上脖子,整个的被烫伤或烧伤的感觉。看着真是触目惊心。我突然想。世界上果真是没有完美的人,老天总是给你找一点缺点。
我很喜欢她的坦然,高高的乍起马尾。不在乎别人的目光。我都幻想自己是位医生帮她看好病。
就算是自己的缺点,如果实在隐藏不了,大胆露出来,没人会嘲笑,大家反而会欣赏你得坦诚。
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东南的黄埔区长洲岛上,恰和中科院南海所的新洲码头隔江相望。实验结束后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一行十余人,随摆渡而前往参观了绿树丛中静谧的军校旧址。
走近黄埔军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并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校门两侧的围墙上分别刷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大字。走进首道校门,具有传统岭南风格的祠堂式建筑群映入眼帘。房屋很高大,因骑着战马可从楼下穿堂而过,俗称走马楼,是典型的南方祠堂式建筑,二门之内,前后四进,东西两边各有四栋房子,形式一致,布局对称,错落有致。
来到黄埔军校,不仅能领略军校的风采和建筑艺术,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其辉煌的历史,感受浓厚的英雄气息。沿着院落正中的红砖小路缓步前行,左右两边的展厅会依次讲述着黄埔军校的史迹、黄埔群英的故事,描绘着北伐战争中黄埔军人的飒爽英姿和铮铮傲骨。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年,国共两党首次携手,国民革命风起云涌,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的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即国立广东大学和黄埔军校,前者即是今天的中山大学。而黄埔军校,以“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在当时是与美国的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和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齐名的世界著名军校之一。
年6月7日下午,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党支部组织党员,预备党员,积极分子去位于黄浦区长洲岛的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参观,共有名党员,预备党员,积极分子参加活动。让我重温了以前历史学习过的“黄埔军校”精神!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题词: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需努力I以看出孙中山先生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为民族的独立而奋斗的梦想!今天也爬上了孙中山先生的纪念碑亲眼目睹了,小时候奶奶和我说过:“孙先生临终训词:和平,奋斗,救中国!遗憾的是他老人家壮志未酬,却与世长辞!
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走近黄埔军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并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此行的目的,我们不仅能领略军校的风采和建筑艺术,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其辉煌的历史,感受浓厚的英雄气息。沿着院落正中的红砖小路缓步前行,左右两边的展厅会依次讲述着黄埔军校的史迹、黄埔群英的故事,描绘着北伐战争中黄埔军人的飒爽英姿和铮铮傲骨。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建立后,为国民党培养了大批军事将才。从这里,也走出了一批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的中共名将,例如黄埔一期的徐向前、陈庚,黄埔四期的林彪、刘志丹,黄埔五期的许光达、陶铸等。巾帼英雄赵一曼也曾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
当年,孙中山先生对军校关怀备至,多次来这里办公。孙中山先生革命屡经挫折,痛感革命的失败在于没有建立革命的武力。年1月日,正在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先生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决定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校址就选在原广东陆军学校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长洲要塞——黄埔,故简称为黄埔军校。这是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孙中山先生任命蒋中正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军校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任教授部副主任。
当时黄埔军校的特色在于实行政治与军事并重教育方针,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革命精神。黄埔军校的建制是学习苏联红军的,设立党代表和政治工作制度,后来推行到国民革命军各级部队中去,成为区别于过去一切旧军队的主要标志。
后来,我登上孙总理纪念碑参观。登上这山

黄埔军校观后感(11)

写观后感作文800字 黄埔军校观后感

写观后感作文800字 黄埔军校观后感

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是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忙下创办的一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产物。它以 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为宗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军校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用心开展革命宣传,支援工农户外,进行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斗争和北伐战争,成为国民政府的支柱。在当时是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苏联伏龙芝红军大学齐名的世界著名军校之一。

黄埔军校一经建立,就成为当时的革命摇篮。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军校中国共产党的一批重要干部都曾在那里锻炼成长,如周恩来、叶剑英、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他们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流血牺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铁的纪律,构成了“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爱民,不怕牺牲”的黄埔精神。毛泽东同志在抗战时期曾对黄埔军校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他说:“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

黄埔军校师生为了民族的解放、祖国的统一与富强,在中国现代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80年过去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孙中山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成就。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这天的中国,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富强民主礼貌的社会主义中国正在和平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的前景。

这是一堂具有革命教育好处的党课,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还历历在目,他们的精神也将一向鼓舞着我们不断前行。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会继续发扬黄埔精神,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将我毕生的精力投入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黄埔军校观后感(12)

观后感1300字 黄埔军校观后感

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东南的黄埔区长洲岛上,恰和中科院南海所的新洲码头隔江相望。实验结束后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一行十余人,随摆渡而前往参观了绿树丛中静谧的军校旧址。
走近黄埔军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并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校门两侧的围墙上分别刷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发奋”的大字。走进首道校门,具有传统岭南风格的祠堂式建筑群映入眼帘。房屋很高大,因骑着战马可从楼下穿堂而过,俗称走马楼,是典型的南方祠堂式建筑,二门之内,前后四进,东西两边各有四栋房子,形式一致,布局对称,错落有致。
来到黄埔军校,不仅仅能领略军校的风采和建筑艺术,更重要的是,能够了解其辉煌的历史,感受浓厚的英雄气息。沿着院落正中的红砖小路缓步前行,左右两边的展厅会依次讲述着黄埔军校的史迹、黄埔群英的故事,描绘着北伐战争中黄埔军人的飒爽英姿和铮铮傲骨。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用心支持和帮忙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1924年,国共两党首次携手,国民革命风起云涌,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的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即国立广东大学和黄埔军校,前者即是这天的中山大学。而黄埔军校,以“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在当时是与美国的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和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齐名的世界著名军校之一。
黄埔军校建立后,为国民党培养了大批军事将才。从那里,也走出了一批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的中共名将,例如黄埔一期的徐向前、陈庚,黄埔四期的林彪、刘志丹,黄埔五期的许光达、陶铸等。巾帼英雄赵一曼也曾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
走出展厅,顺着漆木扶梯走上二楼。那里重现的是军校师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不管是老师的办公室、会议室还是餐厅、学生宿舍,摆设都十分朴素简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学生宿舍,宿舍中满是大通铺硬板床,每间容纳五六十名学生,基本上最大的两间,一间就是一个学生的连队。当时,学生进校的时候虽然不用缴纳学费,但是由于军校的经费十分的紧张,每一位学生只能发两床薄薄的毛毯、一套军服和一双草鞋,不能换洗。
走过蒋介石的校长会客室,对面墙上的一副对联十分醒目,上书“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这是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赠给蒋介石的。遥想当年,蒋介石或许曾透过山墙眺望校门前波涛奔流的黄埔水面,不忘戎马军机,力求问鼎中原,一统天下,最终却是黄梁一梦。
即将走出军校大门的时候,注意到门两边的内壁上高挂着的八个木质条幅,上方用黄色的烫金字书写着四副对联,左右各两幅,从右向左依次是“炎黄大帝开天地,国父中华创共和”、“军政行伍文韬莫测,官兵运筹武略堪夸”、“军政诹诚为祖国,校园训诂报精忠”和“文能武能能文能武,武可文可可武可文”,这是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时海内外的“黄埔人”捐赠的。最后这一联抒写的是黄埔军校不为外界熟知的文武兼备。其实从黄埔走出来的不仅仅有风云战将,也不乏文坛巨子,如教官中的沈雁冰、郭沫若,学员中的臧克家,均属一代风骚墨客。
回到的路上,脑中浮现出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数段场景,随之浮想,不管是之后的文匠还是武将,也不论是国民党的主帅还是共产党的将领,都曾是胸怀报国理想的精英青年,他们曾一同生活、学习、训练,一同成长,却又因不一样的政治信仰而分道扬镳,甚至针锋相对。而历史已经证明,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和信仰与为多数人谋福址的事业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名垂青史,造福后世。

黄埔军校观后感(13)

黄埔军校简史

【黄埔军校】总共有23期学生,(1924.5-1950.3),第一期645人,第二期450人,分为步兵.工兵.炮兵.宪兵.辎重5科,第一阶段为国民革命军培养输送了近三千名毕业生。(1924-1926.1)

第二阶段(1926.2-1927.4):

增设南宁.长沙.武汉.分校,增加政治.交通.航空.无线电.骑兵5科,吸引了朝鲜.越南.新加坡.等国青年加入学习。

第三阶段:

迁到南京,招生自第7期至12期,增设高等教育班.军官补习班.军官训练班。

同时代训空军.海军.军需.军医.工兵.测绘等学生。

第4阶段:

迁往成都,增设军官教育队,战术研究班.校尉官研究班.射击训练班.技术训练班.特务长训练班。

校长:蒋介石

主任:周恩来

国民党教官:

李济深.戴季陶.邵元冲.何应钦.胡谦

共产党教官:

叶剑英.张申府.周佛海.聂荣臻.鲁易.恢代英.夏曦

国民党学生代表:

杜聿明.孙元良.康泽.戴笠.胡宗南.李仙洲.郝柏村.关麟征.毛人凤.李延年.蒋仲苓.张灵埔.李弥.黄维.陈明仁.唐生明.郑洞国.胡琏.俞济时.高奎元

共产党学生代表:

左权.陈赓.刘志丹.郭天民.徐向前.罗瑞卿.宋世伦.陈伯钧.林彪.周士第.杨志成.陶铸

黄埔军校到台后改为[陆军军官学校],现任校长:陈良沛

黄埔系硕果仅存者:

郝伯村.黄幸强.汤曜明

黄埔军校右派代表:

蒋介石 戴季陶 邵元冲 吴稚晖

黄埔军校左派代表:

恢代英 邓演达 高泽华 张治中 廖仲恺严复

国民党左派以李济深.张治中.张学良为代表。

共产党左派以毛泽东.林彪.***为代表。

国民党右派以蒋公总统为代表,

共产党右派以周恩来.邓小平为代表。

黄埔军校培养了中国军队中的一个系统,即黄埔系,黄埔系将星如云:

一级上将:何应钦 陈诚

二级上将:刘峙 顾祝同 蒋鼎文

中将加陆军上将:

张治中 钱大均 汤恩伯胡宗南

黄埔系学生中,担任兵团司令以上将领的有百余人。

黄埔系前6期在中共建国后,担任共军总参谋长者有3人,担任国防部长者有3人,

被授予共军元帅有5人,被授予共军大将有3人。

百年历史教训:

初生牛犊不怕虎,打仗一定要乘年轻时。

年长后不光是体力下降等生理问题,思想成熟后,或老谋深算.或贪生怕死,有头脑者-皆为自身利益考虑,很难有统一的政治观作动力。1927年,国民党内部分裂,著名国民党左派邓演达发起组织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民革前身,后由谭平山代理。

1929年上海“左联”被取缔。

备注:中共元帅家底

叶剑英:国民党粤军第二师参谋长

聂荣臻:苏联背景,黄埔教官出身

徐向前:黄埔一期生

黄埔军校史:

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共产党人也参与其中。会议决定成立黄埔军校,由蒋公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鲍罗廷为政治顾问,加仑为军事顾问。

苏俄政府资助200万元现款作为开办经费,派了一批军事干部担任军事教官,并运送8000支步枪和500万发子弹,学生则是国民党各地代表选送的。

1924年6月16日开学,校址广州黄埔长洲岛。

第一期学生645名,共产党人占十分之一----徐向前.陈赓.左权.蒋先云.周士第.宣侠父等都是黄埔一期生。

1924年10月,蒋公率黄埔师生组成的党军平定广东商团叛乱。

1925年2月,蒋公率黄埔师生3000人组成党军,担任讨伐陈炯明的右路军,连战连胜。

1925年3月12日总理孙中山在北京病逝。

缜.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占领广州,党军和其他革命军回师广州,仅用一星期收复广州。

1925年10月,国民党政府第二次东征,蒋公任东征军总司令,周恩来任总政治部主任。党军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共产党人分别为2.3.4.5.7.8.9团党代表,共产党人还担任了第二军.第三军.第四军党代表(那时候还没有政委)。

最后将陈炯明部歼灭。

黄埔军校从成立到1927年4月,共办了6期,招收学员1.2万人,学员来自20省,其中以湖南.广东.四川.湖北.浙江.江西最多,另外也有朝鲜.越南.新加坡青年。

3年内毕业了5期共7300人,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由于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军校,各级党部均有共产党人的参加,而且起着主导作用,1924年7月成立的第一届黄埔军校国民党党部5名执行委员中,严凤仪.金佛庄.李之龙是中共党员。

军校各部.处党部,基本上是共产党人主持。

在黄埔军校内部,共产党人联合国民党左派同国民党右派的斗争逐步激烈,它集中在《青年军人联合会》与《孙文主义学会》的斗争上。

前者以蒋先云.王一飞.周逸群为主要负责人,后者以王柏龄.何衷寒.潘佑强.杨引之为主要负责人。

前者的后台为:周恩来 恢代英 萧楚女

后者的后台为--蒋校长

人物家世考:

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1898年生,1915年入天津南开大学,1917年10月东渡日本,1920年11月7日赴法,创建了“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3年6月12日,中共第三次代表大会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国民党委任周恩来为国民党巴黎分部筹备员,后升任国民党旅欧支部执行部总务科主任及代理执行部部长。

1923年中共广东负责人谭平山兼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

周恩来崛起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后,指导建立了【青年军人联合会】,会员一度发展到2000多人,并出版【中国军人】刊物。

此时中共两广区委及中共黄埔特别支部均由周恩来控制。

(注:特别支部下属党员43人,均为日后将领。)

蒋介石,字中正,原名蒋国泰,纯浙人,浙江奉化溪口人,1887年生,奉化龙沣中学学生,1906年4月东渡日本,后因无清政府推荐,改到保定陆军速成学堂,1907年由保定军校选送日本振武军校学习,1910年分配到高田野炮第十三联队实习。

在日本经同乡陈其美的推荐加入同盟会,同时又是陈其美弟子,师徒始终追随孙中山,深得孙中山信任。

党军成立后,蒋系正式崛起。

国民党党军第一军军长蒋公,第一师师长何应钦,第二师师长王懋功(左派),第三师师长谭曙卿(右派),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1936年出版的《中国陆军军官学校史稿》中指出:

国民革命军之政治训练,是由黄埔军校发源,而后普及于各军,普及全国。

在1924年的国民党有名的左派:

朱培德 谭延闿

在1924年的国民党有名的右派:

孙科(孙文之子) 戴季陶 胡汉民

在1924年的国民党的右派首领是:张静江.陈立夫

在1924年的中山舰事件后,蒋公正式成为右派首领,并且成功将共产党人赶出黄埔军校及第一军。

在国民党内,陈立夫接替了谭平山的组织部长,顾孟馀接替了毛泽东的宣传部长。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北伐军总司令蒋公,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副主任郭沫若,-------总参谋长李济深(左派)坐镇广州。

总司令秘书蒋先云,总司令部警卫团团长金佛庄,北伐军先锋团团长叶挺。

蒋派中央军的形成主要就是依靠了北伐成功,蒋派是所有浙江人.浙江籍人的靠山,蒋派大山一倒,几乎近数十年,浙江人没有领袖.领军人物的出现。

蒋派定都南京,实际上从大局上看是中国南方派胜出,毛泽东是南方人,却定都北京,使中国北方派胜出,两者一比,各自从利益观点出发,就会算接下来的帐了。

蒋派包括:

何应钦.罗卓英.顾祝同.蒋鼎文.汤恩伯.胡宗南.戴笠.俞济时.蒋伏生.将方震.蒋作宾.钱大均.邵元冲......

蒋派嫡系大多是江东子弟,东吴后人,也有黄埔师生-共同组成了蒋派核心。

蒋公主要助手是在日本军校时的同学何应钦,何公是极少数没有背叛蒋公的外地人之一,乃贵州兴义县泥荡村人,1910年清政府选送留日生,东京振武军校11期,加入同盟会。

1912年在日本宇都宫第59联队实习。

1913年进日本士官学校22期步兵科,

1924年6月任黄埔学校少将总教官,

何公是蒋公在日军校同学,又是同为沪军的同事,关系密切。

主要功绩.战绩:

1926年7月奇袭永定成功,打败孙传芳5省联军系的福建督办周荫人9个师,守卫了空虚的广东。

1927年打到南京,南京保卫战歼灭孙传芳5万余人。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何公任北伐军参谋长,制定作战计划打败了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的反蒋联军,助蒋公统一了中国。第一集团军正式成为中央军,蒋系成为正统!世界四大名校:

美国西点军校

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

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

中国黄埔军校

本文来源:https://www.czhuihao.cn/zuowen/166581/

《黄埔军校观后感1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大一学生下学期工程造价综合实训总结报告锦集五篇

大一学生下学期工程造价综合实训总结报告锦集五篇

你知道的越多,练习的越多你练习的越多,你知道的越多。在繁忙的项目成本实习之后,你必须准备写一份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可以总结经验,避免错误,指导今后的工作。那么,您如何编写项目成本实践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一学生下学期工程造价综合实训总结报告锦集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4-26
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总结报告范文(精选4篇)

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总结报告范文(精选4篇)

工作总结以年终总结、半年总结和季度总结最为常见和多用。就其内容而言,工作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并分析成绩的不足,从而得出引以为戒的经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总结报告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4-04-26
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宣传工作的总结报告范文(精选6篇)

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宣传工作的总结报告范文(精选6篇)

报告是一种公文格式,专指陈述调查本身或由调查得出的结论,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使用范围很广,报告的风格与结构因各个机构的惯例而有所不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宣传工作的总结报告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04-26
履行“一岗双责”情况汇报个人总结报告集合6篇

履行“一岗双责”情况汇报个人总结报告集合6篇

“一岗”就是一个领导干部的职务所对应的岗位;“双责”就是一个领导干部既要对所在岗位应当承担的具体业务工作负责,又要对所在岗位应当承担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负责;也就是一个单位的领导干部应当对这个单位的业务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负双重责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履行“一岗双责”情况汇报个人总结报告集合6篇,
2024-04-26
乡镇2022年“零事故”创建工作总结报告精选三篇

乡镇2022年“零事故”创建工作总结报告精选三篇

工作总结(JobSummary WorkSummary),以年终总结、半年总结和季度总结最为常见和多用。就其内容而言,工作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并分析成绩的不足,从而得出引以为戒的经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乡镇2022年“零事故”创建工作总结报告精选
2024-04-26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惠好考试网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