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百校联盟》浙江省高考最后一卷文科综合历史(第三模拟)解析版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是中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迄今已出土1万余件文物。下列可能出现在该墓中的有

①用隶书书写的竹木简 

②质地纯净的青瓷器物 

③华美轻柔的丝织品 

④精美的文人画作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手工业、文学艺术等。成熟的青瓷最早出现在东汉,故排除。唐朝王维是文人画的鼻祖,故排除。答案D。

     

宋明理学是对先秦儒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下面关于二者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都具有积极入世的态度 

②两个时期的思想都集中体现在《四书》和《五经》中 

③与先秦儒学相比,宋明理学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 

④都主张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儒学。宋明理学家在儒家伦理道德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故正确。儒家思想不管怎样变化,始终具有一种积极的入世态度,故正确;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先秦时期封建统治并未建立,排除。故选C。

     

余梓东在《康熙皇帝:不修长城修“关系”》中指出:“这种用人而不是用砖石固边御敌的思想,充分体现出清朝统治者在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的理念方面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也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清朝……实现了‘固国不以山川之险’。”下面能够体现该观点的是

A.设立主管边疆事务的地方机构——理藩院             

B.实行“区别对待,因俗而制”的政策

C.设置辽阳行省管理东北             

D.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清代的民族政策。理藩院是中央机构,A不正确。设置辽阳行省管理东北是在元朝时期,C不正确。清代大规模改土归流是在雍正时期,D不正确。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朝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故选B。

     

近年来,由于蒋介石日记和《蒋中正总统侍从人员访问纪录》的公开,不论是两岸民间还是史学界,对蒋的研究、评价都有所转变,甚至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史可能要重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作为一手资料两者所述内容真实             

B.蒋介石日记比口述记录更加真实

C.真实性必须由档案史料来佐证才能确定             

D.作为一手资料两者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抗日战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方法。二者都是一手资料,但未必都是真实的,所以A、B不正确;二者的真实性不一定非要与档案史料印证,如果能相互印证或与其他史料印证也可以,C不正确;当事人的日记及当时历史的参与者或见证人的口述都属于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故D正确。

     

关于下列一组近代民族工业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江南制造总局  ②汉阳铁厂      ③发昌机器厂  ④大生纱厂

A.②的出现对①发展有促进作用

B.从产品与市场的关系看,①②和③④完全不同

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是④产生的原因

D.从产生途径看,③是手工工场转化而成的近代企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大生纱厂是张謇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创办的,是实业救国的产物,C说法正确;发昌机器厂是方举赞、孙英德于1866年创办的,三年后转化成近代企业,D说法正确;汉阳铁厂属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其产品是用于交换的商品,与③④一致,故B错误,符合题意;民用企业是在“求富”的口号下,为解决军事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而创办的,故A说法正确。

     

1883年《申报》记载:“上海为通商大埠,西人之处此者最多,华人类多效其所为……至于坐马车、登轮舟,华人亦皆以为乐,甚至雪茄之烟衔于口中,弹子之房游于暇日,大餐之馆座客常满,左手持叉右手执刀,以恣大嚼者,皆华人也。……酒则香饼(槟)、茶则加非(咖啡),日用之物皆以一洋字者为佳。”这反映出

A.物质生活方面“以洋为尚”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百姓物质生活普遍西化             

D.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由材料信息得不出国人办报的结论,且《申报》也不是国人办的,B错误;由材料所述现象不能得出百姓生活普遍西化的结论,C错误;D项题干信息无从体现;由“雪茄之烟衔于口中”“左手持叉右手执刀”等信息可以看出A项正确。

     

对下面漫画所反映的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A.体现了国家利益是处理国家关系的最高准则

B.该事件是英、日在远东地区争夺的体现

C.在俄、英、法的干涉下中国成功赎回了“鱼”

D.该事件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知识。该漫画反映的是三国干涉还辽。三国是俄、德、法,它们当时在欧洲剑拔弩张,但在中国问题上又联手制约日本,故A正确,B、C错误。日本是在一战期间才独霸中国的,华盛顿会议后独霸局面被打破了,故D错误。

     

某次战役中,八路军总部按照军委指示,立即指挥所属各部,首先“在敌人的后方,特别是在其主要联络线上积极行动起来,断其交通,绝其供给……减少对正面战斗的威力”,这迫使日军不得不从前线或后方抽调相当数量的部队,维护其交通线,有效地分散了敌人正面作战的攻击力量。关于这次战役说法正确的是

A.是针对日军对根据地“扫荡”、“蚕食”和“清乡”的有力回击

B.与第一次国共合作一样,国共两党的军队进行了很好的合作

C.该战役属于太原会战的组成部分

D.爆发于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宣战之后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抗日战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由题目信息可知,国共两党进行了很好的配合,该战役应该属于太原会战的组成部分。A说的是百团大战,错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共产党没有自己的军队,B错误;1941年12月9日中国政府才对日、德、意三国正式宣战,D错误。

     

罗马法规定,在物品所有权转移时可采用“拟诉弃权”的方式,即买卖双方当事人持买卖标的物或其象征物,亲自到裁判官(法官)面前,买受人充当原告,出卖人充当被告,伪称诉讼,由原告手持标的物或者象征物,并声称:“依罗马法,此物为我所有。”裁判官则问被告(出卖人):“你对原告的主张有无异议?”出卖人不提出异议或默不作声,裁判官便裁定该物为原告(买受人)所有,买卖就告成立。这说明当时

A.罗马人买卖物品必须接受裁判官的裁决

B.罗马法中形式是决定性的因素,而内容则是次要的

C.罗马法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D.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比较完善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在物品所有权转移时可以采用“拟诉弃权”的方式,并不是必须采用,A错误;题干反映了罗马法比较注重程序、缺乏灵活与变通,说明是公民法,C、D不符合公民法的特点,B正确。

     

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共和党为了谋求连续执政,以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五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由于此事,尼克松受到国会的弹劾,于1974年8月8日宣布将于次日辞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国会是美国国家的权力核心

B.尼克松谋求连任符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规定

C.该事件是美国宪法“充满了理性精神的妥协”的体现

D.尼克松也可以解散国会,由新的国会决定其去留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美国联邦政府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代议制的特点。A不符合总统制共和制国家的特点;美国1787年宪法中没有总统可以连任两届的规定,这是约定俗成的,B错误;D是英国首相可以做的,美国总统没有此权力。该事件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故选C。

     

1911年7月14日英国《泰晤士报》刊登过这样一段话,“德国要求法兰西共和国把广大地区(这里指刚果)让出。……法国放弃它在那块土地邻近区域享有的权力,而由德国控制这一区域,这将会……使英国的北非与南非分离开来。德国当政人士……必须明白:任何一个英国政府……也不会容许在分配非洲政权时有这样大的变更!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英国要维护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利益             

B.英国联合法国对付其劲敌德国

C.英国旨在维护其殖民霸主地位             

D.英德矛盾是世界主要矛盾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前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A、B不符合题意;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D项结论。由“任何一个英国政府……也不会容许在分配非洲政权时有这样大的变更”可知C项正确。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说:“深入到这些政治上不成熟、缺乏经验的群众中去,争取他们的支持,作为其代言人。如果发生这种情形,共产党就可能发生奇怪的结果……苏俄或许会一夕之间变天,由最强大的国家沦为国际社会中最弱、最悲惨的国家。”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基辛格道出了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这是美苏关系迅速恶化的主要原因

C.这成为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             

D.这导致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解体的原因。题干反映了美国的冷战思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美苏关系迅速恶化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华约的成立。冷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故选C。

     

“民本”思想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容。回顾中外思想文化史,“民本”思想自发端之日起,便被视为国家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原君》中,黄宗羲首先赞赏了“古之人君”,如尧、舜、禹等“以千万倍之勤劳”忘我地为天下兴公利、除公害。接着笔锋一转说:“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根据材料一说明黄宗羲对儒家思想是如何批判与继承的?用史实说明这种思想对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材料二、卢梭认为,“主权既然不外是公意的运用,所以就永远不能转让,并且主权者既然只不过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自己。权力可以转移,但是意志却不可以转移。”根据这种观念,他批评英国的议会制说:“英国人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摘编自刘伟《卢梭直接民主制理论的内在困境》

(2)据材料二归纳卢梭的观点。黄宗羲的思想和卢梭的思想尽管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两者还是有着巨大的差别的,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它们的不同。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的民本思想,是党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在克服传统民本思想的内在矛盾和历史局限性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以“关注民生、保障民权、发展民主和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内容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民本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升华和体现。

——摘编自任海燕《我国传统民本思想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后在形成和发展“新民本思想”方面的体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答案:

(1)继承:主张以民为本(民本或民贵君轻);维护君主制。(批判:反对君主专制。影响: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所接受,成为反封建专制的有力武器,如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革命派反对一切君主制,并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2)观点:主权在民,主权不可转让;反对代议制,主张雅典式直接民主。不同 对君主制的态度不同。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但不否定君主制;卢梭批判封建君主制度。所推崇的政体不同。黄宗羲维护封建制度;卢梭极力反对封建君主制和贵族制,主张建立古希腊雅典城邦那样的直接民主制。对“民主”内容的阐释不同。黄宗羲不具有近代民权意识;卢梭直接打出“主权在民”的鲜明旗帜。对后世的影响不同。黄宗羲的思想仅仅是给中国后来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理论支持;而卢梭的思想不仅直接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并为后来民主共和国的发展制定了一套完整、精密的理论框架。

(3)政治: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和逐渐完善,满足了人们当家作主的愿望;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1982年修改宪法,使其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经济:实行改革开放,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文化教育:推行“双百”和“二为”方针;制定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和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建立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等。

解析:

本题考查黄宗羲的思想、卢梭的思想和新中国成立后民主与法治建设的内容。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内容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的史实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内容归纳即可;第二小问比较黄宗羲和卢梭的思想,不仅要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还要结合所学知识,否则答案要点不全面。第(3)问,紧紧抓住“新民本思想”的内涵,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回答。

     

各国经济政策往往随着国情的变化而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时,把新经济政策划分为两个时期,认为如果从1921年开始的第一个时期必须从农业开始来发展工业的话,那么,从1926年就进入了“直接工业化时期”。在这个时期,国民经济生活中的一切问题都必须从属于这个问题。

——摘编自陈榕《“新经济政策”为什么没有坚持下去》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从1926年进入“直接工业化时期”的背景。苏联工业化与西方工业化有哪些不同?

材料二、二战后的一个时期,英国奉行凯恩斯主义,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加以干预。一方面它为英国创造了短暂的繁荣;另一方面,从长期看,也给英国带来了灾难。政府开支过大,财政入不敷出,企业税收不堪重负,银根被迫一松再松,由此带来了生产停滞,物价飙升,通胀一发不可收拾。……此时撒切尔夫人站了出来,大声疾呼:英国应回归亚当·斯密的传统,还经济以充分的自由,切实保障人民工作的权利、花钱的权利、拥有财产的权利。总之,要使政府成为经济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摘编自《撒切尔夫人的“货币主义试验”》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二战后在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英国经济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撒切尔夫人是如何让英国回归亚当·斯密的传统的?

材料三

1952—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3)根据材料三归纳1952—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启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

答案:

(1)背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得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当时苏联仍是一个只能依靠国外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的农业国,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不同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西方工业化从轻工业开始;通过对外掠夺和贸易积累大量资金;市场经济体制对工业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特点: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控;私有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回归:放弃凯恩斯主义,改行货币主义政策,推行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由国家干预向经济自由主义转变。

(3)特点:中国经济整体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1952—1978年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经济基础薄弱;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封锁;“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革”等影响了经济发展速度。1978年后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冷战结束后有了有利的外部环境等。

(4)启示:经济政策或体制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实事求是;抓住机遇,不断发展;重视教育、科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等。

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的工业化、二战后英国经济政策的调整、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的情况等知识点。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苏联工业化的特点教材上写得比较清楚,西方工业化的特点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和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去推导出来。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把图片提供的信息用文字表述出来即可;第二小问,应从政治、经济等角度解答。第(4)问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