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高考 试卷 中考

赛珍珠徐志摩

发布时间:2021-07-06   来源:教育合作    点击:   
字号:

赛珍珠徐志摩5篇

赛珍珠徐志摩5篇

赛珍珠徐志摩(1)

赛珍珠的“仁爱”思想
作者:任玉稀 汪桃红
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02期

        内容摘要:赛珍珠是历史上首位通过创作以中国为背景的文学作品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赛珍珠作品中渗透的儒家思想向西方世界展现了有灵有魂的中国。赛珍珠的四部作品《大地》三部曲、《龙子》、《群芳庭》、《我的中国世界》,分别蕴含了儒家家礼中的“孝礼”、对国家的“忠义”、推己及人的“爱人”精神。而这一切又都归因于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思想。研究赛珍珠作品中的“仁爱”思想对于如何在对外文学传播中凸显中国文化精神特色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赛珍珠 儒家思想 仁爱

        赛珍珠(Pearl Sydenstricker. Buck,1892-1973)是一名美国女作家。她以中国为背景撰写的作品,真实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状况,改变了西方对传统中国形象的印象,架起了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先行者。赛珍珠因自小生活在中国,儒家思想此间潜移默化地融入她的血脉中,并影响了她笔下的作品。她在《中国的过去与现在》中提到,“早在童年时期,孔子便铸就了我的思想、行为和个性,儒家思想是我的参照标准”因此在她的作品中,无论是家庭抗争还是社会抗争,皆体现了儒家文化,而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儒家核心思想——“仁爱”。

        一.儒学中的“仁爱”的三个层面

        仁爱思想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因而具有丰富的内涵。孔子从春秋时代的大量资料中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然而孔子并未对“仁爱”下定义。至道无形,孔子对于“仁爱”的阐释在不同的环境下皆不同。但依据孔子的众多论述,由小及大、由表及里可将“仁爱”思想分为三个层面:家庭,国家,社会。

        《国语》中说到:“为仁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苏舆撰在《新编诸子集成 春秋繁露义证》中还论述道:“何谓仁?仁者,憯怛爱人。”简言之,“仁”,于内谓之“孝礼”,于社稷谓之“忠义”,于社会谓之“仁爱”。

赛珍珠徐志摩(2)

赛珍珠《水浒传》译文简评
作者:杨华
来源:《商情》2013年第49期

        摘要:赛珍珠版的《水浒传》译文翻译倍受瞩目。不但从赛珍珠译本的地位,而且还从文化角度对其身份和文化观做了简要陈述,最后从《水浒传》书名和文化词语的翻译等角度给出了例证,并对赛氏的《水浒传》翻译版本给出了客观评价。

        关键词:赛珍珠 《水浒传》 翻译 评价

        赛珍珠的《水浒传》英译本在国内学术界倍受争议。以往对其批评主要集中在译文语言表达上,认为赛珍珠的翻译是对原作的“误读”。赛珍珠的翻譯策略和她的特殊文化身份密切相关。在当时中西文化隔阂较深的情况下,赛珍珠通过这种“矫枉过正”的翻译方法,目的是真实再现中国的文化,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

        1赛珍珠《水浒传》译本的地位

        最早对《水浒传》赛译本提出异议的是鲁迅先生。他在1934年3月24日致姚克信中说:“近布克夫人译《水浒传》,闻颇好,但其书名,取‘皆兄弟也’之意,便不确…”,鲁迅的评价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初,钱歌川先生在其《翻译的基本知识》第3篇文章中,对赛译《水浒传))的技巧和策略提出了批评,并指其为“误译”。由此,赛珍珠的《水浒传》英译本受到了国内普遍的批评,认为她未能在整体上把握翻译这部中国名著。

        直至前年,国内学术界才开始重新考虑赛珍珠翻译《水浒传》中的功过得失。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3篇,分别是马红军的《为赛珍珠的“误译”正名》、李林波的《对赛珍珠中的中国英语及其文化精神》。

        2从文化角度阐述其中的原因

        第一,赛珍珠的文化身份(culture identity)。文化身份是指一个群体或个人自己承认同时也被他人承认的文化上的位置。赛珍珠的文化身份有其特殊性,她出生于一个传教士家庭,在她不到一岁时就被父母带到了中国定居传教,在美国长老会文化影响下长大;同时在中国近四十年的生活经历又使她谈吐举止、思维方式都像地道的中国人。双重的文化身份曾给赛珍珠带来困惑和痛苦,因为她无法确切地从文化上将自己定义为“美国人”或者“中国人”。

赛珍珠徐志摩(3)

浅析赛珍珠小说《母亲》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 作为一部旨在塑造中国女性形象的欧美文学作品,赛珍珠的《母亲》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这部作品采用自然主义的写作手法,细腻地描绘出一个个性鲜明、命途多舛的中国传统的劳动妇女形象,突出展现了旧中国传统妇女身上普遍存在的两重性格,即母性和妻性。这些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旧中国社会制度对女性的压迫状况。

关键词:赛珍珠 《母亲》 中国传统妇女 自然主义笔法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作为赛珍珠(pearl s. buck)荣获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之一,文学界对于《母亲》的关注一直都不及《大地》三部曲和《异邦客》,关于这篇小说的研究性论文也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除了国内翻译和出版单位对其不重视之外,更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小说内容没有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既如此,作为文学工作者的我们,就应该加强对这些研究空白的重视。本文主要就是通过对赛珍珠《母亲》中主人公的形象研究,深入探讨旧中国妇女的坎坷命运及其造成她们悲剧结局的社会根源,以此为读者展示一个更为真实的旧中国妇女形象。

一 中国传统观念的制约和母性的自然流露

《母亲》写于1934年,是赛珍珠继《大地》之后的又一篇长篇力作。相比于赛珍珠在《大地》中塑造的第二主人公阿兰的形象,《母亲》中的女主人公有了更显著的独立性。当然,《母亲》中的女主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曾经历过如阿兰那般的青春美好时光。同时,她又表现出了对于阿兰形象的一种超越。对于“母亲”的描写,赛珍珠是围绕其一生的性格和心理变化来展开的。故事着重描述了一个中国传统母亲从风华正茂、对生活充满无限热爱和追求的少女时代,逐步走向苍老、颓废、愚昧麻木的晚年的人生历程。

“母亲”的青年时代与《大地》中的阿兰有着些许相似之处。她们都有着朴实的外貌,但是“母亲”在朴实之余还多了一份生动。此外,她们身板结实,都是干农活的好手,二人的身上都散发着一股土地天然的气息。特别是“母亲”眼中散发的光亮,总是给人一股慈爱和热情的温暖。她有着同阿兰一般善良的心地,对长辈的照顾显得细腻和人性。同时,内心的平和和宽容又使她们总不厌烦婆婆的唠叨和琐碎需求。除此以外,“母亲”和阿兰都表现出对于家庭的一种责任,她们兢兢业业地操持着家中的一切杂务。同时她们聪慧的头脑和旺盛的精力,总是能将家务整理得井井有条。她们都保持着严谨的生活规律,每天都是最早一个起床、最晚一个休息,家务活全都由其一人负担。此外,她们还是丈夫耕种和收获的最好助手,她们每天心中唯一的念头就是将家庭整理得干干净净。虽然日子紧张,但是她们从没有怨言,她们就像是舞台上的演员一般,丝毫看不到精力疲惫的时候。在这一点上,“母亲”的贤惠更值得我们敬仰,她对于家务的热情好像是一种对于个人兴趣的热衷,每天忙完后心中总会存有一丝收获的喜悦。即使在丈夫离家出走后,“母亲”的悲伤也很短暂,因为一家生活的重担还需要她一个人来承担。可见,“母亲”是一个多么镇静、多么有远见和思想的中国传统女性的代表。

赛珍珠徐志摩(4)

赛珍珠《大地》的土地文化赏析

张璐;

【期刊名称】《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卷),期】2015(000)07Z

【摘要】《大地》是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一部诺贝尔奖的获奖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对于中国的农民生活进行了细致的描述,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农民对于土地的深深依恋,加深我们对中国土地文化的理解。

【总页数】2页(P.68-69)

【关键词】赛珍珠;《大地》;中国农民;美国著名作家;美国女作家;农业发展;阿兰;重农抑商;生产生活资料;神圣不

【作者】张璐;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英文

【中图分类】I712.074

【相关文献】

1.永恒的土地情思——论赛珍珠《大地》的土地文化意蕴 [J], 唐洁

2.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大地" [J], 黄燕

3.赛珍珠笔下的中国乡村生活——以《大地》为例 [J], 黄燕

4.浅析赛珍珠《大地》三部曲与茅盾《农村三部曲》中中国农民的恋土情结 [J], 李蕊

5.赛珍珠的《大地》:关于中国农民与农村的史诗 [J], 艾林(评注)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赛珍珠徐志摩(5)

赛珍珠评介

中文系2011级甲班 沈雪瑜 11359071

1、作家生平

赛珍珠(1892年6月26日-1973年3月6日),原名Pearl Sydenstricker Buck,美国(旅华)女作家。

1892年,赛珍珠出生于弗吉尼亚州西部,父亲赛兆祥和母亲凯丽都是美国南方长老会的传教士。

1892年10月,赛珍珠随父母到达中国,居住在清江府(今江苏淮阴)。她在那里长大成人,首先学会了汉语和习惯了中国风俗,然后她母亲才教她英语。所以不论是生活上还是语言上,中华文化和中国习俗都对她有着深刻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她从幼年起就在鼓励声中开始写作。

1900年,因中国北方发生义和团运动,赛珍珠首次回到美国故乡。

1902年,重返中国镇江。受教于前清秀才孔先生。

1905年,孔先生患病逝世。后赛珍珠就读于崇实女子中学

1910年,随休假的父母游历欧洲。期间,被父母送往瑞士纳沙特尔附近的一所法语学校寄读。9月,赛珍珠回到美国,并进入弗吉尼亚州林奇堡市伦道夫·梅康女子学院(Randolph-Macon Woman"s College)攻读心理学。

1914年,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并留校教授心理学。11月,返回中国镇江,接替母亲的教会工作,兼授润州中学和崇实女中英文。

1917年,她与传教士约翰·洛辛·布克结婚,婚后随丈夫迁居安徽北部的宿县(今安徽省宿州市)。在这里的生活经历成为了她日后创作闻名世界的小说《大地》的素材。

1919年,赛珍珠在南京生下了第一个小孩。由于产后并发症,远赴美国诊治,但从此丧失了生育能力。

1921年秋,她的母亲去世,赛珍珠伤感之余,整理母亲笔记佚稿,开始了处女作——传记《异邦客》的写作。年底,她劝说父亲迁居南京。自己也赴南京金陵大学教英文,后又兼任国立东南大学外文系教师。

1923年,《也谈中国》被刊登在《大西洋月刊》(1月号)上,由此,赛珍珠的中国题材的其他小说、散文开始在美国报刊杂志陆续发表。

1925年,她回到美国读书,并向纽约州伊萨卡市康奈尔大学递交论文《论西方对中国生活与文明的影响》,获文学硕士学位。

1926年,她的第—部长篇小说《东风•西风》发表于《亚洲》杂志。同年,她带着领养的三个月女婴回到中国,并继续担任国立东南大学外文系兼职教师。

1927年,北伐军进入南京,她离开中国,经上海避居日本长崎。

1928年,重返中国南京,在国立中央大学教授英文。

1929年,在金陵大学寓所,完成小说《大地》的创作。

1930年,长篇小说《东风•西风》经由约翰·戴公司(John Day Co.)出版。

1931年,长篇小说《大地》在美国出版,并引起了巨大轰动,在当时被列为畅销书。

1932年,她回美国度假一年,并获得美国康涅狄格州耶鲁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同年,小说《大地》获美国普利策文学奖。

1933年,赛珍珠把前后耗时五年翻译的《水浒传》正式出版,译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也是《水浒传》的第一个英文全译本。当时这本书在美国很是畅销,从中国杀将过去的这批“梁山好汉”,一下子就“窜”上了美国权威的“每月图书俱乐部”的排行榜。

1934年,与布克分居。同年出版长篇小说《母亲》。

1935年,她回到美国,布克向她提出离婚,离婚后她又嫁给约翰·戴公司总裁、《亚细亚》杂志主编理查德·J·华尔士,并因而进入约翰·戴公司担任编辑。此后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农庄里从事写作。同年,小说《大地》获威廉•狄恩•霍威尔斯文学勋章。

1936年,赛珍珠被选为美国文艺学院院士,并出版了纪念自己父母的传记《异邦客》、《战斗的天使》。

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同年出版了以美国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颗高傲的心》。

1939年,出版长篇小说《爱国者》、剧本《光明飞到中国》、散文集《中国的小说》。

1940年,获西弗吉尼亚州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1941年,担任《亚洲》杂志助理编辑、编辑。

1942年,赛珍珠夫妇创办“东西方协会”(Eastand West Association),致力于亚洲与西方的文化理解与交流。

1945年,辞去“东西方协会”**职务。

1946年,辞去《亚洲》杂志编辑职务,专事写作。不久,《亚洲》杂志停刊。

1949年,创办“欢迎之家”,帮助收养具有亚洲血统的美国弃儿。

1964年,为了帮助那些不符合收养条件的儿童,她还成立了“赛珍珠基金会”(Pearl S. Buck Foundation),并在美国白宮与肯尼迪总统夫妻一起接受人类特殊贡献奖。

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后,她主动支持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的专题“重新看中国”节目,并积极申请访华。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氛围,她的访华申请遭到了拒绝。

1973年5月6日,她在忧郁中逝世于佛蒙特州的丹比(Danby,Vermont),葬于宾西法尼亚州普凯西的绿山农场。应其遗愿,墓碑上只镌刻了“赛珍珠”三个汉字。

2、创作经历与作品出版情况

创作经历:

赛珍珠一生中创作了超过100部的文学作品。1922年,她开始尝试写作,1923年完成了处女作《也谈中国》并在美国发表,1930年她出版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东风·西风》,1931年她又以中国农村和农民为题材创作了小说《大地》,并因此而声名大噪,同时也招致了不少抨击。此后,她屡屡有作品发表,她的作品的体裁囊括了小说、剧本、传记、散文、儿童故事等;而作品的内容也极其广泛,但多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涵盖了女性、情感、亚洲、移民、地域和人生际遇等。

赛珍珠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作品莫过于是1931年在美国发表的长篇小说《大地》了。1932年,她因此而成为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的女性文学家,1938年她又凭此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她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同时获得了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的女性作家,也是作品流传语种最多的美国作家。在这部被瑞典皇家学院誉为“对中国农村生活”具有“史诗般描述”的作品中,她以同情的笔触和白描的手法,细致地刻画出了一系列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的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他们的农耕生活和情感世界,深刻地解读了他们的灵魂深处的人性。

1、1923年:短篇小说《也在中国》,载《大西洋月刊》1月号

2、1930年;长篇小说《东风·西风》

3、1931年:长篇小说《大地》;散文《怀念》

4、1932年:长篇小说《儿子们》;短篇小说集《发妻和其他故事》;传记《自传随笔》;翻译《水浒传》,英译本《四海之内皆兄弟》()

5、1934年:长篇小说《母亲》

6、1935年:长篇小说《分家》;长篇小说《大地之家》

7、1936年:传记《战斗的天使》;传记《流放》(或译名《流亡》、《放逐》)

8、1938年:长篇小说集《这高傲的心》(或译名《一颗高傲的心》)

9、1939年:长篇小说《爱国者》;剧本《光明飞到中国》;散文集《中国的小说》

10、1940年:儿童读物《儿童故事集》

11、1941年:长篇小说《另一种神诋:一个美国的传说》(或译名《其他的神》);短篇小说集《今天和永远:中国短篇小说集》;散文集《男女之间》

12、1942年:长篇小说《中国天空》;长篇小说《龙种》(或译名《龙子》、《炎黄子孙》;儿童读物《中国儿童的邻居》;散文集《美国统一与亚洲》

13、1943年:长篇小说《希望》(或译名《诺言》);儿童读物《水牛娃儿》;散文集《美国对我的意义》

14、1944年:剧本《孙逸仙》;剧本《中国到美国》;儿童读物《龙鱼》;散文集《精神与灵魂》

15、1945年:长篇小说《中国的航程》;长篇小说《市民》(或译名《镇民》、《城里人》);长篇小说《结婚照》;剧本《准备占领世界吗?》;剧本《发妻》;儿童读物《余南:中国的飞行儿童》;散文集《与玛莎·斯考特谈苏联》;散文集《告诉人民:与詹姆士谈群众教育运动》;编辑作品《中国的黑与白:现代中国艺术木刻选刊》

16、1946年:长篇小说《闺秀》(或译名《妇女的绣楼》)

17、1947年:长篇小说《愤怒的妻子》;长篇小说《远与近:日本、中国和美国小说集》;政论集《这是如何发生的:与阿纳·冯·普斯陶谈1914——1933年的德国人民》

18、1948年:长篇小说《牡丹》;儿童读物《巨浪》

19、1949年:长篇小说《亲友们》;长篇小说《漫长的爱情》;政论集《美国的争论》

20、1950年:长篇小说《上帝的子民》(或译名《圣徒》);儿童读物《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儿童读物《一个明媚的日子》

21、1952年:长篇小说《光辉的列队》;长篇小说《羞涩的花朵》;长篇小说《撒旦永不眠》(或译名《撒旦没有睡觉》)

22、1953年:长篇小说《家声》;长篇小说《来吧,我亲爱的》;儿童读物《改变了中国的人:孙逸仙的故事》

23、1954年:自传作品《我的几个世界》;儿童读物《约翰·杰克和他的开端》

24、1955年:儿童读物《山毛榉树》

25、1956年:长篇小说《帝国妇女》

26、1957年:长篇小说《北京来信》(或译名《北京书简》);儿童读物《***图象画》;传记作品《剥夺青年读者的权利》

27、1958年:散文作品《友谊之路》

28、1959年:长篇小说《命定时刻》

29、1960年:短篇小说集《银色的蝴蝶》;儿童读物《圣诞节的鬼魂》;散文作品《学习的愉悦》

30、1961年:短篇小说集《十四篇短篇小说》

31、1962年:短篇小说集《心儿回家及其他故事》;剧本《巨浪》;剧本《荒漠插曲》;传记作品《为了达到彼岸的桥梁》

32、1963年:长篇小说《生活牧歌》

33、1964年:儿童读物《欢迎孩子》;散文集《孩子的欢乐》

34、1965年:长篇小说《死在城堡中》;剧本《向导》;儿童读物《巨大的战斗》;散文集《他们带来的礼物:我们对于心灵衰竭所欠下的债务》;编辑作品《东方童话集》

35、1966年:传记作品《我母亲的家庭及其他》;散文作品《日本的人民》;散文作品《为了广阔的天空:旅游对话》;儿童读物《小狐狸在中间》

36、1967年:长篇小说《时当正午》;儿童读物《马克·洛克和约翰》;散文作品《给我女儿的爱》

37、1968年:长篇小说《新年》;散文作品《中国的人民》

38、1969年:长篇小说《梁太太的三个女儿》;短篇小说集《丰功伟绩》(或译名《善行》);散文作品《新的种子与其他亚洲历代故事集》

39、1970年:儿童读物《佛坛》;散文作品《肯尼迪妇女私人估价》;散文作品《我听见到的中国》

40、1971年:儿童读物《中国讲故事的人》;儿童读物《送给孩子们的礼物》;散文作品《圣经故事》

41、1972年:长篇小说《女神的等待》;散文作品《中国的过去与现状》;散文作品《公社书记》;散文作品《曾经有一个圣诞节》;散文作品《东方的烹调书籍》

42、1973年:长篇小说《全在天底下》;儿童读物《送给孩子们的礼物》;儿童读物《斯特灵夫人的问题》

43、1974年:诗集《爱的语言》;长篇小说《霓虹》;短篇小说《***故事》

44、1975年:长篇小说《东方与西方》

45、1976年:长篇小说《心灵的秘密》

46、1977年:长篇小说《情人及其他故事》

47、1979年:长篇小说《被改变的妇女及其他故事》

出版情况:

1、:John Day Co,1932。

2、:Friendship Press,1932。

3、:John Day Co,1933。

4、:John Day Co,1933。

5、:Reynal & Hitchcock,1936。

6、:Reynal & Hitchcock,1938。

7、:Crisis,1941。

8、:Triangle Books,1942。

9、:John Day Co,1942。

10、:Macmillan,1943。

11、:John Day Co,1945。

12、:John Day Co,1946。

13、:John Day Co,1949。

14、:Heritage Press,1949。

15、:John Day Co,1950。

16、:John Day Co,1952。

17、:Methuen & Co.,1953。

18、:Day,1954。

19、:John Day Co,1957。

20、:Grove Press,1957。

21、:Washington Square Press,1958。

22、:John Day Co,1958。

23、:John Day Co,1962。

24、:John Day Co,1965。

25、:Random House,1965。

26、:Simon and Schuster,1966。

27、:John Day Co,1967。

28、:Methuen,1968。

29、:Bantam,1968。

30、::John Day Co,1970。

31、:Cowles Book Co.,1970。

32、:Books for Libraries Press,1970。

33、:Books for Libraries Press,1971。

34、:John Day Co,1971。

35、:John Day Co,1972。

36、:Pan Books,1972。

37、:John Day Co,1973。

38、:Bookworld Enterprises,1974。

39、:Moyer Bell Lid,1990。

40、:Moyer Bell Lid,1991。

41、:Woodbine House,1992。

42、:Curley Large Print,1993。

43、:Moyer Bell Lid,1993。

44、:Cambridge UP,1996。

45、:New York: Cambridge UP,1996。

46、:Cultured Lotus,1999。

47、:Washington Square Press,2004。

48、:Moyer Bell Lid,2004。

49、:Pocket Books,2005。

50、:Moyer Bell Lid,2007。

51、:Open Road Media,2012。

52、:Open Road Media,2012。

53、:Open Road Media,2012。

54、:Open Road Media,2012。

55、:The Saga of a Chinese Family>:Open Road Media,2012。

56、:Open Road Media,2013。

57、:Open Road Media,2013。

3、中文翻译与出版状况

1、《生路》,述云、王玢译,现代出版社,1946年版。

2、《深闺里》,陈澄之译,上海百新书店,1948年版。

3、《赛珍珠短篇小说选译》,郭功隽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年版。

4、《大地,儿子们,分家》,远景出版事业公司,1981年版。

5、《生命与爱》,林俊德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赛珍珠短篇小说选》,林俊德译,星光出版社,1986年版。

7、《衷心的写给我的女儿》,黄成家译,暖流出版社,1986年版。

8、《分家》,远景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

9、《大地》,吴丽玟译,远志出版社,1990年版。

10、《我的中国世界》,尚营林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11、《儿子们》,钟文译,远景出版事业公司,1992年版。

12、《诚挚地爱你们》,杨皓译,桂冠图书公司,1992年版。

13、《情断北京城》,陈义和译,业强出版社,1992年版。

14、《龙子》,丁国华等译,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

15、《东风·西风》,林三等译,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

16、《群芳亭》,刘海平等译,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

17、《同胞》,吴克明等译,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

18、《庭院里的女人》,罗燕译,现代出版社,2001年版。

19、《大地》,王逢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20、《大地》,杨彤,华文纲风云馆,2002年版。

21、《庭院中的女人》,黄昱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22、《大地》,马真译,旗品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23、《大地》,王逢振译,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24、《帝王女人》,王逢振、王予霞译,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

25、《母亲》,万绮年原译,夏尚澄编译,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

26、《大地三部曲》,王逢振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4、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

1、王玉国:《赛珍珠——写中国题材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刘宏伟:《中国恋情》[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

3、郭英剑:《赛珍珠评论集》[M],漓江出版社,1995年版。

4、姚君伟:《文化相对主义:赛珍珠的中西文化观》[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晏阳初、赛珍珠:《告语人民》[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怡青:《一个真实的赛珍珠》[M],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7、陈敬:《赛珍珠与中国——中西文化冲突与共融》[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叶兆言:《走进赛珍珠》[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9、方柏林:《游走在两个世界之间》[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0、唐艳芳:《赛珍珠翻译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1、朱骅:《美国东方主义的中国话语》[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2、郝志刚:《赛珍珠传》[M],时代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13、朱磊:《赛珍珠及其作品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4、董晨鹏:《走向世界的中国与世界主义的赛珍珠》[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15、姚君伟:《赛珍珠在中国的命运》[J],《国外文学》,1994年01期。

16、姚君伟:《论中国小说对赛珍珠小说观形成的决定性作用》[J],《中国比较文学》,1995年01期。

17、姚君伟:《男权大厦里的怨恨者与反抗者--记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妇女群像》[J],《当代外国文学》,1995年08期。

18、姚君伟:《赛珍珠的多重价值》[J],《国外文学》,1997年02期。

19、刘海平:《赛珍珠与中国》[J],《外国文学评论》,1998年02期。

20、徐青:《正确认识鲁迅对赛珍珠的评价》[J],《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12期。

21、姚君伟:《赛珍珠与中英小说比较研究-——评》[J],《镇江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22、姚君伟:《传记写作要慎重对待名人之恋-——以“赛珍珠徐志摩之恋”为例》[J],《人物》,2000年11期。

23、姚君伟:《归来兮,赛珍珠——试论赛珍珠及其作品在当下语境中的意义》[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1),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24、姚君伟:《近年中国赛珍珠研究回眸》[J],《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04期。

25、芮渝萍:《女性的沉默与抗争──评赛珍珠的《大地》与《母亲》》[J],《宁波大学学报》,2001年12月。

26、姚君伟:《论赛珍珠非小说作品中的文化精神》[J],《江苏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7、姚君伟:《我们今天为什么研究赛珍珠?》[J],《江苏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28、周卫京:《赛珍珠女权主义创作意识形成探微》[J],《江苏大学学报》,2002年09期。

29、贺晓星、仲鑫:《异乡人的写作——对赛珍珠作品的一种社会学解释》[J],《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30、朱坤领:《赛珍珠的中国妇女观——对三部曲的女性主义解读》[J],《江苏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1、姚君伟:《我们今天研究赛珍珠什么?》[J],《江苏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2、顾钧:《赛珍珠与中国文化》[J],《江苏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33、姚君伟:《试论赛珍珠的历史贡献——纪念赛珍珠诞辰110周年》[J],《跨文化语境中的比较文化》,译林出版社,2004年5月。

34、徐青:《幻象与真相——论赛珍珠小说中的中国形象》[J],《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11期。

35、姚君伟:《赛珍珠与胡适》[J],《新文学史料》,2005年03期。

36、王建香、王洁群:《焦虑、寻觅与重建:赛珍珠的文化身份》[J],《江苏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37、徐青:《赛珍珠小说对乡土中国的发现》[J],《江苏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38、高鸿:《赛珍珠三部曲里的中国形象》[J],《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04期。

39、姚君伟:《赛珍珠文化相对主义思想溯源》[J],《南京师大学报》,2005年06期。

40、姚君伟:《关于赛珍珠非小说的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41、朱坤领:《赛珍珠与后殖民主义》[J],《江苏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42、姚君伟:《巴金、朱雯与赛珍珠》[J],《新文学史料》,2007年01期。

43、姚君伟:《我们今天怎样研究赛珍珠——从中国赛珍珠研究现状谈起》[J],《江苏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44、姚君伟:《让赛珍珠走进课堂——硕士研究生课程“赛珍珠研究”介绍》[J],《江苏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45、唐艳芳:《时代背景与译者主体的互动——论赛珍珠英译选材的主体性》[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46、韩传喜、朱顺:《大地上的异乡者——重评赛珍珠的》[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年06期。

47、叶旭军:《赛珍珠中西文化和合思想探究》[J],《江苏大学学报》,2008年07期。

48、姚君伟:《赛珍珠在中国的接受》[J],《江苏大学学报》,2008年11期。

49、张子青;《永恒的赛珍珠:对一个伟大作家褒贬不一的初探》[J],《外国文学》,2009年03期。

50、张志强:《后殖民翻译理论观照下的赛珍珠译本》[J],《中国翻译》,2010年02期。

51、董琇:《赛珍珠以汉语为基础的思维模式——谈赛译》[J],《中国翻译》,2010年03期。

52、徐青:《赛珍珠《龙子》中的乡土中国》[J],《南开学报》,2010年05期。

53、李恩亮:《沉默中的抗争——从权力话语解读赛珍珠中的阿兰》[J],《译林(学术版)》,2012年08期。

54、苏俊:《浅析赛珍珠小说的跨文化叙事》[J],《作家》,2013年03期。

国外:

1、[美]保罗·A·多伊尔:《赛珍珠》[M],张晓胜等译,春风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2、[美]彼德·康:《赛珍珠传》[M],漓江出版社,刘海平、张玉兰、方柏林、江皓云译。

3、艾迪维娜·彭达维斯,克里斯蒂娜·圣克莱尔:《游走在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4、希拉里·斯珀林:《埋葬尸骨:赛珍珠在中国》[M],Profile Books Ltd,2010年版。

5、[英]希拉里·斯波林:《赛珍珠在中国:埋骨》[M],重庆出版社,张秀旭、靳晓莲译,2011年版。

(2)前人观点总结

赛珍珠的作品发表后,不论是在美国还是中国,都并未获得太大的赞誉。

美国著名诗人弗罗斯特说:“如果她(赛珍珠)都能获奖,那么谁也能获奖”;大作家威廉·福克纳更是明确地声称,他宁可不拿诺贝尔文学奖,也不愿意与“赛中国通夫人”为伍。

而在中国,除了少数几位学者如叶公超、林语堂、老舍等对赛珍珠持支持态度外,大部分学者都持批判态度。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她鲜明的**态度,导致她的作品在五六十年代被批为禁书,这就导致了她被长期地回避和忽视;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思想浪潮袭来,人们才逐渐开始客观对待赛珍珠的作品,并逐步挣脱了历史误会强加的沉重的负荷。国内赛珍珠作品集、评论集开始出版,赛珍珠研讨会,研究会开始在国内研讨交流,并逐渐形成赛珍珠研究文化热潮,因此这位长期被忽视的作家也愈来愈受到国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1、由稚吾:作为《大地》启明书局版的译者,曾写过一篇言辞比较尖锐的《译者小引》。在他看来:“平心而论,象这样一部作品在纯艺术的观点上,不应当能博得这样的虚名。而今竟能如是,这大部分还是我们这个东方大国的神秘,被暴露了一部分的缘故。假使说这部作品有其客观价值,其客观价值就在这一点。但说起暴露来,有些地方又暴露得过火,失去真实;还有些地方,因作者太迷恋于中国的旧章回小说,其描摹处和想象处,觉得太古典了些。也失却真实。”

2、朱雯:以笔名司马圣发表《我对的感想》的文章,认为“赛珍珠的小说,平心说一句,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尤其是对于中国人和事的描写,简直浅薄得可笑。她在《大地》中描写的中国农民生活,虽然可以‘向西方人买卖野人头’,而给我们自家人读了,总看得出许多破绽来。”他认为赛珍珠之所以能轰动全美国、发大财、获得诺贝尔奖,大概就是因为“她是一个西方人,所以这一点认识,仿佛已够使读者的敬佩。”

3、祝秀侠:《布克夫人的——一本写给高等白种人的绅士太太们看的杰作》是中国大陆第一篇赛珍珠的评论文章。作者在其中对《大地》中写花旗国的修女给中国人力车夫、乞丐的钱要比中国本国人多等细节很不满,认为这是粉饰现实,是在“迎合侵略者的自尊心,去麻醉被侵略的大众。”作者提到美国红十字会会长说1931年秋中国发生大水灾,美国的赈款最多是因为《大地》的故事感动了美国人时,她说:“可是我们并不怎样表示感谢,如其这是认为布克夫人对中国难民的大功勋, 那是很浅溥可笑的。”

4、巴金:他对赛珍珠也持厌恶的态度,他在《鲁迅风》上曾坦率表白“我从来对赛珍珠没有好感……她得了诺贝尔奖金以后还是原来的赛珍珠。”所以,当曾经认为赛珍珠何足道哉的朱雯受商业利益的鼓励而加入抢译《爱国者》的队伍,并一改初衷,吹捧这本书时,巴金拍案而起,质问道:“我不明白赛珍珠女士的《爱国者》为什么会被中国(上海)作家和出版家注意。我更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文化人’抛开别的更有意义的工作,抢着翻译一本虚伪的书”。

5、鲁迅:1932年,中译本《大地》出版,鲁迅读后评论“先生要作小说,我极赞成,中国的事情,总是中国人做来,才可以见真相,即如布克夫人(笔者按;即赛珍珠),上海曾大欢迎,她亦自谓视中国如祖国,然而看她的作品,毕竟是一位生长中国的美国女教士的立场而已,所以她之称许《寄庐》(笔者按:《寄庐》系美国女作家诺拉·沃恩所作),也无足怪,因为她所觉得的,还不过一点浮面的情形。只有我们做起来,方能留下一个真相。”他认可赛珍珠是爱中国的,也承认她对中国有所了解,只是不如中国人自己了解得深刻。至1934年,鲁迅又对赛珍珠在翻译《水浒传》为英文时,将其改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事情提出了非议,他认为“山泊中人,是并不将一切人们都作兄弟看的”。鲁迅这些评论,当然也和他谈论其他问题一样,极为深警精辟,非一般人所能及,不过也只是顺便提及,并非专论。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鲁迅对赛珍珠的看法,似乎有所转变。他在1936年致日本友人增田涉信中,已考虑到对赛珍珠的评价中可能存在的不妥。只是由于鲁迅先生健康日下,已无时日和精力再顾及这一问题,从而使后人产生“鲁迅对赛珍珠其人其文均无好感”的简单印象。简单印象又被简单推定为结论,在历次****中被人用以推波助澜,遂使赛珍珠及作品在解放后的中国长期遭到禁锢、抨击的命运。鲁迅对赛珍珠的并无恶意的微辞,自然也成为各类文章讨伐赛珍珠的利器。

6、茅盾:他在《给西方的被压迫大众》一文中批评赛珍珠的小说歪曲了中国农民的形象。

7、胡风:他说《大地》的内容“是被一个略带架空色彩的故事贯穿着的”,他认为赛珍珠把握不了中国农村的经济结构,不能揭示中国农民悲剧命运的根由,忽略了中国与帝国主义间的矛盾,而去美化外国人。所以,胡风得出结论说:“《大地》虽然多少提高了欧美读者对于中国的了解,但同时也就提高了他们对于中国的误会。”

8、徐迟:他在《纪念赛珍珠》一文中写道:“我认为长久以来,我们对这位可敬可亲的朋友是不够朋友的,我们这里有敬佩她的人,也有一些人物对她毫不热情,非常冷漠,出口恶言中伤,使她感到不明不白,伤心和痛苦,而后逝去了”。徐迟以一个正直作家的胆识率先提出了对于赛珍珠需要重新正确公正评介问题。为以后赛珍珠文学研究,赛珍珠热开了先河。也为我们国人以后直面历史,敢于直言建立了勇气。

9、高鸿:赛珍珠自以为她的作品构建出了客观的“中国形象”。但事实上却是主观地在跨文化语境下对中国的“社会集体想象物”。她的笔触并没有摆脱异国文化的束缚。这种“异国形象”不仅是描绘异国的现实, 更是注入作者所在国的民众对异国的一种“集体性想象”或总体认识,所以,异国形象是包含了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的双重文化投射。因此异国形象是被文学化和社会化了的对异国的总体认识,它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客观。而赛珍珠所塑造出的“中国形象”和“中国社会”也是带有她本人的“美国情结”的关照。

10、苏俊:赛珍珠的小说融合了中西方的双重视角,在这种特殊的维度下,她将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也将西方文化引入了中国。小说虽然叙述的是发生在中国的故事,但一定会有对外国的人和事的描写,因此以中国人的视角观察外国人是其小说的一大特点。作者本身文化融合的身份也注定了故事叙事角度兼具两种文化特征。

11、顾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赛珍珠热爱中国文化甚于热爱中国,特别是当她离开中国回到美国以后更是如此。在回国多年后赛珍珠这样阐明她“时常想念中国的原因”:“那是因为我在里找不到一点哲学。我们的民族有自己的教义和思想,也不乏偏见和信条,只是没有哲学。或许,哲学只能为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民族所拥有。”

12、王建香、王洁群:在文化上,赛珍珠认同自己的中国身份,但中国人并不认同她;她的美国血统决定了她的美国身份,而美国却没完全接纳她。她不能像一般人那样拥有单一而又确定的文化身份,因而内心里总有种无家可归的焦虑。她终生都在寻觅和重建自己的文化身份:一个中西文化的融合者、沟通者。这正是她从事写作和中西文化交流工作的强大心理动力。文化身份的形成有三个因素,即表面特征、心理构成和文化形象。具体到赛珍珠这里,表面特征是吃中国菜、说中国话、读中国书、与中国人交朋友这些外在文化特征,它是构成文化身份必不可少的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心理构成是指文化身份被内在地构造出来的因素,也就是主体的自我认同。显然,赛珍珠在这个层面上也倾向于认同中国文化身份。但是要完成文化身份确认,还取决于文化形象,即外来者对主体的选择、诠释和评价方式,也就是外部环境对主体的认同,而让赛珍珠内心产生焦虑的正是这种文化形象。同样,她的美国文化身份也无法确认。赛珍珠最初的美国印象来自于母亲。母亲在她小时候就给她讲美国故事,教唱美国歌曲,按照美国学校的课程要求安排她的基础教育。赛珍珠自己也在课余阅读了莎士比亚、狄更斯、马克·吐温等西方经典作家的作品,并终生喜爱狄更斯。在家里,父母一直保留着美国式的生活习惯,全家靠着蒙哥马利·沃德邮购商品目录与美国发生现实的联系。在幼年的赛珍珠心里,美国是完美而遥远的。她说:“美国只在梦中才有。我的现实世界是亚洲,更确切地说是中国”。

13、郭英剑:赛珍珠的作品不同于西方文化中的殖民主义,赛的创作关注处于变革中的中国,她的意图是“要将中国和东方如实地反映出来,她企图全方位地反映中国(乃至东方)的现代社会”。赛运用了东方主义的话语,将中国和东方融入世界之中,“并以此来消解西方权威。她对中国、东方本土文化的关注,就是要打破西方人的神话与梦幻,还庐山以真面目”。赛“叙述了‘东方’——中国的话语,陈述了东方古老中国自己的文化言说”。

14、张子清:赛珍珠的小说“除了写中国的人和事之外,最大的特色是具有中国式的说书或章回小说的浓郁味,而且遣词造句很少令人感到是西化,虽然满篇是英文,相反倒有明显的汉化,如同我国放映西方电影或电视,中国高明的配音演员纯熟地掌握了洋腔洋调,使观众在观看画面时不知不觉感到是洋人在讲话,尽管他们说的是汉语”。赛在创作这些作品时,“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从中国人的视角观察中国和世界,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心理、愿望、喜恶、情感和情络……显示了跨文化创作的可能性”

15、应锦襄:他从异质文化的交流以及跨文化作品的立足点角度认为赛的作品代表了殖民主义的文化,是对其叙述客体(中国人)的误读。“两种异质文化的交流,也就是一种本土化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这种外来文化往往是从具实际意义的表层文化进人。衣饰、食用、器物总是先被接受的,词语作为实物符号,也必须随之而人,然后逐渐进人高层次文化形态。”而“吸收异质文化的民族文化总有自己生存发展的机制,它能吸收,也能排斥。不论如何与异质文化相合,它总保存着自己的文化个性。在民族文化中,必有一个本质核心,是无法进人,无法剥夺、无法消解的”。“也就是说,每个个体都无法摆脱自己身心中存在的这一核心。不管对异质文化何等仰慕,他始终是一个异质文化的‘他者’,即使是对异质文化有广博精深的研究的学者,他只有承认自己是他者,方能获得真正的立足点,客观地阐释他认识的异质文化。如果他竟认为他已经投身人内,不是他者而是自身,他就失去了阐释这客观异文化的能力。”赛珍珠的“《大地》却可以说是对她所叙述的客体(即中国农民)的整个误读”。因为赛受到了“作者自身的文化语境”的束缚。“《大地》是一个现象,是主客体之间文化差距所造成的误读现象。误读现象当然是跨文化阐释中常见,甚至是不可避免的。而《大地》所体现的问题是主体未能认识其本身与客体的差距,她误以为已经真正投人而且掌握了客体,也就是说,她误读了那异文化无法进人的核心,以至这种‘误读’所作的阐释将完全失去认识意义。”

16、海尔德·艾赛克斯(HAROLD ISAACS):在他的作品《我们里的烙印》一书说,他曾深入采访过的五十年代的美国政府、新闻、商界等要人们,他们都深受赛珍珠笔下刻画的中国人物的影响。尤其神奇的是,尽管经历过抗美援朝、越南战争和“**”,美国百姓对中国人民的良好印象居然从来就没有改变过。这不得不归功于这位超前女性对中国的杰出贡献。

5、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赛珍珠的中西文化身份和视角对中国社会的解读与误读

2、西方视角以及男性话语权主导下的中国妇女的形象

3、英译本《水浒传》中的语码转换所包含的异国文化意蕴

4、赛珍珠在旧中国与新中国的不同待遇及其历史原因

5、赛珍珠的作品对近代西方观念里的中国形象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czhuihao.cn/gaokao/156695/

《赛珍珠徐志摩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阅读

开展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总结报告范文(通用3篇)

开展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总结报告范文(通用3篇)

“公安”一般称为“人民公安 "(英文:People sPublicSecurity),在中国一般称为“公安”的警察特指的是公安机关中的人民警察。“公安警察“是维护国家与公民安全的人民警察,简称“公安民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开展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总结报告范文(通用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4-04-28
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作总结报告范文三篇

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作总结报告范文三篇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作总结报告范文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4-28
县退役军人事务局2022年平安建设工作总结报告(锦集3篇)

县退役军人事务局2022年平安建设工作总结报告(锦集3篇)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县退役军人事务局2022年平安建设工作总结报告(锦集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4-28
2022年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作总结报告范文(精选3篇)

2022年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作总结报告范文(精选3篇)

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达标创建工作中,我市坚持稳步推进,分步从培训、摸底、施策三项基础性工作做起,努力围绕“创建标准基层掌握、支部底数清楚明白、实施方案简洁明了”的目标,为下一步达标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作总结报告范文(精选3篇),欢迎品鉴!
2024-04-28
意识形态工作情况总结报告范文(精选六篇)

意识形态工作情况总结报告范文(精选六篇)

意识形态,哲学范畴词汇,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也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意识形态工作情况总结报告范文(精选六篇),欢迎品鉴!
2024-04-28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惠好考试网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