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C

     

随着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央巡视组巡视地方工作已全面展开(见图5)。下列古代官职与其职能相似的是

图5

A.秦御史大夫                                B.西汉刺史    

C.宋三司使                                 D.明布政使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B

     

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一种无法远航的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此规定是为了

A.严禁商人下海贸易                  B.限制沿海对外贸易

C.减轻百姓造船负担                  D.规范船只制作标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B

     

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无为而治       B.厚古薄今     C.强调制度与秩序      D.兼爱非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C

     

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改革满清传统的等级服制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审美观念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辛亥革命

B

     

恩格斯曾指出:“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这亿万人口的旧体系完全摧毁。”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战争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中国的腐朽落后状态必然导致战争失利

C.战败后的清政府将对欧洲国家全方位开放

D.战争必然使中国变革统治体系和对外开放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D

     

下图所示为中国近代前期先后出现的两种工厂组织结构简图,从图6到图7的变化说明近代工厂

图6

图7

A.生产分工更加细密                  B.管理体制趋于科学

C.未能摆脱封建性质                  D.工人地位低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B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抗日战争

D

     

“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万民法部分继承了公民法的内容                B.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

C.公民法涉及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D.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D

     

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了著名的货币数量方程式,即“PT=MV”(分别代表价格、交易的商品总量、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在T和V比较稳定时,该方程式能够用以解释

A.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              B.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C.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              C.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衰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开辟新航路

C

     

钱乘旦的《英国通史》载:“到光荣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也就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并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材料中“合适的政治环境”主要指当时英国

A.王权受到一定限制                          B.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工业资产阶级控制议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B

     

“科学革命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撩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此处“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是

A.伽利略      B.牛顿        C.达尔文   D.爱因斯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物理学重大进展

B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历史上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

材料一 

自春秋到清末,黄河水道有六次重大的变迁。

第一次于周定王五年,黄河在宿胥口决水,……经河北省盐山县入海。

第二次于王莽建国三年(距第一次改道672年),黄河主流迁徙至魏郡,经济南到千乘。

第三次于宋仁宗庆历八年(距上次改道977年),由于商胡决河,河水溃决造成新的河床,从而分成东、北两支。……有时北流开而东流闭,有时则东流开而北流闭。

第四次阳武故堤溃决,时为金章宗明昌五年(距上次改道146年)。此时黄河大半之水经由泗水而进入淮河,此时北流仍通。

第五次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距上次改道95年),此时会通河成,河水往南,北流已微,到明代宏治中,至是黄河之水全由淮河所承受,北流遂绝。明人防黄河北流,如防大盗,强制黄河向东南流,遂使黄河水患无法消弭。

第六次清咸丰三年时(距上次改道566年),黄河在河南省兰封县西北的铜瓦厢溃决,再改道北徙,从济水入海。……此后即无大水灾发生,证明黄河应向北流才对。

                                                   ——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时期

治理黄河概况

春秋战国

黄河下游普遍修筑堤防。

西汉

专设“河堤使者”等官职,沿河郡县长官都有防守河堤职责,专职防守河堤人员,约数千人,河防工程已达到相当规模。

东汉

王景治河,修渠筑堤,疏通游积。

魏晋之际

对黄河进行过两次较大的治理。

唐代

在尚书省工部之下设水部,地方官员都有治河修守的职责。

北宋

设置都水监,专管治河,朝廷重臣,多参与治河方略的争议,开展机械浚河。

元代

贾鲁治河采取疏、浚、塞并举的技术。

明代

以工部为主管,总理河道直接负责,沿河各省巡抚以下地方官吏都负有治河职责。

清代

河道总督权限更大,直接受命于朝廷。堤防修守及管理维护技术有长足进步,涌现了以潘季驯、靳辅为代表的一批卓有成效的治河专家。

                                                   

——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材料三  元末黄河屡屡泛滥,“黄河暴溢,水平地深二丈许,北决白茅隄”。短短一个月时间,“又北决金隄。” “民老弱昏垫,壮者流离四方”。元朝政府疏浚黄河大量征用民工,加之艰苦的劳役以及监督修河的官吏贪污作弊,任意克扣民工“食钱”,致使民工挨饿受冻,群情激愤。北方白莲教决定抓住这一时机,发动武装起义。                            

——《历史上的那些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历史上黄河水道变迁的特点以及黄河水道变迁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上黄河水道变迁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3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综合运动

(1)特点:次数多时间长;黄河改道多发生在宋代以后;主要发生在下游地区;既有自然改道也有人为改道;以北流为主;

原因:自然因素:黄河泥沙含量大;洪水量;中游地区的植被不断遭到破坏

人为因素:为解决人多地少矛盾滥砍滥伐;政治中心东移;经济重心南移;军事需要人为决堤;

科技水平制约,防洪标准低。

(2)经济:严重影响了下游地区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的正常进行,给沿河民众造成深重灾难,对社会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社会:人口迁移;社会动荡不稳;破坏生态环境;

科技:“河防”成为历代要务,水利技术不断进步,相关的漕运灌溉等水利事业渐次兴起;

政治:改善吏治,兴邦治国。

     

(12分)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

费正清

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中国近代史》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剑桥晚清史》

 

从材料中选取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要求:重点解读一个观点,观点明确,史实全面准确)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侵略与反侵略斗争综合运用

(1)观点一:认为西方国家和俄国是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的主要根源。

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和西方国家通过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扩大经济侵略,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10分)

评:该观点是民族主义角度(或民族危机、侵略与反侵略、革命史观),但忽视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内部原因。

(2)观点二:列强侵略中国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西方国家在入侵中国的同时,既推动中国融入世界,也传播了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10分)

评:该观点是全球化角度(2分)。(或近代化角度或文明融合角度也可得分)但不应美化侵略,殖民有功。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皇帝诗三首

《滇平》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未襟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瀚海》

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摘自张玉书、张英等《御制诗集》

材料二 同胞们,只要你们还有一点尊严,只要你们承认自己是世代相传的高尚传统的后裔和维护者,你们不支持不合作运动就是违反宪法,同这样一个变得如此非正义的政府合作就是违反宪法。我不是一个反英主义者,不是一个反不列颠主义者,更不是一个反政府主义者……只要当政府保护你们自尊心的时候,合作才是你们唯一的职责。同样,当政府不但不保护你,反而剥夺你的尊严时,不合作就是你的天职。这就是不合作之真谛。

  ——摘自甘地《论不合作》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涉及的主要历史事件。(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甘地不合作主张的主要特点和本质特征。(4分)并从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康熙的政治行为和甘地的政治主张。(5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物历史专题

(1)事件:平定三藩的叛乱;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的叛乱。(6分) .

(2)主要特点:运用非暴力反抗方式进行反种族歧视的斗争。(2分)

本质特征:反抗英国在印度野蛮的殖民统治,谋求印度的民族独立。(2分)

评价:康熙的政治行为打击了分裂势力,维护了民族的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3分)甘地的政治主张是从道德上、从个人解放的角度,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他利用传统的宗教形式宣传民族主义,对印度民族民主运动实现了重大突破。(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