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第一卷·2015年安徽高考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A卷)

一代代的徽商在几百年的商品经营中,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响当当的“老字号”招牌,如谢正安创办“谢裕大”,其制作的“黄山毛峰”誉满天下;胡云龙创办“祁红”茶号;吴鲁衡创办的“吴鲁衡罗经店”;胡椿创办的“胡玉美”等。材料反映我国古代徽商(    )

A.重视文化教育   B.重视经营之道   

C.重视品牌塑造   D.打造百年老店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C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一直拒绝与西方国家互派常驻使节。直到1876年8月,清政府在英国伦敦设立了第一个驻外使馆,并向该国派驻了首任全权公使郭嵩焘。然而,郭嵩焘这次出使之旅自始至终承受了巨大压力和非议,最终使他以失败而归。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国人天朝上国的观念              B.郭嵩焘出卖国家主权               

C.郭嵩焘不懂近代外交               D.国人华夷观念的改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鸦片战争

A

     

“自从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而中国在甲午战争的失败则无可否认地证明了自强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下列主张与此背景下产生的变革思想比较一致的是(    )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国之天元……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

C.“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

D.“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维新变法

C

     

右图“滑稽魂”漫画,为民国初年画家周慕桥所绘。画中人物手拿一杆旱烟枪在楼梯口对着电灯泡,仿佛在说:“取个火吧。”漫画的内容反映出(    )

A.民国初年电灯已经在中国普遍使用

B.当时的民众生活深受西方科学影响

C.清末民初的广大民众生活贫困落后

D.民众接触西方文明时出现认知反差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D

     

下面两幅图均由《中国近代经济史 1927-1937 中册》(P829)中相关内容整理。二者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纺织产业结构变化        

B.洋纱几乎垄断农村市场

C.农村自然经济依然强势                    

D.民族纺纱工业发展艰难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A

     

1978年7月,中国政府停止了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无偿援助;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我国外交政策的一系列微妙变化表明(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当时我国外交逐渐摆脱僵化的意识形态的束缚

C.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直接影响中国的外交方针   

D.中国不再对其它的社会主义国家给予无偿援助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B

     

1992年春天,88岁高龄的邓小平再一次到南方视察并发表谈话,他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可采用的最适合文章标题是(    )

A.《扭住中心不放》   B.《评“左”比右好》  

C.《与火箭争速度》   D.《真理标准只有一个》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A

     

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论据与结论对应,没有此类错误的是(    )

 

论据

结论

A

雅典民主制度的产生与海洋有密切关系

海洋国家必然产生民主制度

B

《理想国》是古代雅典的一部优秀哲学著作

古代雅典的哲学世界领先

C

西方的律师制度、陪审制度以及许多司法原则都起源于罗马

罗马法对近代西方的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D

伏尔泰非常推崇孔子和中国儒家思想

启蒙思想家普遍欣赏儒家文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C

     

以下是一学者就某主题所列举的提纲。由此可得出并合乎该主题的结论是(    )

A.哥伦布远航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B.地理大发现密切了文明间的关系

C.印第安文明曾经引领世界发展    

D.西方殖民导致了印第安文明的毁灭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D

     

右图是苏俄(联)1913年—1937年工业产值变化示意图。下列对1932—1937年工业发展程度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结果   

B.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

C.是一五计划的重要成果

D.苏联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

D

     

民国时期国难频发,在民族主义思潮的启发下,历史教科书编纂者们发挥了西方传教士以及西方部分学者的论述,把“四大发明”之说引入到历史教科书知识谱系中,以振作民族精神。这表明(    )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真实是历史的本质 

C.历史就是与时间对话   D.史观是史学的灵魂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师夷长技”

A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而丞、监亦欲为利,则何以相禁?故恃丞、监而治者,仅存之治也。通数者不然也。别其势,难其道,故曰:其势难匿者,虽(盗)跖不为非焉。故先王贵势。”“故治国之制,民不得避罪,如目不能以所见遁心。……夫利异而害不同者。先王所以为保也。故至治,夫妻、交友不能相为弃恶盖非,而不害于亲,民人不能相为隐。上与吏也,事合而利异者也。”

——《商君书·禁使》

材料二、孙中山把选拔官吏看作关系国家性质和命运之大事,因此,他在“五权宪法”中,将选官考试单列为之一权,即立法、行政、司法、弹劾、考试五权。每个权都是独立的。在五权之中,孙中山最重视的是考试权。他说:“国家用人行政,都要照宪法去做,凡是我们人民的公仆,都要经过考试,不能随便乱用”;不懂政治的人都想做官,弄到弊端百出,人民非常怨恨。因此,用严格考试制度选拔官员,是“五权宪法”的重要内容。他认为“尚公去私,厥惟考试”,“整饬吏治,唯有举行官职试验,以合格人员分发各省,以资任用”。

——整理自《辛亥革命资料》

材料三、中国需要“市场经济”,更需要“从严治吏”。关健是党要管党,把好选用干部关,完善选人用人管人制度,其实建国以来有很多好干部榜样,例如 :焦裕禄,王进喜,陈永贵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整饬吏治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在其变法实践中的表现。(10分)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孙中山整饬吏治思想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这一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1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当前完善“选人用人管人制度”的必要性。(6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思想:设监察官也难以防止官吏贪腐;鼓励民众告奸,加强监督。(4分)

表现:坚持法,主张轻罪重罚;奖励告密,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按政绩予以奖惩。(6分)

(2)不同:把官吏选拔权提升为国家大权之一;选人、用人应遵从宪法,服务于人民;把严格考试与官职试验相结合。(6分)

主要原因:吸取近代欧美国家民主政治实践的不足;继承和发展西方的分权制衡思想;中国古代科举选官传统的影响。(6分)

(3)必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充满无数的诱惑,党和政府对领导干部的选用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完善选人用人管人制度,做到规范运作,阳光操作,可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度,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形成;“选人用人管人制度”问题,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6分,答出两点且言之有理即可)

     

教育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振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进行工业革命,机器化大生产有条不紊地铺开,这极大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工业现代化需要大量具有专业技术和技艺的工人和职员,这方面需要教育的支持,而教育的兴旺有赖于国家的支持和协调,因此随着工业资产阶级直接参与政权,英国政府一反以往由教会和慈善团体办教育的态度,转而从1833年起自主着手兴办教育。

——谢放主编《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美国政府于1983年4月发表《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报告称:“我国一度在商业、工业、科学和技术上的创造发展无异议地处于领先地位,现在正在被世界各国竞争者赶上。”教育问题“关系到美国的繁荣、安全和文明……我国社会的教育基础目前日益增长的庸庸碌碌的潮流的腐蚀,它威胁着整个国家和人民的未来……其他国家正赶超我们的教育上的成就。”自从该报告发表以来,教育改革已被美国历届政府列为国家优先重视的战略目标。

——陈文海《中外教育发展史》

材料三、从1956年春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前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遭遇了曲折发展的阶段,主要是阶级斗争纲领开始渗入教育领域。……1981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齐鹏飞《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依据材料一说明英国兴办教育的主体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10分)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重视教育改革的背景?(10分)

(2)依据材料三说明我国教育方针发展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上述方针的原因。(8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教育的发展

(1)兴办的主体:由教会和慈善团体办教育到由英国政府自主办教育。(4分)

原因:工业革命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需要加快发展教育;工业资产阶级逐步掌握政权,为教育发展提供政治的支持。(6分)

背景:保持美国的领先地位;面临世界各国的竞争;保证国家安全;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政府的重视;美苏争霸;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答出5点得10分)

(2)变化:由教育与阶级斗争相结合到教育为培养新时代新人与人民及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2分)

原因:“左”的错误的发展;人们对社会的主要矛盾认识的失误,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十一届三中全全的召开,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开放方针的确立;拨乱反正工作的开展等。(答出三点得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