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某重点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编辑(jí)     客栈(zhàn)   连累(lèi)     脉脉(mò)含情

B.笙箫(shēnɡ)  芜杂(wú)    青荇(xìnɡ)   针砭(biān)时弊 

C.纤(xiān)细   煤屑(xiào)     吮(yǔn)吸    蓊蓊郁郁(wěng)

D.馄饨(dùn)   怂(sǒng)恿   滂沱(pāng)   面目可憎(zèng )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字音考析

BA项中的“累”读lěiC项 煤xiè shǔn吸,D项中的“饨”读tún“憎”读zēng )

     

下列词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掂记     熹微      没精打采      舐犊情深

B.斑斓     咀咒      不胫而走      藕断丝联                                              

C.盘桓     惊蛰      战战兢兢      皓首穷经

D.船棹     回溯      谈笑风声      刚健质朴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字形考析

CA项 掂---惦,B项 咀--- ----连,D ---

     

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近年来,内地作家 _____ 沿海地区,写出了不少以市场经济为题材的好作品。

(2)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不久就         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3)元旦晚会上,老师和同学们再三邀请她登台表演,而她     嗓子不好,怎么也不肯唱。

      A.作客    消失   推托      B.做客   消失   推脱

        C.作客    消逝   推托      D.做客   消逝   推脱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词语运用

A( 作客---寄居在别处 ; 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消失---后面一般跟具体的事物 ; 消逝---后面一般跟抽象的事物 。推脱-----推卸责任 ; 推托----借故拒绝)

     

下面一段文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品一夜之间便洛阳纸贵。购书中心开门十分钟不到,上百本莫言作品存货被一扫而空。莫言是我国著名作家,获诺奖之前已经蜚声海内外,可是在获奖之前,他的作品湮没于众多包装得美轮美奂的书籍当中,无人问津。对于因得奖而引发的抢购、阅读莫言作品热潮,莫言很不以为意,他说:“我不希望出现所谓的‘莫言热’,即便有,也希望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冷却下去。大家该干嘛就干嘛。”

A.洛阳纸贵     B.蜚声     C.美轮美奂     D.不以为意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词语运用

CA洛阳纸贵,晋代左思《三都赋》写成以后,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因此涨价了。指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B蜚声,指的是扬名。C“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高大;:多。这个成语只能用于房屋,不能用于其他事物。D“不以为意,指不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这与后面莫言的表达都表现了莫言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嫦娥一号”的升空,对“嫦娥一号”及深空探测的热情被迅速点燃。面对这种热情,几位系统老总表现出异常的冷静。

B.我市作为全省医疗制度改革首批16个试验点,所有人都加入了合作医疗。

C.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部门的主要领导,办任何事,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具有民本思想,处处为人民服务。

D.有消息称,教育部目前正酝酿对严格的小学入学年龄规定“松绑”,在学位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接收将满6周岁的儿童入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病句考析

DA. 主语残缺。对“嫦娥一号”及深空探测的热情被迅速点燃应加主语“公众”或“世人”; B.将“16个试验点”改为“16个试验点之一”;C.句式杂糅。将“从”改为“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6.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应该是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务与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6B (原文说“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因而“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错,还强加因果)

7A (西方古代艺术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

8C (“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文中无据,可参考D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9.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扣舷而歌之       歌:动词,唱。

B.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美貌女子。

C.苏子愀然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D.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享有。

10.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扣舷而歌之     倚歌而和之 

B.其声呜呜然     何为其然也

C.苟非吾之所有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D.东望武昌       顺流而东也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客悲”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②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④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⑤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⑥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A.①③④⑤  B.②③⑤⑥  C.②④⑤⑥   D.①③⑤⑥

12.下列对文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与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作者以水、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D.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如“非吴之所有”;该取的就取,如“清风、明月”。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9.B10.A11.D12.A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秋后作者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

⑴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⑵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妙处。(4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⑴清澈(1分)喜清厌浊(喜欢清新的大自然,厌恶混浊的帝京),或答清寂之中有含空悲孤寂的情怀。(3分)

⑵①衬托: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的更清;②比喻:运用比喻手法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上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给人以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之感。(手法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如答“对偶”“设问”言之成理也可得1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氓》

②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短歌行》

③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归园田居》

④或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兰亭集序》

⑤纵一苇之所如,               。《赤壁赋》

⑥寄蜉蝣于天地,               。《赤壁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名言名句

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②慨当以慷,忧思难忘③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④悟言一室之内 放浪形骸之外⑤凌万顷之茫然⑥渺沧海之一粟

     

根据下面文段提供的信息,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2字)(4分)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关莫言作品是否该入选中学生教材的话题引起热议。10月13日,记者从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组了解到,目前该社已经确定将莫言作品《透明的红萝卜》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认为,不要低估现在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说充满诗意,非常适合中学生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仿、缩、扩、续

莫言作品将编入中学语文教材(4分,注意“将”)

     

仿照示例的格式,另选话题写一首小诗。(4分)

示例:

垂柳

没有松柏的挺拔

没有梅花的孤傲

       却以回吻大地的柔情告白

——什么是感恩!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仿、缩、扩、续

4分)(句式2分,内容2分)

示例一: 示例二:

礁石 种子

没有高山的巍峨 没有鲜花的绚烂

没有沙粒的平和 没有虬枝的沧桑

却以直面巨浪的姿态告白 却以开石破土的力量告白

——什么是坚守! ——什么是执着!

     

依照示例,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学校决定在校园里某些地方写上富有教育性的诗句或名言,用来劝学和励志,请你推荐两条,并说明推荐理由。(注意:①必须是比较有名的诗句或名言;②一定要写出作者)

示例: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理由:它提醒师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比较浅薄地,必须亲身实践才能深刻理解,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诗句或名言:                                      

理由: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言文字的运用

示例: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理由:它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只有多读书,知识才会不枯竭,才思才会不间断。它鼓励人们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理由:它告诉人们,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可以激励人们勇攀高峰,不断进取。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

天上花,湖中梦           

赵丽宏

①夜晚,没有风,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没有星月的夜空。湖天之间,近处的树林,远处的楼房,以它们起伏跌宕的曲线勾勒出地平线神秘的轮廓。夜空和湖泊,是两个轴对称的浩瀚空间。

②湖畔集聚着数不清的人。人们默默地注视着宁静的湖面,期待着奇迹的出现。音乐响起,仿佛是从湖水里飘旋而出,在空旷的湖水之间回荡。紧随着音乐,湖天交界处突然蹿出一道道暗红色的光点,犹如活泼的蝌蚪,从湖水深处向深邃的夜空腾游,也像犀利的鸣镝,从空中呼啸着飞入湖底。只不过瞬间的工夫,这些蝌蚪和鸣镝便轰然炸裂,变成一朵朵巨大的彩色花朵,在夜空中缓缓绽开。原本幽暗寂静的天和湖,霎时被照得亮如白昼。由晶莹耀眼的火星和彩焰构成的花朵,应和着优美的音乐,伴随着接连不断的爆炸声,在空中一轮又一轮竞相开放。焰火消失后,天上留下了一团团白色的烟雾,这些烟雾,也是花卉的形状,它们随风飘动变幻,继续着焰火在夜空里演出的一出出奇妙童话。而天上发生的所有一切,一无遗漏,都同时倒映在湖里……

③如果你的想象力不贫乏,那么,在这些千变万化的焰火里,可以联想起大地上所有的奇花异卉,可以联想起一年四季中大自然的美妙风景。当然也会联想起和焰火有关的往事,回忆起和焰火有关的一些难忘瞬间。在中国,和焰火联系在一起的,都是喜庆的节日之夜,国庆,春节,还有那些欢庆胜利的时刻。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国庆之夜,是烟花的世界,每年国庆节的夜晚,挤在汹涌的人流中,走向南京路,走向人民广场。天黑下来之后,站在街道和广场上的人群都抬头仰望着天空,期盼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这样的期盼总不会落空,当那些暗红色的蝌蚪飞上天空,欢快的爆裂声在空中炸响,满天的礼花,用缤纷炫目的光芒照亮每一双眼睛,也将彩色的记忆留在每一个人心里。而春节的焰火,则是另外一种景象,那是老百姓的自娱自乐,是孩子们欢天喜地的缘由。街头巷尾,屋顶阳台,到处有人在放烟花。那烟花,没有国庆的焰火蹿得那么高,也没有国庆的礼花那么辉煌,但那种热闹的气氛,却是国庆的礼花不能比拟的。如果把国庆的礼花比作花园里国色天香的牡丹,那么,春节的烟花就像大自然中漫山遍野的野花。

④天上的烟花像什么?在听到有人这样发问时,除了那些美好的回忆,我的脑海中竟出现了一些和此时气氛毫不相干的景象。那是战争中的夜景:枪弹和炮弹在夜空中划出耀眼的弧线,随之而来的,是爆炸,是火光,是惊悸的呼喊和痛苦的呻吟……炮火和焰火,都是火药的爆炸产生的光芒,两者的目的和效果却是天差地别。炮火,是为进攻,为征服,为反抗,为破坏,为杀戮,是人间最可怕最惨烈的景象,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为庆祝,为团圆,为展示和平的欢乐,为表现人间的繁华和喜悦。同样是火花,同样是爆炸,两者所展示的,却是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

⑤在满天满湖绚烂的焰火中,我默默地为人类的和平祈祷。但愿有这样一天,人间本来用来准备战争的火药,都被改做成了烟花,在一个全人类共庆的夜晚,让象征和平团圆的火焰之花开满地球的上空,万紫千红,此起彼伏。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它的神奇幸福的光芒,将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照亮不同肤色的面孔,也将照亮人类走向繁华安康的未来之路……                                     

(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

19.第1自然段中,作者对夜晚中湖与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20.第2自然段中,作者对满天满湖绚烂的焰火进行了描写,请简要分析本段的语言特色。(4分)

21.在千变万化的焰火里,作者浮想联翩,联想起了很多事情,请加以简要概述。(6分)

22.作者在美丽的烟花盛宴上引起了许多美好的回忆,然而在第4自然段,作者却乐中见悲,联想到战争中的夜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9.(4分)(1)照应题目“天上花,湖中梦”中的天与湖。(2)为下文描写湖畔盛大辉煌的烟花场面作铺垫。(3)这段所描写的宁静和下文所描写的烟花美丽的场面形成对照,从而更加衬托出欢乐的场景。

20.(4分)第2自然段中,作者用美丽的文字再现了盛大辉煌的场面。段中大量采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焰火的壮观景象,给人以鲜明的感觉。

21.(6分)(1)联想起大地上所有的奇花异草;(2)联想起四季中大自然的美妙风景;

3)联想起国庆的节日之夜;(4)联想起春节的焰火;(5)联想起战争的夜景;(6)联想起炮火和焰火的不同。

22.(4分)(1)炮火和焰火具有某种相似性,比如同样是火花,同样是爆炸等,因此由焰火联想起炮火是自然的。(2)在家国同乐的时刻,由烟花绚丽的天上、湖面,作者联想到人类正在遭受着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对人类和平的祈祷祝福,对人类仍然抱有深沉的热爱和深切的希望。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你不上高中不知道什么是“愁”;你不上高中不知道什么是“忙”;你不上高中不知道什么是“苦”。也有人说,高中是催化剂,使你早早地体味酸、甜、苦、辣,人间百态,使你走向成熟。不经历高中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 

对于高中生活,个中滋味,对已经上了高中的你,应是深有体会,也就最有发言权。请以“感受高中”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由这个话题引发出有关的内容都符合要求。 (2)题目自拟。 (3)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