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三箭分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对燕麦胚芽鞘尖端进行如图所示的处理:①将尖端套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②将尖端下部用锡箔遮住;③在尖端纵向插入云母片;④在尖端横向插入琼脂片;⑤切去胚芽鞘尖端。给予左侧光照时,仍直立向上生长的是,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 ①③    B. ①②    C. ①③④    D. ③⑤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植物激素调节

A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要求通过分析各种处理方法对生长素的产生和运输的影响,判断出胚芽鞘的生长情况

据图分析,尖端套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对生长素的产生和分布没有影响, 胚芽鞘直立生长;尖端下部用锡箔遮住,单侧光下生长素分布不均, 胚芽鞘弯曲生长;在尖端纵向插入云母片,生长素不能横向运输,单侧光下胚芽鞘直立生长在尖端横向插入琼脂片,琼脂不影响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单侧光下胚芽鞘弯曲生长;切去胚芽鞘尖端,没有生长素的产生和运输, 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

故答案选A

[点睛]:如何判断不同处理方式下胚芽鞘长不长,弯不弯”,可参照如下分析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作用及其应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成熟细胞比幼嫩细胞对生长素更为敏感

B. 顶端优势能够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C. 适宜茎生长的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往往抑制根的生长

D. 可利用生长素类似物防止落花落果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A

不同器官和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幼嫩细胞比成熟细胞对生长素更为敏感,A错误,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顶端优势说明顶芽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侧芽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B正确,由于茎对生长素不敏感,根对生长素敏感,所以适宜茎生长的生长素的浓度往往抑制根的生长,C正确,低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防止落花落果,高浓度的生长素可以疏花疏果,D正确。

【考点定位】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名师点睛】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实例

顶端优势

概念:指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部位,顶端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

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靠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增加,从而抑制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解除:去掉顶芽,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来源受阻,浓度降低,于是抑制就被解除,侧芽萌动,加快生长。 0

根的向地性:由于根对生长素十分敏感,所以当植物横放时,在重力的作用下,生长素会向近地侧运输,导致近地侧生长素的浓度升高,抑制了根近地侧的生长,而远地侧由于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生长快,于是表现为根的向地性。

     

下列生产措施中与植物激素无关的一组是(  )

①培育无籽番茄②培育无籽西瓜③果树整枝修剪④带芽的枝条扦插⑤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叶片⑥棉花摘心

A. ①③    B. ②④    C. ⑤⑥    D. ②⑤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植物激素调节

D

试题分析:培育无子番茄利用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理,幼嫩的芽能产生生长素,

促进插条生根,棉花摘心是为了解除顶端优势,让侧枝生长。以上与植物激素有关。无籽西

瓜利用三倍体不能产生正常配子,从而不能形成种子的原理。移栽植物时为了降低蒸腾作用,

提高成活率而减去部分叶片,与植物激素无关。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的能力。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错误的是

A. 生长素处理可得无籽番茄

B. 细胞分裂素可用于收获后农产品的保鲜储存

C. 脱落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

D. 乙烯具有对抗生长素的作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C

A.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所以用生长素处理雌蕊柱头可得无籽番茄,A正确

B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的分裂,可用于收获后农产品的储存保鲜B正确

C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可促进衰老脱落C错误

D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具有对抗生长素的作用D正确

答案选C

     

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   )

①血液和组织液     ②血浆和组织液     ③淋巴和血浆    ④淋巴和组织液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C

由于毛细血管壁细胞里面与血浆接触,外面与组织液接触,因此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内与淋巴液直接接触,外面与组织液直接接触,因此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消化酶和氨基酸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A

试题分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唾液淀粉酶位于消化道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解: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属于细胞外液,即内环境,正确;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错误;

细胞外液中含有营养物质如葡萄糖,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调节物质如激素等,正确;

唾液淀粉酶位于消化道中,不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错误.

故选:A.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 抗体与抗原结合    B. 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丙酮酸

C. 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D. 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A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细胞代谢,考查对内环境组成、神经调节、细胞代谢过程的理解。明确内环境的组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内环境指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和细胞膜不属于内环境。

【详解】抗体分布于血浆、组织液中,抗体与抗原结合发生于内环境,A项符合题意;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丙酮酸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均发生于细胞内,B项、D项不符合题意;食物中的蛋白质在消化道中被分解成氨基酸,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内环境,C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内环境体内液体。

①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②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

     

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①小腿抽搐   

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③尿毒症  

④组织水肿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B

小腿抽筋是由于内环境中钙离子浓度低造成的,正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而导致的细胞形态的变化,属于遗传病,不正确;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的大量增加导致的,正确;尿毒症是由于肾脏病变,导致内环境成分如尿素等超标,正确。

【考点定位】内环境成分

     

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成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B.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C.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

D.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很强,即使外界环境剧变,人体总能保持稳态的平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D

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各种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A正确;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B正确;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C正确;人体的稳态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稳态就会遭到破坏,D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与稳态

【名师点睛】内环境稳态的知识: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集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B.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 胰岛素促进④、⑤、⑥等过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糖类、脂质

D

在肝糖原与肌糖原中,只有肝糖原能分解后补充血糖,所以过程只能发生在肝脏细胞中,A项错误;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能增加血糖的去路,即促进④⑤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和利用葡萄糖,加速血糖转变为肝糖原和肌糖原,加快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等非糖物质,同时,胰岛素还能减少血糖的去路,即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因此,胰岛素能促进等过程,抑制②③过程,故B项错误,D项正确;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的过程,故C项错误。

【考点定位】血糖平衡的调节

【名师点睛】血糖平衡调节过程

     

3月29日中国黄金集团华泰龙公司拉萨矿区山体塌方后,奋战在抗灾第一线的英雄们,长时间不吃饭、不喝水、不休息,其体内激素含量变化正确的是

A. 胰高血糖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减少

B. 胰高血糖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增多

C. 胰高血糖素增多,抗利尿激素减少

D. 胰高血糖素减少,抗利尿激素增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B

一个人如果长时间不喝水、不吃饭,体内血糖浓度会降低,体内水分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为维持血糖稳定胰高血糖素分泌会增多,为维持渗透压的稳态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B正确;

【考点定位】动物的激素调节

【名师点睛】学生对于血糖平衡的调节理解不清

     

下列属于人体排出Na+和K+的共同途径是(  )

①由肾排出   

②由皮肤排出  

③由肺排出  

④由大肠排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③④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水、无机盐

C

试题分析:Na+和K+属于无机盐,由肾脏、皮肤、大肠排出

考点:内环境的稳态

点评:本题简单,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属于基础题。

     

.大面积烧伤病人由于严重脱水,使血钾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血液中

A. 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减少    B. 抗利尿激素浓度减少,醛固酮浓度增加

C. 抗利尿激素浓度减少,醛固酮浓度减少    D. 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增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基因在染色体上

D

严重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血钾升高刺激肾上腺,使醛固酮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和对钾的分泌.答案选D

     

下列关于人体体温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人体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B. 人体体温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C. 下丘脑是形成冷觉和热觉的主要中枢

D. 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C

试题分析:体温是指机体内部的平均温度,故A正确。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产热和散热来调节体温,故B正确。冷觉和热觉是在大脑皮层中形成,故C错误。人体的体温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是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的体温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当人骤然遇冷时,皮肤表面会产生“鸡皮疙瘩”,其直接原因是(  )

A. 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B. 皮肤血管收缩

C.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D. 皮肤立毛肌收缩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D

试题分析:选项中的措施都是在寒冷条件下通过增加产热或减少热量散失来维持正常体温的途径,但只有皮肤立毛肌收缩,皮肤表面才会产生“鸡皮疙瘩”。

考点:体温的调节

点评:本题考查本节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对于体温的调节过程非常熟悉。

     

下列关于人体在寒冷时维持体温稳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寒冷时,酶活性自然增强,因而代谢加快,产热增加

B. 寒冷时,大脑皮层调节骨骼肌不自主的收缩—颤栗

C. 寒冷时,代谢增强、产热增加与多种激素分泌增加有关

D. 寒冷时,经皮肤所散失的热是对生命活动无意义的热量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C

本题考查有关体温调节知识点,解题关键是识记人体体温调节的方式和过程,理解体温恒定的含义

A.人为恒温动物,寒冷时,体温不变,酶活性不变,A错误;

B.骨骼肌不自主的收缩—颤栗是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低级中枢,B错误

C.寒冷时,代谢增强、产热增加与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有关,C正确

D.寒冷时,经皮肤所散失的热是生命活动产生的用于维持体温,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本题易错点:1.体温恒定是相对的动态平衡而不是恒定不变;2.体温恒定代表人体的产热量=散热量;3.体温中枢在下丘脑,

     

如图表示两类动物的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甲是恒温动物 

②乙是恒温动物 

③甲是变温动物 

④乙是变温动物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C

试题分析:恒温动物体温恒定,在较寒冷的环境中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来氧化有机物,释放能量,维持体温。变温动物则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代谢较慢,需氧较少。环境温度高时,则与此相反。所以甲是恒温动物,乙是变温动物

考点:体温的调节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的呼吸特点,属于应用层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刺激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产生兴奋,膜内外产生局部电流,电流方向是  (     )

A. 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同

B. 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反

C. 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反

D. 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同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B

试题分析:静息电位的特点是外正内负,而动作电位的特点是外负内正,故刺激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产生兴奋,膜外局部电流方向是从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局部电流方向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故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如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 神经递质是从①处释放的    B. 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④

C. 兴奋可以在①和③之间双向传递    D. 由①、②、③构成突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C

由图可知,①为突触前膜,②为突触间隙,③为突触后膜,④为线粒体。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A正确;兴奋传到突触部位时,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将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来传递兴奋。胞吐过程需要能量,主要由线粒体的呼吸作用来提供,B正确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错误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D正确。

     

肉毒杆菌毒素是从肉毒杆菌中提取的一种细菌毒素蛋白,它能阻遏乙酰胆碱释放,从而起到麻痹肌肉的作用。美容医疗中通过注射适量的肉毒杆菌以达到除皱效果。肉毒杆菌毒素除皱的机理最可能是 (  )

A. 抑制核糖体合成乙酰胆碱

B. 抑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

C. 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阻遏与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被清除

D. 与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阻止肌肉收缩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蛋白质

B

试题分析:肉毒杆菌毒素能够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乙酰胆碱是突触前膜释放的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由于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不是由核糖体合成,故A错误;由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不能与突触后膜融合,那么乙酰胆碱就不能释放,故B正确;根据题意,该毒素能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故突触间隙没有乙酰胆碱,故C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下图是部分神经传导示意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给A点以一定的电流剌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A. 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B. 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C. 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 甲、乙都不偏转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B

试题分析: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树突,因此刺激A处,兴奋不能传递到乙,所以甲上的电流表偏转一次,乙上的电流表不偏转;答案选B。

     

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 当①处受刺激时,该处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C. ②处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 若从③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①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D

     

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以上现象说明( )

A. 脊髓的生理活动受控于大脑皮层

B. 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只能将兴奋传到脊髓

C. 婴幼儿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

D. 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A

试题分析: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是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婴幼儿经常尿床是因为大脑和脊髓之间的联系还未完全建立成熟,所以脊髓的生理活动受控于大脑皮层,故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排尿反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中枢是

A. 言语中枢    B. 躯体感觉中枢    C. 躯体运动中枢    D. 以上全部参与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D

某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过程的高级中枢是位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A正确;躯体感觉中枢,不是阅读的高级中枢,B错误;躯体运动中枢也不是阅读的高级中枢,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只有语言中枢是阅读的高级中枢,D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人类大脑皮层上重要的中枢,结合分析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的过程,即可总结出参与此过程的神经中枢。

     

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过体液运输到靶细胞    B. 发挥完调节作用后会被灭活

C. 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D. 均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D

试题分析:动物激素调节的特点有三个:通过体液运输、微量高效、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故AC正确;激素一旦发挥完作用立即被灭活,故B正确;激素不一定是蛋白质,因此与双缩脲试剂不一定会出现紫色反应,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特点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