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傅乐成的《中国通史》中说:在此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促使此处“中国”概念变化的是

A. 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郡县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在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后期导致地方割据现象,秦朝时期在地方上推广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加强了中央集权,所以“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符合题意的是B项,C项是指汉初地方行政,也曾出现过地方叛乱,D项是元朝时期的制度,排除;A项是西周时期实行的,不符合题意。

     

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可见,科举制度

A.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        B.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

C.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D.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选官制度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科举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科举制的实施使社会下层知识分子通过考试也能跻身政治阶层,“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显然是缓和了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正确的选项是C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皇权,排除A项;B项中“根除了”表述过于绝对;题干中没有体现出公平,排除D。

     

“会战开始前,中国方面....采取了相应部署准备在平汉路武胜关、广水段先发制敌,袭扰日军后方,威胁武汉,...会战结束后,日军认为确保对该城的占领,可以给重庆蒋政权更大的威胁,...战略价值极大。”这里的“会战”指的是  

A. 枣宜会战   B. 徐州会战   C. 淞沪会战  D. 武汉会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抗日战争

A

【考点】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平汉路”、“威胁武汉”等可以看出是指枣宜会战,该战场主要在湖北枣阳和宜昌等地,正确的选项是A项,B项地理位置和题干不符,C项会战主要是在上海附近,D项会战主要是守卫武汉为目的,与题意不符。

     

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中这样说道:“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正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但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罗马法直接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产生        

B.罗马法导致公司组织的诞生

C.罗马法具有进步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D.罗马法导致自由市场经济形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C

【考点】罗马法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的影响,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指的是罗马法的进步性,而“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是指罗马法的时代局限性,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A项中的“直接”在题干中没有体现,BD项表述错误,排除。

     

“美国联邦宪法既非神授,也非在一定期限内由人类的智慧和决心写出来的最伟大作品,而是一部实际可行的文件。它被人规划来满足某些迫切的需要,并被人修改以适应意外情况。”材料主要反映了美国宪法

A.是一部完美的法律文件       B.适应了现实的需要 

C.由少数人操纵进行修改       D.坚持了民主原则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美国联邦政府

B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宪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是一部实际可行的文件”、“并被人修改以适应意外情况”可见该宪法具有实际操作性,是适应当时现实需要的,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中的“完美”表述错误;C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时期的对外政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请开市舶、奉旨允行,几三十载””但是“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可以看出当时是有条件的允许对外贸易,正确的选项是C项,A项表述过于绝对,重商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早期的经济思想,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明朝并没有废除海禁政策,D项错误。

     

 

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  ①盐铁官营制度  ②早市夜市出现 ③商人群体形成 ④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经济政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政治权力型经济是指政府对经济的严格控制,其中盐铁官营和重农抑商政策是政府对经济严格管理的表现,符合题意的是A项,早晚市的出现和商人群体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不涉及政府对经济的严格控制,排除BCD项。

     

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9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弊。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业       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

C.金融业形势发生变化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D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所述胡雪岩曾经垄断蚕丝而获暴利,但是“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导致其企业的倒闭破产,可见其企业发展和国外市场存在一定的联系,这是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影响的结果,所以正确的选项是D项,ABC项不符合题意。

 

     

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洋务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D

【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可知是指此时期外国侵略中国已经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这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AB项时期是以商品输出为主阶段,C项不符合题意。

     

对图中所示时间轴解析正确的是

A.地理大发现是全球化的开端,世贸组织的建立是全球化的终点

B.完整的展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

C.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

D.只能体现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新航路的开辟表明了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但是世贸组织的建立并不是终点,排除A项,B项中的“完整”错误,在二战之前,世界经济呈无序状态,二战之后通过世界金融体系的建立、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使战后经济朝着制度化和体系化得方向发展,所以C项正确,题干战后也包括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范围,排除D项。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又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B

【考点】宋明理学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学的特点,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又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是指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是指该文化具有排他性,即一定的封闭性,所以正确的选项是B项,CDA项概括不全面。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家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 ①孟子主张施行“仁政”  ②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  ③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④朱熹提出 “存天理,灭人欲”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儒家思想形成发展史综合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学的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在儒学基础上吸收了阴阳家、法家等理念改造成外儒内法的新儒学,宋朝时期在儒学基础上加入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形成了理学,这是历史上对儒学的改造,正确的选项是③④,①②属于早期儒学的思想,没有经过改造,排除即可。

     

(25分)世界贸易反映出参与国的经济水平和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之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州、扬州、明州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1500年以后欧洲商队路线图

材料三  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马世力《世界史纲》

材料四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区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材料五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节选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重要演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初—18世纪中期欧洲的海外贸易中心和贸易方式。(7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的特点。(6分)

(4)根据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概括当前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因素。(6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1)特点:交通发达(或陆海丝绸之路发达);范围广泛(或远及西亚、南亚、欧洲、非洲);政策开放,政府设机构管理(或设市舶司管理)。

(2)中心:以大西洋沿岸为中心 方式:直接掠夺、三角贸易、欺诈贸易、武力征服、正当贸易。

(3)特点:英国由独霸世界贸易到贸易比重降低(或英国逐渐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国际贸易总量增长且互相依赖;国际分工明显;欧美发达国家主导贸易的局面最终形成(或世界贸易由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因素:国际: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加强;国内: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形成;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外交政策的调整;上海合作组织建立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古代中国的经济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今中外对外贸易,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1)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学生从材料中“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16世纪初—18世纪中期欧洲的海外贸易,第一问通过图片可以看出是以欧洲为中心,第二问学生答出早期殖民扩张的方式即可;

(3)本题考查的是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的特点,学生从材料中“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等方面来回答即可;

(4)本题考查当今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的有利因素,学生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本题难度偏大,要求学生较好的综合素质。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止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中国档案出版社

评述材料中关于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第一种观点认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依据:封建制度日益腐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自然经济占领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理学思想等影响深远,严重束缚人们思想,摧残人性;)外交上总体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第二种观点认为当时的社会是传统社会的顶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依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农耕经济繁荣,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发展;对传统儒家思想产生质疑;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学艺术繁荣。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社会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首先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即认为中社会发展到顶峰或者是处于停滞时期,然后结合史实进行论证,其中学生尽可能的从多角度进行阐述,最后做出一定的总结即可。该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较好的概括和总结能力。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读有关日本明治维新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公卿与武家同心,以至于庶民,须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1868年明治政府《五条誓约》

材料二   有关明治维新时期的图片

     

明治政府颁布的地契机                 1872年新桥至横滨的铁路开通后的情景

           

明治维新时期的新式学校        1897年创立的第一个大型企业八幡制铁所

材料三  涩泽荣一(1840~1931年),被誉为“日本实业之父”。他提倡“《论语》加算盘”。强调“要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帮助大家过好日子,就得有钱”,也就是说不能丢开经济来空谈政治。他又强调“孔子之教与富是一致的,为富不仁是不对的,实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他说:“我的事业是喻义不喻利,国家必须的事业,就把获利放在第二位,在‘义’上该兴办的事业,就干起来,手攥着股票,面对实际,谋取利益,把事业经营下去。”

——摘自《涩泽子爵·话论语》

(1)材料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3分)

(2)从材料二中你获得哪些历史信息?扼要谈谈其对日本发展的积极影响。(6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涩泽荣一提倡“《论语》加算盘”的评价?(6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1)表达了日本学习西方、实行改革、以图富强的决心。

(2)信息:日本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修铁路;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政府投资兴办近代企业。 影响: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逐渐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3)这种观点是值得肯定的。他主张义利并重,既要发展经济以富民,又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弘扬传统美德,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考点】明治维新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能力,通过材料一中“破历来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可以看出其变法图强的决心;

(2)本题考查的是明治维新的内容和影响,第一问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可知涉及到土地改革、修建铁路、发展培植近代企业和发展近代教育等内容,第二问学生答出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即可;

(3)本题考查的是对涩泽荣一观点的评价,学生首先答出其主张即义利并重,然后结合当今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阐述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同样并重的现实意义,言之合理即可。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47年乔治.凯南说“如果把苏联遏制住了,而不损害美国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那么苏联党的结构就要经历一段非常紧张的阶段,最终将导致苏联政权的解体或逐步软化。”

——摘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像苏联以前的很多帝国一样,苏联最后从内部爆炸和瓦解了。其原因不是直接的军事失败,而主要是由经济和社会问题加速引起的分崩离析。

——摘自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三   如果一个国家把它的很大一部分资源不是用于创造财富,而用于军事目的,那么,从长远看,这很可能导致该国国力的削弱。

——摘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材料一体现了何种政策主张?为落实上述主张,美国采取了哪些行动?(6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9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主张:遏制苏联。 行动:政治上出台“杜鲁门主义”,发动冷战;经济上通过推“行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和遏制苏联,同时主导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

(2)原因: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经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长期得不到根本纠正导致了严重的经济衰退;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新思维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导致了政治思想的混乱;政治多样化导致了社会动荡加剧,危机全面爆发;西方的和平演变。

【考点】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苏冷战,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1)本题考查美国对苏联的政策,第一问学生从“如果把苏联遏制住了,而不损害美国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得出美国要遏制苏联的意图;第二问学生结合所学答出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实行的措施即可;

(2)本题考查苏联解体的原因,学生从材料中“苏联最后从内部爆炸和瓦解”、“很大一部分资源不是用于创造财富,而用于军事目的”可知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较好的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