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邮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起点考试语文试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在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比赛中,姆巴佩虽然惊艳了世界,但法国队夺冠的关键人物却是保罗·博格巴和格列兹曼。

B. 吉林长春长生公司问题疫苗案件暴露出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监管不到位、监督指导不力、审查把关不严、失察失责。

C. 电影《我不是药神》成为现象级热门,一个现实的原因是国内的观众在持久的压抑和沉默中,在自己的真实社会生活中,太想看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善良和真实。

D. 8月20日,围绕以“志不凡 创青春”为主题的第八届苏港澳青年精英论坛在香港举办,吸引了来自江苏、香港、澳门的约200位青年代表参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病句考析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语序不当,关联词与主语位置关系不当,应该把“虽然”提到“姆巴佩”额前面;B项,成分残缺,句子缺少宾语中心语,应该是“暴露出……的问题”,在最后加“的问题”; D项句式杂糅,“围绕……”和“以……为”两种句式杂糅故选C。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

B.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秦观《踏莎行》)

C.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D.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修辞辨析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看清考查哪种修辞手法,然后注意该手法的特点,在进行排除D项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一生动荡不安,好像漂泊在海面上的浮萍;A项“朱户”即朱门,代指富贵人家;B项“尺素”代指书信、消息;C项“黄”,指代黄狗;“苍”,指代苍鹰。故选D。

【点睛】借代和比喻的区别:

借代和借喻都用一事一物代替另一事物,形式上相似,容易相混,但它们是有区别的。

相同处:借代与借喻都有所代,借代是用借体代本体,借喻是用喻体代本体,本体都不出现。 不同处: 1、借代的借体是客观实际中的事物,这个事物与本体有关联构成借代的基础是借体和本体的相关性,它们中间没有比喻关系,重点在指称。借喻中的喻体与客观现实无关联,构成借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它是借中有喻,重点在喻。

2、借代不能改为明喻或暗喻,借喻则可以改为明喻和暗喻。用构成明喻的办法就可以鉴别借代和借喻。把本体找出来,如果能加构成明喻的,是借喻;反之就是借代。

3.、修辞效果不同。借喻重在形象美感,借代则靠相关联想来揭示事物的特征,以达到渲染气氛,将情感与形象融为一体的目的。

     

下列对联评论的历史人物,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韩信

B. 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    ——杜甫

C. 才与福难兼,贾傅以来,文字潮儋同万里;

    地因人始重,河东而外,江山永柳各千秋。    ——柳宗元

D. 玉茗堂中传蝶梦,临川集上插芳馨。    ——王安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学常识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审清题干要求结合熟知的文学常识内容进行排除D项颂的是汤显祖;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著有“玉茗堂四梦”。玉茗堂是汤显祖用来写作、会客、家宴和演戏的居所。故选D。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齐梁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对声调平仄的规范、对双声叠韵词的安排、对俪辞的追求,均体现了他们对诗歌形式的精雕细琢,追求的是一种精致的华美。     ,     。     ,     ,     ,     ,并为唐代律诗的形成开拓了疆域。

①诗风从古朴高远走向整饬华美

②但正是齐梁诗人对诗歌艺术的自觉探索

③造就了独具时代特色的齐梁新体诗

④使中国诗歌的创作传统发生了新变

⑤这与古体诗的创作方式大异其趣

⑥尽管齐梁新体诗在诗歌发展史上备受争议

A. ④①⑤③⑥②    B. ⑤③⑥②④①    C. ⑤④③⑥②①    D. ④⑤⑥③①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句衔接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能力。此类试题答题一般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即先将其中连缀特征明显的句子连接成若干个小句群,然后再把这些小句群连成大句群。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本题中首句在④⑤两句中排出,④句中没有主语,⑤句中“这”代指上文的内容,所以首句是⑤,排除AD。⑥中“尽管”与②中“但”搭配,②中的“正是……”与④中的“使……”内容上相承接,所以应该是⑥②④。故选B。

     

下列选项中,对下图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

查看解析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③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⑤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

B.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尽情享受

C. 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D.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留有名声,出名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B. 不出,火且尽            且其意不在书

C. 险以远,则至者少        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D. 而余亦悔其随之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8.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2)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原毁》)

(3)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祭十二郎文》)

(4)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进学解》)

9. 根据文章第③段,概括作者认为“于险远”得“非常之观”需具备的条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6. D 7. C

8. (1)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

(2)古代的君子,他责求自己严格并全面,他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

(3)假如真的知道事情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4)可是在朝廷上不被人信任,在私下里得不到朋友的帮助。

9. ①有力;②有志;③有物相之。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D项,名:说明白,说清楚。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常用的答题技巧就是代入法。高考考察文言文虚词的题型大部分都是把虚词放在两个句子中比较。答题的时候,考生可以先把虚词分别代入到两个句子,看是否通顺,如果通顺就是相同,反之,则不同。C项两个“以”都相当于“而”,连词,表并列;A项第一句中“乃”,副词,表判断,“是”;第二句中“乃”,副词,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B项第一句中“且”,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即将出现,“将,将要”;第二句中“且”,连词,表递进,“况且,何况,再说”;D项第一句中“其”,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第二句中“其”,语气副词,表期许,“一定”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的“其”难道;“孰”谁。(2)中的“责”要求;“重以周”严格并全面,“重”严格;“以”相当于连词“而”表并列;“周”周密、全面;“轻以约”宽容又简约,“轻”宽容;“约”简约。(3)中的“诚”真的;“万乘”代指高官厚禄;“辍”离开。(4)中的“不见信于人被动句,不被人信任;“公”: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私”名词作状语,在私下里。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题目答题时首先要筛选答题区间,然后圈点勾画关键词句,最后组织答案。作者从三个方面对“于险远”得“非常之观”需具备的条件加以论说。一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里强调了一个“志”字。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二是有了大志,不随随便便地止足不前,“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这里又强调了一个“力”字。这个“力”,是指气力。如果气力不足,像“有怠而欲出者”那样,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三是有了大志和气力,而又不轻易地倦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里又强调了一个“物”字。这里所说的“物”,是指火把之类的借助之物。当游览者走进昏暗之处的时候,如果不借助火把之类的物来照亮前进的道路,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总之,只有具备志、力与相助之物这三个条件,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

【点睛】对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题目,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问题。

咏怀

张籍

老去多悲事,非唯见二毛。

眼昏书字大,耳重觉声高。

望月偏增思,寻山易发劳。

都无作官意,赖得在闲曹。

(1)根据前三联,概括作者“老”体现在哪些方面。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1)①头发斑白;②视力下降;③听觉迟钝;④体力衰弱;

(2)①年老体衰之哀;②思归不得之悲;③仕途失意,不受赏识之愤;

(1)试题分析: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先审清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然后浏览文本确定答题要点;最后根据要求组织答案。本诗中“非唯见二毛”中“二毛”指人老头发斑白,呈现黑白二色。形容头发颜色,顾称二毛。可见头发斑白。“眼昏书字大,耳重觉声高”指年龄大了,视力下降,听觉迟钝。“寻山易发劳”指体力衰弱,容易疲劳。

(2)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 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从第一题的提问可知,表达了年老体衰之情;“望月偏增思”中“思”表达了思归之前,但“寻山易发劳”又表达了思归不得的悲哀之前;“都无作官意,赖得在闲曹 这两句是说,我没有做官的愿望,才到这里任这个闲官;看似清闲,实乃苦闷,表达了仕途失意,不受赏识之愤。

【点睛】(1)古代诗歌表达感情的特点:①多是含蓄、隐晦的; ②多是丰富、复杂的;③有时是发展变化的。

(2)多角度思考。①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 的情感;②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

(3)答题模板 第一步: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 了??”。 第二步: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涉及多种情感的,答题时一般按在诗歌中出现的先后为序。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2)吾师道也,_________?   (韩愈《师说》)

(3)_________,夕揽洲之宿莽。    (屈原《离骚》)

(4)总角之宴,言笑晏晏。_________,不思其反。    (《诗经·卫风·氓》)

(5)故不积跬步,_________。    (荀子《劝学》)

(6)若夫乘天地之正,_________,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7)_________,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8)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并诗》)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名言名句

(1)只是当时已惘然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朝搴阰之木兰兮 (4)信誓旦旦 (5)无以至千里 (6)而御六气之辩 (7)靡不有初 (8)落霞与孤鹜齐飞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惘”“”“搴阰”“”“”“”“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阅读下列作品,完成小题。

芋头的味道

刘诚龙

    晨起看芋,荷擎雨盖,芋张伞柄,清凌凌芋叶,铺陈开去,绿莹莹微卷,中间几颗露珠,似珍珠,滚动,跳动,朝霞照过来,含清气,蕴光色。

    我家老屋居小高台,望远处,不见碧水悠悠,但见青山叠叠,一垄田,一脉山;水一脉,田一脉;稻一色,芋一色。山脉与田垄交错,植物与天地交互。

    田埂是分田的,田埂也是联田的。芋头多种田埂上。田里挖小渠,小渠两脚宽,渠里水潺潺,渠上芋排排,芋头便是这样植在田中。芋头不是田里主角,田里主角是稻谷。风吹过,稻花飘香,阔大的芋叶也随凤展,土里土气的乡村,也有了诗情画意的浪漫。

    我曾是芋头叶下的“小蟊贼”。赤日炎炎似火烧,不怕,脚下踩着的是渠水,头上遮着的是芋叶。

    芋头土,芋头也雅。东坡先生蛮懂芋头妙趣,“当去皮,湿纸包,煨之火,过熟,乃热啖之,则松而腻,乃能益气充肌。”烤芋头的味道,松而腻,粉而糯。东坡先生这个吃法有点雅,不曾试过,我老家乡里吃法与之别样。煨之火,是一样的,只不过是要连皮煨,也不曾湿纸包,连皮带芋,投诸柴火灶,过熟,用棍扒出来,拍拍灰,手指一拨,芋头皮便轻松退去。

    芋头能如红薯煨之火,煨红薯与煨芋头,味道难分伯仲,都香,都软,还都粉且柔。若煮起来,便衣分三色,食分五等。见煮红薯而旋走者,不知凡几,见煮芋头而蚁聚者,云集响应。苏东坡之子苏过,研究出一味煮芋头——“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煮红薯,很难煮出人间至味来,煮芋头可以。

    这或是芋头另外一样心性,与物随和,和气生味。清朝李渔,许是没遇到好芋头,说芋头如自开水,“煮芋不可无物伴之,盖芋之本身无味,借他物以成其味者也。”芋头没味?芋头味道,人多感觉其香,所谓芋头本无味,或是芋头不霸道,心性淡然,与他物处,谦让,柔和,融洽,低调,不抢功,善解他意。我乡有两道芋头菜,一者扣肉芋头。扣肉是爱出头的,其味浓郁得很,油气冲冲,芋头与之伴,不压扣肉味,只帮扣肉解腻。另一个菜是盐菜,盐菜腌制入坛,坛味深浓,芋头置上,盐菜搁下,文火慢蒸,芋头去了盐菜酸气与野气,盐菜变得醇正得多。

    “玉脂如肪粉且柔,芋魁芋魁满载瓯。”这里说的,我老家叫芋头崽,适合煨,当零食,适合煮,当饭食。当菜蔬,可不是芋头崽,而是芋头娘。芋头娘是我老家叫法,学名叫母芋,科学说法是:植株基部形成短缩茎,逐渐累积养分肥大成肉质球茎,称之母芋。母芋色泽深,剥开其皮,麻子多,色泽褐,不粉,柴火煨,清水煮,不出味,或还有点涩。

    芋头娘,适合切片,与扣肉与盐菜同蒸;适合切丝,加点辣椒,加点姜,加点葱蒜,不煮,不蒸,要炒,大火炒,其味不粉,倒是有三分筋道,有嚼劲;其味是蔬,转而有三分荤味,如吃肉一样。芋头娘大,电视上,我见过广西荔浦芋头娘,大如足球篮球,我老家芋头娘没那大,饭碗大的样子。

    煨芋头,或东坡所谓煮芋头,说的多半是芋头崽,挖出一兜芋头来,一串串、一个个的,一兜好多。芋头崽小,鸡蛋大,至多鸭蛋大,毛茸茸,剥开来,白白嫩嫩,滑腻如凝,玉脂如肪。

    别处的芋头,有无遍地种植?我老家好像是种得好玩,极少一丘丘田规模化种,田埂边上种一排,8、9月间,收获一半箩一簸箕,够了,不求卖,或还不指望芋头度日。

    种芋,不求饱腹,但求尝味。这状态好。父老喜欢芋头娘,到其时,与稻谷同下种,便是心存念想,让芋头娘生出许多芋头崽,生出好生活来。

    (《人民日报》2018年08月04日)

12. 简要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13.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找出四处概括其具体内容。

14. 简要概括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15. 结合全文,探究标题“芋头的味道”的丰富意蕴。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2. 化用诗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写出了清晨芋头叶清新、富有活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芋的喜爱;引出下文对富有诗情画意乡村的描写。

13. 将芋头和稻谷作对比;将东坡先生和我老家乡里吃芋头的方法作对比;将众人对煮红薯和煮芋头的态度表现作对比;将扣肉与芋头作对比;将芋头崽和芋头娘作对比。

14. 多用叠词;多用短句,整散结合;使用口语、俗语,语言质朴;运用比喻修辞手法。

15. 对故乡芋头的回味;对乡村和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像芋头一样坦然、随和、低调、善解人意的品质的赞美;对知足常乐、心存美好的生活态度的肯定。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思考(有些时候也要注意语言表达)。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其中结构上的作用有: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开头第一段主要描写了清晨芋头叶清新、富有活力的特点,主要运用了比喻和化用诗句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芋的喜爱。开头段落的作用主要是引出下文,引出下文对富有诗情画意乡村的描写。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分析语句所运用的手法(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一定要选择最主要、最鲜明的),接着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语句内容、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等),最后分析蕴含的作者情感。简单概括就是:手法 + 内容 + 情感。本题主要考查对比手法的运用,到文中找出四处对比手法并概括其具体内容即可。如文中的将芋头和稻谷作对比;将东坡先生和我老家乡里吃芋头的方法作对比;将众人对煮红薯和煮芋头的态度表现作对比;将扣肉与芋头作对比;将芋头崽和芋头娘作对比。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语言表达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题时应当抓住最为鲜明、最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加以品味,尤其应当重视对像本题中的叠词、独特的句式等特殊的言语形式生成的特定的言语内容的理解,体会其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及其艺术效果。语言品味还离不开上下文,应当在文本语境中体会其独特的意义。如一串串、一个个毛茸茸白白嫩嫩运用一连串叠词;“滑腻如凝,玉脂如肪”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煨芋头芋头崽挖出芋头崽小、鸡蛋大”多运用口语;整个语段多用短句,整散结合;将作者对芋的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人文精神的发掘。作品意蕴的发掘,可以由浅入深,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本题要求探究标题的意蕴,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思考标题自身义(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 (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2、思考题目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 3、思考题目是否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 4、思考题目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 5、思考题目是否是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回答本题就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标题“芋头的味道”中重点要分析“味道”的含义。表层的含义就指对故乡芋头的回味。深层的含义要结合文中的关键语句来分析,如“土里土气的乡村,也有了诗情画意的浪漫”、“煮红薯,很难煮出人间至味来,煮芋头可以”、“这或是芋头另外一样心性,与物随和,和气生味”、“收获一半箩一簸箕,够了,不求卖,或还不指望芋头度日。种芋,不求饱腹,但求尝味。这状态好”。结合这些语句可知深层含义指对乡村和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像芋头一样坦然、随和、低调、善解人意的品质的赞美;对知足常乐、心存美好的生活态度的肯定。

【点睛】标题意蕴答题模式及步骤

模式: 标题自身意﹢文中意﹢主旨义(含情感)

步骤: 第一步:析标题字词,联系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

第二步:析标题修辞,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引申义、象征义或比喻义。

第三步:析背景、情感,联系作者情感,文章主题,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阅读下列作品,完成小题。

清凉世界出手中

郭艺

    中国素有“制扇王国”之称,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扇子。从古至今,扇子一直备受国人喜爱,除了作为扇风引凉的器具,更与其雅致精巧、具备抒情寓意的艺术风韵分不开——于扇面上题字作画,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也是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喜欢“题扇”“画扇”以抒个人雅趣,互赠扇子并在扇面上合作书画更成为丈人间的一种雅事。扇子不仅成了中国书画创作的重要载体,更凝聚古今工艺美术之精华。复杂的制扇技艺,也让人们领略到精细玲珑的扇子背后,制扇匠人在巧料、巧工、巧饰、巧色等技艺中累积的智慧和创造的文明,使人们更深刻地体悟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趣。

    江南地区的扇文化历史悠久。明清以来,杭扇和苏扇因其种类多样、制作精良广受好评,杭州的黑纸扇与苏州的白纸扇更是被并誉为“杭黑苏白”,成为折扇中的名品。1937年,为迎合市场需要,杭扇中出现了具有城市时尚的檀香拉花绢面女式扇。扇面描绘花卉和风景,色彩以淡柔为主,并有着极其雅致的名号“西泠”“玉带”“双峰”,把西子的温婉带入了扇的品性。除此以外,杭扇中还出现了书画扇、曲艺扇和舞蹈扇等一批创新产品。

    扇骨和扇面是扇子的主体。扇骨制作关键是精工与细作,南方多采用竹为扇骨材质,要经过选、煮、晒、劈、成型、烘烤等一系列工艺,通过抛光、打磨技艺,体现材质光色之关,再经雕刻、镶嵌来美饰扇骨。除了竹以外,扇骨也采用如乌木、紫檀、白檀、楠木、鸡翅、黄杨、桃丝木等上等木材以及兽骨、玳瑁、牛角甚至金属等其他材质。明清时期,扇面制作愈发讲究。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为一种时尚,如“吴门四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均创作过大量的扇面书画精品。由于文人雅士参与,在扇骨上雕刻书法、篆刻、图案等,不仅促进扇骨制作技艺,也提升了扇子的艺术价值——雕工的精微与细致,体现了扇子的雅致与品位,与扇面艺术相得益彰,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选料讲究、制作精细的黑纸扇,曾常被作为杭州特产进贡朝廷,深为宫廷贵族及文人墨客所青睐,故黑纸扇又有“贡扇”之称。“王星记”生产的黑纸扇为扇中一绝。黑纸扇分为“全本”和“全棕”两种。“全本”扇骨取材浙江安吉、绍兴等地的毛竹(又称玉竹),以六年以上竹龄、入冬后截取的竹为原料;“全棕”扇骨则以云南、广西野生棕竹为材,其料色泽乌黑、纹路自然。黑纸扇经过制骨、湖面、摺面、上色、研磨、整形等86道独特的工序,可使其雨淋不透、曝晒不翘、纸不破、色不褪,故而有“一把扇子半把伞”之美誉。其扇面装饰也极为讲究,有泥金、泥银、剪贴、绘画、书法等形式。

    近年,新一代艺人大胆创新,运用现代理念挖掘传统扇工艺精华,使中国传统名扇越老越显生机。以“王星记”扇厂为例,其手工艺人为响应新中国成立后多出高品位名牌产品的号召,对工艺性、装饰性极强的檀香扇做了进一步改良,使其有了较大发展。另外,其书画扇亦不断推陈出新,齐白石、潘天寿、黄宾虹、沙孟海、吴弗之、黄胄、程十发诸先生,都曾在扇子上题字作画……从最初的一把黑纸扇,到现在拥有15大类400多个品种3000多个花色的“扇子王国”,“王星记”凝聚了历代制扇艺人的精思佳构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代代相传的技艺与样式基础上,形成了独具地域文化的传统手工艺知名品牌。

    多少年过往,一代代手工艺人用匠心与信念制扇,他们从材质、工艺、艺术形态上追寻高雅,精益求精,用精湛的技艺化解“物”的冷漠,开启“物”的灵性,使扇子有了温度,有了生命,有了情感。这种对工艺品质和品格至善至关的追求,必将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促进传统工艺的保护和振兴。

    (《人民日报》2018年08月12日,有删改)

16. 简要分析第①段的行文思路。

17. 围绕制扇,文章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18. 请结合文本和你对扇子的了解,谈一谈扇子深受大家喜爱的原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6. 首先交代了中国制扇的历史;然后说明扇子备受国人喜爱的原因;最后指出制扇工艺蕴含的美学意趣。

17. 历史和文化;选料和制作;制扇艺人的精神和追求。

18. 能扇风引凉,雅致精巧,具备艺术风韵;蕴含民族文化,诠释传统美德,传承民族精神。(其他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本题要求分析第①段的行文思路,属于局部段落的考查,可先切分语段层次把握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然后利用顺序词或数字号列清思路要点按其先后顺序作答即可。开头至“中国就有了扇子”是第一层次,主要交代了中国制扇的历史;“从古至今”至“更成为文人间的一种雅事”是第二个层次说明扇子备受国人喜爱的原因;“扇子不仅成了中国书画创作的重要载体”至最后,指出制扇工艺蕴含的美学意趣。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回答本题可通过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来回答,也可抓住每一段的开头或结尾的句子来分析,最后用简短的语句概括即可。如(1)中国素有“制扇王国”之称,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扇子。(2)江南地区的扇文化历史悠久。(3)扇骨和扇面是扇子的主体。(4)扇骨制作关键是精工与细作,选料讲究、制作精细的黑纸扇,曾常被作为杭州特产进贡朝廷……(5)近年,新一代艺人大胆创新,运用现代理念挖掘传统扇工艺精华,使中国传统名扇越老越显生机。(6)多少年过往,一代代手工艺人用匠心与信念制扇,他们从材质、工艺、艺术形态上追寻高雅,精益求精,用精湛的技艺化解“物”的冷漠,开启“物”的灵性,使扇子有了温度,有了生命,有了情感。最后可概括为:历史和文化;选料和制作;制扇艺人的精神和追求。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探究题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环节:1明确观点(有时需概括文中作者的观点,有时要提出自己的观点);2分析理由,并恰当引用原文或自己掌握的知识作依据;3得出结论;表达要顺畅。本题要求探究扇子深受大家喜爱的原因要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答题区间主要集中在第一段,如“从古至今,扇子一直备受国人喜爱,除了作为扇风引凉的器具,更与其雅致精巧、具备抒情寓意的艺术风韵分不开”、“于扇面上题字作画,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也是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扇子不仅成了中国书画创作的重要载体,更凝聚古今工艺美术之精华”、“也让人们领略到精细玲珑的扇子背后,制扇匠人在巧料、巧工、巧饰、巧色等技艺中累积的智慧和创造的文明,使人们更深刻地体悟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趣”,可摘取关键词句进行概括即可。

【点睛】在回答行文思路时,应该把文章结构、写作手法、段落大意等方面融合在一起。

(1)总体阅读文段,将文段大体分成几个部分;

(2)说明每一部分“运用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有时还要说明这种手法的表现效果。

(3)如果主体部分写了好几个方面的内容,应以列举的方式,将这几个方面分别概括出来,表述时,应使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起到连接作用的词语。

(4)表述的语言要力求简洁、流畅、连贯。

(5)主体内容的概括要力求全面、清晰、层次清楚。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作文

岁月极美

三毛说:“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生命的流逝是必然的,而唯有努力增添生命的厚度,才算对得起那流逝的春花、秋月、夏日与冬雪。生命的价值无关长短,只要用心,且不忘初心,生命必将赠你一坛余味悠久的美酒。

在微漾的阳光里,我望着那些美好的人和美好的事散去,宛若我们不曾认识。清风轻抚,我的脸被轻轻吹过。我突然领悟到三毛的那句话,那句印刻在我心里的话。

岁月是一个极美的东西,它很静好,使得人们为了它不禁落泪感叹。岁月是一个极美的东西,它很绚烂,使得初三生活不再那么寂寞。这个初三我们毕业了,这三年岁月我们过来了,眼泪见证了我们的成长,笑声展示了我们的骄傲,在这对三年岁月说再见……

假如说回忆是我生活的纪录本,那么,有你的地方就是最美的一页。你的微笑,你的吵闹,无一不是在提醒着你的独一无二。你可以可爱,你也会耍帅,这是在我眼里最好的你。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那些美好的事物会永远的留存在我的纪录本里,那些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诚然,青春会逝去。平日同学的笑声终会化作美好的回忆荡漾在心,三年的陪伴,你们给我最普通不过的感觉,但幸福也就仅仅如此而已。我不记得和你们每个人说的第一句话,只记得你们最灿烂时的笑容,那好似晨光划破黎明前的黑暗,穿过我心中的阴霾,轻推落漫尘埃的心扉。

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开,我们欢笑。秋月清,我们共赏。夏日炽,我们奔跑。冬雪飘,我们回忆。既如此,何不记下此刻的美好?青春是会流逝的,趁着青春年少,赶紧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吧。鼓起勇气,不要在意会不会成功,因为青春只有一次。许多人说,青春就是应该心无旁骛地好好学习,但是,有哪些人是知道,青春期也在青春里。喜欢一个人,其实是在不经意间到来的。有时会问一下自己,你为什么喜欢他(她)呢?可是回答却只有不知道这三个字。也许只是因为别人的一个眼神,亦或是一个动作。都会让你有了怦然心动的感觉。趁着是自己最朦胧的年纪,赶紧去做让自己不会后悔的事吧。在每一个年龄段,都会喜欢一个人,但你有没有想过,到底哪一个才是你真正所追求的呢?

有人哀叹流光易把佳人抛,但长久的永恒有何用呢?君不见秦皇派徐福寻灵药,君不见汉武向士祈求长生,君可见狮身人面永立黄沙,君可见记功柱长存大地。但又如何知道秦皇汉武之伟业,又何明了法老与帝国的辉煌一时?不朽,从来只是一个伪命题。唯有时光的前进,才能让我们看到世代人才各领风骚。泰戈尔有言:“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没有流逝的时间,是绝对看不见苍生百景:春花、秋月、夏日、冬雪。是谁在蹉跎着年华,是谁在绝望中放弃,是谁在沉默中堕落。这一切都是那样的不堪,都是那样的可怜。

岁月生来就是不公平的,可你又能怎样。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你的选择?若换一个角度看待岁月,她优柔,曼妙,懂得一切的成功都要经历沉淀,她细腻,阳光,在每一个雨季都顽强生长,她落魄,不堪,在每一个梦醒时分都会悄然落泪。

但她懂得珍惜,珍惜这短暂的时光,珍惜这眼前的一切,一切的荒凉,一切的光亮。她带着她曼妙的身姿,为一代代人谱写了成长。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这就是美的所在。

儿时幻想着赶快长大,长大后成人有了自己的工作,等到成家了以后又想着老了的时候安度晚年。却忘了人的生活不在于憧憬,而在于开创美好的今天。从儿时的青发到老时的苍白满头。只是,岁月一晃的瞬间,人生不应该继续憧憬,而是应该去开创。

人的一生美就美在于它的时间会流逝,流逝给人带来不同的变化。有的人匆忙的一生走过了,回头才发现自己碌碌无为,一无所有,有的人努力开创美好的今天,留下的都是丰厚的果实。所以请把期待美好的明天改为开创美好的明天吧。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材料的内容是一句富含哲理的句子: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岁月美就美在它的那种必然的流逝,表达了美好的事物是人们在等它随时间的流逝来判断出来的,也是对岁月流逝这种自然规律的崇敬。本则材料的核心词是“岁月极美”和“必然的流逝”,因此,本次材料应该是要清楚解释为什么“岁月美在于必然的流逝”。也可就此讨论面对“岁月必然的流逝”,我们该怎么做。“岁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年月”。但在日常生活中也可用来形容一段生活经历,包括承载人们的感情,可以容纳世间一切酸甜苦辣。由此可以立意为:①岁月流逝是必然的规律,因而要顺应自然规律;②美好岁月转瞬即逝,因而要懂得珍惜;③岁月虽必然流逝,但仍需认真对待;④生活中酸甜苦辣都只是暂时的,因而要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行文时可从材料分析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可以结合具体典型的事例来分析,如为什么“岁月美在于必然的流逝”,也可就此讨论面对“岁月必然的流逝”,我们该怎么做也可写成记叙文,记叙一段美好岁月的转瞬即逝,因而提出要懂得珍惜的中心写成记叙文要注意语言要优美,行文要有波澜和可读性。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方法:

第一步:概括现象(是什么)

第二步:分析现象(为什么)

现象反映了什么,观果思因,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三步:如何解决(怎么办)

第四步:确定立意

切入点要小,选择自己熟悉的或感触较深的,有素材积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