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筷子文化圈包括中国、越南、朝鲜和日本等,这恰好和汉字文化圈重合。与其他用筷子的国家兼用汤勺不同,日本人只用筷子,包括喝酱汤的时候。

日语中“箸”的训读和日语汉字“端”、“橋”相同。日本认同儒家文化,“箸”基本沿袭中国理念。“端”指制作箸的材料仅是竹子或木头的局部,也可以用来表示筷子形状“首方足圆”,将“天”与“地”连为一体,表现人们对天地赐予食物的感恩。汉字“端”又有端庄、端正之意,所以也要求拿筷子时举止要端庄。碗中的食物与嘴巴之间,需要一个“橋”才能进食。可见,“箸”在日语训读中的读音非常巧妙和讲究。庆祝活动时使用名为“太箸” 的竹筷字,这种筷子中间鼓起,据说一头由神使用,另一头由人来使用,筷子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体现了日本神人合一的宗教思想。

日本的筷子和中国的竹筷子相比,多木制、稍短、尖头粗尾。因为饮食中多生冷食物,如生鱼片,日本人将筷子前端改成又尖又细的圆锥形,使用起来更方便。中国人围着桌子吃饭时,使用长筷子可以轻松夹到远处的菜品,还可以帮别人夹菜。而日本人就餐时,每个人跟前都有一份饭菜,所以日本的筷子不需要那么长。

日本的筷子因使用者而有所区别,有儿童专用筷、成人专用筷,还有客人专用筷。甚至还分男女,男用的筷子比女用筷子粗且长,夫妻饭碗也一样,男用的比女用的大,这样看起来女子吃得少,可以显出女子的文雅。

吃生鱼片拼盘或火锅的时候如果没有配备“取り箸”(公用筷),日本人会向服务员索取,或者把自己的筷子倒置,用自己的嘴没有碰到的另一端夹取食物。“洁癖”的日本人还准备有“取り皿”(小碟子),将食物先用“取り箸”夹到“取り皿”后再食用。在接待的场合,如因喝醉了忘记用筷子的哪一端从大盘里夹取食物,招待方会很体贴地告之不用倒置筷子,以显示其亲切与体贴。

现在的日本家庭中,成员都有属于自己的碗筷。虽然大多数家长并没有对碗筷一定属于某人进行教育,但是在传统的日本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心里,还是有碗筷专用意识,不允许别人碰。

在民俗仪式中出现的筷子被视为神灵依附之物,筷子承载着的日本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也促使了方便筷的发明。在古代日本,人们出门都会带着自己的筷子,因为外出就餐无法忍受别人用过的筷子。方便筷是江户时代(1603-1867)后期随着“二八荞麦面”在街头的热卖而出现的。一次性的筷子用过后就不会再有人用了,但是当时的人们还是会在吃完面后将筷子折断扔掉。因为人们相信自己的灵魂会停留在用过的筷子上,随便丢弃会使自己招致灾祸。至今仍有人会在吃完便当后随手将筷子折断。

日本习俗认为,死亡是从“此岸”抵达“彼岸”。亲朋两个人一起用筷子把死者的骨头从骨灰中捡出来放到骨灰罐中,或由一个人用筷子传给另一个人,再由这个人放入罐中。这种筷子的长度或者材质要不同,筷子在这种习俗中承担了逝者到达“彼岸”的桥梁的作用。所以在日本人看来,就餐中两个人用筷子传递食物,或给别人使用长短或材质不同的两根筷子是不吉利的。

                                                   (选自《第一论文网》,有删减)

1.  下面关于“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日本认同儒家文化,“箸”基本沿袭中国理念,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在日语训读中的读音非常巧妙和讲究,

B.“箸”训读为“端”, 可以用来表示筷子形状“首方足圆”,将“天”与“地”连为一体,表现人们对天地赐予食物的感恩。

C.日语中,“箸”的训读和日语汉字“端”相同,因为汉字“端”又有端庄、端正之意,所以也要求拿筷子时举止要端庄。

D.碗中的食物与嘴巴之间,需要一个“橋”才能进食,而筷子正起着这样的桥梁作用,所以日语中“箸”的训读和又与日语汉字“橋”相同。

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筷子文化圈恰好和汉字文化圈重合,但日本人只用筷子,而其它筷子文化圈国家兼用筷子和汤勺。

B.与中国的筷子不同,日本筷子多木制、稍短、尖头粗尾,能更好地适应日本饮食多生冷、分餐制的特点。

C.在日本筷子被视为神灵依附之物,人们不想让自己的灵魂留在上面,至今仍普遍保留饭后随手折断筷子的习俗。

D.日本习俗认为,死亡是从“此岸”抵达“彼岸”, 筷子在这种习俗中承担了逝者到达“彼岸”的桥梁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本的筷子因使用者而有所区别,有儿童专用筷、成人专用筷,还有客人专用筷。女用的筷子比男用筷子细且短,可以显出女子的文雅。

B.日本方便筷的产生缘于日本人认为筷子用后灵魂会停留在上面,不能让别人玷污了自己的灵魂而使自己遭受灾祸。

C.在日本人看来,就餐中用筷子给别人传递食物是不吉利的;但在接待的场合,招待方为显示其亲切与体贴会允许对方为自己夹取食物。

D.日本人进食既有专用筷,又有公用筷,还有方便筷,而且有人外出就餐时带着自己的筷子,说明日本人很讲究用餐卫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解说:答案D因果不当

2.解说:答案C “日本人至今仍普遍保留饭后随手折断筷子的习俗”扩大范围,原文是“仍有人会在吃完便当后随手将筷子折断”,已经不再普遍。

3. 解说:答案B. A偷换概念,原文说的是“夫妻饭碗也一样,男用的比女用的大,这样看起来女子吃得少,可以显出女子的文雅。”C不是“允许对方为自己夹取食物”,而是不用倒置筷子从大盘里夹取食物。D不是说明日本人讲究用餐卫生,而是认为筷子是神灵依附之物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许文岐,字我西,仁和人。祖子良,巡抚贵州右佥都御史。父联枢,广西左参政。文岐,崇祯七年进士。历南京职方郎中。贼大扰江北,佐尚书范景文治戎备,景文甚倚之。迁黄州知府,射杀贼前锋一只虎,夺大纛而还。狱有重囚七人,纵归省,克期就狱,皆如约至,乃请于上官贷之。

十三年迁下江防道副使,驻蕲州。贼魁贺一龙、蔺养成等萃蕲、黄间,文岐设备严。贼党张雄飞将南渡,命游击杨富焚其舟,贼乃却。巡抚宋一鹤上其功。副将张一龙善驭兵,文岐重之。尝共宿帐中,军中夜呼噪,文岐曰“此奸人乘夜思遁耳”,坚卧不出。质明,叛兵百余人夺门遁,一龙追获尽斩之,一军肃然。杨富既久镇蕲,一鹤复遣参将毛显文至,不相得,兵民汹汹。文岐会二将,以杯酒释之,始无患。

十五年,左良玉溃兵南下大掠。文岐立马江口迎之,兵莫敢犯。时警报日急,人无固志,会擢督粮参政当行,文岐叹曰:“吾为天子守孤城二载矣,分当死封疆,虽危急,奈何弃之。”遣妻奉母归,檄富、显文出屯近郊,为固守计。

无何,荆王府将校郝承忠潜通张献忠。明年大举兵来攻,文岐发炮毙贼甚众。夜将半,雪盈尺,贼破西门入,文岐巷战。雪愈甚,炮不得发,遂被执。献忠闻其名,不杀,击之后营。时举人奚鼎铉等数十人同系,文岐密谓曰:“观贼老营多乌合,凡此数万卒皆被掠良民,若告以大义,同心协力,贼可歼也。”于是阴相结,期四月起事,以柳圈为信。谋泄,献忠索之,果得柳圈,缚文岐斩之。将死,语人曰:“吾所以不死者,志灭贼耳。今事不成,天也。”含笑而死,时文岐陷贼中已七十余日矣。事闻,赠太仆卿。

                                            (节选自《明史·许文歧传》)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副将张一龙善驭兵,文岐重之    重:器重

B.炮不得发,遂被执              执:逮捕

C.时举人奚鼎铉等数十人同系      系:捆绑

D.于是阴相结,期四月起事        阴:暗地里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时许文岐竭力挽救国家危局的一组是(  )

①檄富、显文出屯近郊,为固守计       ②佐尚书范景文治戎备,景文甚倚之  

③文岐发炮毙贼甚众                   ④于是阴相结,期四月起事

⑤副将张一龙善驭兵,文岐重之         ⑥文岐曰“此奸人乘夜思遁耳”,坚卧不出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文歧作战勇武。当贼寇在江北一带作乱时,文歧以黄州知府的身份辅助尚书范景文进行防御,并且在与敌军的交战中射杀了敌军的前锋一只虎,最后夺得敌军大旗而还。

B.许文歧驻守蕲州期间,贼寇头目贺一龙、蔺养成等聚焦于蕲州、黄州一带,许文歧严密防备。后来贼党张雄飞将要南渡长江,文歧用计迫使贼党放弃这次计划。

C.许文歧善于协调将领之间的关系。久镇蕲州的杨富与新到的参将毛显文不和,弄得兵民不安,文歧在宴会中消除了两人的矛盾。

D.许文歧忠于朝廷。形势紧迫,人心惶惶,许多人没有固守阵地的想法,许文歧仍要坚守;即便被捕后仍暗中联系,立志消灭叛贼。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狱有重囚七人,纵归省,克期就狱,皆如约至,乃请于上官贷之。(5分)

 

(2)吾为天子守孤城二载矣,分当死封疆,虽危急,奈何弃之。(5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4.答案:C系:拘押

5. 答案:B 说的是被看重 说器重张一龙 是说其明断

6. 答案:A。文歧并非“以黄州知府的身份辅助尚书范景文进行防御”。

7.1狱中有判重刑的囚徒七人, 岐放他们回去省亲,规定时间回狱,这七人果然守约,于是请求上官宽免其罪。(译出大意给2分,“省”、“克期”、“贷”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我给天子守此孤城已经两年,职责应死守疆土,如今危急,我为什么要离开。(译出大意给2分,“”、“ 封疆”、“奈何”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许文岐,字我西,浙江仁和人。祖父许子良,曾为巡抚贵州右佥都御史。父亲许联枢,曾任广西左参政。文岐于崇祯七年( 1634 )中进士,授南京职方郎中。贼兵在江北大肆侵扰,许文岐辅助尚书范景文进行防御,景文十分倚重于他。后调任黄州知府,在与义军交战中, 曾射杀义军首领一只虎,夺大旗而还。狱中有判重刑的囚徒七人,文岐放他们回去省亲,规定时间回狱,这七人果然守约,于是请求上官宽免其罪

崇祯十三年( 1640 ),调任下江防道副使,驻蕲州。义军贺一龙、蔺养成等部聚集于蕲州、 黄州一带,许文岐严密防备。义军张雄飞部南渡长江,许文岐命游击杨富去袭击,烧毁他们(义军)的船只,迫使义军放弃这次渡江计划。巡抚宋一鹤将文岐这次军功上报于朝廷。副将张一龙善用兵,许文岐很器重他。许、张两人曾共宿一帐中,半夜军中呼喊,许文岐说:“这是奸人想乘夜逃跑。”他仍坚持躺在床上,不为所动。天亮之后,有叛兵百余夺门逃跑,张一龙追捕而且把他们全部杀了,全军肃然。杨富久镇蕲州,宋一鹤又派参将毛显文去,杨、毛二人不和,弄得兵民不安。许文岐召集二将,在宴会上消除二人的猜疑,才没有留下后患。

崇祯十五年(1642),左良玉的败兵南下,大肆劫掠百姓。文岐立马于江口等待,溃兵不敢侵犯。这时,起义军势力大盛,形势紧迫,人心惶惶,人们都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固守住阵地的想法,而文岐已升为督粮参政,正要启程赴任,见此情形不禁叹息说:“我给天子守此孤城已经两年,职责应死守疆土,如今危急,我为什么要离开。”于是令其妻送母亲返乡,令杨富、毛显文率兵屯兵城外,做好固守的准备。

不久,荆王府的将校郝承忠暗中与张献忠相通。十六年,义军大举进攻,文岐进行顽强抵抗。夜晚即将过去一半,大雪下了一尺多厚,义军攻下西门进城了,许文岐与义军进行了巷战。雪下得更加大,使得许文岐他们的炮弹不能发出,于是他被俘获了。张献忠听说了许文岐的名声,当时没有杀他,而是关押在后营。与他同关在后营的还有举人奚鼎铉等数十人。许文岐悄悄对他们说:“我看贼老营多是乌合之众,数万兵卒都是被俘良民,若对他晓以大义,与我们同心协力,贼可歼灭。”于是暗中联系,约定四月行动,以柳圈作为号。这密谋被泄露了,献忠进行搜索,果然搜到了柳圈,将文岐斩首。将要被杀的时候,许文岐对人们说:我没有死去的原因,是立志消灭叛贼。现在事情没有成功,这是上天的安排!他满脸含笑地被杀了。这是文岐被捕七十余天后发生的事情。朝廷闻知,赠谥文岐为太仆寺卿。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踏莎行   郴州旅舍

秦 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   这首词是秦观在北宋绍圣四年(1097)被贬郴州所作。

①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②鱼传尺素:《古诗》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③幸自:本自,本来是。

  ④为谁:为什么。

8. 这首词用字精巧,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首二句中“失”和“迷”。(5分)

 

 

9. “砌成此恨无重数”,此乃少游心中之语。请结合全词分析“恨”有哪几重。(6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8. 解说:“失”字和“迷”字是使动用法(1分),简练传神地描绘出夜雾茫茫遮掩了楼台,月色朦胧迷失了渡口的情景(2分),既准确地勾勒出景物的模糊轮廓,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2分)。

9. 解说:

①前三句写迷茫景象,感叹桃源无处寻表达了作者贬谪不遇、前途渺茫之恨;

借“孤馆”、“春寒”、“杜鹃”、“斜阳”令人生悲伤心的景物抒发了作者羁旅途中孤独寂寞之恨;

③因收到朋友的礼物和书信而引发的思乡怀人之恨。

(评分标准:感情每答对一处给1分,结合词作内容每处1分)

 

     

名篇名句默写(6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                 

(3)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名言名句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

(2)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分)

 

                                                   

新兵训练结束后,刚满18岁的布朗被派往伊拉克最大的港口城市巴士拉,执行反恐任务。

新兵到岗后,会有七天的休整期。在此期间,布朗和当地的年轻人苏拉尔交上朋友。苏拉尔懂些英语,在巴士拉军事基地外摆小摊。

休整期结束后,布朗开始定期上街巡逻。他所在的小组共有四个人,除了他和另外两名新兵,还有一个老兵弗里曼。

一天中午,布朗的小组来到巴士拉近郊的一条小巷。一名当地的男子迎面走了过来。

“站在原地别动,立刻接受检查。”弗里曼操着生硬的阿拉伯语,向对方发出警告。

中年男子怔了一下,没有停下脚步,只是把身体向墙边挪了挪,似乎想以此表明不会挡路。

弗里曼将枪口对准中年男子。中年男子终于停了下来,眼神里闪过一丝愤怒。两三秒钟后,他执拗地迈出一步。弗里曼抠下扳机,中年男子重重倒在地上。

布朗解开男子的布包,里面除了几件半新不旧的小孩衣服,别无他物。

弗里曼绕到巡逻车后面,打开后备厢,取出一支AK-47步枪,示意一名新兵把枪丢到尸体旁边。随后,他打开步话机,向基地通报了这里发生的情况:“我是第六巡逻小组组长弗里曼,刚刚在巴士拉西北近郊遭遇一名携带武器的恐怖分子。恐怖分子已被击毙,我方没有人员伤亡。”

巡逻车开回基地,布朗走进上校的办公室,把弗里曼枪杀平民的经过讲述了一遍。

上校说:“为了确保我方人员的安全,必要情况下可以先发制人,误伤平民在所难免。”

此后,布朗白天例行巡逻,深夜还要参加所谓的“抓捕武装分子、捣毁恐怖据点”的突袭行动。两个星期下来,四次突袭行动全都扑了空,武装分子一个也没抓到,反倒捣毁了一所民宅,误伤了三名平民。

一天深夜,突袭命令再次下达。“恐怖据点”是市中心的一所民宅。这次任务由库克上校亲自带队。布朗端着M-16步枪,看着六名身穿睡衣的“武装嫌疑人”,心里很不是滋味。

按照惯例,布朗用阿拉伯语不断发出警告,让这些人不要乱动。喊到第三遍时,站在最里面的一个年轻人突然把头扭向布朗,竟然是苏拉尔。十几分钟过后,苏拉尔的家被搜查得如同一个难民营。上校喘着粗气,心有不甘地走出了屋子。毫无疑问,这次又是个假情报。

布朗沮丧地向苏拉尔走过去,想说几句道歉的话。一位老太太突然扑向布朗。布朗下意识地向旁边一躲。枪声响起,老太太应声倒地。开枪的是一名新兵,开枪的理由是:战友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苏拉尔不顾一切地扑向老太太,放声大哭。布朗这才意识到,死者是苏拉尔的母亲。

布朗一夜无眠,觉得是自己害死了苏拉尔的母亲。当时要不是自己凑过去,老太太也不会情绪失控扑向自己。

三个月后,基地大门外再次出现苏拉尔的身影。苏拉尔消瘦了许多,目光有些呆滞。布朗犹豫了好半天,才尴尬地挥了挥手,向小摊子走过去。

“苏拉尔,我很抱歉。”布朗不知该如何向苏拉尔忏悔。

“你想买点什么?”苏拉尔语气冰冷,仿佛不认识布朗。

布朗难过极了。

库克上校带着弗里曼中士查防归来,远远瞧见布朗和苏拉尔站在一起。他和弗里曼低声说了句什么,两人一前一后走过来。

一只皮球突然从摊子上掉了下去,滚出很远。

“布朗,你能帮我把那只皮球捡回来吗?”苏拉尔望了一眼库克和弗里曼,对布朗说。

“当然。”布朗微笑着点点头,朝皮球跑去。就在他抓起皮球的一瞬间,身后传来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爆炸产生的气浪把布朗掀翻在地。他挣扎着爬起来,回头看去。小摊子被炸成了碎片,苏拉尔、库克、弗里曼全都倒在血泊中。

布朗不顾一切地跑过去,把苏拉尔抱在怀里。苏拉尔目光迷离地看着他,用微弱的声音说:“我……我不是恐怖分子,但我必须……必须为我母亲报仇。我们……我们是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们当然是朋友”。布朗把苏拉尔紧紧搂在怀里,不停地摇晃着,摇晃着。

                               (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3年第12期,有删减)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巴士拉近郊小巷的中年男子“眼神里闪过一丝愤怒”、“执拗地迈出一步”的表现,突出了巴士拉市民对基地士兵的不满。

B.小说中画线处上校的话,其实是基地士兵在反恐行动中的最佳做法,这种做法特殊时期无疑是合理的。

C.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上校喘着粗气”、“ 布朗微笑着点点头”,看似简单的语言,却巧妙地暗示出人物的不同心理。

D.当布朗向苏拉尔小摊走去时,“苏拉尔语气冰冷,仿佛不认识布朗”,说明苏拉尔对布朗非常仇恨,如果不是皮球意外掉下滚出很远,布朗就不会幸免于难。

E.小说通过对巴士拉基地士兵一再伤害无辜平民、最终导致恐怖事件发生的叙述,从一个侧面揭示恐怖活动产生的原因,令人深省。

(2)小说详写巴士拉近郊小巷中年男子事件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

 

(3)小说中苏拉尔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试简要分析。

 

 

(4)小说原题为“布朗的救赎”,选入《微型小说选刊》时改为“我们是朋友”,你觉得哪个题目好?试结合小说探究原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答案解析:C3分,A2分,E1分(B“是基地士兵在反恐行动中的最佳做法”错。D“说明苏拉尔对布朗非常仇恨,如果不是足球意外掉下滚出很远”错,是有意,友情尚在。E项表述不全面。)

2①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通过写这个事件,引出布朗的询问,突出布朗的善良。

②引出布朗汇报事件和库克的回答,为后面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埋下了伏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通过弗里曼处理事件的做法,写出了基地士兵滥杀无辜并嫁祸恐怖事件的事实,从而有助于突显主题。

 

3 ①善良而又机智。为了在报仇时不伤害朋友,故意把球弄掉让朋友去拾。

②重视友情;了解朋友,报仇不忘保护朋友。

③有仇必报。为报家仇,宁愿和仇人同归于尽。

4解说:

(一)“布朗的救赎”好:

①有概括情节作用。小说主要是通过布朗的所见所感来组织全文,布朗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②有突出主人公的作用。小说通过主人公所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基地士兵布朗的良心和正义,从而突出了主人公的人物性格。

③有揭示主题作用。通过布朗的心理活动,反映了对乱杀无辜平民的愤怒和自己无可奈何的忏悔。

(二)“我们是朋友”好:

①从情节看,小说始于布朗与苏拉尔友情的交往,终于朋友之间的倾诉,能紧扣题目。

②从人物塑造看,正因为我们是朋友,苏拉尔既复仇,又保护了布朗,表现了苏拉尔爱憎分明的性格;

③从主题看, “我们是朋友” 跟基地士兵的滥杀无辜构成了鲜明的对,从而能够引起读者深思,深化了主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启功 诗书画鉴流美名

 

启功是满族人,属正蓝旗,其始祖,是清代雍正皇帝的第五子弘昼。虽属皇族后裔,但启功并未拿此说事,反而一直避谈爱新觉罗姓氏。有人给启功写信,上书:“爱新觉罗·启功收”, 启功索性标明“查无此人,请退回”。还说:“不信你查查我的身份证、户口本以及所有正式的档案材料,从来没有爱新觉罗·启功那样一个人。”“现在很多爱新氏非常夸耀自己的姓,也希望别人称他姓爱新觉罗;别人也愿意这样称他,觉得这是对他的一种恭维。这实际很无聊。事实证明,爱新觉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有什么好夸耀的呢……”

启功生于1912年,此时家道早已败落。父亲在他一周岁时因肺病去世。这样,教育启功的任务落在他终身未嫁的姑姑和他的祖父身上。他姑姑文化不高,但她把常用字都写在方寸大的纸片上,逐个教启功读写。启功的祖父写得一手好字,他命启功勤于临摹,并教启功念诗。

得益于深厚的家学渊源,从十五岁到二十五岁,启功便逐渐结识了一些当时知名的艺术家、诗人、学者,按启功的说法,是在这些大家的教诲下,启功日后比较见长的那些知识、技艺才打下根基、得到培养。

启功十七八岁时,一次一位长辈让他画一幅画儿,并说要装裱之后挂起来。启功感到十分光荣,但那位长辈又对他说:“画好后千万不要落款,请你的老师代你落款。”这意思很明白,就是看不上他的字。这对他刺激很大,启功从此暗下决心,发愤练字,几十年来刻苦钻研,始终不渝,终成一代书法大家。  

启功集诗、书、画和文物鉴赏于一身,是享誉国内外的文化泰斗。他著作丰富,通晓语言文字学,甚至对已成为历史陈迹的八股文也很有研究;他作得一手好诗词,同时又是古书画鉴定家,尤精碑帖之学。

启功曾临习大量碑帖,他的书法作品,无论条幅、册页、屏联,都能表现出优美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被称为“启体”。书法界评论道:“不仅是书家之书,更是学者之书、诗人之书。”对于书法艺术本身,他也有很多创见。一般人学书法都是从写“九宫格”或“米字格”开始,并把字的重心放在方格中心。启功却发现,字的重心不在传统的米字格的中心点,而是在距离中心不远的四角处,还推算出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正符合所谓的“黄金分割率 ”。他便首创“五三五”不等份。这种字形上下左右的分量较大,中间的分量较小,而不是“九宫格”那样的“九等份”。 “五三五”不等份结构字体,便是他独创的“启体”书法。

启功画作的风格是:构图严谨,手法生动,色彩鲜明,韵味悠长,尤其擅长山水竹石,极富传统文人画的意趣。“秋山人在画中行”是其常用的题材。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已在画坛崭露头角,50年代达到艺术高峰。70岁后常作兰、竹,构图平中寓奇,以书法之笔入画,明净无尘,清劲秀润,充满书卷气。多次为国家领导人出访及国际交流绘制作品。

启功不但书画称绝,而且诗印可叹,并且以艺术家的情怀和科学家的精妙和天才的灵性把诗书画印熔为一炉,全面实现了书画艺术的主题创作。他的诗既格律工整,语言典雅,又参用当下词汇,深具现代气息。诗、书、画常在他的作品中统一展现,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启功曾说,他平生用功最勤、成就最显著的就是文物鉴定,尤其对古代的书画、碑帖,见识卓异,造诣精深。1947年他受聘为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负责鉴定书画、审阅文献档案、整理清代史料。由于他对历代作品特征、作者风格了然于心,加上他有丰富的文物知识和文史修养,又熟谙典故,劣品和赝品总逃不过他的眼睛。

1983年,国家文物局聘请国内顶级专家组成7人小组,对国内各大博物馆收藏的珍品进行甄别鉴定,启功即是7位专家之一。他曾参与了震惊文物界的《出师颂》、《淳化阁帖》的收购与鉴定工作。启功因此成为文物界不可多得的国宝级人才。

启功因为家境贫寒,只有中学学历。成人后,既无祖业可守,又无行当可做,“饥寒”二字自然渐渐的相逼来了。

正无可如何,历史学家陈垣却破格聘其到大学执教,并且多次提携、帮衬,使其免于冻馁。后来启功说:“当时师生之友谊,有逾父子。”为报答陈垣,启功曾义卖字画,筹款二百余万,取陈垣书斋之号——“励耘”,为北京师范大学建立“励耘奖学助学金”。

2001年9月19日,启功先生一阶一阶走上二层楼,参加全国第一个大学“宏志班”励耘实验班开学典礼。见到了30名品学兼优而家境贫寒的学子,老先生将8万元“中国书法艺术终身成就奖”奖金悉数捐出。在此之前,启功还曾捐过3万元建河北希望小学,捐出两万元资助一个山里孩子在学校吃午饭。执教70年的启功,究竟为贫困生付出了多少?他摆摆手说:“记不清了。”

盛名之下的启功很累,但启老先生却始终保持着宽容大度、豁达幽默的处世态度。成为大名鼎鼎的书法家后,慕名求字者自然不少,启功则不论尊卑,凡有所请,便欣然从命,不忍拂意。先生作书,不择砚墨,宣纸下垫几张旧报纸,口占诗句,握管直书,珠玑满纸,章法天成。

某日有一个专门假冒启功书法的人去书画店销售赝品,恰巧被先生堵住。作伪者尴尬恐慌无地自容,哀求老先生高抬贵手。不料启功只是宽厚地笑道:“你要真是为生计所迫,仿就仿吧,可千万别写反动标语啊!”

启功先生知道市面上假冒他的名的赝品很多,不少朋友建议追查,他却不同意。有一位年轻人写了一封长信,对这种现象给予批评,并建议启功先生追查。启功先生给这位年轻人回了信,大意说有些假字比启功自己写的还好;而且人生几何,身后如果有人伪造,也无可奈何。他还谈到,如果自己的字都写得和二王、颜、柳甚至苏、黄、赵、董一样好,作伪也要难上若干倍,其伎俩就容易暴露,自己也可省下诉讼费了。启功先生这种博大的胸襟和自勉的精神令大家敬佩。

启功一生无儿无女,妻子去世后,他一直过着孤独而清苦的生活。他把卖字画和稿费所得的200多万元人民币全部捐给了北京师范大学,而自己却住在简陋狭小的房子里。

(选自《人物周刊》,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虽属皇族后裔,但启功并未拿此说事,反而一直避谈爱新觉罗姓氏,是因为他觉得爱新觉罗的荣辱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

B. 启功全面实现了书画艺术的主题创作。他的诗既具古典美,又深具现代气息。诗、书、画常在他的作品中统一展现,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C. 由于启功的兰、竹构图平中寓奇,以书法之笔入画,明净无尘,清劲秀润,充满书卷气,所以其兰竹图成为国家领导人出访及国际交流的绘制作品。

D. 启功他把终生的字画稿费200多万元人民币全部捐给了北京师范大学,而他自己却住在简陋狭小的房子里,一直过着孤独而清苦的生活。

E. 启功先生受恩不忘,施恩不记。为了回报历史学家陈垣的多次提携、帮衬,启功义卖字画,为北京师范大学建立“励耘奖学助学金”;而为贫困生的付出他却记不清。

 

(2)启功终成一代书法大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为什么说启功“诗书画鉴流美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盛名之下的启老先生始终“保持着宽容大度、豁达幽默的处世态度”,启功的豁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解说:B3分,E2分,A1分;A项原因阐述不全面,主要是表现启功的品格。C项错在兰、竹“成为国家领导人出访及国际交流的绘制作品”;D错在“终生的字画稿费200多万元”

2深厚的家学渊源;启功的祖父写得一手好字,他命启功勤于临摹

②勤奋刻苦。发奋练字,几十年来刻苦钻研,始终不渝;临习大量碑帖。

③勇于创新。对于书法艺术本身,他也有很多创见,独创“五三五”不等份结构字体的“启体”书法。

3解说:①启功诗格律工整,语言典雅,又参用当下词汇,深具现代气息。

启功是一代书法大家,其书法作品,表现出优美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被称为“启体”;

启功画作构图严谨,手法生动,色彩鲜明,韵味悠长,尤其擅长山水竹石,极富传统文人画的意趣,多次为国家领导人出访及国际交流绘制作品;

文物鉴定方面,尤其对古代的书画、碑帖,见识卓异,造诣精深,是文物界不可多得的国宝级人才。 (评分标准:每点1.5分)

4①看淡家族荣耀,虽属皇族后裔,但启功一直避谈爱新觉罗姓氏;

②面对慕名求字者,启功不论尊卑,欣然从命,不忍拂意。

③对别人犯而不较,启功对市面上假冒他的名的赝品不追查,反而劝慰作伪者。

④自己过着孤独而清苦的生活,却用大量的钱资助学校及贫困生。

     

下列词语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刘谦在翻转手腕的同时,左手中指,无名指,小指一起将牌向后滑动,一张张扑克牌稍纵即逝,最后手中留的一张牌恰是观众抽出的那张,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B.2014年5月23日晚,中山一土豪婚礼上,新娘头上冠冕堂皇,全身穿戴了重达几十斤的黄金配饰,引得网友们纷纷吐槽,戏称新娘为“中山黄金新娘子”。

C.土地价格上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方政府顶多是顺水推舟,乘机上轿,从根本上说还是市场需求起决定性作用,不能全怪地方政府。 

D.无论是史籍还是官方文件都证明,中国最早发现、最早开发钓鱼岛并拥钓鱼岛有主权,因此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不应无可置疑。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词语运用

答案C。(A稍纵即逝:纵:放任,不约束。逝:消失。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形容时间、机会等容易失去。 B“冠冕堂皇”是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直;

D否定不当,“无可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前面加“不应”就把意思弄反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针对东京一设计公司在对越南的ODA援助计划中拿回扣一事,日本政府决定在防止此类事件再发的相关政策出台前,暂停对越南ODA援助计划。

B.2013年,河南滑县的粮食总产量达28亿斤,连续22年保持全省第一位,其中小麦产量超过18亿斤,堪称中国小麦生产第一县。

C.如果宽带网络发展水平落后是多种主客观因素共同造成的,那么,宽带收费标准不一、用户变更过户难则是由于典型的人为因素使然。

D.在国内,得了癌症,不少患者知道吃药、手术,不知道放疗,甚至不敢接受放疗。可是在美国,有放疗参与的肿瘤治愈率约是60%--70%。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病句考析

A B主语暗换,应是“滑县堪称中国小麦生产第一县”;C句式杂糅,由于……使然;D“约是60%--70%”累赘重复。)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什么是使大脑紊乱变得如此可怕的原因?                                      

①我们又怎样才能阻止其出现呢?

②但是这些线索意味着什么呢?

③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大脑紊乱还是没有一点办法,一旦脑细胞死亡或者失活,其将永远无法恢复。

④拿阿尔茨海默氏症来说,这种疾病给人们留下了两个重要的线索:淀粉样蛋白斑和神经纤维缠结。

⑤它们是阿尔茨海默氏症的过程中产生的还是其最终结果?

⑥对此,我们几乎一无所知,束手无策。

A. ③⑤⑥④②①    B.⑥④②⑤①③  C.①④②③⑤⑥ D .④②⑥⑤①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句衔接

B

 

     

树人中学文学社准备请校友、著名作家刘枫先生来学校作一次写作讲座,为此,文学社让小张带着请柬登门邀请。不巧刘先生不在家,开门的是他儿子。下面是小张对他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有5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进行修改(5分) 

家父刘枫是我们树人中学的校友,也是著名的作家,在文坛小有名气。我校将于“五四”举办写作讲座,能邀请他老人家前往赐教,你们万分荣幸。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这是请柬,希望您交给他,请他老人家务必光临。谢谢。 

①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②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③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④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⑤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言文字的运用

①将家父刘枫改为令尊刘先生或您父亲

②将小有名气改为很有影响或颇有名气 

③将你们万分荣幸改为我们万分荣幸; ④将犬子改为儿子

⑤将务必光临改为届时光临

     

仿照下面的句子,选择新的喻体另写一组句子。(6分)

生活像一首歌,那开在原野的每一朵小花,那播洒在夜空的每一缕月光,那绽放在脸上的每一丝笑容,都是这首歌中迷人的音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仿、缩、扩、续

参考答案:①生活像一幅画,那婉转在树林中的每一只小鸟,那飞舞在阳光下的每一只蝴蝶,那漂浮在蓝天里的每一朵白云,都是这幅画中美丽的色彩。

生活像一条河,那行吟在汩罗江畔的孤独身影,那点燃在长城边上的抗日烽火,那挥洒在中原大地的每一滴汗水,都是这条河中生命的浪花。

     

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年轻人兴冲冲地向老师讲述自己的经历:“最近,我遇见一位睿智的老人,他能看清未来,还把这绝学传授给了我。先生,您也懂这个吗?”

  先生说:“每个人都懂啊,真正困难的学问不是这个。”

  年轻人不解:“还有比看清未来更高深的学问?”

  先生说:“飞翔的鸟儿,葱郁的树林,这些都是张目即见,我要教给我弟子的,不是让他们看清未来,而是看清身边鲜活的现在。”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作文

【立意提示】

(1)对未来的瞻望,是社会与个人前进的动力。

(2)莫要空想未来,要把握现在。

(3)未来与现在同等重要。

4)离我们视线越近的事物,反而越会看不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