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五岳八校联考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

在英国光荣革命后,威廉和玛丽以女婿和女儿的身份同时继任英国国王。此后,—个不会说英语的德国人以外孙的身份接掌英国王位,是为乔治一世。这种在西方历史上司空见惯的现象在中国封建时代则鲜有其例,主要原因是

A.东西方王位继承的方式不同             

B.中国君主专制的束缚

C.中国宗法制度的约束             

D.中国理学思想的禁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宗法制的影响。由材料可知,英国光荣革命后威廉和玛丽以女婿和女儿的身份继任英国国王,后乔治一世作为外国人以外孙的身份接掌英国王位;中国封建时代极少出现上述西方历史上常见的王位继承方式,其原因在于宗法制的深远影响,题干材料主要说明了古代中国帝王主要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继承原则和嫡长子继承制来选择继承者,故选C。A项所述是表现而非原因,故排除;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和理学思想维护了封建统治制度,与继承制度无直接关系,故B、D两项错误。

     

战国以来,郡县制逐渐得到推广,但分封制并未退出历史舞台,甚至在某些时期出现了逆袭。这一现象反映了

A.君主专制影响国家制度变革             

B.郡县制度还不够完善

C.分封制利弊并存             

D.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战国以来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与反复。结合所学可知,战国以来,分封制的弊端日益突出,引起诸侯割据混战,郡县制逐渐推广,到秦统一后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但分封制在后世仍有存在,甚至在某些时期出现了逆袭,如汉初出现了封国与郡县制并存,与汉高祖错误吸取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相关等;可见君主独断性的决策即君主专制影响了国家制度的变革,故选A。相对于西周时期,战国与秦汉时期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分封制理应被淘汰,故B、C两项错误;D项与题意相反,故排除。

     

晋国上卿赵简子曾说:兄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材料反映了当时

A.血缘政治受到冲击             

B.士农工商等级森严

C.出现以郡统县的制度             

D.自然经济开始形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特征。材料中晋国大夫赵简子明确反对随着诸侯争霸战争而出现的“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局面,这反映了依据血缘和贵族等级、世袭继承的血缘贵族政治受到冲击,故选A。材料反映了士农工商等级受到一定的破坏,同时出现了以县统郡的现象,故B、C两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

     

钱程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请帝卿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

C.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材料“一切政府法令,须请帝卿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反映政事堂在制定政府法令起到了突出的作用,“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强调了政事堂在发布诏书上的权威地位,由此可见唐朝政事堂发挥了重要的决策作用,故选D。A、C两项在材料中无体现,B项所述明显错误,故排除。

     

唐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者共同审理案件,称“三司推事”,到清时,除沿用“三司”制外,如遇重大案件,则实行九卿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吏、户、礼、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审理。上述制度规定的实行

A.表明监察机构逐渐呈现出独立性             

B.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C.使皇帝权威不断得到强化             

D.易造成权力交叉,行政效能低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会审制度。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大理寺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刑部为中央司法行政机关、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清时沿用“三司”制,并实行九卿会审制,故A项错误;多个机构进行会审,能够减少失误,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君主专制的强化,故C项错误;由“三司”制到九卿会审制,反映了会审制度的进一步规范化,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宋仁宗对谏官张升说,你很孤单,没有朋友,要注意说话方寸。张升明知年老仁宗儿子都夭折了,却回敬皇帝道:臣不孤单,妻儿俱全;陛下才孤单,只有宫女相伴。仁宗没怪罪张升。清代士大夫却没这种“脾气”,大学士曹振铀总结的为官秘诀是“多磕头少说话”。士大夫“脾气”变化表明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儒学思想渐趋衰微

C.官场风气世俗化             

D.经济文化没有协调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材料中宋代谏官张升敢于对宋仁宗抗辩,反映了宋代的士大夫具有一定的独立精神,能够指出君主的不足,以防止君主决策的失误从而维护君主专制统治;而到了清朝士大夫没了“脾气”,虽贵为大学士的曹振仍主张为官秘诀是“多磕头少说话”;题干中的官场风气变化说明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故选A。此时期理学地位不断上升,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其影响根深蒂固,故B错误;C项仅为表象而不能反映主要问题,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D两项。

     

元朝行省的权力很大,基本掌握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与宋代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这主要是由于元朝

A.行省逐渐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             

B.巩固地方统治比加强中央集权更加迫切

C.最高统治者不了解藩镇割据的危害性             

D.中书省总领国家权力制约着行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朝的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利时受到中央的节制,A项排除;元朝属于少数民族,汉族在中原地区已经几千年了,有自己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一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和文化难以在短时间内融合汉族文化,所以在灭掉宋以后,迫切需要地方的稳定。而元本来就是军事强国,靠武力打天下安天下的,中央政府的军事力量远远强大于地方势力,地方的军事反叛在元前期来说,基本不成气候。元在灭宋之后,最重要的是休养生息,所以巩固地方的稳定,正常生产是最重要的事情,B项正确;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表述只会使行省权力呈下降趋势而不是“权力很大”,排除。

     

明朝开国第一考,中进士的全是南方人,结果引发北方士子的强烈不满。朱元璋亲自督导彻查此案,结果并未发现科场舞弊,最后只能以增设北方士子恩科来平息骚动。这一事件反映了

A.科举制难以选拔实用型人才             

B.科举制不利于教育公平

C.经济发展影响教育水平             

D.专制体制容易引发科场舞弊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选官制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科举制出现的新问题。材料中明朝开国第一考最初考中进士的全是南方人,结果引发北方士子的强烈不满,经朱元璋亲自督查此案,并未发现科场舞弊;这种南北方科举考试成绩的不平衡,反映了随着唐宋以来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及完成,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异影响了教育水平的不同,即经济发展影响教育水平,故选C。A、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科举制以考试为选拔人才的形式、以才学为标准,具有一定的公平性,故B项错误。

     

1900年6月,北京政府向英美等国同时宣战。当时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邮政大臣盛宣怀下令各地电信局将清廷召集义和团民及宣战的诏书扣押。两广总督李鸿章复电北京“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此后,湖广总督张之洞提议:一旦北京不保,公举李鸿章任中国大总统以主持大局。材料说明

A.张之洞主张推行总统制             

B.李鸿章支持反淸斗争

C.晚清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D.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中央与地方不同的对外政策。材料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初,一方面北京政府向列强多国宣战,另一方面宣战诏书却在各地受到扣押,甚至出现两广总督李鸿章、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封疆大吏抗命中央及提出组建新政府的主张,可见晚清中央集权受到挑战,故选C。作为封建官僚的张之洞是不可能主张实行总统制的,故A错误;李鸿章反对支持义和团的斗争,故B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1905年2月,陈独秀、柏文蔚联合安徽公学中的先进分子常恒芳、宋少侠、杨端甫等人,在芜湖发起成立岳王会,他们集会于芜湖关帝庙,借烧香宣读誓约并订立章程,以反清为宗旨,其用意是“盖岳武穆抵抗辽金,至死不变,吾人须继其志,尽力排满”。这说明岳王会

A.盲目效仿古人不符时代潮流             

B.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C.具有狭隘的民族革命思想             

D.凸显资产阶级民主精神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认识。分析材料信息可见,1905年陈独秀等联合安徽先进分子成立岳王会,集会于芜湖关帝庙,以反清为宗旨,突出以岳飞抵抗辽金为楷模、尽力排满的思想,据此说明岳王会具有狭隘的民族革命思想,故选C。A项说法明显错误;岳王会是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并非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故B错误;民主精神即人民主权思想,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错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名称。下图显示的人民军队名称的变化主要反映出

A.社会性质的变化             

B.革命领导阶级的变化

C.社会矛盾的变化             

D.中共执政地位的形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抗日战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名称的变化。依据图片及所学可知,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前夕,中共领导的工农红军改名为八路军,反映了中日民族矛盾取代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体现了社会矛盾的变化,故选C。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一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并未变化,故A错误;无论是红军还是八路军,中共及其代表的无产阶级始终是革命的领导阶级,故B错误;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始终没有完全成为执政党,故D错误。

     

毛泽东说:“关门主义‘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渊’指敌人,‘鱼’指群众),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都赶到敌人那一边去,只博得敌人的喝彩。关门主义实际上是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的忠顺的奴仆。”材料反映出中共

A.宣扬敌后抗战             

B.主张全民族的抗争             

C.坚持持久抗战             

D.建议国共联合抗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抗日战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的抗战思想。材料中毛泽东明确反对“关门主义”思想,主张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实行全民族抗战,可见材料反映出中共主张全民族抗争的思想,故选B。A、C、D三项均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

     

抗战后期,反对殖民主义,主张在战后终结殖民地制度逐渐成为中国社会舆论的主流。1945年,中国代表团出席旧金山会议,提出必须重视战败国、殖民地及人民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情况之重要性,使彼等逐渐发展,获得独立或自主”的方案,得到了各国的称赞或同情。上述现象的深远影响在于

A.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             

B.有利于重建战后的国际秩序

C.加速了中国收回主权的进程             

D.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抗日战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分析材料信息可知,抗战后期中国社会各界要求反对殖民主义、结束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同时中国代表团在旧金山会议上,提出必须重视帝国主义战败国、殖民地及人民在政治、经济、社会及独立自主的要求,得到各国的响应;据此可知中国社会舆论及中国代表团的建议反映了国际社会各种进步力量的意愿,体现了各种政治力量的利益及要求,其深远影响在于有利于重建战后的国际秩序,故选B。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C、D两项均为上述主张的直接影响,故排除。

     

近代著名报纸《大公报》在《毛泽东先生来了》一文中写道:“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这一报道反映出

A.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人真诚地谋求和平             

B.国共合作、和平建国成为中外共同的期盼

C.抗战胜利极大地提高了共产党的社会地位             

D.大众传媒是影响当时形势政局的重要力量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解放战争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战胜利后的国共重庆谈判。材料反映出人们对毛泽东来重庆的兴奋之情,并未强调共产党谋和平,故A错误;根据材料中人们对毛泽东到重庆的心情和态度可以看出,抗战结束后,国共合作、和平建国成为中外共同的期盼,毛泽东来重庆谈判使人们看到了和平建国的希望,故B正确;材料中未体现抗日战争对中国地位的提高,故C错;大众传媒仅仅是对当时时局的报道,不能成为影响政局的力量,故D错,故选B。

     

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

A.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B.撕毁政协会议协议挑起内战

C.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D.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解放战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由材料“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可知国民党以扩大对城池和交通线等地域的占领为目的,造成了力量全面展开、兵力分散等问题,此“战略失误”反映了国民党全面进攻的失败,此后国民党由全面进攻转入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故C项错误,D项正确。A、B两项均发生在1946年6月国共全面内战爆发前。

     

下图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立场坚定             

B.“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C.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D.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祖国统一大业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台湾问题及对台政策。分析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见,第一幅图片反映了1979年以前中国政府坚持以武力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方针政策;第二幅图片反映了“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第三幅图片体现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据此可知三幅图片反映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立场坚定的共同主题,故选A。“一国两制”的构想在图片信息中无体现,且不符合“共同主题”的要求,故B错误;C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并非外交问题,故D错误。

     

下面是新中国历届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示意图。此图表明新中国

A.政协制度形成经历了长期的过程             

B.爱国统一战线力量逐步发展壮大

C.联合一切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D.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已经较为完善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历届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示意图反映的是政协代表人数越来越多,与该制度的形成过程无关,排除A。政协代表人数越来越多,说明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人数的增多,说明爱国统一战线力量逐步发展壮大,B正确。选项C中“一切力量”与题意无关,排除。选项D“较为完善”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B。

     

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在阿吉纽塞群岛打败了斯巴达海军的将军们,因没有运回阵亡者的尸体而遭受陪审法庭严厉的审判,十将军中有六位被投票判处死刑,色诺芬认为,杀死六位将军的真正凶手是民主的审判,是背离了司法自身灵魂的雅典司法。材料表明

A.民主裁决不等于公正的司法             

B.将军判刑的依据是陶片放逐法

C.雅典政治体现天赋人权思想             

D.民主必然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材料中“真正凶手是民主的审判,是背离了司法自身灵魂的雅典司法”表明陪审法庭的民主裁决不公正,A项符合题意;"陶片放逐法"是指在公民大会上,如果公民们认为某人的行为威胁到城邦民主,投票通过,便被逐出国门十年,与材料中“陪审法庭严厉的审判”不符,排除B;天赋人权与材料中“背离了司法自身灵魂的雅典司法”不符,排除C;仅材料中的一个事例不能表明“必然导致”,排除D。故选A。

     

在美国大选中,不同党派的候选人总是会抨击对手的对华政策。但当其当选总统之后,对华政策并无大的变化,这反映了

A.美国的总统竞选具有虚伪性

B.美国的外交权属于国会而非总统

C.美国的政党政治已经成熟

D.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中美两国国家利益趋于一致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美国联邦政府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美国政党政治的认识。由材料可知,在美国总统大选中,尽管不同党派候选人对华政策是矛盾的,但当其当选为总统后对华政策仍具有很大的连续性,这反映了美国两党均代表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大选中不同的对华政策仅是为取得选举胜利的所采用的手段,体现了美国政党政治的两党对垒、交替执政的特点;以上反映了美国政党政治已经成熟,故选C。A项说法过于绝对化,D项明显错误,故排除;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美国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经国会批准才能生效,同时国会有宣战权等,可见国会与总统均具有部分的外交权,故B项错误。

     

巴黎公社在一份公告中写道:公社的“基点在于经常征求大多数人的意见,不断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助”,“委员不断受到與论的检查、督促和批评,他们是可信赖的、对选民负责的。并且是随时可以撤换的”。这表明巴黎公社

A.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B.实行直接民主制度

C.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             

D.赢得社会广泛支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巴黎公社。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见,巴黎公社建立在“征求大多数的意见”的基础上,且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同时公社委员受到社会舆论的监督、批评,具有对选民负责、可以随时撤换的特点,可见巴黎公社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故选A。材料反映了公社委员由选举产生,代表选民行使权力,具有代议制的特点,故B错误;公社仅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但并没有建立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C错误;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遭到资产阶级的仇视和镇压,同时没有领导发动农民阶级,故得不到农民的支持,故D错误。

     

农民土地问题上,1917年8月前,布尔什维克尽管支持农民废除土地所有制的要求,但并不同意按农民的要求平分土地。6月,社会革命党把平分土地写进了自己的党纲,遭到了布尔什维克的强烈批评。但到8月,布尔什维克把社会革命党的这个口号接了过来,变成自己的口号。这反映了当时的布尔什维克

A.在土地问题上缺乏成熟的考虑             

B.试图削弱其他各党派的影响

C.直接重视农民问题和粮食问题             

D.意在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十月革命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俄国的十月革命。材料反映了在农民土地问题上,1917年8月前布尔什维克党坚持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原则,在支持农民废除土地所有制的反封建要求的同时,反对平分土地给农民,甚至强烈批评社会革命党平分土地的党纲;但到8月为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布尔什维克党将社会革命党平分土地的口号变为自己的口号。据此可知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在土地问题上缺乏成熟的思想,故选A。布尔什维克党土地政策的变化,意在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加强工农联盟,适应社会主义革命的需要,故B、D两项错误;布尔什维克党土地政策前后的变化均非“直接重视”农民和粮食问题,故C错误。

     

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公开演说,认为没有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的资本主义国家就要通过武力改变这种状况,现代资本主义是新的世界大战的根源,为此,他号召人民准备迎接新的战争;2月22日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华盛顿提出遏制苏联的理论;3月5日丘吉尔在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铁幕”演说。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A.斯大林演说对遏制理论、“铁幕”演说产生了影响

B.对世界市场的争夺导致了“冷战”局面的最终形成

C.丘吉尔“铁幕”演说向苏联发出了“冷战”的信号

D.国家利益才是导致二战后美苏激烈斗争的根本原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两极世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美苏冷战局面的出现。材料中的“1946年2月9日”即二战后初期,斯大林发表公开演说,提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因争夺世界市场而成为世界大战的根源,号召人民准备迎接帝国主义战争,之后美国驻苏外交官乔治凯南向国内提出了遏制苏联的理论和丘吉尔随之发表了“铁幕”演说,由此可见斯大林的演说对遏制理论、“铁幕”演说产生了影响,故选A。战后美苏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最终导致“冷战”局面的形成,故B错误;C、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首次提出“金砖四国”这一概念,特指新兴市场投资代表。2008—2009年,相关国家举行系列会谈和建立峰会机制,拓展为国际政治实体。“展望五国” (VISTA)是由越南(Viet Nam)、印尼(Indonesia)、南非(South Africa), 土耳其(Turkey)、阿根廷(Argentina)的英文首字母组成谐音英文单词Vista,意为展望、眺望的意思,被日本《经济学人》认为是将继“金砖四国”之后,成为最有潜力的新兴国家。原“灵猫六国” (CIVETS),正是由哥伦比亚、印尼、越南、埃及、土耳其和南非等6国国名首字母组成,其共同特点是“有庞大的年轻人口,经济多元、存活力”,被看作是未来新兴的市场及投资焦点所在。材料可以说明

A.苏联解体的原因             

B.新兴国家成为世界发展的主力量

C.金融危机的原因             

D.多个力量中心日益崛起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材料反映了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首次提出了“金砖四国”的概念作为新兴投资国家的代表,之后相关国家通过会谈和建立峰会机制而拓展为国际政治实体,在此之后出现的“展望五国”和“灵猫六国”均被视作最有潜力的新兴国家或新兴投资市场,这都体现了多个力量中心日益崛起,故选D。A、C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依然是世界发展的主导力量,故B错误。

     

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曾提出过“世界时间”的概念:意即人类文明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球的每一个地方,每个时代都有少数两三个地区代表着那个时代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平,每个民族都应该谨慎地寻找自己的方位,判断自己到底是与“世界时间”同行还是被远远抛弃在外面。根据这个说法

A.罗马法是古罗马处于“世界时间”中的重要标志

B.英国从文艺复兴开始跻身到了“世界时间”当中

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一直处于“世界时间”之中

D.改革开放和国力增强使中国再度回归“世界时间”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史观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理论和史观。材料中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所提出的“世界时间”的概念,包含了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内容,即认为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每个时代均有少数的两三个地区代表此时代的人类各种文明的最高水平,每个民族应审视自己在其中的位置,以作出自己是否落后于“世界时间”的判断。古罗马的罗马法以其在政治文明中的法制化、制度化的特点及地位,作为所处“世界时间”中的重要标志,故选A。文艺复兴开始于14、15世纪的意大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后才逐渐传入英国,故B错误;鸦片战争前夕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故C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追赶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综合国力的提高只是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国尚未回归“世界时间”,故D错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从周公“以德配天”、孟子的“民贵君轻”的主张,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从朱熹求君主收拾身心去其私念、主张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到黄宗羲等思想家的“君臣共治、地方分治”,这些闪耀着分权制约光芒的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些思想及其实践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君主专制,但对封建君主专制多少起到限制作用。……近代中国的分权思想来源于西方,雅典权力制约机制自梭伦改革始,如公民人会的决议有的尚需经陪审法庭审议并最后批准。陪审法庭主要职能在于司法,但它同时也拥有一定的立法权。

——据黄毅《论中国古代限制君权的思想》

材料二 在西欧中世纪则出现了一些宪政雏形,到了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家和理论家进一步发展和实践了分权与制衡原则。19世纪中叶,清朝中央集权受到削弱和变形,这种局面为近代军阀分裂割据埋下了伏笔,但也使讲求经世致用、注重社会实际的地方督抚大员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领导者和推动者。20世纪初立宪派主导的分权立宪运动迅速开展起来,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革新力量,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化政治进程,对清王朝的覆灭起了重要作用。

——据傅兆龙《国家权力制约论》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中国和雅典分权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近代西方权力制约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3)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政府权力演变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

(1)特点:古代中国:在君主专制的前提下,通过相权(谏官)、天道(道德)、地方分权来制约君权。

古代雅典:是奴隶制民主的组成部分,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交叉制约。

(2)思想:法制;分权制衡。

背景:防止专制、维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果;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影响;中世纪的相关经验。

(3)演变:从传统的中央集权到近代的地方分权。

影响: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近代中国军阀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与近代时期中西方不同的分权思想和政治制度。

第(1)问,依据材料一的信息,认识和理解古代中国德治、民本及行政监察制度等分权思想及其一定程度限制君主专制的实践结果,理解把握古代雅典分权机制及其具体的权力机构;据此结合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和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从性质、分权机制方面分别概括说明古代中国与雅典分权的不同特点。

第(2)问,依据材料“在西欧中世纪则出现了一些宪政雏形,到了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家和理论家进一步发展和实践了分权与制衡原则”概括归纳近代西方权力制约的主要思想;依据对以上思想的理解并结合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思想产生的条件等相关知识,分析概括近代西方分权思想形成的背景。

第(3)问,依据材料“19世纪中叶,清朝中央集权受到削弱和变形,这种局面为近代军阀分裂割据埋下了伏笔……地方督抚大员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领导者和推动者。20世纪初立宪派主导的分权立宪运动迅速开展起来,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革新力量”概括总结近代中国政府权力经历了从传统的中央集权到近代地方分权的演变历程;依据以对上述材料信息的理解并结合辛亥革命的相关所学知识,辩证地分析概括近代中国政府权力的演变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