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他们仍无法脱离一种被安排的环境,即一种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和西方文艺复兴时的人物观感不同。后者自由思想之展开,与当日趋向商业化的运动同时。……与之相较,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  宋朝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但宋朝的经济不能用以改革社会,是导致发明不能作有系统增进的一大主因。从西方的经验看来,必须商业的影响力远超过农业生产的影响时,上述的突破才能发现。中国在现代历史初期,谈不上符合所需要的准备程度。宋朝的商业……平铺在亿万农民头上,就为效至微了。……这种种条件都无助于开展各种发明以推广其成果之用心设计。   ks5u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四  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但是“由于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这一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学和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特点,并分析该文学形式“兴旺”的主要原因。(6分)

(3)材料三的作者为什么认为宋代难以“开展各种发明推广其成果”?(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归纳导致宋朝“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的“不利因素”。(4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启蒙运动

(1)不同:理学压制人性(思想被束缚);文艺复兴提倡思想自由。(2分)

原因:中国理学服务于官僚体制,以农耕经济为基础;文艺复兴服务于资产阶级,以商品经济为基础。(2分)

(2)特点:具有娱乐艺术性;形式自由活泼;趋于平民化。(任答2点,每点1分,共2分)

原因:更能表达个人情感(更适合市民的需要);文人反抗统治思想的压制(文人对文学艺术的创新)。(每点2分,共4分)

(3)原因:农耕经济无法推动社会改革;商业的影响力小。(4分)

(4)不利因素:封建政治体制的束缚;农业经济的落后;科技发明(成果)难以推广;理学的束缚。(任答2点,每点2分,共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商、官三者,国之常食官(合法的谋生职业)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鞅《商君书》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其商工之民,……邦之蠹(蛀虫)也。

——韩非子

材料二   汉代而有抑商政策,……然其贱商之政令……则未免流于矫枉过正。中国……贱工商之社会风气,历二千余年之传承,以至19世纪,实为不争之事实,共喻之常识。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清政府“奖励实业”之举发端于甲午战争后,但作为一项具有实质性内容的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却是在1903年商部设立之后。1902年清政府在……“库储一空如洗”的财政困境中,开始注目于“商政”,讲求商务,并接受了督办政务大臣奕劻等人的奏请,于翌年7 月在中央设立商部,以为 “振兴商务”之地。……商部之设,由政府出面倡导实业,不能不说是一个大变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依据材料一分析指出,在对“商”的认识上,韩非对商鞅观点有何继承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在法家思想发展进程中的地位。(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举出汉代“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并说明宋代商人居于怎样的地位。(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政府设立商部的原因。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商部设立来带的影响。(4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1)继承:控制商人数量。(2分)发展:商鞅认为商是合法的谋生职业,韩非则认为商是国家的蠹虫,要使他们地位卑贱。(2分)

地位: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2分)

(2)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4分)

经济地位远比一般农民和其他平民优越,但在社会上遭受鄙视(或在政治上和法律上遭受歧视)的情形开始转变。(2分)ks5uv

(3)原因:面临财政困境;一些大臣的奏请。(2分)

影响:有利于改变社会对商的歧视观念,推动奖励实业政策在全国范围的实行,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2分)

     

100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材料二  同盟会提出决断性民族主义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显然,最初同盟会已把满族排除在帝国之外,同时也把关外的满洲土地排除在帝国之外。不仅如此,其实孙中山同盟会已把蒙古,西藏,新疆等排除在中国之外了。孙中山很快就认识到这是个问题,并且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1906年,孙中山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帝国的分裂与保存》

材料三  当今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历史分期有两种观点:一种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两者的分界线,另一种主张把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作为两者的分界线。(注:历史分期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其发展特点及规律。)

——《换个角度看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的学说有何特点?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6分)

(2)中华民国成立后,采用五色旗为国旗,象征五族共和。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武昌起义后口号从“驱除鞑虏”改为“五族共和”的原因。(4分)

(3)相对于第一种观点,材料三把新中国作为近现代史分期最主要的理由是什么?结合历史分期方法,这两种观点所依据的“质的差别”分别指什么?(6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三民主义

(1)特点:将西方的政治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2分)

理解:①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②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③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4分,写到其中2点即可)

(2)推翻满清后,中国面临分裂割据的危险;(2分)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2分。若学生写到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等观点也可给2分)。

(3)以新中国成立为分界线的理由:因为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2分。答出新中国成立的其他意义可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2分)。ks5u

质的差别:前者的观点主要依据是实现了政治体制的改变。后者的依据是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改变。(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