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吴淞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①进入20世纪90年代,台湾散文不仅在创作内容上有新的突破,而且在书写模式方面也有新的跨越,正呈现出开放的文学观念和崭新的审美视角,为21世纪汉语散文的发展作了有益的尝试和可贵的探索。首先,在题材的选择上,台湾散文家不再像以往那样单从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下笔,而是逐步走向专业化、深度化、系统化。90年代的台湾散文令人瞩目的新类型有旅游散文、专业散文等。其次,迈入工业社会之后的90年代,台湾各种影像模拟媒体和多媒体传播体系加速发展,一方面威胁着传统文学的生存,另一方面却也为文学注入新的血液,拓展了更多重的书写空间,电脑网络散文的出现便是一个例子。

②旅游散文当然是由来已久,不过,大量以旅行见闻为题材的作品涌现于报端、出版物,是80年代后期的事。(甲)1979年,台湾才开放出境观光,在此之前能够外出“看世界”的人,只局限于少数留学生、外贸人员和异国婚姻者。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三毛有关异域的散文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等,让许多渴望了解异国文化的台湾读者大饱眼福。(乙)1979年开放出境旅游,1987年开放赴祖国大陆探亲,使台湾居民外出旅行之风大盛。据统计,90年代,台湾每年有五百万人次出外旅游,平均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位到过外国。在旅行宛如“全民运动”的90年代,旅行经验的普遍使得旅游文学的创作者日增,报刊媒体也开辟大量有关旅游的版面,如《中时晚报》时代副刊的“风景明信片”专栏,《联合文学》的“旅游文学”专栏等。同时,旅游散文较过去的游记也有“质的沉潜”。(丙)传统游记结构固定为描写游览时的天气、名胜、掌故及少许旅游者的心情,而旅游散文则摆脱走马观花式的旅程叙述,充满着旅游者更深刻的文化体会。

③专业散文如□□□□、□□□□、海洋散文等的出现,不仅开拓了新的题材和类型,使散文的天地较以往更为开阔,也使未来散文的发展充满更多的可能性。和过去一些提到运动的作品不同,运动散文完全以运动为主题,而且作者也是个中行家,精确的评判,专业的分析,加上原本流畅的文笔,使运动散文逐渐风行。萧萧编选的《八十二年散文选》中,第七卷就以“运动散文”为名收入了四篇文章。此外,全书以运动为题材的散文集也开始出现,如刘大任1995年出版的《强悍而美丽》,张启疆1996年出版的《运动大乌龙》等。吕正惠等人的音乐散文创作,也日渐受到读者欢迎。海洋散文的代表作家是廖鸿基和雅美族的夏曼·蓝波安。廖鸿基高中毕业后,当过五年渔民,现为台湾寻鲸小组负责人,著有散文集《讨海人》和《鲸生鲸世》。前一本书,作者用人类独特的海洋经验,去展示海洋的“壮阔和危险、晃荡和幻灭”;后一本书,则在对八种鲸豚作了详细的跟踪调查的基础上,作者用亲切动人的笔调为它们立传。同样以海洋为主题,夏曼·蓝波安所写的《冷海情深》展现的却是另外一种迥然不同的生活画面。蓝波安在都市谋生受挫,回到兰屿,像他的雅美族祖先一样,学会潜水射鱼以养家糊口,并且“顽强而尊严地立足于人类原始生产者的坚石上”。因此,何寄澎认为:“这里我们看到两种不同的‘台湾人’情调:同样跨越海洋文学和自然写作的质素,由媒体赞助甚至包装,《鲸生鲸世》或许流演成为通俗消费赏鲸文化的时尚读物;谈飞鱼、浪人鱼参的《冷海情深》却是养儿女保妻子的生存斗争,那‘美好的仗’也许廖鸿基已经‘打过了’,而蓝波安却正迎向前去。”

④当网络成为当代不可或缺的传播新形式后,有别于平面媒体,以其声光效应、迅速、匿名等特质,“制造思路跳接、语意断裂,却又可能机巧横生的新书写”。于是,综合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的网络文学诞生了。创刊于1996年11月的“涩柿子的世界”,是台湾著名的实验文学网上杂志,它集合了多种体裁的,有长篇章回实验虚拟历史小说、短篇小说、小品、散文、前卫乐评、画作和虚拟文字游戏等。所有文章按风格分别归类在《那个地方》、《这个城市》、《第三城》、《Village》四个栏目中。网主曹志涟在谈到网络文艺的新方向时认为:“多媒体的语言意味着表达形式的错综质感,意味着错感、通感,意味着语境的多变和复杂,意味着拼贴的美学,时空压缩,象征错置,时空消失,象征在此时此刻开始新象征——一种涩的‘文’。”“涩柿子的世界”的缘起即来自他的新文化逆反情绪,针对时下文学界媚俗现象,他提出了反媚俗、反主流、反盲目崇拜欧洲文化、反学院派、反为取悦不知名的“大众”而一定要写得“让谁都懂”的“通俗”主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惜一“涩”。他认为假设人都有追求好东西和新感觉的潜能,身为信息时代的文字工作者,是有责任提供一些人们现在都不懂,将来都会懂的,或者现在不习惯,将来却会喜欢的新文化内容。

⑤对于前卫的网络文学,台湾文坛褒贬不一。欣赏者认为,它提供了突破艺术规定限制的阅读经验,开创了新的阅读形态;批评者则指责道,网络的发达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它创造出一种无法成为文体的破碎语言,这种破碎语言的出现,重创了中国几千年发展出来的语言文化,从某方面来说,这也是退化。但不管正反双方意见如何不统一,大家却都一致认为网络将对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节选自《〈二十世纪中国散文〉导言》有删改)

1.第①段中,“新的突破”的具体内涵是指:                                  

              ;“新的跨越”的具体内涵是指:                                  

                                  (2分)

2.“正如作家杨泽所说:‘它不单是作者在外旅行的所得所闻,也是一种努力追求和异

地、异文化对话的文体。’”一句应还原到第②段的_____处,理由是                  

                                                                        。(3分)

3.在第③段方框中填入合适的文字。“专业散文如□□□□、□□□□、海洋散文等的出现”(2分)

4.第③段分别介绍了廖鸿基和蓝波安及其作品,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他们作品的异同点。(4分)

相同点:                                                                  ;

不同点:                                                                   。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旅游散文较过去的游记也有“质的沉潜”,是指文章取消了对旅游行程的描写,只刻

画旅游者的文化体会。

B.出现在九十年代中期的运动散文,完全以运动为主题,而且作者也是个中行家,如

刘大任、张启疆、吕正惠等人。

C.“涩柿子的世界”是一份网上文学杂志,其作品体裁多样,语言前卫,所有文章按风

格分列于四个栏目中。

D.曹志涟认为,对于网络文学,人们现在都不懂,将来都会懂;现在不习惯,将来都会喜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0分)

鲁迅:反抗者的精神文本

林贤治

①鲁迅自己说过,他的文字有两类,一类是为别人乃至为敌人的,一类是为自己的。依照这种说法,小说当介于两者之间,既有              的方面,也有          的方面。说到小说创作,他说:“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是要改良这人生。”正是人生,把别人和自己统一到他的小说里来了。

②因为志在启蒙,作为小说家,鲁迅一开始就教他的读者把世界当作问题来理解,也就是说他必须把一个充满疑问的现实世界揭示出来。这是一个吃人的世界:吃与被吃,各种各样的吃。鲁迅把世界截然分为上下两大层面,在小说中,虽然也着意暴露上流社会的堕落,却更多地倾注了内心的悲悯,描述底层的不幸、那许许多多人们的被吃的情形。有学者统计

说,《呐喊》、《          》计二十五个短篇中,便有十三篇描写了二十四个人的“狂”与“死”。死亡家庭成员有四种人:革命者或先觉者,知识分子,普通人,还有儿童。统括起来,都是社会的无权者和弱势者。夏济安对鲁迅小说里的黑暗面有特别深的认识,他指出:“鲁迅是一个善于描写死的丑恶的能手。不仅散文诗,小说也如此。他的小说中很多生动的形象都有着那样一种苍白的色调、呆滞的目光、缓慢而静悄悄的动作,以致在死亡完全抓攫他们以前,他们就已经有点像死尸了。丧仪、坟墓、死刑,特别是杀头,还有病痛,这些题目都吸引着他的创造性的想象,在他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多种形式的死亡的阴影爬满了他的著作。”一个恐怖的、悲惨的、荒谬的世界何以能够长存?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国民来说,这是一个问题。对此,鲁迅的小说并没有给出答案,其实当时作者本人未必便有答案,惟是留下艰难摸索的印迹,作为暗示读者的记号而已。

③我们看到,鲁迅的每一篇小说都有若干个线头,可以由读者把它们同其余各篇的线头任意接续到一起。于是,诸如生存权利、权力资源、权威关系、集体行为、规范与行动、个人选择与社会选择、同一性与异化等等,都落入到一张无限展开的闪烁不定的罗网里。无论从哪一个端点出发,都会找到最深远的根据;也无论沿着哪一条线路追索,同样会发现为周围的异已力量所牵掣的个体。鲁迅的小说,可以说是异形而同构的。所谓同构,并非是故事结构的雷同,而是通过苦难的叠加、主题的重复,强调存在的本质所在。这种相似性,使得同一个社会事件或个人行为,同时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里进行,并且经受同样的震荡。作为启蒙思想家,鲁迅不能不重视一个病态社会的精神状况。在他那里,有两个中心意象:一个是关于“铁屋子”的,一个是属于“荒原”的。不同于封闭和压迫,荒原感是敞开的、弥漫的、延绵的,人坠入其中而无可措手,其实这也是一种深渊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者的笔触,并没有停留在对普遍的痛苦、恐怖和焦虑的一般的表现上面;其中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往往把这些异常强烈的尖锐的悲剧情感,化为一种寂寞感呈现出来。寂寞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先觉者的寂寞、勇士的寂寞、知识者的寂寞,但也有劳苦者的寂寞。像鲁迅这般细微地描画小人物的寂寞,在中国作家中几乎是没有的,在世界作家中也非常少见。

④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的伟大之处,还不只在于抚慰寂寞的灵魂,当众多的个体组成“孤独的人群”时,鲁迅又把寂寞的消级的方面放大了给我们看——它是如何易于导致主体感的丧失,自由意志、热情和力量的消解。这就是看客形象系列的创造。看客的形象是混沌的形象。在庄子寓言里,凿窍而混沌死。但是,中国社会往往缺乏手持斧凿的精神战士。这是可怕的。

⑤文学是经验的产物。作家无论如何夸大想象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他的文字都带

着自传的性质。鲁迅的小说,所写大抵是个人经历和见闻,即便如《              》,均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和史籍,而许多人物,也都是他所熟悉的,是穿戴了古衣冠的现代人。他无须编造离奇的情节,只须在记忆中选择日常性的材料,深入发掘其中的意义,然后把这些富含意义的材料加以改造,或由此生发开去。他喜欢使用“拼凑”的方法。理论家叫作“典型化”,而且把它划归到写实主义的名下,未免过于狭窄。他使用这一方法,其实是出于主题的需要。他要求集中。个人的生活印象因集中而变得尖锐、鲜明和特异起来,思想与美,就在这惊异中产生。

    (节选自《午夜的幽光——关于知识分子的札记》,有删节)

7.通观全文,请在第①段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4分)

“依照这种说法,小说当介于两者之间,既有                               的方面,也有                                的方面。”

8. 指出第②段引用夏济安相关论述的作用。(3分)

                                                                               

                                                                              

9. 在第②⑤段横线上填入作品名。(2分)

10. 结合教材中的鲁迅作品,任举一例阐述你对第③段画线句的认识。(5分)

                                                                               

                                                                               

11. 根据第⑤段内容,解释“典型化”的含义。(3分)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鲁迅的小说创作抱着启蒙主义的理想,以改良人生为目的,并因此把别人与自己统一于他的小说中。

B.一个恐怖的、悲惨的、荒谬的世界之所以能够长存,这个问题无论对于鲁迅还是对于中国国民来说都是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C.鲁迅的小说之所以体现出异形同构的现象,原因就在于作为启蒙思想家,他不得不重视病态社会的精神状况。

D.看客形象系列的塑造,其实是鲁迅把寂寞的深层含义放大了给读者看的结果。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7.(4分)明确表达问题意识和社会责任;抒写个人情愫(根据②⑤段的开头进行概述,意近即可;写“为别人”、“为自己”,给2分)

8.(3分)强调志在启蒙的鲁迅,一开始就教他的读者把世界当作问题来理解,揭示这个充满疑问的现实世界的吃人本质。

9.(2分)《彷徨》;《故事新编》

10.(共5分)举例1分,阐述3分,结论1分。(提示:第一,要结合具体作品,带到具体人物或情节;第二,必须是小说;第三,要结合本文出现的语词展开分析,如“病态社会”等。)

11.(3分)要点:选取熟悉的人物和日常性的材料;深入发掘其中的意义加以改造、生发;根据主题的需要进行集中刻画。

12.(3分)A

     

默写(任选6空填写,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6分)

(1)君子以文会友,                  。(《论语·颜渊》)

(2)岁寒,                          。(《论语·子罕》)

(3)                  ,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

(4)兵无常势,                  。(《孙子兵法·虚实)

(5)                  ,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6)青树翠蔓,                 ,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7)知我者谓我心忧,                         。(《诗经·王风·黍离》)

(8)些小吾曹州县吏,                         。(郑燮《墨竹图题诗》)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名言名句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14~16题。(8分)

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1]银胡簶[2],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蝶恋花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注释:[1]娖:捉。[2] 胡簶:箭袋。

14.从两首词的语言和内容判断,《鹧鸪天》的作者是      ,《蝶恋花》的作者是      。(2分)

A.范仲淹         B.辛弃疾         C.苏轼         D.陆游

15.两首词的内容有相近之处,上阙都是                        ,下阙都是         

                                            。(2分)

16.结合作品,比较分析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差异。(4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4分)

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先高祖厚斋公多与唱和。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尝倩①董天士作画,倩厚斋公题。内《秋林读书》一幅云:“兀坐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②。”盖规之也。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于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侧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欻④隐。次日伺之,复然。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阿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⑤。’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⑥。’”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倩:请。②井田谱:据说西周时曾实行过井田制。后世有些士大夫为了解决现实土地问题,企图恢复井田制,画出图谱,这是复古的愚蠢行为。③洫:田间的水道。④欻:忽然。⑤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语出《周易》。意思是,具有最高的智慧而能洞察事物,这样的修养和才能只能存在于某些人的身上。⑥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语出《孟子》。意思是说,木工能把制作的准则传授给别人,但不一定能使别人技巧高超,那是需要自己寻求的。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盖规之也(              )           (3)会有土寇(             )

(2)自谓可将十万(              )       (4)沟洫甫成(             )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理解正确的—项是(    )(3分)

(1)块然无与伍     (2)次日伺之,复然      (3)几为所擒       (4)人几为鱼

A.(1)(2)相同,(3)(4)相同          B.(1)(2)不同,(3)(4)不同

C.(1)(2)不同,(3)(4)相同          D.(1)(2)相同,(3)(4)不同

19.从厚斋公的《秋林读书》题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刘羽冲的性格特征是           

                   。(用文中词句回答)(2分)

20.用一个成语概括刘羽冲治兵和治水最终均告失败的原因:        。(2分)

21.“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在如何对待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问题上,这句话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谈谈你的认识。(3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17.(共4分)(1)大约,大概;(2)率领,带领;(3)恰逢,适逢,正好,正赶上;(4)才,刚刚

18.(3分)B

19.(2分)性孤僻,好讲古制(答“迂阔不可行”不得分)

20.(2分)纸上谈兵(或“食古不化”、“墨守成规”)

21.(3分)对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应该辩证地看待。不应将它看得毫无用处,也不能为它束缚。正确的态度是:既要继承它,又要发展它。(意近即可)

[参考译文]

刘羽冲,他的名字遗失了,不可知(羽冲是他的字),是沧洲人。我家已故的太祖父厚斋公当年经常与他以诗词互相赠答。刘羽冲的性格孤僻,喜欢讲习古制,但实际上都是迂腐而行不通的那些理论。他曾经请董天士替他画画,让厚斋公在画上题诗,其中有一幅题为《秋林读书》的画轴,厚斋公所题的诗是:“兀坐秋树根,块然无与伍(孤独寂寥,没有人愿望与他为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见他的面目很像古人。须眉,面目)。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这首诗)大约是(厚斋公用来)规劝刘羽冲的。

一次,刘羽冲偶然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领十万大军。正逢当时乡里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亲自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伏案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的荒野成为肥沃的良田。于是,刘羽冲绘制了地图去州官那里游说进言。州官也是个喜欢多事的人,就让他在一个村子里去试验,结果沟渠刚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便顺着水渠灌入村庄,村里的人险些全被淹死。

从此刘羽冲抑郁寡欢,每天总是独自在庭院里漫步,一边走一边摇着头自言自语地说:“古人岂欺我哉(古人怎么可能会欺骗我呢)!”就这样每天喃喃自语千百遍,就是说这六个字。不久,刘羽冲便抑郁而死。后来每逢风清月白的夜晚,经常会有人看到他的魂魄在墓前的松柏树下,一边摇头一边漫步。侧耳细听,鬼魂所说的仍然是这六个字。有时候听到的人笑他,鬼魂就会忽然隐没,第二天再去那里看,还是看到鬼魂那样独步着喃喃自语。拘泥于古籍的人愚蠢,怎么竟然会愚蠢到这个地步呢!

阿文勤(清满洲正白旗人阿克敦,文勤是他的谥号)大人曾经教导我说:“满腹都是经书会对事情的判断造成危害,但是一本书也不看,也会对事情的判断造成危害。下棋的国手不会废弃古代流传下来的棋谱,但是也不会偏执于旧谱;高明的医生不会拘泥于古代流传下来的药方,但是经验里也不会偏离古方。所以说:‘能够把什么事做得出神入化,主要是看做事的人罢了’。”又说:“能够教会人做任何事的规范步骤,但不可能让人变得灵巧。”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周公瑾墓下诗序[1]

梁肃(唐)

①昔赵文子观九原,有归欤之叹;谢灵运适朱方,兴墓下之作。或怀德异世,或感旧一时,而清词雅义,终古不歇。

②十三年春,予与友人欧阳仲山旅游于吴,里巷之间,有坟岿然。问于人,则曰:“吴将军周公瑾之墓也。”予尝览前志,壮公瑾之业;历于遗墟,想公瑾之神。息驾而吊,徘徊不能去。昔汉纲既解,当涂方炽;利兵南浮,江汉失险。公瑾尝用寡制众;挫强为弱,燎火一举,楼船灰飞。遂乃张吴之臂,壮蜀之趾;以魏祖之雄武,披攘踯躅,救死不暇。袁彦伯赞是功曰:“三光三分,宇宙暂隔。”富哉言乎!于是时弥远而气益振,世逾往而声不灭,有由然矣。

③诗人之作,感于物,动于中,发于咏歌,形于事业。事之博者其辞盛,志之大者其感深。故仲山有过墓之什[2],廓然其虑,粲乎其文,可以窥盘桓居贞[3]之道,梁父闲吟之意。凡有和者,当系于斯文。

注释:[1]本文是作者为欧阳仲山《周公瑾墓下诗》所作的序言。[2]什:篇。 [3]盘桓居贞:言人在不可进取时应保持高尚正直。

22.指出第①段引用“赵文子观九原”和“谢灵运适朱方”两个典故的目的。(2分)

                                                                               

                                                                               

23.分析第②段中画线句的语言表达特点。(3分)

                                                                               

                                                                               

24.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以后凡是有应和之作的,都应附在我的序言之后。

B.以后凡是有应和之作的,都应附在欧阳仲山的诗作后面。

C.以后凡是同意我的观点的文章,都应附在我的序言之后。

D.以后凡是同意我的观点的文章,都应附在欧阳仲山的诗作后面。

25.依据文章相关内容推断欧阳仲山的身份。(2分)

                                                                               

                                                                               

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请你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出自《庄子·养生主》

注释: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没有边界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十分危险的。目前多用前两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来劝勉读书,用有限的生命去学习无限的知识,劝解人们学无止境,要奋发努力。

读了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不少于800字;⑵不要写成诗歌。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