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十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西周时期,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度,其分封的对象包括.①王族

②功臣

③古代帝王的后代

④平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度,分封的主要对象包括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和先代贵族,因此①②③正确;平民不是分封的对象,故排除;所以答案选A。

     

《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郡县制B.分封制C.井田制D.宗法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据材料中“不与古同”可以排除先秦时实行的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BCD均错误。材料中“罢侯置守”指废除分封制,罢去诸侯,实行郡县制,设置郡守,答案为A。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这一理念是。

A.不断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B.完善中央集权是政治改革的基本诉求

C.严格限制地方政府自主性

D.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D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属于专制主义的内容,这一过程体现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的不断强化君主集权、削弱相权的理念,故D项正确;“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不是中央机构改革的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不是中央集权,故BC项错误。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B

唐代三省六部体制的运行程序是先由中书省草拟正式意见,然后提交皇帝审批而后交由门下省负责审议,门下省负责审议过后由皇帝发布诏令交由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根据事件属性交由下属六部具体执行,所以唐代兴修大型水利工程的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故选B;根据以上分析,ACD项均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体制,根据所学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分析解答即可。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秦朝御史大夫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D.明朝内阁大学士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D

试题分析:题干中“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说明一定不是法定的官职,故应该是D。历史上出现上述非法定或者制度外的官员,是依照皇帝的好恶来决定的,这恰恰说明皇权专制的加强。ABC中的几个官职都是当时正式设立的法定官职,故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掉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

     

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

A.汉代的尚书令

B.唐代的尚书省

C.元代的中书省

D.明代的内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D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明成祖朱棣为减轻皇帝沉重的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即“虽无相名,实有相职”;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没有决策权即“既有相职,却无相权”;内阁首辅是皇帝直接任命并且担任皇帝的最高幕僚即“既无相权,却有相责”,故D项正确。汉代的尚书令是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不符合“虽无相名,实有相职。”的说法,排除A;“唐代的三省制”其长官是宰相,不符合材料“无相名”的说法,排除B;元代的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C不符合题意。

     

雅典城邦时代戏剧流行,在戏剧公演上众多的雅典公民在同一个场合中,在同一个时段里经历同一种感受,他们一个挨一个都坐在一起,胳膊碰胳膊,腿碰腿,情感也会在他们之间流动…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这表明戏剧公演

A.强化了雅典“人人平等”的原则

B.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开放性

C.调动了雅典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

D.培养了雅典公民的集体意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D

“人人平等”的原则在雅典是有条件限制平等,不适用于妇女、奴隶、外邦移民,故A项错误;戏剧公演上是适用于众多的雅典公民,无法体现开放性,故B项错误;在材料中并未突出戏剧公演与雅典公民的政治的关系,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中涉及“戏剧公演上众多的雅典公民在同一个场合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故D项正确。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雅典的公民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十二铜表法》规定:“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由此可见它

A.维护平民利益

B.维护私有财产

C.维护贵族利益

D.维护奴隶制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B

【详解】材料中“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说明法律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B项正确;《十二铜表法》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A项“维护平民利益”不符合史实,排除;C、D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紧扣材料并联系所学《十二铜表法》的实质分析解答。

     

1689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天赋人权

B.民主共和

C.君主立宪

D.权力制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C

材料信息“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体现了一会对王权的限制,这一政治理念是君主立宪,故C正确;天赋人权指的是自然权利,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限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民主共和指的是国家元首有选举产生,故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权力制衡指的是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平衡,故D不符合材料信息。

【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扩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主立宪制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认识和理解,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本题考查到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天赋人权和权力制衡等名词的概念,考查的是教材基本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的重要概念一定要掌握清楚,学会区分。

     

近代以来,英美两国先后确立起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共和政体,成为其他国家纷纷效法的榜样。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A.国家元首均为选举产生

B.国家权力中心均在国家元首

C.内阁均必须对议会负责

D.体现了分权与制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美国联邦政府

D

英国元首即国王是世袭的,A错误。英国的权力中心在议会,B错误。美国的内阁对总统负责,即对宪法负责,C错误。英国体现了议会和首相、内阁之间的制衡,美国体现了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之间的制衡,D正确。

     

德国19世纪中期仍处于分裂状态.促成德国实现统一的人物是

A.马丁·路德B.俾斯麦

C.加尔文D.歌德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B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俾斯麦领导普鲁士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从而统一了德国,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领袖人物,故A项错误;加尔文领导了法国的宗教改革,故C项错误;歌德是德国的文学家,故D项错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国统一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鸦片战争

C

18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到19世纪40年代接近完成。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目的,排除ABD项。

     

下列文献中,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设想的是

A.《资政新篇》

B.《天朝田亩制度》

C.《海国图志》

D.《革命军》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

A

根据题意的限定信息“首次”、“发展资本主义设想”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A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战争的结晶,不具备资本主义性质,与题意不符,排除B。《海国图志》是魏源所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与题意不符,排除C。《革命军》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邹容宣传革命思想的著作,与题意不符,排除D。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四千年来我们方大梦初醒,是从甲午战后割地赔款开始的啊。”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是中华民族革命的开始

B.《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C.甲午战后维新变法运动立刻掀起高潮

D.甲午战败的原因在于缺乏民族意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B

试题分析:提取材料中关键信息,从甲午战后割地赔款开始中国人才从睡梦中惊醒,可以看出是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

     

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的资产阶级政党是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中国同盟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辛亥革命

D

材料中十六字方针是孙中山在同盟会纲领中提出,故D正确;其他三个均是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排除。

     

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这些规定说明此时中共

A.未能正确认识中国国情

B.认识到人民军队的重要性

C.以反帝反封为主要任务

D.照搬俄国的民主革命道路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A

【详解】从材料中“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可以看出,中共对当时中国国情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因为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应该是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政权在中国当时并不存在,故A正确;材料的重点不是强调革命军队,而是强调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排除B;根据“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可知,材料强调中共认为当时中国革命的任务应该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无法体现反帝反封建,排除C;材料信息体现不出照搬俄国道路的特点,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联系所学中共一大的纲领的内容分析解答。

     

“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使得俄国革命比其他国家先爆发。”材料主要说明

A.沙皇腐朽统治是十月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

B.政治经济状况落后使得俄国社会矛盾尖锐

C.俄国国内矛盾错综复杂促使革命迅速发展

D.一战加剧俄国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十月革命

D

【详解】材料中的“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社会矛盾,从而加速了俄国革命的爆发,故D正确;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二月革命已经推翻了沙皇腐朽统治,A错误;政治经济状况的落后导致俄国社会矛盾的尖锐只是叙述了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历史原因,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根据“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使得俄国革命比其他国家先爆发”可知,材料强调战争对俄国革命的影响,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使得俄国革命比其他国家先爆发”,联系所学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原因分析解答。

     

毛泽东说:“这个(1954年)宪法草案的特点,有两条,一条是总结了经验,一条是结合了原则性灵活性。”“宪法草案”所坚持的原则有

A.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B.民主集中原则和自由主义原则

C.民生主义原则和法律至上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和人民主权原则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A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记忆能力。题中设计的核心知识点为“1954年宪法”,根据史实,该宪法体现的两大原则是社会主义原则与人民民主原则,故A项符合史实。B项中自由主义原则是指放弃党的领导,排除;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内容,故C项排除;中央集权原则是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排除。所以答案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954年宪法

     

“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政策中,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建立经互会

B.推行杜鲁门主义

C.发表“铁幕演说”

D.实施马歇尔计划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两极世界

D

【详解】根据材料“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可知是经济政策,马歇尔计划是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达到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故D正确;经互会反映了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从“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可知美国采取的是经济政策,而杜鲁门主义是政治手段,故B错误;从材料“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说明是经济政策,英国首相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不符合“美国在西欧实行的政策”,故C错误。

     

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番话主要反映了

A.美苏之间出现冷战

B.不结盟运动正在兴起

C.两大阵营开始对立

D.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趋势

B

     

1943年,好莱坞拍摄反映苏联的电影,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拍摄反映苏联的电影,如《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这一变化反映了

A.美苏“冷战”的开始

B.美苏由盟友走向对抗

C.好莱坞拍摄影片需经政府同意

D.好莱坞影片受大众审美观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两极世界

B

“冷战”的开始于1947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错误;《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名称反映了美苏由盟友走向对抗,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好莱坞拍摄影片需经政府同意,故C错误;材料反映了好莱坞影片受意识形态影响,故D错误。故选B。

     

2011年1月26日,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办人克劳斯·施瓦布在接受采访时说:“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这反映出

A.“一超多强”的世界政治格局形成

B.经济区域集团化取代全球化

C.世界政治经济的多极化趋势

D.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解体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C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说明涉及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变化,A不对,只涉及政治领域;B不对,全球化是最终趋势;D不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在上世纪70年代解体。因此选C.

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花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体现

     

某学校的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二战后的国际关系课题时,要给“柏林墙”、“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朝鲜战争”这些材料冠一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A.美苏冷战

B.和平与动荡并存

C.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D.多极化趋势加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两极世界

C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柏林墙是美苏在欧洲冷战的体现,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美苏在亚洲冷战中的热战的体现,古巴导弹危机也是美苏对峙的体现,故主题应是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C项正确。美苏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其中“越南战争”、“朝鲜战争”属于热战,排除A。材料反映的主题都是与动荡有关,没有涉及和平的信息,故不是和平与动荡并存,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多个中心力量的崛起,无法体现多极化趋势加强,排除D。

     

二战后初期,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说:“美国的经济需要欧洲的销售市场,同时美国从它对世界共产主义的安全考虑和出于它自己的经济原因,就必须关心欧洲的复兴。”他是指美国

A.发表“铁幕”演说

B.提出杜鲁门主义政策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两极世界

C

【详解】依据“美国的经济需要欧洲的销售市场,同时美国从它对世界共产主义的安全考虑……就必须关心欧洲的复兴”,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经济受到很大破坏,1947年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通过帮助欧洲各国恢复经济来达到控制欧洲、遏制苏联的目的,C符合题意,故选C;英国首相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与美国“关心欧洲的复兴”无关,排除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冷战开始,属于冷战在政治方面的措施,不符合材料“美国的经济需要欧洲的销售市场”,排除B;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美国与欧洲国家的军事合作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

     

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十月革命

C

“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指的是当时的俄国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指明了革命的斗争方式,故C项正确。A项应发生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之前;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说明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了,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点睛: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俄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1)政权:沙皇专制政权——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苏维埃政府。

(2)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3)革命策略:和平夺权——武装夺权。

(4)国家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