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文成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必浚其泉源(jùn)      制府檄下  ( xí )       目眦尽裂(zì)
B.范增数目项王(shuò)   许君焦、瑕( xiá )      交戟之卫士(jí)
C.拖其衣裘(qiú)        帝高阳之苗裔兮(yì)     谬(miào)赏

D.以旌其所为(jīng)     瞋目视项王(chēng)      黜恶(chù)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字音考析

     

2.下列名句,书写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司马迁《鸿门宴》)

B.有善始者实烦,能克终者盖寡。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C.亦以明死生之大,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D.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字形考析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郑既知亡矣(已经)               从而誉之(称赞)
B.岂不遽止(立刻)                 何厌之有(讨厌)
C.虽董之以严刑(督责)             会使辙交驰(适逢)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幸而)     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基础

     

4.选出每组句子加点字的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A.赵王鼓瑟               B.去今之墓而葬之

C.沛公军霸上             D.常以身翼蔽沛公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基础

D(ABC是名词用作动词,D项是名词用作状语)

     

5.下面是一位同学编制的一张文言词语卡片:

之(zhī)

①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人皆得以隶使之

②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③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④定语后置的标志: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⑤至;到…去:佯狂不知所之

对这张卡片内容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④有错误      B.仅③有错误       C.④⑤有错误        D.②③有错误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基础

     

6.选出下列句中“而”字与“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B.夜,缒而出

C.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D.不如因而厚遇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基础

     

7.从句式角度分析,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吾属今且为之虏矣。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基础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曾担任过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他创造了“楚辞体”,又称“骚体”,是一种句法参差错、词藻华美,并运用大量的“兮”字的诗歌形式,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最早最长的政治抒情诗。遗著有《楚辞》。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它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C.碑记,又称碑志,最早只是叙事,后演变为可借所叙之事加以评论或者抒情的文体,可分为山川碑、宫室碑、桥道碑、墓碑等。其中墓碑记专以纪念死者,刻于坟前墓道,其内容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其功德。

D.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曾中状元,后任丞相之职。德祐二年,元军进逼宋都临安,文天祥临危不惧,辞去相位,赴元军谈判被扣,后乘隙逃归。景炎三年,兵败被俘,始终不屈,终被杀害。遗有作品集《文山先生全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学常识

     

9.根据意思,写出《离骚》(节选)中相应的诗句。(4分)

⑴博采众善,注重修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忧岁月匆匆,壮志未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名言名句

     

10.根据提示填充。(6分)

⑴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                        

⑵安能屈豪杰之流,                                             

⑶则智者尽其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名言名句

     

1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3分)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4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基础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1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口舌:言语

B.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孰与:跟……比,哪一个……

C.独畏廉将军哉                  独:唯独

D.顾吾念之                      顾:只不过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与例句中加点的字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B.则思知止以安人

C.项伯杀人,臣活之              D.且庸人尚羞之

14.下面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写廉颇,侧重于语言描写,写他极富个性化的语言;写相如,侧重于写他的行动,表现其内心活动。

B.选文中安排舍人的责问,来表现出舍人们的目光短浅和对相如的不理解。

C.写廉颇悔过,负荆请罪,表现出廉颇知过必改的美好品行。

D.选文善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自己的言语行动刻画人物的性格,语言简洁生动。

15.翻译选段中划线的句子。(4分)

⑴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⑵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16.请问蔺相如躲避廉颇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选文段,简要评价一下蔺相如。(3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122分)C. 独:难道,固定反问句式

132分)D.(意动用法,ABC 使动用法)

142分)B.(“目光短浅”的评价依据不充分)

15.4分)⑴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你,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⑵我这个粗鄙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16.3分)蔺相如考虑到如果自己和廉颇相斗会两败俱伤,给秦国可乘之机。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厚待人等。(酌情给分)

     

请用“|”为下面文言文语段断句(3分)

17.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选自明朝刘基《苦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基础

17山四面峭壁拔起|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选自明朝刘基《苦斋记》)

     

文言文阅读(20分)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 
18.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叔齐让伯夷          让:责备
B.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叩:通“扣”,拉住
C.扶而去之           去:离开
D.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    宗:尊奉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遂饿死于首阳山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①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亦各从其志也             ②吾其还也
D.①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2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国人立其中子     B.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
C.若至近世,操行不轨  D.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22.翻译句子(8分)

①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3分)

②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3分)

③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2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18.(3分)A 让:谦让

19.(3分)B却(AC他的还是D因为凭借)

20.(3分)A.其中:文中为两个单音词,他的第二个;今为双音词,那里面。(B.横行:行动蛮横,倚仗势力做坏事C.操行:举止行为,品行D.发愤:下定决心努力。)21.(3分)C.(“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不合文意)

22.翻译句子(8分)

①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呢?(本句共有五个评分点,“其中”、“于是”、“养老“、“盍”“焉”,译对一处得0.5分,满分3分)

②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本句共5个评分点,“平”、“宗”、“而”、“耻”、“义”,译对一处得0.5分,满分3分)

③(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到底怎么样呢?(本句有两个评分点,“施”、“何如”,各1分,满分2分)

     

作文(40分)

卞之琳的《断章》中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也许一直以来,你都只是在欣赏身边的风景,而殊不知你自己也曾经或正在成为别人眼中一道美丽的风景,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去欣赏他人或被他人欣赏呢?

 请以“欣赏”为话题,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作文

基准分26分,其余按高考评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