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1—5题。(14分)

中国古代木结构的抗震智慧

    ①以柔克刚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举世闻名的太极拳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产物,而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称“建筑版太极拳”。

  ②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弥至最小程度。当今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

   ③中华民族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我国木结构技术的发展,若仅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算起,迄今至少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

   ④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一位重要战士,在地震时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历史上,很多带斗拱的建筑都能抵御强烈地震。比如山西大同的华严寺,在没有斗拱的低等级附属建筑被破坏殆尽的情况下,带斗拱的主要殿堂仍能幸存。

  ⑤此外,传统建筑中大量使用的榫卯技术,成为抗震的又一个关键。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____ 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______ 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⑥山西应县木塔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杰出抗震能力的集中代表。这座木塔是当今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竣工于1056年,处于大同盆地地震带上。木塔建成200多年即遭受大震,余震连续7天,木塔附近的房屋全部倒塌,而木塔岿然不动;在此后的近千年中,木塔经历了多次大地震的考验而安然无恙。整座木塔表现出结构、技术与艺术形象的高度和谐。在近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建造出如此庄严美丽而坚固耐久的建筑,充分显示出当时匠人对数学、力学、材料学、结构学已经有了相当的研究,而且对地震的破坏机理也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既令人惊奇,也令人自豪。(选文有改动)

1. 第①段说“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称‘建筑版太极拳’”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 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 _____ 、 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___________   。(3分)

3.按照文意,填入第⑤段画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  所以     B.不但  而且     C.倘若  而且     D.非但  所以

4. 第②段“当今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句中的“基本上”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5.下面的链接材料介绍了汶川5.12大地震中的一个奇迹,请借助文中的相关知识,分析一下“奇迹”产生的原因。(4分)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有不少正在上课的娃娃都被措手不及的灾难永远地掩埋在了废墟下。然而,离北川县城15里路邓家海元村山中的一所全国百强小学却在这次地震中保存了下来,学校建筑墙体有不同程度损坏,甚至倒塌,但教学楼木框架的主体结构没有出现问题,教学楼没有垮塌,在校上课的483名小学生以及教职员工奇迹般地安全撤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 其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以柔克刚”的方式(1分),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弭至最小程度(1分)。共2

2. 举例子(1分)、作比较(1分);更具体准确地说明带斗拱的建筑能抵御强烈地震的特点共3

3 B 2分)

4.不能去掉(1分),句中的“基本上”既表明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性强的特点(1分),又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共3分。

5.这所小学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建筑木结构和框架结构体系,柔韧性强(2分),木质框架体系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了地震的影响(2分)。共4分。

     

阅读下文,完成6-10题。(14分)

①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义。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②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简单地说,既是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也是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屣”的自由的否定,同时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是这样一位向君权表忠的人,一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却表现得尤其强烈而突出。 
  ③《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屈原很执著地向我们诉说着他受到的具体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从他的诗中,我们读出了人生的感慨,读出了人的命运,读出了一个不愿屈服的个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个保持个性独立意识的人所受到的压迫甚至迫害。 
  ④如果说,《诗经》中的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的屈原,则以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与伤害时,是何等的锋利而深入。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便从这血泊中挺身立起。 

     ⑤“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对人间的邪恶不停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  
  ⑥《诗经》的俗世精神很了不起,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个人的意义,阻碍了个性的张扬。它入世的深度恰恰减少了个性的深度。而屈原,在以不堪一击的个体面对命运时,他的个性在绝望中显示的高度、深度与完美却是前所未有的。 
  ⑦在中国古代,像《离骚》这样华丽的交响乐实在太少。单从篇幅上讲,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作为抒情诗,能展开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叹服屈原本人思想和个性精神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形式上的特点。正是由于他自设情节,使得一首抒情诗才能像叙事诗那样逐层打开。抒情诗有了“情节”,也就必然是象征的、隐喻的。所以,象征和隐喻也是《离骚》的主要艺术手法,比起《诗经》的比兴,屈原“香草美人”的系统性设喻,与上天入地、求女占卜等自设情节的使用,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⑧不管怎么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之伟大,乃是整体之伟大,如果拆散开来,就每一首诗而言,可以说精致、艺术、有个性,但绝说不上“伟大”。“伟大的诗人”须有伟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须有绝大的艺术创造,可以标新立异,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应该说,在这两点上,屈原都当之无愧。(选文有删节)

6.从全文看,第①自然段中“精神的屈原”“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7.文中说“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 对这句话的解说理解准确的两项是是( )( )(4分)

A.屈原以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与伤害时,伟大的个性一定会从这血泊中挺起。

B.屈原很执着的向我们诉说着他受到的种种委屈,从他的诗中可以读出一个不愿屈服的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

C.《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

D.屈原《离骚》等篇章中显露出的尖锐个性,是政治理想破灭之后对社会邪恶势力激烈的抗争与反击。

E. 屈原的诗歌中所显示出来的个性是他把忠君爱国与坚持个性剥离、心灵摆脱这一矛盾纠缠之后的个人愤怒的喷发。

8.把《离骚》和《诗经》进行比较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及

____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将这二者进行了比较。(3分)

9.自选角度,对第自然段中的划线句进行赏析。(3分)

10.文中提到了《诗经》 的比兴手法,你能举出一个诗经中运用比兴手法的例子吗?(2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6.屈原身上忠君爱国的精神和独立的人格个性,影响到后来的许多人。前后各1分。共2分。

7.D、E。1点2分。共4分。

8.内容(或:情感)(1分);技巧(或:表现手法)(1分);成就(或:影响)(1分)。共3分。

9.例如: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塑造了一个痛苦、绝望、愤怒、坚韧的屈原的形象(1分),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崇敬和颂扬之情(1分)(其他答案合理即可)。共3分。

10.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分)。答“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得1分。

     

名句默写。(5分,每题1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_____,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3)大音希声,_____________。(《老子》)

(4)金张藉旧业,_____________。(左思《咏史》)

(5)____________?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名言名句

(1)万类霜天竞自由

(2)长恨春归无觅处

(3)大象无形

(4)七叶珥汉貂

(5)问君何能尔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14题。(6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释】
       冬至:冬至日,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朝廷里  

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12.从诗句内容看,诗人思家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写出三点。(3分)

(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

13.诗歌中有一个特写镜头,形象地描写了诗人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请找出这一诗句。(1分)

14.三四两句写“思家”独具匠心,请赏析。(2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12.(1)冬至的节日(1分);2)孤独的环境(1分);(3)远离家乡的现状(1分)。共3分。

13.抱膝灯前影伴身。(1分)

14.不写“我”如何“思家”,而是从“对方”着手写家人如何“思我”(1分),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1分)。共2分。

     

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11分)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15.上文选自《         》,作者柳宗元,字___。(2分)

16.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1)名我固当(   )        (2)其本欲舒(   )

(3)字而幼孩(   )        (4)得养人术(   )

17.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2分)

A. 莫能如也                  B. 故不我若也

C. 吾又何能为哉              D.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18.简析本文对比与映衬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3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15.《 种树郭橐驼传》,子厚。各1分。

16.4分)(1)( 确实,的确 )(2)( 根部 )(3)( 养育 )4)( 方法,办法 )。每题1分。

17.A。(2分)

18. 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继以植后管理的善与不善作对比(1分),最后以治民与种树相映衬(1分),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1分)。共3分。

     

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10分)

义牛者,宜兴铜棺山农人吴孝先家水牯牛也。力而有德,日耕山田二十亩,虽饥甚,不食田中苗。吴宝之,令其十三岁子希年牧之。希年跨牛背,随牛所之。牛方食草涧边,忽一虎从牛后林中出,意欲攫希年。牛知之,即旋身转向虎,徐行啮草。希年惧,伏牛背不敢动。虎见牛来,且踞以俟,意相近即攫牛背儿也。牛将迫虎,即遽奔以前,猛力触虎。虎方垂涎牛背儿,不及避,蹼而仰偃隘涧中,不能辗。水壅浸虎首,虎毙。希年驱牛返,白父,集众舁虎归,烹之。
     他日,孝先与邻人王佛生争水。佛生富而暴,素为乡里所怨,皆不直之,而袒孝先。佛生益怒,率其子殴死孝先。希年讼于官。佛生重赂邑令,反杖希年。希年毙杖下,无他昆季可白冤者。孝先妻周氏,日号哭于牛之前,且告牛曰:“曩幸藉汝,吾儿得免果虎腹。今且父子俱死于仇人矣!皇天后土,谁为我雪恨耶?”牛闻之,大怒,抖搜长鸣,飞奔至佛生家。佛生父子三人,方延客欢饮,牛直登其堂,竟牴佛生,佛生毙,复牴二子,二子毙。客有持杆与牛斗者,皆伤。邻里趋白令,令闻之,怖死。

注释:

舁:抬

19.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吴宝之”中的“宝”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粪土当年万户侯          B.纵之顺之

C.春风又绿江南岸          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0.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2分)

①虎方垂涎牛背儿/方延客欢饮

②皆不直之/牛直登其堂

A.①意思相同,②不同     B.①②意思均相同

C.①意思不同,②相同     D.①②意思均不同

21.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虎见牛来,且踞以俟,意相近即攫牛背儿也。

(2)邻里趋白令,令闻之,怖死。

22.文中刻画的“水牯牛”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2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19.A。( 2分)

20. A。( 2分)

21.(4分)(1)老虎看见牛前来,就蹲着来等待,意思是等牛靠近它就攫取牛背上的儿童。(“俟”“攫”各1分)

(2)邻里疾走去告诉县令,县令听到这事,吓死了。(“白”“之”各1分)

22.爱憎分明,有勇有谋,嫉恶如仇,仗义除暴,吃苦耐劳。1点1分。共2分

     

以“哭过之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作文

     

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失其所与,不知       夫晋,何厌之有

B.秦伯说,与郑人盟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基础

C(A.“知”通“智”;B.“说”通“悦”;D.“倍”通“背”。)

     

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古今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行李之往来

B.为之奈何                  人不敢与忤视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而伤长者之意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基础

C

     

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越国以鄙远”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           B.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使工以药淬之           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基础

B(“越国以鄙远”中“以”是连词,可译为“来”,表目的与B项同)

     

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基础

C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吾其还也   C.其意常在沛公也  D.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基础

B(B项中“其”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其他各项均为代词。)

     

下列句子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吾属今为之虏矣——我们很快就会被他俘虏了

B.持千金之资币物——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

C.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于是拿起他的匕首提起秦王(就刺)

D.(沛公)脱身独去,已至军矣——沛公已经脱身离开,回到军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基础

C(C项应译为:于是拿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

     

对下列文言句式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竖子不足与谋(省略句,即“竖子不足与之谋”)

B.大王来何操(主谓倒装,即“大王来操何”)

C.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为……”表被动)

D.以其无礼于晋(介宾后置,即“于晋无礼”)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基础

B(B项应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B.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学校开展多媒体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C、本报派往美国采访该事件的记者共两位,到美国三小时后,一人发回来一份长篇通讯稿。

D、专家分析,目前中国大范围的气温偏低,主要是由最近一段时间阴雨天多、光照不足所引起的。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病句考析

D。A、防止不再发生错误。B、缺主语。C、一人发回来一份歧义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东汉的司马迁,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组成,共一百三十篇,记载从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史事。

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C.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D. 《沁园春 长沙》是毛泽东用古体诗词的形式写的一首现代诗歌,词中“看”这一动作,其对象包括:万山、层林、漫江、百舸——这是远眺和近观,长天的鹰、水底的鱼——这是仰视和俯瞰,“红遍”“尽染”“碧透”则是展示物象的广度、深度、透明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学常识

A。东汉,应为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