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嫦娥奔月是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讲述了嫦娥吃下仙药后飞到“月宫”的故事。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 “月宫”属于(     )

①河外星系 ②银河星系③太阳系④地月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 图中共包含的天体系统有(     )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D. 四级

3. 人类无法居住在“月宫”上的原因是(     )

①月球上没有可供呼吸的大气 ②月球上没有液态水  ③月球上的昼夜温差太小④月球上没有太阳辐射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天体和天体系统

1. D 2. B 3. A

试题分析:

1. 神话中的“月宫”位于月球上,属于地月系,④对。地月系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又属于银河系,②③对。不属于河外星系,①错。D对。A、B、C错。

2. 天体系统是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组成的。读图,图中中心天体是太阳,包含的天体系统有地月系、太阳系,二级天体系统,B对。A、C、D错。

3. 人类无法居住在“月宫”上的原因是月球上没有可供呼吸的大气,①对。月球上没有液态水,②对。月球上的大气稀薄,昼夜温差太大,③错。月球上有太阳辐射,④错。A对,B、C、D错。

     

我国于2016年发射“天宫二号”,预计在2018年前后发射空间站的核心舱,逐步建立自己的空间站。在此之前,“天宫一号”已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4. 相对于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优势主要在于

A. 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可节省燃料

B. 降水少,晴天多,发射窗口期长(发射窗口期:适合卫星发射的时间段)

C. 空中及海上交通都很方便,便于运输

D. 无人区面积广,发射后残骸不危及人民安全

5. 下列有关太阳活动对空间站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太阳活动对空间站的影响可以忽略

B. 空间站在地面实验过程中不会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

C. 太阳黑子比耀斑对空间站的影响大

D. 太阳活动会影响空间站的安全及地—空联系(通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航天发射场建设的条件及返回场地选址条件

4. B 5. A

4. 海南文昌纬度更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海南周围都是海洋,海上交通便利,便于大型火箭的运输;两个卫星发射基地无人区面积都较广,发射后残骸不危机人民安全。与文昌相比,酒泉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降水较少,晴天多,发射窗口期长。B正确

5. 太阳活动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对地球气候产生影响,干扰电离层,产生磁暴现象,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极光。故太阳活动会影响空间站的安全及地-空联系(通讯)。D正确

     

一条河流,其上游北岸冲刷严重,南岸有沙洲形成;其下游则南岸冲刷严重,北岸入海处形成河口三角洲。下图所示这条河流的位置和流向正确的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A

试题分析:

根据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右岸侵蚀,左岸沉积。在南半球向左偏,左岸侵蚀,右岸沉积。读图,图①上游在南半球,北岸侵蚀,南岸堆积,下游南岸侵蚀,北岸入海口有三角洲形成,符合条件,①对。图②也符合条件,②对。图③位于北半球,上游南岸侵蚀,北岸堆积,不符合,③错。图④位于南半球,上游南岸侵蚀、北岸堆积,不符合,④错。A对,BCD错。

【名师点睛】记住地转偏向力的特点,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了解偏向与侵蚀、堆积的关系。偏转是顺着图中河流流向,向左或向右偏转。注意图中纬度,分清上游、下游所在半球。

     

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7. 北温带国家的春季一般是:

A. 1、2、3月    B. 2、3、4、月    C. 3、4、5月    D. 4、5、6月

8. 地球上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

A.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B. 昼夜长短的变化

C. 地球的自转运动    D. 黄赤交角的存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四季的更替

7. C 8. D

试题分析:

8. 地球上四季更替直接原因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公转运动和黄赤交角的存在,选择D。

     

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时间

5小时30分

9小时09分

10小时25分

13小时35分

 

9. 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10. 四地所处纬度中纬度数相同的两地是:

A. 甲乙    B. 甲丙    C. 丙丁    D. 乙丙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昼夜长短变化

9. D 10. C

9. 1222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据表格信息可知,丁地昼长大于12小时,为昼长夜短,可判断位于南半球,其它均位于北半球。故选D。

10. 不同半球纬度相同的两地,该半球的昼长等于另一半球的夜长时数。据表格信息可知,丙地昼长时数和丁地的夜长时数相等,说明两地同纬度,但南北半球相反。故选C。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1. 当晨昏线处在CD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赤道上昼夜平分

B. 北半球各地昼长达最大值

C. 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

D. 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12. 当晨昏线从CD→AB之间的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

B. 北半球各地夜渐短昼渐长

C. 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

D.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渐小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昼夜长短变化

11. A 12. B

试题分析:

11. 结合图示,当晨昏线处在CD处时,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及内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内出现极昼,故判断为北半球冬至日,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北半球各地昼长达最小值,此日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夜。

12. 结合上题分析,当晨昏线处在CD处时,为北半球冬至日,当晨昏线处于AB处时,为北半球夏至日,故晨昏线从CD变化到AB的位置时,太阳直射点始终向北移,北半球各地昼长逐渐变长,夜长逐渐变短,所以B正确。

     

当地时间2015年9月16日19时54分,智利伊亚佩尔西北部海域发生8.2级强地震,震源深度约20公里。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3. 地震发生时,地面上人们的感觉是(     )

A. 只有上下颠簸    B. 只有左右摇晃

C.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14. 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软流层    B. 岩石圈    C. 下地幔    D. 地核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圈层结构

13. C 14. B

试题分析:

13. 地震发生时,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传到地面的时间略早。横波的传播速度慢,到达地面的时间略晚。地面上人们的感觉是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C对。A、B、D错。

14.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 向外释放过程中,岩石圈中的岩层断裂错动,引起地面的震动或位移。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莫霍界面距离地表约33千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根据材料震源深度约20千米,震源位于岩石圈,B对。

【名师点睛】地震波是地震内部能量释放的形式,分横波、纵波。掌握地震波的传播特点,根据纵波、横波特点的差异,判断地震时的现象。根据震源深度,结合地壳的厚度,分析地震震源的分布圈层。

     

下图为北半球等压线图 (单位:hPa)。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5. 如果所示等压线位于近地面,F1、F2、F3为A处空气所受的外力的方向,则F1、F2、F3依次为

A. 摩擦力、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B. 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

C. 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气压梯度力

D. 摩擦力、地转偏向力、气压梯度力

16. 如果所示等压线位于高空,F1为气压梯度力方向,则风向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大气的水平运动

15. B 16. D

试题分析:

15. 由图可知,F1是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的气压梯度力,F2是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F3是偏向右边的地转偏向力,故B项正确。

16. 高空风受两个力的作用,一是水平气压梯度力,二是地转偏向力;受两个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结合图中的方向可知④正确,D项正确。

【名师点睛】风的三种作用力概念、影响与画法:

作用力

概念

对风速、风向的影响

风向的画法

水平气压梯度力

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既影响风向(风向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又影响风速(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垂直于等压线

地转偏向力

促使水平运动物体
的方向发生偏离的力

只影响风向(使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不影响风速(风力)

高空风向与
等压线平行

摩擦力

地面与空气之间,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层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阻力

既影响风速(降低风速),又影响风向。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反之,风速越大。

近地面风向
与等压线斜交

 

     

下图中图a示意我国某地区的热力环流剖面图,图b示意图a地区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7. 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高

B. ③地气压低于④地

C. 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高

D. ②地气压高于①地

18. 下列说法可能的是

A. a地风向为东南风    B. c地风向为西南风

C. b为晴朗天气    D. d为下沉气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热力环流

17. A 18. C

试题分析:

17. 从图B中可知,甲处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大于乙处,也即①和④处的气压差大于②和③处的气压差,近地面①②处的气压总比600米高空③④处的气压高,当“高者更高,低者更低”就会造成近地面和相对应的高空垂直气压差增大,所以可以得出近地面气压①>②,600米高空③>④,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分布如下图所示。答案选A项。

18. 根据上题的中对四处气压高低的判断,可以得出该热力环流的大气运动状况,如下图箭头所示。C地空气从③处流向④处,因其位于高空,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垂直,所以c地风向为南风;b空气下沉,多晴朗天气;d为上升气流;a地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空气从①流向②,但其还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从西风偏转为西北风,所以C项正确。

【名师点睛】气压分布大小的判断:

(1)同一水平面上,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这主要取决于空气的密度大小。气温高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该处空气密度小、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正好相反。

(2)垂直方向上,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降低。

     

下图为某地区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图示月份可能是(  )

A. 1月    B. 4月    C. 7月    D. 10月

20. 图示气压带、风带为(  )

A. 副热带高气压带、东南信风带    B. 副热带高气压带、东北信风带

C. 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    D. 副极地低气压带、西风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影响

19. A 20. B

19. 读图可知,图中风向向右侧偏转,应位于北半球,则图示风带为北半球东北信风带,此时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北纬30°以南,说明气压带、风带南移,为北半球冬季,故选A。

20. 读图,图示气压带位于北纬30°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风带为北半球信风带,为东北信风带,故选B。

     

读下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1. 该图表示的大气环流状况应出现在北半球的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22. C气流来自

A. 赤道低气压带    B. 副热带高气压带

C. 极地高气压带    D. 副极地低气压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影响

21. D 22. B

本题主要考查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季节移动,学生要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季节移动规律。

21. 图中可以看出风带和气压带偏向南,该图表示的大气环流状况应出现在北半球的夏季,选择B。

22. 从纬度位置上看C位于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属于西风带,气流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选择 B。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的波动,总体上气温呈上升趋势。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明显增加。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23. 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对我国造成的影响是(  )

A. 各地降水量普遍增大    B. 南方与北方温差变大

C. 水稻种植的北界北移    D.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4. 为减轻二氧化碳浓度增大而导致的气候变化的危害,各国政府应(  )

A. 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比例

B. 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C. 减少煤炭的使用量,降低能源污染税费

D. 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23. C 24. B

23. 全球变暖会导致我国亚热带地区降水减少,A错误;南北温差会变小,B错误;适合种植水稻的范围会扩大,C正确;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D错误。故选C。

24. 全球变暖是全球性问题,为减轻二氧化碳浓度增大而导致的气候变化的危害,各国政府应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故选B。

     

读甲图“地球自转速度随纬度变化”和乙图“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甲图M点的纬度、乙图N点的月份分别是

A. 30°  1月    B. 60°  7月

C. 60°  1月    D. 30°  7月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B

试题分析:M点线速度大约为赤道处一半,纬度为60°;N处公转速度最小,为远日点,时间为7月初。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变化。

     

北京(40°N)某中学高中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据(见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60°

50°

40°

 

26. 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该地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是(   )

A. 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昼渐短    B. 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夜渐短

C. 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夜渐短    D. 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

27. 三次测量中,其中一次测量的当天,正值(   )

A.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秋分日    D. 冬至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昼夜长短变化

26. D 27. C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该题组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考查学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26. 有资料可知,该地连续3个月,太阳高度在递减,由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0-纬度差,可以得出第1次测量时太阳直射100N,第2次测量时太阳直射赤道,第3次测量时太阳直射点在100S,所以说北京昼长变化是先昼长夜短,后昼渐短夜渐长,至昼短夜长。

27. 1测量时,太阳直射100N,太阳直射北半球,不是二分二至;第2次测量时,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从北向南移动,为秋分日;第3次测量时太阳直射点在100S,不是二分二至,选择C。

     

北京时间2015年9月3日上午10:00,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据此完成下题。

当阅兵仪式开始时,下列地区的华人和华侨能在白天收看电视直播的是(  )

A. 伦敦(中时区)    B. 纽约(西五区)

C. 开罗(东二区)    D. 悉尼(东十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时差

D

试题分析:通过区时计算伦敦为2时,纽约为21时,开罗为4时,只有悉尼为12时为白天,所以D正确。

     

在下面四幅图的ABCD四点中,处于黄昏的是(   )

A                B                   C               D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晨昏线的判读及应用

B

试题分析:处于黄昏,也就是在昏线附近,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白天到晚上越过的为昏线,ACD为晨线,B项为昏线

【名师点睛】晨昏线的相关知识:

1.晨昏线的概念

2.晨昏线的特点

(1)晨昏圈是一个过球心的大圆,且平分地球.如果把地球看作一个正球体,同时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线的散射作用,那么地球上昼半球与夜半球的面积应相等.

(2)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各点的太阳高度为0°.

(3)晨昏线总是平分赤道.

(4)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日才与经线圈重合,其他时间都与经线圈斜交成一夹角,且夹角的最大角度为23°26′.

(5)晨昏线在夏至日、冬至日时与极圈相切.

(6)晨昏线的移动方向为自东向西,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反.

3.晨昏线的确定方法

(1)自转法.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为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为昏线.被雨淋后的感觉

(2)时间法.晨线与赤道交点处的地方时是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处的地方时是18时.

(3)方位法.夜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

     

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扰乱电离层,使地表无线电短波通讯质量受到影响

B. 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全球各地都能看见的美丽极光

C. 地球上各地的降水异常增多,洪涝灾害加剧

D. 会造成我国冬季出现“暖冬”,干旱加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A

试题分析:太阳活动的标志是黑子和耀斑,当太阳活动极大时,会产生许多高能带电粒子,这些高能带电粒子闯入地球大气层,扰乱电离层,使地表无线电短波通讯质量受到影响,A正确;极地能看见的美丽极光,B错;太阳剧烈活动,可诱发水旱灾害,不一定是水灾,C错; “暖冬”是特殊天气,不一定是太阳活动造成,D错。选A正确。

     

读“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地球的字母是                 ;与其相邻的两颗大行星,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排列依次是            、           。(填名称)

(2)图中小行星带位于            和            大行星之间。(填名称)

(3)图中所示宇宙空间范围内共包括      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             ,其中心天体是            。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所反映的有利的宇宙环境是什么?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太阳系和地月系概况

(1)C 金星 火星 (2)火星 木星 (3)两 太阳系 太阳 (4)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解析:(1)太阳系八大行星距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据图可知,C表示地球的运行轨道。

(2)据图可知,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3)据图可知,八大行星围着太阳转,构成太阳系,卫星绕着行星转,构成行星系统,包含两级天体系统,最高一级为太阳系,中心的太阳。

(4)该图反映了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点睛该题以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为载体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做题需明确:(1)根据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的顺序判断。与地球相邻的两大行星为火星与金星。(2)读图可知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3)图示包括了太阳系和太阳系内的行星系统,共两级。(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有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自身条件是适宜的温度、较厚的大气层和液态水的存在,,外部条件是安全的宇宙环境和稳定的太阳光照。图示反映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为地球提供了较安全的行星际空间。

     

读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回答:

(1)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A______带 B_______带  C_________带

(2)大陆西岸受C、D交替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气候,其特点是夏季_____,冬季_______。

(3)图中由动力原因而形成的气压带是______和_______(填字母)。

(4)图中D风带在南半球的风向是___________。

(5)常年受D气压带控制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影响

(1)赤道低气压 东北信风 副热带高气压 (2)地中海 炎热干燥 温和多 (3)C E (4)西北风 (5)温带海洋性气候

试题分析:

(1)据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读图确定气压带风带名称,A为赤道低气压带,B为东北信风带,C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2)结合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分析,分布在大陆西岸,且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候类型应该是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3)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因来自低纬高空的气流聚集,气流被迫下沉而成;副极地低气压带是中纬西风和极地东风在南北纬60°附近相遇,气流辐合上升而形成的它们都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

(4)D风带在南半球的风向是西北风。

(5)D风带为盛行西风带,常年受D气压带控制的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下图是某地高空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后完成下列问题。

(1)A、B两地受热的是_____,空气_____ ;冷却的是_____,空气_____。

(2)图中点①至点⑤,气压最高的是_____,气压最低的是_____。

(3)用“ → ”完成图中热力环流。

(4)若图中A处为海洋,B处为陆地,则该热力环流出现在_____(白天或夜间)。

(5)若该热力环流发生于城区与郊区之间,则A、B中代表城区的是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热力环流

(1)B 上升 A 下降 (2)④ ⑤ (3)近地面由A流向B,高空由B地的高空流向A地的高空;垂直方向是A地下沉,B地上升 (4)白天 (5)B

试题分析:

(1)图中B地上空气压高,说明B地受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A地冷却,气流下沉。

(2)图中①②③③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同;同一地区,海拔越高气压越低,③、④相比,④海拔低,气压高,因此气压最高的是④;①、⑤相比,⑤海拔高气压低,气压最低的是⑤。

(3)图中B地气流上升,A地气流下沉,近地面由A流向B,高空由B流向A ,呈逆时针方向。

(4)图中A处为高压,若A处为海洋,此时吹海风,热力环流出现在白天。

(5)城区与效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城区的人为热多,气温高,气流上升,因此图中的B表示城区。

【方法总结】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垂直方向上,热的地方空气会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而近地面则形成低压;冷的地方空气就会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形成高压。水平方向上,空气从高压向低压扩散,就形成了热力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