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平果附属学校2017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襄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

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

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

更似绝句律诗。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

与以往古风不同。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

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

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

意“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

失之偏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

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

律感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

式和内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

扬抗坠,铿锵成韵。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D(A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B项“因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

“格律限制并不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C项“更似绝句律诗”没有依据)

2.C(原文是说“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

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据此可知,C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

3.C(C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

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A项信息在文本第二自然段后半部分,B项信息在文本第三段,C项信息在文本二、三两段,D项综合选文文本内的观点“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顿挫,铿锵成韵”)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    彭程

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作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迢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訇然敞开,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鹰隼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便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

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一颗悬空的心倏地落地了。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

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旦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诗歌为证,《鲁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贯穿了相通的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者隽永清新,或者宛转迷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

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中引用英语mother tongue,是为了引出“妈妈的舌头”这一形象说法,强调母语的温馨可亲。

B.作者用“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来形容母语的微

妙和玄奥,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C.文中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

D.文中列举“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等意

象,意在说明,只有用母语才能准确言说它们的内在情韵。

E.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引经据典,华美而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

5.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6.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4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4.(5分)选B3分,选C2分。(B项错在“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原文文中使用这两个比喻句,是为了说明母语的动人魅。C项错在“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定般珍贵”,原文的意图是想说明文化基因被封存在特有的语言中)

5.(3分)①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庇护感和

安全感。(根据原文倒数第六段内容分析)②结构上,呼应题目“屋檐”,并引出下面的议论。

6.(4分)①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②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③母语可以

自由地抒情状物。④母语包蕴文化基因,守卫民族文化。⑤母语给人以家的归宿感。⑥各民族用自己的母语创造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入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他说:“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办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相关链接

①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给整个领域带来光明。”(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

②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

B.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D.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

E.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果,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8、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9、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5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7.答案:C3分,B 2分,A1分,DE不给分。

A项“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说得过于绝对,文中的表述是“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

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D项,“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说法绝对化,同时选项偷换概念,应该是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方法。E选项扩大范围)

8.①基础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兴趣。②数学教育要有利于系统学习

和深入理解数学,而不是海量题目训练和追求竞赛获奖。③现行奥数数学方法太功利,且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

9.①吴文俊广泛的阅读面,为日后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科学与人文交融

理念的形成。②物理与数学本来就关系密切,吴文俊对物理的兴趣,为他的数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③吴文俊兴趣广泛,视野开阔,使他的思维活跃,能够融会贯通,富有创造性。④吴文俊富有生活情趣,心胸开阔,能够保持罕见长久的学术生命。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10—13题

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长安人,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也。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性素俭约,凡所服御,取给而已。太宗甚礼遇之,常与论及赏罚之事,对曰:“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太宗固与之言,竟不之答。

时后兄无忌,夙与太宗为布衣之交,又以佐命元勋,委以腹心,出入卧内,将任之朝政。后固言不可,每乘间奏曰:“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诫。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太宗不听,竟用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后又密遣无忌苦求逊职,太宗不获已而许焉,改授开府仪同三司,后意乃怿。

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常白后曰:“东宫器用阙少,欲有奏请。”后不听,曰:“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

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及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徵谏曰:“昔汉明帝时,将封皇子,帝曰:‘朕子安得同于先帝子乎!’然谓长主者,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差,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太宗以其言退而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实乃能以义制主之情,可谓正直社稷之臣矣。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徵宅以赐之。

八年,从幸九成宫,染疾危惙。将大渐,与太宗辞诀,曰:“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

十年六月己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后妃上》,有删改)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B.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C.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D.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11.下列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司:我国北宋前期最高财政长官。始设于后唐长兴元年,即盐铁、户部、度支使,总管国家财政。宋初沿此旧制。三司职权仅次于中书、枢密院,三司的长官被称为计相,地位略低于参知政事。

B.魏徵:字玄成,谥文厉。唐朝政治家。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是《谏太宗十思疏》。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在《魏郑公谏录》和《贞观政要》两本书里。

C.棺椁: guānguǒ 泛指棺材。棺亦称寿棺,是盛载死尸的匣子,通常在葬礼中使用;椁,是套在棺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服制》中说:“生有轩冕、服位、贵禄、田宅之分,死有棺椁、绞衾、圹袭之度。”可见,棺材是一种统称,棺椁则显示死者的地位。

D.十年六月己卯: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即用天干地支相互配合为六十花甲,来记录年月日时。卯是十二地支之一,卯日就是地支为卯的日子,共有五个,轮流当值。每隔12天出现一个卯日,根据天干不同,每60天就出现一个天干地支都相同的日子,因此每年有五至六个相同的卯日,即:乙卯、丁卯、己卯、辛卯、癸卯。由此看来,太宗死于在位十年六月的卯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长孙皇后爱好读书,知书达理。太宗想要与她讨论政事,但她却认为,作为女人,不可参与政事,拒绝和太宗讨论。

B.长孙皇后吸取汉朝吕后家族、霍光家族的前车之鉴,不愿兄弟子侄担任高官。她一再向太宗请求不要将兄长长孙无忌任命为宰相。

C.长孙皇后为人大度,赞赏爱护正直的大臣。魏征建议减少皇后女儿的嫁妆,皇后不仅不生气,还私下派遣使者赏赐给魏征财物,表彰他的正直。

D.长孙皇后节俭朴素,在世时所用的东西,仅仅够用而已,临死前,还向太宗表明节俭下葬的心愿,不愿劳费天下百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5分)

                                                                               

                                                                               

(2)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5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10.D(本题需注意断句的文言虚词“者”“也”“为”;表时间的词语“今”)

11.魏徵,谥文贞,应为褒谥,按谥法,“厉”一般是暴虐君王的恶谥,魏徵是一个谏官,故不会用“厉”为谥。

12.C (“还私下派遣使者赏赐给魏征财物”表述不正确,原文为“后因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徵宅以赐之。”皇后请示过皇帝,才派人送礼物给魏征,并不是“私下派遣”)

13.(1)作为太子,担忧的应该是自己优秀的品德没有养成、美好的名声没有远扬,怎么去担忧自己所用的器具物品少了呢!(采分词:“为、所患、何忧……也!”各1分,大意对2分)

(2)如果皇帝采纳忠言,那么世间百姓就会安宁;如果皇帝拒绝忠言,那么国家政事就会变得紊乱。衷心希望陛下好好思考这句话,那么对于整个天下来讲,都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儿。(采分词:“杜之、诚愿、详之”各1分,大意对2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野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4.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5分)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15.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14D(古诗中的对仗,要考虑到词性、平仄等因素。ABC三项对仗都工整,A项中“白雪”与“清江”词性相对,色彩“白”与“清”相对,名词“雪”与“江”相对。B项中“诸弟”对“一身,数字相对,C项中“供多病”与“答圣朝”动宾结构相对。而D项的“极目”与“萧条”词性不对,“极目”为动词,“萧条”为形容词,故选D

15.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

之情。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尾联下句直接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题目要求是全诗的情感,故应结合诗句解答。情感上应从诗句中表现情感的词语中概

括。从“诸弟隔”“涕泪” “供多病”“答圣朝”“不堪人事”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全诗表

现的是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

另外,题目还要求分析“怎样表现”,故要找出相关的手法。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

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萧条的隐忧)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曹操用“越陌度阡,枉用相存,_____           __________,心念旧恩。”表达对人才的渴望。

(2)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________     _______

,                        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    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    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名言名句

1)契阔谈䜩。(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3)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成语、熟语

C

①举重若轻: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

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本句属用错对象。②光怪陆离:光怪,指光彩奇异;陆离,指色彩繁多、变化多端的样子。形容奇怪、色彩繁杂,中性词,不能用来形容人,可形容事物离奇多变,本句使用正确。③改换门庭:比喻另择新主,另找依靠。本句使用正确。④并行不悖:同时进行,不相冲突。用于本句,不合语境。⑤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的音信、言论或来访,本句使用正确。⑥奉为圭臬:比喻把某些言论准则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使用正确。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从意外致残、生活无望到残奥会夺冠,并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走出了一

条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B.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优势明显;在商载、航程、

航速等方面也极具竞争力。

C.学校宿舍、教学楼等人群密集区,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生掌握火

灾中自救互救相当重要。

D.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

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病句考析

A

(B项不合逻辑,“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和“优

势明显”前后矛盾,不合事理;C项成份残缺,句中缺少与“掌握”相呼应的宾语中心词,可补上“方法”“技能”之类词语;D项搭配不当,“广泛而热烈的”只能和“讨论”搭配,而不能和“思考”搭配)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     ①      不要依赖译文。        ②      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    ③    肯动脑筋,    ④    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    ⑤    ,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着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    ⑥    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A

/

如果

而且

那么

B

最好

当然

一旦

/

而且

C

一定

如果

并且

因此

/

D

尽量

/

因为

进而

所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词语运用

A

(第二处针对第一处而言,故用“这”。第三处表假设,第四处和第三处构成递进关系。第五处与第三处的“如果”搭配,使用的关联词是“那么”。

     

提取所给材料的主要信息,在横线处写出四个关键词。(5分)

引力全称万有引力,指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加速靠近的趋势,简单说就是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作用力。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视野里,引力等价于弯曲的时空。而引力波就是在弯曲的时空这个大背景下,当发生有质量物体加速运动导致的扰动时,由此产生的波动如波纹一样向外传播的现象。

一个世纪前,爱因斯坦预测了引力波的存在,但近百年来,科学家们并未找到证明它存在的直接证据。华盛顿当地时间2016年2月11日,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台(LIGO)实验组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首次直接观测到了由两颗恒星级黑洞13亿年前并合产生的引力波。这是科学史上又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

引力波的发现对普通人的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科学家们表示,一个新的重大科学发现,总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无法预估的发展。18世纪描述电磁波的麦克斯韦理论确认的时候,也没有人知道会给人类带来什么,但是现在不管是电视机还是移动电话,都与电磁现象有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仿、缩、扩、续

引力波,首次(或“美国”),发现,影响(或“意义”)。

(第一节主要讲引力波,第二节讲引力波是美国首次发现的,第三节讲引力波的影响。整个语段以引力波为中心,幅射两个问题)

     

下面是某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

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6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言文字的运用

示例:本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开设旗袍、围棋、国画三个讲座,并开展三项活动:利用体育课体验太极拳,利用手工课体验中国结和剪纸艺术,年终举行进行太极拳表演和作品展示。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流星耀眼地划过天空,人们都会去仰望,并且会赞叹它的壮观;星星每晚都会在空中闪烁,人们却好几个月都不会去望一眼天空,甚至忘记了它们的存在。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