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四川)

假设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M商品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均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分别为(  )

A.100亿元和110亿元        B.110亿元和110亿元

C.110亿元和121亿元        D.121亿元和121亿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价值与价格

C

解析:(12008年某国M商品因增加劳动者10%,而其他条件不变,故该国M商品的数量应该是:10亿件×(1+10%)=11亿件;而不论社会劳动生产率怎么提高,同一时间,同一劳动,所创造的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故2008年的M商品的价值总额是:11亿件×10元/件=110亿元。(2)某国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特别是2008年某国M商品单位商品的价格与2007年一样。2008年某国M商品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在某国M商品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的基础上,该商品的数量还要增加10%。这样某国M商品的价格总额在其价值总额基础上,还要增加10%。即110亿元+110亿元×10%=121亿元。

     

经过多年发展,某地初步形成了汽车生产的完整配套网络,从而吸引了众多汽车厂商进入该地。从企业经营角度看,厂商选择该地的直接原因在于,进入该地能够(  )

A.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B.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C.提高市场占有率               D.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企业)公司经营与发展

D

解析:某地初步形成了汽车生产的完整配套网络,这为众多汽车厂商提供了优越的生产条件,减少了这些工厂进行配套设施的投资,降低了生产成本。生产成本降低只是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一个方面,也只是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的一个因素,但并不意味着一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故直接原因只能是D

     

假定债券市场上一年期债券的利率有2.25%、2.50和3.0%三档。一般来讲,与此三档利率水平相对应的债券的发行主体分别是(  )

A.政府     金融机构   工商企业

B.金融机构 政府       工商企业

C.政府     工商企业   金融机构

D.工商企业 金融机构   政府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债券

A

解析: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的收益率是依次提高的,说明这三档利率水平相对应的债券分别是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这三种债券的发行主体分别是政府、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故选A

     

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对外开放的形式日益多样化。下列经济活动中既是一种贸易方式,也是一种利用外资形式的是(  )

A.某公司赊购国外的生产设备,并以所生产的产品偿还设备款

B.某公司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加工成产品后再出口

C.某公司与外国的一家公司相互购买对方等价的商品

D.某公司在广州商品交易会上洽谈生意、进行进出口交易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A

解析: 根据我对外贸易的形式,判断A是补偿贸易,这既是一种贸易方式,也是一种利用外资形式。B是来料加工贸易,C是对等贸易,D是展卖。后三者都只是一种贸易方式,不涉及利用外资形式。故选A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以往人们通过食物获取这些微量物质,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服用某种或某几种维生素来弥补食物摄取方式的不足。一些科学家认为:大量服用某些维生素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另一些科学家警告说,服用过量的维生素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

关于维生素问题的争论表明(  )

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的和不完善的

②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是真理

③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

④人们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真理

B

解析: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服用某种和某几种维生素来弥补食物摄取方式的不足。这是人们获得关于维生素问题正确认识的条件。但维生素问题的争论也说明对此问题还是不完善的。故①正确。关于维生素问题的争论是科学家们从不同的认识角度分析得出的各自不同的结论。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正确认识。故②说法排除。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要发展、深化和扩展的,故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只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故排除④。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以往人们通过食物获取这些微量物质,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服用某种或某几种维生素来弥补食物摄取方式的不足。一些科学家认为:大量服用某些维生素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另一些科学家警告说,服用过量的维生素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

在维生素摄入问题上应有的科学态度是(  )

A.根据身体需要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B.根据别人经验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C.根据个人感受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D.根据最新研究报告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A

解析:这考查的是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要确定维生素摄入量,只能根据人身体的客观需要来确定,不能根据别人经验、个人感受和研究报告这些主观的东西来确定。故只有A正确。

     

2007年是塑料诞生一百周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

A.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质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B.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物的规律

C.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可以脱离天然物而存在

D.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其打上人的烙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自然界的物质性

D

解析: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A错误。人们可以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但必须根据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和规律。而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改造规律存在的条件,并不能改变规律本身。故BC错误。D的说法反映了人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创造出自然界许多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这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经验告诉我们,手接触到火会感觉到烫,甚至被灼伤。《庄子·天下》中的辩者却提出了“火不热”命题。分析这一看上去荒谬的命题,可以使我们在一般与个别、主观与客观关系等问题上得到的一些有益启示。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

①“一般的火”独立于“个别的火”,前者不热,后者热

②“一般的火”寓于“个别的火”之中,不能说“火不热”

③“热”的感觉由“火”引起,但不存在于“火”中,所以说“火不热”

④“热”的感觉由“火”引起,没有标准,所以可说“火不热”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物质决定意识

C

解析: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故“一般的火”不可能独立于“个别的火”。 ①的说法割裂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①排除。②的说法正确。 “热”的感觉是主观,是由“火”引起,即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并不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只要人没有通过实践接触火,人是不可能感觉到火的“热”的感觉的。故③正确。火“热”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存在热”与“不热”因人而异的问题。故排除④。

     

美国、日本和德国都是当今世界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美国实行总统制共和制,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德国实行议会制共和制。这表明(  )

①同一国体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

②一国采取什么政体与国家的性质无关

③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有其相对独立性

④国体确定后采取什么政体并不重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国体与政体

B

解析:一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也就是一国的政体。这三国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国家性质是相同的,但政体不同。这说明①正确。国家性质决定政体,并不是无关。故排除②。因为三国各自的历史条件传统习惯和国际环境不同,各自采用的政体不同,反映了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故③正确。适当的、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重要的作用。这说明一个国家采用什么样的政体不是不重要。故排除④。

     

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有的地方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大大超出当地人口。然而,由于某些原因,部分外来务工人员不能参与务工所在地地方人大代表的换届选举。对此,有人大代表提出,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因为(  )

①在权力机关中外来务工人员需要有自己的政治代表

②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③这有利于将人民群众的不同意见和要求集中到权力机关中来

④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公民的法定的政治权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B

解析: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基本政治权利。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让他们有权选举出人大代表或自己当选为人大代表,将他们的意愿和要求集中反映到人民代表大会上来,让外来务工人员平等地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实现自己当家作主。但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只是让他们享有这一法定政治权利,并不是外来务工人员一定能当选为人大代表,成为人民代表大会中的成员。故①错误,应该排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总则中明确规定,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行使监督职权:对本级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实施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大与政府、法院、检察院的关系是(  )

①既监督又支持的关系            ②权力相互制衡的关系

③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④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B

解析:民主集中制是我国的国家机关的组织原则。在国家权力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关系方面,国家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据此说明①③正确。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机关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不存在三权分离和权力相互制衡的关系。故排除②。材料只涉及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与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无关。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家喻户晓,广为传唱,歌颂了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确保新型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各自治机关(  )

①是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      ②享有独立的立法权

③依法管理内部事务          ④依法行使自治权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解析: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只是权力机关。故排除①。我国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依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有关法律,有权制定若干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但不是享有独立的立法权。故排除②。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依照我国的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

     

(32分)塑料购物袋是日常生活中的易耗品。它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过量使用及回收处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塑料购物袋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6年W市环保局收到市人大和市政协有关环境保护的方案和提案共35件,其中多件涉及塑料袋的使用问题。到2007年底,全国有10多个省市地方政府,在本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和督促下,相继出台并实施了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的规定。在总结各地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简称“限塑令”),并决定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实施。国务院通知要求,采取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等六项措施,以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1)根据所学经济常识,分析“限塑令”对生产塑料袋的企业和消费者将会带来的影响,以及企业和消费者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16分)

(2)分析上述材料,指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自发挥的作用。(8分)

(3)运用矛盾主次方面的知识分析发布“限塑令”的哲学依据。(8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企业)公司经营与发展

1)就企业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限塑令”会使生产塑料袋企业直接面对需求减少的状况。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的选择有:①改进企业生产技术,转产不在“限塑令”范围内的其他塑料产品。②被兼并或退出该领域。③企业提高符合标准的塑料袋售价,将增加的成本转移给商业企业;或通过加强企业管理等措施,将增加的成本消化在企业内部。

就消费者而言,①“限塑令”增加了消费成本,影响消费行为,如减少塑料袋的使用等。②“限塑令”引导人们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如使用布袋等。

2)人大代表针对塑料购物袋危害环境的问题向人大提交议案,行使了提案权;人大代表对政府保护环境、执行国家法律政策的过程进行了有效的监察和督促,行使了国家权力机关成员对政府部门的监督权。政协委员针对为什么限制塑料购物袋、如何限制塑料购物袋等问题向政府建言献策,为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作出了贡献;对政府部门履行保护环境的公共职能、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情况发挥了民主监督作用。

3)塑料购物袋的使用对社会的影响具有利弊两重性,既便利了消费者,也由于过量使用和回收处理不到位而造成环境污染,便利与污染构成了购物塑料袋的使用产生的矛盾的两方面。购物塑料袋过量使用造成的环境危害已经成为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着事物的性质。发布“限塑令”,禁止和限制使用购物塑料袋,要求消费者在享受塑料购物袋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必须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以减轻塑料袋使用对环境的污染。

解析:本大题是以重大经济时政热点“限塑令”为背景材料,从对经济的影响,人大政协成员的作用和矛盾的角度来切入。

第(1)问,对企业的影响,关键要抓住实行“限塑令”后,市场塑料袋需求减少,竞争更激烈,利润空间更小。这就把此问题转换成企业如何应对市场和利润减少的问题。一是继续在此行业经营,就得设法依靠科技,加强管理提高本企业在法定产品范围的竞争能力;二是自动退出此领域的竞争,主要有被兼并或直接转向其他行业。对消费者的影响,关键要抓住实行“限塑令”后,商品的价格必然上涨,而物价水平的上涨会导致减少消费,转向其他替代品的消费,从而转变消费观念。

第(2)问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对接教材相关的知识来说明问题。本题必须紧扣“作用”,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两个方面来分析,材料从两个方面来呈现,一是提议案和提案,二是建议和监督。而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作用也需要从材料这两个方面一一分析即可。

第(3)问是要求运用矛盾主次方面的知识分析,切口很小,针对性强。首先必须明确这个知识的内涵。更重要的是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材料中的具体矛盾的两个方面是是什么。材料中的具体矛盾有两个,一是塑料购物袋的使用对社会的影响具有利弊两重性。二是“限塑令”)对消费者的要求有两个方面。其中哪个方面是主要的方面,一定要做到一一对应。

     

材料五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如南北差距继续扩大、世界人口剧增、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对世界环境和发展中国家的关键问题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纲领,并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有18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纲领性文件,可持续发展观被不同国家所认同。

(5)联系材料五,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可持续发展观能够被不同国家所认同。(8分)

材料六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曾做出如下诊断:

恩格斯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说:“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6)联系材料五、六,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理解和处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12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5)国家利益是每一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每一国家既重视自己的国家利益,又努力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利益共同点。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一个非常重要的利益共同点,它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利益,也关系到下一代的持续生存和发展,不仅关系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关系到发达国家的利益。在当今世界,联合国在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发展问题上,经过联合国的努力,不仅达成了可持续发展观的共识,而且形成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也是可持续发展观能够被不同国家所认可的原因之一。

6)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的制约。人能够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并以这种认识为指导改造自然界来满足人类的需要。人类认识活动对自然界产生直接与间接、积极与消极的多方面影响,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保护自然,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只有合理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才能更好地解决人与自然界的矛盾。

解析:第(5)问以可持续发展观为主题,考查国际社会中各国和联合国对这一问题达成共识的原因。这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特别是综合运用教材相关知识解释材料中的生动现象。国家间出现良好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国家间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共同利益是达成共识的关键。同时材料中还提到联合国在此问题上达成发挥了重大作用,涉及到考查联合国的作用。第(6)问围绕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名言,从理解和处理两个层面来,即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把握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辩证地综合地运用教材相关知识对这一对关系进行阐释。在理解上,从恩格斯的观点可以归纳出,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论中的自然观,并用这种自然观来指导人们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在处理上,从马克思的观点可以得出,要从人类两个基本实践活动,一是人同自然的和解,就是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即生产实践。二是人同本身的和解,就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即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