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日照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10月份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中国》一书中使用“丝绸之路”的词语。自此,这条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大道以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镌刻进历史的书卷中。早期的丝绸之路主要是为方便沿途各国互通有无。到汉唐时达到鼎盛,无数商贾携带香料、药物等来到中国,又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远销海外。在唐朝中期以前,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首选,郑和下西洋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丝绸之路在推动物质交流丰富性的同时,带来了文化交流的多样性。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西方的天文、历法、医药陆续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从这里开始走向世界。不论是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还是七下西洋的郑和,他们的故事都与丝路密不可分。

作为多种文化的混合体,丝路文化依托于文化交流的实际过程,产生了一系列文化交融的丰硕成果。首先,它本身就是文人墨客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感慨,让人们对丝路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几千年来,那些行走于丝路上的各色人等及其所经历的悲欢离合,都通过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各种艺术形式记录下来。以骑毛驴的阿凡提为例,他机智、幽默,爱打抱不平的形象原型都可以在中亚、中东乃至东欧的文艺作品中找到。尽管在不同文化里他被赋予了不同的名字和特征,故事也各有发展和特色,但其根源都来自于丝路。

依托于丝路而产生的不同文化的相遇与交流,又极大地刺激了艺术家与大众的想象力和创新激情。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的山水底衬,酷似中国山水画中朦胧而有层次的泉石意境;英国山水画大家康斯保罗的杰作《绿野长桥》洒脱出尘,一如江南的旖旎风光;歌德的《中德季日即景》中浸染着他对孔子、老子哲理的向往和仰慕,这些哲理诗组成了中西文学在19世纪初的共鸣。

各国文化在丝路交流碰撞后诞生了诸多艺术成果,其生命力有时甚至比在原生地还旺盛。源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融合,并在灾融过程中对中原地区的音乐美术、工艺建筑等产生深远影响;而起源于中国的儒家文化传到欧洲后,受到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成为百科全书派中激烈的无神论者或自然神论者的有力武器。中西方之间,国与国之间,因丝路使彼此的血液与基因交融起来,逐渐形成了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丝绸之路涉及陆路与海路,陆路早在汉代就存在了,海路则直到明代才逐渐兴起。

B. 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之说后,丝绸之路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历史就被载入史册。

C. 在丝路文化这一多种文化混合体的影响下,艺术家们创作出不少具有创新性的作品。

D. 中亚、中东及中欧的文艺作品中都可找到阿凡提的原型,这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简介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再逐层论述丝路文化的交流碰撞及产生的成果。

B. 文章在论证中自始至终渗透着丝路文化源于丝路、依托于丝路的观点。

C. 对于丝路文化交融所产生的丰硕成果,文章具体从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证。

D. 对于丝路文化的传承,作者从其交流的丰富性、多样性及交融成果丰硕等方面展开论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佛教文化在中国与儒家文化在欧洲的表现足以证明:文化输出可以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B. 丝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告诉我们,不同地区的物质交流最终可以带动并促进文化的交流。

C. 如果没有中西方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碰撞,就不可能出现19 世纪初中西文学共鸣的局面。

D. 要形成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中西方与各国之间不同文化的交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 C 2. D 3. A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原文说“丝绸之路……到汉唐时达到鼎盛”,可知“早在汉代”应为“早在汉代以前”。B项,“丝绸之路”一词出现之前,史书已有了丝路历史的记载。D项,“中西文化交流”应为“中西文化交融”。故选C。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丰富性”错,文中“丰富性”是就“物质交流”而论的,对于“丝路文化的传承”,文章只从交流的多样性及交融成果丰硕两方面展开论述。故选D。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以偏概全,文章在最后一段说的是“各国文化在丝路交流碰撞后诞生了诸多艺术成果,其生命力有时甚至比在原生地还旺盛”,可见各国文化的生命力之所以“比原生地还旺盛”,是“文化交融”的结果,而并非只有“文化输出”。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杭州巷10号

夏阳

幸福路作为一条商业步行街,每天人流密集,左边有一条非常不起眼的小岔路,叫平安街,顺着平安街进去百余米,一拐弯,眼前生出一条南北向小巷,便是杭州巷。

杭州巷狭窄细长,仅容得下两人并行,麻石板铺就的巷道,伴随着墙脚一线湿湿的青苔,一直延伸到尽头。巷子两边的建筑,古朴、荒凉,被圈在高高的院墙内。透过门缝,可隐约窥见一些雕梁画栋,当然还有断壁残垣。小巷里,渺无人烟,只有寂寞的风,顺着寂寞的巷道穿过,轻轻吹拂着墙头几株寂寞的茅草。步行在小巷里,抬眼望去,四周就像一幅油画,挂在墙上沉睡不醒。

我此行的目的地是杭州巷10号,那也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我去的时候,正值深秋,碧空如镜。上午的阳光嫩黄羞怯,在墙头瓦瓴上探头探脑,却无法照进小巷。行走在小巷里,头上是一片金灿灿的阳光,人却站在岁月的阴凉中。驻足10号门前,我感慨颇多,犹豫良久,那两扇厚重的木门还是被我轻轻地叩响了。

须臾,一个老太太站在门口。她的目光和善,完全没有都市人惯有的那种警惕。我结结巴巴地说自己是摄影发烧友,爱好用镜头来捕捉历史。老太太把我迎进院内。院子很大,里面种了不少花草。秋天的菊花开得正艳,五彩缤纷,白如雪,粉似霞,而黄的,则黄得热闹,亦黄得伤感。院内飞檐斗角,回廊石阶,曲径通幽。难以置信,在现代都市林立的高楼大厦脚下,竟然藏着这样的深居大院。

老太太说自己有八十高龄,有个留学海外的儿子,如果现在还活着的话,明年也将花甲之年了……老太太说她姓李,从十八岁结婚那年起,已经在这院子里生活了六十多年。六十多年里,女儿夭折,儿子客死他乡,佣人被遣散,老伴过世,一个个亲人相继离去,昔日门庭喧闹的大宅子里,最后只剩下她一个孤老婆子了。老太太说这话时表情恬淡,似乎是在谈论别人家的事情,看不出有任何的悲伤。

我问:“这巷子为何叫杭州巷,和杭州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老太太说:“现在知道这巷子来历的人应该不多了。说来话长,早在清朝末年,有一批杭商集体迁移来此,他们开茶庄、丝绸店和当铺等。买卖做大了,赚钱了,在这里扎根,抱团买地置业,于是就有了这杭州巷。你可别小看这巷子,它可是当年这座城市的心窝窝呢。巷道之所以修得这么窄,就是为了减少闲杂人员的进入。无论多大的官来访,文官落轿,武官下马,就是皇帝来了,也得老老实实从巷子口步行进来。”说到这里,老太太得意地笑了。

我吃了一惊,没想到杭州巷在当年是如此的尊贵显赫。望着老太太一脸甜蜜而略带羞涩的回忆神情,我依稀看到了当年一个情窦初开的妙龄女子,被浩大的迎亲队伍捧进了这杭州巷。

在杭州巷10号,如置身于山野的一处宅院里,都市的喧嚣和车流的嘈杂似乎远去。空气里,有花的阵阵清香,在明朗的阳光下,微微发酵。和老太太坐在一块儿喝茶聊天,真是一种享受,仿佛在翻阅一本厚厚的历史书。

我拍了几张照片后,告别老太太,告别杭州巷10号,重新回到巷子里。我默默退出杭州巷时,一个磨刀师傅正挑着担子站在巷子口,高声叫喊着:“磨剪子嘞,戗菜刀!”他抑扬顿挫的叫喊声跌落在小巷里,溅起一巷子清脆的回音。磨刀师傅喊了数声,站了片刻,却没有走进小巷。

我回到单位。主任问我:“老太太同意拆迁了?”

我默默地望着主任难看的脸色。他的身后,悬挂着这座城市的规划蓝图,上面一条条粗大笔直的线路,纵横交错,气势凌厉。

我向主任建议道:“按照老太太目前的身体状况,是很难熬过这个冬天的。要不,我们等到明年开春再说,如何?”

主任沉默不语。

(有删改)

4.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中人物不多,人物关系也不复杂,但非常注重营造小说的环境氛围,并设置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B. 杭州巷10是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小说将户主老太太与其他已经迁走的住户进行对比,体现了老太太的不近人情。

C. 小说结尾只有一句话,写主任沉默不语,但主任内心可能并不平静,结尾意蕴悠长,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 “我”在征求户主老太太是否同意拆迁时,非常犹豫,既体现了拆迁工作的难度,也体现了“我”对老太太的同情。

5. 小说第二自然段对杭州巷的环境进行了描写,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小说写了关于城市拆迁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4. C

5. ①所描绘的环境幽深、古朴、荒凉,体现了杭州巷浓厚的古文化气息,引导读者思考有关历史文明与文化传承的问题。②引发“我”的感叹,为下文写老太太成为杭州巷唯一的住户作铺垫。③杭州巷的落寞衬托出下文杭州巷10号的静谧清雅,能更好地凸显老太太对旧居的深厚情感。

6. 主旨:小说揭示了在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如何看待与现代文明和历史文明之间的冲突的问题,呈现了如何保护历史文明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情感取向:①对历史文化的敬畏;②对历史文明被冷落的伤感;③对现代文明发达导致历史文明衰落的无奈;④对处于拆迁中的老太太现状的担忧。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A项,“并设置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错误,本文以散文化的笔法弱化了故事情节。B项,“进行对比,体现了老太太的不近人情”错误,杭州巷10号成为最后一户主要体现的是老太太对其的眷恋,而不是不近人情。D项,“我”没有征求老太太是否同意拆迁,“我”非常犹豫主要是因为“我”对这里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也有眷恋。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做好这道题,可以从手法、内容和结构几个方面来分析。

点睛: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解题方法:一、抓关键词语来答题。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特点:1.句中的特定称谓2.句中的指示代词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4.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 5.注意句子中有特色的也往往是某一点,题中考查的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方面。二、结合位置特点来答题。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首句,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以及交代起因或缘由.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3.段首段尾句,多能对本段内容进行总领和总结。三、由浅入深,全面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考查的句子大都是具有内涵丰富和表达特色的,要分析清楚,力求不遗漏要点.。1.含蓄委婉的句子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转述出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2.概括简练的句子要根据句子中的内容分点解说出来.3.内涵丰富的句子要说出它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4.总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四、抓住句子的陈述主体来答题。1.分清句子的陈述主体可以明确回答的方向,不至于抓不住重点.2.如果句子的陈述主体在句中省略必须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把它补充出来。五、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来答题。提示语有明确的也是暗示的,但要记住,题干中一定会有这样的信息,一定要加强审读,不能大略看一下问什么和有几问,就草草答题。

【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写了关于城市拆迁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取向。”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内容及写作意图的基础上,由浅入深解答。

点睛:关于探究的考点《考纲》中说明有三,即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答题方法1、贴近文本,有理有据(文本意识)探究题的解答应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点:试题虽然是开放性的,但始终离不开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2、整体把握,内引外联正确解答探究试题,应具有着眼于全篇的眼光,整体把握的意识,领悟全文中心主旨的能力。内引外联: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主旨意识)3、凸显关键,放大内涵(关键词句意识)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情感、人文精神往往蕴含在一些关键的词句中,答题时应凸显关键词句,分析答题区间上下文的结构关系,明确逻辑关系,以揭示其丰富的意蕴。本题中考生就在明确文本手法和主旨的前提下,凸显其现实意义。4、 条分缕析,多角度呈现(多角度意识)条分缕析,即要求分点作答,一点一个角度一分析。多角度呈现,对小说而言可以从 人物、情节、主题等不同角度考虑,另外还可以考虑手法运用的效果。5、明晰题旨,规范表述(规范表述意识)审清题意,规范作答,答案全面,富有条理,语言通顺,要点简洁,言之有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全球电影产业的交流、合作与协同发展日益密切的大环境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电影大国。从大国走向强国之路,如何提升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成为中国电影人考虑的关键问题。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认为,创作有影响力的电影是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对制片公司来讲,产业链条的强化和发展很重要,要创作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这样才能支撑电影产业发展,否则电影强国的实现是没有依据的。”他指出,我国影视产业还处在发展期,电影发展机会多,未来,中国的影视产业依然有很大的投资机会。对此,马中骏也表示赞同,他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好的时代和机遇期,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影工作者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要你有专业性,你做得足够好,市场自然认可。”

(选自“央广网”2018年6月19日)

材料二: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暗流涌动,一些人打着“重写历史”“范式转换”“还原真相”等旗号,鼓吹“告别革命”,大肆歪曲历史、诋毁英雄,意图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些言论通过网络不断地发酵和扩散,起到了相当恶劣的作用。因此,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关系着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安全。为此,我们必须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积极运用新媒体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增强人们的历史认同和价值认同。

(选自“光明网”2018年4月23日)

材料三:

要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把好故事变成具有世界通用文化符号的好作品。比如,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生活方式、武侠片中“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等,都是辨识度很高的文化符号。这也是《英雄》《十面埋伏》等武侠片在海外大获成功的重要原因。把中国好故事变成好作品,还有一个案例是王家卫导演的《一代宗师》,它不仅在亚洲其他国家好评如潮,还发行了美国版。

要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还要学会把好故事“讲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其中,“融通中外”正是中国电影国际化创作必须遵循的要旨,要选择能激起中西方共鸣的故事,既在内容上融汇中国文化,又在形式上实现国际表达。比较成功的例子是2015年的《狼图腾》和《滚蛋吧,肿瘤君》,这两部影片都是典型的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代表作,它们曾在数十个国家展映,各国观众或为草原生活的艰难所震撼,或为身患绝症的坚强所感动。

与此同时,把国外公共组织和学者发展为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阵地和专业力量的努力,更让我们插上了巡游世界的翅膀。比如,我们与拿督黄纪达基金会的合作让中国经典默片《神女》配乐放映,在各大电影节绽放异彩;与英国电影学会(BFI)的合作,则让中国享誉世界的影史名作《小城之春》修复版成为在英格兰地区发行的第一部修复版中国经典影片……

(选自孙向辉《“融通中外”,如何用电影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

材料四:

站在新时代大门口反观反思中国电影,我们同时看到隐患和欠缺。许多平庸之作呼应我们周遭弥漫的泛娱乐文化、亚文化之风气而生。平庸之作多表现为雷同化、表面化和粗疏化:只关注娱乐不关注思想;只关注生活表象而不探究生活中的发展趋势。对生活没有新发现,对艺术没有新表达;盲目跟风克隆,执着于缺少新意的翻拍与续拍。平庸创作一味在市场热项目中寻找风向,模仿效法。2017年生产故事影片708部,在影院公映的影片只有396部,一半的国产电影因平庸、粗疏被电影市场淘汰。创作平庸之风势必弱化原创力,弱化精品意识。于是,轻电影、小电影、悦电影才时不时地大行其道。容忍平庸之作,容忍创作平庸之风,就会放弃国产电影的荣誉感和尊严感,就会丧失创作的主体精神和新时代的创作目标感。必须对屡见不鲜、习以为常的平庸之风,说不!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4月12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创作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才能支撑电影产业发展,实现电影强国的梦想。

B. 把中国好故事变成具有世界通用文化符号的好作品,是提升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的有效手段。

C. 《狼图腾》和《滚蛋吧,肿瘤君》等大获成功是因为它们内容上融汇了中国文化,形式上实现了国际表达。

D. 泛娱乐文化、亚文化之风的盛行导致原创力和精品意识弱化,致使轻电影、小电影、悦电影等平庸之作时不时地大行其道。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分析了全球电影产业的交流、合作与协同发展的大环境,为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B. 材料二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坚定了人们认同历史、尊重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

C. 由材料四可知,因一味追求平庸、粗疏的创作风向,2017年我国生产的故事影片有一半被电影市场淘汰。

D. 从四则材料可知,“中国好故事”是指具有中国独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能激起中西方共鸣的故事。

9.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电影如何开拓国际市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7. D 8. C

9. 创作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提升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增强人们的历史认同和价值认同;用电影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把国外公共组织和学者发展为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阵地和专业力量;强化原创力,强化精品意识,坚决拒绝平庸之作。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根据原文信息看弱化原创力、弱化精品意识才是轻电影等大行其道的原因而导致弱化精品意识和原创力的原因是泛娱乐文化、亚文化之风盛行致使平庸之作呼应而生。总体来说此处原因错位另外轻电影小电影悦电影不一定是平庸之作。故选D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C“一味追求平唐、粗疏的创作风向”曲解文意原文是“平庸创作一味在市场热项目中寻找风向”。另外“因一味追求平庸、粗疏的创作风向,2017年我国生产的故事影片有一半被电影市场淘汰”强加因果原文是半的国产电影因平庸、粗疏被电影市场淘汰。故选C项。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題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本题作答时先明确题干重点“中国电影如何开拓国际市场”就是要筛选出每一则材料与此相关的信息,如材料一创作有影响力的电影是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材料二“我们必须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积极运用新媒体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増强人们的历史认同和价值认同”。材料三“要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把好故事变成具有世界通用文化符号的好作品。”“要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还要学会把好故事讲好’。”材料四“创作平庸之风势必弱化原创精品意识。”“必须对屡见不鲜、习以为常的平庸之风说不!”第二步分析材料,按照题干要求分点概括相关内容,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洁。

【点睛】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类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林兴祖,字宗起,福州罗源人。至正二年,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同知黄岩州事,三迁而知铅山州。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友文为之魁,远至江淮、燕蓟,莫不行使。友文奸黠悍鸷,因伪造致富,乃分遣恶少四五十人,为吏于有司,伺有欲告之者,辄先事戕之,前后杀人甚众,夺人妻女十一人为妾。民罹其害,衔冤不敢诉者十余年。兴祖至官,曰:“此害不除,何以牧民!”即张榜禁伪造者,且立赏募民首告。俄有告者至,佯以不实斥去;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须臾,来诉友文者百余人,择其重罪一二事鞠之:狱立具。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至正八年,特旨迁为道州路总管,行至城外,撞贼已迫其后,相去仅十余里。时湖南副使哈剌帖木儿屯兵城外,闻贼至,以乏军需,欲退兵,兴祖闻,即夜诣说留之。哈剌帖木儿曰:“明日得钞五十锭、桐盾五百,乃可破贼。”兴祖许之。明日甫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且取郡楼旧桐板为盾,日中皆备。哈刺帖木儿得钞盾大喜,遂留,为御贼计。贼闻新总管至,一日具五百盾,以为大军且至,中夕遁去。永明县洞瑶屡窃发为民害,兴租以手榜谕之。皆曰:“林总管廉而爱民;不可犯也。”三年不入境。春旱,虫食麦苗,兴祖为文祷之,大雨三日,虫死而麦稔。已而罢兴作,赈贫乏,轻徭薄敛,郡中大治。宪司考课,以道州为最。以年老致仕,终于家。

(选自《元史·良吏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

B. 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

C. 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

D. 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至正,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 知府,别称“太守”、“府尹”,是中国古代地方官职名,是州府一级最高长官,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

C. 考课,包含着两种意义:一是考,就是考察自中央至地方各级官吏在其任职期间执行国家法令的具体表现;二十课,就是依照国家的行政计划进行督课。

D. 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与此同义的说法还有“致事”“休致”“乞骸骨”等。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铅山州一向有许多造假钞的人,吴友文是这些横行不法伪造钱币的人中的首领,狡诈、蛮横、凶狠,前后杀人很多。

B. 林兴祖颁布禁伪钞令不久,就有一个人前来告发,他假装用不符合实情的理由斥责那人离去。

C. 林兴祖为百姓剪除祸害,声誉大振。升任南阳知府,改任建德路知府,但他都没有到任。至正八年,升官为道州路总管。

D. 湖南副使哈剌帖木儿驻军在城外,听说敌人到了,因为缺乏军需物资,想要撤兵,后在林兴祖的反复劝说下,才答应不撤兵。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罢兴作,赈贫乏,轻徭薄敛,郡中大治。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10. A 11. D 12. D

13. (1)不久又停止兴建土木的工程,赈济贫穷的人,减轻徭役和税收,郡里非常太平。

(2)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并赃者”是和赃物的意思,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友文”是“至官”的主语,“兴祖”是“命”的主语,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C项、D项。句意:又有人告发并抓获了两个伪造钱币的人和赃物。(兴祖)就审问他们,他们慢慢认罪了。吴友文亲自到官府来,营救他们,兴祖命令逮捕了他。故选A。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乞骸骨”与“致仕”不同。“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故选D。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结合文本内容“时湖南副使哈剌帖木儿屯兵城外,闻贼至,以乏军需,欲退兵,兴祖闻,即夜诣说留之。哈剌帖木儿曰:‘明日得钞五十锭、桐盾五百,乃可破贼。’兴祖许之。明日甫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且取郡楼旧桐板为盾,日中皆备。哈刺帖木儿得钞盾大喜,遂留,为御贼计”分析可知,“在林兴祖的反复劝说下,才答应不退兵”理解错误。故选D。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已而”,不久;“”,停止;“”,赈济;“贫乏”,贫穷的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治”,太平。(2)“所以”,……的原因;“遣”,派遣;“”,防备;“出入”,进来;“非常”,意外的变故(古今异义词)。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林兴祖,字宗起,福州罗源人。至正二年,考取进士,被授于承事郎、同时主持黄岩州的事务,三次晋升而执掌铅山州的事务。铅山州一向有许多造假钞的人,吴友文是这些横行不法的人中的首领,远到江淮、燕蓟等地,(他们)都敢伪造钱币。吴友文狡诈、蛮横、凶狠,由于伪造假币而致富,于是分别派遣四五十名品行恶劣的年轻人,到有关部门去做差役,窥探(如果)有人想要告他们的状,就先役使人杀掉他,前后杀人很多,又抢夺别人的妻女十一人做妾。百姓遭受他们的祸害,含冤而不敢申诉达十多年。兴祖到任,说:“这些祸害不铲除,何以治理百姓!”立即张榜告示禁止伪造钱币,并且立即嘉赏征求出面告发的百姓。不久就有一个告发的人到,(兴祖)假装用不符合实情的理由斥责他离去;又有人告发并抓获了两个伪造钱币的人和赃物.(兴祖)就审问他们,他们慢慢认罪了。吴友文亲自到官府来,营救他们,兴祖命令逮捕了他。不一会儿,来控诉吴友文的有一百多人,(兴祖)选择了其中罪行重的一两件事审问他,案卷立刻写出。逮捕了他的同党二百多人,全部给予法办。百姓的祸害剪除之后,(兴祖的)政治声誉借此大振。升任南阳知府,改任建德路知府,都投有到任。至治八年,特别降旨升官为道州路总管,走到城外,碰见敌人已逼近他的后面,相距仅二十里。当时湖南的副使哈喇铁木儿驻军在城外,听说敌人到了,因为缺乏军需物资,想要撤兵,兴租听说后,就在夜里到蓟(哈喇铁木儿)那里劝说他留下。哈喇帖木儿说:“第二天能得到五千锭钱钞、五百副桐木盾牌,才可以打败敌人。”兴祖答应了也。第二天兴祖一进城办公,就用恩德和信用劝说盐商,借到五千锭钱钞。并且拿来城楼上的旧桐木板做盾牌,中午的时候全齐备了。哈喇铁木儿得到钱钞盾牌后非常高兴,就留了下来,筹划抵御敌人。敌人听说新总管到了,一天置备五百副盾牌,以为大军就要到来,半夜逃走了。永明县的洞瑶人多次出来危害百姓,兴祖亲自写榜文劝说他们。(洞瑶人)都说:“林总管廉洁而爱民,不可以侵犯。”三年没有入境。春天发生旱灾,虫子吃麦苗,兴祖写文章祈祷上苍,人雨下了三天,虫子死了麦子成熟了。不久又停止兴建土木的工程,赈济贫穷的人,减轻徭役和税收,郡里非常太平。宪司考核,认为道州最好。因为年岁大辞去官职。终老在家。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①黄昏。

注释:①耿:微明的样子。

14. 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 “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 “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 “坏璧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15.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14. A

15. 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民风俗。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项,由诗中最后一句“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可看出,“清风吹拂,新月出现的黄昏时分”是诗人作此诗的时间,而非“叩门求浆”的时间。故选A。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比较两首诗的异同,需要分别分析两首诗内容,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西村》侧重于对自然风光的描写,通过“风送禽语”和“苔侵墨痕”表现山村风光的幽静,《游山西村》除却自然风光外,更侧重描写山村的风土人情和风俗,通过对“萧鼓追随”的春社情景的描写和“衣冠简朴”的村民的描写,表现山村生活的淳朴和作者的喜爱之情;《西村》通过“往岁”和“今夕”的对比表现世事的变换,《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今日之景,同时写景之外还蕴含哲理,表现出逆境中往往蕴含着无限的希望。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补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2)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3)《赤壁赋》中客人吹奏的洞箫之声悲凉,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来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4)《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5)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告诉人们艺术表现中要适当以“空白” 展现更丰富的意蕴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名言名句

(1). 吾尝终日而思矣 (2).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 余嘉其能行古道 (4). 作师说以贻之 (5). 舞幽壑之潜蛟 (6). 泣孤舟之嫠妇 (7). 总角之宴 (8). 言笑晏晏 (9). 别有幽愁暗恨生 (10). 此时无声胜有声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嘉”“”“”“”“幽”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就是在这一天,我在梦中迈开步子走向故乡张村,也走向记忆深处的童年……初夏时分在村子里闲逛,逮一种叫“苞米虫”的昆虫,用秸秆插进它肩胛骨的位置,就得到了一只生物电扇。小伙伴们会        地用它吹去额头上的汗珠。跑去菜园看浇水,抽水机嗡嗡作响,清冽的地下水便喷涌而出,不疾不徐地跳过垄沟。正式的夏天是从吃豆角的那天开始的。豆角炖猪肉,因为用铁锅,汤会发黑,却也吃得       。盛夏,烈日当空,(        )。秋天,它们悄悄地把籽洒落在地上,以为自然界无为而治,大有来年生根发芽的机会。白菜长成比较大棵的时候,热力减弱,宇宙间满是浓白的秋光,云朵淡淡,霜雪已在孕育……梦醒了,可梦境的一切仍        ,耳畔仍回响着遥远的抽水机黑胶皮水管中流淌的汩汩歌声,        。有着三百年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对我充满了无穷魅力。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有着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对我充满了无穷魅力。

B. 有着三百年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对我充满了无穷魅力 。

C. 有着三百年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充满了无穷魅力。

D. 有着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充满了无穷魅力。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黄瓜不那么好吃了,可是西红柿却正好,裂开了,就像花朵,它的藤枝用布条绑在架子上

B. 西红柿正好,裂开了,就像花朵,它的藤枝用布条绑在架子上,可是黄瓜却不那么好吃了

C. 西红柿正好,它的藤枝用布条绑在架子上,西红柿裂开了,就像花朵,可是黄瓜却不那么好吃了

D. 黄瓜不那么好吃了,可是西红柿却正好,它的藤枝用布条绑在架子上,西红柿裂开了,就像花朵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不胜其烦     津津有味      栩栩如生       绵延不绝

B. 不厌其烦     大快朵颐      栩栩如生       绵延不绝

C. 不厌其烦     津津有味      历历在目       不绝如缕

D. 不胜其烦     大快朵颐      历历在目       不绝如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成语、熟语

17. D 18. D 19. C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搭配不当,“岁月”是集合概念,前面不能用具体的数量词修饰,排除B项、C项。“张村对我充满了无穷魅力”主客颠倒,排除A项。故选D。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根据语境可知,黄瓜在盛夏已经过季,所以括号内所填的句子应突出应季的西红柿,将其放至后面可重点描绘,据此可排除B项、C项;另外,句内顺序应先写藤枝,再写果实,既可突出其好吃,又衔接顺畅。排除A项。故选D。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不厌其烦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耐心。第一处是说小伙伴们会不嫌麻烦用苞米虫额头上的汗珠应使用不厌其烦”。津津有味趣味浓厚或有滋味的样子,也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说得很尽兴大快朵颐指吃喝方面,形容大饱口福、痛快淋漓地大吃一通、非常快活的享受美食。第二处根据前文豆角炖猪肉,因为用铁锅,汤会发黑,却也吃得”分析,应是形容吃得有滋有味应使用津津有味”。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第三处根据梦醒了……耳畔仍回响着遥远的”分析可知,应是说梦境的一切重现在眼前应使用历历在目”。绵延不绝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不绝如缕比喻事情极其危急也形容声音微弱悠长。第四处,根据前一句耳畔仍回响着遥远的抽水机黑胶皮水管中流淌的汨汨歌声”这是形容声音应使用“不绝如缕”。故选C项。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下面是某中学高三年级家长会通知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妥当,请找出并说明如何修改。

通知

各位家长: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兹定于2018年10月15日在我校综合楼一楼报告厅召开高三年级家长会。我们将分析今年高考的命题趋势,通报全市第一次统考的成绩,并与大家一起磋商高考复习的相关事宜。不得缺席,请务必准时到会。

2018年10月8日 

××中学高三级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言文字的运用

(1)“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不符合应用文语言要求,应删除。

(2)开会的时间应该具体详细,如“2018年10月15日上午10点”。

(3)“磋商”改为“讨论”。

(4)“不得缺席”是命令式语气,应删除。

(5)落款处时间应放最后一行。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1)“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不符合应用文语言要求,应删除;(2)开会的时间应该具体详细;(3)“磋商”是谈判双方对报价和交易条件进行反复协商,或是做出必要的让步,或是得到一定的利益的过程。这一阶段是商务谈判的实质性阶段。磋商应从认清分歧存在和不同意的原因开始。不合语境,改为“讨论”;(4)“不得缺席”是命令式语气,不符合家长会通知的要求;(5)落款处时间应放最后一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 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上,87 岁的袁隆平以卓越的科技贡献和精彩的演讲内容获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国际友人称颂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作出的“第五大贡献”。袁隆平堪称“中国骄傲”!

深圳 7 岁小女孩袁媛,在家里煤气泄漏、父母昏倒的危急时刻,处乱不惊,成功挽救了父母的生命。袁媛因此被当选为年龄最小的“中国骄傲”。

不久前,在某央视主持人与娱乐圈的口水战中,网友得知偷税漏税的某女星曾获得“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一事,众人一片哗然。

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中国骄傲”?“国家精神”应该是什么?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作文

平凡的人给我们最多感动

在公安部、团中央等六部委联合主办的2006“中国骄傲”评选活动中,9位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平民英雄赢得“中国骄傲”称号,他们用责任、勇气、智慧和爱心诠释了生命的无畏与精彩。这场没有任何商业色彩的公益推选活动感动了全国亿万民众。

实际上,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乏这种可歌可泣的人物,但将这样崇高的荣誉授予平民英雄尚不多见。在他们当中,有十岁孩童和耄耋老人,有普通民众、乡村干部和部队官兵。这些人如此的平凡,以至于从我们身边经过都不会引起注意,但他们却凭借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救死扶伤,用义举乃至生命照亮了震撼心灵的瞬间。英雄让人们为之骄傲,平凡彰显了伟大的价值。所以,他们成了“中国骄傲”。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里,从来没有中断过英雄辈出的记录。一说起英雄人物,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很多光辉的形象。但在现今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下,那种时代催生的英雄毕竟是少数。正鉴于此,我们呼唤平民英雄,因为他们是社会发展的主角。只有越来越多的平民成为“中国骄傲”,我们的民族才能越来越成为“世界骄傲”。可以说,这次评选平民英雄的活动,其积极意义大于活动本身,也更值得我们赞许和推崇。

战争年代固然需要英雄,和平建设同样呼唤英雄。因为多一个英雄,我们的生命就多一分尊严与安全,我们的社会就多一分和谐与安宁。但在时下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里,英雄的名字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不再光芒四射。在正义良知遭到践踏,甚至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有的人明哲保身,有的人袖手旁观,有的人临危而退。因此,我们要寻找英雄,崇拜英雄,学习英雄,感恩英雄,让更多英雄的行为成为人们自然而本能的善举。

不可否认,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成为英雄的时机,但我们决不能丧失成为英雄的动机。见义勇为不仅是一种道德义务,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每个人都难免遭遇各种天灾人祸。是谁凭借强烈的责任和爱心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是谁凭借超人的勇气和智慧使您化险为夷?他们正是当今社会最需要也最为缺失的“英雄”。由此可见,英雄并非遥不可及,英雄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都有成为英雄的潜质。

崇拜英雄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这首歌曾经让许多人为之动容,它寻找着一种永不流逝的英雄精神,颂唱着平民英雄感天动地的光辉。但愿这些平民英雄的事迹真正感动社会,也希望社会能够记住这些平凡的英雄,使其成为广大民众心中永远的骄傲!同时,我们期待通过这种评选,找回一种温暖人心的情感,找回一种无私无畏的人格,找回一种薪火相传的精神。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中国骄傲”?“国家精神”应该是什么?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本题所给的三则材料都属于现实的评论性的材料,都是关于前中国骄傲和国家精的,前两则是正面材料:第一则是说著名的杂交稻评语专家袁隆平以其卓越的科技贡献被国际友人堪称“中国骄傲”。第二是讲述一个七岁小女孩袁媛在家里煤气泄漏、父母昏倒的危机时刻,处乱不惊,成功挽救了父母生命。小袁媛因此被当选为年龄最小的“中国骄傲”。第三则属于反面材料,讲述偷税漏税的某女星曾获得“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众人得知此事后一片哗然。中国骄傲就是中国英雄。提到这个词洋溢的是满满的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怀。第一则材料中的袁隆平以其卓越的科研成果为中国乃至整个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成为“中国骄傲”;第二则材料中的小袁媛遇事不惊,以其沉着、冷静处理方式,成功挽救了自己父母的生命,当选为年龄最小的“中国骄傲”。某女星偷税漏税,竟然还曾获得“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网友对此一篇哗然。三则材料告诉我们,没有人是社会的旁观者,不凡的人、平凡的生命都可以成为英雄,成为中国骄傲。袁隆平、袁媛的这些核心精神,无疑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代表,写作时,都必须提高到文化自信的高度来认识阐发。袁隆平、袁媛的这些核心精神应该是今天中国社会形象中最宝贵的新符号,呼唤每个公民都能尽一己之力,展现出人性良知、责任担当的高贵精神。根据以上分析:作文立意可从袁隆平材料中提炼,如“为社会和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人,是中国骄傲”;立意也可从袁媛材料中提炼,如“临危不乱、用聪明和智慧化险为夷的中国人,是中国骄傲”;立意更可从两则材料中提炼或者从前两则材料和第三则材料的对比中提炼,如“无论是伟大还是平凡的中国人,只要有聪明智慧,为他人作出榜样,就是中国骄傲”;还可跳出题目给的材料围绕“中国骄傲”自行立意,合理即可,比如“勇敢无畏,救他人于危难之中的中国人,就是中国骄傲”等等。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