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测验试题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刺绣画艺术,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________的工匠精神,创作出令人________的作品。它们或如摄影般写实,或如油画般立体,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________。

A. 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    B. 励精求治  刮目相看  美不胜收

C. 精益求精  刮目相看  数不胜数    D. 励精求治  耳目一新  数不胜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文

A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比如“美不胜收”和“数不胜数”,前者突出“美”和“多”,后者突出“多”。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比如“刮目相看”一般指人。“励精图治”一般形容国家领导者。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为迎办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市容园林系统集中力量营造整洁有序、大气靓丽、优质宜居的城市形象。

B. 随着厂商陆续推出新车型,消费者又再次将目光聚焦到新能源车上,不少新能源车的增长在15%到30%左右。

C. 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后,将为尽早实现京津冀北运河全线通航打好基础,并将成为北运河的一个重要旅游节点。

D. 当人类信息以指数级别爆炸式增长时,我们需要能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协助,帮助我们让生活更加便捷轻松。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文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病句。A项搭配不当,“营造”“形象”不当,可以是“营造城市环境”。B项语义重复,“又”“再次”去掉一个,“15%30%左右”去掉“左右”。C项成分残缺,主语残缺,应该是“完成后的河道综合治理工程”。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层功夫就是通常所谓的学问修养,而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

  ①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

  ②我们应该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陶冶

  ③接收多方的传统习尚而融会贯通

  ④这三者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的身上的

  ⑤不易也不必完全摆脱

  ⑥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地体验

A. ②③⑥④①⑤    B. ②⑥③④⑤①

C. ④①⑤②⑥③    D. ④⑤①②③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文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连贯性。首先了解整段的大概内容,从第一句话来看,“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后面应是讲述这三个因素对人创作和欣赏时表现出趣味的决定作用。然后分析所给的小句子,找出句间的关系,第④句中,“这三者”,应是指代“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由此确定第一句,排除AB两项;再根据标点符号来看,这六个句子应分为两个部分,根据六个句子的主语来看,可以看出,一是以“这三者”为主语展开说明,一是以“我们”为主语展开;①中的“它们”指的就是“这三者”,故应紧跟在④后,由此可以选出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为了保护自己,变色龙经常换上与环境接近的颜色。人们对此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以为变色龙①_____,就可以变成什么颜色。其实,②_____。蜥蜴类动物的皮肤变化③_____,温度和光线是其决定因素,而且每种蜥蜴能变什么颜色也是固定的。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文

(1). 想变成什么颜色 (2). 事实并非如此 (3). 是需要外在条件的

试题分析:“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解答本题的正确步骤应是:①阅读——认真阅读语段,确定文段中心意思;②推导——将文段划分层次,做到瞻前顾后;③检查——得出答案后应代入原文,最终求得语句连贯。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①    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文

②城市名字不够响亮并不一定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③更名不一定会带来经济腾飞。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这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考生要特别注意文段中表达过于绝对化的语句,如“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城市名字不够响亮”与“经济发展”之间并非是绝对的对等关系;如“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就一定”说法过于绝对,“更名”也不一定带来经济的腾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 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 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 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7.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 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 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 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 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 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文

6. D 7. C 8. B

6. 试题分析:A项范围扩大,原文是“一些非政府组织”,遗漏了“一些”。B项说法绝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国内公平问题,不只是单一的“限制排放”问题。C项对象错误,不只“为后代设定义务”,也要“为自己设定义务”。D项是总括了二三段的内容得出的正确结论。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以偏概全,原文用大量篇幅阐述的是“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选项表述为“代际公平”,二者取一

点睛:本题重在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是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8.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项关系错误,不仅是“需求可以得到保证”,还有“义务”需要分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9.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然后属疏远               属:亲属

B. 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

C. 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

D. 不能易也                 易:交换

10.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以有侯王            争必以利

B. 三代之兴            知诸侯之不可复

C. 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而诸子之论废矣

D. 袭封而争位者        君臣父子相贼虐者

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请立诸子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 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 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 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12.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 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 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 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13.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文

9. D 10. C 11. B 12. D

13. ①时代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②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D项,易:改变。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此题C项,前句表转折,然而;后句表承接,就。A项,因为 。B项,主谓之间取独。D项,……的人

11. 试题分析:B项,“皆封侯”句中没有此信息,应为“朝廷可以用公家的赋税分别重重地赏赐他们”。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此题D项,“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不当,该文主要分析了分封制的弊端,至于其他并无过多的论述,此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时时代能为能造就失时违背时势搁置终止。同时注意(1)句判断句的翻译。

参考译文

苏轼说:圣人不能创造时代,也不能不错过时代。时运不是圣人所能左右的,(圣人)只是能够不失去时运罢了。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如果无罪就不可剥夺(他们的封国),因而国君即使想废除诸侯设置郡守,可能做到吗?这就是所说的不能创造时代。周朝衰落了,诸侯互相吞并,齐国、晋国、秦国、楚国都达到方圆一千余里的国土,他们的势力足够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了七国都称了王,做(以前)天子(才能做的)事。然而终就不能分封诸侯,不立强势家族为世卿,可以把鲁国的三桓、晋国的六卿、齐国的田氏当作警戒。(这是已经被验证)很久了的事情,世人害怕诸侯造成的灾祸,不仅李斯和秦始皇知到这一点。

秦始皇吞并天下以后,划分郡县,设置郡县的守吏,道理本来就应当这样,(这就)像冬天穿皮袄夏天穿葛衣,是时令所应当的事情,并不是某些人的个人智慧或独到见解,(一般)所说的不错过时代的情况,求学者和士大夫大多非议它。汉高帝想封六国的后人,张良认为不行,而李斯的意见与张良有什么不同?汉高帝听了张良的话,知道分封诸侯不可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了。然而最终还是分封韩信、彭越、英布、卢绾,(这件事)岂只是汉高帝,张良也参与了。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并不是圣人的意思,是情势造成的。”

过去议论分封诸侯的人很多,柳宗元的议论一出,而其他诸人的议论都被废弃了,即使是圣人再复活,也不能改变了。所以我采用他的说法,又增补了一些,说:凡是有血气的人一定会争夺,争夺一定会因为利益,而利益没有比分封诸侯再大的了。分封诸侯,是争战的开端、战乱的开始。从有书面文字记载以来,臣下弑杀他的国君,儿子弑杀他的父亲,父子兄弟互相残杀,有不是因为袭取封国和争夺王位的情况吗?从三代以来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以至于刑罚放置不用,但最终也不能终止篡权弑君的祸患。到汉代以来,君臣父子互相残杀的情况,都是诸侯王的子孙,其余的不能世袭的卿和大夫,从未有过。近世不再分封诸侯,所以这种祸事差不多绝迹了。仁人君子,难道忍心再开始这种祸事吗?所以我认为李斯、秦始皇的意见和柳宗元的意见,应当成为万世万代的法则。

     

补写下面的空缺处。

(1)《阿房宫赋》中,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

(2)《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________”

(4)《阿房宫赋》中,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的语句是:“__________”

(5)《阿房宫赋》中,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_________”

(6)《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语句是:“_____________”

(7)《阿房宫赋》中,杜牧总结六国与秦灭亡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8)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_______________”

(9)《阿房宫赋》中,简述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王朝,项羽一把火烧毁了阿房宫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10)《阿房宫赋》中,直接表现作者借古讽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文

(1).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2).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3).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4).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5).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6).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7). 呜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8).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9).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0).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句子中的“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纷纷打开的妆镜”“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总结六国与秦灭亡原因”“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一把火烧毁了阿房宫”“借古讽今”的提示,同时注意“荧”“锱铢”“”“鉴”的写法。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刺绣画艺术,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________的工匠精神,创作出令人________的作品。它们或如摄影般写实,或如油画般立体,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________。

A. 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    B. 励精求治  刮目相看  美不胜收

C. 精益求精  刮目相看  数不胜数    D. 励精求治  耳目一新  数不胜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成语、熟语

A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比如“美不胜收”和“数不胜数”,前者突出“美”和“多”,后者突出“多”。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比如“刮目相看”一般指人。“励精图治”一般形容国家领导者。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为迎办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市容园林系统集中力量营造整洁有序、大气靓丽、优质宜居的城市形象。

B. 随着厂商陆续推出新车型,消费者又再次将目光聚焦到新能源车上,不少新能源车的增长在15%到30%左右。

C. 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后,将为尽早实现京津冀北运河全线通航打好基础,并将成为北运河的一个重要旅游节点。

D. 当人类信息以指数级别爆炸式增长时,我们需要能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协助,帮助我们让生活更加便捷轻松。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病句考析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病句。A项搭配不当,“营造”“形象”不当,可以是“营造城市环境”。B项语义重复,“又”“再次”去掉一个,“15%30%左右”去掉“左右”。C项成分残缺,主语残缺,应该是“完成后的河道综合治理工程”。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层功夫就是通常所谓的学问修养,而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

  ①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

  ②我们应该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陶冶

  ③接收多方的传统习尚而融会贯通

  ④这三者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的身上的

  ⑤不易也不必完全摆脱

  ⑥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地体验

A. ②③⑥④①⑤    B. ②⑥③④⑤①

C. ④①⑤②⑥③    D. ④⑤①②③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句衔接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连贯性。首先了解整段的大概内容,从第一句话来看,“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后面应是讲述这三个因素对人创作和欣赏时表现出趣味的决定作用。然后分析所给的小句子,找出句间的关系,第④句中,“这三者”,应是指代“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由此确定第一句,排除AB两项;再根据标点符号来看,这六个句子应分为两个部分,根据六个句子的主语来看,可以看出,一是以“这三者”为主语展开说明,一是以“我们”为主语展开;①中的“它们”指的就是“这三者”,故应紧跟在④后,由此可以选出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为了保护自己,变色龙经常换上与环境接近的颜色。人们对此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以为变色龙①_____,就可以变成什么颜色。其实,②_____。蜥蜴类动物的皮肤变化③_____,温度和光线是其决定因素,而且每种蜥蜴能变什么颜色也是固定的。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句衔接

(1). 想变成什么颜色 (2). 事实并非如此 (3). 是需要外在条件的

试题分析:“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解答本题的正确步骤应是:①阅读——认真阅读语段,确定文段中心意思;②推导——将文段划分层次,做到瞻前顾后;③检查——得出答案后应代入原文,最终求得语句连贯。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①    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言文字的运用

②城市名字不够响亮并不一定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③更名不一定会带来经济腾飞。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这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考生要特别注意文段中表达过于绝对化的语句,如“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城市名字不够响亮”与“经济发展”之间并非是绝对的对等关系;如“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就一定”说法过于绝对,“更名”也不一定带来经济的腾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 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 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 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7.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 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 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 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 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 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6. D 7. C 8. B

6. 试题分析:A项范围扩大,原文是“一些非政府组织”,遗漏了“一些”。B项说法绝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国内公平问题,不只是单一的“限制排放”问题。C项对象错误,不只“为后代设定义务”,也要“为自己设定义务”。D项是总括了二三段的内容得出的正确结论。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以偏概全,原文用大量篇幅阐述的是“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选项表述为“代际公平”,二者取一

点睛:本题重在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是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8.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项关系错误,不仅是“需求可以得到保证”,还有“义务”需要分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9.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然后属疏远               属:亲属

B. 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

C. 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

D. 不能易也                 易:交换

10.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以有侯王            争必以利

B. 三代之兴            知诸侯之不可复

C. 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而诸子之论废矣

D. 袭封而争位者        君臣父子相贼虐者

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请立诸子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 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 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 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12.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 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 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 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13.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9. D 10. C 11. B 12. D

13. ①时代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②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D项,易:改变。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此题C项,前句表转折,然而;后句表承接,就。A项,因为 。B项,主谓之间取独。D项,……的人

11. 试题分析:B项,“皆封侯”句中没有此信息,应为“朝廷可以用公家的赋税分别重重地赏赐他们”。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此题D项,“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不当,该文主要分析了分封制的弊端,至于其他并无过多的论述,此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时时代能为能造就失时违背时势搁置终止。同时注意(1)句判断句的翻译。

参考译文

苏轼说:圣人不能创造时代,也不能不错过时代。时运不是圣人所能左右的,(圣人)只是能够不失去时运罢了。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如果无罪就不可剥夺(他们的封国),因而国君即使想废除诸侯设置郡守,可能做到吗?这就是所说的不能创造时代。周朝衰落了,诸侯互相吞并,齐国、晋国、秦国、楚国都达到方圆一千余里的国土,他们的势力足够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了七国都称了王,做(以前)天子(才能做的)事。然而终就不能分封诸侯,不立强势家族为世卿,可以把鲁国的三桓、晋国的六卿、齐国的田氏当作警戒。(这是已经被验证)很久了的事情,世人害怕诸侯造成的灾祸,不仅李斯和秦始皇知到这一点。

秦始皇吞并天下以后,划分郡县,设置郡县的守吏,道理本来就应当这样,(这就)像冬天穿皮袄夏天穿葛衣,是时令所应当的事情,并不是某些人的个人智慧或独到见解,(一般)所说的不错过时代的情况,求学者和士大夫大多非议它。汉高帝想封六国的后人,张良认为不行,而李斯的意见与张良有什么不同?汉高帝听了张良的话,知道分封诸侯不可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了。然而最终还是分封韩信、彭越、英布、卢绾,(这件事)岂只是汉高帝,张良也参与了。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并不是圣人的意思,是情势造成的。”

过去议论分封诸侯的人很多,柳宗元的议论一出,而其他诸人的议论都被废弃了,即使是圣人再复活,也不能改变了。所以我采用他的说法,又增补了一些,说:凡是有血气的人一定会争夺,争夺一定会因为利益,而利益没有比分封诸侯再大的了。分封诸侯,是争战的开端、战乱的开始。从有书面文字记载以来,臣下弑杀他的国君,儿子弑杀他的父亲,父子兄弟互相残杀,有不是因为袭取封国和争夺王位的情况吗?从三代以来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以至于刑罚放置不用,但最终也不能终止篡权弑君的祸患。到汉代以来,君臣父子互相残杀的情况,都是诸侯王的子孙,其余的不能世袭的卿和大夫,从未有过。近世不再分封诸侯,所以这种祸事差不多绝迹了。仁人君子,难道忍心再开始这种祸事吗?所以我认为李斯、秦始皇的意见和柳宗元的意见,应当成为万世万代的法则。

     

补写下面的空缺处。

(1)《阿房宫赋》中,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

(2)《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________”

(4)《阿房宫赋》中,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的语句是:“__________”

(5)《阿房宫赋》中,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_________”

(6)《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语句是:“_____________”

(7)《阿房宫赋》中,杜牧总结六国与秦灭亡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8)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_______________”

(9)《阿房宫赋》中,简述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王朝,项羽一把火烧毁了阿房宫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10)《阿房宫赋》中,直接表现作者借古讽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名言名句

(1).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2).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3).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4).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5).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6).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7). 呜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8).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9).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0).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句子中的“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纷纷打开的妆镜”“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总结六国与秦灭亡原因”“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一把火烧毁了阿房宫”“借古讽今”的提示,同时注意“荧”“锱铢”“”“鉴”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