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中学2017届高三11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

学术界公认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是一种源自心灵的感动,这种感动支配了形象的生成,使得画面上的色彩、线条、肌理、结构、空间相互共鸣,与画家的心灵共鸣,继而与观者的心灵共鸣”。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意在笔先,以形写神

C.笔意奔放,体势连绵             

D.真景实现,返璞归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艺术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字与书画。从材料信息“感动支配了形象的生成”可以推断“感动”是一种“意”,而“感动支配了形象的生成”也就是意在笔先,以形写神,故B项正确;A项是中国绘画的一个特点,但是材料未体现这一点,故A项错误;C项是指的书法艺术,故C项错误;D项是指的写实的绘画,故D项错误。

     

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

A.在执行过程中标准发生了变化             

B.相对于察举制具有历史进步性

C.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D.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选官制度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一直是按照门第等级进行选拔,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与察举制作用的对比,只是随着政治需要,而做出的改变,不能判断具有历史进步性,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其选拔标准是家世、品德、才能并重,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只是后期被士族门阀所控制,故C项错误;曹氏家族取得王权后需要缓和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矛盾,以求得世家大族对曹丕代汉称帝的支持,故D项正确。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始实行

B.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

C.它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D.它有利于消除土地兼并现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根据材料“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抑制土地兼并,实行“均给”,该制度为均田制,均田制始于北魏,故A项错误;均田制分配的土地为政府控制的无主荒地,故B项错误;均田制的前提即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然后分配给农民使用,恢复农业生产,故C项正确;均田制不能根本上消除土地兼并,“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故D项错误。

     

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C.南宋的统治者尊道礼佛             

D.南宋社会相对稳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北宋佛道盛行,程朱理学初创,只有狠批才能让自己的学问被人认识,到了南宋时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故A项正确;儒学统治地位动摇表述错误,仅是受到了冲击,故B项错误;南宋的统治者尊道礼佛与题目无关,故C项错误;南宋社会不稳定,D表述错误,故D项错误。

     

下图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段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的变化情况。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洋务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B.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C.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D.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结合时间此时洋务运动破产了,故A项错误;关税自主权的丧失在鸦片战争之后,时间不符合,故B项错误;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是表现,阶段特征,不是原因,故C项错误;结合时间,图表中反映了甲午战后,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故D项正确。

     

1937年8月上海等地大量的民营工厂在国民政府的组织下开始内迁,多数厂家内迁地点集中在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等省,个别厂家在共产党的帮助下迁到了陕甘宁边区。这反映了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国民政府准备持久抗战

C.国共内战争夺战略资源             

D.经济中心已转移到西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抗日战争

B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积极抗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故A项错;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当时国民政府将大量的民营工厂内迁,反映了准备长期抗战的计划,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不是国共内战,故C项错;材料中工厂内迁主要是为了持久抗战,不能说明经济中心转移到西部,故D项错。

     

据统计,1963年《人民日报》元旦献词高频词汇有“调整、企业、国民经济、困难、农业生产”。对高频词汇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A.“调整”的重点在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B.“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公私合营

C.“困难”的根源是“一边倒”方针             

D.“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遭否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A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由材料可知,1963年《人民日报》元旦献词的高频词汇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调整”即调整“大跃进”以来工农业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故选A。公私合营企业的调整是在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故B错误;此时“困难”的根源在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来“左”倾错误的泛滥,故C错误;人民公社体制并未被否定,只是纠正一些“左”的错误做法,故D错误。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经济的飞速发展及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光荣革命”的遗产渐次落伍了。由此,英国

A.颁布了《航海条例》             

B.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C.进行了1832年议会改革             

D.组建了垄断性贸易公司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根据材料“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可知,1832年议会改革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航海条例》是在17世纪,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责任内阁制出现于18世纪初,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垄断性贸易公司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即19世纪末,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据统计,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 132项,1900年达到8 784项。这反映出德国

A.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             

B.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于他国

C.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D.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C

解析:本题考查德国政府对专利的重视和保护。题干材料无法反映出德国海外市场拓展的状况,A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出德国的科技实力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分析可知,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的增多反映出德国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保护,C项正确。题干材料无法反映出德国的技术发明是从欧洲其他国家引进的,D项错误。

     

1933年3月,罗斯福政府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在让25万名失业青年获得工作的同时规定每人每月工资30美元,但必须扣除25美元寄回家中。此做法

A.旨在提高青年人的节俭意识             

B.有利于扩大社会的救济面

C.极大压缩了社会消费能力             

D.培养了青年人的爱家精神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民间资源保护队是为城市失业青年提供有报酬的工作而成立,属于以工代赈,同时规定必须扣除25美元寄回家中,为了使更多的人获得救济,故B项正确;以工代赈的目的是刺激消费,故A项错误;扩大社会的救济面有利于扩大社会消费能力,故C项错误;爱家精神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1936年法国作家纪德写了《从苏联归来》一书,书中有一个苏联大学生在谈到学习外语的感受时说:“几年以前,德国和美国还有几点可以给我们学习,但现在我们无需向外国人学习什么了。那么,说外国话有什么用处呢?”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A.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的民族自豪感             

B.高度集中体制下民众的盲目自满心态

C.减少对深陷经济危机的西方世界的依赖             

D.成功地突破了西方世界的经济封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据材料从“几年以前,德国和美国还有几点可以给我们学习”到“但现在我们无需向外国人学习什么了”,再结合“1936年”的时间信息可知,1936年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正式形成,材料体现出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民众的盲目自满心态,故B项正确;A项本身错误,不符合1936年时期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史实,故A项错误;C项与题干信息不相关,故C项错误;题干中信息没有提及“西方世界的经济封锁”问题,故D项错误。

     

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这说明当时美国

A.顺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             

B.政府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C.分权制衡原则受到冲击             

D.政府的决策受冷战思维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两极世界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材料表明,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重视与苏联对抗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这体现了政府的决策受冷战思维影响,故D项正确;知识经济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时间不符合,故A项错误;缩小“福利国家”规模是对材料“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的曲解,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分权制衡,故C项错误。

     

户籍管理或人口迁移政策是不同时期时代特征的反映,户籍是国家统计人口的重要渠道,迁徙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公平与正义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户分军、民、匠三等。……里中钱粮、差役、公务,俱有专人督责。所有人户不得随意迁居或外出,出门须持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中国全史

材料二、1662年英国议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规定:凡擅自变更住所之人,都应被迁回其法定住所所在地的教区。1795年和1846年的贫民迁移法实际上已经取消了对劳动力迁徙的限制。——《英国工业化时期的济贫政策与人口迁移运动》

材料三、1958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正式确立了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以法规的形式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

近年来,全国各地逐渐全面放宽大中小城市户籍政策,鼓励人口转移到大中小城市。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2)材料二中英国人口管理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为什么要取消对劳动力迁徙的限制。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史实,分别指出我国50年代“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和近年来放宽农村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

(1)特点:按照职业分为不同类型;是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有专人管理;禁止随意迁徙。

原因:小农经济的内在需要;维护社会治安、遏制地方割据的需要(或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重农抑商政策的需要;保障农业劳动力的需要;征收赋税、徭役、兵役的需要(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兵役的主要承担者)。

(2)变化:从严禁流动到允许自由迁徙。

原因: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公民自由迁徙的权利得到保证;工业革命(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限制人口流动不利于经济发展;启蒙运动使天赋人权(自由、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3)50年代:受苏联模式城乡二元体制影响;“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需要;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农业集体化需要;保障城市粮食供应。

近年来: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化的推动;工业化的需要;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保障农民权利。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赋役制度、古代中国对人民的控制、西方城市化进程、新中国经济建设和城市化的相关内容。

(1) 从材料信息“户分军、民、匠……有专人督责……所有人户不得随意迁居或外出”可知特点;原因从经济需求、稳固政权、劳动力需求、赋税需求等角度回答即可。

(2)从材料信息“凡擅自变更住所之人,都应被迁回其法定住所所在地的教区……贫民迁移法……已经取消了对劳动力迁徙的限制”可知其变化;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回答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从50年代中国国情——经济体制、城市需求、苏联影响、重工业发展战略等角度回答原因;从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城乡平等的角度回答近年来人口宽松政策的原因。

     

随着历史研究视野的拓展,当今史学界对很多历史问题都提出了新的认识,如下所示:

请任选一个论题,分别分析观点一和观点二的理由。(要求:围绕观点,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答案

示例一世界现代史开端:

观点一:190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模式基本定型,各主要国家都相继完成了工业化,人类进入到工业文明时代;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紧密结合成了一个整体。因此从近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看1900年是现代世界的起点。

观点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制度并存的时代。因此从革命史观角度看,1917年是世界现代史的起点。

示例二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观点一: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社会性质开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和思想观念都开始发生深刻变化,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也随之兴起,因此将其看做近代化开端。

观点二: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洋务运动展开,洋务派在经济、教育、军事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中国开始了主动的近代化探索,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因此将其看做近代化开端。而1840-1860年之间中国社会对外来刺激反映迟缓,没有主动进行近代化尝试。

示例三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

观点一认为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期就结束了,也就是认为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是新一轮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此观点主要着眼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历程。前后两次工业革命有诸多差异,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英国为中心,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从多个国家同时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尚未紧密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体现了科学对技术的巨大推动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厂规模小,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出现了大规模垄断组织等。

观点二则认为只有一次工业革命,即两次工业革命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两次工业革命有内在的一致性:两次革命的时间实际是前后相继的;两次工业革命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两次工业革命都体现出生产由分散到集中的过程;两次工业革命在英国之外的所有国家都是交叉进行的,并无明显的分段。因此观点二认为两次工业革命实际是一个整体过程。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和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

分析表格信息可见,材料分别反映了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工业革命起止时间三个主题的两个不同观点,即观点一及观点二。首先,应界定不同主题的含义,比较两种观点的内容的不同及角度的差异:如 “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世界现代史含义有传统、新观点两种,观点一为新观点体现在现代化、全球化方面,观点二为传统观点表现为社会主义历史的革命史观;“中国近代化的起点”中的中国近代化即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进步化等,观点一为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观点二为经济工业化等近代化实践的开始;“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的两种观点在于终止时间的不同,观点一在“19世纪70年代”侧重两次工业革命的差异性,观点二在“20世纪初”侧重工业革命的一致性。其次,根据审题明确“任选一个论题,分别分析观点一和观点二的理由”的要求即确定一个主题并对其中的两个观点加以分析论证。再次,依据上述理解并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分析阐释、论证说明两种不同的观点,表示成文。本题为历史小论文类型的试题,要求史论结合、语言准确、层次清晰、逻辑严谨,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踏上了近代化的征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西式工业化的改良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大量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洋务运动的直接成果——清军水师在甲午海战的覆没使洋务运动最终黯然收场,沉重打击了清廷上层,为之后的百日维新埋下伏笔。对后来中日两国的文化思想政治走向以致国运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创造民族新文化与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

材料二、蒋介石1935年4月在贵阳督剿红军时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首次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了《确立国民经济建设实施大纲案》。1936年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定了《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计划投资267 100万元,发展汽油、钢铁、发电机、铝、电器等生产,以满足国内需要。当年就按计划筹办茶陵铁矿、高坑煤矿、大冶、阳新、彭县铜矿、中央钢铁厂、江西钨铁厂、中央无线电机制造厂、中央电瓷制造厂。1937年又筹备开发云南锡矿、四川金矿、湘潭天河煤矿、灵乡铁矿、四川油矿、水口山铅锌矿等。

——摘编自《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场“自救”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两场“自救运动”的历史影响并从近代化的角度说明两场运动的结果。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答案:

(1)洋务运动: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经济基础薄弱;国共对峙政局动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日本侵华使民族危机深重。

(2)影响:前者: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学堂、创办近代海军,开启了中国近代经济、教育、军事的近代化。

后者:发展了国民经济,增加了国民收入;一定程度上为全面抗日奠定了物质基础;对中国近代化有着深远影响,符合中华民族利益和人民愿望。

结果: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打断了中国起步的近代化进程;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摧毁了中国再次起步的近代化运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第(1)问,中国的近代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密切相关。分析中国近代历史事件,一般要运用全球史观、现代史观等工具,结合国际形势和国内情况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的背景是,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蒋介石1935年4月在贵阳督剿红军时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首次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结合时代特征,国共对峙政局动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日本侵华使民族危机深重。从《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的内容反映了经济基础薄弱。

第(2)问,第一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对外关系等方面分析洋务运动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二小问“结果”要从中国近代化的过程进行分析,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打断了中国起步的近代化进程,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摧毁了中国再次起步的近代化运动。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联合国大事记(部分)

1946年,联大通过第一项决议,主要内容涉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以及全面消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1948年,在巴勒斯坦设立第一个联合国观察团,即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

1954年,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因其在欧洲救济难民的工作首次获诺贝尔和平美。

1978年,联大首次就裁军问题举行特别会议。

1992年,安理会通过决议,向马其顿派遣维和部队。

2005年,17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消除贫困、促进人权、打击恐怖主义和帮助经历致命冲突的国家恢复正常方面达成了主要决策。

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联合国在维和领域出现一系列难题。1993年维和费用达36亿美元,维和行动的支出常大大高出维持联合国正常运转的花费。到2005年为止,维和行动中殉职人员已达2000人。2006年,伊朗总统内贾德称安理会制裁决议是“一张破纸”,根本无法对伊朗造成任何损害。2002年,美国正式退出美苏签订的《反弹道导弹条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成立的背景和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做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面临的困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战争历史专题

答案:

(1)背景:国联的教训;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需要;大国之间相互制约的需要。

贡献:监督停火、战后重建、安置难民、军控与裁军、反恐等。

(2)困境:维和费用与维和人员的生命安全;一些国家不断打破联合国的军控机制,影响联合国的职能与威信;各国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文化背景的差异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

第(1)问,第一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因素(联合国的前身是国联)、国联的教训和现实因素(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需要;大国之间相互制约的需要)进行分析即可;第二小问,贡献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全面消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停战监督、救济难民、裁军、维和、消除贫困、促进人权、打击恐怖主义和帮助经历致命冲突的国家恢复正常”进行归纳即可。

第(2)问,困境结合材料进行归纳即可。从材料“维和行动的支出常大大高出维持联合国正常运转的花费”可归纳出维和费用问题;从材料“维和行动中殉职人员已达2000人”可归纳出维和人员的生命安全问题;从材料“安理会制裁决议是‘一张破纸’,根本无法对伊朗造成任何损害”可得出联合国的威信问题;从材料“美国正式退出美苏签订的《反弹道导弹条约》”说明不同国家之间存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文化背景的差异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在同治年间的中国沿海城市,如果你爱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去学洋务;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学洋务。1867年,因父亲突然去世而陷入家庭困境的严复跨进福州船政学堂。后又被作为海军军官学生派遣出洋,曾入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学习。回国后,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负责人。因不是科举正途出身,始终无法施展抱负。

为了改变这一尴尬的现状,从1885年至1893年,已任北洋水师学堂校长并官居从四品的严复,四次返乡参加乡试,四次落第。1894年的战争,严复体验了海军倾覆和割地赔款的耻辱,写下了《论世变之亟》,并开始翻译《进化论与伦理学》,进而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被时人誉为“西学圣人”。

——摘编自赵柏田《帝国的迷津》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如果你爱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去学洋务;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学洋务”。

(2)据材料说明严复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物历史专题

答案:

(1)兴办洋务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洋务人才非常缺乏;在科举仍占统治地位的中国,洋务遭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鄙视和排斥。

(2)转变:由追求科举功名到宣扬维新思想。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科举之途的无望(个人经历及品质)。(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

解析: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和维新思想家严复,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概括材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从当时人们对洋务运动的不同看法来做题,洋务运动能让一个人扬名立万,洋务运动也能让一个人遗臭百年。

第(2)问“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不难概括,但是“分析其原因”就有难度,一定要结合严复时代中国的国情来去做这道题目。例如,民族危机的加深。也可以结合严复的阶级属性,资产阶级思想家,来得到答案要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