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某学者指出,雅典人认为城邦是按照血缘关系组成的公民群体,在血统上排斥外来因子,奴隶大多数是“进口”而来,自然被排斥在外,外邦人更不必言。但是外邦人在经济文化领域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这就弥补了其政治权利上的缺失。材料表明

A.参与城邦政治文化生活是雅典人的权利和义务

B.雅典民主政治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雅典城邦具有开放和排外的双重性质

D.外邦人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公民阶层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由“奴隶大多数是‘进口’而来,自然被排斥在外,外邦人更不必言”说明雅典城邦的排外性,由“外邦人在经济文化领域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这就弥补了其政治权利上的缺失”可以得出其开放性,故选C;AB与题目主旨不符,故排除;D的说法本身不符合史实,雅典公民指的是除奴隶之外的雅典本邦成年男子,故排除D。

点睛:“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在选择题里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有时我们所认定的答案以为就是课本所学或者是自己看到的材料出处,但是却没有关注材料本身所表达的真实意思,而这一真实意思往往不是我们主观判断的,所以做选择题时,一定注意材料所要表达的意思,尊重材料的原意,而不是先入为主。

     

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在《法学阶梯》中说:“通过合意缔结契约之债是因为,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语言或文字只需要实施交易行为的人们相互同意。这种交易也可在未出席者之间缔结”。这反映了当时罗马法

A.重视保护居民的意愿

B.合意契约取代了法律

C.注重对法律追本求源

D.突破了形式主义的束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D

【详解】由材料中的“合意缔结契约之债…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语言或文字,只需要实施交易行为的人们相互同意…也可在未出席者之间缔结”等信息可以看出,罗马法的此项规定突破了形式主义的束缚,故答案为D项。材料仅反映交易双方的意愿,不同于居民的意愿,排除A项;B、C项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苏格拉底认为:“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唯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的这一思想主要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具有浓厚的宗教意识

B.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

C.批判人是万物的尺度

D.初具理性主义的精神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D

【详解】从材料中的“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来看,这是强调要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说明当时的雅典人初具理性主义的精神。故答案为D项。苏格拉底作为人文主义者,关注的重点已由神灵转向人类自身,排除A项;智者学派已经有自我意识的觉醒,排除B项;C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下表是哈德良皇帝(117~138年在位)以后罗马皇帝创制和执行法律的几种方式。这反映出当时的罗马

查看解析   详情

“14世纪,一场重视继承古代文化遗产,追求个人精神自由的思想解放运动到来了,人文主义开路、自然科学和文化艺术相继取得了璀璨辉煌的成就,群星闪烁,灿若霓虹。”下列有关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叙述,你认为有误的一项是

A.运动的目的是重新学习和宣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让人们回忆起古代的辉煌

B.“由信仰、幻想、幼稚或偏见织成的神学面纱最先在意大利烟消云散了”

C.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赞扬人性高贵的文学作品,都体现了这场运动的核心思想

D.顺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

【详解】文艺复兴的实质是一场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运动的目的不是重新学习和宣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不是让人们回忆起古代的辉煌。A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在意大利爆发,提倡人文主义,神学受到打击;达芬奇的绘画和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以人文主义为主题,体现了这场运动的核心思想;文艺复兴运动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宣传资产阶级文化,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点睛】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复兴古典文化,而是由于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还没有成熟的文化体系来取代基督教文化,于是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思想和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

     

马丁·路德宣称,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这种主张在当时的主要进步意义在于

A.打破了罗马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使个人获得了与教皇同等的宗教地位

C.打击了宗教权和专制王权

D.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救赎的自主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D

【详解】马丁•路德认为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否认了教皇和教士是通往天堂钥匙的掌管者,使人们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和精神的自由,马丁路德的主张是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故答案为D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通过宗教改革,个人并没有取得与教皇的同等宗教地位,排除B项;宗教改革没有打击王权,排除C项。

【点睛】宗教改革宣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反对罗马教皇、天主教会的特权,提倡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信仰自由,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宗教改革否定教皇的权威,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进一步发展和传播了人文主义。

     

启蒙运动中,孟德斯鸠列举被告的种种权利,卢梭为儿童的权利辩护,伏尔泰为司法不公的受害者平反昭雪,康德分析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A.捍卫人道精神

B.倡导人性解放

C.批判专制统治

D.追求民主法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启蒙运动

A

根据题干可知,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的主张,孟德斯鸠强调被告者的权利,卢梭强调儿童的权利,伏尔泰强调受害者的权利,康德强调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即反对暴力革命,他们的共性是人道精神,A项正确。伏尔泰和康德的言论无法体现人性的解放,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反专制方面,C项排除;材料言论没有涉及迫求民主法治,D项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据统计,18世紀末,英国棉纺厂中,约3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上、使用动力机器的工厂,6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下、使用珍妮机或骡机的工厂。这客观上反映出

A.技术变革推动生产规模扩大

B.机器生产摆脱地理环境限制

C.工业化造成分工越来越细密

D.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集中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A

【详解】根据材料中工厂数量和工厂中雇佣人数的数据,可以看出,采用机器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生产的规模增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工厂的地理位置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雇佣工人的数量,并没有体现工人的工作分工,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到棉纺织业中的工厂数,并没有与其它行业进行比较,故无法得出资本集中在哪一行业,故D项错误。

     

1884年英国通过《人民代表法》,该法案规定:把1867年曾授予自治市的公民权扩大到郡的工人(房客及其家庭),尤其是农业工人那里。1886年又通过了另一项重新分配议席的法令,规定:空额议席重新分配,空出来的席位分配给英格兰、威尔士和部分新兴城市。英国上述改革指施

A.取消了对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

B.消除了英国议会制度中的积弊

C.促使工业资产阶级进一步崛起

D.使城乡获得了均等的民主权利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C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1884年的《人民代表法》和1886年重新分配议席的法令,体现出选民资格进一步降低,农业工人的选举权得到认可,公民权和选举权得到进一步扩大,使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得到进一步体现,故答案为C项。A项“取消”说法错误,B项“消除”说法错误,D项“获得均等的民主权利”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中产阶级发起了服装改革的湖流,男子的服装变得十分简洁,典型的男装是西装外套和马甲、黑色灰色或深蓝色的裤子。20世纪初,妇女中广泛流行短裙和女士长裤。这一时期的服饰变化

A.反映了妇女地位的下降

B.适应了生产领域的变革

C.缩小了男女间贫富差距

D.强化了服装的装饰作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B

19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并像欧洲大陆推广,为了适应工业革命中机器生产的需要,男女服饰变得简洁,灵活,故B正确;妇女从事工业生产,说明地位的提高,故A错误;材料只是说从事生产领域导致服饰变化,体现不出贫富差距,故C错误;材料中服饰不是装饰,是工作需要,故D错误。

     

在1920年12月,列宁说,不使小农经济在实际上得到大量的改善,我们就没有出路,因为没有这个基础,任何经济建设都不能进行,无论多么伟大的计划都会落空”,也“不应该幻想向社会主义和集体化的过渡”。这说明列宁

A.认为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

B.认为推行新经济政策时机不成熟

C.看到了当时经济政策的一些弊端

D.在经济政策取舍上逐渐过于保守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C

【详解】从材料中的“1920年12月”“不使小农经济在实际上得到大量的改善,我们就没有出路”等信息,说明列宁注意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当时新经济政策尚未推行,但从材料可以看出,列宁认为应当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B项;D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一战前,英国形成了一个极为庞大的食利阶层,这一阶层向国外投资大幅度增加,以此获取利润,在国内大量修建狩猎场和赛马场,这一变化反映英国

A.社会创新氛围不足

B.丧失经济霸主地位

C.国际金融竞争力下降

D.第三产业得以兴起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A

【详解】庞大的食利阶层依靠国外投资获利,不利于社会创新的开展,因此当时的这一现象反映出英国社会创新氛围不足。故答案为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英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向国外投资大幅度增加”说明英国的国际金融竞争力较强,排除C项;第三产业的兴起是在二战后,排除D项。

     

罗斯福指出:1936年全国47%的家庭和个人的年均收入不足1000美元,而1.5%的家庭的收入相当于这47%的家庭的总收入;少数人暴富而多数人贫穷,民主制度国家的自由就不会是安全的。这表明“新政”的目的在于

A.完善社会福利制度B.防止贫富差距过大

C.维护资本主义政治制度D.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C

由材料信息“少数人暴富而多数人贫穷,民主制度国家的自由就不会是安全的”可知,罗斯福新政是为了维护民主制度国家的自由,即维护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是手段,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防止贫富差距过大也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故B项从属于C项,故错误;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也是手段,不是目的,故D项错误。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主动发展同苏联、东欧回家的关系,实行以“缓和、均势与联盟”为基础的新东方政策。这反映了当时的德国

A.与美国对抗的外交策略

B.欧共体成立后推动北约东扩

C.拉拢东欧国家以实现国家统一

D.在世界多极化趋势下的政策调整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趋势

D

【详解】新东方政策反映出联邦德国在国际形势缓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独立的外交,提高国际地位的倾向。故答案为D项。德国对外关系的调整并非就是与美国对抗,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欧共体和北约,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货币变局》一书中提到:“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一个新的时代被开启了。或许,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开启

A.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B.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合作

C.缓和了美苏争霸造成的紧张局势

D.推动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B

试题分析:材料内容考查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相关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主导的,是二战开后启了的新时代,所以A项错误。C项是无关,这个体系是资本主义国家体系间的。D项也是错误项,这一时代是美国主导的时代,美国是不会希望欧洲一体化发展的,所以D项错误,故答案选择B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两极世界

D

根据材料可知,“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是指二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殖民统治的运动,1960年的也掀起非洲的“变迁之风”,也反殖民统治的运动,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两极格局,排除BD,C项正确;A项不是国家意识的觉醒,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所以选C

     

1933~1944年在任的美国国务卿考德尔•霍尔就当时的国际贸易状况谈到:“无拘无束的自由贸易对应着和平时代;而高关税、贸易壁垒和不平等的经济竞争,则对应着战争……”战后国际社会在吸取这一教训的基础上成立的组织

A.致力于消灭国际性贫困

B.权威性和有效性强

C.促进了国际汇率的稳定

D.坚持非歧视性原则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D

根据材料“无拘无束的自由贸易对应着和平时代”“高关税、贸易壁垒和不平等的经济竞争,则对应着战争”和所学知识可知,为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于1947年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规定非歧视原则要求各成员无论在给予优惠待遇方面,还是按规定实施贸易限制方面,都应对所有其他成员一视同仁,即“最惠国待遇”,不应在本国和外国的产品、服务或人员之间造成歧视,要给予他们“国民待遇”,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关贸总协定的成立,而不是致力于消灭国际性贫困,排除A。B项属于关贸总协定的特点,而非歧视性原则则是关贸总协定基本原则,排除。C项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排除。

     

1974~1976年任美国驻苏大使的沃尔特·斯托塞尔认为,像麦克林《美国派》之类的软摇滚或歌手兼作词者米歇尔的《巴黎自由人》等,能够对受压抑已久的苏联民众产生巨大冲击。因此他建议政府派出鲍勃。迪伦、唐。麦克林、琼尼。米歇尔和詹姆斯。泰勒等歌手前往苏联巡回演出,去赢得苏联民众。斯托塞尔此举表明

A.美国政府经济影响力的下降

B.苏联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极度匮乏

C.用艺术外交来改善美苏关系

D.意图修正苏联社会主义文化基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D

材料表明,为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思想,美国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种种策划,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美国的经济影响力,排除A;B中“极度匮乏”太绝对,排除B;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文化艺术手段,排除C。

     

有学者指出:“冷战”终结后,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入自发调整期,国际政治体系宛如一个正在旋转的万花筒,充满不确定性,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材料的主旨是

A.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

B.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政治冲突

C.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

D.维护世界和平需要实行全球治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两极世界

C

据材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国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故有利于稳定国际关系,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政治冲突,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实行全球治理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题干的材料重心,学生应该扣住“但”字,抓住转折性词语的强调作用,即可得出“最有效的减震器”的含义,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有海外媒体提出,“一带一路规划就是确定让中国过剩产能‘走出去’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而中国学者对此基本持反对观点,其原因有可能是马歇尔计划实际上

A.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B.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C.把欧洲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

D.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抗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两极世界

A

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促进了欧洲国家的发展,同时也是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计划,造成欧洲的分裂与对峙,故A正确;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B错;马歇尔计划意在控制西欧,“把欧洲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表述错误,排除C;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故D与材料无关,排除。

【名师点睛】

解题关键知道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结果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2018年元月16日,加拿大和美国在加拿大的温哥华共同主持召开了包括韩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国,但未有中国、俄罗斯参加的旨在向朝鲜平壤施压使其放弃核武器和弹道导弹项目的联合会议。这次会议与60多年前同样是针对朝鲜的行动相比()

A.行为合法,且目的高度一致B.行为不合法,目的高度一致

C.行为不合法,目的不完全相同D.行为合法,目的不完全相同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2018年,加拿大和美国主持召开针对朝鲜问题的联合会议,该会议没有经过联合国的授权,该会议是不合法,故排除AD;1950年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了对朝鲜战争的决议,而2018年加拿大和美国主持召开针对朝鲜问题的联合会议,这两次会议的目的是制裁和震慑朝鲜,但2018年会议没有涉及战争内容,故目的不完全相同,排除B;综上所述,C项正确。

     

美国在19世纪末提出了“海洋自由”原则,与欧洲“海洋权”战略形成鲜明对比。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又提出“海洋控制”战略和“陆海空一体战”理论,相继赢得了太平洋战争和美苏军备竞赛的胜利。材料表明近代以来

A.美国对外战略务实且具有前瞻性

B.海洋是美国与他国争夺的出发点

C.欧洲在理论创新上落后于美国

D.技术的进步奠定了美国的崛起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两极世界

A

【详解】美国由19世纪末的“海洋自由”到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海洋控制”“陆海空一体战”的变化,反映出美国基于自身实力的政策调整,并且影响到现在,充分说明美国对外战略的务实性和前瞻性。故答案为A项。美国与他国争夺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国的海洋战略,不能因此得出欧洲理论创新落后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的战略,没有涉及技术进步对美国的影响,排除D项。

     

2010年,中国、印度以及其他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表现都大大好于美欧发达国家。2012年,亚洲在全球贸易总额中占三分之一,美国在亚洲的直接投资远远超过西欧,亚洲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这表明

A.形成了欧美亚三足鼎立的局面

B.世界经济重心转移趋势明显

C.美国大力实施“重返亚洲”战略

D.“一超多强”格局日趋模糊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B

根据材料可知,该现象反映了亚洲在经济上的崛起,世界经济重心主向亚洲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欧美亚三足鼎立的信息,而是强调亚洲在经济上的崛起推动世界经济重心转移趋势明显,排除A。C项是对材料的片面反映,且亚洲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说明世界经济重心发生变化,排除。材料涉及世界经济重心转移问题,没有涉及世界政治格局的问题,排除D。

     

发表于1970年的美国短篇小说《玻璃山》,全文共分为100段,每段平均才一句话,并用阿拉伯数字标记出顺序,从1到100似购物清单的罗列以表面的数字逻辑和平行结构分解了文章的中心,从而凸显出上下文联系的不紧密。这一风格

A.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形式

B.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模仿

C.强调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D.突出文章主旨的明确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A

【详解】材料中论述的短篇小说不仅文章结构不严谨,逻辑关系极为不明确,“上下文联系的不紧密”,这一风格显然是后现代主义文学,颠覆了传统文学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属于后现代主义文学,不是描写现实主义生活,故B项错误;材料中文学显然不注重对于把握文章主旨信息,故C项错误;此类文学写作不突出对于文章主旨描写,故D项错误。

【点睛】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现代”并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现代主义文学总的倾向是反传统、反理性,反映分崩离析的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畸形的异化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绝望情绪和虚无主义思想,实质上反映了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反映了西方精神生活中的问题。

     

18世纪晚期19世纪初期,新古典主义美术流行。美术家们将大量的历史人物纳入他们的创作题材,如大卫的《马拉之死》(马拉,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重要领导人)、《拿破仑加冕》。他们的这些创作题材是源于现实生活中的

A.革命失败,封建统治加强

B.新制度确立,经济发展快

C.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D.社会急剧变化,英雄辈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D

大卫的《马拉之死》(马拉,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重要领导人)、《拿破仑加冕》等都是现实生活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而新古典主义爱歌颂英雄人物,据此可知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不符,故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