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在周代,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诸侯,诸侯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这一制度是

A.世袭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D

【详解】根据“授予诸侯……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可知,这是周代的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要向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故D项正确;世袭制是夏朝建立,一直沿用于后代,不是地方行政制度;宗法制强调以血缘关系维系宗族的团结与稳定,而非地方的制度;郡县制在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周代主要推行分封制,故排除ABC三项。

     

《礼记》中讲,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毙”,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对于“死”的不同称谓体现了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A

【详解】分封体制下等级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材料中对于不同等级“死”的称谓,正体现出分封制的等级序列,故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属于秦朝的中央官制,故B项错误;郡县制是按照地域划分地方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期实行地方制度,与材料中信息不符合,故D项错误。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有“宝玉抢读贾环四不像灯谜”的场景。贾宝玉和贾环(宝玉之弟,为妾室所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在剧中两人的地位有天壤之别。从传统的观念上看,导致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形成B.个人素质的差异

C.宗法制的影响D.封建家长的喜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C

【详解】宗法制对同父异母的兄弟规定嫡庶之分,二者在家庭中的地位存在很大不同。贾宝玉是嫡子,贾环是庶子,因此材料信息反映的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宗法制的影响。故答案为C项。分封制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排除A项;个人素质和家长喜好可能会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D项。

【点睛】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宗法制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通过规定宗族内严格的等级制度,以此确定在国家权力分配中的地位,避免因权力分配不均和继承问题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从而起到“定纷止争”的作用。通过实行宗法制,在保证各级贵族垄断政治权力和特权地位的基础上,调节贵族之间的矛盾,稳定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

     

《史记•殷本纪》说,商王之继统,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史记•宋世家》也说:“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这都体现了

A.严格的等级序列

B.禅让制的被取代

C.血缘纽带的强化

D.王位世袭的混乱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C

【详解】父子和兄弟之间均有血缘关系,“父死子继,兄死弟及”正是体现出依靠血缘纽带关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等级序列关系,故A项错误;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首领承让制度,后被王位世袭制取代,故B项错误;商朝仍然实行王位世袭制,材料没有说明这一体系的混乱,故D项错误。

     

《礼记•乐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这表明礼乐制度

A.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

B.利于分封制的确立和完善

C.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

D.导致官僚政治制度的形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C

【详解】材料中意思是说乐可以促使无怨恨,礼制可以导致不争,礼义可以促使贵贱等级观念的淡化,乐文同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故C项正确;材料中说礼乐制度促进社会和谐作用,但不是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故A项错误;材料不是说明礼乐制度对于分封制维护作用,故B项错误;官僚政治是战国时期萌芽出现,此时仍按照分封制实行统治,故D项错误。

     

周代的礼制内容非常复杂,在众多规定中体现了“亲亲”和“尊尊”两个基本原则。其中,“尊尊”主要反映了

A.浓厚的宗族色彩

B.强烈的等级意识

C.浓重的神权色彩

D.发达的礼乐制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B

【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礼乐制度之下,“尊尊”是指尊重应该尊重的人,实际是维护等级制,体现了强烈的等级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族观念,而是强调强烈的等级意识,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浓重的神权色彩,而是强调强烈的等级意识,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发达的礼乐制度,而是强调强烈的等级意识,排除D。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在孔子看来,夏商周三代制度的关系是

A.完全相同

B.互相冲突

C.继承发展

D.相互借鉴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礼”指制度,“因”的意思是继承、因袭;因此孔子认为后代对前代的制度有继承关系;同时,孔子又认为后代对前代的制度有“损益”,说明他认为后代对前代的制度并不是完全照搬;所以,三代的制度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故排除A,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是互相冲突的,而是强调它们之间是继承和发展,排除B。商朝可以借鉴夏朝,周朝可知借鉴夏商两朝,但夏商无法借鉴周朝,排除D。

     

据分析统计,《孟子》一书中关于水利的谈话有11次,都涉及黄河洪水泛滥殃及邻国的问题。从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  )

A.各国减少战争,专力治黄河B.各国加强协调,统一治黄河

C.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D.各自为政,分段治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C

【详解】治理黄河工程浩大,时间很长,只有实现统一,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协调才有可能解决黄河水患问题,故C项正确;当时正值各诸侯争霸之际,各国各自为政,以邻为壑,分段治理没有可能,故D错误;当时正处于战国时期,各国相互攻伐,战争不断,AB根本不可能实现,排除AB;

     

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A.分封制

B.封建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可知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选A;封建社会开始于秦代,排除B;材料体现的并非君主专制,不选C;当时,还没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不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本题是概念选择题,这种题型是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它注意对历史概念的有机渗透和运用,备选项的设计立足于历史基本知识的内在规律或本质的挖掘与提高。封建,词本义为“封”土而“建”国;古文献中之“封建”即“分封制”;此题还可以设计为:“封建社会”、“封建思想”、“封建文化”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其实是在近代以后才传入中国的。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B.开创皇帝制度

C.统一度量衡、货币

D.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虽二世而亡,但其统一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A项正确。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只是秦朝中央集权制的一个方面,排除BD。统一度量衡与货币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排除C。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比如说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等。本题的题眼是“秦,虽死犹存”,根据对题眼的了解,从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的角度,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材料实质上反映

A.秦朝加强中央集权B.秦朝推行皇权专制C.先秦政治以民为本D.秦朝出现政治倒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

材料表明,“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体现了皇权专制,皇帝独尊,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材料表明先秦日常生活“唯其所好”,并非以民为本,排除C;材料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是历史的进步,排除D。

     

高自双指出:“秦始皇心系天下,事无论大小都亲自过问并及时做出决定。他甚至用秤来称量各种用于书写文件的竹简的重量,每日给自己定下了工作量。”材料认为秦始皇

A.昏庸无能

B.勤政敬业

C.才能突出

D.专断独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

根据题干可知,国家的所有事情,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由皇帝决定,每天给自己制定相应的工作量,体现秦始皇勤政敬业,故B项正确。题干反映秦始皇大权独揽,勤政敬业,而不是昏庸无能,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秦始皇的能力大小,而是强调其勤政敬业,故C项错误。D项与题干信息“他甚至用秤来称量各种用于书写文件的竹简的重量,每日给自己定下了工作量”不符,故错误。

点睛:本题皇帝制度为切入点,首先需理解题干内涵,抓住关键信息“他甚至用秤来称量各种用于书写文件的竹简的重量,每日给自己定下了工作量”即可知道是强调皇帝勤政勤业。

     

《史记•秦本纪》曰: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邦、冀戎,初县之”;公元前350年,商鞅下令“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这说明秦国

A.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B.分封等级秩序消失

C.县制从内地推广到边疆

D.郡县行政组织出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A

【详解】材料反映春秋时期的秦国就存在设置县的地方管理办法,而商鞅变法推广郡县制,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的信息,而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有一个过程,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郡县制的地域分布特点,排除C;材料主要是反映秦国郡县制的发展沿革,排除D。

     

汉朝时,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封国并存,后来封国势力越来越大,威胁到中央。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势力,采取的措施是

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B.在地方设通判

C.颁布“推恩令”

D.实行三省六部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C

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王国问题,实行“推恩令”,把王国的土地层层分封,让地方失去了对抗中央的财力,故C项正确;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故A项错误;通判是北宋时期设立管理地方监察机构,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属于隋唐时期中央中枢机构,故D项错误。

点睛: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

     

“汉承秦制”,却不断创新。属于汉朝创新的监察制度是

A.丞相制度

B.内阁制度

C.刺史制度

D.察举制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C

丞相制度在秦朝就已经实行,排除A;汉代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度,排除D;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任州府长官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故选C;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排除B。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据此推断,秦汉“化家成国”主要得益于

A.实行分封制

B.实行宗法制

C.采用严刑酷法

D.推行郡县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D

【详解】根据“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和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这一制度为汉代沿用,故D项正确。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排除A。秦汉“化家成国”主要得益于推行郡县制,而不是实行宗法制,排除B。采用严刑酷法是维护政治统治的手段,与贵族政治被取代无关,排除C。

     

封泥又叫“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封泥中隐含着诸多历史信息。下图是西汉时期关于地方制度的封泥,从中不能获取的历史结论是

查看解析   详情

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B.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C.地方实行郡县制

D.中央三公九卿等官职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A

【详解】对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概念,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中央的一切权力归皇帝,因此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皇权至高无上,故A项正确。BCD三项只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排除。

     

唐朝的中央机构为三省六部。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中书省—草诏

B.门下省—执行

C.尚书省—审议

D.枢密院—军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三省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分别执掌决策(草诏)、审议、执行,所以A正确,排除BC;枢密院不属于三省六部制,排除D。

     

北宋时,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各路设转运使,掌财赋;设提点刑狱,掌刑政;设提举常平,掌常平、水利等;设安抚使,掌军政。这四个机构相互平行、互相监督,又共同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也被称为“外台”。这一举措

A.削弱了三省六部的权限

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B

【详解】三省六部制是唐朝制度,而且属于中央官制,而材料反映的是北宋的地方制度,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北宋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这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故B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地方制度,与中央的行政效率无关,故C错误;路一级的派出机构的设立并不能说明地方行政权力的扩大,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的关键信息“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四个机构相互平行、互相监督,又共同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导致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B.北宋采取“制钱谷”措施严格

C.唐朝城市管理非常严格

D.宋代城市经济发展迅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B

北宋时期为了防止地方藩镇割据时期再度出现,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政运往中央,地方财力空虚导致基础建设困乏,故B项正确;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是中央中枢机构,不符合地方财政问题,故A项错误;唐朝城市管理非常严格只符合材料前半部分观点,故C项错误;城市经济发展显然与材料中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中国古代有一制度“鼓励社会流动并减弱阶级划分,使来自全国各地和各种生活背景的受教育者集合到政府之中,也产生了一种统一的动力。”该制度发源于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隋朝

D.唐朝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鼓励社会流动并减弱阶级划分”“使来自全国各地和各种生活背景的受教育者集合到政府之中”等可知该制度是科举制,创立于隋朝,C项正确。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和征辟制,无法实现“使来自全国各地和各种生活背景的受教育者集合到政府之中”,排除A。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无法实现“鼓励社会流动并减弱阶级划分”,排除B。唐朝实行科举制,但是继承隋朝,与设问不符,排除D。

     

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变化,对政治影响甚大。宋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是

A.三公九卿制B.确立三省六部制

C.增设三司D.设立内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C

【详解】北宋时期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故答案为C项。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明朝时期设立内阁,均不是宋代削弱相权的措施,排除A、B、D项。

     

诸葛忆兵教授在《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指出: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三个阶段依次是

A.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制

B.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

C.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

D.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宰辅指宰相制度或相当于宰相职能的机构;军机处是清朝设立,是皇帝的专政工具,不能称其为宰辅制度,排除A。六部是三省中尚书省的下属机构,从属于三省制,排除BD。秦汉的三公制、隋唐的三省制及明清的内阁制(阁臣是皇帝的顾问和辅政人员),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枢机构的演变历程,体现了宰辅制度的三个发展阶段,故C项正确。

【点睛】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的主要内容有秦朝设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隋唐时设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的军机处等。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发展趋势:皇权在不断地加强,相权在不断地削弱以至于到了明代废除丞相制度。与此类似的知识点如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如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元代实行行省制等也是考试的重点。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到: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若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称为“涂归”。材料中“□□□”指代的政治机构是

A.汉代“外朝”

B.唐代门下省

C.宋代政事堂

D.元代的行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与材料意思相符,故设问指代的政治机构是唐门下省,B项正确。汉代“外朝”是三公九卿制,尚未出现中书省等机构,排除A。宋代设“中书门下”掌握实权,但仅有民政权,设于内堂,称政事堂,与材料不符,排除C。元代的行省制度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掌握三省六部制的相关史实即可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