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双基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下表是学者从涉及内容角度对甲骨文字进行的分类统计(部分):

人类、人身、人伦

动物、狩猎、畜牧

植物、农耕

战争、兵器

宗教

文化

娱乐

20%

17%

15%

8%

3.6%

1.4%

1.7%

据此可知,殷商时期

A.宗教活动的重要性较低                 

B.文字使用已经较为广泛

C.血缘关系是记录的重点                 

D.人们更加注重物质生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艺术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甲骨文

【名师点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和王权相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②以血缘为纽带、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④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⑤血缘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紧密结合,具有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特点。

     

《周易·序卦传》中认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意为措置)。”其表达的观点是

A.家国同构、忠孝相通                      

B.礼法为纲、敬祖尊宗

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A

试题分析:“家国同构”的政治传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有其历史基础的,这个历史基础就是先有家庭、后有国家。 “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就是对先有家庭、后有国家这一历史事实的认知和说明。所谓“家国同构”,就是把国家本质地理解为家庭的一种特殊形式或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从而把国家中君臣之间、上下之间的政治关系本质地理解为家庭中男女之间、夫妇之间、父子之间的伦理关系,进而把处理男女关系、夫妇关系、父子关系的伦理原则直接转换为处理君臣关系、上下关系的政治原则。因此A项正确,B项错误;C项是西汉董仲舒的思想;D项是明清之际的顾炎武的思想。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家国同构

【名师点睛】分封制与宗法制的联系:

(1)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它维系了分封制,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它们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结合的鲜明特点。

     

西汉时,文帝出行,有人惊了他的马,这人被送交廷尉治罪,廷尉张释之只让他缴纳罚金,文帝认为处罚太轻。张释之说:“法者,天子所予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最后依然按律轻罚。这反映了

A.西汉初期法家思想盛行                     

B.民贵君轻思想影响较深

C.皇权受到官僚机构制约                     

D.法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官僚集团

【名师点睛】儒学正统地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动摇。在此,学生要了解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对儒家所构建的社会伦理价值体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道教和佛教盛行,巨大冲击和威胁。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进一步发展,世家大族在很大程度上垄断了政治,“九品中正法”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已成为世胄高门子弟不问学业,仅靠门第“坐致公卿”的工具。结果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对普通士子来说,儒学作为仕途的敲门砖已经不灵了。魏晋时期,士子们或是出于对现实的失望,或是为避免直接卷入频繁的政治仇杀中,开始钻研“玄虚淡泊”的玄学。而统治者认为这种“玄虚”之说可补儒学之不足,有利于维护其统治,便有意无意地加以默许或提倡。

     

唐宣宗大中年间,唐政府年收铜65万余斤;宋代至道末年为412万余斤,皇祐年间为510万斤,而在元封元年更猛增至1460万斤。造成这一数据变化的原因是宋代

A.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B.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

C.商品经济发展的刺激                       

D.国家专营制度的促进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朝商业的发展

【名师点睛】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

2、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

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5、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互相促进。

6、国内贸易、民族政权间的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7、古代金融业与商业互相促进。

     

《申报》创办于1872年,由英商美查创办。开办之初,即反复申明其与《京报》的区别:“新报是合朝野之新闻而祥载之,京报仅有朝廷之事,而闾里之事不与。”此后朝廷要员也曾在奏折中引用过《申报》文章。这说明《申报》

A.是服务于外商意愿的经济类报纸              

B.具有广开言路、沟通朝野的作用

C.是民办报纸,缺乏舆论监督作用              

D.符合民众需求并且宣传民主思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从材料“合朝野之新闻而祥载之,京报仅有朝廷之事,而闾里之事不与”可知,《申报》起到了广开言路、沟通朝野的作用,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由英商美查创办”可知C项错误;材料“《申报》创办于1872年”说明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报纸

     

1896年李鸿章访问欧美八国,皆受到超贵宾级待遇,各国元首亲自接见,各国媒体争相报道。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外交近代化得到世界认可                    

B.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C.列强欲扩大在华经济利益                    

D.列强不希望日本独占中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之后,各国希望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故C项正确,B项错误;AD项材料无法体现。所以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的影响

【名师点睛】比较选择题就是把同类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比较,要求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的选项的一种型题。解答此类题型的一般方法是:首先要从题干中要求对比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中选出其中一个作参照物,然后以该照物所处的背景、活动(或内容)、影响等方面作可比点,与另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其次,搜寻与可比点相关的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最后,找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1918年阎锡山在山西用铜元收购银元,1930-1945年他又以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券、晋钞和新钞取代铜元。这反映出阎锡山试图

A.维护金融稳定       

B.抵制国民革命      

C.掠夺人民财富    

D.发展民族工业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C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名师点睛】中国近代化:

(1)在政治上,民主和法制逐渐取代封建专制独裁;

(2)在经济上,从生产方式来看,机器大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从性质上来看,商品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在思想文化上,近代的自然科学逐渐取代封建的思想文化。其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上的工业化。在中国近代,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

     

图6票券发行的原因是

A.“大跃进”时期粮食供应紧张               

B.“一五计划”期间实施粮食定量供应

C.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不顺利               

D.土地改革完成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

     

罗马法中的自然人有两种含义:一是生物学上的人;二是法律上的人(指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主体)。罗马法的法人分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两种:前者以自然人的集合为成立的基础,如地方行政机关;后者以财产为其成立的基础,如慈善基金。根据材料,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奴隶不是自然人也不能成为法人           

B.手工业行业属于社团法人

C.财团法人无须拥有一定数额的财产        

D.罗马自由民是法律上的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马法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生物学上的人”可知A项错误;材料“社团法人”“以财产为其成立的基础”可知,B项正确,C项错误;D项错误,罗马公民是法律上的人。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自然人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特点相关知识,属于备考重点,罗马法一般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其特点是私法极为发达完善,公法不甚发展;立法形式灵活简便、独具特色;法制建设与法学研究紧密结合;深湛的原则与制度、科学的概念和术语;卷帙浩繁、规模巨大的法律编纂。

     

读下表,据此分析决定这一时期美国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1860-1900年美国城市人口增长

外来移民占(%)

农村进入人口占(%)

自然增长占(%)

54

36

10

A.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B.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

C.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D.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美国工业革命。扣住题目设问“主要原因”,工业化水平提高导致外来移民、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故C项正确;A项是人口增长的影响;BD项包含在C项之中。所以答案选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1918年,苏俄规定了8小时工作制,实行带薪休假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到1920年,人们纷纷从贫民窟、地下室和阁楼迁入了设备齐全的套宅内;政府还开始着手医疗改革。这说明苏俄

A.奠定了工业化基础                 

B.经济体制开始趋于集中

C.初步开始共产主义探索             

D.商品货币关系效果凸显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名师点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在1918~1921年国内战争期间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战争结束后,鉴于形势的变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重新考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于1921年提出了新经济政策。两种政策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对立。

(1)在目的方面: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在内容上: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关系,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此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

(3)在成效方面: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在战争结束后引起了社会动乱;后者则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4)实施证明,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则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为俄国人民指明了发展道路,其中的原则和经验对各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两种政策的交替说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肯定了商品货币关系的重要作用,采用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930—1945年,世界电影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折,大量拍摄抒情影片的电影人转而拍记录片,且由起初的和平反战风格转向支持战争风格。造成此规象的主要原因是

A.电影消费市场发生变化                 

B.二战形势发生重要变化

C.战争加剧世界经济危机                 

D.国际盛行和平反战之风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B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电影

【名师点睛】高考历史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理解、运用。因此,在审题时,一定要联系相关知识,一是为了对备选项进行筛选,二是为了准确理解材料的意思。但是需要考生们特别注意的是审题的最基本做法是把题干和备选项细看一遍,千万不要只看一半就作出选择,而一定要把选择肢看完。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学术的分类方法。“经”是儒家经典,“史”指史籍,“子”是诸子百家和宗教著作,“集”则为文集。四部之关系,可以《春秋》一书予以说明:《春秋》虽为“经”,但孔子作《春秋》,实述旧史,故“史”与“经”通。而“经”“史”皆是文章,则“集”亦与“经”“史”相通。而出于孔子之手,为孔子一家言,则“经”、“史”、“子”、“集”四部之学,在中国实皆相通。

——摘编自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

材料二、1861年,冯桂芬提出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学术分类方案,该方案包括“中学”和“西学”两大门类,“中学”又包括经学、史学、古学(文学)三科,“西学”包括“历算之学”(天文、历算等学科)和“格致之理”(光学、化学等学科)。在中西学术的配置上,他提出的原则是“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1903年张之洞提出“八科分学”的方案,将学术分为八科:经学、政法、文学、医、格致、农、工、商,该方案初步奠定了中国近代学术分科的基础。1913年,教育部公布了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医科、农科、工科、这标志着中国传统学术分类“四部之学”在形式上完成了向近代分科性质的“七科之学”的转变。

——摘编自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学术分类演进过程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学术分类演进的原因,并简析其意义。(15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师夷长技”

参考答案:

(1)特点:类别由少到多;实用程度加强;融合中西学术;对儒家经典的重视程度减弱;从类别之间相互会通到走向专门。(10分)

(2)原因: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内在缺陷;西学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救亡图存的需要;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时人对科举制度的反思和批判。(10分)意义:有利于中国学术自身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学术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有利于中西学术之间的交流。(5分)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中国学术分类演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书端州郡斋壁

【宋】 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谍。

秀千终成栋,精钢不作为。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结合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示例】

观点:包拯认为整顿吏治非常重要。(3分)

论述:古代监察制度的建立及不断完善,如御史大夫、刺史、都察院等官职和机构的设置,就是要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清弊除害,将整饬吏治作为手段净化吏治思想;德法并举,防止大批贪污腐败、结党营私官僚出现,促使官吏廉洁奉公,政治稳定。(9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欧化主义”意即“全盘西化”,是东方国家学习西方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的一种偏向和弊病。在学习西方的实践中,一部分日本人逐渐意识到,既不能不顾日本国情,生搬硬套西方的技术和文化走“全盘西化”的道路,也不能一成不变地固守寡藩时代的思想和传统,陷入“国粹主义”泥沼;既要努力实现与国际潮流接轨的现代化,又不能被“欧化主义”所同化。由此可见,如何创造日本的现代工业文明,明治政府面临三种选择“洋魂洋才”、“和魂和才”、“和魂洋才”。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析在学习西方过程中日本面临的三条道路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最终选择的道路及其影响。(9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参考答案:

(1)特点: “洋魂洋才”是全盘西化;“和魂和才”是“国粹主义”拒绝西化;“和魂洋才”是东西结合,学习西方的技术,沿用日本的制度与文化。(6分)

(2)选择道路:“和魂洋才”。影响:促进日本的技术现代化、经济工业化;保留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精华,但也导致日本政治民主化滞后、军国主义思想泛滥,走向发动侵略战争的道路。(9分)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民粹主义(Popolism),又译平民主义,是民主思想的而一个分支,主张普通民众的权益,相信普罗大众的智慧。民粹主义针对精英主义,认为掌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精英建立的制度和制定的政策损害普通民众的利益,因此民粹主义者往往都是反精英和反建制的。民粹主义一般在实行普选制的民主国家会有较大发展。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只有通过选票才有可能改变他们反对的政府和政策。但也正因为如此,民粹主义往往会被一些有野心的政治家所利用,成为他们谋取个人利益的一种政治手段。这些政治家一般都有较强的个人魅力,总是讲老百姓爱听的话,并做出许多不切实际的承诺以求当选。普通民众总认为受到了统治精英的不公正对待,因此民粹主义的土壤永远是存在的。当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较好且普通民众能够分享到发展成果的时候,民粹主义不太容易抬头。然而过去40多年来,全世界最主要的共同趋势是经济自由化、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大发展。尽管这一时期是人类有史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但增长的成果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同一国家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是不均衡的。

——摘编自吴敬琏《比较·论国粹主义在全球的兴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民粹主义的基本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粹主义出现的主要原因。(9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民主历史专题

参考答案:

(1)特点:主张普通民众权益,反对精英主义;强调普选民主,反对固有制度与传统。(6分)

(2)原因:多数民众认为自身受到不公正待遇;不同群体之间分配不均衡;近代以来民主制度广泛确立;政治家为牟取个人利益推动民粹主义发展。(任意三点可得9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主张普通民众的权益,相信普罗大众的智慧”“民粹主义者往往都是反精英和反建制的”“民粹主义一般在实行普选制的民主国家会有较大发展”中可以概括出民粹主义的基本观点。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普通民众总认为受到了统治精英的不公正对待”“增长的成果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同一国家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是不均衡的”“民粹主义往往会被一些有野心的政治家所利用,成为他们谋取个人利益的一种政治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考点:选考二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民主思想·民粹主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39年英国政府开始改变帝国政策,向英联邦转型。二战后,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转型力度继续加强,于是便有了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第一次非殖民化高潮,在此期间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主共和国。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地的民族主义者深受鼓舞,1954年印度支那民族解放阵线成立,开展武装斗争,给法军以沉重的打击,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该地区建立了一批民族独立国家,其中一部分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由此形成第二次非殖民化高潮。而法属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解放运动又给予英属黄金海岸人民以巨大支待,1957年,加纳共和国成立,并成为英联邦的第9个成员国和联合国的第81个成员国,人民大会党组织新政府,恩克鲁玛出任独立后的首任总理,这是在非洲的英属殖民地中第一个赢得独立的国家;受此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了规模最大的第三次非殖民化高潮。

——摘编自潘兴明《英帝国向英联邦转型探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三次非殖民化高潮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三次非殖民化高潮出现的原因,(8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战争历史专题

(1)特点:各地民族主义运动相互支援配合;民族独立运动与民主革命相互结合;均发生在二战之后,与英帝国向英联邦转型相关;时间短,进程快。(任意三点得7分)

(2)原因:20世纪以来英国殖民政策的调整;两大阵营的对峙局势给殖民地半殖民地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二战后英法力量的削弱;二战后反殖民主义成为世界潮流。(8分)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二战后,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转型力度继续加强”“属印度支那殖民地的民族主义者深受鼓舞”并结合二战后英法两国的势力的变化、国际格局的变化等相关史实来分析得出答案。

考点:选考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20世纪初三次非殖民化·20世纪初三次非殖民化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文学巨匠莎士比亚所创作的十四行诗以特有的技巧结构、漂亮的语言成为经典。他在作品里写道:“别把我的爱当作偶像崇拜,也别把我的爱人看成偶像,我的歌飘荡着忠贞的声音,只表达一种情绪。真善美就是我的全部,真善美万变不离其宗,这变化尽显我的创造,三位一体,魅力无穷无尽。”然而剧目审查上演制度实行后,在第六十六首十四行诗中他又写道:“这些都倦了,我召唤安息的死亡,譬如,见到天才注定了做乞丐,见到草包穿戴得富丽堂皇,见到纯洁的盟誓遭恶意破坏,见到荣誉被可耻地放错了位子,见到不义玷辱了至高的正义,见到瘸腿的权贵残害了壮士,见到文化被当局封住了嘴巴,见到愚蠢象博士控制着聪慧;见到单纯的真理被瞎称作呆俊,见到善被俘去给罪恶将军当侍卫,对过些都倦了,我要离开这人间,只是我死了,要使我的爱人孤单”。

——摘编自胡建新《浅谈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创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莎士比亚诗作的艺术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莎士比亚诗歌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7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人物历史专题

答案:

(1)特点:具有特别的技巧结构,语言漂亮;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创作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弊端;弘扬真善美。(8分)

(2)背景: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社会的世俗化;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7分)

考点:选考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杰出人物·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