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如东县上学期期中)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字音考析

CA.zhā/zé gǔ/hù mǐ/mǐ B.sù/shuò zài/zǎi shè/shè C.zhēng/zhèng pī/pí wéi/wěi D.pàn/bàn bǔ/bǔ pú/pū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成语、熟语

BA.用错对象。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此处宜用过眼烟云C.感情色彩不对。此处应用随心所欲之类的褒义或中性词。D.词义过重且用错对象。革故鼎新意为去除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此处宜用推陈出新。)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地表水冻结,动物渴死,植物冻死,人类将面临水源、食物、燃料,黑暗、疾病、强辐射损伤和空气严重污染。

B.文化的流动有其自主性,非人力可控,异质文化间的碰撞、接触也往往会增加本土文化的韧度和张力。

C.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路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才会有。

D.生命教育,简言之,就是关爱生命的教育。它在各国多是由于中小学生涉及吸毒、自杀、伤人等直接危害生命健康事件的增多而提出的。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病句考析

DA.成分残缺,面临水源、食物、燃料后残缺了的缺乏之类的词语。B.语序不当,碰撞、接触应改成接触、碰撞;搭配不当,增加应改为增强C.“这种……才会有,句子杂糅)

     

右面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画面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0个字)。(5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基础

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由汉字:世;数字:2010;英文SHANGHAI CHINAEXPO三部分组成。(3分。每点1分)其中字由三个人组成。(2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6C (重:威重,威望)

7D(趁,趁机。以:因为/率领,带领。乃:于是,就/却,反而,竟然。为:对/做,作,加以)

8B赢得吏民的广泛赞誉的根本原因是汲黯以清静无为的方式治理地方,地方大治。)

9.(9分。每小题3分)

1)(我们)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讨伐它的军队,难道因为死了国君(就违背他的意愿)吗?(采分点:施、而、其、为。译错一处扣1分,扣满3分为止)

2)武帝赞许他这种合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中郎将的身份出使(匈奴),手持符节(或:旄节)送被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采分点:嘉、义、以、使,以及定语后置的正确翻译。译错一处扣1分,扣满3分为止)

3他作为一国之君能够这般屈己尊人(谦逊地对待他人、甘居人下),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啊(他的老百姓一定信服他并甘愿为他卖命啊/一定能够让他的老百姓信服他并甘愿为他卖命啊)。(采分点:其君、下人、信用。译错一处扣1分,扣满3分为止)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本诗是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时写给朋友丁宝臣(字元珍)的一首酬答之作。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颔联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4分)

                                                    

(2)“野芳虽晚不须嗟”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1)颔联描写了早春山城充满盎然生机之景(或:料峭春寒中现出的盎然春意),(1分)颈联叙写了诗人远谪山城的乡思和寂寞苦闷之情。(1分)

橘的不惧雪压,笋的闻雷抽芽,象征着诗人在逆境中的操守与气节(或:诗人以雪中之橘和土下之笋自喻,体现了遭贬而不屈的铮铮铁骨);(1分)也暗示出正义的力量不但无法被摧垮,而且必将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精神。(1分)

2野芳虽晚不须嗟一句使用了比喻(或:暗喻、双关)的修辞手法。(1分)表面是劝慰曾是洛阳花下客的我不必为野花迟开而嗟叹,实际上是劝慰自己不必为皇恩迟到而伤怀。(1分)

诗末两句,表面上诗人自为宽解,直抒惯见世态炎凉,不为远离京都而憾,甘与野芳独伴,不为人生失意而屈服的乐观、豁达之情;(1分)实际上洒脱的外表下是更深沉的痛苦,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充满着一种无罪遭贬、展才无期的无奈和凄凉。(1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吾师道也,                    ?(《师说》)

(2)皇览揆余初度兮,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离骚》)

(3)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野芳发而幽香,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醉翁亭记》)

(5)             ,抱明月而长终。          ,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

(6)以铜为镜,        ;以古为镜,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贞观政要·任贤》)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名言名句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肇锡余以嘉名 (3)入则无法家拂士 (4)佳木秀而繁阴 (5)挟飞仙以遨游 / 知不可乎骤得 (6)可以正衣冠 / 可以知兴替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最后一个便士①

[英]I.V玛利斯

一个穷苦的老人,站在露天寒冷的空气里,往一家商店的玻璃窗里看着。他的靴又脏又破,薄薄的大衣,低档不住向他迎面吹来的风雪。然而一丝慈祥的微笑,却挂在他已经冻僵的脸上。

商店里有很多人。这是全镇最好的地方,每个人都知道,这家店里的甜点心和糕饼是很出色的。而今天又不同于往常,因为在商店的窗口,又挂出了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上面写道:

试一下我们新做的苹果蛋糕吧,谁都能尝,免费供应。

很多人都来品尝新蛋糕了。老板十分讲信用,任何人一进他的店堂,离开时一定会带走一盒甚至两盒甜点心的。因为他想:“今天,他们不一定个个都会买蛋糕的。对于几个穷人,免费让他们吃一点,我的心里同样感到很快活。”

这时候,他透过另一扇窗户的玻璃,看见了老人的脸,急忙奔过去,微笑着拉开门,就像迎候一个衣冠楚楚的阔佬:“快进来,我的朋友,外面冷。你不想吃一杯茶和一些蛋糕吗?我新做的一种苹果蛋糕,看来很受欢迎。”

“非常感谢你,先生,”老人回答,“是的,我很愿意尝尝新蛋糕。当然,你们另外的蛋糕也很不错。”

老人坐在一个角落里,吃着放在面前的每一块蛋糕。店堂里另外的人都在忙碌着,没有人注意到老人正抹着泪水。但老板看到了,于是他又拿了几块蛋糕,送到老人的餐桌上。因为他知道,像这样一个穷老人,是不可能为自己买一整块蛋糕的。

最后,老人站起来走了,店老板提着一个大盒子走到门边,“请吧,”他对老人说着,把盒子递给他,“请拿上这盒蛋糕,作为我送给你的一份薄礼吧!”

老人的脸色变红了。“不……不,先生,谢谢你!”他低声说,“我决定为家里买一盒蛋糕回去!”

他持重地走回到放蛋糕的大桌子边,指着最大的一块蛋糕说:“我要那一块。”

他把手伸进口袋,拿出所有的钱数了数,付清了蛋糕的钱。他离开商店时心里明白,他刚好花光了最后一个便士。

慢慢地,老人向自己的家走去。“我不能吃它,”他悲哀地说,“我不能享受它,但我也不能把它浪费了。”

突然,他再一次笑了。他走到一家和他一样穷的邻居房前,把蛋糕放在门口的台阶上,然后悄悄地离开了。街道上,冷风依然使劲地吹着,但在老人的心里,却感到一阵温暖。他一步步向家里走去。

(原文中略有删节)

【注】①便士:英国本土货币单位,100便士等于1英镑。

12.文章的开头写外面的寒冷,有什么作用?(4分)

                                                        

13.老板有着什么样的人物性格?请作简要分析说明。(6分)

                                                       

14.老人不接受老板的赠送,却决定买一盒最大的蛋糕,这说明了什么?(4分)

                                                      

15.文章结尾3小段除了点题之外,你从中还“读”到些什么呢?(提示:请分别从“老人”与社会两个方面谈)(6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2.一方面突出表现老人的贫穷,同时反衬屋内人情的温暖。(4分,每一点2分)

13.一是会经营、讲信用,如打出免费品尝新蛋糕广告并当场兑现;二是同情穷人,不仅让老人品尝蛋糕,还赠送一盒蛋糕;三是尊重顾客,一视同仁地卖了一盒蛋糕给穷苦的老人。(6分,每一点2分)

14.说明老人一方面被好心肠的老板所感动,另一方面也显示并维护了穷人的自尊心。(4分,每一点2分)

15老人知足心理(自己已在店里品尝过了蛋糕,不能再享用这么贵的东西了),同情心、爱心(把蛋糕送给同样贫穷的邻居),老人感受到一丝人情的温暖;

社会:留下许多悬念——在如此寒冷的社会里,像老板那样的人有多少呢?人间的温情还剩下多少呢?身无分文的老人结局会如何呢?等等。(6分,两个方面各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文化主权与文化自信(有删改)

祝  勇

台湾文化学者林谷芳认为,“西化”主张者的误区,在于以时间关系取代了空间关系。他们一厢情愿地在东方与传统、西方与现代之间划等号,认为凡是东方的必是传统的,凡是西方的必是现代的。其实,西方社会并未完全丢失他们的历史人文资源,东方文化也能完成现代化转型。林先生提出文化主权的概念:“谈主权就是强调主体的神圣性”,“当然,在这里,指的是文化诠释权。” “文化主权”,或曰“文化诠释权”的概念,显然凸显了不同文化的平等地位,并在“文明冲突”日趋激烈的世界里,为他们提供了立足的依据。

文化有着与科学不同的发展脉络——科学具有“普世性”;但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种文化能够充分地证明它的“普世性”。文化的“有限性”决定了文化在空间的有序分布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任何一种文化都适应着它特殊的历史、地理等环境,“文化疆界”也就成了客观存在。

对于东方来说,所谓的“全球化”进程,无疑是一场“难以避免的瘟疫”。表面上,它表现为一个增加的过程——在东方文化传统之上增加了西方文化的因素,但本质上却是一个衰减的过程——将多元的文化符号衰减为一元。英语再次被网络隆重推出,方言、戏剧、手工艺品等显然不是好莱坞、麦当劳的对手……。当西化论学者理直气壮地向“保守主义者”质问,愿意享受现代化的冲水马桶,还是愿意在历史悠久但条件落后的老房子生活时,但他们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记忆(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与身份(空间关系)的不可更改性和重要性。林先生的回答是,我宁可在东方传统的青山绿水间去来,也不愿在一个丧失了时间坐标的现代化精神病院里享受五星级的抽水马桶。

对一种文化的诠释权力,应该掌握在该种文化的主体手中。任何一种文化都产生于特定空间,呼应着特定人群的心理需求,因而,产生一种文化的主体人群,是这种文化的首要消费者和解释者,只有他们才能深切体会文化语言中的乡语和隐语。所谓“民族尊严”的具体依托,那就是民族文化。

是否真的有一个在所有人那里等值的“全球化”,是颇令人怀疑的,尤其当“全球化”在西方霸权话语的掩护下悄悄渗透进东方村庄的时候。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化”主张者以时间关系取代空间关系,即用现代化取代传统的东西。

B.在“西化”主张者眼中,“时间关系”指的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C.在“西化”主张者眼中,“空间关系”指的是东方与西方的关系。

D.即使在现代西方社会中,也保留着历史人文资源。

1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学具有“普世性”,是因为科学与文化有着不同的发展脉络。

B.文化的“有限性”,是指任何一种文化都与它特殊的历史、地理等环境相适应。

C.文化在空间的有序分布,是文化的“有限性”的决定性因素。

D.“文化疆界”的客观存在,凸显了不同文化的平等地位。

18.说说“文化主权”(或曰“文化诠释权”)的含义和价值(6分)

                                                          

19.作者认为,文化“全球化”即“西化”的主张,错在哪里?(6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6A 用现代化取代传统的东西只讲到时间关系,还有用西方取代东方空间关系

17B (A. 强加因果 C.颠倒因果 D. 张冠李戴)

18文化主权是指对一种文化的诠释权力,应该掌握在该种文化的主体手中。(3分)文化主权论凸显了不同文化的平等地位,并在文明冲突日趋激烈的世界里,为他们提供了立足的依据。(3分)

19.一是观念上错,认为凡是东方的必是传统的,凡是西方的必是现代的;(或:一厢情愿地在东方与传统、西方与现代之间划等号)二是本质上错,将世界上各民族多元的文化符号,衰减为西方的一元文化;三实际上是在西方霸权话语的掩护下对东方进行文化渗透(侵略)。(6分,每答对一点2分,意对即可)

     

实用类文本

董解元(有删节)

王  刚

董解元这位在戏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至今连名字也不为人知晓,所谓“解元”,是当时对一般读书人的尊称,未必就是科举中的乡试第一名。元代戏曲家钟嗣成的戏剧史料专著《录鬼簿》中记载:“董解元,金章宗时人。以其创始,故列诸首云。”这是现今关于董解元生平的几乎唯一可靠的资料。

历史资料如此匮乏,我们不得不从《西厢记》诸宫调的本身来寻找作者生活和思想的某些痕迹。《西厢记》诸宫调开篇的“引辞”和“断送引辞”中说:“携一壶儿酒,戴一枝花。醉时歌、狂时舞、醒时罢。每日价疏散不曾着家”([整金冠])。“四季相续,光阴暗把流年度。休慕古,人生百岁如朝露。莫区区,好天良夜且追游,清风明月休辜负!但落魄一笑,人间今古,圣朝难遇”([般涉调•耍孩儿]。当然,这些曲子也不能作为信史看待,因为诸宫调作品的开端,大约都有一些劝人及时行乐的片断,用以招徕观众。

《西厢记》诸宫调的题材,源于唐代元稹带有自传性质的传奇《莺莺传》。在《莺莺传》问世后的四百年间,各种文学体裁竟相描摹,但情节、思想仍没有超出《莺莺传》的范畴。只有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的问世,才使这古老的故事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在《西厢记》诸宫调中,张生不再是“始乱终弃”的负情人,而是一个对爱情始终不渝的追求者;崔莺莺也不再是一个自怨自艾、逆来顺受的弱女子,她经历了痛苦的心理过程,在爱情的感召下最终与张生双双出走。董解元还加强了红娘在故事中的分量,作为崔、张爱情的推动和促成者,受到作者的热情歌颂。崔老妇人在《莺莺传》中几乎没有任何活动,而在《西厢记》中则像一片阴影,时刻笼罩和威胁着崔、张爱情,体现了封建势力对青年男女爱情自由的束缚。

《西厢记》诸宫调创造了自己的整体语言特色:古朴而不失风韵,典雅而不失通俗,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成为诗词之后,语言上一种新的突破,成为有元一代效法的榜样。可以说,没有《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就没有其后王实甫《西厢记》杂剧的成就。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董解元的名字无人知晓,因为史料匮乏而无从查考。

B. “解元”的称谓,不一定实指科举乡试的第一名。

C. 钟嗣成认为,诸宫调的体裁是董解元开创的,所以把他列为第一。

D. 钟嗣成也是戏剧家,且所处的时代与董解元相去不远,所以他的记载比较可信。

17. 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携酒、戴花、醉歌、狂舞,说的是一种人生状况。

B. “每日价疏散不曾着家”中的“疏散”,是指行动散漫、不呆在家中的意思。

C. “人生百岁如朝露”句,与曹操《短歌行》中“譬如朝露”的意思相同,都是慨叹人生苦短。

D. 在“但落魄一笑”句中,“但”作“只”解,不含转折的意思。

18. 从《西厢记》诸宫调开篇的“引辞”和“断送引辞”,能看出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哪些痕迹?(6分)

                                                      

19. 简要概括《西厢记》取得的成就。(6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6A(“至今连名字也不为人知晓”)

17B疏散,是指行动散漫、不呆在家中的意思。)

18.比较落魄,没有做官;生活疏懒、散漫,对现实不满(如答及时行乐则扣1分);致力于创作诸宫调。(6分,每一点2分)

19.(思想内容上)改变了《莺莺传》始乱终弃的情节,歌颂张生与崔莺莺忠贞不渝的爱情,抨击封建势力对青年男女爱情自由的束缚;(3分)(语言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整体语言特色(雅俗共赏),成为诗词之后语言上的一种新的突破,成为有元一代效法的榜样。(3分)

     

《必修三·文明的对话》的引言中说:“坚持对话,……人类文化一定会展现出共同繁荣、异彩纷呈的灿烂前景。”其实,“对话”适用的地方很多,比如“新课改”就强调师生对话、与文本对话等等;再如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家关系,也需要对话。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请以“对话”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或套作。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作文

参照江苏08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细则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