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奉贤区4月模拟)

阅读下文,回答1--5题(16分)

园日涉以成趣    

陈从周

(1)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

(2)每一个园都有自己的风格,游颐和园,印象最深的应是昆明湖与万寿山;游北海,则是湖面与琼华岛;苏州拙政园曲折弥漫的水面、扬州个园峻拔的黄石大假山等,也都令人印象深刻。

(3)在造园时,如能利用天然的地形再加人工的设计配合,这样不但节约了人工物力,并且利于景物的安排,造园学上称为“因地制宜”。

(4)中国园林有以山为主体的,有以水为主体的,也有以山为主水为辅,或以水为主山为辅的,而水亦有散聚之分,山有平冈峻岭之别。园以景胜,景因园异,各具风格。在观赏时,又有动观与静观之趣。因此,评价某一园林艺术时,要看它是否发挥了这一园景的特色,不落常套。

(5)中国古典园林绝大部分四周皆有墙垣,景物藏之于内。可是园外有些景物还要组合到园内来,使空间推展极远,予人以不尽之意,此即所谓“借景”。颐和园借近处的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景,每当夕阳西下时,在湖山真意亭处凭栏,二山仿佛移置园中,确是妙法。

(6)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包小园,如颐和园的谐趣园、北海的静心斋、苏州拙政园的枇杷园、留园的揖峰轩等,它们不但给园林以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同时又巧妙地把大小不同、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安排得十分恰当。至于大湖中包小湖的办法,要推西湖的三潭映月最妙了。这些小园、小湖多数是园中精华所在,无论建筑处理、山石堆叠、盆景配置等,都是工笔细描,耐人寻味。游园的时候,对于这些小境界,宜静观盘桓。它与廊引人随的动观看景,适成相反。

(7)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摹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些景物虽不一定强调仿自某山某水,但多少有些根据,用精练概括的手法重现。颐和园的仿西湖便是一例,可是它又不尽同于西湖。亦有利用山水画的画稿,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诗情画意的景色。在曲折多变的景物中,还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等手法。颐和园前山为华丽的建筑群,后山却是苍翠的自然景物,两者给人不同的感觉,却相得益彰。在中国园林中,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等等。而一园的主要景物又由若干次要的景物衬托而出,使宾主分明,像北京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五亭、颐和园的佛香阁便是。

(8)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因此,游过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这就是景物组合成不同的空间感觉,有开朗、有收敛、有幽深,有明畅。游园观景,如看中国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

(9)“好花须映好楼台”,到过北海团城的人,没有一个不说团城承光殿前的松柏布置得妥帖宜人。这是什么道理?其实是松柏的姿态与附近的建筑物高低相称,又利用了“树池”将它参差散植,加以适当的组合,使疏密有致,掩映成趣。苍翠虬枝与红墙碧瓦构成一幅极好的画面。这怎不令人流连忘返呢?颐和园乐寿堂前的海棠,同样与四周的廊屋形成了玲珑绚烂的构图,这些都是绿化中的佳作。江南的园林利用白墙作背景,配以华滋的花木、清拔的竹石,明洁悦目,又别具一格。园林中的花木,大都是经过长期的修整,使姿态曲尽画意。

(10)若干园林亭阁,不但有很好的命名,有时还加上很好的对联,读过刘鹗的《老残游记》,总还记得老残在济南游大明湖,看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对联后,暗暗称道:“真个不错。”可见文学在园林中所起的作用。

(11)不同的季节,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北宋名山水画家郭熙在其画论《林泉高致》中说过:“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造园者多少参用了这些画理,扬州的个园便是用了春夏秋冬不同的假山。在色泽上,春山用略带青绿的石笋,夏山用灰色的湖石,秋山用褐色的黄石,冬山用白色的雪石。黄石山奇峭凌云,俾便秋日登高。雪石罗堆厅前,冬日可作居观,便是体现这个道理。

(12)晓色春开,春随人意,游园当及时。

1、本文标题“园日涉以成趣”出自古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散文       。(1分)

2、第(9)节中说“团城承光殿前的松柏布置得妥帖宜人”的依据是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3分)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6分)

A.中国园林的设计讲究“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天然的地形和园内的山水,每一个园林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B.观赏中国园林的方法,有静观和动观之分。北海的静心斋,西湖的三潭映月,都是园中的精华,适宜静观。

C.中国园林中的长廊云墙、曲桥漏窗,除了实用价值之外,在园林空间构图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D.中国园林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团城承光殿就是最好的例子。

E.园林命名别出心裁,园中对联耐人寻味等等,说明文学在园林中也有重要作用,如《老残游记》就为济南大明湖增色不少。

F.中国园林经常采用“借景”手法,来推展园内空间,给人以不尽之意。比如颐和园就借了园外的玉泉山和西山之景。

4、第11节划线句中“这个道理”具体指代的是                            (2分)

5、“工笔细描”是文学创作中经常用到的一种重要方法。它着力于精雕细刻,用细腻的笔法雕刻,使所描写的对象纤毫毕现,给人以真切的感受。请举高中教材中的一例,具体说说这一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4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归去来兮辞》

2、松柏的姿态与附近的建筑物高低相称;松柏参差散植,适当的组合,疏密有致;松柏和周边的建筑色彩和谐。

3D E(承光殿的松柏疏密有致,与附近的建筑高低相称,但“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文中没有依据。引用《老残游记》是为了说明对联在园林中的作用。)

4、造园者参照画理,让同一个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答题要点:“参照画理”1分;“同一个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1分。)

5、【答题说明:举例恰当1分;相关内容列举正确1分;所举作品中的作用分析恰当1分;总体说明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2分。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中对柔石的描写“他的迂渐渐的改变起来,终于也敢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但那距离,却至少总有三四尺的。……但他和我一同走路的时候,可就走得近了,简直是扶住我,因为怕我被汽车或电车撞死;我这面也为他近视而又要照顾别人担心,大家都仓皇失措的愁一路”这些细节把柔石在特定环境--跟鲁迅交往中的举止言谈、神情心态表现得极其逼真,活画出了柔石的个性特征:“迂”,集中表现了他极其纯真善良的感情和尊敬师长的品德。再如《守财奴》中对葛朗台“肉瘤”的描写等。工笔细描往往可以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及真实的内心世界,并能丰满人物形象、深化文章的主旨,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下文,回答6--11题(21分)

温软的稻草

                                               詹文格

   ①在物质丰盈的年代,我突然间想起了故乡那一堆堆温软的稻草。想起稻草,自然就想到那些农人,想起农人就想起我的父辈,想起父辈就想起耕耘和劳作。

   ② 对于黄橙橙的稻谷而言,稻草总是容易被人忽略,现在,稻草这种耕牛的上等饲料.竟然弃之如敝屣,扔之不足惜!

   ③ 故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片的稻田就是农民一生的主战场,一代一代农人在田野里劳作,将劳苦的一生消耗在这片不算辽阔的田野里。稻子的生长期长,吸饱了阳光,占尽了岁月的风情,直至10月才开始泛黄。当秋风把山川田野逐一摇醉的时候,稻子开始在蓝天下尽情张扬。喧闹的村庄里鹅飞雁叫,急不可耐的农人便肩披毛巾,头扣草帽,准备开镰收割了。收割稻子是一年农事的压轴戏,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那个时候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脚踏式打谷机是秋收战役的重要武器,隆隆的打谷声里,农人的兴奋和欢乐很直白地写在布满汗水的脸上,他们不知疲倦地把丰收的果实运送回家。稻草却默默地躺在地上,翻晒几个时日,待稻草的水分被阳光悉数收走后,农人才尽心尽意地将它捆扎,垛在房前屋后的空场上,或高或矮的草垛就像一个个微缩的金字塔.为古朴的村庄镀上了一层丰收的色彩。

    ④安放在村口的草垛成群结队,有点像一群慈眉善目的老人。草垛是时光的看台,但并非寂静无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扛锄抡镐的农人不大在意它,但初冬时节的鸟雀会时常光顾这里,在此越冬的鸟儿会把家快速地安顿下来。稻草的柔软、温暖以及残存的一星半点谷粒,让安家的小鸟心里无比踏实。对于孩子们来说,草垛就是他们的乐园。捉迷藏、抓特务百玩不厌。一惊一乍的笑声,就如山乡的抒情,摆上了精神的盛宴。

   ⑤稻草是耕牛的粮食。隆冬来临,白雪皑皑,田野山川已很难找到青草,此时早有筹备的农人便从草垛上扯下一捆稻草,撒在牛栏里。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不紧不慢地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那种从乡村根部生长出来的美食,让耕牛反刍着一年来的大小农事。

   ⑥ 冬闲的雨天,金黄的稻草开始派上用场了。上下三重的老屋,聚集着一群精壮汉子,挥拳捋袖地忙活,有的高高抡起木锤,拼命槌打着稻草;有的在扭动木纽,将柔软的稻草拧成一根硕大的擂藤,伸展自如的擂藤是耕牛拉犁的牵引。这个时候,人们才感到稻草用途广泛。拔秧需要,绑菜需要,编草鞋需要,生草菇需要,做东坡肉扣碗需要,集市上捆扎猪肉需要。而且,稻草是农家做炊的柴火,它让村庄上空一年四季飘起香甜的炊烟.

   ⑦ 我是睡在稻草上长大的一代。那时,农家的木板床像麻石一样坚硬,贫困的家庭常只具备一床薄薄的老棉被。木板生硬少弹性,无法防寒保暖,乡人便用稻草铺垫。温软的稻草带着土地与阳光的气息传递着不尽的溫暖,安抚着贫困劳动者的精神和身躯。从此,脊背再也不会硌得生疼,稻草之上留存着无数香甜的好梦。

⑧如今,生活愈来愈精致,享受着幸福时光的孩子们无法想象躺在稻草上的感觉和滋味.就连不少农民也远离了稻草,我发现自己已无法回到从前的日子了。现在尽管享受着空调、电热毯,太空棉,夜夜安睡在宽大的席梦思上,但仍常感腰酸腿疼、失眠多梦、颈肌增生……想想那些与稻草同眠的日子,倒头便是呼呼大睡,现在不知是身体在快速衰老.还是精神已悄悄萎缩。 

(选自2008年2月《散文选刊》,有删节)

6、用“温软”修饰“稻草”的好处是(2分):                                             

                                                                                 

7、第⑤节中的划线词“反刍”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8、从全文看,稻草的“温软”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4分)

                                                                                           

                                                                                     

9、文章第三段文字写稻子的丰姿和农人收割稻子的热闹场景,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2分)

                                                                                  

                                                                                    

10、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下面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一句用比拟手法,从色彩、动态两方面形象地表现了农忙时节农村特有的生活画面。                                                                                           

B、“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不紧不慢地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一句用细节描写表现了农村生活的温馨、宁静、平和。

C、本文选取大量农村生活物品,描绘了农人紧张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简单、朴素和农人的自然朴实。

D、文章由物质丰盈的年代写起,联想到故乡的稻草,结尾又回到如今的生活,首尾呼应,情感含蓄深沉。

11、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联系文章内容进行赏析。(3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6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稻草温暖、柔软的特质(1分);同时也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稻草的喜爱、眷恋之情(1分)。

7反复地追忆、回味大小农事的闲适、恬静

8、①稻草的金黄色彩能带给村人丰收的喜悦;②稻草是鸟雀柔软、温暖的巢,是孩子们的乐园;稻草是耕牛的食粮。稻草日常用途广泛。稻草能防寒保暖,安抚劳动者的精神和身躯(写出四点即可)

9、①内容上,描写故乡的美丽画面,以收割情景表现乡村生活的热闹、丰富和诗意。 (1)②结构上,为后文续写稻草的种种温软作映衬铺垫。 (1)

10B 。(A、手法有误,应为“比喻”;C、“喧闹”不妥,应该是“平和”;D、“情感含蓄深沉”不妥)

11、答题参考:比如“温软的沙子”,“温软的双手”,“温软的海水”等,想象合理,描写能体现“温软”这一特点(2分),能体现“温软”这一词上所附有的作者的情感(2分),语言表达(1分)。

     

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6分)(任选六空)

    1、锦江春色来天地,                       (杜甫《登楼》)

2、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            。(王羲之《兰亭集序》)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韩愈《师说》)

4、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5、受任于败军之际,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6、                      ,白发谁家翁媪。(辛弃疾《清平乐》)

7、                      ,俯不怍于人。(《孟子》)

8、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老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名言名句

1、玉垒浮云变古今 2、映带左右 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别有幽愁暗恨生 5、奉命于危难之间 6、醉里吴音相媚好 7、仰不愧于天 8、大象无形

     

诗词鉴赏(8分)

太常引  辛弃疾

       健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秋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青光更多

14、月亮的别称除本文外,还有:        等。(1分)

15、选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起句“转”、“又”字,抒发了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是通过问月来表达年事渐高、无可奈何的情感。

C、“斫去桂婆娑,人道是、青光更多”是运用借喻手法表达铲除朝廷中投降派的决心。

D、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借月咏怀,语言蕴藉而又不失明快。

16、散文家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一文中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结合本词内容,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4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14嫦娥,婵娟玉轮,玉盘,玉兔,蟾宫,桂宫,桂魄,广寒,清虚……

15A

16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一轮秋影转秋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两句让我们似乎聆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血泪哭诉。(引、评各1分)“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青光更多”两句让读者感受到他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的同时,也让人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引、评各1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17、判处、惩处、判罪;等到;提拔、升职;逼近、迫近

18D

19、(1)陈彦回因牵连被罚到云南守边,随行的家人大多在途中死去。(谪戍、道、定语后置)(2)不久(陈彦回)被活捉,被戴上刑具押送京城,为国牺牲。(已而、械、省略句)20、他人举荐(1分)考核优秀(或有政绩或个人努力)(1分)

21、侍亲至孝(1分)忠君报国(1分)善于隐忍(“诚于改过”或“诚实不欺”也算对)(1分)

     

文言文阅读(12分)

【思堂记】苏轼

    建安章质夫,筑室于公堂之西,名之曰思。曰:“吾将朝夕于是,凡吾之所为,必思而后行,子为我记之。”嗟夫,余天下之无思虑者也。遇事则发,不暇思也。未发而思之,则未至。已发而思之,则无及。以此终身,不知所思。言发于心而冲余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君子之于善也,如好好色;其于不善也,如恶恶臭。岂复临事而后思,计议其美恶,而避就之哉!是故临义而思利,则义必不果;临战而思生,则战必不力。若夫穷达得丧,死生祸福,则吾有命矣。少时遇隐者曰:“孺子近道,少思寡欲。”曰:“思与欲,若是均乎?”曰:“甚于欲。”隐者之言,有会于余心,余行之。且夫不思之乐,不可名也。虚而明,一而通,安而不懈,不处而静,不饮酒而醉,不闭目而睡。将以是记思堂,不亦缪乎。虽然,言各有当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以质夫之贤,其所谓思者,岂世俗之营营于思虑者乎?《易》曰:“无思也,无为也”。我愿学焉。

元丰元年正月二十四日记。

22、下列句子最能表现作者耿直性格的一项是(         )(3分)

A.遇事则发,不暇思也。                      B.已发而思之,则无及。

C.言发于心而冲余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D.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

23、指出下列加点“之”字的指代内容(2分)

岂复临事而后思,计议其美恶,而避就之哉:                                    

隐者之言,有会于余心,余行之:                                             

24、作者说“我愿学焉”,作者“愿学”的是指                              。(2分)

25、从全文推断,章质夫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26、“旷达”是评价苏轼作品思想感情的标签式词语,在本文和其它作品里都有其鲜明的印迹,试结合《前赤壁赋》的内容作简单分析。(3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22D3分)

23、美恶(1分)(或答美事恶事或美恶之事),少思寡欲(1分)(或答隐者之言)

24、“凡吾之所为,必思而后行”或“思而后行”(2分)

25、知行合一(三思后行、深思熟虑、处事稳重都算对)(1分);志行高洁(1分)。意思对即可

26苏轼的旷达,是指苏轼虽然面对曲折艰险的人生浮沉,从未消沉绝望,反而潇洒超脱、乐观开朗。(总评1分)如《前赤壁赋》中“惟江上之清风……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等句子(引或述1分),表明作者试图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中,以求得精神的自由,充分表达了苏轼身处逆境之中坦然处之得失两忘超然物外的旷达情怀(分析1分)。 注:举例与说理切合,言之成理即可,不必强求举例与答案的一致;没有用原文语句,用介绍性、描述性语言亦可。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要敬畏法律,因为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惩恶扬善的同时,又能给人警戒;有人说要敬畏自然,因为自然造福于人类,也能报复人类;有人说……你敬畏什么呢?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