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

下列主张不属于老子的是

A.“忠恕之道”  

B.“天法道,道法自然”   

C.“无为而治”   

D.“守静”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A

道家思想。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忠恕之道”是儒家的思想;“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守静”属于道家老子的思想。这个题目属于逆向思维的题目,所以答案选A。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董仲舒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C

程朱理学。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准确记忆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天理存,人欲亡”,这与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一致。所以答案选C。

     

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对这里“离经叛道”的准确理解是                                                                  

A.挑战正统儒学权威                  

B.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D.倡导君民共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A

李贽的思想。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记忆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李贽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被称为“离经叛道”,主要是指他向正统儒学权威发起了挑战。所以答案选A。

     

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现象是

A.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       

B.唐代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鼎盛时期

C.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   

D.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艺术

D

元杂剧。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也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D是表现,A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高B科举取士起到了推动作用C和南宋时期的民族战争有关系。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以下说法最准确的是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的客观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历史文化常识

B

史学研究·史料根据"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可知,材料说明考古发现能够佐证文献材料的真伪,即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但不能说明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A项说法题意不符,D项历史记载秉承还原历史真相为原则所以存在纯粹客观性,C项与事实不符,B项最贴近题意。故选B

     

王冕的《墨梅》,画出的梅花如铁线圈成,虽不着颜色,却能生动地表现出含笑盈枝的姿态。这种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追求笔墨趣味、技法精益求精的绘画属于

A.原始岩画        

B.山水画        

C.文人画         

D.风俗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艺术

C

文人画。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过程的理解。元代王冕的《墨梅》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追求笔墨趣味,这正符合文人画注重意境、借景抒情的画风。 所以答案选C。

     

假如你生活在北宋时期,你不可能做到的是

A.阅读《天下郡国利病书》          

B.用突火枪抵御金的进攻

C.借助罗盘针进行航海活动          

D.阅读到大书法家苏轼写的诗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科学技术

A

宋朝的成就。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天下郡国利病书》明末清初顾炎武的作品;B项是宋代的成就;C项在宋代航海交通上已普遍应用;苏轼是宋代著名的大书法家和宋词代表性人物所以答案选A。

     

《梦梁录》记载:“……坊、市界限被打破,夜市与晓市不断出现,时都城临安(今杭州)人口达到一百二十万,城内极其繁华,被称为东南第一州”。与这段描述的情景可能同时代出现的有

A.《齐民要术》问世                 

B.《四书章句集注》始编成   

C.雕版印刷术的出现                

D.在西藏地区设宣政院进行管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B

本题考察宋朝时期的史实。根据提干信息“都城临安”分析,所述现象属于在南宋时期西藏设宣政院是在元朝时期;《四书章句集注》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著作。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雕版印刷术是唐朝的成就。所以答案选B。

     

鸦片战争中,林则徐、魏源等萌发了强国御辱的新思想,他们的新思想主要“新”在

A.坚决抵制鸦片贸易                

B.呼吁革除社会弊端

C.反对空谈义理                    

D.主张向西方学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师夷长技”

D

向西方学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容易。根据所学知识,“向西方学习”是在鸦片战争前后民族危机加深和封建统治日益腐朽之时,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而萌发的新思想。林则徐、魏源是新思想的倡导者,他们开眼看世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付诸实践。揭开了近代中国想西方学习的新的一页。所以答案选D。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曾提出购买、仿造近代军舰的建议。这一举动遭到朝野上下的激烈反对,连道光帝都斥之为“一派胡言”。由此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A.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国防近代化的重要性

C.统治者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D.“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未得到统治者的采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师夷长技”

D

向西方学习。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能力。材料表明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仿造近代军舰的主张反映了他已认识到国防近代化的重要性,统治集团对林则徐的反对只能说明新思想面临被扼杀的危险,当时尚未出现“中体西用”的思想,所以谈不上统治者的重视问题。所以答案选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这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康德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启蒙运动

C

考察辛亥革命的成果。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了《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而主权在民的思想是卢梭的主张所以答案选C。

     

孙中山说:“共和国家成立以后,是用谁来做皇帝呢?是用人民来做皇帝,用四万万人来做皇帝。”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形象地描述了要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  

B.平易地解释了要实行民权主义的思想   

C.通俗地表明了要建立君主立宪的思想 

D.无奈地迎合了老百姓心中的帝王思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三民主义

C

三民主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共和国家成立以后,是用谁来做皇帝呢?是用人民来做皇帝,用四万万人来做皇帝”的描述可以看出,孙中山反对君主专制,要求实行民主共和政体,这属于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所以答案选C。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的“新”体现在

①明确提出反帝 

②平均地权 

③节制资本 

④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三民主义

B

新三民主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容易。孙中上在旧三民主义指导下进行的一系列革命相继以失败告终,使他逐渐认识到要在中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必须联合一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力量共同来完成,才会有了三大政策下的新三民主义。它赋予了新三民主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内涵:明确提出反帝、节制资本;②④是旧三民主义的内容。所以答案选B。

     

清朝某官员召见一学者时指出:“法制为祖先遗留下来的,不可轻易更改。”但该学者反驳指出:“祖先的遗法是叫我们管理他们遗留的土地与人民,如果土地被占领,人民成了西方列强的奴隶,那么祖先遗法又有什么用?”这组对话的时代背景是

A.鸦片战争后,士绅主张鸦片贸易合法化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士人反对割让土地

C.甲午战争后,知识分子主张变法维新

D.中日战争后,知识分子主张建立共和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维新变法

C

维新变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材料中的争执主要在于要不要变法,因此这是甲午战后士人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故选C。因此从时间上判断,AB项错误,因为二者都是在甲午之D项错误,甲午战后知识分子主张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而不是共和制。

     

201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为了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他一生撰写了大量的理论著作,下面罗列的著作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做了政治理论准备的是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论十大关系》                   

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毛泽东思想

B

毛泽东思想。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论人民民主专政》为人民政协制度和新中国成立奠定理论基础。所以答案选B。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四个阶段。毛泽东在第三阶段的理论的贡献在于

A.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提出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C.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D.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采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毛泽东思想

B

毛泽东思想的内容。A是在土地革命时期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政权”的革命思想;C是在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D是在新中国建立前后,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抗战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在分析中国国情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他指出,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因此选C。

     

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前进,下列成果不属于中共从十二大到十五大取得的是

A.科学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B.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C.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A

邓小平理论的内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容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学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是中共八大的内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是中共十二大的内容;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共十三大的内容;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共十四大的内容。所以答案选A。

     

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列有关理论的表述,正确的是

A.新三民主义是国民大革命的旗帜   

B.在中共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思想被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C.邓小平理论解决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向何处发展的关键问题

D.“三个代表”思想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重大思想理论综合运用

A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三民主义是指导新时期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问题;“三个代表”思想是新世纪中共和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南。所以答案选A。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曾出现了许多方针和口号。下列方针或口号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③“三个代表”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④②①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教育的发展

B

各时期中共指导思想的变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1978年提出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土地革命时期提出的;“三个代表”是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1983年提出的。所以答案选B。

     

1970~1976年高校招生采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造成学生文化素质差。邓小平复出后,为改变这种状况采取的重大决策是

A.颁布《义务教育法》        

B. 开展扫盲工作  

C.恢复被停止的高考           

D.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教育的发展

C

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文革”时期,我国教育事业遭到极大的摧残,1970~1976年高校废除了招生考试,招收的工农兵学员文化程度差别很大。“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为改变高校学生文化素质差的弊端,1977年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故选C。

     

下图所示的毛泽东的题词,旨在

 

A.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B.提高人民群众对艺术的鉴赏能力 

C.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D. 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双百方针”

C

双百方针的作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信息的有效获取能力。从图片可以获得的有效信息: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双百方针是为了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知识。所以答案选C。

     

邓小平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核武器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根本因素                

B.两弹一星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C.两弹一星的研制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D.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建国以来的科技成就

A

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中可知,两弹一星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并且也能提高我国的科技力量。所以答案选A。

     

2013年12月15日“嫦娥三号”成功探月彰显了中国的科技实力,标志着我国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可喜的成就。我国下列科技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南优2号”选育成功   

②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建国以来的科技成就

D

建国以来我国的科技成就。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准确记忆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1973年“南优2号”选育成功。所以答案选D。

     

英国学者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说:“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里辛勤工作的,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文中所说的科学时代开始于

A.16世纪         

B.17世纪          

C.18世纪        

D.19世纪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蒸汽机到互联网

D

科技革命。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从科学“走到前面……高举火炬”可知科学技术创新直接转化成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这是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工匠的实践经验的总结,科技含量低。所以答案选D。

     

科技改变生活,“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来临都

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              

②促使新的工业部门兴起

③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                            

④促进了城市的兴起或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蒸汽机到互联网

D

两次工业革命。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两次工业革命都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②促使新的工业部门兴起③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④促进了城市的兴起或发展所以答案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