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201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012威海二模)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剽(piāo)悍   语塞(sè)    多棱(líng)镜   不着(zhuó)边际

B.矗(chù)立  角(jué)斗    配给(jǐ)制     公开露(lòu)面

C.散(sàn)播  拂(fó)晓     一溜(liù)烟    相(xiàng)机行事

D.说(shuō)服   撷(xié)取   文绉绉(zōu)    消弭(mǐ)灾祸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字音考析

B A.léng C. fú D. zhōu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披阅  一窝蜂  闻过则喜  不自由,毋宁死

B.遨翔  擀面杖  屈尊下顾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C.峰会  不成器  洗血耻辱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D.驻足  半吊子  震古烁今  识实务者为俊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字形考析

A B.遨—翱C.血—雪D. 实—时)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原想赶在离开前去拜访老师的,谁知老师恰好出门去了,等了很久都不见他的影子,小王只好遗憾地踏上了归程。

B.李娜夺得法网女单冠军,振奋人心。在人们弹冠相庆的时候,娱乐圈的明星们也纷纷带来祝福。

C.章哲看冷下场了,便连忙说:“这件事无所谓对错,只当作闲聊,请各位不必谦虚,姑妄言之吧。”

D.河南鹿邑县质监局推行“四化”监管法,在执法过程中,不唱高调,不玩花哨,确保了执法的实效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词语运用

D A.应为恰巧,表凑巧,可用于不如意的情况。恰好:正好。表合乎心意。B.弹冠相庆: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其他人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于贬义。后指坏人得意的样子。C.姑妄言之: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对于自己不能确定的事,说给别人听时常用此语,以示保留。对象使用错误。)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可口可乐(山西)饮料有限公司近日确认,在实施管道改造时,由于操作失误,导致含微量余氯的生产辅助用水进入到饮料生产用水中。

B.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再没有一个健康美好的生命让孕育了生命的母亲感到更幸福的了。

C.网络谣言的特点就在于传播的迅猛和来源的不确定。面对铺天盖地的谣言,人们往往容易忽视最基本的事实。

D.“大衣哥”朱之文一炮走红,有识之士建议社会学家能否对这改革开放以来规模最大、最健康自觉的群体性追星现象做一个专门研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病句考析

CA结构混乱,由于……导致,无主。 B.介词残缺,再没有比一个健康美好的生命让孕育了……”D建议能否不搭配。)

     

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人生绝境,双腿残疾的史铁生不屈不挠,“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创作了《我与地坛》等一系列发人深省的文学作品。

B.多数法国人对萨科齐并不满意,萎缩的经济规模、逼近10%的失业率,以及雷声大雨点小、光说不做的各项改革,都无法让人再相信他。

C.读一读《中国震撼》,对于我们怎样认识中国的改革开放,怎样认识中国的发展道路,怎样认识中国的前进方向,是有好处的。

D.据说芦苇有很多用途,譬如造纸、建茅草房、编器具等(如苇席、绳子),芦笋能食用,芦叶、芦花、芦根等均可入药。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标点符号

C A歌谣后逗号放在下引号外面。B.“经济规模后顿号改逗号。D.括号放在编器具后面。)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文学创作历史观遭遇困境

邓 楠

当代文学创作所体现的历史观历经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表现为英雄创造历史观,文学中出现大量的革命英雄,他们普遍被“神化”,在表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时,强调用阶级斗争的历史观来诠释和解读历史。同时倡导“二元对立”,处处彰显革命与非革命、善与恶、美与丑、先进与反动等元素。

新时期的作家改变以往的政治文学模式,构建起“多元复合的历史观”和“诗性历史观”。多元复合的历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多种力量与多种因素相互冲撞、相互交织的结果。它既注意政治因素,又注意经济文化因素,既注意历史的必然性,又注意历史的偶然性。总之,不把历史当成人主观设置的某种模式的假想物。诗性历史观强调的是“诗”和艺术性。强调历史是人创造的文化史、文明史,突出人性内涵,注重历史中人的命运和心灵的变化。同时,不但重视“常态”的经验写作,而且也关注“非常态”的超验写作,将艺术审美元素拓展到客观事实的抽象世界或幻象世界,打破传统常规的写法,把艺术描写推向荒诞变形。

新时期文学创作中的历史观,不仅使文学创作的内容得到了拓展,而且使艺术性得到了提高,但历史意识多元化的驳杂,已经使文学中的历史观处于尴尬的境地,这主要体现在——

部分作品把普通老百姓挡在历史门外,对人民群众的历史命运及民族悲剧史的揭示与表现极其缺乏。这样一来,为民倾诉的作品难觅踪迹。而追求高档消费、出入豪华楼堂馆所的俊男美女充斥在作品中,各种道德伦理观模糊、淡化真挚的爱情与正确婚姻观的文艺作品纷纷出笼,“三角恋”、“婚外恋”等恋情作品闯入读者的视野。文学作品历史价值观的错位,直接影响了文学作品的价值品位。

有些作品热衷于伪造和篡改历史、戏仿与愚弄历史。文学创作愈来愈受到大众商业文化的影响,过分满足与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再加片面强调诗性历史观,有意篡改甚至歪曲历史,抓住历史的某些碎片泡沫来编织艳情故事,强化突出感官刺激,结果是思想内容不健康,艺术格调低下。  

历史评判的集体失语成为一些作品的病症。作品以描写零碎杂乱的生活为要务,把艺术真实性与历史观对立起来,这种所谓的艺术技巧,恰恰剥夺了文学的可为性。因此,有意隐匿和消解历史价值观亦成当前文学创作的乱象。

上述这些问题的确影响了当前的文学创作,在某种程度上说导致了文学质量的下滑。

必须明确,文学创作切忌将某一种历史观绝对化,避免走向新的极端。如“英雄创造历史”,就有对其历史作用的评价问题。把英雄改变历史的作用绝对化,就会犯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历史不是平面,历史是立体交叉的多种力量合力的结果。同时,文学创作中要避免作者对描写的人和事一概不予历史价值和道德价值评判,甚至今天反对的东西,明天可能予以赞美。如果以这样的姿态来表现生活,作家就放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会因价值“失语”而动摇文学的地位。文学创作要具有丰富多彩的历史观,这种丰富不是取消价值判断,而是贯穿历史美学原则。   

(选自《 光明日报 》2012年2月28日,有删改)

6.下列有关文学创作历史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创作历史观在本文中看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英雄创造历史观,二是多元复合的历史观,三是诗性历史观。

B.英雄创造历史观,神化了革命英雄,强调用阶级斗争的历史观来诠释和解读历史,倡导善恶、美丑等元素的二元对立。

C.多元复合的历史观不同于英雄创造历史观,它注重多种力量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不把历史当成人主观设置的某种模式的假想物。

D.诗性历史观强调“诗”和艺术性,突出人性内涵,强调非常态的超验写作,把艺术描写推向荒诞变形。

7.有关“文学创作历史观遭遇的困境”,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创作内容仅仅反映上层社会模糊的道德伦理观,淡化真挚爱情,将普通百姓的生活排除在写作内容之外。

B.由于片面强调诗性历史观,有些作品过分满足与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热衷于伪造和篡改历史、戏仿和愚弄历史。

C.作品以描写零碎杂乱的生活为要务,把艺术真实性与历史观对立起来,有意隐匿和消解了历史价值观。

D.文学创作历史观的困境就在于对历史的认识不够全面、具体,平面化的看待历史,从而导致了文学质量的下滑。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思的一项是

A.诗性历史观下的作者为了让作品更具艺术性,将艺术审美元素拓展到客观事实的抽象世界或幻象世界,打破传统常规的写法,甚至改造史实。

B.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应放弃英雄创造历史观,要相信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C.文学创作历史观要突破困境,就不能将一种历史观绝对化,不能过分强调一种力量对历史的作用,忽视历史应该是各种力量交叉合力的结果。

D.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应具有丰富多彩的历史观,要对描写的人与事做出合乎道德与历史价值的评判,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6D 7C 8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 题。

魏主①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奕叶重光②,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卜辞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朝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  

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

    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③于马前。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④,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休等相帅如右。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节选自《资治通鉴》一百三十八卷,有删节)

【注】①魏主,即北魏孝文帝。②奕叶重光,继承先祖基业。③稽颡,磕头。④混壹,统一天下。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久之乃解                       解:消除,平息

B.逆谓之曰                         逆:迎接

C.因屏人                           屏:使……退下

D.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         殷勤:巴结讨好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安可知危而不言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①朕欲因此迁宅中原       ②不如因善遇之  

C.①今者之举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D.①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②豫州军虽败于长坂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魏主迁都策略的一组是(3分)

①使太常卿王谌筮之  ②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  ③今当更与卿论之

④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⑤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⑥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时还在下雪,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飞沙漫天,所以准备把都城迁到洛阳。

B.尚书任城王澄认为孝文帝继承了先世的光辉基业,在中原称帝;如今出兵征伐还未臣服的敌寇,就得到“革卦”,这不算是全吉。

C.孝文帝知道北方人习惯留恋于旧有的生活方式,一旦知道要迁都洛阳,他们一定会惊恐骚动起来,于是向任城王澄询问对策。

D.尚书李冲等人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天下人都不愿意,此举只是孝文帝独断专行,但不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只有以死相劝。n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3分)

(2)朝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4分)

(3)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3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9D (殷勤,情意恳切)

10B (都是介词,趁着,趁机A.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递进C.①代词,用在时间词之后,可不译②代词,“……的人”D.①介词,引出对象,可译为和、跟、同②介词,可译为

11 B (①利用占卜造舆论,为下文提议南征做准备。③笼络人心,先说服关键人物。⑥以进为退,迫使群臣两害相权取其轻,同意迁都。故选B

12D (错在迁都洛阳,李冲等人以死相劝的是大军南征之事,此时他们并不知道迁都的事)

13.(10分。基本上一句1分,重点关注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1)(3分)他担心文武百官不听从,于是提议大规模进攻南齐,打算以这种名义胁迫大家。

24分)朝堂上我发怒,是担心大家争着发言,阻挠我的大计,所以我用严厉的声色吓唬那些文武官员罢了。

33分)陛下想迁都(迁宅)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就是周、汉两朝能够兴盛的原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过杨伯虎即席书事①

 张鎡

  四面围疏竹,中间着小台②。

有时将客到,随意看花开。

拂拭莓苔石,招携玛瑙杯。

昏鸦归欲尽,数个入诗来。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过访友人杨伯虎居所的即兴之作。②小台,即小楼。

(1)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杨伯虎的形象特点。(4分)

(2)人们评价此诗“着笔自然,很有韵味,结尾尤见精彩”,请简要赏析尾联。(4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8分)

1)(4分)疏竹围楼台,显示了居所环境的幽静和雅致;(1分)携客看花、饮酒作诗,显示了居所主人心境陶然,乐在其中的雅趣。(1分)从中可以看出诗人远离闹市、随性自然、闲适淡泊的隐者情怀。(2分)

2)(4分)落日的余晖中,乌鸦归飞欲尽,点点身影飞进诗境,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景中寓情;(2分)诗人淡雅疏朗、清新脱俗的心境跃然纸上,自然传神(2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子曰:“              ,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民生各有所乐兮,                。                    (屈原《离骚》)

(2)纵一苇之所如,                  。                 (苏轼《赤壁赋》)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蜂房水涡,                      。               (杜牧《阿房宫赋》)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声声慢》)

(4)无可奈何花落去,                 。                   (晏殊《浣溪沙》)

                        ,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名言名句

(任选3个小题,6分,一句1分,错一字该句不得分)

1)温故而知新 余独好修以为常

2)凌万顷之茫然 乱花渐欲迷人眼

3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满地黄花堆积

4)似曾相识燕归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

     

12分)

根据语境,指出下面划线句子的言外之意。(4分)

作家刘震云在得知自己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时正在市场买菜,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当时我在犹豫,是买西红柿还是买茄子,因为西红柿比茄子贵。这时,出版社的人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我获奖了,我当即决定——买西红柿!当天中午吃的是鸡蛋西红柿面,味道跟平时吃的一样,没有任何的区别,鸡蛋就是鸡蛋,西红柿就是西红柿。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仿、缩、扩、续

4分)

我虽然获奖了,但我还是原来的我,(2分)不会因为获奖而有什么本质的变化(2分)。

     

下面是一则时事评论,请摘选其主要内容解释什么是“蜗牛行动”,不超过30字。(4分)

网络版权保护离不开蜗牛行动

近期,“苹果涉嫌盗版作家集体维权”事件引发关注。网络盗版“免费的午餐”对许多人来说诱惑难挡,面对强大的数字平台,著作权人的叫板如同“蚍蜉撼大树”,需付出高昂的成本。如何破解这种困局?力量仍在于著作权人自身。一次容忍等于十次鼓励,对每一次侵权绝不退让,每个人都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版权,就能一点一滴改变人们的知识产权意识。或许在万里长征的网络版权保护道路上,这种维权显得犹如蜗牛般细微,但正是持久的汇聚而成的蜗牛行动,才能推动尊重知识产权社会共识的最终形成。

蜗牛行动指的是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仿、缩、扩、续

4分)

蜗牛行动指的是著作权人保护网络版权而进行的细微又持久行动

或:蜗牛行动指的是网络版权所有人进行的细微又持久维权行动

     

请将下面这首小诗,扩展成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符合原诗情境,有文采。(4分)

人在廊上

书在膝上

拂面的微风里

知道春来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仿、缩、扩、续

4分)

内容符合诗歌情境,2分;语言有文采,2分。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马不停蹄的忧伤

夏阳

它们相遇,是在月亮湖,在那个仲夏之夜。

仲夏之夜,月亮湖,像天上那弯明月忧伤的影子,静静地泊在腾格里沙漠的怀抱里。清澈澄净的湖面上,微风过处,银光四溢。它站在湖边,望着湖里自己的倒影发呆。它是一匹雄性野马。

  野马即将掉头离去时,听见身后传来一阵嘚嘚的马蹄声。一匹母马在离它不远的地方止住脚步,呼吸急促,目光异样地望着自己。银色的月光下,野马惊呆了——这是一匹俊美健硕的母马,通身雪白,鬃发飘逸。母马的眼里,一团欲火,正在恣意地燃烧。

  野马朝母马大胆地奔了过去。它们没有说一句话,只有无休无止的缠绵。这时,任何话都是多余的。

  天地之间顿时暗淡,月亮羞红着脸,躲在云彩后面不肯出来。当月亮再一次露出小脸儿时,野马和母马已经肩并肩,在湖边小径上散步,彼此说着悄悄话。

  母马问,你家住哪儿?

  野马叹了口气,幽幽地说,我无家可归,被父亲赶出来了。你瞧我身上,伤痕累累。

  母马目光湿润,说,去我那里吧,我家有吃有住,主人可好了。

  野马没有吱声,目光越过湖面,怅然地望着远处的沙漠。远处的沙漠,在如水的月光下,舒展绵延开来,直抵天际。

  第二天清晨,巴勒图发现失踪一夜的母马竟然自行回来了,还带回一匹高大威猛的公野马。两匹马一前一后,迈着小碎步,耳鬓厮磨,乖乖地进了马厩。巴勒图乐坏了,激动地对旁人说,它要是和我家的母马配种,产下的马驹子,那可是正统的汗血宝马。到时候养大了,献给沐王爷,我就当官发财了。

  巴勒图把野马当宝贝一样精心喂养,连做梦都笑出了声。

  三天后的深夜,又是一轮明月浮在大漠之上。野马站在马厩的栅栏边,望着屋外漫天黄沙,饱含泪水。母马小心地问,你在想家?

  不是。我不习惯这里,不堪忍受这种养尊处优的生活。我已经下定决心,带你走。

  我不去!沙漠里太艰苦了,一年四季,一点生活的保障都没有,无论是寒冬酷暑,一天找不到吃食就得挨饿。你看我这里多好,干净卫生,一日三餐,主人会定时供应。

  我承认你这里条件是不错。但真正的快乐,是马不停蹄的理想,是天马行空的自由,是奔跑在蓝天白云下,尽情地做自己的上帝。你看看现在,豢养在这小小的马厩里,整天小心翼翼地看主人的眼色行事,行尸走肉地活着。这种生活,让我忧伤。我的忧伤,你不懂……

  两匹马互不相让,争吵不休。

  最终,野马推开母马,挣脱缰绳,冲出马厩,在月下急速地拉成一条黑线,消失在茫茫的大漠深处。它的身后,母马呜咽着,咆哮着,凄厉的嘶鸣声,久久不散。

  近百年后的一个午夜,东莞城中村的一间出租屋里,一个叫夏阳的单身男人翻阅《阿拉善左旗志》时,读到一段这样的文字:

  民国三年仲夏,巴彦浩特镇巴勒图家一母马发情难耐,深夜出逃于野。翌日晨,携一普氏雄性野马返家,轰动一时。三天后,野马冲出马厩,不告而别。数月后,母马产下一汗血宝马驹,然宝驹长大,终日对望月亮湖,形销骨立,郁郁而亡。

  读到此处,夏阳已是泪流满面。他坐在阳台上,遥望北方幽蓝的夜空,久久地,一动不动。他手里的烟头,明明灭灭。

  一地烟头后,他掏出手机,拨通了一个电话号码。他说,你还好吗?我……我想回家。

  电话那头,迟疑了一会儿,响起一个凄凉的声音,你不是说,你的忧伤,我不懂吗?

夏阳孩子般呜呜地哭了。他哽咽着说,都三十年了,你居然还记得那句话啊。我老了,也累了。现在,我好想回到你的身边……他不能想象那匹旷野深处的雄性野马,垂暮之年是否真的还不思回头?
  电话那头,泣不成声。

(选自夏阳短篇小说集《马不停蹄的忧伤》)

19.结合全文分析第二段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

20.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子野马的心理活动。(4分)

21.小说的主人公夏阳三十年前为什么离异,故事里没有交代,这是不是小说的漏洞?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4分)

22.试从标题的角度探究小说的主旨。(6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9.(4分)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展现了美丽广阔的大漠风光;(2分)为下文悲情故事的展开做了意境和情感上的铺垫。(2分)

20.(4分)

这句话表现了野马的矛盾心理。(2分)一方面被母马的美丽和柔情所吸引,渴望爱情与家园;另一方面又渴望大漠的自由与奔跑,渴望对理想的追求。(2分)

21.(4分)

这不是小说的漏洞,而是作者有意为之。其实主人公为什么离异,答案在马的故事里已经揭示得很清楚。(2分)作者将主人公三十年前的故事完全蕴含在马的故事里。这种对人物故事的简略虚化处理,体现了明与暗、虚与实的相互映照,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2分)

22.(6分)

表层意思是指野马不愿被束缚,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永不停息地向前奔跑,而这种追求必定带来不得不离开自己的伴侣和家园的忧伤。(1分)深层含义指人年轻时为追求理想离开爱人和家园,年老时感到遗憾,想要回到家园和爱人的身边。(2分)

不愿被束缚,追求自由,自强不息是年轻人的秉性;而历经岁月沧桑事业沉浮后,落叶归根是年老时的必然归宿,这是自然之理也是人生之理。人生需要理想也需要归宿,人与自然万物皆有兴衰与沧桑,其中充满了快乐,忧伤,凄凉。作品正是揭示这种人生的况味。(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

王 遐

10月7日是重阳节,无数中国老人和家人一起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登高望远,度过了这个和乐、温馨的节日。而74岁的吴兰玉老人,却和以往的许多个重阳节一样,独自忙碌了一天,捡回了一大堆废纸箱、饮料瓶。

和以往许多个重阳节不一样的是,她如此忙碌不再是为了偿还沉重的债务,而仅仅是为了活动自己的肢体。“我不能闲下来,一闲下来,我的腰、腿啥子就没得劲了。”她说。

吴兰玉是兵团第二钢铁厂的职工家属,她的丈夫李升然、儿子李培川都是厂里的工人。自从1990年27岁的儿子不幸患上了尿毒症,这个家庭就走上了困顿、辛酸之路。儿子的肾移植手术需要10多万元费用,夫妇俩省吃俭用,一元钱一元钱地给儿子积攒手术费。

因为极度的焦虑和营养不良,1995年初,李升然被确诊为肝癌。3个月时间,李升然的生命就走到了尽头……

1996年,吴兰玉倾尽所有积蓄,又借了5.5万元钱,终于给儿子做了肾移植手术。但是,这一切努力并没能挽回李培川的生命,1999年8月,他因多种脏器功能衰竭而停止了呼吸。

丈夫走了,儿子走了,今后的日子怎么过?数万元借款怎么还?坐在冰冷、昏暗的屋子里,没有经济来源的吴兰玉绝望至极。她找出儿子吃剩下的一堆药,一股脑儿吞下去,然后躺在床上静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

但是昏睡了一天一夜后,吴兰玉竟苏醒过来了。知道自己没有死,她失声痛哭:“老天爷都不让我死,因为我还欠着债呀!”

吴兰玉没有念过多少书,但是她明白,欠债就要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

吴兰玉逐个探访给她借款的姐妹,商定还款期限。“只要我活着,一定会一分不少地把钱还给你们。我吴兰玉虽然穷,但也要明事理、讲良心,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吴兰玉承诺道。

这以后,吴兰玉便背着一个编织袋行走在街头巷尾,她决定捡废品卖钱来偿还5.5万元借款。这个没有多少文化、没有什么技能、身高不到1.50米的60多岁的老太太,以孱弱之身、用这样的方式担当起了一个对她来说几乎无法担当的责任。

吴兰玉每天天不亮就出门,黄昏时才拖着疲顿的脚步回家。拾掇好捡来的废品,她喘口气儿,然后煮一碗没有油花的土豆面疙瘩汤,算是吃了一天里的一顿正餐。第二天她仍旧早早出门,把废品背到收废站卖掉,将换得的几元钱小心掖好,又接着走街串巷……她就这样风雨无阻地捡拾着废品,重复着一个又一个艰辛、凄苦的日子。

在居民区开小商店的唐坤莲给吴兰玉借了1.2万元钱,她的女儿后来也患了重病。知道吴兰玉的难处,唐坤莲没有上门催款。吴兰玉闻讯后非常不安。两年后,当吴兰玉把1.2万元钱悉数还给唐坤莲时,唐坤莲惊讶极了,不敢相信家徒四壁、孤单无靠的吴兰玉竟然把借她的钱全部还清了。

那是吴兰玉还的第一笔借款,也是数额最大的一笔借款。她说:“还完了钱后,我激动了好几天。我开始有了信心,晓得我用自己的双手在有生之年还清所有借款,是可以做到的。”

攒钱、还债,这是吴兰玉9年来惟一的生活目的。9年来,她没有买过油,没有买过肉,一日三餐都是馒头、泡米饭、面疙瘩汤。9年来,她没有添置一件衣物,她的衣服大都穿了几十年,破损了缀上补丁再继续穿。她把卖废品、打零工所得的每一分钱都积攒起来,攒够了一笔欠款后,就立即给人家送去。

住在附近的许多居民都热诚地帮助着吴兰玉,他们经常给她送来一些面粉、大米和油、盐等生活用品。邻居樊焕成说:“这个老太太很坚强,很厚道,不管多苦多难,她都重信义、守信用,这一点让我们十分敬佩,我们能帮她一把就帮她一把。”

当地领导都很关心吴兰玉,她的儿子离去后,就给她发放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去年春节,兵团民政局局长刘钢来到吴兰玉家,见寒冷的季节家里竟然没有烧火炉,刘钢的心里一阵酸楚,第二天就给她送来了一吨煤。今年春节,民政局想方设法资助了她5000元钱,帮她给最后两位借款人还清了债。

“我从心里感激这些领导,要不,我还得苦熬两年。”吴兰玉告诉记者,“以后的日子不会太难了,我要好好地活着!”稀疏的灰发下面,老人那张曾经写满了苦难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本文获2008年度“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类一等奖,有删改)

19.文章开头从重阳节写起,有什么用意?(4分)

20.请分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21.这篇通讯的主要内容是吴兰玉拾荒还债,为何还要写其他人对吴兰玉的帮助?(4分)

22.试从标题的角度探究这篇通讯的社会价值。(6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9.(4分)

重阳节是中国的老人节,是老人们与家人共享天伦的幸福节日,以此反衬吴兰玉年复一年艰辛度日、独自过节的凄凉;(2分)又以这个不同往日的重阳节——还清了债务的轻松,来引出下面的故事。(2分)

20.(4分)

在客观平实的叙述中,插入作者的议论,(1分)突出了吴兰玉自身条件与所承担责任的巨大反差,(1分)表达了作者的赞佩之情,给读者以震撼。(2分)

21. 4分)

体现通讯的真实性。吴兰玉能够早日还债,源于她自己的坚强诚信,也离不开领导和乡邻(社会力量)的帮助。(2分)从侧面体现吴兰玉人格的感染力。正是吴兰玉的坚强、守信,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钦佩,才有了他人无私的援助。(2分)

22.(6分)

①本通讯用主人公的一句话“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做标题,简洁,朴实,有人情味,能引发读者的阅读愿望和兴趣。(1分)标题直接体现“诚实守信”这一主题,它所传达的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能激发读者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2)

②通讯以此命题,意在体现舆论媒体的积极导向性,使我们看到诚信缺失的今天,有这样一种令人感动的力量存在,能够唤起人们心灵中善良守信的一面,具有振聋发聩的效果,从更深层次上引发人们去思考。(3分)

     

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的人生面临各种选择,应该追随我们的心。

——史蒂夫·乔布斯(美)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作文

60分)作文评分标准参考2011年山东高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