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2013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宽宥      优渥        良莠不齐        黝黑昏暗

B.稔知      发轫        光阴荏苒        战乱频仍

C.腈纶      粳稻        不胫而走        噤若寒蝉

D.摈弃      并吞        彪炳千古        文质彬彬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字音考析

DA莠黝yǒu B稔荏rěn C腈粳jīng

     

下列各组语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担纲      蕃薯        霄壤之别        和颜悦色

B.飙升      履新        径情直遂        含英咀华

C.峰会      纹身        惠风和畅        揄扬大义

D.飘红      突显        雍容大度        歪门斜道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字形考析

BA-番,C-文,D-邪。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对北大校长周其凤创作的《化学歌》,网友们从专业角度评析倒也无可非议,但通过    这首歌曲去指责周其凤本人,甚至推测“权力无所不能”             反应太过激烈。我们岂能去              身为化学家的周其凤同时又是一位         作歌词的文学家呢?

A.质疑      不免        强求        善于

B.质疑      未免        苛求        擅长

C.置疑      未免        苛求        擅长

D. 置疑     不免        强求        善于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词语运用

B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蛟龙号深潜试验的成功,尤其是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的成功研造展现出我国高精尖科技力量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

B.武当山是道教文化圣地,起伏的山峦,古老的寺观,一条条古老而又逼仄的小道蜿蜒其间,将一个个神奇的传说编织成武当的神秘。

C.在蛇山上傲立的黄鹤楼,伴白云悠悠,送江流滚滚,气势非凡;它精美的建筑形式,厚重的文化底蕴,无不使游人为之倾倒。

D.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给乔布斯的悼词中说:“乔布斯将互联网装进了我们的口袋里,他让人们不但享受到信息革命的成果,而且改变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病句考析

CA项语病是句式杂糅和成分残缺,去掉“是有目共睹的”,并在“发展”后面加上“水平”;B结构混乱,将“蜿蜒其间”提至“古老”前;D语序不当,改为“他不但让人们”。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近体诗对格律要求严格,形式上注重对仗,声韵方面讲求平仄和押韵。唐代是近体诗成熟的时期,王勃的《滕王阁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王维的《山居秋暝》等就是成熟的近体诗

B.现代作家表现自己感情的方式各有不同:鲁迅在杂文中用冷峻的文字包裹着不能遏止的愤怒;郭沫若用诗歌展现狂飙突进般的青春激情;巴金用小说坦诚、真率地叙述,表现对旧世界的反叛意识;沈从文则将对人性的爱融入了湘西世界的风情画中。

C.《三国演义》中的很多故事情节,诸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大闹野猪林”“火烧连营”“水淹七军”“诸葛亮舌战群儒”“群英会蒋干中计”“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败走麦城”“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都是脍炙人口的名段。

D.英国小说家伍尔芙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描写了主人公面对墙上的斑点展开的自由流动的意识,散漫飘忽,有幻觉式的深刻的意味。而西班牙作家博尔赫斯的《沙之书》中展示的幻觉则是对世界的象征性的理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学常识

BA项《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C项“大闹野猪林”是《水浒》中的情节。D项,博尔赫斯是阿根廷的作家。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红楼梦》和中华文化

周汝昌

《红楼梦》以前的章回体“稗官”“野史”绝无如此弘广深厚的文化内涵容量,曹雪芹以前的作者群,也不曾有过像他这般才情灵慧的大手笔:两者凑泊,形成了诞生这部伟大的文化小说的历史条件,正所谓前无史例,后继为难。    

那么,这部小说究竟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哪些精髓、何等光芒呢?    

简要而言,有两条主脉,贯串了全书。这两条主脉,并非我辈读者的臆想创说,实由作者自己明文题醒,即:一干裙钗、几个异样女子的“小才微善”。一部大书的主题眼目,豁然尽展于此。作者的文风,语淡而意蕴,然其含蕴至丰。    

吾人须知:一才一善,便是雪芹对我中华文化这精髓命脉的最经济的简括和深识。

才是什么?一般理解大抵以为是指“文才”、“诗才”,在《红楼梦》而言更是如此“无疑”的事意。其实这是看错了。试看:

一、“无才可去补苍天”——石头;二、“才自精明志自高”——探春;三、“都知爱慕此生才”——凤姐;四、“试才题对额”——宝玉;五、“才选凤藻宫”——元春;六、“才华阜比仙”——妙玉。

这些例中,只有宝玉所试之“才”实指文才,其余诸人,皆非此一狭义可限。最明显的是探、凤二例,凤是今之所谓“文盲”,其才与诗文了无干涉。元春入选,明言是由“贤德”。妙玉的才,以仙为喻亦非仅指能诗而已。这样一说,则《红楼梦》所重之才,所包甚为广博。    

原来,“才”是中华大文化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节目,是中华民族对客观世界的一种高层次的认识感悟。在《易经》的《说卦》中就已提出了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是谓“三才”的理念。三才概括了宇宙万物和人类的体性功能、生机动力,而人居三者之中,为“天地之心”,独占“性灵”之位。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哲思的另一逻辑形式。

天之才,表现为风云雷电,节序光阴。地之才,表现为山川动植,品类众生。人之才,则表现为智慧聪明,情思才干。所谓“天人合一”,实即“天人本一”,人也是天的一部分,也是天的精华体现。    

所以,在《红楼梦》中原始根由是女娲炼石,石乃“通灵”——是为天人一体可以互感互通这中华哲思的“艺术解说”。    

“才”,从汉字造字学来讲,它是植物生长而未成待展的意象——有如“半木”之形。而“华”即生命的升华,在植物表现为开花,在人则表现为“才华”。而才华者,在农工则为良耕巧匠,在士子即为诗圣文宗——在妇女亦必心灵手巧,针黹zhǐ皆能。此在古时,势所定才,“贵”“贱”分途,男女异致,而“才”的本质(体性)却是“其致一也”。   

《红楼梦》首标一字曰“才”,其故在此。    

有才者,必有情,“才情”一词,紧系两者,是以曹雪芹又曰其书“大旨谈情”。     那“微善”的善,又当何解呢?    

“善”的包容量也十分广博,但,通俗地讲,它的主意义在于品德——品德与才情,正是我上文所标明的两大主脉。两者并驾而方轨,成为中华民族对于“人”的基本要求,亦即“鉴定”人的超标准尺度。

简单地“区分”:才属情,善属性。

孟子主性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是为旧时启蒙教材的第一义。《四书·大学》开头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在曹雪芹书中竟两次分引过,堪称特例。贾宝玉公然宣称:除“明明德”外无书!

从这一点来看,曹雪芹所称于那些“闺女”(一干裙钗,异样女子)者,也应是“善”在性地心田——至少是以品德为主,而其他材具技能居次。

至此可知,一部《红楼梦》,主旨为的是给女儿传神写照,阐发幽光,而其所传,不离“才”“善”两端。即此一条主旨要义,亦足以可晓悟,这是中华民族的一部“文化小说”,名实相副,当之无愧,何用谦虚。

(节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6.下面对文中“小才微善”的“才”的概念的理解,切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才”就是指人的智慧聪明、情思才干,它包括文才、诗才、理家才等。

B.“才”是中华民族对客观世界的一种高层次的认识感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C.“才”是“天之才”、“地之才”、“人之才”的统称,它概括了宇宙万物和人类的体性功能、生机动力。

D.“才”指的就是与“天之才”、“地之才”相对并列的“人之才”。它融“天之才”“地之才”之精华为一身而具“性灵”特点,其常表现为人的智慧聪明、情思才干。

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家曹雪芹弘广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修养和杰出的才情灵慧融汇聚合,促成了他的伟大“文化小说”《红楼梦》的诞生。

B.《红楼梦》中的“才”包含广博,但因书中写的多为“文才”“诗才”,所以人们很容易把“才”等同于“文才”“诗才”,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C.《红楼梦》中女娲所炼“无材补天”的“通灵”之石,就是后来贾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这是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艺术表现。

D.在《红楼梦》中,“才”与“情”紧密相联,有“才”必有“情”,如林黛玉集才与情于一身,而“善”则属“品性”,是人的品德的主要内容,如贾宝玉对晴雯、袭人。

8.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深厚弘广的文化和杰出的才情灵慧一直未能在同一作家身上兼具,所以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之前未产生伟大的“文化小说”;这之后,如果有作家兼具这两个素质,就必定能创作出类似《红楼梦》的伟大“文化小说”。

B.作家曹雪芹不但深谙中华文化之精髓“才”与“善”,而且在其作品《红楼梦》中,非常鲜明地以此为主题,从而使读者很容易看出小说“才”与“善”这一贯穿全篇的主题思想。

C.小说《红楼梦》表面只写“一干裙钗、几个异样女子”的“小才微善”,实际全书深蕴丰厚广大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称其“文化小说”,名实相符。

D.除《红楼梦》外,中国古典小说再无第二部“文化小说”,原因就是那些小说既无多少中华传统文化因子,更没有扣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来写。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6. DA项“智慧聪明、情思才干”是“才”的表现;B项是对“才”的评说,无内涵。C项依据文意及“一干裙钗,几个异样女子的‘小才微善’”可知此处的“才”仅指“人之才”。

7. B。 文中说“只有宝玉所试之‘才’实指文才,其余诸人,皆非此一狭义可限”,而选项中说“所写人物之才多为‘文才’‘诗才’”,与文意不符。

8. CA项,两大条件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伟大作品产生的原因极为复杂。B项,“才”与“善”只是主题眼目,并非主题思想。 D项,原因表述过于绝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三国曹马①收人心

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魏伐吴,三征②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③,嘏曰:“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三道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

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是以人皆愧悦。

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书奏报听。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怒曰:“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引出斩之。此为谬矣!

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兼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杀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选自《容斋四笔》,有删改) 

【注】①马:指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氏。②三征:即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③傅嘏:字兰石,魏雍州人。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安之计,是以相赏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B.师又谢朝士曰             谢:谢绝

C.诏引诸军转据北山         引:率领

D.谁任其咎                 咎:罪过

10.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司马氏善“收人心”的一项是(3分)

①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

②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③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④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⑤司马欲委罪于孤耶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⑤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伐吴失败后,出征的军队中的所有人都得到了宽宥,没有人受到处罚。

B.陈泰率领雍州与并州的联军讨伐胡人,结果战败。

C.王基讨伐诸葛诞时,军队“人心摇荡”,但他凭借自己的“深算利害”,最终取得了胜利。

D.作者认为曹、马固然奸诈,但他们用兵之时能够笼络人心,让将士乐于为其效力。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9 B 。谢:道歉。

10 B 。①是曹操所说,表现曹操善“收人心”;⑤是司马昭所说,但不能表现其善“收人心”。

11 D A.“没有人受到处罚”错,原文是“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B.“结果战败”错,原文为“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C.“军队‘人心摇荡’”错,原文是王基上奏章说“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

12 (1)(将士们)希望得到赏赐,求取战功,先去作战,然后才想办法取得胜利,这不是保全军队的长久计策。(得分点:“徼”、“全”,句意)

(2)起初,议论攻城的人七嘴八舌,请求转移军队的人很多,当时我没有亲自前往,也认为应该这样。(得分点:“临履”、“谓”,句意)

(3)袁绍不听田丰的建议,在官渡被打败了,这应该归罪于他自己,他向田丰道歉都来不及。(得分点:“败”、“谢”、“不暇”,句意)

参考译文:

曹操(想要)亲自(率兵)攻打乌桓,他的部下都劝阻,(曹操)打败乌桓归来之后,查问当时劝阻他的人,将领们不明白曹操这样做的缘故,个个都提心吊胆。曹操都重赏了他们,并对他们说:“这次我率兵前往,是冒着很大的危险而侥幸胜利的,虽然最后取得了胜利,这是由于上天帮助,但这不可当做常例。诸位的谏言,才是万全之计,因此重赏你们,今后(有建议)不要有所顾忌不说出来。”

魏国(准备)攻打吴国,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纷纷献计献策,天子下诏征求尚书傅嘏的意见。傅嘏说:“(将士们)希望能得到赏赐,求取战功,先去作战,然后才想办法取得胜利,这不是保全军队的长久计策。”司马师不听从(傅嘏的建议),分三路进攻吴国,结果军队大败。朝廷上下议论,要将出征的将领贬出朝廷,司马师说:“我没有听从傅嘏的建议,才到这种地步,这是我的过错,诸位将领有什么罪呢?”(于是)都宽宥了他们。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当时担任监军,唯独他被削去了爵位。

雍州刺史陈泰请求司马师给并州下命令,合力讨伐胡人,司马师采纳了他的建议。队伍还没有集合起来,有两个郡的胡人因为要到远方打仗,惊恐万分,都逃了回去。司马师又给朝中士大夫道歉:“这是我的过失,不是陈泰的责任。”因此人人都感到既惭愧而又高兴。

司马昭到寿春去讨伐诸葛诞,王基领兵刚到,还未把城包围起来,司马昭就命令王基收拢兵力,坚守营地。王基多次请求攻城,司马昭却下令让他率领驻军转移到北山据守。王基根据实际情况,上奏章说:“如果把军队转移到(北山),依靠险要的地势,势必会动摇人心,这对形势有很大的损害。”奏报得到准许。等到寿春被攻克后,司马昭写信给王基,说:“起初,议论攻城的人七嘴八舌,请求转移军队的人很多,当时我没有亲自前往,也认为应该这样。将军你权衡了转移的利弊得失,独自怀着坚定的信心,对上违背天子的诏书,对下拒绝众人的建议,最终制服了敌人,捉住了贼寇,即使是古人所称述的人,也不过这样罢了。”

然而东关之败后,司马昭问众人:“谁应该承担打败仗的责任?”司马王仪说:“责任在元帅。”司马昭十分愤怒地说:“司马王仪你想把罪责推在我的身上吗?”把王仪推到帐外杀了。这件事就做错了!

曹操和司马师、司马昭的奸诈,本来就不必说了。但是他们在用兵的时候,把美名推给别人,把恶名留给自己,善于吸收别人的计谋和智慧,还有谁能不尽心竭力为他们效力呢?袁绍不听田丰的建议,在官渡被打败了,这应该归罪于他自己,他向田丰道歉都来不及,而他却说:“我没有采用田丰的建议,(打了败仗)结果被他讥笑。”竟然把田丰杀了。袁绍失去了国家,葬送了军队,并不是由于不幸运。

     

用“/”给下面的文段没有标点的文字断句。(3分)

独昌黎之文理蓄于中文肃其外篇同而局不复则先后处置之适宜也语激而词不嚣则吐吞研练之出于自然也。或千旋百绕,而不病其繁细。或东伏西挺,而愈见其奇。

(选自林纾《中学国文读本》)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基础

独昌黎之文/理蓄于中/文肃其外/篇同而局不复/则先后处置之适宜也/语激而词不嚣/则吐吞研练之出于自然也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惠山烹小龙团

苏  轼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

孙登①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

①【孙登】三国魏隐士。

寒  食

宋·杜小山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1)从两首诗的内容看,在古代文人眼里,“茶”已经不仅仅是饮品,还有更多的寄托。这种寄托是什么?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

(2)两首诗都写到月,苏诗中写到“天上小团月”,杜诗写到“寻常一样窗前月”,它们在诗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1)苏诗中作者借品“茶”表达寄情自然山水的个性和洒脱飘逸的情怀;杜诗以茶待友,既寓君子之交淡而有韵的特点,又表达清寒之中自守的心声。

2)苏诗中用“小团月”来比喻“小龙团茶”,形象传神地写出名泉泡茶的清澈宁静的韵味;杜诗用“窗前月”营造一种宁静而又雅洁的氛围,烘托饮茶的情境,映衬出友情的恬淡而高洁。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5分)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诗经·采薇》)

(2)十二门前融冷光,              。(李贺《李凭箜篌引》)

(3)丛菊两开他日泪,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6)山原旷其盈视,              。(王勃《滕王阁序》)

(7)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8)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李密《陈情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名言名句

1)雨雪霏霏(2)二十三丝动紫皇(3)孤舟一系故园心(4)登临意(5)见贤思齐焉(6)川泽迂其骇瞩(7)黄发垂髫(8)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桃  冲

贾平凹

从商洛进入关中,本来只有一条正道:过武关,涉五百里河川,仰观山高月小,俯察水落石出,在蓝田县的峪口里拐六六三十六个转角弯儿才挣脱而去。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就在西岳华山的脚下竟有了一条暗道,使这个保守如瓶的商洛从此开了后门:这就是由北而南的石门河了。

天地永远平行,平行使它们天长地久,日月相随相附,日月使圆缺盈亏;河流肆流,总会交合,所以本来很伟大的,很有个性的河道水流,便大的纳了小的,浊的混了清的。这石门河原来是一流莹亮的玻璃,河底的一颗石子都藏不住,偏偏在一处叫尖角的地方,就与混浊不堪的洛河相遇了。清浊交汇,流量骤然增大,又偏偏右有石崖,左有石崖,相搏相激的水声就惊涛裂岸,爆发出极大的仇恨。先是一边清,一边浊,再是全然混混,那一尺多厚的白沫、枯枝、败叶、死猫臭狗,就浮在两边石崖根下,整日整夜,扑上来,又退下去,吃水线一层一层蚀在那崖壁上,软的东西就这么一天一天将硬的石崖咬得坑坑洼洼。而靠近水面的地方,暗洞就淘成了,水在里边酝酿、激荡,发出如瓮一样嗡嗡韵声,冬日,或天旱之夏,水落下去,那石洞就全然裸露,像一间一间房屋,沿河边过往的人,有雨在那里避淋,有日在那里歇凉。一到涨水,远近的人就站在石洞顶上突出的地方,将粗长麻绳一头系在身上,一头拴在石嘴,探身在那里捞取上游冲下来的原木、柴草,或者南瓜、红薯。此时节,女人是禁止到那里去的。男人皆脱个精光,一身上下的青泥。常常有粗大木料漂下来,有人就沉浮中流,骑在木料上向岸边划游。结果就有发了横财的,但也有从此再没有上岸的,使老婆、儿女沿岸奔跑哭嚎,将大量的纸钱、烧酒抛在水中。

但是,到了初夏,或者秋末,水势大却平稳,上游七里地的地方,洛河面架有几十丈长的双木绑成的板桥,石门河则以石头支成六十多个的列石,"紧过列石慢过桥",一般老人、妇女、孩子是不能胜任的,那下游就从这边石崖上到那边石崖上拉一道铁丝,一只渡船就牵着铁丝悠悠往返。摆渡的是一个老汉,因此挣了好多零钱,等这一带人都还没有穿上凡立丁布的时候,老汉就第一个穿了,见风就飘,无风也颤;他的一个儿子,一个小女,甚至连那个红眼老婆,也都穿上了灯芯绒衣裤。并且没事一家人都到船上来,一边摆渡,一边将最稀罕的收音机放在船头,咿咿呀呀地唱。没有不热羡老汉的,"他怎么就这般好过呢?!"

老汉是桃冲人,活该要发财。他身体很好、能吃能睡,还能喝酒。河里涨大水了,就收了船去,系在门前的一株弯身老桃树下,要么父子抬起来。

桃冲就在两河相汇处。这简直是个不可思议的地方,两水交合的中间竟夹出一个小小的两头尖的滩。滩四边很平,中间才突然隆起一个高地,周围用石头砌了,成一个平台。老汉的家就住在平台上。先是房屋并不多,三间"五檩四椽"明檐上厅,两边各两间茅草厦舍,门前是一个土场,堆一座两座麦草,蹲三个四个碌碡。后来就有了两户本家,借着老汉父辈的交情也搬住过来,横七竖八地也盖了些房,那场地就移在平台下的滩上。这台上台下,滩里滩外,都种植了桃花。三月天里,桃花开得夭夭的,房子便只能看出黑的瓦顶,到了桃花败的时候,红英坠落,河里就一道一溜红的花瓣兜着漩涡向下流去。环境如此美好,自然都是主人日月宽绰所致。而且到了后来,为了使这块地方常年有颜色,又在桃林中植了竹子。这方圆竹子是极稀少的,但在这里却极快繁衍开来,几年光景,一片碧绿,一片清韵,桃花也显得更红更艳得可爱了。

1983年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写石门河和洛河是为了引出桃冲摆渡的老汉,作者介绍清澈的石门河和浑浊的洛河相互交融是写实笔法,但是虚实结合,其中也蕴含着天地大道。

B.桃冲在石门河与洛河交汇的地方,这里种满桃树和竹子。作者以景衬人,用桃树象征桃冲百姓幸福美好的生活情态,用竹子烘托老汉不与世俗纷争的情怀。

C. 文章前半部分介绍了商洛地区的山川风物、世俗人情,描摹出朴素自然又充满野性活力的民情风俗图景,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缩影。

D.风俗画卷中也表现出商洛文化的封闭和落后的一面,人们生活贫困,按照古老的生活方式生存死亡,他们热羡老汉,却没有去努力开拓富裕的道路。

E.桃冲老汉是作者讴歌的对象,他能干,安分,自在,懂得享受生活,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简洁勾勒出人物与时俱进的神采,是一个有进取精神的形象。

17.“桃冲”这个地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8.请概括本文行文技巧方面的特点,并简要分析。(4分)

答:                                   

 

19.比较本文和沈从文《边城》中老人形象的异同,并探究形成差异的原因。(8分)

答: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6.BEB项对桃树和竹子作用的叙述分寸把握不够,超越了历史时间限制和老汉身份、性格特点;E项评价老汉“与时俱进”,有“进取精神”,不妥,老汉只是得地利摆渡船而已,至于享受生活不必然就是与时俱进。

17.1)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景:有桃冲特殊的地势才有摆渡的人物——老汉,桃冲一带特殊的风土人情是老汉生长的文化环境;(2)用桃冲的桃、竹折射人物心态,种桃栽竹表现出朴素的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其他答案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18.1)层层铺垫;文章从石门河写起,写到它与洛河的会合,引出河畔特殊的人情风物,再托出桃冲和老汉,环环相扣;(2)烘托映衬;文中两条河流,一清一浊,互相映衬,河流的狂暴又和老汉的恬淡形成映衬;乡土朴素的贫苦自在,作者借自然景物描写表现出的浪漫情怀,互相映照。(答“诗情画意”“语言优美”等可酌情给分)

19.相同点:都生活在偏僻的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环境中,都有安分知足,恬淡宁静,顺应自然人事的品性。

不同点:时代不同,桃冲老人有了商品经济的基本意识,摆渡收钱,懂得享受;而边城老人只是坚守一种职责,摆渡不收钱,更有传统意义;

家庭情况不同,桃冲老人有老伴、子女,所以生活更幸福;边城老人只有孙女翠翠,而且年事已高,要替翠翠操心婚事,又没有收入,所以日子更艰难。

(其他合理回答可酌情给分)

     

文学作品中有众多的女性形象,例如“我”(《氓》)、刘兰芝(《孔雀东南飞》)、窦娥(《窦娥冤》)、林黛玉(《红楼梦》)、祥林嫂(《祝福》)、刘和珍(《纪念刘和珍君》)、素芭(《素芭》)、娜塔莎(《娜塔莎》)、华连卡(《套中人》)。她们既有共性,又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环境中呈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请选择一个角度,概括出你对她们命运或个性的认识。

要求:①用对偶对式;②语言准确,鲜明;③不超过40字。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言文字的运用

千红同哭,看皇权族权夫权似风刀霜剑狂舞;万声共诉,听自由平等解放如江吟海啸抗争。

     

目前,我省多地设立了图书漂流点,启动图书漂流活动。这一活动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该活动是指书友将自己不再阅读的书贴上特定的标签投放到公共场所,无偿提供给拾取到的人阅读。拾取的人阅读之后,根据标签提示,再以相同的方式将该书投放到公共环境中去。

假如你所在的村镇、社区即将启动图书漂流活动,请你为它拟一条宣传语,表现活动的意义和其独特的魅力。

要求:①表达准确,鲜明,生动;②字数不超过40字。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言文字的运用

1)知识在漂流中传播,文化在漂流中传承;提升全民文化素养,从读书开始。(2)知识在漂流中联通你我,你我在漂流中传承文明。

     

欣赏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取苹果》,配一段诗歌或者文字,表现画面的旨趣。

要求:①符合画面情景;

②表达鲜明生动;

③字数不超过40字。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言文字的运用

没有什么能够难住一个孩子。桌上的苹果啊,你怎会想到拉开的抽屉就是到达你的天梯?(诗或文要突出童趣)

     

阅读“记者采访李开复的摘要”,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采访对象介绍:李开复,48岁,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先后任职美国苹果、微软、谷歌等公司。2009年9月在北京创立创新工场。

  记者:李先生,我们中国人往往有一句俗话,说地球缺了谁都转,但是这和您刚才所说的,世界因我不同,似乎是完全不同两种形容,您怎么看有您这样一种信念?

  李开复:我觉得确实世界会转,但是我觉得这就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目的不是让世界继续地转人生的目的是让世界更美好,是让有世界上有更多,比如说有更多美好的产品,让人的生活过得更快乐,让人能够节省能源,让人能够有更多的和平,更少的战争,这些就是让世界更美好,那么这美好的世界和不美好的世界都在转,但转不是目的,它只是一个行动,是一个我们不可抗拒,不可改变的行动。所以我更希望把我们有限的时间,不是在去观察一个行动,而是在创造一个差别。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