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太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明代章回小说的特点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现存宋元平话的目录,字数参差不等,来作修饬。至明代,目录文字越来越讲究。今见最早的嘉靖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每回标题都是单句七字。《水游传》每回的标题已是双句,大致对偶。崇祯本《金瓶梅》,回目已十分工整完美。明代章回小说还保存了宋元话本中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正文常以“话说”两字起首,往往在情节开展的紧要关头煞尾,用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语。。

明代章回小说在体制上得以定型,同时,《三国演义》以《水浒传》《西游记》到《金瓶梅》“四大奇书”标志着明代章回小说艺术表现也日渐成熟。

创作过程从历代集体编著过渡到个人独创。从《三国演义》《水浒传》到《西游记》,大都经过文人记录、民间各种艺术形式的流传、文人加工整理这样一个漫长的集体编著的过程。从成书的方式来说,一是滚雪球式,以《三国演义》为代表,从陈寿的《三国志》开始,至唐末流行于民间的三国故事,北宋讲史说话人的“说三分”,到元人杂剧,终于滚动成鸿篇巨制。二是聚合式,以《水浒传》为代表,它糅合了戏曲、话本等诸多艺术中的水浒故事聚集而成。《金瓶梅》则与上述三部不同,之前没有蓝本可以借鉴,是第一部文人模拟章回小说的艺术形式而独立创作的长篇世态人情小说。

表现题材从着眼于兴废争战、寓言寄托,到注目于日常生活,关注人生。《三国演)《水浒传》都是以历史人物、传奇英雄为表现对象。《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在神幻、诙谐中蕴涵哲理,人必须经历千难万险才能获得最终完善和幸福的意义。而《金瓶梅》重点写日常凡俗家庭生活,着眼于生活场景,选取生活细节,描摹出一幅生动的社会风俗画。在对生活场景的细密描画当中,保持生活鲜活的“原生态”,拉近了小说与生活的距离,强化了文学的写实功能,为小说美学带来了新的风貌。

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无论是《三国演义》的帝王将相,《水浒传》的英雄豪杰,还是《西游记》中集物性、神性与人性于一身的神魔鬼怪,都是叱咤风云的英雄杰。《金瓶梅》不一样,它描写的人物是生活在读者身边的普通人,书中描写的生活片段也都个人日常性的、支离破碎的。

明代章回小说为清代两部伟大的长篇小小说《儒林外史》与《红楼梦》的诞生奠定了体制和艺术表现的基础,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选自《中国古典小说鉴赏》,有删改)

1. 根据第一段,下列对明代章回小说体制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

B. 以回与回故事间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C. 回目文字讲究,都采用双句,十分工整完美。

D. 保存了宋元话本中的开场诗和散场诗的体制。

2. 关于明代“四大奇书”,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国演义》(水浒传)经过了文人记录、民间各种艺术形式流传、文人加工整理这样一个漫长的集体编著过程。

B. 《西游记》作为神魔小说,塑造了一群集物性、神性与人性于一身的神魔鬼怪,在神幻、诙谐中蕴涵着人生哲理。

C. 《金瓶梅》重点写日常家庭生活,着眼于生活场景,书中描写的生活片段都是个人日常性的、支离破碎的。

D. “四大奇书”不管是写英雄人物还是平民百姓,都着力保持生活鲜活的“原生态”强化了文学的写实功能。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章回小说在明代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体制上得到了定型,艺术表现也日渐成熟。

B. 题材上着眼于兴废争战的历史小说的文学价值要远远高于写个人日常生活的小说。

C. 《金瓶梅》是第一部由文人模拟章回小说的艺术形式独立创作的长篇世态人情小说。

D. 明代章回小说的艺术成就为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与《红楼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1. C 2. D 3. B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第一段,下列对明代章回小说体制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的答题区域在第一段,C项,“都采用双句”错,文章第一段说的是“今见最早的嘉靖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每回标题都是单句七字”,可见并非都是双句。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关于明代‘四大奇书’,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概念的理解辨析能力。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D项,“都着力保持生活鲜活的‘原生态’强化了文学的写实功能”有误,从文中来看,第四段说的是“而《金瓶梅》重点写日常凡俗家庭生活,着眼于生活场景,选取生活细节,描摹出一幅生动的社会风俗画。在对生活场景的细密描画当中,保持生活鲜活的‘原生态’,拉近了小说与生活的距离,强化了文学的写实功能,为小说美学带来了新的风貌”,由此可知,是《金瓶梅》着力保持生活鲜活的“原生态”强化了文学的写实功能,并非是四大奇书,选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题材上着眼于兴废争战的历史小说的文学价值要远远高于写个人日常生活的小说”错误,该信息属于主观臆断,文章第四段开头说“表现题材从着眼于兴废争战、寓言寄托,到注目于日常生活,关注人生”,两种不同题材的小说难以简单地比较其文学价值的高低。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  饮

非鱼

突然就想起那年冬天的故事。

眼前出现了一幅晶莹剔透的画面。麦草搭的饭棚上,垂下一排长长的冰挂,掰下来一根,锥子一样,在手心里扎一下,凉凉的,痒痒的,咬在嘴里,嘎嘣嘎嘣,还有一股烟熏火燎的麦草味。

大哥就是在这时候被父亲撵回家的。他从院门外跑进来,黑色的棉袄敞开着,露出精瘦凹陷的胸脯,棉裤弄湿了,沥沥拉拉甩着水珠。我大笑着喊娘:你的亲狗娃又闯祸了。父亲拎着一根棍子,呼哧呼哧喘着粗气:三天不打,你皮又发痒了不是?

大哥已经撇着腿钻进了他的西屋,并牢牢地堵上了门。父亲把那扇四处走风的破窗敲得咣咣响:有本事你死里面!

娘站在檐下,看到父亲的棍子没打到大哥,她呵儿呵儿地笑:又咋了?你们爷儿俩就是反贴的门神。

父亲没打到大哥,一肚子火气冲着娘:惯吧,你就惯吧,早晚把他惯到监狱里去!大冬天跳水库,棉裤湿半截,看不冻死他。

娘一听棉裤湿了,不笑了,立马换了哭腔:老天爷呀,我的亲狗娃啊,棉裤湿了看你光屁股上学,这败家的娃啊。

于是,那天下午,大哥一直躲在西屋一声不吭,父亲在门外怒吼,母亲配合着吟唱。我一直玩着冰挂,弄湿了棉袄袖子和前襟,被母亲捎带着戳了几指头。

这样的场景,像演电影一样,过几天就要演一次,只不过,大哥幸运的时候并不多。他经常会吃上父亲几拳头,或者挨上几鞭子、几棍子。父亲手边有啥,抄起来就向大哥抡过去。我有时候真怕他把大哥打死了,因为大哥在外面挂了彩,回来还要再受二次伤。父亲每次打他都会凶狠地说:打死你。

娘看着父亲打大哥,除了流泪,毫无意义地喊着让父亲住手,也无能为力。她说:狗娃是你前世冤家啊,你非要他命,又何必生他。

大哥在父亲的棍棒下,并没有成长为他希望的乖娃,而是长得和他越来越像,从脸上浓密的胡须,到宽厚的手掌,甚至说话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大哥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像父亲一样容易发怒,敢跟父亲叫板了。但父亲动手的时候却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争吵。两个声若洪钟的男人,在屋里对吼起来。其他人就完全被忽视了,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娘的规劝,就像落在他们肩膀上的一只蚊子,手一扬,就被扇飞了。

我的记忆力就是这么好,想起这些故事,总要拿出来讲一讲,让那些孩子们笑笑。阳光从落地窗户上照进来,新打扫过的屋子散发着清新的味道。再有一天,就是除夕了。我给父亲送过年要穿的新衣服,大大小小十几口人提前聚在大哥家,有一种喧嚣的幸福。

我问父亲:你怎么从小只打大哥,不打二哥三哥?

父亲背对着阳光,我看不清他确切的表情。他好像没听见我的话,一声不吭。

我想问大哥,他说:好了,爹该洗澡了。

大哥把父亲从沙发上搀起来,我看着两个背影一模一样的男人,慢慢地走向浴室。这个场景,如同饭棚麦草上一排排的冰挂,在阳光的照射下,光芒四射,让我想哭。从什么时候起,这暴躁易怒的父子俩变得如此沉默寡言,我竟没有发现。也许是从娘去世后,也许是从大哥成家后,也许更早。

我站在浴室门口,看着玻璃花纹上映出的橘黄色灯光,还有蒸腾缭绕的水雾。我特别想知道,六十多岁的大哥给八十三岁的父亲洗澡,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大哥刚做完心脏手术   三个月,父亲也在心脏同样的位置。放置过起搏器。

水声停了。大哥说:搓搓背吧,省得背痒。

父亲没有回答,浴室里安静下来。一会儿,我听见搓澡巾擦过皮肤的声音,很慢,沙沙沙的,像叶子落在地上,或者像细小的雨落在脸上。

大哥问:重不重? 父亲说:还行。

浴室里重新安静下来。父亲咳嗽了一声,似乎想说什么,迟疑了一下,又咳嗽了几声。   大哥说:是不是太热了,不舒服?

父亲说:你,伤口,还疼不疼?

大哥说:不疼了。

父亲说:有病了,就注意点儿。

听着他们的对话,我眼前出现的却是他们挥舞着手臂,瞪大眼睛,大吼着,谁也不听谁的吵架的情景。

门开了,两个一模一样的男人又搀扶着出来。父亲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脸色红润。他眯着眼睛,说:四妞,今年拿的啥酒?

我说:三十年西凤。

他说:晚上打开,我和你大哥少喝点儿。

那个晚上,父亲和大哥几乎不说一句话,两个人默默地倒一点儿酒,轻轻一碰,玻璃杯发出清脆的声音,然后一饮而尽。我们完全被忽视了,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 的。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描写的冰挂,与后面措写的阳光相互呼应,环境的变化也暗示着父子关系的变化。

B. 小说中母亲的哭,既因为爱子情深,也因为她性情柔弱,痛恨父亲的粗暴和专制却无能为力。

C. 父亲被问到“怎么从小只打大哥“时一声不吭,对饮时又沉默不言,都是心有愧疚的体现。

D. 小说运用倒叙、铺叙叙等多种叙达方式,父子之间彼此关爱的深情构成一条贯穿小说的线索。

5. “我”这一角色在小说中起到多方面的作用。请简要说明。

6. “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一句在文中出现两次,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请结合作品分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4. A

5. ①“我”是叙述者,小说以我的视角,表现父子关系的变化。②“我“是参与者,我与母亲、父亲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我”是感受者,我的心理感受营造出对抗、和谐等特定氛围,深化了小说的主题。④ 运用第一人称、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便于抒发情感。

6. ①第一句,指父亲与大哥相互仇视、对抗,根本不把劝解的人放在眼里。

②第二句,指大哥与父亲相处融治,彼此关爱,忽略了旁人的存在。

③作者借此表达希望父子两代人能够消除隔阂对抗,走向理解和和谐的主题。或者答:亲情使亲人之间消融隔阂对抗,相互理解,具有强大的力量。

4. 试题分析:B项,“痛恨父亲的专制”不妥,父亲虽然粗暴,但他的粗暴多数因哥哥做了坏事而起,不能算是专制;在文中母亲也并没有流露对父亲的“痛恨”,更多的只是劝解与哀求。C项,对饮时的沉默,反映的是父子两人之间的默契与温情。D项,“父子相互关爱”只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出现,不是贯穿小说的线索,“父子关系的变化”才是

5. 试题分析:注意从“叙述者”“参与者”“感受者”的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文章分析角色的变化。

6. 试题分析:分析小说的主旨注意从多个视角进行,从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从周围的人对他的影响或他对周围的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从文章的次要人物的性格分析,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等,总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此题注意从两个关键句分析主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学大师饶宗颐①

余秋雨称他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还断言:只要香港有饶公,就不能算文化沙漠。这位饶公,就是著名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在香港,饶公是名人,也可算奇人。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人称“业精六学,才备九能”。

然而,谁会相信,这位顶着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客座教授头衔的大学问家,竟是从广东潮州走出来的一名初中生!

少年早慧的饶宗颐,20岁出头因整理发表了父亲的遗著《潮州艺文志》而文名大噪,旋即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当时,日军已经南侵,中大迁往云南。在赴聘途中,饶宗颐大病一场,滞留在香港。没想到,这场大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香港,他有机会结识了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学者王云五和叶恭绰,从而正式步入国学研究的大门。

而这场大病,是饶公此生唯一害过的一场大病。因此,对佛、道都深有研究的他认为,这是一种缘分。

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很广。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的学问分归八个门类,后来郑炜明先生更是添加补充,细分为十五类。儒学、道学、佛学,诗、词、文、史,目录、考古、敦煌学,音律、书法、绘画、甲骨文,饶公样样都有研究;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涉猎。哪来的这么广泛的兴趣、这么旺盛的精力?

饶宗颐的回答是:得益于从小文化空气的“熏蒸”,正如林语堂所言,学问是像熏火腿一样“熏”出来的。我家里有那么多书,我整天在看,把读书当成了玩耍,用的时间比在学校上课的还多。在那个小图书馆里,我可以一边享受,一面玩,动不动就在那里面逛。

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饶公做到了。在一些领域,他占据了开路人的地位。例如,他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震惊了国际学界;他的《梵学集》,也开辟了该领域中国学术研究的新天地。为了达到“专”,饶公不顾一切地“往里钻”。像梵学,为了品到“原汁原味”,他硬是从40多岁开始埋头学习梵文,一学几十年,可以朗朗而读。饶公说,我的梵文是与一位印度学者“换”来的。50年代末,那位在内地留学过的学者提出向我学《说文解字》.我正好想用功学学梵文,于是与他讲了条件:用《说文解字》交换梵文。此后几年间,我们互为老师,都学到了想学的东西。

支撑饶宗颐在学术方面锲而不舍深钻的,是一种“求阙’’精神。饶公说,‘‘求阙’’是曾国藩的话。他认为做人、做学问,都要“求阙”。“阙”同现在的“缺”,就是要不知足的意思。实际上,天下万物都是有“缺”的,追求把“缺”的补齐,可事实上永远也补不齐,这样就会永远不知足地追求下去。

饶公是史学家,他说,最令我兴奋的是今天中国不断地有很多新东西(出土文物)从地下冒出来了。而这些东西又带出了许多新问题,需要解答。比如,遇见冒出来的东西以后,发现有的文字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本子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会这样子呢?你就要解答了,我是研究这方面的,我有找出答案的责任,我要研究。我不能不研究,别人有没有兴趣,我不管;别人说这个毫无用处,没有意思。我不理,我对它有兴趣,我就要研究。价值这个东西很难讲,我看有价值,别人看毫无价值。在学术上,越有争执的东西,越需要讲出一个道理来。我就是要找出这个“道理”来。

了解饶公的人说,别看他是国学大师,但他一点也不迂腐、守旧,开拓精神极强。他周游世界,精通英、法、德、日文。他研究国学,不仅从中国古籍中找材料,还密切关注着考古的新发现。例如,他用四川三星堆考古成果,印证以往古文献资料的研究结论,并进一步取得新的重要发现。他借鉴西方汉学家研究方法,从印度和西域文字典籍入手,拓展汉学研究的视野。他还利用敦煌写卷的新资料,深入研讨诸多史学之谜;通过“比较古文字学”,探索远古中外文化交流问题。难怪季羡林教授称其在掌握材料、运用材料上“令人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感”。

以有限的生命探求无涯的学问,于是饶宗颐做到了既博又专。

(有删节)

【注】① 饶宗颐(1917年8月9 日~2018年2月6 日)男,汉族,广东潮州人,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以及近东文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资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望。中国学术界曾先后将其与钱钟书、季羡林并列,称之为“南饶北钱”和“南饶北季”。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引用余秋雨对饶宗颐的评价,高度赞扬饶宗颐取得的成就。

B. 饶宗颐少年早慧,被聘为中山大学研究员,进而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C. 在治学方面,饶宗颐以有限的生命探求无涯的学问,拓展了学问的宽度。

D. 饶宗颐曾与钱钟书、季羡林并列,被称为“南饶北钱”和“南饶北季”。

8.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文章在一开篇,就从正反两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饶宗颐的形象。他既是名人更是奇人。

B. 正因为饶宗颐对佛、道都深有研究,他才把赴聘中大,生病滞留香港,从而正式步入国学之门这一经历看成是一种缘分。

C. 季美林先生曾将饶氏学问分归八个门类,郑炜明却把其细分为十五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非常广泛。

D. 饶宗颐打小就泡在自家的小图书馆里。由此可见,学问可以“熏“出来,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在一定环境中培养而成。

E. “别人有没有兴趣,我不管,别人说,这个毫无用处,没有意思。”寥寥数语,源自饶宗颐独立不羁的学术精神。

9. 国学大师饶宗颐是个“奇人”,材料中有哪些体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7. B 8. CD

9. ①世界知名的大学问家,竟是从广东潮州走出来的一名初中生。②20岁出头整理发表了《湖州艺文志》,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③治学,涉猎领域很广。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个时代都有涉猎。④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饶公做到了。⑤在学术追求上永不知足,有一种“求阙“精神。⑥他是国学大师,但他一点也不迂腐、守旧,开拓精神极强。

7.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B项,“饶宗颐少年早慧,被聘为中山大学研究员,进而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有误,从文中来看,第三段说“在赴聘途中,饶宗颐大病一场,滞留在香港。没想到,这场大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由此可见,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的应是“这场大病”。

8.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最恰当的”“两项”。A项,“文章在一开篇,就从正反两方面……”错误,从开头来看,没有反面的内容。B项,“正因为饶宗颐对佛、道都深有研究,他才把赴聘中大,生病滞留香港,从而正式步入国学之门这一经历看成是一种缘分”有误,因果关系过于牵强。E项,“寥寥数语,源自饶宗颐独立不羁的学术精神”错误,从上下文看,准确地说应源自他的“求阙”精神。

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国学大师饶宗颐是个‘奇人’,材料中有哪些体现”的原因。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传主形象的把握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奇人”就是题干指明的答题方向。通过分析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连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从本文来看,“奇人”贯穿全文,第二段说“这位顶着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客座教授头衔的大学问家,竟是从广东潮州走出来的一名初中生”,由此可概括出饶宗颐世界知名大学问家,竟是从广东潮州走出来的一名初中生;如第三段“少年早慧的饶宗颐,20岁出头因整理发表了父亲的遗著《潮州艺文志》而文名大噪,旋即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由此可概括出20岁出头整理发表了《潮州艺文志》,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等等;如第五段“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很广……儒学、道学、佛学,诗、词、文、史,目录、考古、敦煌学,音律、书法、绘画、甲骨文,饶公样样都有研究;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涉猎”;如第七段“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饶公做到了。在一些领域,他占据了开路人的地位”,第八段“支撑饶宗颐在学术方面锲而不舍深钻的,是一种‘求阙’”,考生只要找到这些内容,然后依据分值分条答题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王,乃行过洛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于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初,苏秦之燕,货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其从者有一人独未得报,乃前自言。苏秦曰“我非忘子。子之与我至燕,再三欲去我易水之上,方是时,我困,故望子深,是以后子。子今亦得矣。”齐宣王卒,湣王即位,说湣王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破敝齐而为燕。燕易王卒,燕哙立为王。其后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齐王使人求贼,不得。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于是如其言,而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燕闻之日:“甚矣,齐之为苏生报仇也!”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B. 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C. 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D. 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士,先秦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春秋时,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

B. 从,即“纵”,合纵,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该政策的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

C. 季,兄弟排行中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最小。文中“季子”是苏秦嫂子对他的尊称,意为“小叔”。

D. 宣王,是战国齐国国君田辟疆谥号。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的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泰早年失意。苏秦早年跟随鬼谷先生学习。后外出游历多年,弄得穷困深倒,狼狈地回到家里。兄嫂、弟妹、妻妾都当面讥笑他。

B. 苏秦知耻后勇。面对家人的嘲讽,苏泰暗自惭愧伤感,就闭门不出,博览群书。用一整年的功夫,悉求周书《阴符》真缔,最终成为了六国的国相。

C. 苏泰知恩图报。富贵后,他不仅散发了千金赏赐给亲戚朋友,还厚赏借钱给自己做路费的那个人,并且报答了以前所有对他有恩德的人。

D. 苏秦多谋心狠。为了找出刺杀自己的凶手,他甚至不惜让齐王车裂自己。而凶手也果然中计而出,齐王便诛杀他为苏秦报仇。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2)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及得高贵,以百金偿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10. B 11. B 12. A

13. (1)他求见并游说周显王,可是显王周围的臣子一向熟知苏秦,都瞧不起他,不信任他。

(2)当初,苏泰到燕国去,向人家借一百钱做路费,到现在获得富贵,用百金偿还那个人。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这句话的含义是“苏秦将要死去,便对齐王说我马上就要死了,请您在街市上把我五马分尸示众,就说‘苏奏为了燕国在齐国谋乱’,这样做,刺杀我的凶手一定可以抓到”,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苏秦”“齐王”“臣”“市”“齐”等,然后依据两个表对话的词语“曰”可以断开两处,再借助语法关系进行排除,“臣即死……”是苏秦对齐王所说的话,C项变成“齐王曰”错误,排除C项;“车裂臣”的目的是“徇于市”,“以”是连词,连接的两个动词短语不能断开,排除A项;“……于齐”是状语后置句,与前面的动词短语不能分开,排除D项。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纵……该政策的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有误,张仪是“连横”政策的代表人物。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A项,“兄嫂、弟妹、妻妾都当面讥笑他”错误,文中说的是“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窃”是“私下”的意思,所以“当面讥笑他”错。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A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借助“兄嫂、弟妹、妻妾讥笑他”这一内容快速找到设题区域,在文章一开始部分,“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选项忽略了“窃”的意思,属于曲解实词意思。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句首添加主语“他”,“说”,游说;“左右”,古今异义,周围的臣子;“素”,一向,向来;“习知”,熟知;“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轻视,瞧不起。第二句中,“苏秦之燕”的“之”是动词,到,去,往;“贷”,借;“资”,路费;“以”,拿,用。

文言文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4. 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题目“夜雪”一词点明时间,引人联想,全诗也围绕这个词展开。

B. “ 衾”字,与杜甫“ 布衾多年冷似铁”中的“ 衾”意思相同, 为“ 衣服”之意。

C. “复见窗户明”是月光照射的效果。“夜深知雪重”中的“夜”呼应题目。

D. 三四两句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

E. 三四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真切地呈现出一个清宁世界。

15. 此诗对“夜雪”的描写最大的特点是侧面描写。请问是如何从侧面来写夜雪的? 请从人体感觉的角度来分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诗词赏析

14. BC

15. 触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衾……衣服”错误,从诗中来看,“衾”应是指被子。因为诗句中说“已讶衾枕冷”。C项,“月光映射的效果”错误,“复见窗户明”,从诗歌中来看,应是雪映照的效果,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如何从侧面来写夜雪的? 请从人体感觉的角度来分析”,这是考查诗歌写景的技巧。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观点。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名言名句

(1). 积善成德 (2). 而神明自得 (3). 圣心备焉 (4). 位卑则足羞 (5). 官盛则近谀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第一句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第二句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考生可以根据这些提示进行默写。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善”“德”“得”“卑”“谀”等。

     

下列各句中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央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可谓不落窠臼,广受好评。

②中国制造,正在成为断时代里传播中国形象的新渠道。如今,全球过半的生活家电为中国制造,中国可谓实至名归的世界工厂。

③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窝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

④中国有数千万留守儿童在偏远的乡村无法与远在他乡的父母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我们应该多关注他们,尤其要重视这些黄发垂髫的孩童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⑤入冬以来,洛阳陷入了“霾伏”之中,天空灰蒙蒙的,人们纷纷感叹坐车出行就好像在仙境中穿行;在市民的心里,天气“晴久必霾”似乎已经成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⑥为警示行业弊端,太原“家天下”发起了“太原地产人关心的十大问题”调查活动,旨在避免积羽沉舟,扶持行业健康发展。

A. ①③⑥    B. ②④⑥    C. ②③④    D. ②③⑤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成语、熟语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①使用正确,“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句中说国家宝藏这一节目,正确。②不合语境,“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此处不符合语境,应用“名副其实”。③对象不当,“芝兰玉树”,比喻有出息的子弟。④望文生义,“黄发垂髫”,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指老人与儿童。句中误用为“孩童”,故错误。⑤使用正确,“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破不了,比喻言论、学说等牢固可靠,水远不会被驳倒推翻。⑥使用正,“积羽沉舟”羽毛虽轻,积多了也能使船沉没。比喻积小患可以成大祸。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比如“黄发垂髫”,从句中来看,误把该成语理解成形容小孩,故错误。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心理学家认为,喜欢自拍是一种病,是强迫症的一种表现,源于过度关注自我而鲜少关心他人的病态心理所致。

B. 面对部分地区因“煤改气”“煤改电”而造成的取暖难题,相关部门及时回应、迅速行动,体现出对困难群众的牵挂,民生无小事的理念。

C. 近年来,北海抓住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积极发现、挖掘、保护“海丝”遗存,寻找“始发港”遗迹,打造体现历史传承特色的文化名城。

D. 本省将对滑雪、温泉等季节性旅游景区进行全面检查,杜绝春节期间各地景区以“烧高香”“祈福生子”等欺骗、诱导游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病句考析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源于过度关注自我而鲜少关心他人的病态心理所致”句式杂糅,“源于……”和“……所致”两句杂糅为一句。B项,“体现出对困难群众的牵挂,民生无小事的理念”成分残缺,“对困难群众的牵挂”不是理念,应在“民生无小事的理念”前加上“彰显出”。D项,“以‘烧高香’‘祈福生子’等”成分残缺,应是“……手段”。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高三毕业班的学生给语文老师赠送对联,下面最恰当的一副是

A. 杏林分种逢春茂,桔井挹泉滋蕙香

B. 有声画谱描人物,无字文章写古今

C. 书味本长宜细索,砚田可种勿抛荒

D. 杏坛有爱传承远,桃径无言浸润深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言文字的运用

D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高三毕业班的学生给语文老师赠送对联,下面最恰当的一副”,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考生应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从题干来看,是高三毕业班的同学送给语文老师的对联,故对联的内容应与老师有关,D项,“杏坛有爱传承远,桃径无言浸润深”,杏坛是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杏坛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现喻教育界。符合情境。A项,“杏林分种逢春茂,桔井挹泉滋蕙香”,“杏林”“桔井”都与医生有关。分别出自“龙蟠桔井”“虎踞杏林”的故事。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B项,“有声画谱描人物,无字文章写古今”,用没有字的文章书写历史,用栩栩如生的画谱写人物,这与京剧有关心。C项,“书味本长宜细索,砚田可种勿抛荒”,“砚田”与书法有关,同时“宜细索”“勿抛荒”更像是老师对学生说的话。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人在入睡后磨牙,医学上称为“磨牙症”。①__________________,但成年人也不少见。该病表现为下颌不由自主地上下左右及前后运动,发出“吱吱”的磨牙声,这时虽然别人听得清清楚楚,②______________。引起夜间磨牙的根本原因是大脑皮层支配颌骨运动区的一部分细胞不正常兴奋,进而导致三叉神经功能紊乱。③__________________,当咀嚼肌进入非正常活动状态时,就产生磨牙。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句衔接

①磨牙症虽多见于儿童②而磨牙者自己却浑然不知③三叉神经支配着人体的咀嚼肌

试题分析:①处,由“但成年人也不少见”可知横线处所填语句应与其构成转折关系,写出相反句意即可。②处,“虽然”领起转折关系从句,在 横线处写出与“别人听得清清楚楚”相反的句意即可,注意不能缺少关联词。③处,上文说“三叉神经功能紊乱”,下文说“咀嚼肌进入非正常活动状态”,不难看出二者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处于中间横线处所填的语句能表明此二者关系即可。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遇到不顺心的事,找个朋友倾诉一下,必然会减轻压力,让自己放松。在倾诉的过程中,将心中的苦恼和盘托出,如果能得到朋友的理解,就一定能帮我们缓解消极情绪;而朋友的安慰,或许能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思考角度的变化,势必让我们走出困境。

①找朋友倾诉,不一定能起到减压或放松的效果。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语言文字的运用

②得到朋友的理解,不一定能帮我们缓解消极情绪。③思考角度的变化,不一定能让我们走出困境。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逻辑推理的题目,注意抓住语段中推理错误,或表述绝对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要求是仿照给出的例句填写,此题注意抓住语段中表述绝对的句子如果能得到朋友的理解,就能帮我们缓解消极情绪”“思考角度的变化,势必让我们走出困境”,因为“得到朋友的理解,不一定能帮我们缓解消极情绪”“思考角度的变化,不一定能让我们走出困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说,人生要成为参天大树,就需修剪;要成为芬芳的美酒,就需与外界隔绝;要成为披荆斩棘的刀,就需磨刀石……青春是人生的重要阶段,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青春呢?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作文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大自然的神秘莫测,只有经历风雨我们才能领略;

人间的酸甜苦辣咸,只有经历风雨我们才能尝尽;

家庭的悲欢离合,只有经历风雨我们才能体会;

人生的真谛,只有经历风雨我们才能感悟。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晨雨过后,将是灿烂的明天;冷漠释然,将是更动人的热情。只有经历风雨,才能体察人间的冷暖,才能汲取教训更进一步。

古人有云“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只有经历风雨才能有所成就。正如冰心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小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成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成功来自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锲而不舍的坚持、历经艰难困苦的勇毅;成功来自不怕挫折失败,但最重要的还是得经历风雨。史铁生摔了一跤,没有了双腿,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但他没有因此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去表达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贝多芬双目失明且耳聋,但他依然写出了《英雄》《命运》等大量音乐作品,在人生的不幸中,他顽强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这些都是曾经摔过跤的人,但他们却都坚强地站了起来,与命运、与不幸抗争,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所以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摔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从此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勇气。

冰心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所以我们每个人面对不幸时都不能一蹶不振,因为我们都有可能在改变心态后,握住生命的任何一根链条。

就像画中那个男孩在摔跤后,面对来自老师、家长、社会各方面的询问,我们都应大胆地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因为生活是我们自己的,命运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我们的心态、我们的选择,决定了人生的方向。

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是促使你成功的一剂良药,不经历风雨的花儿,怎么会绚烂?不经历磨难的人生,怎么会发出炫目的光彩?

就像2005年感动中国的人物——洪战辉所说:困难,我们有责任去面对它,解决它。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明白摔跤并不可怕,就像我们总是有勇气唱起这首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我要说,不经历一次次摔跤和一次次跌倒后又站起,人怎么能长大?摔跤也是一种幸福,风雨正是雨后彩虹的前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人生要成为参天大树,就需修剪;要成为芬芳的美酒,就需与外界隔绝;要成为披荆斩棘的刀,就需磨刀石”,“参天大树”“芬芳的美酒”“披荆斩棘的刀”是指成长的目标,“修剪”“与外界隔绝”“磨刀石”是需要经历的过程,这就需要考生分析其内涵。如“人生要成为参天大树,就需修剪”,“修剪”是指选择,只有懂得选择的人才会终身受益,如果被眼前的诱惑所吸引,则会适得其反,生活要学会选择,必须减去多余的部分,专注才能结出可口的果实,如果把精力分散开来,那只会像没有剪去劣枝的树木一样,难以长成参天大树,做人也一样,老师的批评,父母的训斥就如那把剪刀,剪去我们的种种错误。生活需要一把锋利的剪刀,让它剪去我们的缺点、短处,让我们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在人生漫漫长路上,正是一把把帮助我们成长的大剪刀,使我们的一生结出丰硕的果实。“修剪”是指放弃,我们要学会放弃幼稚,放弃固执,放弃冲动,放弃幻想,在生活中学会放弃。只有学会放弃,才会真正的得到。得到丰硕的果实,得到真正的成功,得到人生的真理。舍弃曾经觉得是最最重要的部分,却换来了别样的、更为深刻的幸福。“修剪”其实就是在蓄势,在积蓄力量。剪去多余的枝条,使得有限的养分集中力量,为长成参天大树打下坚实基础。树木如此,人亦同样。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世上,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不可能完美得没有丝毫毛病,不可能不受到病毒的侵袭,不可能没有失误,不可能没有留下遗憾。比如“要成为芬芳的美酒,就需与外界隔绝”,“与外界隔绝”就是隔绝外界的喧嚣与繁华,因为在生活之中,外界的诱惑能够迷人心智,人要学会拒绝诱惑,大米最终酿成美酒,是黑暗、孤独、寂寞、沉静“酿”就了它的芬芳,由此可知,只有甘于寂寞,人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如“要成为披荆斩棘的刀,就需磨刀石”,这个磨刀石可以是磨难、挫折,也可以是对手。材料第二部分“青春是人生的重要阶段,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青春呢”,该如何对待青春,材料一给出了部分答案,考生可以从材料一中选取一个角度入手立意,也可以另选角度。

参考如下:

敢于拼搏让青春更靓丽

甘于寂寞让青春更芬芳

摒弃繁杂,沉淀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