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八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理科)

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  )

A.喝牛奶,进入胃中

B.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C.口服抗菌药物

D.肌肉注射青霉素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D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组成的考查,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凡是进入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的物质都是能进入内环境的物质.

【解答】解:A、牛奶经食道进入胃中,没有进入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不能看作进入内环境,A错误;

B、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受精,没有进入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不能看作进入内环境,B错误;

C、口服抗菌药物进入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肌肉注射青霉素,是把青霉素注射到组织液中,组织液是内环境的组成,可以看作进入内环境,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物质是否进入内环境的判断,对内环境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  )

A.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C.血浆、组织液、淋巴              D.内环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B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

【解答】解: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考查学生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

     

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二氧化碳   ④钠离子   ⑤血浆蛋白.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⑤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D

【考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

【解答】解: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错误;

葡萄糖属于内环境成分,正确;

二氧化碳为细胞代谢产物,通过扩散进入内环境,正确;

无机盐(如钠离子等)属于内化境成分,正确;

血浆蛋白在血浆中,属于内环境成分,正确.

则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②③④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部分即组成成分,能准确判断题中各选项是否属于人体内环境,再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需要考生注意的是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

     

当细菌的外毒素再次侵入人体后,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其“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的免疫过程分别是(  )

A.B细胞→效应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B.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特异性抗体与外毒素结合

C.记忆细胞→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D.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特异抗体与外毒素结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D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当细胞外毒素再次侵入人体后,细胞外毒素可以直接刺激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进行免疫应答.

2、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B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当细菌的外毒素再次侵入人体后,体液免疫的反应阶段是记忆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效应阶段是浆细胞分泌抗体与外毒素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体液免疫的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成年小白鼠4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表现为(  )

A.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C.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D.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B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一是促进幼年动物个体的发育;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三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解答】解: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由于该鼠为成年鼠,因此连续饲喂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该小白鼠的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实验,着重考查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下丘脑既可以使血糖升高,又可以使血糖降低

B.血糖升高是神经调节,血糖降低是体液调节

C.血糖升高是体液调节,血糖降低是神经调节

D.下丘脑可以使血糖升高,垂体使血糖降低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A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血糖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解:血糖平衡调节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体液调节,在血糖含量偏高时,胰岛B细胞活动加强,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在血糖含量偏低时,胰岛A细胞活动加强,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二是神经体液调节,在血糖含量偏高时,通过下丘脑的作用,胰岛B细胞活动加强,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在血糖含量偏低时,通过下丘脑的作用,胰岛A细胞活动加强,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参与这一免疫反应的细胞有(  )

A.吞噬细胞、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B.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

C.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

D.吞噬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C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干分析,蛇毒抗毒素属于抗体,因此灭毒的蛇毒液引起体液免疫,相关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

【解答】解: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只能引起体液免疫,进而产生蛇毒抗毒素(抗体).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因此相关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的过程,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可用排除法,效应T细胞只参与细胞免疫.

     

绿色植物倒伏后,它的茎秆能部分恢复直立状态,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受重力影响,向地性              B.受重力影响,背地性

C.受水的影响,向水性              D.受光的影响,向光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B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重力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较低.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强,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促进了该侧细胞的生长,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抑制了该侧细胞的生长,从而使根表现出向地性;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较弱,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使该侧细胞生长较慢,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使细胞生长较快,从而表现出茎的背地性.

【解答】解:植物茎在地球表面上生长的方向性,是由地球的重力引起的.地球的引力使得生长素在植物茎的近地侧分布相对多一些,在背地侧分布相对少一些.由于茎对生长素最适浓度的要求较高,近地侧多一些促进了近地侧细胞的伸长,使近地侧细胞伸长得快一些,从而使茎背地生长.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在太空失重的条件下,生长素在根和茎中的分布已失去重力的影响,所以根和茎的生长不再表现出向地生长和背地生长的特性.

     

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C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考点考生需识记并理解组织水肿的几种情况:长期营养不良、肾小球肾炎、过敏反应、局部组织代谢旺盛以及毛细淋巴管堵塞等.

【解答】解: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导致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使组织液从组织细胞中吸水,最终导致组织液增多,形成组织水肿.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了过敏反应引起的组织水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考生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组织水肿几种情况的总结和识记.

     

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  )

A.大脑皮层,下丘脑              B.下丘脑,大脑皮层

C.下丘脑,下丘脑              D.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B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下丘脑地位和功能: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大脑皮层是控制人体的中枢神经,属于高级神经中枢,分为听觉中枢、视觉中枢、运动中枢和语言中枢,能够思考、学习、记忆.

【解答】解: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而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体温调节中枢和感觉中枢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

     

兴奋的传导在体内只能是单向的,下列对这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小泡中有递质

B.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使另一种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C.突触后膜中突触小泡内没有递质存在

D.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另一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C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的,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有两种类型,即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

2、神经递质有两种类型,即兴奋型和抑制型.

3、由于神经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解答】解:A、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A正确;

B、神经递质有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类型,因此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使另一种神经元兴奋或抑制,B正确;

C、突触后膜中突触小泡内也有递质存在,C错误;

D、突触包括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且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另一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突触的结构和类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机制是(  )

A.与抗原结合使其失去活性              B.直接吞噬靶细胞将其分解

C.将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              D.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D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细胞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增强细胞膜的通透性,使靶细胞裂解.

【解答】解:A、与抗原结合使其失去活性的是抗体,抗体是在体液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在细胞免疫中不能发挥免疫作用,A错误;

B、吞噬细胞能直接吞噬靶细胞将其分解,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二道防线,在细胞免疫中不发生,B错误;

C、将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的是T淋巴细胞,发生在体液免疫中,在细胞免疫中不发生,C错误;

D、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的酶,最后使靶细胞裂解死亡,这是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机制,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考生识记和区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明确效应T细胞的作用机制是解题的关键.

     

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

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细胞

D.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以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A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A、抗原进入机体后,除少数可以直接作用于B淋巴细胞外,大多数抗原都要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经过处理的抗原,可将其内部隐蔽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然后,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故A正确;

B、抗体是由效应B淋巴细胞分泌的,故B错误;

C、抗体与入侵的病菌结合,可以抑制病菌的繁殖或是对宿主细胞的黏附,从而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以使病毒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故C错误;

D、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以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使得第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灵活应用,善于比较归纳和整理.

     

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

①生物多样性是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③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  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   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   ⑥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   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  ⑧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A.①③⑤⑥⑧              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④⑤⑦              D.①③④⑤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C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解答】解: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即生物多样性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正确;

草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简单,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说明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正确;

与森林生态系统比较,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单一,恢复力强,抵抗力差,错误;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程度高,营养结构复杂,正确;

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正确;

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形成的三级结构,接通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经过各种生物的多级利用,再分解为无机物重新循环的完整回路,错误;

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能量可通过多条食物链传到顶级,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正确;

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其能量流动能维持相对稳定性,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中(  )

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              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              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C

【考点】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甘蔗田种植作物较单一,杂草地中物种较多,丰富度要高于甘蔗田;该杂草地动植物具有分层现象;在弃耕的甘蔗田中形成了杂草属于次生演替.

【解答】解:A、甘蔗田种植作物较单一,杂草地中物种较多,丰富度要高于甘蔗田,A错误;

B、该杂草地动物具有分层现象,B错误;

C、在弃耕的甘蔗田中形成了杂草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

D、该杂草地植物有垂直分层现象,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和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如图是燕麦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的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长素由②→①移动              B.生长素由④→③移动

C.生长素由①→③移动              D.③处生长比④处快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B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生长素由移动;生长素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生长素由移动.

【解答】解:A、胚芽鞘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可发生横向运输,即生长素由移动,A正确;

B、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所以生长素不能由移动,B错误;

C、生长素又可进行极性运输,即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因此,生长素由移动,C正确;

D、由于生长素由移动,又由移动,所以处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大,因而生长比快,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置于暗室中的燕麦胚芽鞘尖端套上一个不透光的锡纸小帽,然后从右侧照光,结果是胚芽鞘将(  )

A.向右弯曲              B.向左弯曲              C.向前弯曲              D.直立生长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D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植物尖端有感光性.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 光不是产生生长素的因素,有光和无光都能产生生长素.

【解答】解:A、胚芽鞘尖端套用不透光的锡纸小帽,感受不到右侧光的刺激,不会发生向右弯曲生长,A错误;

B、套有锡纸小帽的胚芽鞘的尖端不能感受到右侧单侧光的刺激,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不能发生横向运输,不会发生向左弯曲,B错误;

C、右侧的光的刺激属于无效刺激,因为胚芽鞘感受不到单侧光的刺激,不能发生向前弯曲,C错误;

D、胚芽鞘尖端套用不透光的锡纸小帽,感受不到右侧光的刺激,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不能发生横向运输,胚芽鞘呈现直立生长现象,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的相关内容,做本题需要抓住的重点是:生长素的产生与有光和无光无关、尖端在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下,生长素会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导致胚芽鞘向光弯曲的现象.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两个种群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

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D

【考点】种间关系;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据图分析,数量上呈现非同步性变化,说明甲乙两种群属于捕食关系,且捕食者数量高峰变动滞后于被捕食者,说明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两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了该生态系统正在趋向稳定.

【解答】解:A、在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的趋势,捕食者呈现后增加者后减少的趋势,因此图中甲种群为被捕食者,乙种群为捕食者,则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A正确;

BM点时甲种群的曲线是下降趋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乙种群的曲线是上升趋势,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正确;

C、分析两个种群曲线可知,当甲数量的增多,会使乙的数量随之增多,当乙增多到一定数量,甲的数量会随乙的增多而减少,两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信息传递是双向的,C正确;

D、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正趋于稳定,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种群,涉及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波动及其调节、生态系统的稳态,重点考查学生对图形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图形联系知识点的能力,难度中等;解题的关键是要通过图示分析出两个种群的关系;判断出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C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食物网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其中戊为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图中共有6条食物链.

【解答】解: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三个不同的营养级(第二、第三、第四营养级),A错误;

B、戊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错误;

C、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C正确;

D、引入外来物种不当,可能会造成生态入侵,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能正确分析食物网,并能据此判断食物链的条数及某一生物所处的营养级;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传递效率,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

A.线粒体与染色体              B.叶绿体与线粒体

C.叶绿体与核糖体              D.线粒体与内质网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B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碳循环指的是碳元素不断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不断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返.

【解答】解:植物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吸收二氧化碳,将大气中的碳的碳元素固定在有机物中,使得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而动植物的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又将有机物分解,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所以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物生态系统的功能、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人体内,都是因为缺乏激素而引起的一组疾病是(  )

①呆小症   ②糖尿病   ③侏儒症   ④白化病   ⑤镰刀型贫血症   ⑥夜盲症.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③              D.①③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C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在人体内的含量极少,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命活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激素在人体内必须维持在适当的水平,或多或少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解答】解:呆小症是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正确;

胰岛素的作用是能促进人体血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分泌过少会得糖尿病,过多会得低血糖,正确;

生长激素的作用是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幼年时分泌过少会得侏儒症,正确;

白化病属于遗传病,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引起的,错误;

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属于遗传病,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引起的,错误;

夜盲症由于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错误;

故选:C

【点评】激素分泌异常时出现的症状是考查的重点,学生在备考复习时,要注意积累,会提高效率.

     

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当乳酸积累到一定浓度时,还会抑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增殖,这种现象包括(  )

A.种间竞争、种内斗争              B.共生、寄生

C.寄生              D.种内斗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A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1、种内关系:

1)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种群在生活过程中互相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很多动物的群聚生活方式就是常见的种内互助现象.

2)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栖息地或其它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叫做种内斗争.

2、种间关系:

竞争: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解答】解:1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异种微生物和乳酸菌之间属于种间关系,所以属于种间竞争;

2、根据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还会抑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增殖,说明到了后期由于营养物质等资源的缺乏,导致种内发生斗争.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泡菜的制作,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的区分种内斗争、种内互助和竞争的概念,并从题干中提取有效的信息,灵活的运用概念进行解题.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组成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量形式散发到大气中

C.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A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

【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种成分组成,A错误;

B、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以热量形式散发到大气中,B正确;

C、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要比草原生态系统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等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取一只小鼠的皮肤,分别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重要作用的是(  )

A.造血干细胞              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吞噬细胞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B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在器官移植中,对异体组织器官起排斥作用的主要是细胞免疫.切除胸腺的小鼠,新的T淋巴细胞无法产生,细胞免疫的功能大大降低,使移植进来的异体皮肤被排斥的可能性减小,因而更易成活.

【解答】解:A、造血干细胞并无免疫作用,故A错误;

BT淋巴细胞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切除胸腺后能够成功移植,说明T淋巴细胞在对异体皮肤排斥起作用,故B正确;

CB淋巴细胞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故C错误;

D、吞噬细胞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特异性免疫的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T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作用于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肿瘤细胞或移植物,使得这些细胞裂解死亡.

     

如果一个人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  )

A.10千克              B.28千克              C.100千克              D.280千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生物

D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设直接来自植物为X1,小型肉食动物为X2,羊肉为X3.有:X1×10%=×1X2×10%×10%×10%=×1X3×10%×10%=×1;得出:X1+X2+X3=280千克

【解答】根据题意我们可以写出三条食物链:植物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5千克,消耗0.5÷0.1=5千克植物;植物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25千克,消耗0.25÷0.1÷0.1=25千克植物;植物小型肉食动物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25千克,消耗0.25÷0.1÷0.1÷0.1=250千克植物.所以人要增重1千克,共消耗植物280千克

故选:D

【点评】考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及计算,本题不难,要求学生根据题意构建简单的食物网,然后根据能量流动传动效率来进行计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