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君权既并吞了宗权,于是形成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中央集权体制                           

B.扩充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

C.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宗法制消亡                           

D.分封制度随着君权的加强而消弭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名师点睛】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比较

 

分封制

宗法制

目的

武王伐纣灭商后,为了有效地统治辽阔的疆域

为了保证权力继承的规范有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内容

(1)分封对象:将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地方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封疆内对卿大夫再行分封

(2)诸侯国义务:服从周王、镇守边疆、随从作战、纳贡述职等

(3)重要诸侯国:齐、鲁、晋、燕、卫、宋等

(1)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2)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作用

(1)通过分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2)周朝开发了边地,扩大了统治地区

(3)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完善和巩固了分封制,形成了森严的等级,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瓦解

由于诸侯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随着经济发展和边疆开发,诸侯国与周王室的力量对比倒置,出现诸侯争霸局面,分封制逐渐瓦解

宗法制并没有随分封制的瓦解而瓦解,它在封建社会仍是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证,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在封建社会继续传承,到今天在民间还有影响

关系

周朝的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明朝一位学者指出:“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大手段。”这揭示出宋朝(     )

A.强干弱枝实现王朝鼎盛                           

B.中央能够有效控制地方

C.彻底根除地方割据基础                           

D.君主专制权力得到加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名师点睛】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1)中央官制: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书门下(掌行政)和枢密院(掌管军政,只有调兵权,统兵权归三衙);三司(掌管财政)

(2)选官制度:实行科举制度,国策是重文轻武,使文人阶层壮大,也使选官过冗过滥。实行恩荫制度,后来王安石变法时有所改变。

(3)谏议制度:出现独立谏官机构——谏院。

(4)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朱熹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他在这里强调(     )

A.教育应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                                         

B.要继承和发展太学的传统

C.仁者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须全面贯彻孔子的教育理念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

【名师点睛】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理学思想

“理”是万物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修养论(方法论)

强调“格物致知”

(通过外物求”理”)

“心即理”,“致良知”

(通过内心的反省)

代表

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实质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

内容

①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②都是儒学的新形式

③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维护封建统治

影响

①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②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李剑农在《中国古代经济史稿》中记载:“(宋朝)从事于耕作之农民,除一部分自耕农外,不为私人地主之佃户,即为官田之佃户。在此相对关系下,土地之转移,除一小部分官田外,其权不操于国家而操于私人,今日为有田之自耕农,明日即可变为佃耕之佃户。”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

A.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                           

B.私田数量超过官田

C.国家与地主争夺土地                           

D.佃户成为耕作主力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操于私人,今日为有田之自耕农,明日即可变为佃耕之佃户”说明宋代土地所有权转移比较频繁的,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土地所有权的变化,BC两项不符合题意;自耕农占主要部分,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所有权转移

     

均田制下授田并承担赋役的起始年龄逐渐从15岁调整到18岁,还田除役的年龄逐渐从71岁调整到56岁,与此同时女性逐渐不负担赋役也不授予土地。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     )

A.儒家思想的民本理念受到重视                           

B.垦荒使私有土地的范围缩小

C.土地占有不均衡的现象加重                                         

D.农业的生产方式出现重大调整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均田制

【名师点睛】均田制的知识点归纳:①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赋税收入,贫富分化严重,引起社会动荡不安;②目的:保护自耕农经济,进而保证国家赋税收入;③时间:北魏、隋唐;④前提:国家控制大量土地(不涉及地主);⑤内容: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土地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⑥性质:土地国有制;⑦作用:限制了土地兼并,保护了自耕农经济,增加了赋税收入,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封建统治。

     

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                                                       

B.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C.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名师点睛】高考中对儒家思想的发展阶段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初步形成,并与其它学派相互争辩;汉武帝时期,儒学经过董仲舒的创新,成为正统思想;宋代儒学在吸收了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完成了“程朱理学”的思辨化;明末时期,儒学迎合新的时代发展要求积极转向经世致用。

     

《史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材料表明(     )

A.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颇有渊源                           

B.西汉初期统治者“尊儒尚法”

C.韩非子是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                           

D.道家思想是诸子百家思想源头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A

试题分析:题干“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表明法家思想源于道家,A项正确;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黄老学说,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B项错误;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不是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C项错误;道家是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思想

【名师点睛】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统治者采用的重要思想之一,其主张“以法治国”和加强君主权力,成为战国时代最受欢迎的学说,但由于忽视道德的教化功能和作用并主张用严刑峻法镇压民众,导致民众的不满,故在秦代以后丧失主导地位,让给了儒家思想。但中国自汉代以后的统治者多采用儒、法、道三家思想杂糅而用之。

     

社会经济困境特别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管子认为:人君应“视国美(剩余、丰富)不足而御其财物。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唐朝宰相刘晏也认为:“灾沴之乡,所乏粮耳……(政府)多出菽粟,恣之粜运,散入村闾”。他们共同强调(     )

A.政府提供补贴以减少农业震荡                           

B.国家干预经济以消灭经济危机

C.调整市场供给以稳定经济                                         

D.增加粮食生产以弱化市场矛盾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C

试题分析: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提供补贴,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国家的经济干预消灭了经济危机,故B项错误;“视国美不足而御其财物”“所乏粮耳……(政府)多出菽粟”,政府调整市场供给以稳定经济,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增加粮食生产,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经济政策•政府对市场的调整

     

“抑末、困辱商人,严禁奢侈品生产和流通,反对进口‘奇巧淫技’……是因为担心破坏纯朴、敦厚的社会风气,防止消费标准上的僭越、财富分配上的凌夺以及商品交换上的欺诈。”该分析表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     )

A.是社会经济演进的合理结果                           

B.一贯坚持了重农抑商

C.具有浓厚的道德伦理色彩                           

D.具有封闭性和独立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C

试题分析:材料中“严禁奢侈品生产和流通,反对进口‘奇巧淫技’……是因为担心破坏纯朴、敦厚的社会风气”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倡导一定的社会道德勤答案是C。通过近代所学得知,发展商品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是社会演进的合理结果,所以A错误;中唐以来采取过重商的政策,所以B错误;D材料中未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经济思想•浓厚的道德伦理色彩

     

1776年,清政府把投降清朝的原明朝官员编入《贰臣传》:其中,投降后忠清到底的,编入甲编;在清代为官,后又心怀怨恨的,编入乙编;降清后又反叛的,收入《逆臣传》。这说明(     )

A.君主专制强化提高了从政要求                           

B.对清朝效忠是褒贬的唯一依据

C.明清易代造成思想领域的混乱                           

D.政府试图构建明确的道德标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D

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表现

     

清代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无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材料(     )

A.否认“天理”的存在                           

B.认为“理”“欲”相统一

C.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                           

D.体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戴震的思想

     

“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就此推断画横线处在内容是(     )

A.科举制度地主经济                           

B.专制皇权商品经济

C.官僚政治地主经济                           

D.封建割据商品经济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综合运用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正统在政治上表现为官僚政治,在经济上表现为地主经济,故C正确;科举制在隋唐产生,不能和祠堂对应,排除A;儒家正统排除商品经济,反对封建格局,排除BD。

考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特点

【名师点睛】西汉初期,为了统一封建思想,巩固封建统治,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的核心是罢黜诸子百家,只允许通晓儒家学说的人做官,以此来统一思想,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这一政策指导下,汉朝在太学设立五经取士,用儒家经典来教育贵族子弟。选拔官吏,也以儒家学说为标准,从此,儒家思想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唯一的统治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历史上的改朝摸代,往往意味着国家颜色的变换。周得火德,尚红;秦灭周,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看似简单的黑红白青黄更替背后,是一种影响了中国王朝政治几千年的“五德始终说”。“颜色革命”实质上反映出(     )

A.儒学宣扬以德治国                           

B.君权神授深入人心

C.维护统治的合法性                           

D.阴阳五行相生相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朝代更替•“五德始终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

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材料虽然提到了庄园冶铁、制盐的现象,但这并不代表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材料也并未提到盐铁专卖制度故A项错误庄园在官家经营之外,自己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手工业,出现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现象,这说明庄园经济的这些活动促进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商品经济以大分工、大交换为特征,材料并未提到这一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D项夸大材料内涵,虽然材料指出民间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并未指出它已发展到能与官营相抗衡的程度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庄园经济

     

南宋宁宗嘉泰(1201—1204)初年,绍兴府所属市镇年均商税额分布如下表。据此可知南宋绍兴地区(     )

A.城市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                           

B.商业市场发展不平衡

C.成为政府的财政倚重地区                           

D.经济增长速度不平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名师点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①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定时、定点,后打破时空。

②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为农副产品、手工业品为主。

③交易媒介的变化:最初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再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

④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以地缘为纽带的业缘组织。

     

埃德蒙·帕克所著《世界史:大时代》一书中,从人的起源到今天划分了九大时代,下列表述可能出现在“大时代五:公元300年~1500年”的是(     )

A.城墙、宫殿、广场、陵墓等纪念性建筑开始出现

B.车轮、制陶术、冶铁技术的诞生推动的生产的增长

C.纸张与活字印刷术逐渐沿着海路贸易路线传播开来

D.西欧在亚洲沿海地区经济文化交往中发挥主导作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科学技术

C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的科技成就•表现

【名师点睛】四大发明对中国的影响、外传及对世界文明贡献

四大

发明

对中国的影响

 

外传

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造纸术

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4世纪传到朝鲜,后又传到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人逐步传到非洲和欧洲

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欧洲文化的普及和推广,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印刷术

有利于文化传播和发展

13世纪中期,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埃及、欧洲

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指南针

有利于航海事业的发展

13世纪,指南针传入西欧

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使用火药武器的国家

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火药传到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到一定作用

     

唐代后期,以门阀政治和偏安王朝的政治形态为基础的六朝骈文受到文人鄙视,而三代两汉时期的古文受到尊崇。这种“古文运动”实质上体现了(     )

A.科举取士对文学的影响                           

B.文人阶层志趣的改变

C.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                           

D.文人渴望国家真正统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学

D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取士主要侧重于诗词歌赋,不能体现“古文运动”的实质,故A项错误;文人阶层志趣的改变不能反映出“古文运动”实质,故B项错误;“古文运动”的兴起受政治形势的影响,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门阀政治和偏安王朝不利于国家统一,这种“古文运动”实质上体现了文人渴望国家真正统一,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古文运动”

     

对中国古代书法,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总结,以下理解不准确的是(     )

A.“晋人尚韵”从本质上体现了东晋士人超然心态及对空灵境界的追寻

B.“唐人尚法”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

C.“宋人尚意”是城市变化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文人们惬意心境的反映

D.“元明尚态”为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时代文人们缺乏创新的一种体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艺术

C

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书法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的汉字和书法艺术

(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基本脉络:原始的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演变趋势: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两个阶段:古文字阶段;隶、楷阶段。

(2)书法:阶段特点:自发阶段——魏晋以前,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自觉阶段——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

发展脉络:楷书——始于东汉,魏晋完善,唐代步入盛世;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行书——东汉至西晋完全成熟。

     

《文心雕龙·辨骚》认为“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这一评论反映的作品(     )

A.展现了大一统时代文化气度                           

B.句式灵活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C.强调表现个性追求抒情写意                           

D.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学

D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楚辞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时期

时代特征

文艺成就

春秋战国

社会大变革,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孔子编订《诗经》教化德行,屈原创作《离骚》抒发情怀

秦汉

大一统局面形成

汉赋以华丽词藻描绘恢弘时代

隋唐

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制度最终形成

唐诗繁荣

宋元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

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发展

明清

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

反封建的小说、戏剧走向繁盛

     

汉初,“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自汉武帝后,汉朝政权非贵族政府、非军人政府、非商人政府,逐渐由代表农民政府转为士人政府。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重文轻武政策实施                           

B.宗法礼制的强化

C.社会治理思想变化                           

D.“世官制”的废除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C

试题分析:“重文轻武”是宋朝的政策,非汉朝,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汉朝由初年的功臣政治到士族政治的转变,与宗法礼制的强化无关,故B项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汉朝继续和发展,儒家确立正统地位以及察举制的实施为士族登上政治舞台提供了条件,故C项正确;“世官制”在春秋战国时期衰亡,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士人政府

     

汉昭帝死后无子,大将军霍光拟诏拥立昭帝兄弟昌邑王刘贺为帝,27天以后,霍光以荒淫之名,与群臣商议,禀告太后即霍光外孙女上官氏,废掉刘贺,遣返回封地,不久昌邑国降作山阳郡,刘贺降爵为海昏侯。刘贺的一生说明了(     )

A.外戚干政导致政局不稳                           

B.背离了父死子继的传统继位方式

C.宫廷女性势力不断扩大                           

D.郡国并行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A

试题分析:根据“霍光以荒淫之名,与群臣商议,禀告太后即霍光外孙女上官氏,废掉刘贺。”可知由于外戚干政导致刘贺的下台,故A正确;根据“汉昭帝死后无子”不能说明刘贺背离了父死子继的传统继位方式,排除B;C项题干没有体现;题干提及的是争夺皇权的斗争,不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矛盾,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外戚干政

     

《汉书·食货志》载,秦朝“收泰半之赋……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汉景帝“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这一变化说明了(     )

A.秦朝赋税繁重造成社会生产力破坏

B.黄老治国思想基本上取代了法家治国理念

C.秦汉时期农耕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

D.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紧密相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汉代的赋税政策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府户籍登载的主要对象是郡县管理下的交纳赋税的自耕农。官府直接控制下的屯田民、兵士、手工业者等不在其中;私家依附人口、奴婢及流亡人口未纳入官府户籍;寺院僧尼及依附人口也不在户籍中。关于这一时期的户籍登记状况,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封建经济发达,人身自由度增加

B.自耕农和部分依附人口承担官府赋役负担

C.中央集权削弱,多种地方力量并存

D.庄园经济盛行,其实质是自然经济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A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封建经济并不发达,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材料自耕农承担官府赋役负担,私家依附人口虽未纳入官府户籍,但是其仍然间接承担官府赋役负担,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多种人口不纳入官府户籍登载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削弱和多种地方力量的并存,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材料本质上是庄园经济,实质是自然经济,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户籍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府户籍制度

     

《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由此可见孔子(     )

A.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                           

B.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

C.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                           

D.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人伦观

【名师点睛】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

     

社会转型是经济形态、政治结构、思想意识等领域的深刻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值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梁泉《我们只有一个中国》

材料二

明清时期,士人从商是很普遍的现象。清代李象琨《棣怀堂随笔》中说:“昊郡之士半商人”。明代士商还在总结行商经验的基础上编纂了一系列对于经商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其中就有专为士商编写并以“士商”一词命名的,如澹漪子编的《士商要览》和程春宇缡的《士商类要》等。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商人们把培养后代入仕作为从商的最终目的,捐输买官成为他们跻身于士群体的主要途径。这类“绅商”群体,逐渐取代传统的绅士阶层,成为中国社会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在晚清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终导致了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

——摘编自傅志明《儒商的内涵与外延辨析》

材料三

嘉、道时期,理学出现了斯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理学营垒中出现了一个较有生气的湖湘经世派别,它强调理学的经世功用。如贺长龄等敏锐地感觉到理学在实务方面的严重不足,强调以“义理”修身养性的同时,要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对当时学术界影响非常巨大。他委托魏源编辑的《皇朝经世文编》,集清代中期经世实学之大成。稍后的曾国藩,更以清醒的政治眼光洞察到清王朝的统治危机需要经世实学的扶持,成为嘉、道时期湖湘经世派的代表人物。

——摘编自郑大华、刘平《论清代嘉道时期的湖湘经世派》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并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宋代“商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因素。(8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出现“士商相混”现象的表现。并依据所学知识简析其出现所带来的影响。(9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嘉道时期湖湘经世派产生的原因。(6分)综合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有哪些?(2分)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1)表现:“市”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具有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城市经济繁荣,海外贸易迅速发展。(4分,答出2点即可)

因素:政府“不抑兼并”,土地买卖频繁;封建剥削方式发生变化,租佃关系日益发展;雇值制度的推行,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4分,答出2点即可,仅回答“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的,给2分)

(2)表现:很多士人从商;出现专为士商编写并以士商命名的书籍;很多商人跻身于士群体。(3分,每个要点1分)

影响:导致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和四民观念的瓦解;(2分)有助于商业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近代经济的产生;(2分)绅商作为新旧社会转变发展的中介形态,在晚清收回利权、清末新政、地方自治等政治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2分)

(3)原因: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理学在实务方面的严重不足;嘉道时期文字狱的逐渐减轻;学术界有“经世致用”的传统。(任意三点6分)

因素: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不仅是外力侵袭、外国侵略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中国社会内部已发生着历史转型(如社会结构和思想的转型,)是内外合力所致。(2分)

 

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值制度”,雇值制度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推动商业发展。

2)本题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士商相混”现象在材料一中有很多体现,首先提到“士人从商很普遍”,因为很多士商的存在,所以就有了“士商”的专有名词并有了相关著作来指导其经商。“士商”兼有士人和商人的两种特性,分别分士人从商和商人捐官,这样就使得“士农工商”旧有的阶层瓦解,阶层流动进一步加强。“士商”和“绅商”作为地方精英的代表,推动了地方的发展,推动了重农抑商观念的变革,在清末成为地方自治的重要力量,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发展进程。

3)本题考查湖湘经世派。依据材料二,“强调以‘义理’修身养性的同时,要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可知,湖湘经世派的特点兼具“义理”修身养性和经世致用。其产生的原因可以从政治、思想、主观能动性三个方面展开,政治上发生统治危机,内忧(嘉庆时期白莲教起义)外患(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显现,嘉庆、

中国的仁人志士寻求强国之路则是内因。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和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影响

【名师点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信息是高考中常见的题型。此类试题的结构主要由材料和设问两大部分组成,即提供一段或数段材料让考生阅读,然后根据材料内容来设问;按材料类型看基本类型主要有:文字材料解析题、图表材料解析题和混合型材料解析题,即文字和图表综合材料解析题,近几年最常见主要是文字材料解析题。解题关键:一个前提、两个充分、五个步骤。

(1)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2)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有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

(3)五个步骤:读(审题)一找(关键信息)一接(嫁接相关知识)一转(转换材料信息和知识)一答(组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