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

东周时期(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被称为社会制度嬗变、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共同的文化圈、经济圈形成期。下列史实与这一观点相关的是()

A.中国疆域版图的最终确定期

B.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巅峰期

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基本形成期

D.中央集权国家模式的完善时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C

明清时期是中国疆域版图的最终确定期和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巅峰期,隋唐时期是中央集权国家模式的完善时期,因此AB错误;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基本形成期,包括影响后世的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都已经形成。故选C。D项错误,秦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时期。

考点:战国百家思想

点评:此题借助西方启蒙思想来考察中国古代的先秦思想。解答此题需要准确把握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的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考试的重点。百家争鸣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时基本定型。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曾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此人()

A.被后世成为“万世师表”

B.认为动荡的根源在于违背了自然

C.代表了先秦时期平民百姓的愿望

D.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趋势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B

材料出自《老子》第四十五章,体现了道家学派的朴素的辩证法。结合所学,老子认为动荡的根源在于违背了自然,故选B;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作为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世成为“万世师表”,排除A;墨家学派代表了先秦时期平民百姓的愿望,排除C;法家主张中央集权,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趋势,排除D。

     

某思想家指出,“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春秋战国时期实践这一思想最成功的地区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C

据材料“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和“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可知该思想为法家思想,属燕国,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属齐国,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属秦国,商鞅和韩非的法家思想对其有深远影响,故C项正确;属楚国,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唐朝后期的韩愈把经学家们一直不太重视的《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专门抽出来,作为载道的重要经典详加注释,大力宣扬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到宋代更是把修齐治平放到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并且《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成为儒家原始经典中的经典。上述材料典型的表明唐宋时期的儒家学者()

A.认为“理”在儒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B.将纲常伦理注入到生活各个层面

C.积极应对佛道之学对儒学带来的挑战

D.面临着如何创立儒学新体系的时代课题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D

试题分析:“大力宣扬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到宋代更把修齐治平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上”,材料着重论述伦理道德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突出儒学的社会功能,反映了唐宋时期的儒家学者试图构建比较完整的哲学体系,因此选择D。AB材料没有体现,C是理学形成的背景,与题意无关。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一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D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由材料关键信息“王阳明”“以求尽其心”“四民异业而同道”等,材料涉及的是王阳明的心学,D项符合题意。A项的“四民”“秩序”,B项的“整合社会阶层”,C项的“百姓生计”,材料均没有涉及。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嘉靖皇帝曾指责王阳明“放言自恣,诋毁先儒,号召门徒虚声附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这说明王阳明心学()

A.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

B.背离了传统儒学

C.没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致良知不合君主愿望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A

据材料“放言自肆,诋毁先儒,号召门徒声附虚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心学主张心外无物,有利于提升人的主体地位,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故A项正确;王阳明心学不是对传统懦学的否定,而是发展,故B项错误;心学从根本上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故C项错误;致良知主张伦理道德的重要性,符合封建君主的愿望,故D项错误。

     

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的现象称为“乞休”。下表是根据《明实录》统计的明代官员乞休情况。据此可推知当时()

A.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登峰造极

B.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

C.传统家国同构观念开始瓦解

D.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趋于多元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D

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明朝中后期“乞休”的官员越来越多。在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说明士大夫并不仅仅以仕途上的成功作为自我实现的唯一途径,还有其他的自我实现的方式。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A、B、C项。

     

下表为明清之际思想家的有关言论。据表可知,这些思想家()

顾炎武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王夫之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唐甄

“天子之算,非天帝之大神也,皆人也”“世无君矣?岂有臣乎”

A.对传统封建政治做了反思

B.描绘了民主政治的蓝图

C.深刻剖析了君主专制弊端

D.主张限制君权扩大相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A

从材料中的“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一姓之兴亡,私也”“天子之算,非天帝之大神也,皆人也”来看,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的封建政治制度进行反思,认识到封建制度存在的问题。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深刻剖析”说法错误,材料信息只能表明三位思想家认识到封建政治制度存在问题,需要改进,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思想家陆九渊曾赋诗:“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其主张()

①强调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②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③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④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B

根据材料“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可知人见墟墓便兴起悲哀之感,见宗庙即兴起钦敬之心,这悲哀钦敬之心正是人所共有的千古不磨之心;故可知陆九渊扫落枝叶,直奔主题地点明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正确。由材料“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可知,易简质朴直达本心的为学之道才是永恒的大事业,旁求他索不着根本的支离之学只能浮沉不定,故可知陆九渊认为在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的存在,正确。是朱熹的观点,与材料不符。是王阳明的观点,与材料不符。故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排除ACD,所以选B。

     

有学者评价说:“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不难想象那些凶暴而野心勃勃的人能利用这句格言干出什么样的事情,有人可以利用这句格言为任何邪恶的行径装上科学或哲学的门面。”“这句格言”代表的思想()

A.体现古代希腊人文主义的本质

B.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C.重新建立了人们道德价值观念

D.否定了神的存在,树立了人的尊严价值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A

由材料信息“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可知,这是智者学派的主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主张反对迷信,强调自由,一切制度、法律、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其约束力都是相对的,要以人为尺度这体现了古代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故A项正确;苏格拉底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故B项错误;苏格拉底希望重新建立了人们道德价值观念,故C项错误;智者学派没有否定神的存在,故D项错误。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孟子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其共同点是()

A.关注理性

B.注重修养

C.重视智慧

D.强调等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B

苏格拉底认为通过传授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有道德的人,孟子主张遵守仁爱、忠信、礼仪并勤学以增见识等伦理规范,可见苏格拉底和孟子都注重提升人的修养,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等级差别和对理性的关注,排除AD;材料没有体现对智慧的重视,排除C。

     

近代意大利哲学家皮科(1463-1494)认为:“人性并非自出生就已被决定,上帝并不用铁的必然法则来束缚人,而是给人以意志和行动的自由。”皮科的本质意图是()

A.质疑宗教信仰以提升人的主体地位

B.肯定人性以转化人感知世界的视角

C.否定上帝权威以推动自然科学发展

D.批判君主专制推动人文精神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B

文艺复兴以人为本,批判神学,但不否定宗教,还借宗教来宣扬人文主义,故排除AC;D是宗教改革,排除;由材料“给人以意志和行动的自由”本质意图是肯定人性以转化人感知世界的视角,排除B。

     

16世纪欧洲产生了许多新教派,每个新教派都以古代《圣经》原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为信仰的最高权威,并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而且坚决脱离腐败的罗马教会。该历史现象()

A.表明罗马教会进行了顺应时代的改革

B.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直接推动而出现

C.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D.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时代潮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D

材料“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而且坚决脱离腐败的罗马教会”反映了宗教改革时期新教派推动了《圣经》在民族国家的传播,反对罗马教会的独裁,这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时代潮流,故D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罗马教会进行了顺应时代的改革,故A错误;材料现象与文艺复兴运动没有直接联系,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民族语言翻译圣经与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故C错误。故选D。

     

瑞士史学家布克哈特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人类意识的全面觉程时代,是西方文化世俗化决定性阶段,是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发展的起点,现代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同这一时代发生着联系。这一时代()

A.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B.初底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C.实现以世俗国家权力代替宗教权力

D.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理想的政治制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

据材料“是人类意识的全面觉醒时代,是西方文化世俗化决定性阶段”可以得出,所述为文艺复兴,由此可知A符合题意;B“彻底”说法不正确;C是宗教改革的结果;D是启蒙运动的内容。

     

“它在一般人和虔诚信徒中唤醒了宗教,将宗教几乎逐出了政治。它的主要性质,即人类心灵的解放以及精神领域内绝对权力的废黜。”这里的“它”()

A.冲破了宗教对人的精神控制

B.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弘扬人文主义

C.打破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D.宣扬进化论挑战基督教神学创世说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C

从材料“将宗教几乎逐出了政治”“人类心灵的解放以及精神领域内绝对权力的废黜”中可知,这里的它指宗教改革。根据所学,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反对罗马教廷对民众的精神束缚,故选C;AB是指文艺复兴运动,排除;D不符合“将宗教几乎逐出了政治”,排除。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则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由此可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两者都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B.后者的社会基础比较广泛

C.两者斗争的形式基本相同

D.前者反封建的力度更彻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B

文艺复兴只限于社会上层,宗教改革主要深入到社会下层,B正确;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没有摆脱宗教束缚,A错误;文艺复兴主要利用绘画和文学形式,宗教改革主张信仰方式改变,C错误;二者反封建力度基本相同,D错误。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强调,"在国家之中,并没有任何根本法是不能予以废除的。即使是社会公约也不例外;因为如果全体公民集合起来一致同意破坏这个公约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怀疑这个公约之被破坏乃是非常合法的”。对该观点判断错误的是()

A.实际体现了“社会契约”思想

B.即将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

C.阐述了“不断革命”的合理性

D.有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启蒙运动

B

“即使是社会公约也不例外”体现了社会契约思想,故A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因为如果全体公民集合起来一致同意破坏这个公约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怀疑这个公约之被破坏乃是非常合法的”反映了“不断革命”的合理性,有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政,故CD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社会契约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故B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与同时期法国相比,18世纪早期英国的启蒙思想家较少对现实政治进行批判,而更多的是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对未知科学领域的探索。英法启蒙思想家出现上述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水平的差异

B.政治制度的差异

C.文化环境的差异

D.国际地位的差异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启蒙运动

B

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在18世纪的法国封建统治腐朽,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启蒙思想家针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并构建了未来的理性王国,而在18世纪早期的英国资本主义制度刚刚建立,社会问题并不是十分突出,所以造成二者差异的是政治制度的差异,正确的选项是B项,CDA项不是主要原因。

     

恩格斯说“值得注意的是,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学家的自由研究上超过了天主教徒。塞尔维特正要发现血液循环过程的时候,加尔文却烧死了他,而且还活活地把他烤了两个钟头。”材料表明恩格斯的观点是()

A.站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主政治制度发展角度肯定加尔文的改革

B.从宗教思想阻碍近代科学发展的角度否定加尔文的改革

C.加尔文教与天主教在实行文化专制政策上是一致的

D.加尔文孕育的政治自由和宗教自由的奋斗精神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C

根据材料“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学家的自由研究上超过了天主教徒”信息可知,加尔文教与天主教在实行文化专制政策上是一致的,C正确;恩格斯针对“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学家”一事上,持反对态度,排除A;材料仅论述了恩格斯在新教徒迫害科学家一事的态度,并未全面否定加尔文改革,排除B;“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学家”,不属于政治自由和宗教自由,排除D。所以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加尔文

     

德国诗人海涅曾这样总结康德的思想,最初把上帝赶出了家门,而后来又偷偷地把上帝请了回来。这反映了当时()

A.人们对待上帝的态度摇摆不定

B.“科学万能论”让理性无限扩大

C.反对天主教会成为时代的潮流

D.人们反思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启蒙运动

D

根据材料“康德的思想,最初把上帝赶出了家门,而后来又偷偷地把上帝请了回来”信息可知,这反映了康德反思信仰与理性的关系,D正确;人们对待上帝的态度摇摆不定与康德的思想无关,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科学万能论”让理性无限扩大,排除B;反对天主教会属于宗教改革时期的主题,与启蒙运动时期不符,排除C。所以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康德

     

李约瑟认为,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

A.传统科技已发展为近代科技

B.西学东渐促进中国科技发展

C.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高低

D.中国科技明清仍然领先于世界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科学技术

B

材料观点认为西学传入中国使得中国传统科学得到了复兴,这个观点表明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中国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有着明显的区别;C选项与材料无关;D选项说法错误,与材料的表述无关。

     

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俚曲。魏晋以来,(吴歌)就已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人们)喜欢劲歌狂舞,还在人际交往中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社交礼仪。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原因是()

A.明清异端思潮的影响B.散曲等艺术形式的兴起

C.国家分裂,民族融合D.宋明理学对人性的压抑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和所学知识可知,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原因是宋代理学的兴起,导致人们的个性受到理学的压抑。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宋代文学

     

汉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农历”。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中国古代历法()

A.服务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

B.极力排斥外来历法成果

C.违背了“天人感应”学说

D.未受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科学技术

A

“阴历”、“农历”、二十四节气都是服务于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古代历法极力排斥外来历法成果,故B排除;中国古代历法体现了“天人感应”学说,故C排除;中国古代历法受到了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故D排除。故选A。

     

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兴起的时候,中国人的哲学观、自然观还停留在简单的“天人合一”,甚至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的阶段。由此可见造成中国科技落后的因素是()

A.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B.科举制度发展到八股取士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D.政府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科学技术

A

依据“中国人的哲学观、自然观还停留在简单的‘天人合一’,甚至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的阶段”可知,该学者是从文化传统角度分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的,即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故A项正确;BCD项是政治方面的因素,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需要掌握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因素.解题的关键是对“中国人的哲学观、自然观还停留在简单的‘天人合一’,甚至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的阶段”的分析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是多元政治文明现象构成的有机整体,提出了具有平等、民主、公平价值的社会理想。老子的“小国寡民”、《礼记·礼运》中描述的“大同”社会、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等,这些理想模式为政治家提供了治国安邦的借鉴和参考,更为普通人民提供了种种希望和企盼。中国古代政治活动都围绕着政治制度而展开,如科举制度、监察制度、政治信息沟通制度等。……中国古代形成了“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的政治管理理念。政治改革行为本身及其成果和积累的丰富经验也是中国古代政治行为文明的重要体现。

——摘编自谢俊春《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及其现代价值》

材料二众所周知,启蒙运动开始时,孔子已经成为欧洲的名人。一大批哲学家包括莱布尼兹、沃尔夫、伏尔泰,以及一些政治家和文人,都用孔子的名字和思想来推动他们的主张,而在此进程中他们本人亦受到了教育和影响。在欧洲,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民主理想的发展中,孔子哲学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法国思想,它又间接地影响了美国民主的发展。……以法国重农学派的权威魁奈为代表的一批启蒙学者认为,中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办学校,重视教育,“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选贤任能”和“科举考试”的教育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这一点,不仅成为他们反对欧洲贵族世袭制度的思想武器,也成为当时欧洲教育改革的一个思想来源。

——摘编自王殿卿《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与欧洲近代民主》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构成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多元政治文明因素并阐述多元因素之间的关系。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影响分析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多元政治文明因素:政治意识文明(政治理想);政治制度文明(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文明(政治行为)。关系:政治意识文明固化为制度性文明;制度性文明又促进了政治行为文明,同时强化进步的政治意识;政治制度文明是中国政治文明多元有机整体的核心。

(2)影响:为启蒙思想等西方民主思想的形成和宣传,提供了智力支持;对近代西方社会反对贵族世袭制度,进行教育改革有重要借鉴意义。

背景:14—17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欧洲相继进行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思想,新兴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批判教权主义和专制主义,对异域文明和文化持开明态度;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为当时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便利:利玛窦、汤若望等传教士和徐光启等中国士大夫,为中西文化的交流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17—18世纪中国处于康乾盛世,社会经济繁荣,学术、科技系统整理和总结,名家辈出,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社会基础。

(1)第一小问,由材料“提出了具有平等、民主、公平价值的社会理想”,可见政治意识文明(政治理想);由材料“中国古代政治活动都围绕着政治制度而展开,如科举制度、监察制度、政治信息沟通制度等”,可见政治制度文明(政治制度)。第二小问,由材料“这些理想模式为政治家提供了治国安邦的借鉴和参考”,可见政治意识文明固化为制度性文明;由材料“制度性文明又促进了政治行为文明,同时强化进步的政治意识”,可见制度性文明又促进了政治行为文明,同时强化进步的政治意识;由材料“礼乐刑政,综合为治”,可见政治制度文明是中国政治文明多元有机整体的核心。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以省略号将材料分为两部分,前面主要讲述了中国思想文化对于启蒙思想等西方民主思想的形成和宣传提供了智力支持,后面主要讲述了对于近代西方反对贵族世袭制度,进行教育改革有重要借鉴意义;第二小问,主要从中西方近代社会的背景及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考虑,比如14-17世纪的西方社会,欧洲相继进行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思想,对异域文明和文化持开明态度;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为中西文化的交流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17—18世纪中国社会经济繁荣,学术、科技系统整理和总结,名家辈出,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