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卷

《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

A.思想内涵的丰富性

B.核心理念的多样性

C.治国措施的深刻性

D.传播阶层的广泛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A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具有丰富的内涵,兼内在修身和外在事功于一体,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表明他的弟子从不同角度继承他的思想,后来分为“主内”和“务外”两派,故A正确;“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B错误;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孔子弟子对儒学的继承,无法体现“传播阶层的广泛性”,排除D。

     

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其本质是

A.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消沉

B.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C.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空间

D.文化内容由宽容转向专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汉代儒学

B

试题分析:秦代焚书坑儒旨在消除法家以外的各家学说,统一人民的思想以便维护自己的统治,汉代独尊儒术也是希望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其二者的做法都是出于政治上的需求,所以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国古代某位学者被称为“儒学的第一个神学家”。下列各项中,属于该学者主张的是

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以人随君,以君随天

D.人心至灵,此理至明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汉代儒学

C

试题分析:西汉的儒学家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学说,给儒学赋予神的色彩。由此可知,题干中的“儒学的第一个神学家”是指董仲舒。“以人随君,以君随天”强调人民受命于君主,君主受命于天意,即“天人合一”思想,由此可知,C为正确答案。“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与题干无关,可排除A;B强调人要有忧患意识,属于孟子思想,不符合题意,可排除;D“人心至灵,此理至明”强调人心与天理的关系,属于心学主张,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南宋时期,社会上流行很多通俗教育渎本,如《小学集注》《劝孝文》《劝学文》《谕俗文》等,以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和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当时

A.理学逐渐普及到社会各层面

B.学校成为理学传播的主渠道

C.社会上存在长幼失序的乱象

D.广大民众被迫遵守纲常名教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A

”以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和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表明理学逐渐普及到社会各层面,故A正确;理学传播的主渠道应该是统治阶级的说教,故B项错误;南宋时期理学成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思想,不会出现长幼失序的乱象,故C项错误;民众并不是被迫遵守伦理纲常,故D项错误。

     

王阳明说:“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孔孟既没,此学失传几千年。赖天之灵,偶复有见,诚千古之一快,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据此可知,王阳明

A.强调孔孟思想才是圣人的理论

B.主张知行合一

C.论证了心学道统思想的合理性

D.认为人性本善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C

材料大意为:内心之良知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之学问也就是致良知,乃因知善知恶为良知,良知本是内心之本然至善状态,人人都有,不论圣贤还是愚钝之人,只要致其良知,则都可以成为尧舜。A不符合材料的主旨;B材料没有涉及;材料论证了王阳明理在心中、致良知的思想,论证了心学道统思想的合理性,故C正确;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周的宗法制保证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证了社会的“井然有序”;郡县制是秦朝时期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界的繁荣局面;理学的兴起是宋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的表现;“经世致用”思想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出的。故选B选项。其它选项不满足要求。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写到:“中国和它的西方邻国以及南方邻国之间的交往和反应,要比一向所认为的多得多,尽管如此,中国思想和文化模式的基本格调,却保持着明显的、从未间断的自发性。这是中国‘与世隔绝’的真正涵义。”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科技

A.具有明显的独创性

B.长期领先于世界

C.未受到外来科技的影响

D.受外来科技的支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科学技术

A

依据材料中的“中国思想和文化模式的基本格调,却保持着明显的、从未间断的自发性”这些信息可知,中国古代科技具有明显的独创性,故本题选A。中国古代科技在明朝以前可以说还领先世界,进入明清后,就逐渐落后于西文,所以B的说法是错误的;“中国和它的西方邻国以及南方邻国之间的交往和反应,要比一向所认为的多得多”,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受到了外来科技的影响,故C的说法是错误;D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明显错误。

     

《中国文化史》认为“新文化运动对孔子及儒学的批判,都还是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人文主义、个性主义为武器;用进化论而不是历史唯物论来作为理论基点;而且又多表现出强烈的“全盘否定”文化传统的非历史主义倾向。因而破坏有余,建设不足。但是无论如何,这种敢于砸碎精神枷锁的气魄是伟大的。”该观点强调新文化运动

A.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完全取代进化论

B.应该将中西方思想更好地融合

C.以民主和科学为指导思想值得肯定

D.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重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D

由材料“破坏有余,建设不足。但是无论如何,这种敢于砸碎精神枷锁的气魄是伟大的。”,可见材料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重建,故选D;材料没有强调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完全取代进化论,排除A;材料主张要敢于砸碎精神枷锁,但也要建设新文化,而非中西方文化融合,排除B;认为以民主和科学为指导思想存在不足,排除C。

     

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导致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民主化运动的推动

C.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B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清末民初宗族管理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体现了清末民初宗族管理体现出民主化、规范化等特点,这与清末民初中国政治的近代化有关,戊戌变法、清末预备立宪、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民主化运动推动了这一变化,故答案选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与鸦片战争,时间不符,排除A;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始于1915年,和材料无关,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的信息,排除D。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的潮流·民主化运动

     

一定思想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状况的反映,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上述思想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反对清朝统治

B.反对专制统治

C.救亡图存

D.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C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可以看出这体现的是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过程,其中体现出的是侵略过程中的反抗,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不满足“民主与科学”和“马克思主义”;B选项不符合“师夷长技以制夷”;D选项不符合“师夷长技以制夷”。

     

日本为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的国家,是中国的头号敌人,但在日俄战争(1904—1905年)期间,有一个令人奇怪的现象,就是中国朝野几乎一致希望日本获胜,东三省和直隶当局都有援助日本的行动。这一奇怪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甲午战争促进民族觉醒

B.立宪派向日本学习的舆论导向

C.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

D.列强侵略使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维新变法

B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朝野希望甚至支持日本打败俄国,主要是因为立宪派向日本学习的舆论导向,故B项正确。中国朝野的这种行为并不是民族觉醒的表现,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而是强调立宪派向日本学习的舆论导向影响了中国朝野对日俄战争的态度,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而是强调立宪派向日本学习的舆论导向影响了中国朝野对日俄战争的态度,排除D。

     

近代史上的北大开民主风气之先,人才荟萃,其中尤以属兔的三名教授闻名中外。俗称“老中小三只兔子”:大兔子是蔡元培,中兔子是陈独秀,小兔子是胡适。胡适曾俏皮地说:“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的。”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大兔子: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采取“兼容并包”方针,使北大学风焕然一新

B.中兔子: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最早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

C.小兔子:提倡白话文,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D.三只兔子所倡导的新思想,最终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后,采取“兼容并包”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故A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陈独秀,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故B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胡适提倡白话文,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故C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故D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梁启超说:“以社会主义运动之立场而论,欲此主义之传播与实现,不能不以劳动阶级为运动主体。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有道无由。而劳动阶级之发生,恒必与资本阶级相缘。故必有资本阶级,然后有劳动阶级,有劳动阶级,然后社会主义运动有所凭籍……”“资本主义必非社会终极目的明矣,不过借以为过渡”。这表明他

A.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B.认为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C.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性

D.还没有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

试题分析:考察近代中国的维新思想。从材料“资本主义必非社会终极目的明矣,不过借以为过渡”,可知梁启超并没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只是认为“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有道无由„„然后社会主义运动有所凭籍”,所以梁启超的观点应是“认为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898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他宣扬的进化论思想在当时风行全国。胡适说:(进化论的介绍和传播)“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这说明严复的《天演论》及其思想

A.刺激了国人的民族自强意识

B.确立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目标

C.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科技发明

D.直接推动戊戌变法高潮的到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维新变法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严复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倡导实行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激发国人救亡意识,故选A项;B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排除;《天演论》强调变法维新,C与题干没有关系,排除;推动戊戌变法高潮的到来是公车上书,排除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严复的《天演论》

【名师点睛】进化论的影响:

欧洲思想界: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欧洲学术界:把发展变化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达尔文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社会变革: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特权的思想武器,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产生巨大震动。

     

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民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的救国思潮分别是

A.三民主义、社会主义、民主与科学

B.中体西用、维新思想、社会主义

C.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

D.维新思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C

试题分析:时务报是梁启超等维新党人主办,代表维新思想。民报是革命党人主办的同盟会机关刊物,代表三民主义。新青年是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激进派人士主办,代表民主科学。故选择C。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理解维新变法三民主义民主科学的对比

     

口号印证历史,下列口号出现的历史时期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B.打到南京去,消灭蒋介石——国民大革命时期

C.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抗日战争时期

D.打倒列强,除军阀——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毛泽东思想

C

【详解】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是在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日军疯狂的“大扫荡”时,毛泽东动员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解决经济困难时期提出的口号,所以C符合题意,故选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指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共产党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不断增多,形成了对反革命势力的燎原之势,故A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打到南京去,消灭蒋介石,应该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渡江战役阶段的口号,故排除B;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在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口号,故D错误,所以排除。

【点睛】学生充分把握时间线索,是学习历史过程中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尤其是时间观念的把握,对高中学生来说,依然是个需要很重视的关键问题。题干中的口号提出肯定是在特定的时间或者时代提出来的,所以我们要注意与时间的匹配要正确。要想做对,需要从口号的字面意思去回忆这是关于什么的内容,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处于什么时代。例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口号是在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之后,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发动多次夺取大城市的武装起义也以失败而告终,毛泽东审时度势,准确判断出大城市敌人力量强大,转而深入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从而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这一正确革命道路,这个口号就是在上述过程中提出来的。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果按此次序排列,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A.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B.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D.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C

【详解】由题干材料可知,作者认为可以顺利达到目的的顺序应该是“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结合所学可知,“变革人心”应该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改变政令”应该指的是辛亥革命,“达到有形的物质”应该指的是洋务运动,故选C;AD顺序完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中的后两个顺序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的再学习能力。通过阅读题干,可以得出日本学者主张的近代化顺序应该是“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也就是先改变思想文化,然后进行制度革新,最后则是科技的进步,然后结合所学可以得出C符合题意。

     

2009年3月,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反映恢复高考制度历史的史诗电影《高考1977年》在上海举行首映礼,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恢复高考制度

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宣告了改革开放的开始

C.体现了社会公正的重建

D.意味着“三下乡”活动的兴起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教育的发展

C

试题分析:A项错误,文革结束是在1976年;B项错误,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开始的;C项正确,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是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体现了社会的公平;D项与材料无关。

考点:新中国的教育:恢复高考制度

点评:国之兴衰,系于教育。文革结束后,教育事业摆在了优先的地位,1977年,恢复了高考,千万人的命运被改变。与此相关的教育方面的其它阶段的史实也需要掌握:教育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很大的发展,在建国初期主要是扫盲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在80年代通过了《义务教育法》,实行九年义务教育;90年代科教兴国战略,更加重视教育。

     

包公戏是戏剧舞台上的艺术典型。京剧形成后,包公戏出现了复杂面貌,既有铡驸马时的铁面无私、主持正义的清官形象,也有用打龙袍代替打皇帝维护君主尊严的卫道者形象。这充分说明

A.清代的包公戏更尊重历史事实

B.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C.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

D.京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艺术

D

材料中关于包公戏的复杂面貌的叙述体现了不同时期社会的诉求,即京剧也是社会现实的一定程度上的反映,D正确;材料没有比较,A不正确;B“开始”的说法不正确,古代中国戏剧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的出现;C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C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戏曲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要坚持一个基本原理,即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京剧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能够起到反映社会现实针砭时弊的作用,以此作答即可。

     

1952年秋院系调整前,清华大学各院系不设专业,重视外语、基础理论和人文知识的学习,学生在一、二、三年级重在学习基础理论,四年级着重学习专门知识。院系调整后,按照苏联工科大学教育模式按系设立专业,由一所综合性大学变为工业大学。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现代教育的发展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来看,院系调整前,重理论学习,之后重专业技能培养,结合年代,目的是为1953年即将开始的“一五计划”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B项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建国初期

     

希腊某思想家曾说:“我们告诉别人时用的信号是语言,而语言并不是给予的东西和存在的东西;所以我们告诉别人的并不是存在的东西,而是语言,语言是异于给予的东西的。”这种思想

A.把人自身当作评判万物和世界的唯一标准

B.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和人们认识的共同性

C.重视以道德价值观挽救城邦制度

D.表达了人们借助神话解释疑惑的愿望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A

【详解】题干中的思想主张属于智者学派,强调主观感受,忽视了人们认识的共性和物质的客观性,把人自身当作评判万物和世界的唯一标准,故选A;题干中关注的是语言这种形式,所以是强调主观感受而忽视人们认识的共性,故排除B;题干中的思想不涉及到道德价值观,更没有提到城邦制度,故C与题意无关,所以排除;题干中没有借助神话的表达,故D也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

     

史蒂芬霍金说:“自然科学的诞生要归功于伽利略,他这方面的功劳大概无人能及。”霍金高度评价伽利略,主要是因为伽利略的理论

A.揭示自由落体定律,改变了有关运动的观念

B.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

C.用数学方法和逻辑体系统一宇宙的运动

D.深刻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物理学重大进展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物理学的重大成就。17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实验中发现了著名的落体定律。同时还确定了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两个新概念。这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成就之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所以应选B。

考点:19世纪以来科学的发展历程·物理学的重大成就·经典力学的重要奠基者——伽利略

     

苏格拉底的哲学具有惟知是德和灵肉对立两个核心,他不爱好观看虚构戏剧,却要读《伊索寓言》,因为他以为一切都需要通过证据,才能清晰、朴真、实证。由此可以看出苏格拉底

A.反对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道德

B.尊崇理性,批判传统,强调道德作用

C.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地位

D.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基本的美德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从两个方面来介绍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哲学具有惟知是德”(美德即知识)是从其道德认知角度说明;“他以为一切都需要通过证据,才能清晰、朴真、实证”则是从推崇人的理性来说明。因此B符合题意。ACD都没有完整的从两个角度理解苏格拉底。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蒙昧中的觉醒·苏格拉底发现哲学意义上的“自我”、美德即知识

     

中世纪,欧洲学校教育混乱而重复,各种年龄的年轻人与一位教师坐在一起;14世纪后逐渐出现了按年龄和程度分班级,每班有不同的教师,学生定期升级,并增加了希腊文的学习。”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人文主义的复兴

B.罗马法的重生

C.城邦民主政治的复活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的理解。材料中“中世纪”与“14世纪后”的教育方式对比,反映出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即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差异性。C项不符合史实,B、D项与材料所述不构成直接因果,均排除之。所以答案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神权下的自我·文艺复兴

     

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当时思想解放的力度不够

B.市民阶层的力量薄弱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D.宗教神权统治的顽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启蒙运动

C

材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仍然按照“神圣的东西作为画家的中心主题”说明此时资产阶级力量十分薄弱,主要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够充分,故C正确;材料现象与思想解放力度不相关,故A错误;文艺复兴主要局限于社会上层,故B错误;D不是材料中现象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