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明末清初张履详《补农书》中记载一个他设计薄产十亩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

A.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B.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C.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

D.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农业

A

根据“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说明该方案对土地的使用进行了较为合理的安排,生产粮食和经济作物以及发展饲养业,体现出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故A正确;B、C材料无法体现;D不符合“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排除。

     

考古学家在徽州先后发现了《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徽州吴拱卖山地契》、《元至元十七年(1367年)徽州吴凤郎卖山地契》、《宋龙凤五年(1359年)徽州谢志高卖山地契》、《宋龙凤十年(1364年)徽州谢公亮退地契》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可以证实当时

A.土地国有制遭到破坏

B.农业生产集约化趋势

C.土地私人所有制性质

D.契约守信机制已完善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C

地契是土地所有权凭证,这些地契文物可以证实当时的土地私人所有制性质。故答案为C项。南宋时期不存在土地国有制,排除A项;B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点睛:地契是买卖土地的双方所立的契约,地契作为见证我国土地权属变更的重要历史资料,真实地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土地权属变更及对土地的管理制度。本题材料中的“某某某卖山地契”,说明当时土地私有,据此确定答案。

     

《黄墨航杂志》载:明代景德镇“列市受廛,延袤十三里许,烟火逾十万家,陶户与市肆当十之七八”。据此可知,明代的景德镇

A.制瓷技术明显超过前代

B.民营制瓷业兴旺发达

C.不受政府抑商政策影响

D.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B

根据题干“列市受廛,延袤十三里许,烟火逾十万家,陶户与市肆当十之七八”说明景德镇已是瓷业兴旺、商业的繁荣,故答案选B。题干没有把明代的制瓷技术和前代进行比较,排除A;C项题干没有体现;仅从制瓷业无法得出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排除D。

     

淸顺治年间颁布“迁海令”,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而到了雍正时期“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以下关于这两种记载说法正确的是

A.淸政府允许民间对外贸易

B.淸政府一度开放海禁但控制严格

C.淸政府放弃了海禁政策

D.淸政府禁止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的经济政策

B

从“雍正时期虽曾一度‘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允许浙江“一体贸易”,可知淸政府一度开放海禁,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故B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对外贸易由官方垄断,A错误;C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对贸易的限制,不能体现“禁止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排除D。

【名师点睛】

本题容易错选D,清朝的海禁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但材料没有体现“禁止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

     

16世纪初,欧洲的马和牛被引入美洲;1555年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18世纪初,原产自美洲的咖啡风靡欧洲。据此可知

A.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作用

B.新航路开辟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

C.世界交往的理性化促进了文明进步

D.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了重大进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开辟新航路

D

材料反映的是物资物种的交流,即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了重大进展,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作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欧洲新的生产方式催生了新航路开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理性化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当时罗马公教以教皇为首,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维持着欧洲的统治秩序。而到14、15世纪,欧洲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意识

B.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教会的腐败

C.科学发展破除了对神学的迷信

D.德国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

根据题干可知,由把教皇当成精神象征到把教皇看作外国人,主要是因为经济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形成,他们迫切要求摆脱教皇的控制和束缚,A项正确。题干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并没有体现人文主义者揭露教会的腐败的信息,排除B。该时期,近代科学正在产生发展,尚未破除对神学的迷信,排除C。德国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1883年11月18日,美国第一个全国统一铁路时刻表诞生,这一天的正午时分,美国东部的时钟全部回拨。从此,上帝的时间被改用人间的指针来度量。推动这一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A.工厂制度的完善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宗教改革的推动

D.工业文明的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D

根据题干“1883年”“上帝的时间被改用人间的指针来度量”和所学知识可知,推动铁路时刻表诞生的原因是第二工业革命影响的结果,D项正确。A项工厂制度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与题干不符,排除。工业革命推动铁路时刻表的诞生,而没有涉及到城市化的信息,排除B。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1834年,英国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此规定意在

A.缓和社会矛盾缩小贫富差距

B.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C.提倡劳动创造财富的价值观

D.漠视失业者必备的生存权益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C

依据题干“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可以看出英国提倡劳动创造财富的价值观,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的分析理解。

     

年份

姓名

发明或发现

1866年

西门子

大功率发电机

1876年

奥托

四冲程内燃机

1888年

赫兹

电磁波

19世纪80年代

戴姆勒、卡尔·本茨

提出轻自燃发动机设计

卡尔·本茨

制成了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19世纪90年代

狄塞尔

柴油机

对上表德国科技发展信息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技术革命均源于生产生活推动

B.交通运输业成为科技革命的核心

C.科技进步与国家的统一相关联

D.生产组织形式变化促进科技进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蒸汽机到互联网

C

表格显示德国在1871年的发明只有一项,而1871年之后出现数个发明,其主要原因是德国完成了统一,可见,国家统一和科技发明关系重大,故C项正确;表格显示不出生产生活推动,故A错误;当时科技革命中心是电力发明和使用,故B错误;科技变化导致生产组织变革,故D错误。

     

如果没有麦克斯韦在理论上证明无线电波的存在以及赫兹的实验验证,除了幻想家外,谁都不会想到不要导线就可以传递信号。材料可用于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A.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

B.技术推动了科学理论进步

C.电报成为标志性成就

D.电报发明具有偶然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A

【详解】材料信息”说明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推动了技术的发展,这进一步说明科学和技术紧密的结合,故A正确;材料说明的是理论推动技术进步,故B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电力发明,故C项错误。电报发明具有偶然性不符合材料中逻辑,故D项错误。

【点睛】根据排除法可知,A项本身正确,但是不符合材料信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科学走在了技术前面,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推动了技术发展,故C项逻辑关系错误。

     

“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其中“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主要得益于

A.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较快B.《马关条约》签订后的资本输入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短暂的春天”D.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D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可以看出中国近代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有全世界的比重是比较高的,在经济上的发展主要是得益于洋务运动的开展,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非常缓慢;B选项错误,这不利于中国的生产创造;C选项发生在1900年之后。

     

19世纪70年代,有些人士认为仿制洋货,大兴工商,以自制洋货取代外来洋货,以此来占领洋货消费市场,在朝野上下产生了广泛影响。这表明

A.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

B.发展工商业,与西方进行商战

C.传统手工业品市场日渐萎缩

D.追逐西方时尚成为社会主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B

材料中给出的时间和内容来看,材料叙述的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A选项错误,自然经济依旧在此时占有主体地位;B选项说法正确,符合材料的内容;C选项与材料叙述无关;D选项材料无法体现。

     

1903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商部,这改变了中国几千年重农抑商的传统;清政府还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这些措施表明清政府

A.国家的机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B.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开展“实业救国”维护专制统治

D.为工商业者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B

材料“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也就提高了工商业者的积极性,在客观上也就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B项正确;清政府还是封建政府,国家的机构并非出现根本性的变化,故A项排除;“实业救国”是民间行为而非政府行为,故B项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商部的设立、商法的制定客观上能够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

     

读下表,中国农作物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1934~1936年全国农作物总产量(部分,年均/千担,东北除外)

农作物产量时间

稻米

高粱

小米

1934年

833977千担

204966千担

179452千担

1935年

1032210千担

212454千担

195961千担

1936年

1034215千担

233201千担

196544千担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B.西方发生了经济危机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D.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D

【详解】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材料中现象正是这一政策调整带来结果,故D项正确。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1927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合,故A项错误。西方经济危机爆发于材料中现象没有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主要是中日民族矛盾激化,属于政治方面,故C项错误。

     

下表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薛暮桥统计的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农村土地情况调查数据,表格中的信息可以说明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雇农

合计

占农村总户数/%

3.5

6.4

19.6

70.5

100

占农村总土地/%

45.8

18.5

17.3

18.4

100

A.近代农村经济结构剧烈变动

B.国民党民生主义已初见成效

C.中共土地革命政策的必要性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迫切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国共的十年对峙

C

【详解】表格显示地主占有土地45.8%,农民只有地主土地占有数量的一半,因此中共有必要进行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故C项正确。表格并不能说明近代农村经济结构剧烈变动,A错误。国民党的民生主义显然与表格中信息相反,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主要是针对经济建设,与土地占有情况不符合,故D项错误。

     

1955年,毛泽东指出:“农民的出路主要还在农村,他们可组织起来,向一切可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与广度进军。”毛泽东此番话意在鼓励农民

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走农业集体化的道路

C.成立农村人民公社

D.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已经完成了土地改革,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对农业的改造主要是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材料中毛泽东的话就是鼓励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是1958年成立的,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政策,故D项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点“1955年”“向一切可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与广度进军”。

     

1958年1月9日,我国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的法律,开始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该法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这一制度人为地将户口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A.农村经济的结构性调整

B.国家经济体制的变化

C.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动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A

【详解】1958年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把原先的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人民公社,为了限制农村人口的流动,实行户籍制度,故答案为A项。此时国家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这一时期城乡人口结构并没有大的变动,排除C项;1958年中国尚未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D项。

     

1981年11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者的关系是主要方面和从属方面的关系,计划经济起主要作用,市场调节还是从属于计划”。上述结论

A.总结了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的基本经验

B.确定了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标准

C.反映了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

D.巩固了经济特区逐步对外开放的主要成果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C

【详解】从材料中陈云认为“计划经济起主要作用,市场调节还是从属于计划”,结合材料给出的时间:1981年,说明当时并没有真正做到平衡市场和计划的关系,这是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故C选项正确。此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并没有全面开展,A错误;姓“资”姓“社”的标准是在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才确定,B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经济特区的问题,故排除D项。

【点睛】回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材料中的时间是1981年,这个时期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因此对于一些问题的认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材料中体现的就是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明白这一点,很多选项都不再具有干扰性。

     

1876年,有上海人向《格致汇编》杂志社反映:“本处出卖之牛乳常有加水谋利之弊,因牛乳华人原用以为补养之物,现余所食者得其补力甚少。”此人询问:“西国有法能査出牛乳中所加水数否?”杂志社答复:西方一是“用浮表”,二是“试其乳所分出之乳油”。这折射出

A.政府注重对公共卫生监管

B.国人道德素质有所滑坡

C.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D.中国媒体注重科学研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C

根据材料反映牛奶掺水问题说明当时上海喝牛奶已经较为普遍。而中国传统中只是把牛奶作为补养之物。由此可推出社会生活习俗已经发生变化。因此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政府的监管,因此A项错误;并未反映出是国人掺水,道德素质滑坡无法得出,因此B项错误;也不能从材料中看出媒体注重科学研究。因此D项错误。

     

下表反映出

1929~1933年世界贸易统计(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金额

686

556

397

269

242

A.各国生产力水平急剧下降

B.各国展开了激励的贸易战

C.大国的经济实力严重衰落

D.经济危机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B

【详解】表格反映的问题是“进出口”的国际贸易问题,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之后国家贸易持续下降,主要是由于经济危机爆发,各国防止其他国家向本国倾销商品,提高关税,实行关税贸易壁垒,导致表格现象出现,故B项正确。表格不能说明各国生产力水平急剧下降,故A项错误。表格并没有体现出大国经济实力严重衰落,故C项错误。表格说明是贸易战结果,并不是说明经济危机产生的深远影响,故D项错误。

     

富兰克林·罗斯福曾经明确表示:“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的制度临到毁灭的边沿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这反映出他

A.领导美国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

B.局限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调整

C.坚定捍卫垄断资本集团既得利益

D.决心把美国经济纳人政府的全面管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B

材料“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到毁灭边缘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分析可知,新政是在维护自由企业制度前提下的改革,故B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彻底”;C项材料没有体现;D项错误,错误在“全面管制”。

点睛:材料“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到毁灭边缘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是解题的关键。

     

下面是高德步、王珏编的《世界经济史》第五篇章节目录摘录。本篇论述的历史主题是

第十七章垄断

第十九章国际商战

第一节垄断的产生

第一节自由贸易体制的解体

第二节并购与垄断

第二节国际商战

第三节垄断的影响

第二十章世界大战与战时经济

第十八章大危机和新政

第一节世界大战的原因和结果

第一节大危机

第二节苏联的战时经济

第二节危机的传导和扩散

第三节法西斯军事经济

第三节危机的原因和后果

第四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战时的实验

第四节罗斯福新政

 

A.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B.市场经济国家的改革

C.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确立

D.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D

从“垄断”“大危机和新政”“世界大战与战时经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初,自由市场终结,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1945年7月,工党领袖艾德礼出任英国首相,开始推行以经济计划化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改革政策,先后使英格兰银行、煤矿、航空、电报和无线电通讯、运输、电力煤气和钢铁等行业实现了国有化。这反映出英国

A.率先尝试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B.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创新

C.公有制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

D.工人阶级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B

根据“开始推行以经济计划化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改革政策,先后使英格兰银行、煤矿、航空、电报和无线电通讯、运输、电力煤气和钢铁等行业实现了国有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英国进行了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创新,故B正确;材料表明英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并非实行计划经济体制,A错误;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主体是私有制经济,C错误;D材料未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国家干预是指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运用管制和宏观调控等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并不等同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苏俄国内战争胜利后,暴动频繁出现。有的暴动者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还有人认为,这些暴动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居民的暴动,为此,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义务劳动制

B.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C.取消了自由贸易

D.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D

根据“苏俄国内战争胜利后”“这些暴动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居民的暴动”,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了农民的暴动,为此,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是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故D正确;A、C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排除;1930年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下面是1922-1926年间苏联与外国资本家达成的租让合同数量变化示意图。图中的变化反映了

A.新经济政策最终遭到了废止

B.苏联转向对外来资本的排斥

C.苏联对经济建设模式的探索

D.西方加强了对苏联经济封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C

【详解】新经济政策在1921年到1927年执行,1929年宣布停止,故1922-1926年苏联与外国资本家达成的租让合同是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典型政策,排除A。材料反映1925年伴随社会主义工业化租让合同有所下降,但1922-1926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苏联并不排斥外来资本,故排除B;材料中合同的总数没有下降,可见新经济珍政策的模式依然有效,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西方加强对苏联经济封锁的信息,排除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