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培正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段考试题历史

先秦诸子理论着眼的角度和论述的根据虽然各有不同,但都认为应该由独一无二的君主来治理天下。这反映出

A.只有君主专制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定

B.结束分裂实现集权已成为诸子共识

C.先秦诸子阶级属性没有本质上区别   

D.诸子希望恢复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B

分析:春秋战国的动乱,列国纷争,人们希望出现一个统一的国家,所以结束分裂实现集权成为诸子的共识,故B答案符合题意;A答案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答案说法错误,先秦诸子阶级属性有本质区别,排除;D答案说法错误,排除。

     

韩非把为学者(儒家)、言议者(纵横家)、带剑者(墨家侠者与侠客)、患御者(怕被征调作战的人)、工商买卖者等称为“五蠹”,这是因为他们(    )

A.不利于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        

B.无益于百姓生计、人心安定

C.不利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D.无益于国家富强、君权巩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D

分析: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重要代表认为,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主张变法革新。材料中的五类人他们都不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国家,因此遭到韩非子的排斥。故选D。AB项是D项的一个表现;C项说法错误,他们的存在并不一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吕氏春秋》载:“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无道而伐不义也。攻无道而伐不义,则福莫大焉,黔首(百姓)利莫厚焉。”此观点直接反驳的是

A.老子的“无为”思想            

B.墨子的“非攻”思想

C.荀子的“王道”思想           

D.孟子的“仁政”思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B

分析:材料中是说正义的战争,即“攻无道而伐不义”的战争,不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还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不是反驳老子的“无为”思想,也不是反驳荀子的“王道”思想和孟子的“仁政”思想,故A、C、D错误;材料中是说正义的战争,即“攻无道而伐不义”的战争,不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还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是反驳墨子的“非攻”思想,故B正确。

     

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说“孔子除了是位披着泥古服装的创新者外,还是他所处时代的孩子,但对于……令人尊敬的大哲人孔子所处的时代,他却只能给予南辕北辙的解释。”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孔子是守旧派的代表           

B.孔子的某些思想违背了时代潮流

C.作者强调孔子思想的创新性     

D.孔子对时代的解释缺乏证据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孔子除了是位披着泥古服装的创新者外,还是他所处时代的孩子”“对于中国传统模式自己的、令人尊敬的大哲人孔子所处的时代,他却只能给予南辕北辙的解释”中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中的部分因素不适合当时的时代潮流,故B项正确,C项错误;A项说法错误;材料“他却只能给予南辕北辙的解释”说明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古代书院从诞生开始便向社会下层和民间士子开放。即便如元明清时期好多书院改为“官办”也没有改变这一特点。书院招生不设门槛,入学无户籍限制,只要有志于学业的,不分贫富,不论地域,均可入学。这表明古代书院

A.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       

B.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C.反对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        

D.承担了传承国家学术文化的责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古代书院从诞生开始便向社会下层和民间士子开放”可知,不存在打破官府教育垄断的情况,所以排除A选项。孔子创立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与材料的情况刚好吻合,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C选项错在“反对”二字,材料无法体现出“反对”等级秩序的问题。材料突出表现的是招收对象的特点,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他们所述的共同目的是

A.重视对人自身的研究           

B.强调教化对人的作用 

C.实行民主政治                

D.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表明,孟子和苏格拉底都认为人性本善,在此基础上他们都认可教育对人的作用,B项正确。

     

温家宝总理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上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

A.尚力、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的儒家思想

C.以改革促进社会进步的的法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B

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民”之所忧,“民”之所思是强调以民为本,是强调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即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的儒家思想,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而不是墨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故排除ACD;所以选B

     

假如你是汉武帝时的一名学生,你要进入全国最高学府接受教育,你必须去那里?

A.长安、太学                            

B.洛阳、书院

C.南京、国子监                          

D.曲阜、孔庙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汉代儒学

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为了独尊儒术而在长安设置全国最高学府——太学,进行入学教育,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长安的太学而非洛阳的书院,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长安的太学而非南京的国子监,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长安的太学而非曲阜的孔庙,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B

分析: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这种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故答案为B项。儒家强调等级秩序,限制自由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墨家在战国后逐渐消失,与材料中的“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不符,排除C项;法家用严刑峻法控制百姓,不符合材料中的“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排除D项。

     

秦以三晋法家指导政治,汉初黄老学说显示了南方楚文化的影响,而汉武帝时期的儒家独尊,则是东方齐鲁文化的胜利。这说明秦汉时期

A.统治者的偏好决定政策走向        

B.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C.忠孝仁义是百家的共同观点        

D.帝国的政治文化渐趋定型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汉代儒学

D

分析:试题分析:思想的产生和政治统治对于思想的选择,都是基于现实的需要。秦汉时期,国家疆域基本定型(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朝的疆域扩展);度量衡,文字,钱币得到统一,封建经济模式和体制基本确立;封建政治体系,如君主专制,郡县制也已形成,因此帝国的文化和政治也趋于定型。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的文化体制也逐渐确立。A项的叙述忽视了客观现实对文化的影响,排除;B是对材料的否定;C两项则有悖于史实。

     

西汉时期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善能,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反映了

A.“君权神授”的主张             

B.“天人感应”学说

C.“大一统”的主张              

D.“三纲五常”的学说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汉代儒学

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的主张。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是强调为了让人们变善才立王的,这是天意,这是神的意志,是神授予君主的权力,即材料反映了“君权神授”的主张,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天人感应”思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大一统”主张,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没有体现“三纲五常”的学说,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有学者认为,汉代儒学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其试图努力去把儒家从讲起来很好听的比较迂阔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这说明汉代儒学(     )

A.继承了先秦儒学的神学思想   

B.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

C.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   

D.契合时代要求而重新整合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汉代儒学

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儒学神学化或宗教化是指儒学将某种神秘力量引入或是以宗教神秘力量为手段加强思想统治。结合所学,为适应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故选D。先秦儒学重视人事和政治,对鬼神敬而远之,排除A;B是宋明理学的特征,排除;就哲学而言,汉代儒学主张“君权神授”,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排除C。故选D。

     

冯天瑜等著的《中华文化史》对董仲舒学说的评价有这样一段描述,“……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以下哪一学说对上述的影响最大 (  )

A.“大一统”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三纲五常”               

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汉代儒学

C

分析:由材料内容对照选项,三纲五常压抑人的个性和自然欲求,讲求严格的等级秩序,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消极作用极大,符合题意。 故选C。A项主要是涉及到政治方面;B项涉及的是主流思想;D项是为皇权赋予了神权色彩。均不符合题意。

     

“吾国当西汉时,学术之中心,在于学校。魏晋以后,则学校有名无实,教育之权,遂全移于私家之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儒学至尊的地位被取代         

B.私学兴起于思想界的繁荣

C.专制集权统治遭到削弱         

D.造纸术改进推动文化传播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C

分析:西汉汉武帝以来,儒学虽然曾受到冲击,但始终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除A;私学兴起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西汉时,学术之中心,在于官方学校,魏晋以后,学术下移民间,反映了统治者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受到削弱,故选C。

     

柳宗元说:“浮屠(佛教)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盛大)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所述反映出当时(  )

A.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显露   

B.佛教已取得了政治统治地位

C.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D.佛、儒思想皆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在柳宗元看来,佛教的思想常常与《易》、《论语》的思想相契合,乐于奉佛,精神上则可以自由无束,故而佛教与孔子的学说的旨归并不是相矛盾的,两者能够融合在一起,正因为儒释有其融合的地方,故C项正确,A项错误;BD项错误,儒学仍占据统治地位。所以答案选C。

     

有学者在评论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时说道:……在禅学的基础上对儒家思想的一种反叛,因为他将重点放在了冥想与直觉认识之上。学者论及的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董仲舒    

B.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王阳明的心学。解题时注意题干材料的关键词句,如“禅学”“反叛”“冥想”“直觉认识”,体现的是主观唯心思想。结合所学,王阳明的主张符合上述特点。故C项正确。

     

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理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人物的言论与宋明理学思想相符的是:

①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理二主之理!”

②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③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④孔明:“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③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B

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宋明儒学思想强调“忠”“义”等,而②③则是主要从个人利益得失考虑,是不“忠”不“义”的,①④均体现了“忠”的思想,所以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儒学思想相符的只能是B。

     

“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诗人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A.人性本善  

B.格物致知      

C.心即理也  

D.致良知,知行合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B

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与史实记忆能力。材料中“急穿芒履去登临”一句说明该学者是积极地接触客观事物,去感知“造化心”的。属于程朱理学的修养方式。四个选项中:A不属于方法论的范畴,C、D两项属于陆王心学的观点,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格物致知

     

材料一 

法律规定,夫妻口角后,妻上吊自杀,丈夫不受处分。如果是夫因此上吊自杀,妻要被判处“绞刑”。

材料二 

一对夫妻争吵互殴,丈夫气不过上吊自杀。地方官原来判处妻子“绞刑”,但后来皇帝指示:“妇之于夫,犹臣之于君,子之于父,同列三纲,所关綦重。”便改判“斩立决”。

从这两则材料判断,下列哪一项叙述是正确的

A.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特色

B.皇帝尊重官员的判决,也遵照法律规定判刑

C.皇帝改判更严厉的处分,是为了维护纲常名教

D.皇帝任意破坏法律,使法律丧失维护纲常名教的功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C

分析: 由材料中“妇之于夫,犹臣之于君,子之于父,同列三纲,所关綦重。”便改判“斩立决”可见纲常名教是不容破坏的。A项,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特色和B项皇帝尊重官员的判决,也遵照法律规定判刑从材料中看不出来;D.皇帝任意破坏法律,使法律丧失维护纲常名教的功能与材料相悖;故选C项

考点: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一些网友在盘点2010年娱乐圈“雷”人“雷”事时,挑出新版电视剧 《三国 》许多雷人台词,其中包括刘备参加会盟时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网友调侃称:“原作者应该穿越回去索取版权费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应出自(  )

A.李贽的《藏书》                        

B.王夫之的《周易外传》

C.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D.顾炎武的《日知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D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原文:“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於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亡国者,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必有责焉耳矣”,出自顾炎武《日知录》。故选D。其他各项均是明末清初思想家,但是与题意不符。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评论李贽说:“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阻碍“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成长的主要因素是

A.专制政治腐朽黑暗                

B.个体经济占主体地位

C.文化控制不断加剧                

D.国人的思想并不开化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A

分析:依据所学,李贽的思想、李贽的命运都是当时时代的反映,李贽是明万历年间著名的思想家。这一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科举考试、理学这种传统的思想文化压制人的判断,明中后期虽已经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工商阶层的力量还是相当薄弱,导致李贽的悲观。分析选项,A项符合题意。

     

史学家陈旭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写到:“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下列思想中属于材料中所说的“转变 迹象”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D.“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C

分析:解题时紧扣“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等关键信息,明确应该是明清时期的思想家,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民本思想,故A项排除;“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是南宋时期陆九渊的心学主张,故B项排除;“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是明末清初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与题意一致,故C项正确;“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是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提倡民主,反对孔教的主张,故D项排除。

     

王夫之在《四书训义》中说:“来百工则通功易事,农末相资,故财用足。”

这种观点

A.肯定了工商业者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   

B.指出大贾富民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

C.论证了商人在合理限度内谋利的合法性   

D.强调手工业者进行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A

分析:材料说的是农业和商业相互结合,财用足。指出了工商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故选A。材料并未体现商人的相关问题;D项分工合作材料也未体现。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材料中“反动”的含义是:

A、宋明理学丧失了统治地位           

B、传统儒学已被彻底否定

C、传统儒学遭到了极力批判           

D、反对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C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主要是讲官方正统思想是程朱理学,非官方出现了有悖于程朱理学的思想。联系明清时期的史实可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批判程朱理学,实际上是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而不是彻底否定,也未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B、D三项。所以答案选C。

     

有学者认为,科学的进步应具备的条件之一就是“闲暇”,不为生活而奔彼。而中国古代生活上有保障的富人不屑于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真正从事这一工作的人是工匠、失意的文人。按该学者的理解,古代科技存在的不足是(     )

A.社会环境相对紧张   

B.知识阶层的贫困化

C.主流意识认识不足   

D.生产力发层较落后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科学技术

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科学的进步应具各的条件之一就是“闲暇”,不为生活而奔彼”和“真正从事这一工作的人是工匠、失意的文人”可以看出我国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比较贫困,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中的社会环境与题干无关;材料没有体现主流意识和当时生产力的发展,CD不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