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清代乾隆年间,学者洪亮吉曾言:“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或者日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至矣……故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由此分析洪亮吉人口论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

A.认识到人口激增会带来社会动乱

B.发现了清代人口增长的客观规律

C.肯定了人口多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D.意识到盛世之下隐藏着人口危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点:1Q: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人口数急剧增长.考查人口数急剧增长反映的问题.

解答:根据材料“清代乾隆年间…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或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故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可知作者认为人口数急剧增长激化了人口与资源矛盾,说明作者意识到盛世之下隐藏着人口危机,故D项正确.

材料只是认为人口数急剧增长激化了人口与资源矛盾,并没有反映人口激增会带来社会动乱,也并没有认识到清代人口增长的客观规律,更没有肯定人口多是国家富强的前提,故ABC三项对材料的曲解,应排除.

故选D.

     

“日变修德,月变省刑,星变结和。凡天变,过受乃占。国君强大,有德者昌;弱小,饰诈者亡。大上(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无之。”材料体现了谁的思想(  )

A.孔子             

B.董伸舒             

C.朱熹             

D.王阳明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汉代儒学

考点:34: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分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考查董仲舒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和“仁政”思想.

解答: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太阳如果出现异常,作为君主就要考虑自己德行够不够;月亮如果出现异常,国家就应该减轻刑罚;星星要出现异常,就要考虑内部是否和睦,邦国是否起了战争的念头.一国之君,他如果坚强伟大又道德高尚,国家必然昌盛;否则,一个只会文过饰非、欺骗民众又软弱猥琐的皇帝,必然导致国家灭亡.国家治理,最高级的方式是休养道德,对此管理者首先要身体力行;其次才是修明政治,做好法治工作;再次才是查缺补漏,做亡羊补牢的工作;第四位才是祭祀活动;最糟糕的是什么都不做,像是搞“无为而治”,实乃放任自流,必致国废.由此可以看出反映的思想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和“仁政”思想,结合所学可知,提出这一思想的是汉代的董仲舒,故B项正确.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礼”;朱熹的思想是“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的思想是“致良知”、“知行合一”,与题意不符,故ACD三项错误.

故选B.

     

《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尚书•周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遗,道法自然。”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A.民本思想             

B.天人感应             

C.人文精神             

D.唯物主义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考点:38: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解答:“文明以止,人文也”“惟人,方物之灵”“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其中都强调了人的作用,重视人的地位,所以体现出的是人文精神,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考点:37: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的发展,了解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的主要主张.

解答:从题中可知黄宗羲的思想是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限制君权,从教材可知,A项属于顾炎武的思想,排除A;

本题材料没有强调君民关系(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地位),故排除B、D两项;

材料主要强调学校教育(或人民大众)有判断是非的权利,体现了“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天下为公”的思想,因此选C.

故选C.

     

先秦诸子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了多种形态的国家起源论。有先秦学者认为原初民始生之时,人各持己义,“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上述材料体现的是(  )

A.老子的“自然生成”说             

B.荀子的“止争息乱”说

C.墨子的“除乱尚同”说             

D.孟子的“与民教化”说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考点:32:百家争鸣.

分析:本题以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为考查切入点,考查了对战国时期各派思想家思想主张的理解掌握,以及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材料大意是:天下混乱,如同禽兽一般,没有君臣上下长幼的区别,没有父子兄弟之间的礼节,因此天下大乱.…所以人们就选择天下贤良、聪明而口才好的人,推举他立为天子,使他从事于统一天下的意见.

A、国家的起源是人为的结果,而非“自然生成”,故错误;

B、提出“止争息乱”说的是法家的商鞅,而非荀子,故错误;

C、材料强调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制止纷乱,实现天下大同,这符合墨子的“除乱尚同”的学说,故正确;

D、对民众的教化的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错误;

故选C.

     

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

A.人性本善             

B.心即理也

C.格物致和             

D.致良知,知行合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考点:36:宋明理学.

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与史实记忆能力.题中的关键信息是“急穿芒履去登临”说明该学者是积极地接触客观事物.

解答:材料中“急穿芒履去登临”一句说明该学者是积极地接触客观事物,去感知“造化心”的.属于程朱理学的修养方式.四个选项中:A不属于方法论的范畴,B、D两项属于陆王心学的观点.

故选C

     

“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的学术特点是(  )

A.自我中心,排斥外来思想             

B.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宋明理学

考点:36:宋明理学.

分析:本题以对理学的评价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对材料中观点的有效总结,考查对宋明理学辩证认识的掌握.

解答:A、材料中含有理学家自大、封闭的信息点,故错误;

B、材料中含有理学家自我感觉膨胀的信息点,不能正确认识自身,故排除;

C、该选项的描述过于绝对,故错误;

D、材料中既指出了理学的丰富性,又指出理学家的自大导致理学有一定的封闭性,概括全面,故正确;

故选D.

     

亚里士多德警惕“纯粹民主”,他如此评价道:“进行统治的是人民,而不是法律;因为一切都由多数投票决定,而不是由法律决定……人民拥有国王的权力进行统治;他们至高无上,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集体。”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投票不应该是民主的唯一方式

B.脱离了法制的民主会沦为专制

C.民主是人民结成集体进行统治

D.集体统治比个人统治危害更大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考点:VE: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分析:本题考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

解答:材料中“进行统治的是人民,而不是法律;不是由法律决定…人民拥有国王的权力进行统治;他们至高无上,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集体”说明法制在民主政治中的作用,故B正确;

A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C不符合材料的观点,排除;

D材料中概括不全面,排除.

故选B.

     

他不像智者们那样靠传授知识收取学费,提出了“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他的“精神助产术”对后世影响是巨大的,它能够让对话者自己发现真理的结果,……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他认为与其留下著作给后人看,还不如直接传授同时代的人们以知识,再由他们传给后世来得直接。体现上述观点的学者是(  )

A.普罗泰格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考点:83:苏格拉底.

分析:本题考查苏格拉底,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由他不像智者们那样靠传授知识收取学费,提出了“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故B正确;

A与题意无关,故A错误;

C与题意无关,故C错误;

D与题意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莫格在《(他说的仍在实行》一文中指出:“和柏拉图一样,孔子认为‘明君’治国可以创造一个好的社会。”“他们都是成功的教育家,但在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上,也都是失败的政治家。”柏拉图和孔子成为“失败的政治家”的根本原因在于二人的思想(  )

A.未能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缺乏思辨化和系统性

C.与当时的现实政治脱节             

D.治国实践中遭致失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百家争鸣

考点:31:孔子和孟子;84: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孔子与柏拉图的思想.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已学知识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解答:孔子的学说强调“仁”和“德治”等主张,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不相适应,故不被采纳;而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的按照智慧、品德来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与希腊的现实也不适应.故二者都脱离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拉斐尔的《圣母像》都具有内容世俗化的倾向,该倾向形成的共同原因是(  )

A.画家个人爱好             

B.人文主义传播             

C.社会上层倡导             

D.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考点:2N:宋朝的商业发展;85:文艺复兴.

分析:本题考查商品经济发展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两幅画的出现与个人的爱好无关,故A错误.

人文主义的传播与宋朝的《清明上河图》无关,故B错误.

题干反映的是平民文化,故C错误.

《清时上河图》真实反映了宋朝汴河两岸商业经济繁荣景象;而拉斐尔《圣母像》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其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发展.故D正确.

故选D.

     

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我是凡人,只要凡人的幸福。”路德说:“我是一个人,这个头衔比君主还要高些。原因是神未曾创造君主,神唯有创造人,使我成为一个人。”两人思想的实质是(  )

A.人比上帝和君主重要

B.反对宗教信仰

C.重视现世生活,反对教会权威

D.打击了天主教神学思想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考点:85:文艺复兴;86:宗教改革.

分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考查彼特拉克与路德思想实质.

解答:依据材料“我不想变成上帝…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可知,反映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即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依据材料“我是一个人,这个头衔比君主还要高些.原因是神未曾创造君主,神唯有创造人,使我成为一个人”可知,反映的是认为人的头衔比君主还要高,原因是神未曾创造君主,神唯有创造人.这一言论突出了人的地位和尊严,反对教会权威,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由此可知,二者的实质是重视现世生活,反对教会权威,故C项正确.

A项说法不是实质,应排除.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不反对宗教信仰,故B项错误.

D项不是实质,是影响,应排除.

故选C.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和目标》中认为,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其主题是“人类精神的觉醒”。关于“人类精神的觉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是人类理性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的觉醒

B.实际上是人文主义的复兴

C.反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

D.表明人类开始了对自身的反省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考点:82:智者学派.

分析:本题考查智者学派,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普罗泰格拉思想主张:

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

反对迷信,强调自由,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

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

解答: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项B错在“复兴”,应为兴起,智者运动为欧洲人文主义的起源,而文艺复兴则为欧洲人文主义的复兴,符合题意;

AC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西欧是一种类型。那里的离异,主要表现为对中世纪千年黑暗的批判与背离;那里的回归,则主要表现为从希腊、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的力量源泉。体现“离异”和“回归”特点的作品是(  )

A.《九十五条论纲》             

B.《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社会契约论》             

D.《十日谈》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考点:85:文艺复兴.

分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文艺复兴是指14世纪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17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

核心:人文主义精神.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实际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不是完全提倡复古,而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离异主要表现为对中世纪千年黑暗的批判与背离;那里的回归,则主要表现为从希腊、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的力量源泉”可知,该时期为文艺复兴时期,故D项正确;

《九十五条论纲》为宗教改革时期,《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社会契约论》为启蒙运动时期,排除ABC三项.

故选D.

     

美国赖尔和威尔逊编撰的《启蒙运动百科全书》记载:启蒙运动时期,人们告别宗教教条、迷信和专制主义,转向凭借理性和经验来探讨社会组织……某学说有两个灵感来源,一是英格兰的政治制度,另一个是生物学中的生机论学说。生机论不是把有机体看成机器,而是视之为力求维持动态平衡的不断变化的实体。由此推断,和上述主张一致

的思想家是(  )

A.霍布斯             

B.孟德斯鸠             

C.狄德罗             

D.达尔文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启蒙运动

考点:87:启蒙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启蒙思想家的锋芒所向十分明确,即反对王权、神权和特权,努力改变旧制度,建立新体制,各个启蒙思想家之间虽然存在着分歧和争论,但只要涉及到封建专制统治与反动的教权势力,他们总是采取共同行动,而且每个启蒙学者都根据各自研究的领域,积极宣传“理性“与科学,始终把主攻目标对准专制王朝与天主教会.他们高唱“理性“的赞歌,向往“理性的王国“,提倡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判断一切的尺度,把封建专制制度比作漫漫长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逐现实的黑暗,消灭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强调只有科学才能使人正确认识自然,破除宗教迷信,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实现美好的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社会.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而是视之为力求维持动态平衡的不断变化的实体”可知,该学说主张有机体之间是动态平衡即制约平衡关系,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与制衡,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故ACD错误.

故选B.

     

“每个人既然是向全体奉献出自己,他就并没有向任何人奉献出自己;而且既然从任何一个结合者那里,人们都可以获得自己本身所让渡给他的同样的权利,所以人们就得到了自己所丧失的一切东西的等价物以及更大的力量来保全自己的所有。”该材料出自(  )

A.《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论法的精神》

C.《纯粹理性批判》             

D.《社会契约论》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启蒙运动

考点:87:启蒙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启蒙运动背景:

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接近确立,要求进一步打破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作用;

自然科学的发展成为思想武器.

解答:《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重点强调哲学认识论问题,和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强调如何实现国家权力之间的制衡关系,材料均未体现,排除AB;

材料强调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而《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人康德所著,故排除C;

材料强调“每个人向全体奉献出自己”、这个集体又能使每个个体“获得自己本身所让渡的同样的权利”,符合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故D正确.

故选D.

     

下表是根据《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整理的相关数据,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

时间

科技发明件数

中国

 

世界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1﹣400年

45

28

62%

17

38%

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①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贡献

②文艺复兴运动是促进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的重要因素

③受西方科技冲击,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发展最终被西方超越

④中央集权制度和小农经济环境不利于古代科技的发展。

A.①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考点:3G: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85:文艺复兴.

分析:本题考查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因素,旨在考查学生中所学知识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四大发明的出现说明解读正确.

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随着天文学领域的突破,西方的科技迅速发展起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严重的阻碍了科技的发展;故解读正确.

中国明清科技发展并不迟缓,是中国古代科技的总结阶段,是中国古代科技的集大成时期,故解读错误.

中央集权制度和小农经济环境是中国科技实用性的政治条件和经济基础;故解读错误.

综上所述,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吴国盛在《科学的历程》中指出: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形成这种“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的根本原因是(  )

A.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             

B.儒家思想的影响

C.传统手工业高度发达             

D.统治者重视科技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科学技术

考点:3G: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根本原因.

解答:抓住关键信息“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儒家思想的影响、传统手工业高度发达、统治者重视科技都是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但是根本原因是农耕经济发展,故A项正确.

故选A.

     

我国古代历法成果丰硕,阅读下列图表,可以看出(  )

时期

夏朝

商朝

……

汉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

制定的历法

夏小正

殷历

……

太初历

大衍历

十二气历

授时历

……

A.我国古代历法越来越精确

B.我国古代重视“天人合一”

C.制订历法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D.历法频繁制订是政治动荡的表现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科学技术

考点:3D:中国古代的天文 历法成就.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中国古代思想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地关系.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又一特点是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因此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的倾向.中国传统科学中的实用之学入农学,医学,地学,天文历算之学等就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这一特点.

解答:从夏朝到元朝,制定的历法由夏小正到授时历,历法的内容越来越精确,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故BCD错误.

故选A.

     

有学者认为:宋朝标志着旧的中世纪统治的结束和所谓“现代”发展的开始,宋朝时所发生的一些变动,显示出典型的“现代”特征。下列史实不符合此观点的是(  )

A.“市”的发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B.市民阶层不断发展

C.指南针运用于航海

D.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考点:2N:宋朝的商业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宋朝商业的发展.考查宋朝“现代”特征的表现.

解答:“中世纪统治”是指封建统治,“现代”是指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阶层变化,科技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现代”特征主要体现在“市”的发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市民阶层不断发展,指南针运用于航海,故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属于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中世纪统治的表现,而不是“现代”特征,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特征。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成就是(  )

地区性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政府开始禁止农民弃农经商

儒家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A.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B.开始出现私人讲学,教育学术下移

C.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D.出现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的字体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科学技术

考点:3B: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分析:本题考查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中国古代科技方面的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解答:根据题干图片关键信息“地区性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儒家成为蔚然大宗”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时期属于我国古代战国时期,C项属于战国时期的文化领域成就,故C正确;

ABD三项均不属于这个时期,排除.

故选C.

     

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如关羽脸谱的主色调是红色,曹操是白色,包拯是黑色……你认为“红脸”表示(  )

A.忠勇正义             

B.奸诈狡猾             

C.凶猛残暴             

D.刚直果敢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艺术

考点:3S: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京剧的形成与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京剧用胡琴、二胡、笛子、唢呐等管弦乐器和鼓、板、锣打击乐伴奏,角色分生末净旦丑.将唱念做打结合,虚实结合,形神兼备.

解答:脸谱采用写意和夸张以象征人物的性格和品质、角色和命运,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是理解剧情的关键之一,所以应该了解主要的几种颜色所代表的含义,如红脸代表忠勇;黑脸代表勇猛憨直;白脸代表狡诈等,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故BCD错误.

故选A.

     

元朝马致远的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取材昭君出塞故事,其笔下的汉室奸佞当权、外族凭陵,官员都是一批“千请了皇家俸”却不能“安社稷、定戈矛”的废物:汉元帝本来宠爱昭君,却因异族索要而只能恨恨地唱:“我呵,空掌着文武三千队,中原四百州,只待要割鸿沟。”这充分反映出(  )

A.元朝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             

B.理学空谈误国的惨痛教训

C.士人无缘政治只好戏说历史             

D.汉族文人的家国衰败之痛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艺术

考点:3O:宋词和元曲.

分析:本题考查元曲.考查元朝马致远的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取材昭君出塞故事反映的社会现实.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的描述,结合所学可知,反映了当时生活在金、元之际的汉人,使之回顾南宋灭亡前后的痛苦经历,便于借他人杯中酒,浇自己胸中愁,体现汉族文人的家国衰败之痛,故B项错误.

材料主要反映汉族文人的家国衰败之痛,故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应排除.

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D.

     

“……其全景式地构图,散点透视,充满了细而巧的市井情节。货柜上的交易,街边桥头摊点的叫卖,载运米粮漕运的货船,纤夫、屠户、小贩、商人、官宦、酒保、食客、船工、挑夫、货郎、游人、行者、铁匠、脚夫,凡是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类人等,尽皆被表现出来。还有驴子骡子,酒店酒旗,巨舟小舢,箩筐挑担,茶楼摊点,无一

不被刻画得人微。”这段文字所描述的画作属于(  )

A.写意画             

B.风俗画             

C.山水画             

D.宫廷画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艺术

考点:3K: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适应民间需要,绘画成为商品,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各画种全面发展,题材愈加广泛,画派并出,空前繁荣,盛极一时,其光辉璀璨,照耀百代.

解答:”街边桥头摊点的叫卖“”载运米粮漕运的货船,纤夫、屠户、小贩、商人、官宦、酒保、食客、船工、挑夫、货郎、游人、行者、铁匠、脚夫,凡是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类人等,尽皆被表现出来“表明这是风俗画,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故ACD错误.

故选B.

     

如图为苏轼所绘的《枯木怪石图》,他曾自题其画云:“枯肠得酒芒角出,肺肝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留,写向君家雪色壁。”米芾也曾评论:“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对此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儒学的精神影响了文人的绘画风格

B.反映了作者不畏强权追求民主的时代精神

C.集绘画、诗歌、书法、篆刻为一体

D.具有崇高清远冲淡、追求格调神韵的意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艺术

考点:3K: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

分析:本题以文人画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对文人画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解答:A、宋元时期的文人画出现的背景是理学的兴起使得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故正确;

B、结合宋朝的历史背景,当时的作者不可能具有追求民主的情怀,故错误;

C、由图中的画作可以看出既有书法、绘画,又有篆刻、诗歌,故正确;

D、作品是一棵枯木,通过对枯木的观察,可以看出作者追求格调神韵的意趣,故正确;

故选B.